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九集)


時間:2010/9/28 作者:心源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九集)1988/7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4-02-09

請掀開經本,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這是十願裡面的第八願,前面講過「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兩願可以說都是為了這一願。如果我們不能夠學佛,佛轉法輪,佛住世,又有什麼意義?由此可知,佛會不會接受我們請法,接不接受我們請他住世,關鍵在這一願。如果我們真正想跟佛學,佛門裡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發真誠心想學佛,佛都要住世,佛都要為他說法。如果學佛的人多,佛就會以應化身在這個世間住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時間的長短實在講沒有一定,但是他有個原則,必須讓這些有緣的人得度,佛才能夠示現入般涅盤,這是個不變的原則。

普賢菩薩雖然是有這十大願,實際上來講他的願只有七願,後面三願都是回向。「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是回向裡面的別義,特別我們在後面重頌裡面看得清清楚楚。回向裡面有自利,有利他,這一願是自利之願,恆順眾生則是利他之願,也就是將前面七願所修的福德用來回向三處。「常隨佛學」就是回向給佛,回向如來;「恆順眾生」,我們曉得是回向給一切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真如實際。

「常隨佛學」,佛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不但佛以言說為我們開示,教導我們,佛一生的示現就是給我們做了個示範,做了個模範。學佛人應該要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如何面對社會,如何應付這個社會上一切的人與事,所以這是佛的身教;經典是言教,這是身教。身教記錄下來就是經典裡面的戒律,因此戒律就非常的重要。我們看佛修因、證果當中的經歷,他的思想、見解、所作所為都是我們學習之處。希望從這個地方引發我們自心的大願,隨著諸佛如來來學習。如果我們不學佛,不以佛做我們的榜樣,我們一定就學眾生,這個事情就很痲煩。所以學佛,會學的人要找個榜樣,換句話說,要找個模式,用這個模式來塑造自己,把自己修得跟這個模式一模一樣,所謂見賢思齊,我要跟他一樣。這個模式,普賢菩薩給我們建議的,最好是選我們的本師如來,這是講《華嚴經》本師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

在我們中國歷代,有不少有成就的人,他們沒有敢以佛做榜樣,一方面是謙虛,一方面是給我們初學人做個樣子,他們選擇古大德,或者是現前的大德做榜樣。以我們淨土宗做個例子來說,蕅益大師就學蓮池,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圓寂了。蓮池大師雖然不在,但是蓮池大師的著作在,《蓮池大師全集》我們現在都很容易能夠見得到。他就依《蓮池大師全集》作老師,每天讀誦研究,要把它做到。他真的做到了,做得很像蓮池大師,所以他也成為淨土宗一代的祖師。

以古人做榜樣,在我們中國很早就有了。歷史上記載,第一個人就是孟子,孟子是以孔夫子為榜樣。孟子出世的時候,孔老夫子也過世了,他對於孔子非常的仰慕;他跟孔子的學生學,雖然跟孔子的學生學,但是他以孔子做他修學的模範。他也學得很像,所以以後尊稱他為「亞聖」,孔夫子為「大成至聖」,尊他為「亞聖」,僅次於孔子,他學得很像。從這以後,這叫私淑弟子,在我們中國曆朝歷代,在家出家裡面都有,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現象。

當代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我們遇不到好老師,怎麼辦?找古人去!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永明大師這都是好樣子;晚近一點的,像印光大師,都非常的了不起,晚近的弘一、印光都是非常好的榜樣。他們的著作都流傳在世間,我們天天讀就是天天親近他,就是天天聽他講經說法,天天為我們講開示。我們聽了之後要依教奉行,這就是好學生,好弟子!為什麼選近代的大德作為我們修學的榜樣,不學佛、不學菩薩?實在講,佛菩薩太高,經典太深,我們讀也讀不懂,學也學不像,不如把標準降低一點,向祖師大德,以他們的榜樣來開始學習,這樣就好。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一再的勸我,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因為年輕時候喜歡念書,喜歡文學,所以他就給我提出警告,他說「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這兩個人都是佛學家,他們的文人習氣很重,雖然在佛法上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沒有修行的功夫,所以沒有得到一個結果,這很可惜!特別警惕不要學這些人。他老人家提出一個榜樣,要我認真的學習,學印光大師,叫我讀《文鈔》,在《文鈔》上下功夫,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在家、出家,印光大師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

