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菁華[1996年](第一集)


時間:2010/9/30 作者:心源

無量壽經菁華(第一集)1996/9美國達拉斯檔名:02-32-01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今天是本會今年秋季的佛七,同修們要我在佛七當中,跟諸位將《無量壽經》的重點,利用這個機會來做研究討論,這也是很難得希有的因緣。《大乘無量壽經》在過去十年當中我們曾經講過九遍,我深深相信來參加這一次法會的同修應當都聽過這個錄音帶,最近《無量壽經》的講記也印出來了,我想不久都可以流通到此地。

佛法的修學,說難也不是很難,說容易也確實不容易,正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非難非易,這是事實的真相。同修們學佛這麼久了,無論是此地或者是其他的國家地區,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似乎也很認真努力在修學,但是實際上效果並不很顯著,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成績可言,沒有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這個原因在哪裡?實在講我們在信、解、行,依舊是三樁事情。信解行沒有能夠融合成一個,這是我們修學功夫不得力的原因。不僅是大乘,小乘也包括,一切佛法若不得實用,在這一生當中只跟佛法結一個善緣而已,不能成就,這個不能成就就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因此,在過去已經講了這麼多年了,現在還要講同樣的經,我們應當換一個方法來講,用什麼方法?我們著重在行,著重在怎樣把信、解、行融合成一體,這是佛門當中所說的「入不二法門」,這是往後我們中心的課題:「怎樣入不二法門?」真的入不二那就恭喜諸位,你們就不是凡人了,在經上講的,不是凡人,你們是菩薩,也不是普通的菩薩,入不二法門就是法身大士。這是把往後我們共同研究討論的一個中心課題先說出來。

我們看《無量壽經》的節要,諸位拿到這個講義,這裡面全都是經文,第一段也是全經很重要的幾句話: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這一段話是世尊為我們說的,簡單扼要、清楚明了,說明佛教的真實功德,也就是真實的利益。『佛所行處』就是佛教普遍推行的處所,也是我們常講正法弘揚的地區。『國邑』,「國」在此地講就是都城、首都,「邑」是城市,『丘聚』是鄉鎮。從大都會到小鄉村,如果有佛教教化的地方,都蒙到佛教育的利益。『化』是講成績,佛教推行成績是什麼?就是這一個字。「化」是變化,中國古人的教學目的是令人變化氣質,佛法也不例外,而把變化氣質的標準提高了,要轉凡成聖,這是一個絕大的變化。那麼什麼叫凡?凡人懵懂愚痴。什麼是聖?聖人明了,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人就稱之為聖人,所以聖人不是神仙,神仙說實在話,對宇宙人生真相也搞不清楚。佛教我們成聖賢,不叫我們做神仙,你要做神仙就壞了。所以這個「化」就是教學的成就。

下面的經文就是說佛化之後的這個世界的現象,這個現象實在是非常令人羨慕、嚮往。『天下和順』,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世界太平,現在所謂是世界和平。「順」好,順這個字的意思說得更現實,完全落實在事相當中。和平,平是心,心平等,心平等才能對一切眾生和順、和睦,恆順眾生。這一句放在最前面,用意很深,他不把這一句放在後面,他把這一句放在前面;天下人,人心不和,人心不順,這個順的意思很深很長。順乎法性,順乎人情,然後我們的生活環境自然就轉變了,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大環境(自然環境)是隨著人心轉的。人心和睦,人心能夠順理,順乎法度人情,這大自然的環境就『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不是像現在我們在新聞廣播電視裡面所看的,這個世界災難頻繁,一年比一年要來得嚴重。這個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頭一句,現在天下人不和,人心不順,招來的這些災難。

現在這個世間,說得好聽一點是崇尚科學,要說真話是迷信科學,科學不是正信,是迷信。學科學的人對於佛這一句話不同意,怎麼大自然的環境是與人心有關係?他們認為這與人的思想意志決定沒有關係,而不曉得確確實實與人心有關係。人心不善,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而且是加速度的在增長,你要想大自然環境,現在所說的環境要不至於破壞,幾乎不可能。就是自然生態的不平衡,出現了許多不好的現象,這真正的原因都是從人心。所以這三句就是說的自然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

