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七集)


時間:2010/9/28 作者:心源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七集)1988/7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4-02-07

請掀開經本第一四0六面,「懺悔業障」,這個地方不是一段:

【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所對境界的末後的兩句。說到普賢菩薩以清淨三業,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諸菩薩、諸佛、大眾前誠心誠意的求懺悔。懺悔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經上所講的「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個三句非常的重要。如果懺罪之後再造,這樣的懺悔不但不能夠滅罪,反而增加罪業。這個增加罪業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明知故犯,所以罪業就更重。

「恆住淨戒」就是斷惡修善,我們世俗人講修功補過,其實在佛法裡面來說,功與過是不能抵銷的。既然不能抵銷,何必還要斷惡修善?其實斷惡修善非常重要。所謂不能抵銷,是講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善惡業習種子,這是不能抵銷的;善有善的種子,惡有惡的種子。但是這個種子要受報,要去受果報,當中一定要有緣,因再加上緣才能夠結果。如果有因,但是沒有緣,這個因不會結果的。過去我們已經造了很多惡因,現在我們希望這些惡因不要結惡果,能不能做得到?可以的。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是能做得到的。怎麼個做法?我就是把惡因種子受報的緣把它斷掉,使它沒有緣,雖有惡因就不結惡果。惡緣是什麼?現在再要作惡,就是過去業習種子的增上緣,它得到這個緣,將來必然要受報。我們現在再不作惡了,斷惡修善,就是把惡緣斷掉;我們修善,則是修善緣,使我們本識裡面的善因種子得到增上緣,它可以提前受報,這就是善的果報。

可是諸位一定要明了,也就是說一定要覺悟,善的果報縱然生在三善道,三善道好嗎?迷人覺得三善道還不錯,真正覺悟的人他曉得三善道並不好。為什麼?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換句話說,你既然不能超越生死輪迴,三善道不過是暫住而已,暫住就可怕了。何況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我們自己冷靜的去想一想,佛講的話沒錯,佛說未出三界的眾生,他在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我們仔細想一想,佛說得非常有道理,必定是事實。這樣說起來,六道就很可怕了!大經裡面講惡道,是指六道就是惡道,這個地方絕不是個好地方。

什麼才叫真正的善?我們斷惡修善,給諸位說,以本經來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真正的善行。我們能修這十種善行,將來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善因必定感善果。這才是菩薩在此地跟我們講這一願「懺除業障」真實的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淨戒」在今日之下,很不容易受持。什麼叫做淨戒?戒是戒律,持戒清淨這叫淨戒。是不是每一條戒律我們都持得好像很乾淨,都做得很徹底?那不叫淨戒。究竟什麼叫淨戒?因持戒而得清淨心,這叫淨戒。清淨心就是定心,所謂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戒就叫做淨戒;如果持戒裡頭沒有定、慧,那不叫淨戒。何以故?我們很明白的能夠看得出來,戒律持得再嚴,如果沒有定,他將來的果報是在欲界天以下,連色界天都沒有資格去,色界天要修成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可見得,佛的三學,戒學是手段,用這種手段,用這種方法,幫助我們得定。定,淺的定在色界天,深的定在無色界天,更深一層的禪定,經上常講的九次第定,這是阿羅漢所證得的,才能夠超越三界;但是他沒有開慧,他不能破無明,不能見性。由此可知,定依然不是目標,不是目的,目的是在開慧。智慧開了才能明心見性,才能夠成佛、成菩薩。這講的「一切功德」。

所以此地「淨戒」這兩個字,大家一定要把它記清楚。淨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定、慧。沒有定慧,心怎麼能叫清淨?定是清淨心的本體,慧是清淨心的作用,有體、有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淨戒」兩個字是這樣的講法,這是一個意思,自受用。

