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十一集)1986台灣華藏大專講座檔名:01-06-11
請看第六講的講題:
【諸佛勸信流通。】
我們從前面所看到的,在這一部經三分裡面,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看到它的內容是勸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持名念佛,到流通分也是這樣的,也是勸信、勸願、勸行,可見得言辭非常的懇切,實在是世尊的苦口婆心,唯恐我們錯過這個大好機緣,這是我們應當要深深體會到的。這一段的經文:
【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一大段。
【此經以實相為體。】
前面曾經討論過。
【是世尊徹底悲心,無問自說,誰堪任流通之責?】
『流通』就是宣揚,輾轉的傳布,什麼人能夠承擔這個重責大任?這是一個問題。什麼叫「流通」?
【流者,流傳萬古,通者,通達十方。】
所以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的功德無量無邊。佛法是一切眾生共有的,決定沒有專利。今天社會上都講專利,佛法沒有專利,這是諸位千萬要記住,諸佛菩薩都勸我們要發心流通佛法。近代有些人疏忽這一點,我們看到有一些經書,翻開末後一頁是「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就不準流通,就變成他的專利,這個意思就是說,此地講「誰堪任流通之責?」那個出版商他堪任,別人就不能擔任,變成他的專利。釋迦牟尼佛的東西變成他的專利,成什麼話?這個著作權,釋迦牟尼佛沒有給他,他拿到佛經,後頭說「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他第一個就偷盜釋迦牟尼佛的著作權,所以政府也疏忽了,沒有定他的罪,他偷盜別人的著作權,這有罪的。
這一點我特別在此地提醒同修們,不但是佛經我們要流通,古大德的註疏,宣揚佛法的,我們要流通,甚至於你自己所作的,對於佛學的心得,或者你自己寫的有關佛學弘揚的文字,你想想你寫這個東西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學佛,還是寫這個東西出書賣錢?如果是弘揚佛法,決定不能有著作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怎麼可以用「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絕對與學佛相違背的。加上這八個字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裨販如來,把佛法拿來當商品去買賣,自己想去圖利,就幹這個事情,這一點我們要曉得。乃至於我們做的這些錄音帶、錄影帶,只要是弘法利生的,決定沒有著作權,決定是歡迎流通的。這樣的大法,的確流通這個事情很重要,而且又是難信之法,所以流通的責任就是諸佛如來。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堪共流通。】
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那裡種種莊嚴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有成了佛才徹底明了,不明了怎麼能流通?所以只有諸佛才有資格來擔任流通,『堪共流通』,他們才可以共同負擔起流通這部經典的責任。
【此經無上圓頓法門,唯詮佛之境界,故曰唯佛佛可與流通耳。】
只有諸佛如來才有能力流通這部經典,所以經上講的六方佛,他們就是肩負起流通的責任。經文裡面,世尊說他自己今天在這個法會上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註解裡面說了五個意思,第一個是:
【橫超三界,不俟斷惑。】
你就超越三界六道,不必斷見思惑就超越了,這在所有經論裡面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道理,唯獨淨土法門特別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不但我們難信,許多菩薩都不相信,不但權乘的菩薩不相信,有很多見性的菩薩也不相信,你們想想為什麼見性的菩薩不相信?昨天晚上講《彌陀經》說過,八地菩薩才證無生法忍,七地才見無生法忍的名相,換句話說,七地菩薩可以相信,沒有問題,七地以前,好多都不相信這個法門,可見真正是難信之法。你今天相信,肯發願往生,換句話說,在這一點上你就超過七地菩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的我們不如他,但是這一點我們已經超過他,你肯相信,這個不簡單。他不能相信,就是「哪有不斷惑可以出三界?」這的確在理論上真的講不通。這個出三界是阿彌陀佛來帶你走的,阿彌陀佛很慈悲能帶你走,但是你自己在這一剎那之間,這極短的時間你要把見思煩惱伏住,就是不起現行,他才能帶你走,如果你這個時候煩惱發作,現行了,阿彌陀佛再慈悲也帶不了你,也沒有辦法。
我們怎麼曉得在臨命終時煩惱能伏住?這是個問題,這就是平常要認真的修行,把你的煩惱減少,減得愈少愈好,臨命終時你才有把握,煩惱能伏得住,能不現行。這就跟打仗一樣,怎麼曉得一定打勝仗?平時操練得勤,天天在操練,所以打仗的時候就有把握。平常不操練,去打仗,你想打勝仗,一點把握都沒有。平常念佛就是練兵,臨命終時那一剎那就是打仗,就跟這個意思差不多。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認真念佛,要把見思煩惱壓低。什麼叫見思煩惱?後面還要講到。見思煩惱就是此地講的「惑」,見思惑。第二個不可思議:
【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
這個不可思議,這也是菩薩都想不到的。凡是修行,境界必定是由淺而深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像你們念書,從幼稚園到國小、到中學、到大學、到研究所,一定是這樣上來的,這是正常的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什麼情形?幼稚園的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所的學生,統統在一個教室上課,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教育?這太特別了。幼稚園的學生可以跟博士班的學生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樣的教學大概全世界也找不到,所以你當然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情形,等覺菩薩跟下品下生的人,手牽手在一塊兒玩,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他不是『漸進』,一生到凡聖同居土等於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等於同時都證得,這是不可思議,確實難信。所以有很多聰明人,智慧高的人,他不相信,理論上講不通,他去學其他經教,因為那些經教講的都很正常,可以相信,可以接受的,這個講法簡直不能接受,哪有這回事情?所以你看到許多老和尚、大善知識,經教都通的,他不相信淨土,這是有道理的,不要因為他不相信,我們就懷疑,那就錯了,每個人的善根不一樣,他不信有他不信的道理,因為理上講不通;我們相信有我們的道理,因為佛不騙我們,我們只相信這一點,還有歷代依照這個修行,他真的往生,他走的時候走得那麼自在,這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我們憑這個相信,所以都有道理。第三種不思議:
【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
『諸方便』是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法門一律都不用,只要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從初發心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就用四個字,除了四個字之外,什麼都不用,這真正不可思議。再看底下:
【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要用多麼長久的時間成就?七天,經上講得清清楚楚,若一日至若七日,他就成功了。第五:
【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
只要你專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護念你、都保護你、都掛念你,這還得了!佛都護念,菩薩還不護念、還不照顧?護法神還不保護?真正不可思議。現在問題在哪裡?就是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的心不誠,所以諸佛菩薩看到你還沒有真正來照顧你,護法神還在那裡觀望,為什麼?你還沒能專心。雖然念佛,那邊打禪七還去參加一下,那邊密宗又灌頂,再去灌一下頂,你的心猶豫不決,雖然講念佛,心地不老實,諸佛很想護念你,你本身有障礙。真正學了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不管任何一個宗派,任何法門,什麼樣的法會,一概不參加,為什麼?心死了,死心塌地,一句彌陀念到底,洛杉磯史清源居士就是這樣的。洛杉磯的道場有二、三十個,法師也很多,經常都有法會,他一個地方都沒去過,他住老人公寓,就是念《彌陀經》,就是念阿彌陀佛,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他能預知時至,無疾而終。