下面說的是我們的人事環境。『國豐民安』,「國豐」就是現在所講的經濟、文化發達,老百姓安居樂業。『兵戈無用』是說這個世界沒有戰爭。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一樁事情,沒有一個人願意遇到戰爭,但是這個世界上,戰火從來就沒有熄滅過,這真正的原因究竟在哪裡?一般人所講利害衝突,利害衝突是什麼原因?天下不和不順,如果和順了,哪有利害衝突?這一句是講沒有戰爭。

底下是『崇德興仁,務修禮讓』。這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政府、領袖(領導人),他們幹些什麼事情?也就是他們政治的目標方針是崇尚道德,興起仁義,「務修禮讓」,如果每一個政府都以此為施政方針,天下就和順了。『國無盜賊』,這是國家地區,這個社會上沒有作亂的人,人人都守禮守法,沒有作惡的人。『無有怨枉』,這一句是講司法的公平,公正廉明沒有冤枉好人的。『強不凌弱,各得其所』,這個「強」的意思很深很廣,或者你地位高,你不會欺負弱小的人,你有財富,你有權力,都包括在「強」這個字裡面,都能夠與弱小和平共處。「各得其所」,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深了。

佛告訴我們,不但是我們人的一生,十法界,六道之外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我們展開《華嚴經》,這是佛法自古以來諸大德公認的,佛門裡面的根本大法,根本法輪,清涼大師在註解判釋這部經裡面,「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了義經典,「一乘因果」,說明從佛法界到三惡道都離不開因果。我們這一生得的身體,佛告訴我們這叫業報身。業有兩種,一種叫「引業」,牽引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我們這一次到人道來受生了,大家都得的是人身,人身這個引業是相同的,我們都得到人身。雖得到人身,我們這一生的享受不相同,我們的面貌不相同,我們的體質不相同(有人身體很健康,有人身體比較衰弱),我們的生活不一樣,這裡面有富貴貧賤,這叫「滿業」。所以引業得人身,滿業是這一生的受用。如果能夠明了因果,就「各得其所」,我們在一生當中就心安理得,理明白了,我的心就安了。富貴人安於富貴,貧賤人安於貧賤,不怨天尤人,知道我這一生的受用是前世所造的業,正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過去世我造的是什麼因,我這一生當中享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來生果報怎麼樣,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的。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善、都良,你來生的業報一定非常殊勝,種善因得善果。我們一生的受用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就各得其所。所以佛的教化的確能夠達到世界和平的境界,真可以做到。我們把世尊這幾句話放在第一段,讓我們了解修學佛法有真實的功德利益。

下面是世尊在本經開導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做,選的這些經文要把它做到。假如我們做不到,經是天天念,一句也做不到,這個念了沒用處,剛才說過了,只是跟佛教結個緣而已,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受用,你只是口善,你的心不善。心不但是自己一生的主宰,一生命運的主宰,也是我們整個生活環境的主宰,存心太重要了,所以修行要從心地上下手,要做心地功夫。好,請看第二段: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是世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從上上品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他修的是什麼?就是這一條裡面所說的。由此可知,淨宗法門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行願的大道場,是華嚴最極殊勝之處。華嚴,普賢的世界,或者我們說普賢菩薩的社會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完美的生活環境,沒有絲毫缺陷,我們嚮往,我們也想到那個地方去,那現在就要做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是什麼?要趣向普賢行願,雖然我們做得不圓滿,但是總得要做,完全廢棄而不做,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這古人常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原因?只念阿彌陀佛,沒有去學阿彌陀佛。學佛,學佛的存心,學佛的待人接物,佛是怎樣,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普賢菩薩慈悲,他將佛的大行,就是在生活行為,歸納為十大綱領傳授給我們,『普賢大士之德』,希望我們一生當中向這個目標方向努力。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學,也就是真乾,這個東西不能作假。作假事情,我們在這個世間自欺欺人,已經罪過就不小了,你還欺騙佛菩薩,那個罪過就大了,所以要真乾、真修。