另外一個意思也很好。已經得清淨心,已經得清淨心就有定共戒,就有道共戒,道是慧。既然有定、有慧,這個人得大自在,像孔老夫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得大自在。得大自在之後,他還要持戒,還要把戒律做得規規矩矩,呆呆板板的還在那裡持戒、修戒。這是做什麼?做給初學人看的,給初學人做個榜樣,教初學的。如果你教眾生持戒,自己不持戒,眾生看到了:我不願意跟你學,你是假的,你教我持戒,你都不持戒。所以,諸佛菩薩也要示現持戒,為眾生做個榜樣,這個意思完全是為化他。前面的意思是為自利,這個意思是為利他,自利利他,這都是殊勝的功德。末後這一段「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

實際上這個四句都是無有窮盡。

【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普賢菩薩自己做個榜樣給我們看,菩薩修懺悔,現在居等覺位還是念念都在修「懺除業障」。人家是等覺菩薩,只剩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我們是博地凡夫,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統統具足,不懺悔,業障不能消除,所以在修行道路當中處處都有障礙,業障,處處有障礙。我們要想自己在菩提道上沒有障礙,那就要像普賢菩薩一樣,認真的去修「懺除業障」。

十願要合起來看,每一願裡面都具足十願,你才能真正覺察到業障從哪裡來的。譬如講「禮敬」,我對一切眾生沒有恭敬心,這就是業障,就應當要懺悔。「稱讚如來」,我對一切眾生,他們做了好的事情,不但我不讚嘆,心裏面還有嫉妒,這又是業障。「廣修供養」,我看到這好事情想做,可是自己吝嗇拿不出來。所以你十願處處去看、去觀察,真的業障、習氣太重了。這些統統要改過自新,這才叫真正的懺悔。再看底下一段,第五章「隨喜功德」。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隨喜』文也很長,分成好幾段,這一段講「隨喜如來」。這一願是懺悔當中的別義,也是懺悔裡面的具體說明;換句話說,我們想修懺悔法門,從哪裡修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從什麼地方學起?這一願就告訴我們,從隨喜修起。隨喜是見到別人有善,善行、善事,不但我們心裡歡喜,而且要效法他、要學習他,要幫助他圓滿成就善行、善事,這才叫真正的隨喜。「隨喜功德」能夠滅除我們無始劫以來嫉妒的煩惱,嫉妒心與生俱來,這個不要學的。我們看小孩,一、兩歲他就有嫉妒心,他看到別的小孩拿塊糖吃,他心裡生嫉妒,穿的衣服比他漂亮他也起嫉妒,沒有人教他。這個煩惱叫俱生煩惱,是貪瞋痴裡面最粗重的顯露,顯露出來的時候就是嫉妒。

縱然在佛門我們也不能夠免除,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為什麼要害佛?嫉妒釋迦牟尼佛。六祖大師得道之後,接受五祖衣缽之後,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追他想把衣缽奪回來,甚至於把他殺掉?還是嫉妒!由此可知,這些事情在佛祖的身上都還不免,何況一些凡夫?所以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普賢菩薩十大願,為什麼接著「懺悔業障」之後就講這個「隨喜功德」?如果沒有隨喜,懺除業障那是口號,也就是說業障畢竟不能夠懺除;一定要接著修「隨喜功德」,除嫉妒的障礙,生平等的善行。這是這一願主要的意義。

第一段裡面教我們「隨喜如來」,如來是無上的福田,我們毫無疑問的,我們要隨喜。可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去隨喜?這裡面問題就多了。真正隨喜就是真正的學佛,佛他存的是什麼心,我們存心像不像佛;佛是怎樣待人接物,我們平常待人接物像不像佛。要在這些地方去學習。

前一段是講境界廣大,這個我們不必說了。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一切諸佛『從初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這初發心,發菩提心,我們要從這個地方開始學。我們有沒有真的學?這個要問自己,自己要反省。什麼叫菩提心要把它搞清楚,一般經論上說,菩提心的本體是直心,也就是《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至誠心,這是菩提心的本體。也就是講的真誠,真誠到極處,一絲毫虛假沒有,這就是真誠心。

