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四十二集)2000/07/28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9-14-042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晚上我們接受伊斯蘭教「皈依協會」的邀請,我們也去了不少的同修,昨天他們問了一些問題,我給他解答,你們聽了怎麼樣?滿不滿意?
大乘經裡面,佛跟我們說了一個最高的原則,就是「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佛知佛見」,宗門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諸位仔細想想,如果伊斯蘭教跟佛教是二,你就不能入門;世出世間是二,你也不能入門;我與人是二,也不能入門。不二就是一,叫一真法界。所以有了「二」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什麼時候你能夠回歸到「不二」,回歸到「一」,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是入佛位,佛跟眾生的差別在此地。所以修學掌握到原則,進步很快,違背原則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佛講的是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皆是不二,一定要曉得這個原理原則。
好,今天我們繼續再討論「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八種,前面的五種我們說過了,現在從第六看起,在經文第八頁第二行第二個字: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一個不妄語的人,他的言論不會有過失。為什麼沒有過失?他有智慧。常常妄語是煩惱作主、習氣作主,所以錯誤總是不能夠避免的。人誠實,心地真誠清淨,不欺誑眾生,沒有妄語,這個人常開智慧;常開智慧,言論當然就沒有過失。『心常歡喜』,佛法裡面常說的「常生歡喜心」。這個喜悅,對於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古人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要是遇到悲傷、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傷害。多愁的人決定多病,雜念多的人決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歡喜心,常常愁眉苦臉,這個人決定不健康。所以離妄語得這麼多的好處。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一個人誠實、可靠,他所說的話大家都相信,都不懷疑。這個地方說得好,不但人不懷疑,諸天聽到都歡喜。天神高高低低層次很多,在佛法裡面講,佛在經上常講天有二十八層,高級的天人五通的能力很強,叫五種神通。六通裡頭,他沒有漏盡通,除了漏盡通之外,其他的都有:天眼、天耳、他心通(你心裡想什麼他知道,叫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是變化),唯獨沒有漏盡,漏是煩惱,他煩惱沒有斷盡,也就是說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乾淨。但是比他以下的人來說,他的功夫殊勝,比上他就不能比了,比下那他殊勝,這是我們跟他不能相比的。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語是煩惱,嚴重的煩惱,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勸人修行,頭一個要斷妄語。其他的煩惱容易斷,妄語不斷就肯定你的妄想習氣一條都斷不了。這個東西不斷猶罷,天天還在增長,你的煩惱習氣在增長,它不會止在那個地方,真的是不進則退。所以天人都尊敬,天人也會奉行。末後這一句: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這就是講無礙的辯才。無礙辯才是不是學來的?不是的,無礙辯才是屬於果報,這個果報是從智慧來的。我們一定要明了,煩惱輕,智慧就增長。換句話說,煩惱重,智慧就少;煩惱輕,智慧就增長。我們要想開智慧,就不能不斷煩惱。『智慧殊勝』,辯才無礙。『無能制伏』,這個「無能」是哪些人?煩惱習氣沒有斷的人,他沒有能力跟你辯論。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要度外道,佛經裡面講的那個時候的社會,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種。外道,不是毀謗人,不是貶低人。「外道」這兩個字的定義,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我們自己要細心去檢點、去反省,我們是不是心外求法?如果是心外求法,那也是外道,這個外道在佛門有個術語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雖然學佛、皈依受戒了,還是心外求法。換句話說,對於佛的經典沒有深入,不了解經教的義理,念念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都叫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廣很廣。
與外道相對的是「內學」,所以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內,內是心性。換句話說,內是能現能變,外面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那你哪一年才能見道?這個「見道」就是你見到心性,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這才入門,佛家通常講「入大乘之門」,才入門,距離登堂入室,那還相當遙遠。這個入門在《華嚴經》裡面就是初住菩薩,《華嚴》是圓教,圓教初住菩薩才入門。換句話說,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還沒有入門,但是他接近了,他向著這個大門的方向,沒有錯,但是還沒有走到大門口。這一步踏進去,這叫初住菩薩。還沒有進門,還在門外,這是十信位的菩薩。佛家講位次,入門才算拿到學位,所以十信菩薩沒有位次,初住以上就有位了。
由此可知,佛法是從內求的,內求諸己,不求諸人。佛法的殊勝,實在講內證的方法好,直接穩當,它不迂迴,直接教我們從內證。但是我們往往不懂得佛的意思,不明了佛教導我們方法的所以然,於是有意無意當中,我們的思想言行跟佛所教的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不能證果,不能入門的真正原因。如果我們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的修學,在一生當中契入境界,不是個難事。
話說回來,現在佛教我們不妄語,我們能做到嗎?難,做不到,有意無意違反了。什麼原因做不到?「我」沒有忘記,我要說老實話,對「我」不利。你看看總有個「我」在那邊,這個關不能突破。《般若經》上一再跟你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為什麼還要堅固執著「我」?諸佛菩薩為什麼敢講真話?他「無我」。換句話說,沒有利害,他講真話。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頭一個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是無明,你的損失太大了,你所得到的利益太小了。你損失大在哪裡?明心見性損失掉了,你看看這個損失多大!所以我們如果真正知道利害得失,你肯定會隨順佛陀教誨。
伊斯蘭教裡面,伊斯蘭教總結,這他們自己說的,總結伊斯蘭教只有兩句話,「順從真主,和睦待人」,跟佛家講的沒有兩樣。在佛法裡面我們常說「隨順性德」,他們說「隨順真主」。沒錯,性德就是真主,真不假,只有自性是真的。他那個「主」是主宰,主宰是什麼?就是《華嚴》上講的能現能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心性變現的。佛家稱「心性」,他們稱「真主」,名稱不一樣,意思是一個。
諸位想想虛空法界裡面,有多少不同的族類,有多少不同的宗教,有多少不同的文化,有多少不同生活的方式,全是心現識變的。佛在大經上不知道講多少次,離開性識,無有一法可得。所以法相唯識宗裡面講唯識,「唯」是獨一,就跟他們宗教一樣,他們說「唯一的真神」,法相宗說「唯一的性識」。所以你把它會通一下,不是一樁事情嗎?
不同的部分,我昨天跟他們解釋了,是因為我們生活習慣不相同,我們居住的地理環境不相同。新加坡人住在熱帶,西伯利亞人住在寒帶,生活方式不一樣,這個地方衣服穿得單薄,那個地方穿皮衣服,這是地理環境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歷史文化不相同,差異在這裡。我們到北方我們穿這個衣服也不行,也得要穿厚衣服,他們到此地來,厚衣服也要脫掉穿單衣服,這就是入境隨俗。不同是這些地方,這是小事、小節,不是根本。根本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都是要教我們生活得舒適、生活得幸福,目的完全相同。就曉得為什麼教法不相同,手段不相同,那是有原因的。
所以佛家求的沒有別的,佛家所求的是智慧,徹底明了通達宇宙人生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真正通達的人、明了的人,在佛教裡面稱之為佛陀,稱之為菩薩,在其他宗教裡面稱為神,稱為聖人,稱為神的使者,名稱不相同,實質沒有兩樣。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佛法跟其他宗教很容易溝通;如果重形式疏忽實質,那很難溝通,我們總要明了這個道理。智慧開了就圓融,所以《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說他修行證果叫「圓通」,二十五個人個個都圓通,所以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通很重要,圓通就更妙了。這是八條說出來了。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這是如來果地上得的相好,如來的真實語,是從不妄語這個業因得來的。如果從相上講,即得如來廣長舌相,那是從相上說。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