第一個要修禮敬,剛才講了,用真誠心、平等心修禮敬。「禮敬諸佛」,誰是佛?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這才平等。《華嚴經》在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表演給我們看。你看善財童子待人接物,善財童子沒有同學,我們要找個同參,找個同學,找個同學痲煩就來了,為什麼?禮敬就做不圓滿。他是我的同學,沒有什麼,我對他的恭敬心就沒有了。沒有同學,都是老師,都是諸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你的恭敬心是圓滿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也許有人問了,這個世間有善人、有惡人,惡人也要恭敬嗎?你的念頭裡頭還有善與惡,善惡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這不是佛法,佛是覺悟,不是佛法,這你沒有覺悟。覺悟之後,萬法歸一。覺悟之後是一心,是不二法門,那是覺悟了。你還有二三,你沒有覺。不是佛法,這意思就是你沒覺悟。覺悟了,萬法是一法,所以諸佛如來的眼中,一切眾生皆是諸佛,那是真的,一點不假。那佛為什麼在這部經上又說有佛有眾生?這句話是隨順眾生說的,不是他自己的話。

所以佛說法的原則是依「二諦」說法,「二諦」就是「真諦、俗諦」。真諦是他自己的境界,俗諦是我們凡夫境界,隨順凡夫說法你好懂,如果隨順他的境界,我們聽了不懂。所以給我們講六道、說十法界,說這些相對的都是隨眾生說法,不是真實說,叫方便說,真實說那就是不二法。因此禮敬要平等,決不能有高下之分,實在講以這個心態,禮敬諸佛就圓滿了。禮敬不是碰到人就磕頭作揖,不是這個意思,那個形式無關緊要。對待一切眾生用清淨平等心,禮敬就圓滿了,這非常重要。

第二,「稱讚如來」。諸佛跟如來是不是一樣的?給諸位說,不一樣,一樣何必換名詞?禮敬諸佛,稱讚諸佛就好了。禮敬要平等恭敬,稱讚不行,為什麼?凡夫迷惑程度不同。諸佛菩薩幫助眾生,教化眾生,的確他有許多善巧方便。因此這個稱讚在教學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稱讚一定稱讚善的一面,惡的一面不稱讚,希望一切眾生從這些事裡面覺悟過來,斷惡修善。普賢菩薩這一願實在就是中國儒家古時候教人隱惡揚善的意思。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的這些聖賢教人,也是讚嘆別人的善心、善行、善事,對於別人的過惡我們不說,隱藏,所以稱讚如來是這個意思。如來是性德,是從心性上說的。稱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事上要平等恭敬,但是趣向性德,與性德相應的,我們要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我們不稱讚,縱然是好事也不稱讚,為什麼?與性德不相應。這是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意思很深很廣。

在善財五十三參裡面,我們所看到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有禮敬,五十三位善知識他見到都有禮敬,表現跟佛沒有兩樣,頂禮三拜,右繞三匝,恭敬合掌,我們在經上都看到的。但是稱讚,有三位善知識他沒有稱讚,其餘的都有稱讚,唯獨這三個人沒稱讚。這三個人也是菩薩,他們所行的也是真正的善行,但是形象不善。他的心善,就是他的手段不善,他的目的善。第一位,勝熱婆羅門,愚痴,他的手段用愚痴,甘露火王的手段是瞋恚,伐蘇蜜多女的手段是貪愛,你看這三樣,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他用這個作手段,目的是非常善,他行菩薩道,但是佛怕我們,「他都可以用貪瞋痴,我們也搞貪瞋痴」,我們搞貪瞋痴要墮三惡道的,學不得,所以這三個人善財童子不讚嘆。形象上不善的時候就不讚嘆,目的好,效果也好,那是另當別論,這個不讚嘆,所以是菩薩我們也不學他。現在錄影帶流通得很廣泛,「濟公傳」也許你們都看過,濟公的目的很善,效果也很善,但手段不善,手段是天天喝燒酒、吃狗肉,你們也跟他學嗎?所以我們要遇到濟公,我們禮敬不讚嘆,為什麼?他所表現的方式違背了性德,也就是說那個行持我們凡夫學不得,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這是五十三參里表演給我們看,用意很深很廣。