我們縱然明白直心的含義,實在說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對待人、對待事、對待物,我們所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不是真實的?這個心會變。這一點佛也是常常提醒我們,叫我們要覺悟,像《四十二章經》、《遺教經》裡面告訴我們,不要說相信別人,說相信自己,必須到證得阿羅漢果以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你連自己的意思都不能相信。為什麼?自己的意思會變,都靠不住。譬如說你自己喜歡一個人,非常喜歡,結婚了,結婚沒有幾天,兩個又鬧離婚了,你看他們就變了,自己的意思就變了,靠不住!證得阿羅漢之後,他得到正覺了,他的意思就不會變了。

所以自己的意思都會變,你說別人的意思不會變,哪有這個道理?真正看穿了,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切敷衍敷衍馬虎一下算了。為什麼?哪個不是虛情假意?這是跟你講真話,統統是虛情假意,你可不要當真;你要當真,你就苦死了,你就有煩惱。你要看穿了,一笑了之,好了就合,不好就分開,都歡歡喜喜的,絕對沒有憂愁。為什麼?曉得統統是假的,不給你當真。這是事實的真相,決定沒有用真心的。誰用真心?佛菩薩用真心。剛才講了,阿羅漢以上的才用真心;換句話說,包括三果阿那含以下的都不是真心,得阿羅漢以上。

這個意思太明顯了,不但叫我們不要相信別人的意思,連自己都靠不住,自己的觀念、想法、看法千變萬化。你就說修行,年年境界都不相同,今天我看了是這個看法,明天又升了一個層次,又是一個看法。可見得這是事實的真相,一定要明了。不要在這個世間短短几十年當中,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給自己找無量無邊的苦惱,這就是佛法常講可憐憫者,真可憐!這苦惱是他自己找的,不是別人給他受的,他自己找的,不曉得事實真相。講菩提心的本體。

菩提心這有體,當然有作用,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己的受用、享受,自覺;他受用實在講,就是覺他。自受用講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保持自己心地清淨。什麼叫清淨?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叫清淨,心裏面有分別、執著、妄想,就不清淨。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保持自己清淨心態。對待別人要用慈悲心,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別人有痛苦,我們盡心盡力幫他忙,解除他的痛苦,減少他的痛苦,希望他能真正離苦得樂,這個就叫做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對他的、對別人的,清淨心是對自己的。這是講「從初發心」。

這個說法是大乘佛法裡面一般的講法,在淨土教裡面講法又特別了,什麼叫初發心?真正發願求生西方,這叫做初發心,你發的是真心,求生西方。你這個心一發,你這一生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普賢菩薩這個十大願統統都圓滿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了,願願都做到,都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十願很不容易圓滿,縱然你修無量劫,也不容易圓滿。所以淨土教裡面講的發心,就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得很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無上菩提心。

『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一切智」是成佛,就是一切種智。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了圓成佛道,因為只有成佛,我們的本願才能夠兌現。像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要不成佛,這三願都不能夠圓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成佛道的,「為一切智,勤修福聚」。

在修行過程當中,看到佛勇猛精進,『難行苦行』他統統能做得到。『不惜身命』,為了要達到他修學的目標,捨身命在所不惜。每一尊佛菩薩在他修行過程當中,可以說無不是像此地所講的『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是講時間之長,『一一劫中』,舍『頭目手足』,這是講布施。這不是外財的布施,內財,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連身命都可以放下,何況身外之物,哪一樣他放不下?再告訴諸位,放不下的就是業障。你不是要懺除業障嗎?你心裏面有一絲毫的牽掛,那個牽掛就是業障,那就是很大的障礙。障礙你的戒定慧,障礙你的菩提涅盤,也障礙你不能往生。

所以諸位要明了,心裏面真正求往生的人,心愿要切。什麼時候往生?最好現在就往生!不要以為我現在還年輕,等我老了時候再往生,這個念頭就是業障,就錯了。我想現在往生,現在去不了,是有障礙,有業障沒消除。所以真正念佛人,你看佛堂裡面堂主、領眾的師父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我們這一句佛號念不好,這一句佛號念得不相應,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雖然念佛,不能往生,雖念佛,也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一點阿彌陀佛的種子,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會起現行。這是要覺悟的,要真正覺悟,一定要覺悟到這世間無常,要認真努力的去修,要真正能舍,能放下。