他自己說過,他在佛學上有點成就,是得力於印光大師的教誨。他在沒有遇到印光大師之前,也是什麼都學,什麼都聽,費了很多的時間是一無所成。他說他在大陸上親近真正禪宗的大德,他學東西非常認真,參了八年的禪,連初禪都沒有得到,這他說老實話,初禪都沒有得到。他跟這些康藏密宗的大德認真學了八年的密,學了兩百多個法門,一個都不靈。他那時候舉個例子給我們說,我們同學在一起,密宗裡頭有隱身術,念這個咒,咒一念人家就看不見他。他把那個咒念了好幾遍,問我們說:有沒有看見?我們都說看見了,不靈!這樣才捨棄掉。以後遇到印光大師才真正得度,老實念佛,印光大師教人老實念佛。所以到台灣專修淨土,專弘淨土。這個人也是我們眼前一個樣子,他告訴我們,他的冤枉路走得太多了。遇到的人很多,修的法門很龐雜,樣樣都懂得一些,樣樣都不通,把寶貴的光陰、精力都浪費掉。所以他勸我們應當一門深入,不要走他錯誤的道路。

這一段經文我們要知道它,是普賢菩薩開示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水準高。法身大士還再要修行,用誰做榜樣?那當然只好選佛。你要選菩薩,他也是菩薩,從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那個數量不計其數。所以普賢菩薩就以毗盧遮那佛作為菩薩修行的標準,這才能夠圓成佛道。今天我們曉得我們是博地凡夫,業障深重,我們沒有這麼高的水準。他們的目的是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果,我們今天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不相同。往生到西方之後,第二個目標就跟他相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就是圓成佛道。毗盧遮那佛在哪裡?毗盧遮那佛就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天天生活在一起,永遠也不離開,哪還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請看經文。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我們先看這幾句。「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大千世界的名稱,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堪忍,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苦事太多了,這些眾生在這個環境裡他能忍受得了」,有這個意思,堪忍的世界,這世界太苦了。娑婆在華藏世界裡面,華藏一共是有二十重世界,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而西方極樂世界也在華藏第十三重。所以從整個華藏世界來看,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的確是不遠。為什麼?同在一層,不過是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就是了。

「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如來是佛十種德號之一,在此地也不必細說了。而釋迦牟尼佛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在我們娑婆世界現的身就叫做釋迦牟尼,在西方極樂世界現的身就是阿彌陀佛。你才曉得原來是一尊佛,化身在每個世界他的名稱不一樣。

「從初發心」,這是我們要從跡相上來說,不能從原本上說;要說原本,釋迦早已成佛,不是今天。佛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這是遊戲神通,第八千次了。我們要學,是學他的垂跡,這就是他示現教化給我們,從初發心。《大智度論》上說,「若有人言,願我當來作佛,度脫一切眾生苦惱」,這就叫做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簡單的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真正發了這個心,這叫做初發心,初發心的菩薩。發心之後他要真正做到,如果心是發了,沒有去做,這不叫做發心;可見得,發心是要兌現的。

經論上告訴我們,真正發心,他有十種現象,我們來看看我們有沒有,就曉得我們心是真的,還是假的。第一是「親近善友」。在他人生觀裡面,不是父母第一親,是善友第一親。父母生我的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換句話說,他樂意親近善知識,他不願意離開善知識,這是第一個現象。

現在我們即使真的發這個心,我們也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決定不會有個善知識一天到晚在外面叫著:「我是真正善知識,你們要來親近我!」不可能的,這個話他說不出口。真正善知識都非常謙虛,你看我們《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都是自己謙虛,讚嘆別人。今天凡是打廣告、搞知名度的這些,我想都不是真正善知識。真正善知識到哪裡找去?在從前,容易找得到,怎麼說?凡是閉關的,是真正善知識;凡是在山上住茅蓬的,這都是善知識。你到處打聽,這個地方有沒有人閉關的?有沒有人住茅蓬的?你去親近他,那就決定沒錯。所以,閉關、住茅蓬是有資格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住山閉關的。

在從前,什麼人有資格去住茅蓬、去閉關?自己解行圓滿,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有資格。為什麼?就等於說,我所學的東西都學盡了,畢業了,沒有得再學了,沒事了,不要再去參學。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辛辛苦苦到外面參學,他沒有資格閉關,他也沒有資格去住山、住茅蓬,沒資格。為什麼?解行未圓,沒有資格,還要去向別人請教,尋師訪道,親近善知識。所以,一閉關、一住茅蓬,等於向天下人宣布:「我就是善知識,你們有任何問題不能解決的,到我這兒來,到這邊來請教。」念佛人,至少也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都還不夠資格。