第三,「廣修供養」,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法供養。去年年底跟今年年初,我們曾經講過一部《金剛般若經》,這一次講得很詳細,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金剛經》上重重較量,就是財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較,這部經經文不長,而做這兩種比較差不多有七八次之多,說明財供養,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一個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四句偈的功德。佛用了這麼多次的說法,一層一層來為我們開導,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覺悟,重視法施。這不是說財施不要,財施隨緣就好,不要全心全力去投注,把法布施忘了,那就壞了。

最近我們印了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是《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唐譯的《無量壽經》是《大寶積經》裡第五會),這部經裡面所說的全是我們現前在家、出家學佛人的毛病,佛在三千年前就把我們的毛病一樁一樁講得清清楚楚,說明你的修學一生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這些毛病如果犯了不能夠悔改,將來還要墮地獄。這部經我要找個時間詳細講一遍給諸位同修做參考,非常重要。經裡面有一段講財布施,佛舉了一個例子,造七寶塔,一般人稱這功德很大,造七寶塔供佛,也就是現在講的建道場。佛說了,即使你造的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我見了也不喜歡,這個人不是恭敬我,也不是供養我。最後又說了,如果有一個人在大乘經裡面以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人是真正恭敬我,真正供養我。可見得佛這些話常常說,哪一部經裡頭都有,我們不可以輕易的看過。

所以當年梁武帝在世的時候,梁武帝喜歡建道場,他以他的地位,以國家的財力,寺院建了四百八十座,那都很有規模的。建四百八十座的寺院(我們今天講道場),度僧十多萬人,這勸人出家,他供養,度僧十幾萬人。剛好遇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達摩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的功德,你看我建了多少道場,度了幾十萬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並無功德。這一盆涼水澆下來,梁武帝就很不高興,不護持達摩祖師,達摩祖師這沒法子,跑到少林寺面壁去了。如果達摩祖師說,你的功德很大,那達摩祖師是國師了,那全心全力護持了。達摩祖師說老實話得罪梁武帝。這就是修財供養,不知道法供養。

我們再想一想本經裡面講的世饒王,這是阿彌陀佛的前生,他聞經說法,跟梁武帝的態度不一樣,他捨棄王位,發心出家修道,想作佛。他的志向大,不但想作佛,而且他作佛要超過一切諸佛,他果然滿願了,以後成佛就是阿彌陀佛。梁武帝跟世饒王不能相比。我們要學世饒王,不能學梁武帝。諸位細細在這個裡面去揣摩,世饒王修法供養,梁武帝修財供養。梁武帝勸那麼多人出家,度那麼多人,自己不肯出家,你們想想看,他這個世間功名富貴沒放下。大概聽說佛門裡面修福報,將來的時候是舍一得萬報,他大概是看在這個生意很好做,這個利潤很大,拚命蓋廟拚命搞這個,殊不知錯了,大錯特錯。我們要認識清楚,知道自己修學應該走哪一條路。

法供養裡面,菩薩在「行願品」給我們舉了七條,無論是財供是法供,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七條。第一條,「如說修行」,這一條最重要,意思是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決定不要做,這就叫「如說修行供養」。也許同修問題就來了,佛在這部經上叫我們應當要做,在那部經上又叫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到底是做還是不做?這個問題你們會常常發現,為什麼佛說經這個說法?

我最早年學佛的時候,大概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還沒有皈依,我認識一位台大很有名的教授,嚴一平先生。我那個時候正在接觸佛法,看佛經,他跟我講他念過《金剛經》,他說「釋迦牟尼佛頭腦不太清楚」,我聽了很奇怪,「為什麼?」「《金剛經》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大學教授!讀《金剛經》,正是佛在《華嚴》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不能解佛所說義。

實在講,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這是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了解的,不但沒有定法,佛實在講無有法可說,所以佛說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那謗佛,這在《金剛經》上都有明文。佛之說法是對治眾生的毛病,破眾生執著而已。遇到這個人,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講空,講空是破你有的執著。你這個有的執著放下了,目的達到了,你心得到清淨了。遇到另外一個人執著空,佛就跟他講有,有破空。你不要說佛對這個人說有,對那個人說空,我到底是執空還是執有?正如同大夫一樣,大夫給眾人治病開的處方是看你得什麼病給你用什麼處方,你藥吃了病就好了,病好了處方也不要了,藥也沒有了,所以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都不能執著,然後你才曉得怎樣讀經,怎樣修學。