夫婦、母子相親相愛,不能到頭的,愈是相親相愛愈是冤孽深重,為什麼?他綁著你,你不能往生。什麼叫冤家?那才叫冤家,那真正的冤家,把你綁得死死的,綁你在三界六道輪迴裡頭,魔障!這個要覺悟,覺悟的人決定不被他所害。真正要長相廝守,一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天天見面,永遠不生不滅,才真是長相廝守。要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六道輪迴裡面的真相你要認清楚,全是假的。這一生你們兩個好,好得不得了,做夫妻了;來一生去投胎,他又跟別人結婚,那又跟那個人做太太。不是真的,都跟唱戲一樣。這一幕在台上演這個角色,那一幕又換了人,又換了頭面,都是假的。看穿了,真叫一文不值,看穿了,絕無留戀。所以佛教我們要搞真實的,不要再搞假的,六道都是假的,要修真實法,要能舍。身命尚且能舍,何況身外之物?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這是在此地舉個例子。『圓滿種種波羅蜜門』,「種種」就是常講的六度萬行。「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譬如布施,真的心裡頭一絲不掛,你的布施圓滿,心地真正清淨;持戒也圓滿,忍辱也圓滿,精進也圓滿,禪定、般若統統圓滿了。『證入種種菩薩智地』,這是講菩薩的位次。「智地」是講十地果位,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通常我們講十一地,這個果證就相當之高了。『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再往上進一級就是成佛。從菩薩智地一直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講菩薩自己修行證果。

『及般涅盤,分布舍利』,「般涅盤」是示現入滅,這是為化他。真正在修行上來說,證得圓教初住以後,就不說菩提涅盤,就不講這個意思了。菩提涅盤是為中下層來說的,高級的佛法裡面沒有,高級佛法不生不滅,哪裡還有菩提涅盤?涅盤是不生不滅,是對生滅而說的。所以對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給你說般涅盤,給你說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向上一著就沒有這個說法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分布舍利」也是如此。『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再看下面經文: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前面一段「隨喜如來」,我們要跟佛學,這段是講「隨喜六道眾生」。十方世界裡頭,『六趣四生』,「六趣」就是六道,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眾生有善、有惡,善的地方我們要隨喜他,惡的地方我們要反省,我們不學他也是學他。這就是孔老夫子給我們講的,「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那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善法我跟他學,惡人我反省、我檢點,我不跟他學,兩個都是老師。所以見惡人,你也不要討厭他,惡人也是我的老師。看看那個惡人,我討厭他,想想我如果像他那樣,別人也討厭我;我要叫人不討厭,要把那個惡人、惡法統統改過來,把惡法都斷除,人家就不討厭了。

因此修學,順逆境界都是菩薩的學處,都是菩薩修學的地方,善人、惡人都是菩薩的老師。不像我們凡夫選老師,一定選善人,不選惡人;菩薩是善人、惡人都是老師,順境、逆境統統是學處,統統是修行的道場。六道就是說的這個意思。胎卵濕化是講六道眾生的生態,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這一段是講「隨喜二乘善」。聲聞,我們一般講小乘,阿羅漢,從初果到四果,四果四向,他有八個層次。緣覺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辟支翻作緣,佛翻作覺,所以辟支佛就是緣覺;緣覺是從辟支佛意思裡頭翻的,辟支佛是梵語音譯的。聲聞他是修四諦法;知苦,這是覺,他曉得三界苦;斷集,集是煩惱,這是苦果的因緣,他把這個因緣都斷掉;證滅,修道,滅就是涅盤,修四諦、三十七道品,證小乘阿羅漢的涅盤果。辟支佛比阿羅漢要來得聰明,根性要利;阿羅漢斷見思煩惱,但是習氣沒斷;辟支佛不但斷煩惱,連習氣也斷了,所以辟支佛他的智慧、功德都比阿羅漢要殊勝。這些人是眾生的福田,真實的福田,他們的一些善行,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這一段講的是「隨喜菩薩」。它的排列順序,第一段排佛,我們學佛,佛是我們老師,當然先學佛。佛以後,順序是按部就班,從最下面慢慢一級往上升。這個意思,在我們中國,中國古代經論排列的順序就是這個樣子,但是現代《大藏經》的編目就不是的,日本編排的方法就不是的。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藏經》,展開目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開頭學什麼?學佛!佛是第一個講《華嚴》,示現成道之後,二七日中,在定中講的《華嚴經》。然後才離開菩提場,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講四諦法,就是「阿含」。由「阿含」到「方等」,到「般若」,到「法華涅盤」,按照這個順序,好像國小、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樣的順序。這個排列就是這個意思。一開端把佛排出來,這是把這個教學我們隨喜最高的目標、方向提示給我們。從哪裡學起?從人天善學起,人天善行都不具足,佛是學不到的。所以學人天善,六道善,二乘善,再到菩薩善,要這樣才能夠真正學得到。