往生的前一天跟他太太講,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太太說他胡說八道,到第二天,十一點二十分鐘,走了,沒害病,多自在!我去年到洛杉磯,他太太特別來看我,把他往生的事情前前後後告訴我,她也很安慰,她覺得一個人一生修行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好事情,所以她也不會太悲傷,她也好好念佛,看到先生這樣走的,給她一個模範,她應該要好好的學,一點都不假,這是真正的成就。史先生好像在三十七、八年的時候,他是基隆要塞司令,前年七十九歲往生的。他學佛是跟台中李老師學的,他是李老師的學生。真正不可思議。你們自己要三心二意那這一生真是錯了,大錯特錯,為什麼不死心塌地抱定這一句佛號?決定成功。底下是:
【自他不可思議,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這個不可思議。『行人』就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人,信願執持名號就是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之處是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就用這句佛號。你想想看阿彌陀佛從因地發願以來修到今天,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用這一句佛號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志同行,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個不可思議。
【下經云:『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則諸佛釋迦,皆以阿彌陀佛為自也。】
『下經雲』,底下的經上說。『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諸佛」就是講六方諸佛。『則諸佛釋迦,皆以阿彌陀佛為自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就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可見古大德稱這句名號為萬德洪名是有道理的。
【六方恆沙諸佛,贊經勸信。】
下面就講到六方佛。『六方』就是十方,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是隨順中國人的習氣,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簡單明了,不喜歡痲煩羅唆,所以中國好文章的標準要求要做到四個字,「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白,符合這個標準就是第一流的好文章。你看中國的古文,文字不多,內容確實簡單扼要,又詳細、又明白,它真做到這個標準。言語也是如此,也要做到簡要詳明,這是好的言語言辭。所以羅什大師就順從中國人這個習氣,他把十方佛歸納成六方。《彌陀經》梵文原本裡面是十方,像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譯本裡面就是十方,十方多了四維,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多了這四方,鳩摩羅什把這個省掉,只有「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因此我們曉得六方就是十方,裡面內容不增不減。
『恆沙諸佛』,「恆沙」是比喻佛的數量之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到處講經說法,大概在恆河流域的時間相當長,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恆河流域,因此凡是講到數量之多都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條河,像中國大陸的黃河、長江一樣,有幾千里路長,這條河的河面也非常寬,有幾里路寬,沙非常的細,像麵粉一樣。現在去印度觀光的人很多,你們有機會都可以到那邊去,我沒有去過,但是有很多同修去過,他們將恆河的沙裝了一小瓶、一小瓶帶回來,我看過,真的像麵粉一樣,跟我們這邊的沙不一樣,我們這邊的沙很粗,沙粒很大,它很細。你想想看那一條恆河裡有多少沙?一粒沙算一尊佛,恆河沙數,數不清,所以往往講大數字都用恆河沙來比喻。
「六方」,每一方的佛之多就像恆河沙數一樣,沒有一尊佛不讚嘆這部經,所以這部經叫「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沒有一尊佛不讚嘆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他的學生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了這段經文,你要再不肯發心老實念佛,那實在不能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十方三世所有諸佛來勸你,你都還不在意,還不以為然,說得不好聽就是痳木不仁,沒法子。不是一尊佛、兩尊佛勸你,所有的諸佛都勸你,還是不以為然,這是沒法子,那真是經上講的,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太少,所以你不能相信。
這一段文我有一個新的發現,古人沒說過,你去看看《彌陀經》自古以來的註解,沒這個說法,沒有這種講法的。我有一個發現,這也是突然的發現。前年我在香港講《彌陀經要解》,講到這段經文忽然之間發現,發現了就照這個意思講出來,講出來之後,下了台想想很有道理,所以把它寫出來,所以我這個講義不是預先寫出來的,是講了以後寫出來的,在講之前我也不曉得,在講台上一翻開經本忽然發現的。就是下面這段註解,可以供給諸位去參考,就是發現佛的名號不可思議,每一尊的名號都含義甚深。
【略舉名號表修因證果之事,不可思議也。】
所以我那個時候一展開經本就看到這些佛的名號,東方、南方、西方,佛那麼多,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舉這幾個人而不舉別人?我從這裡發現的。再一看到佛的名字,一個連一個,很有味道,發現什麼?原來就是念佛人從初發心修行證果的一條道路,你只依照這個路子去走就決定成功。我發現了它的表法,每個名字都有很深的意思,不是隨便說的。前面第一段先總說:
【總顯。】
【東方沙佛。】
『沙』就是恆河沙數諸佛,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每一方都有恆河沙數諸佛。經上說: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廣長舌相』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宣揚這個法門,另外一個是給我們作證明。「廣長舌」是三十二相之一,舌頭長。釋迦牟尼佛,經論上有記載,他老人家曾經表演給大眾看,說明他說話誠實決定不妄語,不欺騙人。他說一個人三世不打妄語,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這舌頭比別人長。釋迦牟尼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他舌頭很薄,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這是三十二相之一。此地是法身如來: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每一尊佛說最誠實的話來勸勉我們。
【汝等眾生。】
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不在『汝等』之外,在「汝等」之內。哪些人在外?外面走的人,講堂外面的人在外,他沒有聽到這部經,沒有讀到這部經。聽到這部經,讀到這部經,那就是在汝等之內,所以我們都包括在裡頭。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就是這部經,這部經本來的名字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在一開頭講經題的時候就給諸位介紹了。你要相信這部經,相信這部經裡面所說的,你看看十方諸佛都來勸我們,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看到「汝等眾生」,不要以為佛是叫別人的,與我不相干,那就當面錯了。經上講汝等眾生,我就在其中,就是對我說的,你說這多親切!