這就說明我們修學,在一切經裡面只能選一部經,那就沒有衝突了。依照一部經如說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你要搞個兩部、三部經,問題來了,你的疑惑就生起來了,佛在這部經上這麼說,那部經上那麼說,那到底怎麼辦?自古以來犯這個毛病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自以為很能幹,廣學多聞,學了滿肚子佛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沒說一句佛法,不知道他哪裡來的一肚子佛法,這一肚子佛法把他害死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如說修行。

在一切經裡面,我們到底選哪一部經對自己合適?古時候高僧大德實在講有很多是證果的再來人,他能觀機,他一看你,知道你前世,知道你多生多劫的事情,所以替你選擇一個法門,你就很有受用。就好像那個大夫很高明,一觀察你,曉得你病從什麼地方得的,真的是藥到病除。現在出家人都是凡夫僧,沒有這個本事,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別人嗎?你要請他給你選經典,他隨便亂給你選,不一定契機,他不負責任,所以這個痲煩就大了。幸好世尊非常慈悲,知道我們現前佛門的狀況,他在世的時候就替我們選擇好了。《大集經》上世尊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正法時候依照戒律如說修行,你就能證果,這一點都不錯。「像法時期,禪定成就」,像法是去佛滅度一千年以後,眾生的煩惱習氣已經愈來愈重了,持戒已經得不到利益,修定還行。「末法時期」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年以後,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淨土成就」。在這個時代我們修淨土法門,選擇《無量壽經》,那就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選擇,這是佛為我們選擇的。淨土現在有五部經、一部論,這六樣隨便依一樣都能成功,都可以保證你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搞亂了,不能搞雜了,搞亂搞雜了,痲煩就大。或者我一生專依《無量壽經》,或者專依《彌陀經》,都可以,一部經就能成就。

學佛同修當中也有不少人懷疑,看到我們只受持一部經,遇到這些人,你們修淨土一部經就行嗎?聽了他的話,他們都學很多,我只學一部大概我不如人,再多學幾部,多學幾部就完了,就雜了,亂了。所以你要有信心,一部經就成功。愈是高的法門,愈是妙的法門,愈簡單容易。凡是搞得太雜太痲煩的那都是佛的方便說,為什麼?有一些人喜歡痲煩,放不下的,還讓他慢慢來。真正善根深厚、聰明伶俐的,佛教他最高的法門,就是最簡單的法門,他很容易就成就。所以如說修行,選擇《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非常圓滿,古人把它看作小本的《華嚴經》。特別是我們節錄下來,這裡總共有六十段經文,我們把這六十條都做到了,那你是真正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往生西方。這一條是為自己,「如說修行」。

法供養第二條,「利益眾生」,我們常常要存這個心,要幫助眾生,令眾生得到最殊勝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是什麼?是在這一生當中脫離生死輪迴,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如果說得明顯一點的,這一生當中我們就可以做到了生死,也就是不死。我們這一生不死,這是最殊勝的利益,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不死能做得到嗎?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不死的法門,你們以為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死了,那你完全錯了。往生的人看到阿彌陀佛來,看到觀音勢至來接引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沒死,他是活著看到的,看到之後非常歡喜跟他去了,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跟他走了,這哪裡是死?活著去的,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功夫好的,走的時候不生病。什麼叫功夫好?心地清淨善良。就是我們平常,學佛了,從今天起決定不造一個惡業,依教奉行。不造一個惡業求什麼?求往生的時候是很健康的去,不生病,曉得哪一天走,預知時至,知道佛哪一天來接引我,我到哪裡去,非常快樂,非常喜歡,沒有一點恐懼心。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利益不可思議,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不是普通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我們是凡夫,一下就做了七地菩薩,誰相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一般修學其他大乘法門修得辛辛苦苦,真的修得好辛苦,很長的時間,《華嚴經》講無量劫,才能夠修到七地,我們在一生當中幾年、幾個月就拿到七地菩薩的果位,這是靠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的加持,我們才能得到。說了這麼多,現在能不能得到?現在果真照做,現在就得到。現在得到的是什麼?我在講席里講得很多,現在所得到的,第一個,你不老,你二十歲學佛,學到一百歲,你的相貌還是二十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你們同學要問我,我怎麼樣?我沒有完全做到,我為什麼沒有完全做到?當時我的老師沒有這麼清楚的告訴我,他要像我這麼清楚告訴我,我老早就幹了。他講的沒有我講的清楚,所以我差不多摸了三十年的時候才搞清楚,一點都不假。