菩薩善裡面,菩薩廣學多聞,修行的綱領是六度萬行。如果以《華嚴經》,文殊菩薩的十行(十種行門,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這是《華嚴》行願的總綱領。講到行,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以這個十種法門完成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個十願它的結果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段也是總結無盡。在這章經文裡面,我們認真要學習的,就是從今而後,決定不再嫉妒別人的善行,不再嫉妒他人的好事,你就是真正在修「隨喜功德」了,也是真正在修懺悔法門。不但不嫉妒、不障礙,這是第一步的功夫,因為從前看到心裡難過,現在功夫進一步,看到不難過,能生歡喜心,看到別人好就像自己好一樣。更進一步怎麼樣?我們自己要盡一點力量去幫助他,他是好事,幫助他完成,這是隨喜積極的意義。如果更進一步,那是全心全力去支持他,全心全力幫助他完成,那你這個隨喜功德的分數就高了,甲等。乙等是幫助,小小的幫助,不是全力支持。丙等的是不障礙、不嫉妒,生歡喜心,但是還沒有發心去幫助他,這就不錯了。這是「隨喜功德」。再看底下第六段,「請轉法輪」。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佛對於一切眾生最大的功德,就是說法、教學,這是最大的功德。我今天下午聽一個人說,說從日本傳來一個什麼新的佛教,我以前沒聽說過。這個新的佛教,說人可以不必修行,他說能夠知道這一切事情哪個事情該做,哪個事情不該做。他說看什麼手指動,他給他通靈,小手指會振動,這個事情就不能做;大手指動,這個事就可以做,通靈。他來問我,這是不是佛法?我就告訴他,這不是佛法,這是邪門外道。佛法裡面沒有說不修行就能成就的,沒這回事情。他說現在他信徒也很多,很多學佛的人都被他接引去了;雖然是學佛的人,信心不堅固,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所以才會被欺騙。妖魔鬼怪真是充斥在這社會上,我們要能夠辨別,辨別的依據,最好是記住,佛陀在入滅之前告訴我們後世的弟子「四依法」。

「四依法」,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人家說什麼,我們不要隨便去相信他。法是什麼?經典。我們一定要依據經典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來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個叫修行,決定沒錯,不能相信這些人。甚至於註解,註解未必可靠,註解是人說的,我們都不能相信。所以我們看人家的註解,看人家的講法,一定要拿經來對照,他講的是不是經上所講的道理?如果與經上道理相違背,他再大的名氣,我們也不聽他的。他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我們也不聽他的,他說是什麼佛再來,我也不聽他的。為什麼?佛佛道同,今佛與古佛所講的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是兩樣的。如果今佛跟古佛所講的是兩樣的,這個佛有問題,大概是妖魔鬼怪變的佛,不是真佛;如果是真佛,跟古佛所講的決定相同。佛的德號當中,有一個號叫如來,如來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他講的絕對沒錯的。我們能夠依四依法,牢牢的堅持守住,就如同佛住世沒有兩樣,我們決定不會被邪門外道所欺騙,不會上他的當。