從前水準那麼高,我們找善知識很容易。但是我們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人,在那個時候閉關的水準就降低了,普普通通沒有到這個程度也可以去住山、閉關。現代水準更沒有了,頭髮一剃就可以找個關房閉關去了,這是錯誤的。你自己解學都沒有,這個時候要去參學,要去求學;你這一閉關,變成什麼?閉門造車,盲修瞎練。現代人反而把這些閉門造車、盲修瞎練的,看得「某大德不得了,他閉過關的」!

給諸位說,如果在五百年前,那是了不起,五百年後的今天,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出家以後沒多久,也是有個居士,他在抗戰、第二次大戰期間當中逃警報,他在山上蓋了個小房子,日本式的小房子,後頭有防空洞,環境非常幽雅。他們家裡做生意,都不到那裡去住,來找我,那個地方讓我去住,就等於閉關、住茅蓬一樣。我看環境我很喜歡,我就到台中去跟李老師商量,被李老師罵了一頓。他說你哪有資格!然後我才知道,原來閉關、住茅蓬要這麼樣的資格,那想想實在是沒有。李老師講:我們關係不同,真正的朋友,我告訴你真話,如果我們沒有這個關係,那你去閉關、住山,隨你去好了。我們才曉得閉關、住茅蓬是真正的大善知識,可是今天憑這一點也找不到了,為什麼?隨便剃了頭他就去住山,就去住茅蓬,這個問題就難了。

因此,今天唯一的途徑,只有憑善知識推薦、介紹。你認識一個真正善知識,他會給你介紹一位,就像《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一樣,我們才能找得到,才能認識。否則的話,到哪兒去找?找不到。實在找不到,就像我剛才所講的,找古人去,找蓮池大師,找蕅益大師;我學《華嚴經》,找清涼大師。我找他們,他們的著作在,我們依照這個來修學,不會錯的。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念他的書,天天念他的文章,就是親近善友。讀了之後要依教奉行,絕對不是我把經文、註疏每天念上一段,就算交了差,這個不行,這沒有用處的。世俗念書也講求讀書變化氣質,我們讀聖賢書,自己氣質沒有變化,這書就白念了。怎樣才能變化氣質?念了之後,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都革除,學習聖賢人的德行,這個樣子就能夠變化氣質。

這是第一個條件,他是真正發心。你今天叫他到哪裡去玩,他沒有空,他要去找善知識,真的是善友第一親。

第二,「供養諸佛」。這個供養諸佛的意義,絕對不是你家裡頭供著佛像,每天早晚上香禮拜,做早晚課,不是的,不是這種供養,而是我們十大願王第三願所講的「廣修供養」。特別是修法供養,自己依照經論切實奉行,同時又將修學的功德、利益隨時隨處普遍的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真正供養。諸佛是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麼不是佛?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清淨心,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要修廣大的供養。眾生雖然是佛,他沒覺悟,他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要以覺悟的方法去供養他,讓他聽了、接觸到也能夠開悟,也能夠恢復他的自性,這才叫真正供養。這是我們在「廣修供養」裡面講了七個例子,發菩提心的人他一定主動積極去做的。

第三條,「修習善根」。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貪瞋痴慢是三惡業,三惡業反過來叫三善根。所以他認真修學,修學什麼?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進,這個合起來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從這四個根生出來的,他決定是認真努力的來修學。

第四,「志求勝法」。勝是殊勝,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他一定選擇第一殊勝的法門來修學。什麼是第一不知道,學多了就有比較,俗話常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要學多了,就有比較了。所以,自古以來許多的祖師大德們,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修很多的法門,絕對不是一開始學就學一個法門,這個太少了。我們在古往今來例子裡頭看到太少了,絕大多數的祖師大德都學很多。譬如蓮池大師,禪教都通,遍融老和尚當年是禪宗大德,他去參訪的時候是學禪。蕅益大師他是天台家的基礎,他沒有修淨土之前,他學天台。所以我們今天看他的註解全是用天台教義來講的,尤其是蕅益大師註解的《楞嚴經》,全依天台。印光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他年輕的時候學儒,闢佛(毀謗佛法),到最後也是從教裡面才入淨土的。