第二個,身體健康。你身體原來有的些病痛統統會沒有,不要找醫生,不需要吃藥,也不需要進補,念阿彌陀佛身心清淨,那是無上的補品。身心健康,百病不生,這是你現在得到的利益。你的生活即使不很富有,絕不缺乏,這就很自在了。不缺少就很自在,何必要多餘?樣樣不缺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念《無量壽經》就都明白了。所以時時刻刻要存著利益眾生的心,我們得到這個殊勝利益要把這個利益說給別人聽,真正的好處,真正的利益。不管他學不學佛,不管他信什麼宗教,你告訴他「不會老,不會生病,不會死」,沒有一個不希求。常存這個心,常存這個念頭。

第三,「攝客群生」,攝受就是接引眾生,所謂接引的意思就是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利益眾生是你存的心,攝受是要在事上去做,要以善巧方便勸他學佛,勸他修淨土。第四,「代眾生苦」,代苦怎麼個代法?眾生苦是他的業報,佛都代不了,我們怎麼代?我們代眾生苦就是發心。以我們的勞力、財力、智慧,無希求的去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代眾生苦。我的生活節儉一點,減少一點,我拿多餘的去幫助一切眾生,看他有缺乏的我們就幫助他。菩薩四攝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跟他結善緣,對他有恩惠,然後他才相信你說的話,他知道你是個好人,知道你不會騙他,不會害他,他能夠接受你,到這個層次你就可以把佛法介紹給他,所以這是代眾生苦的做法。

第五,「勤修善根」,自己要做個榜樣給別人看。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於佛法,於世間法,遠離貪瞋痴,如說修行,就是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去看。個人是個人的好榜樣,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樣。如果你開一個小店,你這個店是所有這個開店的好榜樣。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好樣子。這就是勤修善根。第六,「不捨菩薩業」,菩薩事業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佛道,度眾生。最後,「不離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對人、對事、對物,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菩提心。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這七條,要牢牢的記住,要認真去實行。

十願裡面的第四願是「懺悔業障」。懺除的方法,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過失,這個人就叫開悟了,覺悟了。一般人只看到別人過失,不知道自己過失,那是迷惑,造業。學佛的人,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都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自己過失,不見別人過失,這個人開悟了,再能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這就是懺除業障,這是自己修行基本的態度。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都是不知道修懺悔法。懺悔是大小乘行門裡面的總綱領。