底下是每一方舉出幾尊佛來做代表,這個代表裡頭有用意。每一尊佛的名號,名詞怎麼講法,我不說,因為古人註解裡頭有,你能夠看得到,我講的是我體會到的另外一個意思,所有註解裡頭沒有的,這是我自己一點心得,也是一點發現,貢獻給諸位。
【東方略舉五佛名,表法門修學根本。】
『東方』,釋迦牟尼佛說了五尊,『五佛名,表法門修學根本』,這五尊佛的名號代表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基本的條件,不僅是修這個法門,修所有的法門都應該要具備這些條件。第一尊佛是:
【阿閦鞞佛—(不動覺)。】
這是梵語,四個字都是梵語,「阿」翻作「無」,阿彌陀佛的「阿」也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閦鞞」翻作「動」,「阿閦鞞」就是「無動」,無動就是中國人講不動,「佛」就是「覺」。括弧裡頭把它翻出來,這尊佛的名號就是「不動覺」。
【不為八風所動。】
『八風』是什麼?是我們現實的環境,人家讚嘆你,你會不會動?人家一讚嘆,我就喜歡,動了,心動了;人家毀謗你,你就生氣,你也動了;稱揚你,你高興,你也動了;諷刺你,你也動了,這是人事環境當中四種;苦、樂、利、衰,這是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動感情,也會動心,這叫「八風」。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外面稍稍有一點,我們的心就被牽動,這個不行,學佛的人要八風吹不動。物質環境裡面再苦,我不動心;生活環境再好,我也不動心;人事環境裡,人家稱揚讚嘆我不動心,毀謗諷刺也不動心,「忍辱波羅蜜」,這樣的人才能夠學道,他才能成功。不僅如此,底下還有重要的:
【不為他法門所動。】
我今天決心修持名念佛的法門,另外那裡參禪的說「禪好,高」,他來勸你去參禪,我絕對不為他所動。那裡學密的說「一灌頂馬上就成佛」,你的心又動搖,這不行,這是你被別的法門動搖,你不會成功的。甚至於現在密宗裡面也講往生淨土,「你看你們照《彌陀經》學,這個多難!要信願持名,要伏煩惱,這樣才能去得了,密宗有更好的方法,比這個更簡單、更容易,頭上插個草就可以往生,什麼都不要修」,到那個地方哼哈搞幾個鐘點,然後那個草一插,「行了,將來你臨命終時就可以往生,神識從這裡去,阿彌陀佛接引你了,這個真的比這個便宜多了,比這個更容易」,那是真的胡說八道,胡造謠言,真正不得了。所以有許多人都跑去插草,插一枝草,美金二十塊,交二十塊,他給你插枝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代價真便宜,花二十塊美金就可以往生,沒法子,實實在在沒法子,所以決定不能被人騙了,不能被他法門所動。所以《華嚴經》上顯示:
【如《華嚴》善財五十三參,參參戀德禮辭,不為所動。】
『辭』就是不學他,就是不動搖。參訪,樣樣都明了,可以看,可以去聽,可以去參觀,決定不受他的影響,決定自己不動心。
【成就自他功德莊嚴,是此法門修學之大本也。】
這尊佛擺在第一位就是告訴你,你要想修這個法門能夠修成功,基本的條件就是接受這個法門之後,決定不動搖,一心一意永遠把這句佛號念下去,你就決定成功。所以這個佛號名字,前後順序不能顛倒,排列順序的意義非常之深。所以我那個時候打開經本,一看到佛名,忽然就像放光一樣,一個接一個連下去,果然沒錯,好像修學的程式次第一點都不錯亂,所以這個意義非常重要。這些佛的名號放在此地,也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從初發心(就是修念佛法門)一直到成佛,這一條路。
下面這三尊佛是代表我們所求的目標。第一尊是修學基本的態度:
【須彌相佛—相好光明,九界瞻仰,報身也。】
是報身佛。『九界』就是九法界,除了佛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凡夫,這叫九法界,九法界之所瞻仰尊重的。
【大須彌佛—大法理體,法界獨尊,法身也。】
這就是代表的『法身』。
【須彌光佛—光明遍照,普應群機,應化也。】
這就是應化身。這三尊佛代表「一體三身」,是我們學佛的人「所求所證」,這是要我們「圓悟」,圓滿的覺悟一體三身。這三尊佛的名號裡面都有「須彌」,「須彌」就是一體,「相」、「大」、「光」這三個字代表報身、法身、應化身,所以佛號確實有它的意思。
【妙音佛—表修學法本,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妙音也—(定慧等持)。】
末後一尊佛代表方法,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證得三身?『妙音』,「妙音」是什麼?『表修學法本』,「法」是方法,「本」是根本,就是修行根本的方法。『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妙音」,妙音就是念佛的音聲。以下六段,每一段末後一尊佛都是代表修行方法。你只用一句阿彌陀佛,只要你能夠如如不動,這一聲阿彌陀佛就能圓證一體三身,你看這個意思多麼的圓滿,從五尊佛的名號上顯示出來,可見釋迦牟尼佛舉例這幾尊佛的名號不是隨便說的,不但不是隨便說的,佛號前後次第也不是隨便講的,都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面,我們真正看出來了,對自己實在有很大的受用,我們曉得這個法門應該要怎樣的修學,所以它是代表基本的修學法。「阿閦鞞佛」是「定」,當中這三尊佛是「慧」,妙音佛代表的是『定慧等持』,這裡面也很顯然的含著這些意思在。
【南方略舉五佛名表修慧。】
所以有人說念佛法門忽略了修慧,那是錯誤的,決定不忽略修慧。
【日月燈佛—表性具圓滿般若智慧,圓融無礙,無不照,是所求也】
第一尊『日月燈佛』,他代表『性具圓滿般若智慧』,「性」是本性,本來具有的圓滿智慧,般若智慧。『圓融無礙,無不照,是所求也』,這是我們所求的。學佛最高的目的就是求開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念佛法門也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與一切大乘佛法所求的沒有兩樣,方法不一樣,目的是一樣的,我們是求智慧,用「日月燈佛」來代表。光明代表智慧,白天是太陽照的,晚上有月亮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照,所以用「日月燈」那就沒有地方不能照,全部都照了,取這個意思,所以叫「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表修慧小成,必有名聞。名聞如暗影,智光照即滅。喻必舍名聞利養,無妨道業增上也。】
第二尊是『名聞光佛』,代表修學過程,『表修慧小成,必有名聞』。當你修行有一點點成就了,按現在所講的,你的知名度就高了,知名度高是痲煩事情,不是好事情。名氣大了,來找你的人也多了,應酬也多了,這個事情障礙來了。『名聞如暗影』,往往名聞利養一來,人怎麼樣?貪瞋痴慢就來了。前面我跟諸位講的都要記住,諦閒法師參禪的徒弟,他沒有功夫的時候,大家也不稱讚他,沒有名聞,他是個很好的出家人,很有道心的出家人,等他有了一點成就,名聞利養也來了,就貢高我慢,煩惱就生起來,所以才墮落,才會著魔,這個要知道。很好的修行人到後來著魔的太多了,為什麼會著魔?就是名氣一大,利養一多,貪心起來了,傲慢心起來了,這就著魔了,這個就痲煩。所以修行必定經過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怎麼辦?要「光」,光就是智慧,你要有智,『智光照即滅』,你要有智慧光明內照、返照。這個比喻,『喻必舍名聞利養,無妨道業增上也』,在這個時候自己要覺悟,名聞利養來了不要著相,要從內心裡頭舍掉。
以近代這些大德來說,像印光法師、虛雲老和尚,這大家都知道的,他們的名聞利養太大了,他能舍,捨得乾乾淨淨,所有的供養連一分錢都不用,都拿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印光大師一生印經,所有的供養全部拿去印經、印善書,他叫這些在家弟子們辦了一個印刷廠,蘇州佛經的弘化社,弘化社的資金就是信徒供養老法師的,老法師統統拿到那邊印送經書、善書,普遍布施,他做這個事情。虛雲老和尚拿信徒所有的供養去修廟,到處修廟、建廟,有些新出家的人很苦,沒地方住,他蓋好了就找這些人去住,幫助那些新出家的人,自己一分錢都不要。虛雲老和尚穿的衣服,你們看到照片,補的一塊一塊補了好多塊,他難道沒有錢去做一件新衣服?有的是錢,錢太多了,泰國的國王都是他的皈依徒弟,哪裡沒有錢!錢統統做善事去了。這個就是名聞,他有「光」,他不迷惑,他沒有被名聞利養迷惑,這是每位同修在學佛的道路上必定經過這一關,如果名聞利養來的時候,你沒有智慧就完了,你必定墮落。
所以古人一定要自己真正有智慧、有定力,真正到八風吹不動,才可以出去弘法利生。因為弘法利生的時候,名聞利養一定會來,你會受到別人的恭敬、供養,一定會來,一來的時候,自己要把握不住,馬上就墮落,就淘汰掉,非常危險,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個佛號擺在這個地方,意義非常之深。多少念佛人,尤其是領眾念佛,到後來不能成就,本來念佛念得很好,後來也都被名聞利養害了。名聞利養是大魔障,沒有智慧不行,所以自己一定要謹慎,要知道。第三尊:
【大焰肩佛—表初具二智,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他二利也。】
『肩』是肩膀,兩個肩膀,『焰』是火焰光明,這都是比喻。兩個肩膀表示自他,自己、別人,也表示權智、實智兩種智慧。權智是後得智,實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自己的清淨心,後得智就是大慈大悲幫助別人,權、實二智。這兩種智慧現前,你就要發心行菩薩道,自行化他,『續佛慧命』,這是『弘法利生』,自利利他。再看第四尊佛:
【須彌燈佛—表修慧自轉識成智,復助他也。】