所以都是學了很多,一一比較,我一面修學,一面比較。真正明了,能夠把過去所修的能舍掉,取更殊勝的法門,這是有智慧,所以他不是堅固的執著。如果這些大德們統統堅固執著,他怎麼會變成淨土宗的祖師?這不可能的事情。永明延壽是禪宗大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捨棄禪宗,專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這個抉擇就是告訴我們,念佛超過修禪。所以,我們要不曉得到底哪個法門最殊勝,看看歷代祖師的傳記,也能得一點訊息。

第五,「心常柔和」,也就是講慈悲,處事待人接物和顏悅色,心地慈悲。縱然你不跟他學,甚至於你不贊成他所學的、他所教的,乃至於你毀謗他、侮辱他,他也不會生氣,他也不會怪你,他能夠原諒你。這個顯示出他的修養,對於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他不在意的,不會跟你計較的。如果說某個人是大德,大修行人,大善知識,說一、兩句話不好聽,他面孔就放下來,就記恨在心,我們就曉得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善知識決定不可能有這種態度。這些地方我們要認真去學習。

第六,「遭苦能忍」。在修行過程當中,障礙決定不能避免,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祖師修行都沒有一帆風順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當年是示現的六年苦行,最苦的時候一天是一痲一麥,他能夠忍受得了。在游化階段當中教化眾生,遭遇提婆達多、阿闍世王,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不守規矩,天天鬧事,這些都得要能夠忍受。

第七,「慈悲深厚」。這一條是講他的內心,前面第五條「心常柔和」是表現在外面,表里一如,有深厚的慈悲心。

第八,「深心平等」。一切法平等,所以他能夠忍辱,他能夠柔和。

第九,「愛樂大乘」。自己雖然專修一個法門,但是對於其他一切大乘法沒有不讚嘆的,正如同本經裡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識,自己謙虛,讚嘆別人。決定沒有說自己誇耀自己的法門,而貶抑其他的法門,我們在菩薩行裡面沒有見到過。尤其菩薩戒裡面,特別是「瑜伽菩薩戒」,《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的菩薩戒。第一條戒就是「自贊毀他」,它把自己讚嘆自己,毀謗別人列在菩薩第一條重戒。這個罪過很深,《瑜伽師地論》裡頭講得很清楚。如果自贊而不毀他,或者毀他沒有自贊,這個罪要輕一點;既自贊又毀他,這是最重的一條戒,所以《瑜伽菩薩戒本》列在第一條重戒。現在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在中國、在外國,自贊毀他我們看到很多,都是自以為是,別的都不行,都有這種態度,這個錯了。

我們一定要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修行是以經典為依據。佛在《維摩經》、《大智度論》上都跟我們講「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第二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三個是「依義不依語」。依義不依語,一切爭論就沒有了,不會再有爭論。比如說一部經,這是梵文經典,往往在中國有好幾次的翻譯,每位法師翻譯的文字當然不同,但是意思都差不多。如果我們執著文字,大家都會爭論,你這一句翻得不對,他那一句與原文不合,這個痲煩就大了。所以佛給我們講,這無關緊要,只要意思對了都可以,排除後世這些爭論。

第四條,「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我們學佛,對三寶(對佛法僧);對老師,我們所親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老師,在佛門裡稱之為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老師,直接教導我的老師,印度話稱和尚;對我們的同參道友,都要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覺,覺而不迷。我們學佛所求的是自性覺,這一點總得要明了;凡是用感情,他決定是迷而不覺,愈學愈迷,他感情用事!拜了一個師父,「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這個人一生不會開悟的。為什麼?迷情太重,他不可能開悟的。

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哪個是他師父?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不是。他沒有執著「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沒有這種執著。而且對真是第一流的善知識,第一等的好老師,你看他離開的時候「戀德禮辭」。他跟他的時候,親近他,心地清淨沒有染污,戀德是感恩,接受他的教化,感謝他,裡頭決定沒有感情,禮辭就是沒有感情,純粹是理智,換句話說,決定不迷。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華嚴》裡面實在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字字句句都是非常好的教訓。對一切大乘法,我們平等心看待,一切修學大乘的人,我們也是平等心來看待。