第五,「隨喜功德」,我們中國人常講成人之美,看到別人有好事就跟我們自己做的一樣,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的好事能夠圓滿,這個好事必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好事情。第六,「請轉法輪」,這是佛弟子必須要做的,就是請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廣度眾生,這裡面要有高度的智慧。假如我們在這裡立了一個道場,凡是從這邊經過的法師、善知識我們統統都邀請,好不好?不但不好,這一邊修行人的道心全部被破壞了,為什麼?請到淨宗的法師來,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請到禪宗的法師來,請你們參禪不要念佛,那問題來了,你請十位法師到這裡來講經,十條門路十個不同的方向,到最後講的時候,你聽了的時候,腦子裡頭一團漿糊,亂七八糟,無所適從,這就壞了。所以「請轉法輪」這一條要注意,要請與我們修學相應的善知識,我們才能夠得利益。譬如我們淨宗道場,我們請來講經說法的都要讚嘆淨土,勸修淨土,對我們才有利益。如果跟我們修學的不相應,我們可以恭敬他,他到這裡來,我們可以接待他,請他吃飯,不可以請他講開示,這不是沒有禮貌,這是真正懂規矩。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海內外的大法師到台中訪問都會到台中蓮社去看看,李老師招待他們吃飯,請蓮友們來向法師頂禮,供養紅包,不請法師講開示。我在那裡時間很長,我看到老師的做法,這是正確的。為什麼?他在那裡苦口婆心勸大家勸了幾十年,來一個人叫大家不要念佛,念佛不能往生,那完了,所以請轉法輪要注意。但是真正的善知識不一樣,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他沒有門戶之見,他讚嘆,那樣的善知識可以請,沒有問題。這是我們要記住,要學習的。樣子就在《華嚴經》五十三參,你看那些善知識,那叫真正善知識,自己謙虛,讚嘆別人,我們在這裡學。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去的時間很長,在藍塘道光明講堂住了四個月,壽冶老和尚的道場。我在那邊講經,聖一法師是參禪的,他來聽了幾次,聽了很歡喜,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我一生當中遇到有法師勸他們的信徒來聽經就碰到這一次,他參禪的。他邀請我到他道場裡面去參訪,我答應了。到大嶼山寶林寺,寶蓮寺的後面,他那個地方沒有路,車子不能開,要從那裡走路走三十分鐘才能走到他那個廟裡去。他不開路,他說這樣的時候,旅遊的人不來,道場非常清靜。在那邊還有四十多人每天坐香參禪,禪宗道場。他請我吃飯,請我到禪堂裡面講開示。他在那個地方也經營了二十多年,我總不能說參禪不能成就,念佛才好,那不是糟了!那就變成罪過了,我就破壞人家道場,俗話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他請我去講開示,幸虧我還有一點口頭禪,我過去講過《六祖壇經》、《金剛經》、《心經》,禪宗的語錄我還講過幾遍。所以我到那裡,第一個讚嘆聖一法師,讚嘆他們的老師,第二讚嘆他們的道場,第三讚嘆他們所修學的禪宗的方法,幫助他們增長對於他老師領導的信心,我們成就他,我都說禪宗好。我離開的時候,走在路上還有幾個人陪著我,就問我,「法師,禪既然這麼好,你老人家為什麼念佛?」我也是說的真實話,「禪是上上根成就,我是下下根,我知道它好,我沒有辦法學」,這就對了。

所以到別人的道場一定要知道他修什麼法門,決定讚嘆這個法門,不可以破壞這個法門。所以我到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去講開示,演培法師是修彌勒淨土的,他不是修彌陀淨土的,我到那裡去就極力讚揚彌勒淨土,彌陀淨土一字不提,這對他有利益,對他的信徒,信徒對他的老師產生信心,成就他而不破壞他,但是現在像我這樣的人不多。一般來的時候就是請他講淨土,他也是不甘心、不情願,講個什麼淨土?唯心淨土,搞得大家頭昏腦脹。不錯,他也講的是淨土,他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你說痲不痲煩!講完之後,我還要用好長的時間跟大家解釋,把大家的信心再拉回來,痲煩大了。所以李老師聰明,不請講開示,這個方法高明極了。所以請轉法輪,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一點。

第七,「請佛住世」。真正是好的善知識要請他長住在此地,我們才能得到利益,因為畢竟是凡夫,不可能聽一次經、兩次經就開悟了,要長時間的薰修,那就要請他住世住在這個地方。第八,「常隨佛學」,這部經上我們所選的都是佛的行持,佛的存心,佛的待人接物,我們要認真學習。第九,「恆順眾生」。眾生行善造惡,我們都隨順,這裡面有高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隨順當中去影響他,慢慢的轉變他。所以沒有智慧,沒有巧妙的方法,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回頭,不能幫助眾生真正學佛得佛法的殊勝利益。

最後一條叫「普皆回向」,這是叫你把心量擴大,所有一切修積不要為自己,所修的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好。我有福,我不獨享,我的福與一切眾生共享;我有功德,我也不願意我的功德獨享,願意與一切眾生共享,所以佛教給我們「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回向眾生」。菩提是智慧,我們所求的就是高度圓滿的智慧。回向實際,實際是真理,現在的話講真理,我們求這個。而落實在事相上,那是一切大眾,心裡所想的點點滴滴所作所為都是為一切大眾。能把這十條做到就具足無量行願,所以這十條是無量行願的總綱領,心中常存這十法。在生活當中實踐這十法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都從這十願所生。這一條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用的時間比較長。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