凡是講到「須彌」都是用來比喻自性,比喻真如本性。『須彌燈』也就是性德光明,從本性裡面透出般若智慧,這就是『轉識成智』。就像我們昨天晚上講到七地菩薩見到無生法忍的名相,八地菩薩真正得無生法忍,也就是八地菩薩真正的轉八識成四智,這個地位是八地菩薩的地位,嚴格的講是八地菩薩的地位,如果把尺度放寬來說,初地菩薩就有了。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兩種是因地轉,真正用功就是在這上面用功夫。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所以學佛的人對於一切人與事要看得淡,不要過分的計較、執著,要看得破,要放得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轉識成智就容易,修持功夫才能得力。我們不用分別心就是妙觀察智,一切不執著就是用平等性智。無論修哪一個法門,你要不能轉識成智,你所有的修行功夫都不得力。這個法門的修學要果然能夠轉識成智,功夫就得力。像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是什麼樣的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才起,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裡面沒有任何分別執著,所以用這句名號就轉第六識為妙觀察,轉第七識為平等性,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妙觀察智、就是平等性智,有幾個人曉得?真正轉過來了,前五識就是「成所作智」,阿賴耶就是「大圓鏡智」,就統統轉過來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要會轉,怎麼個轉法?念頭一起,馬上轉成阿彌陀佛,就是這個轉法。念頭一起,轉成阿彌陀佛,就是轉八識成四智,比學唯識的容易多了。你要是學唯識,那真是焦頭爛額,很不容易轉得過來,念阿彌陀佛就太容易了。
我過去也講過不少遍的《金剛經》,有很多人喜歡《金剛經》,《金剛經》哪有念佛好!一部《金剛經》就是討論兩個大問題,是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第一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第二個問題,「應云何住?」《金剛經》上就講這兩個問題,反覆討論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怎樣把我們的妄念息下去,降伏其心,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二祖慧可講「我的心不安,如何把我的心安好?」《金剛經》就講這個問題。「應云何住?」我的心應該安住在哪裡?要住在哪裡?我的妄想應該怎樣降伏?就這兩大問題。《金剛經》反反覆覆不容易懂,念佛法門馬上解決,怎樣把妄念降伏?「阿彌陀佛」,就降伏了,妄念一起來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問題就解決了。心要住在哪裡?「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解決了。一句話把《金剛經》的問題統統答覆得圓圓滿滿,徹底解決了,哪有那麼痲煩?
江味農居士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研究《金剛經》,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過去我們在大專講座講過。中國佛教會早年的大專講座,我在那裡主講這個科目,講了六年,每一個星期講一次,講六年才講一半,《金剛經》講一半,後半部沒講,講前半部,講了六年,用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解答了,哪有那麼羅唆痲煩?你才曉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人家扯不清的問題,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解答了,就圓滿解決,不可思議;轉八識成四智。
【須彌照破自他三惑。】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須彌表一體不二。】
前面說過。這都是講求慧,轉八識成四智,成就圓滿的智慧,大圓鏡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末後一尊講修行的方法,後頭一尊佛都是特別著重在修法,我們怎樣修智慧?
【無量精進佛—表修法根本。】
修慧的根本。
【大乘善根唯一精進,成就大慧。】
三善根是世間與出世間的小乘權教所修的,大乘以上,善根只有一個『精進』,所以他把『無量精進佛』擺在南方最後一個。南方象徵光明,五行,南方是火,火的相象徵光明,所以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到哪一個方向參訪?到南方,給諸位說,那個南方不是東南西北,難道所有的善知識都住在南方,東方、西方、北方都沒有人住?沒有這個道理,他那個南方是代表向光明的方向走,是這個意思。什麼地方是光明的方向?善知識住的地方就是光明的地方。所以他那個南方不是指東南西北,是指真正有智慧、有大德的那個地方叫「南方」,此地也是代表這個意思,所以要想求真正智慧,你一定要精進不懈,要努力。
【西方略出七佛名,表修福。】
再看西方,西方舉了七尊佛的名號,代表『修福』。「七」是個圓滿的數字,代表「修福」。前面南方既然是慧(智慧),西方代表福報。五行,西方屬金,在四季裡面代表秋,秋天要收成,秋收,有收成,福報就來了,它代表福報。
【無量壽佛—表福壽。】
第一尊是『無量壽佛』,代表『福壽』,有福有壽,壽也是福報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這一尊「無量壽佛」不一定指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同名同號的不曉得有多少,諸位看註解裡面,古德有說明,我在此地特別給你點醒,他是代表「福壽」。
【無量相佛—表富貴。】
富貴的人相貌都好,所以佛的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從哪裡來的?修來的,修福,福相。你修福,你的相會轉變,相隨心轉,你有福報,相就變得不一樣,所以要修福。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他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去修福,為什麼?沒有福不能度眾生。你雖然成佛,智慧圓滿,沒福報,沒有福報自己生活都很清苦,怎能幫助別人?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沒有福報多得很,你看很多的教授,大學教授、名教授、大牌的教授,真有學問,窮得不得了,就靠那一點薪水過日子,買幾本參考書都買不起,真的不是假的,我從前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是如此,國際的名教授買書買不起,窮,有智慧沒有福報,這就是前生修慧不修福,所以他智慧很高,沒有福報。你看很多很有錢、很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我們也看到很多大企業家國小都沒畢業,什麼出身的?做苦力出身的,後來發了大財,名字都不會寫,這種人你就曉得他前生修福不修慧,所以得這個果報。果報真是絲毫都不差,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福慧雙修才好,偏在一方面都不行。
福報大沒有智慧不能度眾生,智慧高沒有福報也不能度眾生,一定要福慧都有才行,所以佛成佛之後,智慧圓滿了,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才能修得相好莊嚴,修這麼大的福報。『無量相佛』,這就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從相好就曉得他是大富大貴,有智慧又有福報。
【無量幢佛—表高顯。】
『無量幢佛』,「幢」是『表高顯』,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知名度很高,名稱顯著,沒有人不知道他,就是這個意思。
【大光佛—表大智。】
這是表大智慧,他有大智慧。
【大明佛—表智用。】
表智慧的起用。如果講權、實兩種智慧,『大光佛』代表實智,般若智慧;『大明佛』代表權智,就是他辦事,待人處事,智慧套用在生活上,這種智慧叫後得智,也可以講辦事的智慧。
【寶相佛—表尊勝。】
他有非常高的地位,也表他的德行為大眾所尊敬。在社會大眾當中,他有特殊『尊勝』之處,殊勝之處,也就是我們所謂真正出人頭地。後面說:
【成佛百劫修福。】
這是釋迦牟尼佛經上說的,成佛之後,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福。
【無福不能度生。】
沒有福報沒有法子度眾生,你度眾生,眾生不相信你,不信就沒有法子,你雖然說的好話,他不相信你。妖魔鬼怪福報很大,他騙人,人家相信他,有什麼法子?為什麼相信?他福報大。所以福報很重要,我們千萬要記住,要認真的去修福,曉得自己沒有福報更要修福。我自己可以給諸位作一個活的見證,我自己沒有福報,也短命,你們要看到我年輕時候的照片就曉得,又乾又瘦,我那個時候體重只有四十八公斤,我也是前生修慧不修福,沒有福報,的確是很聰明,我聽經聽前面,後頭我都知道,我有這個能力,有智慧沒有福報、沒有壽命,短命。我能夠活到今天,能夠有這點福報,是從懂得佛法那一天起開始修的,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修的,這一生雖然拚命在修,福報還是不大,所以講經的聽眾就這麼幾個人,人家那個大福報的聽眾都幾千幾萬人,這就不一樣了,所以福報不如別人。今年六十歲了,道場才這麼一點點大,沒有一樣能比得上人,但是這一點是這一生修的,如果不修連這一點都沒有,修福很重要。福要怎麼修法?末後這一尊佛,第七尊:
【淨光佛—表修福法本。】
就是修福的方法、修福的根本,你要怎樣才能真正修到福報?