最後一條,「求佛智慧」,是目的。我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無上正等正覺,我是求這個。而我們念佛的同修,雖然我們不是把這個擺作我們第一目標,實在講還是第一目標。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了求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正求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一般經論上講初發心的十種樣子,心一發人就變樣子了。說我心發了,發了還跟平常一樣,一絲毫沒有改變,這個發心是口皮上的發心,不管用,不是裡面真正發心。裡面要真正發心,外頭樣子決定就有改變,就會不相同。所以這個發心十相(十種樣子)我們要知道,常常拿這個來檢點,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發心?有沒有真正發心?諸佛菩薩初發心統統都是這種樣子。你看善財,他發心之後可以說他這個十條統統做到了。沒有求得無上菩提之前,他絕不肯休息,辛辛苦苦到外面參學,不肯休息,『精進不退』,他不退轉,不墮落,不懷疑,精進之相。

底下這一段是舉了一個例子,『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這就是說明,如來從初發心一直到他修行成佛,這個時間是很長的,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他捨身受身沒有法子計算。「不可說不可說」是數字,在印度數字裡頭是最大的一個數字。講他身命,身命尚且能舍,何況身外之物?能夠捨身,捨身做什麼?為佛法。

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最,我們前面讀過,所以此地舉法布施。法布施,特別是傳法,唯有傳法,佛法才能常住在世間,永久不滅。我們曉得這個世間一切的物質都是會毀滅的,年代久了決定會毀滅的。所以我們中國古人怕這些經典寶藏失傳,怎麼辦?刻在山上大石頭上,希望它能夠保持長久。刻在石頭上面,能夠流傳幾千年,還不至於被毀滅。現在大陸上又發現不少石經,刻在石頭上,藏諸名山;刻成石頭的碑,把山挖洞藏在裡面,希望能夠永遠傳給後世。這是從前不得已的做法,現在我們曉得不需要這麼笨的做法,這個做法,雖然你藏在那個地方,年久不會磨滅掉,但是沒人看到,真正看到的沒幾個人,不能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現代印刷術發達,我們也不必學佛『剝皮為紙』,現在紙很便宜,也不必『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這是講流傳經典是一切布施裡面第一布施,一切供養裡面第一供養,現在就是講印經流通。

我是前天才曉得,我問了我們這邊同仁,我說《無量壽經》的註解,《淨土五經讀本》,原來他們告訴我七月底可以出版,我倒非常歡喜,一直到現在出不來。這裡頭負責的同修告訴我,上次我出國的時候,發心參加校對的四十八個人,我出國之後,聽說這些人退了心,現在因為沒有人校對,所以時間就拖長了。我在此地再提醒同修們,你們如果有時間,抽一點時間,這替誰做事?替阿彌陀佛做事。如果今天總統請你辦點事情,你都很歡喜,「我很光榮,替總統辦事情」。這是替阿彌陀佛,總統比不上,不能看輕!你替阿彌陀佛辦事情,十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為阿彌陀佛做事情,為十方一切諸佛做事情,因為這個法寶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寶,第一法門,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在這兒做工作,所以這個工作是無比的殊勝。你要真正體會到、認識到,我即使是有工作,我一個月也得請兩天假,我要來辦這個事情,來修這個無比殊勝的功德。大家退心不來了,說實在話,這是對於這個工作沒有認識清楚;如果要是認識清楚,大家搶著乾,哪有肯把這個機會放棄的!這不可能的事情。我認識,所以你看我是拚命在做!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拚命在做。

我們這裡的確有感應,我們同修上半年告訴我,想這個書編成之後,希望在兩年之內編一套淨土叢書。就是把淨土五經一論古今的註解統統印出來,使修淨土、弘揚淨土有一部完善的典籍可以依靠。《無量壽經》古今的註解,我們費了很多時間去蒐集,只少當中一樣,王耕心的《無量壽經衷論》,我們只聽說這個名字,沒有見到過這部書。因為王耕心是清朝末年時候人,他是同治年間的人,距離我們現在很近。因此他這個書出來之後,我們曉得流通量一定很少,沒有收在《大藏經》裡頭,所以要找就相當不容易。尤其是大陸上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些經書統統都燒乾淨了,到哪裡去找?