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的意思,佛法裡頭用輪來做比喻。輪的相代表佛所講的理,佛門裡面所講的理論,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唯有輪相能顯示出這個意思。空是什麼?輪是圓,圓心,圓心是空的,找不到心。但是心決定是有,有怎麼?它不是物質,所以你找不到;決定是有,沒有形相,所以叫空。色是什麼?色就是外面那個輪,輪當中有柱,柱外面有輻,從圓心通到圓周這叫輻。這是講輪的相,那個是有,形相顯明,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從圓這個意思,代表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是體,有是相,是作用,體相用是一如,是一而三、三而一,代表佛所講宇宙人生的實相。佛給我們講「萬法皆空」是講體,講本體;一切現象叫幻相,叫妙有,或者叫妙假,相不是真實的,我們要認識清楚。有相它就有作用,作用如果順性,這個作用就是善的,順性是覺悟的作用,順就是覺;如果違背了性,那就是迷,迷的作用。順性的作用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的相用順著本性,與體性不相違背。六凡的作用是迷失本性,起的作用是跟性相反的作用,所以才有六道的現象。但是要說到究竟處,順逆不二,這才是真的。為什麼?順是性,違還是性,性不變,只是你在迷悟而已;覺了是性,迷了還是性,性沒有變,性沒有迷悟。所以,迷悟不二,順逆不二,則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這才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佛,特別是大乘佛法裡面,常常用輪來做代表。

佛為我們宣揚這個道理,傳授這個真理,講經說法、教學就叫做轉法輪。法輪是轉動的意思,就是從我這邊展轉傳授給你,你再展轉傳授給別人,就像輪在那裡展轉一樣,取這個意思。所以說法就叫做轉法輪,這是法輪主要的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思,法輪有碾壞的意思。這個意思比前面意思要來得淺,前面的意思圓滿,來得很深,是轉法輪的正義。淺義,像碾壓,像我們壓路機,道路不平,壓路機去壓一壓它就平了。這個意思比喻說,眾生心裡煩惱很多,心不清淨,心不平,聽聽佛法煩惱就消除,心地得到清淨,就好像壓路機在你心歷路程碾過,把你心裏面的煩惱壓平了,取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比前面一個意思來得淺,特別是用在教誡初學,取這個意思。所以有展轉傳授的意思,這就是轉法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

這一段講處所。什麼地方是佛講經說法的處所?從這一段來看,無處不是。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裡面沒有選擇,有選擇就不平等了。

【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遶。】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它是說「一念」。一念尚且能現無量無邊境界,何況念念?這是講轉法輪的處所。我們要請轉法輪,在這個地方來請。這一段經文真正的含義就是說明,佛菩薩在哪裡?無時無處沒有佛菩薩。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感應道交,我們要以真心去感,要以誠心去感。如果我們要用邪心去感,來應的不是佛菩薩,是妖魔鬼怪。什麼邪心?為名聞利養來請轉法輪,為求神通來請轉法輪,這就是所謂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不是至誠心,他心裡還沒有斷除貪瞋痴慢,他還用這個心,所以不能跟諸佛菩薩感應。

今日之下,學佛人許多人我們看他走入歧途,原因是他自己因地不真;因地純正,邪正自然就能夠辨別。怎麼個辨法?我再告訴諸位一個方法,你自己一反省、一省察就曉得,它是真的,還是假的。凡是這個法門能幫助我們增長貪瞋痴,就是假的,這個自己要認真反省。我貪名,我貪財,一學這個法門我就發財了,我曉得買什麼獎券我會中獎。這是什麼?這不是佛法,是幫助你增長貪心的。我恨那個人,我要想什麼方法整他,我一作法,就有感應了,這是幫助你瞋恨。凡是增長自己貪瞋痴慢的,這個法決定不是正法。正法決定幫助你減少貪瞋痴慢,決定幫助你增長清淨心;換句話說,決定是增長戒定慧,而不是增長貪瞋痴,因此我們也很容易能夠辨別。

我們用什麼心去感?要用無貪、無瞋、無痴,這是真心、誠心,這才能感應到真正的佛菩薩。如果我們心裡頭,雖然學佛,雖然念佛、持戒,甚至於修定,心裡頭還有貪瞋痴,這個心不清淨,你所感應的決定不是佛菩薩。所以因要正,果就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