【必須三業清淨光明,成滿大福。】
身、口、意一定要清淨,存心要正大光明,這樣才能夠修福,才能夠成就圓滿的大福報。這一尊佛教給我們修福的要領。佛的名號很有意思,有很多人念《阿彌陀經》念到這一段,枯燥無味,盡念佛的名字,還有講經、聽經,講到這一段也是最困難,枯燥無味,你要曉得表法的意思,其味無窮,真正能夠得大利益。
【北方略出五佛,表化他。】
再看『北方』,釋迦牟尼佛也是舉出五尊佛,這代表『化他』。你看看,前面一直修,修上來,你的智慧也有了,福報也有了,既有智慧又有福報,這時候應當要幫助佛弘法利生。前面是自修,這個時候福慧都有了,應當是「化他」,化他(度他)還是自度。
【福慧具足,以度生為事業。】
這就是行菩薩道。第一尊佛:
【焰肩佛—福慧具足後。】
『焰肩佛』是代表『福慧具足』之後。「焰肩」就是權、實兩種智慧。
【即以權實二智,荷擔如來家業,利益眾生。】
『如來』就是佛家,佛家的事業就是教學,就是要推展佛陀的教育,把佛陀的教育普及到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今天有這個能力,有這種智慧,又有福報,就應該努力來發展推廣這個事業,這就是菩薩事業。這第一尊佛就是代表要發心弘法利生。第二尊佛:
【最勝音佛—表以音聲作佛事,演說此經,勸教念佛,最勝音也。】
這是特別就這個法門來說。怎樣把佛陀教育推展?諸位要曉得,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利,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是用演說作為教學的手段,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也是用演說作為教弟子的唯一手段,一直到今天,上課的時候還是以上台講解作為最重要的手段,這就是『以音聲作佛事』,為一切眾生講解經典,把理論、方法、境界詳細的說明,這個音就是『最勝音』。「最勝音」是有比較的,譬如講佛經就比講世間法要殊勝,講小乘法就比講人天法殊勝,講大乘法就比講小乘法要殊勝,大乘法當中,講禪就比其他宗派要殊勝,講淨土念佛法門那就是第一殊勝,比禪還要殊勝,禪不能七天成功,這個法門七天可以成功,所以最殊勝。最勝音就是勸人念阿彌陀佛,為人講解《阿彌陀經》,這是世出世間法,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佛法,第一殊勝,所以稱為最勝音,這個意思好圓滿;弘揚佛法要弘揚這個經典,要弘揚這個法門。第三尊佛:
【難沮佛。】
你在弘法利生當中決定會遭遇許多障礙,『沮』就是障礙,這是代表:
【弘護正法,勇猛精進,不畏魔外一切障難也。】
我們宣揚教義,推廣佛陀教育,「難沮」,任何障難想把我們阻礙住都不容易,你要有這個毅力,要有這樣的決心,不怕一切的『障難』,不怕一切魔來擾亂,外道來刁難,一切都不怕,『勇猛精進』,這樣才能弘揚正法、護持正法,這個非常重要,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障難」特別多,你要是沒有毅力、沒有勇氣,你就沒有辦法『弘護正法』。第四尊:
【日生佛。】
『日』是太陽,『生』是太陽出來了,他代表:
【表教學相長,自他慧日麗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
你看此地所排列的,意義非常圓滿,確實如此。能夠弘護正法,正法能順利進展,這是教學一帆風順,教的人、學的人都長智慧,『教學相長』,這是真的。就像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我是這麼多年不斷的在講台上講經,勸勉大眾,才發現這個意思,如果沒有這麼多年的努力勤學,這一段經文展開面前還是看不出意思,我能悟到這個意思是大家幫我的忙,我幫助你們,你們也幫助我。我講這部《彌陀經》,遍遍不相同,遍遍都有悟處,這就是我有進步。你們聽我講的錄音帶,遍遍不相同。就是這份講義,我講過,這是第四遍,遍遍不一樣。所以諸位聽最近的一遍,福報最大,為什麼?我這一遍比前一遍講得好,所以從前有一些聽眾現在不來了,這就說明他們的福報只有那麼大,現在我的福報提高了,他跟不上,他落下去,你聽後面這一遍那一定是大福報的人,這很有味道。末後這尊佛也是講方法,這是教化眾生的方法:
【網明佛—表度生弘願方法。】
『弘願』是大願,學佛都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這一願最重要。
【以無量法門(如網目)救度眾生。】
既然要弘法利生,要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要通達無量的法門,眾生才服你。所以善財童子既然選定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何必要五十三參?為什麼要五十三參?如果只求往生淨土,就像諦閒法師那個徒弟一樣,三年不出門,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往生了,何必要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因為你要度眾生,你要勸一切眾生念佛,勸一切眾生念佛,對於一切大乘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要不懂得,你就不能說服他。你要一切都通達,他沒有話說,他會跟你走,為什麼?他想想,你什麼都懂,你選的這個法門、這個路子大概不錯,我跟你走大概不錯,好像你在這個地區,交通道路都非常熟,我跟你走一定沒錯。你都不熟,到處迷路,我跟你走還不是一樣迷路,他對你沒有信心。所以『網明佛』,「網」是教網,比喻『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你樣樣都懂得,你走念佛的道路,你就能夠勸迷失道路、迷失方向的那些人統統跟你走,這才能夠普度眾生,才能夠令一切眾生個個一生成佛,是這個意思。
【下方略出六佛名—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
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普遍推廣。前面雖然在做,成效還不著,還不能夠普遍的推廣,到這個時候就是普遍推廣了。第一尊佛的名號:
【師子佛—喻佛說法。】
『師子佛』、師子吼是比喻佛的說法。
【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無二。】