前天黃念祖老居士從北京展轉的把這個書的影印本寄來,真正不可思議!我們所缺少的本子齊全了,《無量壽經》古今的註解我們一樣都不缺。這個本子在台灣沒有,沒有人見過,這個感應不可思議!我一收到,馬上請我們同修去影印十本,怕丟掉,十本,丟掉一本還有。這個工作我們繼續一定要做,就是把淨土五經一論古今大德的註疏,我們統統把它蒐集起來,印出來,提供修學、弘揚的同修們做參考、做依靠。

我們看今天這段經文,特別著重在法布施。我們今天傳播佛法,不像佛菩薩那麼辛苦,他那是真苦,「剝皮、析骨」,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我們今天講出錢出力,讓大家一個星期來做一、兩個鐘點校對,如果說這個都怕苦,都不肯來,念這個經應當要流汗,跟佛菩薩怎麼比法?不能比!所以我在此地再次的提醒大家,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你遇到了,是你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你才遇得到這個機會。有很多人想參加我們這裡校對的工作沒有機會,他不知道,我們也不宣傳,沒這個機會。

『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為了流傳經典,為了弘法利生,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每一尊佛初學的時候都是如此。所以學佛從這兒學起,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有這樣的決心能夠為法犧牲。『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那是身外之物,更容易捨棄的。身命都不顧了,還會顧及別的嗎?所以這是『難行苦行』。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這一段講的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都是如來果地上殊勝的德用。這一段開頭舉證道,最後說入般涅盤,當中就省略掉了,說了一頭一尾,意思是顯示八相成道。

【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

『神通』是他的起用,通是通達的意思,神是神奇莫測,佛樣樣明了,事事他都沒有障礙。『變化』是講他的能力,我們現在講多才多藝。『種種佛身』,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樣的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種種眾會』,是與大眾在一起集會。佛以平等心,世間眾生多,種族不同,他什麼樣的聚會他都參加,都能夠在一切聚會當中利益一切眾生。底下就舉出一個例子。

【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

這是跟菩薩們聚會。

【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

這是二乘,跟二乘人聚會。

【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

這是王族,我們世間的貴族,跟他們聚會。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

『剎利』是剎帝利,這是印度屬於王族、貴族;『婆羅門』是屬於修行人;『長者居士』是在社會上都是有財富、有地位、有學問的這些人,跟他們在一起聚會。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

這是處鬼神的聚會,與鬼神在一起聚會。

【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聚會。】

換句話說,九法界裡面眾生之類,佛都能跟他們聚會,以種種不同的身分出現在他們聚會之處,隨機來教導他們。

【以圓滿音。】

『圓滿音』就是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的音聲,各類的眾生聽到都是說自己的語言,聽得清楚,聽得明白,而沒有障礙。

【如大雷震。】

這一句是形容詞。人在昏沈的時候,一個大雷會把人驚醒過來。眾生在這六道輪迴迷惑顛倒,佛一說法,他們都驚醒過來,就像雷震一樣。我們今天同修確實也是不少,一向迷惑顛倒,接觸佛法之後才真正覺悟。

【隨其樂欲成熟眾生。】

隨著眾生的程度,隨著眾生的愛好,給他說種種法門,幫助他,提升他的境界。根器最下的,佛跟他講人天法,避免他墮三惡道;根性再利一點的,勸他要超越三界,不要留戀生死輪迴;更利一點,給他說六度萬行,自行化他,一定要成無上菩提。所以眾生根性有三等,佛說法有三乘。

【乃至示現入於涅盤。】

這是佛一切教學度眾生的根機都盡了,應該得度的統統都得度,不能得度的也統統種了善根。這時佛覺得他這一個時期他的事情做圓滿了,沒有再住世的必要,這才示現入般涅盤。入般涅盤也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什麼?如果佛要不滅,我們看佛都是妖怪,「他老不死,這個事我們做不到,他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他給我們講那些,我們學不成的」。所以佛示現跟我們一樣,他一走,對我們是很大的警覺。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靠他,現在不在世了,好在他的教訓還在,使我們更努力、更精進,更感覺到有警覺心。所以佛入般涅盤還是為了利益眾生。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一切』就是說,佛從初發心到成佛證果、度眾生、乃至入涅盤,這個經過我們統統都要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

就好像現在我們的本師,『世尊』是我們的本師,毗盧遮那如來,就像他一樣,我們要學他。

【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這就是先舉本師毗盧遮那佛做個榜樣,像本師一樣。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所以說『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這就像《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自心既爾,一切眾生心亦然」。所以我們不僅要效法本師,拿本師做個榜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於念念之中都要向他學習。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總結隨學的大願無有止盡。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