無論從菩薩本人來說,或者從道場來說,都是這樣的。這個例子太多了,諸位都能夠看得出來。像某一位大德法師開始出來弘法還沒有出名,沒有什麼名氣,當然他教化的範圍就比較小,影響也不大,到他晚年,他成就了,無論在德學、在修養、在教化的技巧上都非常成熟,這個時候他的影響力也大了,教化的面也深也廣。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真正成名大概都是在七十歲以後。在這個地方的表法,前面北方所表的大概是出來弘法,好像四十歲到六十歲的時候,實際上六十歲出名的、成就的都不多,一般多半都是七十歲以後。像印光大師也是七十歲才出名,七十歲之前知道他的人很少,七十歲以後才真是天下聞名,得到社會大眾普遍的尊敬。這一段是講已經成名、成就了,好像是以祖師大德的身分來教化一方,或者是教化天下人。就像菩薩住世一樣,『法王子』是菩薩,『代佛弘法』,跟佛住世教化眾生有一點彷佛,好像差不多的樣子,有這個意思,所以是代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第二尊佛叫:
【名聞佛—名稱普聞於十方。】
不像前面,那是小有名氣,名聞利養剛剛來,受不了就淘汰了。這個時候他的道德、修持、智慧都已經成熟,成熟了,『名聞』愈大愈好,為什麼?影響深遠,教化的面要廣,大眾都能夠得利益,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名稱普聞十方』。
【表為天人眼目。】
『眼目』是能見,表智慧,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好比是人天眼目一樣。
【如觀音、普賢、佛門祖師。】
像他們這樣的人,這都是有真實的成就。第三尊佛:
【名光佛—表大智隨演,法音遠聞。】
『隨』是隨順眾生。『大智』是契理,決定不違背諸佛所證之理。「隨」是隨順眾生的根性,隨順眾生的程度,隨順眾生的意識型態、生活方式,樣樣不違背,這種教法,眾生才能夠樂意接受,所以隨喜功德或者是恆順眾生,取這個意思。『演』是演說,佛法的音聲『遠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名聞」裡面又有智慧光明在其中,這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否則他知名度再高,甚至於全世界沒有人不曉得,最有名的電影明星,知名度是真高,「名稱普聞」,聞了有什麼用?沒有用處,他那個名裡頭沒有光,沒有智慧,弘法的大師,名聞裡面有智慧。第四尊是:
【達磨佛。】
『達磨』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法」。他代表:
【大法師承自佛。】
法師大德們所講的這些佛法從哪裡得來的?從佛那裡得來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傳到我們自己,我們今天所得到的佛法決定是有師承的。
【堪為眾生軌範(即佛門之四依法也)。】
『軌範』就是模範,可以做眾生的模範,也就是可以做眾生的老師,師範,這個意思就顯示出『佛門』的『四依法』。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佛,佛不在世,我們依靠誰,我們得的法才是正法不是邪法?你就一定要遵守佛的「四依法」。佛給我們說的這四個標準就是告訴我們,他雖然不在世,你要能夠依照這四個標準去做,你得到的法是正法,與佛在世沒有兩樣。第一個是:
【依法不依人。】
非常重要。我們學佛法,「法」就是經典,要以經典作依據,不管什麼人說法,如果他說的在經典上找不到理論的依據,我們都可以不相信,都可以給他打個問號。他所說的一些理論、方法、境界,必然在經典上能找得到依據的,我們才可以相信。我再告訴諸位,你們要相信中文的經典,不要相信外國文的經典,為什麼?中國古人自古以來做事情都小心謹慎,非常的嚴格。像我們的二十五史,不是真正的事情決定不能夠寫在歷史上,寫在歷史上是欺騙後代,欺騙下一代,良心過不去。史實一定是事實,所以從前寫歷史的人,哪怕是得罪皇帝,殺頭也無所謂,也不在乎,為什麼?我要對得起千年萬世後代子孫,決定要公正。經與史都是真實的。佛經在中國翻譯,這個翻譯決定不簡單,你看那個翻譯的制度、規模就曉得,我們信心就足了。翻譯是由國家拿出財力來支援的,譯場編制非常的嚴整,規模很大。玄奘大師的譯場,參加的就有六百多人,不是說哪一個人翻譯,你看《彌陀經》、《心經》,看到「唐三藏法師玄奘譯」,他是譯場的主持人,真正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多得很,只是要統統列下來,那前面列幾百個人的名字,那不是痲煩?所以只有一個主持人做代表,好像一所學校只用校長一個人的名義,底下人太多了。
從梵文,先用音譯譯成中文,音譯過了之後,再翻成意思。翻譯是集體創作,集體的翻譯,不是某幾個人,他一定是推選幾個人起草,然後再開大會來通過;懂得梵文的,懂得中文的,再通過。先通過這意思翻得不錯,叫正譯,意思翻得不錯,然後再在文字上斟酌、潤文,文字上的修飾,修飾完了之後再核對,核對義理上有沒有偏差,意思不錯,文詞又優美,這樣才決定,然後寫好之後,送給皇帝,由皇帝命令,聖旨頒布,「這部經翻譯完成,大家可以讀誦,可以依照這個修學」,很不簡單。今天外國人翻經,一個人自己拿個經在家裡翻,這怎麼可以?誰給他證明這個東西沒有翻錯?所以你要從中國歷代的翻經歷史規模上來看,我們一定首先就是相信中文經典。梵文的經典多半散失,已經找不到,這世界上能找到的太少了,換句話說,對我們現前眾生真正能得利益的不多。藏文經典的翻譯,雖然翻譯數量比我們多,當年翻譯沒有中國這樣嚴謹,沒有這樣的規模,沒有這麼嚴格,換句話說,翻譯的說不定還有翻譯人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那我們不得而知。
所以從種種譯本上來說,你要真正完全了解歷史的事實,你就曉得中文譯本之可貴,它不是一個人翻的,是一個國立編譯館來翻的,國家力量來翻的,用國家的財力、用全國的人力來從事於這樁工作,真正了不起,不是隨便搞的,所以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了,一定要尊重自己國家的文化財產。
現在中國人,說老實話,叫外國人瞧不起的是中國人沒有自信心,自己的寶藏不識貨,都認為外國東西好,所以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圓,這成什麼話!所以國家怎能不衰弱?國家要強盛,國民對自己國家一定要有信心。兩百年之前,中國是世界上一等國,第一大國,為什麼?每個人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都有決定的自信心,都能夠有肯定的信心。不像現在是把自己國家、民族、文化自信心整個喪失掉,一切都是外國貨,好像中國五千多年來,祖宗沒有一樣東西有成就的,沒有一樣可取的,對不起祖宗。反而不如外國人,外國人對於中國的過去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於現在的中國,外國人瞧不起,換句話說,外國人瞧得起我們的祖先,尊重我們的祖先,佩服我們的祖先,瞧不起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應當認真的去反省。這是講到「依法不依人」這一條,我們要明了,「法」就是佛的經典,特別是中文翻譯的經典,有它不可抹滅的價值。
過去外國人輕視中國的東西,現在曉得是經過日本人把佛法介紹到西洋,所以現在外國人重視中文的譯本。日本人的佛法是從中國學去的,現在有日本人在國外弘揚佛法,在外國弘揚佛法,日本人的功德比我們大。美國的佛教百分之九十是日本人的,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在美國弘法的,無論在人數、寺廟道場,不過占百分之十而已,所以美國佛教是日本人的天下。第二是:
【依義不依語。】
『義』是義理,『語』就是言語文字。譬如一種譯本,像《彌陀經》,你們現在曉得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本子、玄奘大師的翻譯本子,大藏經裡面都可以找得出來,這兩種譯本拿出來,翻譯的文字決定不一樣,不會完全相同的。像《金剛經》有六種譯本,每一個譯本都不一樣,後人一定懷疑,到底哪個譯本正確?你就會懷疑,佛給我們說一個原則,這個懷疑解決了,「依義不依語」,裡頭意思只要一樣就行,言語文字不一樣沒有關係,這就給我們解決了。翻的意思相同,多幾個字,少幾個字,那有什麼關係?不要在這上面斤斤計較。現在有很多考據,一個字、兩個字,好多年都不能決定,盡在打閉門官司。我再告訴諸位,永遠都不能決定,要決定只有把釋迦牟尼佛請來,只有把最初結集經的阿難尊者請來,才能夠解決問題,否則這個問題官司永遠打不清的,何必在這上面浪費許多的精神、時間?真正叫無謂。「依義不依語」,一句話就道破,沒有必要在文字上斟酌一個字、兩個字,意思對了就行,這是佛教我們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義理裡面如果發生爭執,佛就教你『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直接教我們成佛的是「了義」,間接幫助我們成佛的就是「不了義」,要拐彎抹角才成功的那就是「不了義」,直截了當成佛的就是「了義」,你才明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了義中的了義,究竟了義。所以小乘經跟大乘經比較,小乘就是「不了義」,大乘是「了義」。大乘經與一乘經來比較,一乘經是「了義」,大乘經就是「不了義」,這個也有比較性的。一乘經,《華嚴》是一乘經,一乘圓教,《法華》是一乘圓教,你才明了《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彌陀經》,你才真正覺悟到《彌陀經》是了義當中的了義,是一乘當中的一乘,這部經的地位與價值才恍然大悟。末後一個是:
【依智不依識。】
這是講到最後,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的爭執、疑惑統統斷盡。『智』是理智,『識』是感情,既然要學佛,千萬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要以真正智慧,不要以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妄想裡面都有錯誤,要以真實的智慧,無分別智,這是佛教給我們繼承如來的正法要有這樣的態度。這是出自《淨名經》,四依法是佛在《維摩詰經》裡所說的,《淨名》就是《維摩經》,四依法是《淨名經》上所講的。
【窺基法師作《通贊疏》,為末世作示範也。】
這是前面跟諸位介紹的,『窺基法師』所作的《彌陀經通贊疏》,就是給我們作證明,「窺基法師」作《通贊疏》的確是「依法不依人」,因為「依法不依人」,所以他取羅什法師的譯本,而不取自己老師的翻譯本,玄奘大師也不怪他,玄奘大師沒有責備他,不會把他叫過來,「難道我翻譯的就不好?就不如鳩摩羅什?你注《彌陀經》不用我這個本子,為什麼用別人的本子?」玄奘大師不責備他,現在人不行,現在人沒有這種肚量。現在人學佛是依人不依法,這是我的老師說的,我師父講的,師父講的比佛講的還要靈,有什麼法子?佛講的他懷疑,師父講的他不懷疑,這個不得了,大錯特錯,你師父煩惱還沒斷,說話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懂得,真的要學窺基法師,做師父的人也應該學玄奘法師那種肚量,所以《通贊疏》的確有它的價值。
我那個時候想到這些地方,我想玄奘大師跟窺基大師都是大菩薩再來的,那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大概早就曉得末法時期有人毀謗淨土,他是法相唯識宗的,何必要給《彌陀經》作註解?這沒有必要。既然鳩摩羅什大師翻得這麼好,玄奘大師也承認,沒有說他哪一個字翻得不對,統統承認,何必再翻一次?多事,兩個人都多事。今天一想,這兩個人大慈大悲,他們這樣一做,叫後世人對於一些批評毀謗淨土的人,我們明了了,今天這兩樣東西起了大作用,給我們修淨土的人一顆定心丸,我們再不會懷疑,什麼人來批評毀謗淨土,說這部經是偽造的,或者是不正確的,那都叫胡造謠言,都是惡意毀謗,那都是魔王外道。這當中他們兩位給我們作證明,玄奘大師證明這個經典是佛說的,決定不是人偽造的,窺基大師給我們證明鳩摩羅什大師這個翻譯決定不錯,與原文意思一點不差,我們心就定了。《通贊疏》,我們看看倉庫裡頭夠不夠,如果分量夠,同學每個人送一本,你們要好好的收藏。第五尊:
【法幢佛—表為眾生作擇法眼,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眾生。】
『表為眾生作擇法眼』,為眾生作選擇佛法的標準。『幢』是旗幟的一種,現在很少見,它是圓的,長的,有一點像現在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但是風筒是上下都開口的,「幢」上面是封起來的,也是非常的精美,是旗幟一類的。佛法,剛才講了,也宣揚,也宣傳,但是宣傳不拉人,不會拉你到這兒來聽經學佛,不拉的,因為佛法是教學,教學是師道,師道有師道的尊嚴。學是求學,你自己要發心去求學,「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一定要誠心誠意來求學才教你,不會說老師把你找來單獨教你,沒這個道理,那就不是尊師重道。但是你不曉得到哪裡學,因此求學的機會要告訴你,來不來是你自己的事情。佛教宣傳是從這個觀點上來做的。
譬如寺院裡面今天講經說法,怎樣通知大家?在從前沒有報紙,也沒有廣播,沒法子通知,所以寺院都有旗桿,那個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旗桿是掛信號通知的。如果旗桿上掛的幢是圓形的,懸掛在上面,外面人一看,今天這個寺廟裡講經,喜歡來聽經的他今天就來了。一般法會就懸幡,幡是扁的,不是圓的。所以寺廟有什麼樣的活動就懸什麼樣的標誌,外面人一看就曉得這寺院今天有什麼活動,就願意來參加,用這種方式來通知,所以不要發通知,也不要作廣告,也不要宣傳,你看到了,自己願意來你就來,不願意來決定不勉強。現在這些東西可以說已經用不著,現在我們可以在報紙上登廣告,或者廣播電台發新聞稿,通知大家用這種方式,都是宣傳方式,你願意來,歡迎,你不願意來決定不勉強。所以「建法幢」就是弘揚佛法。
『立宗旨』,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寺院一定要有一個宗旨,好像辦學校,雖然大學很多,可是我們曉得某一個大學有某一個大學的特色,它有一個專長,形成它的權威,在佛門裡面也是如此,佛門的宗派就是這樣形成的。譬如在隋唐的時候,賢首大師、清涼大師,他們在五台山弘法利生,他們是專門講《華嚴經》,《華嚴》就是他的宗旨,天下有志一同學《華嚴》的都到他那裡去,就變成華嚴專科大學,這就是「建法幢,立宗旨」。像智者大師在浙江天台山專門弘揚《法華經》,有志學《法華》的就到天台山去求學,這是以《法華》為宗旨。慧遠大師也是東晉時候的人,他在江西廬山辦了一個念佛堂,有志於一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咱們一起來,他在那裡創辦一個蓮社,東林蓮社,這是淨土宗的創始,所以他是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淨土宗的創始人,那也是「建法幢,立宗旨」。他用淨土三經,用一句彌陀名號,用這個方法,有志求生西方的都到我這兒來。
所以中國過去這些叢林寺院都有它的學風、道風。學風就是法幢,道風就是宗旨。在許多的經論裡面,它採取幾部,不是都學,專攻,一門深入,行門也是如此,或是念佛,或是參禪,或是持咒,或是修止觀,它只修一門,無論解與行都是一門深入。解門,我們今天講的學風。行門,我們今天講的道風。可以說家家都是專科大學,所以它才能有成就。「法幢佛」代表這個意思。
『大行教化,福度眾生』,它這種建立不但影響當時,它成為一個法門的權威,國際知名。在那個時候,高麗(韓國)到中國來留學,日本到中國來留學,越南到中國來留學的,想學《法華》的全部集中在天台,學《華嚴》的都到山西五台,學唯識的都到長安慈恩寺,就是窺基大師的道場,念佛的都到江西廬山,都變成國際上的權威,到今天一直影響到後代,如果不是建立這樣的道場,可以說談不上成就。所以從前人建立一個道場的時候,都是影響當時、影響歷史的權威道場,這才是真正大成就,了不起的成就。
不像我們今天,雖然寺院很多,你問問他,你學的是什麼?不曉得。高興了,請一位法師來講個經,講什麼經?隨法師講,自己沒有主張,這個不行,絕定不行。我在美國達拉斯清閒,同修們要請顯明法師來講幾天,顯明法師寫一封信來答應了,要講「八宗綱要」,我就回一封信,我說不行,我們這個道場是念佛道場,除了講念佛經論之外,其他的我們一概不聽,因為他是學天台的,我就希望他講《觀無量壽佛經》的大意,因為《觀經》這個註解就是智者大師作的,天台家的,尤其是《觀無量壽佛經》的《妙宗鈔》,可以說是淨土法門的權威理論。你學天台的,你來講淨土的,除淨土之外,我們不聽,我們不接受,他馬上就改過來,「好,我們決定講《觀經》大意」,這樣才行。請法師來不能說他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這成什麼學校?學校聘請老師來上課,上什麼課程?老師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你們這個學校成什麼學校?必須我自己安排課程標準,請老師依照課程標準上課,不依課程標準就不聘請,這樣才行。
所以道場不怕小,一定要有道風、學風,我們才能成就,否則就亂七八糟不會有成就,亂糟糟的,今天許多道場都這樣的,沒有一個學風、道風。所以我們建立這個圖書館,圖書館雖然小,我們圖書館就一部經,《彌陀經》,以這部經為主,常年不斷的在講。《彌陀經疏鈔演義》講完就講《彌陀經要解》,《彌陀經要解》講完再講《彌陀經疏鈔演義》,就是這兩部周而復始的輪流講,不斷的講。我們的行門,禮拜天在這裡念佛,每個星期天有個念佛會,念佛會是我們的道風,講《彌陀經》是我們的學風。這一次我回國之後講《華嚴經》,是想到什麼?台中李老師《華嚴經》沒有講圓滿就走了,希望把沒有講完的後半部講完,但是現在我聽說台中周家麟居士,這是我的學長,我們都是李老師的學生,他過年之後在台中發心把後半部講完,阿彌陀佛,我可以不要講了。所以過年之後,我們還是以《彌陀經》為主,我們有我們獨特的風格。杭州南路的華藏講堂是專講《四十華嚴》,我們也有一個獨特的學風,那邊也是念佛,但是人數少,沒有組成念佛會,那邊佛堂比較小一點,所以著重在佛陀教育的推展,是以佛教事業為重。我們這個地方是以解行為重,那個地方是以事業為重,就是幫助全世界的道場,我們供給經書、佛像、錄音帶、錄影帶。那邊是以佛教事業為主,這邊是以解行為主。再看底下這一尊:
【持法佛—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實踐故。】
『持』是保持,『法』是指大乘佛法,這個名號的意思就是教給我們自行化他。我們自己修學以及幫助別人修學都要『依教』,「教」就是經典,要以經典作依據。經典當中,我們要善於選擇,經典太多,我們一生學不了,而且經典、法門太多,學多了就學亂、學雜了,我們一生不會得利益。所以真正學東西要學得好就是一門,剛才我跟諸位說,我們這個講堂就是一部《彌陀經》、兩種註解,講來講去就是兩樣,反覆不斷在講,古人也是如此,清涼大師是以《華嚴》為主,講《華嚴經》。清涼大師一生講《華嚴經》講五十遍,一遍講完從頭再講一遍,講五十遍。《華嚴經》,你看看我這裡有個本子,精裝本這麼厚,五本。一部《華嚴經》講一遍要多少時間?我已經講了兩千多個小時才講一半,我估計一天講八個小時,整整一年講圓滿,星期天還不能放假,星期天放假講不完,整整要一年,一部《華嚴經》才講完。清涼大師講五十遍,就是講五十年,他老人家壽命長,活了一百多歲,所以他有時間講。聽經的人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聽五十遍,他怎麼不開悟?當然開悟,所以經要聽一樣。古人聽經不像我們今人,今人好像聽這部經聽了一遍,再碰到有講經,「這部經我不要聽了,我以前聽過」,這個沒法子,不會成就的,不像古人聽一遍還喜歡聽,永遠聽不厭,古來的人講經、聽經都不曉得重複多少遍。
唐朝的南山道宣法師,這是律宗的開山祖師,你們看他的傳記,他聽《四分律藏》就聽了二十遍,真正了不起。《四分律藏》是相當大的部頭,線裝本這一部書有好幾十冊,他重頭到尾聽法師大德講,聽了二十遍,所以他能成為一代祖師不是偶然的。所以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就是一樣東西不斷的重複才能成功。現在有的時候遇不到好法師,遇不到人講經,有錄音帶,當然聽錄音帶是差一點,為什麼?遍遍一樣,遍遍都是相同的。你聽我講經,遍遍不一樣,那個有味道。聽錄音帶,遍遍都是一樣的,還是遍數愈多愈好。洛杉磯有位趙立本居士聽我的錄音帶只選兩種,一個《六祖壇經》,一個《金剛經》,他很喜歡,但是他念佛。他告訴我,已經聽了二十六遍,我聽了之後很歡喜,很難得,我就告訴他,你明年再聽一年,不斷的聽下去,不要換第二個題目,你會有成就,不要說別的成就,忍辱、定力就是成就。他能夠把心定在這上面,這就是成就,就是了不起,因定開慧。我們這個想搞,那個想搞,沒有定功,搞這樣,忘了那樣,再搞一樣,這一樣又丟掉,所以把光陰都浪費了,搞了一輩子搞不出一個名堂出來,不如人家一生守住一部經,他有決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