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淨土宗五經一論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斗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在這五經當中,以《阿彌陀經》最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對它的義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歷代大德對於這部經的註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師所著的《彌陀圓中鈔》,蓮池大師所著的《疏鈔》,及我們要學習的藕益大師所著《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印光大師極力推薦的一本關於《彌陀經》的註解。大師稱讚此註解是「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於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如此讚嘆此註解,可見藕益大師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再來。
《要解》雖然精當簡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較專業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寫成,這對同修來講,確實有點困難。近代的寶靜法師以及圓瑛法師又先後對《彌陀要解》進行了注釋,寫成了《親聞記》以及《講義》。雖然兩位大師所處年代離我們較近,但他們所註解的這些講義,在一些初學佛的人看來仍然比較吃力。由此我們推薦本源法師用通俗易懂又精準解釋的開講,將分若干期登載,敬請恭敬耐心體會,佛法從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六)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這是講正宗分的三大核心內容——信、願、行三資糧,所以彌陀經的核心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也是淨土法門的核心。首先,廣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啟發我們的信心。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學成就果地上的圓滿,我們的自性雖然具足了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但是我們要通過阿彌陀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才能夠啟發我們自性的莊嚴。第二,由信啟願,釋迦佛以及六方諸佛都是要勸導大眾,聞者既然知道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應該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第三導行,正示淨土行人要以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為我們的正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印光大師稱蕅益大師所著的這部彌陀要解,說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也難以超越其上,可見這部彌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師把正宗分分為信、願、行三科,近代圓瑛法師稱此乃千古絕唱,深合佛意,無人能及。從這點可以看出,蕅益大師真的是佛來度化我們大家的。
「信願持名,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很多人認為淨土法門不講究智慧,只要老實念佛就行。這就是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實念佛之前,我們忽略了「信願」。從這部經的聽眾可以看到,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是聽眾,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是聽眾,從這個事相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修學這樣的法門是非常講究智慧的。從信願的內涵來講,它也是講究大智慧的。明宗當中我們講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每一個信中都包含了無量的智慧。再看「願」,也具足了無量的智慧。首先講願離娑婆,如果沒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這個世間真相是怎麼一回事,你認為它是常樂我淨,認為一切都是恆常的,怎麼會放棄娑婆世界的一切呢?當然這個放棄不是不要,不是捨棄。如果我們沒有真智慧的引導,也許就把厭離娑婆理解成放棄的意思。現在有些人認為,修學淨土法門要厭離娑婆,這個是消極的思想,這也是因為缺少般若智慧啊。淨土法門講厭離娑婆,是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執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藉助一切假相來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助緣。我們面對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淨土法門非但不消極,而是更積極地去生活。願生極樂,也是要有大智慧啊,這麼多佛淨土,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去極樂世界呢?為什麼不選擇其它的佛淨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淨土法門的深意。所以淨土法門是智慧的法門。「行行」就是以執持六字洪名為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兩足尊就是佛,我們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雙修。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學佛學了一輩子,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是最後卻不能往生,這是什麼原因呢?蕅益大師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雖然在老實念佛,但是有沒有具足信願?能否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在於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於有沒有具足信願。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執著心在念,沒有目標的念,有什麼用。能否往生是取決於信願,我們到底有沒有「信願」念佛,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蕅益大師在這裡做了一個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雙腳,如果沒有眼睛給我們指導方向,但有雙腳始終難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願,在這個前提下,再精進念佛,那是無比的殊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佛首先自問極樂名號的由來,為底下解釋極樂世界作鋪墊。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眾生」在佛經中通常有三種解釋:(1)眾人共生之義;(2)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3)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在這個地方不是這三種意思,這裡眾生是指能夠享受極樂世界快樂的這些主體,包括從等覺以下眾生,等覺就是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的大菩薩,深位菩薩。底下的聲聞、緣覺、六道眾生統統包括在內。下下品的都能夠享受極樂的快樂,何況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苦樂進行一個對照。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娑婆世界,這個名號是梵語,中文譯作「堪忍」,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要能夠忍受種種的痛苦。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先釋三苦:(1)苦苦。這是相對於極樂世界種種的樂跟娑婆世界對應的苦,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有天氣寒冷、炎熱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霉的時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這就是苦苦。(2)壞苦。這個世界也有快樂,但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我們的快樂背後往往隱含著痛苦。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覺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幹了,這不是要他的命嗎,喝多了就會覺得苦。再舉個例子,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些人家裡面幾代同堂,覺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倫之樂,但是這種天倫之樂背後就隱含著痛苦,也許無常一到,死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幸福的生活就徹底結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沒有真正的快樂,所謂的快樂背後都隱含著痛苦,這是壞苦。(3)行苦。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像無聊、空虛,雖然不是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問了,既然樂與苦是相對的,那極樂世界沒有眾苦,我們怎樣知道它是快樂的呢?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相對我們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顯現出極樂世界的快樂,讓我們生起願生之心,對娑婆世界的厭離之心。
宋代大德慈雲懺主,把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修行的難易進行了比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四十二章經》中講到人有二十難,有一條就是生值佛世難,來到這個世間能夠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有迦葉佛、釋迦佛,但是他們已經成為過去佛離我們而去了,未來有彌勒佛,但我們等到彌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馬月了,況且我們也沒有時間去等。對於我們這些眾生來講,還是有大福報的,只要我們信願具足,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同居土今現在說法,就能夠親近到佛。所以只要你發起信心、發起願力,就必定能夠到極樂世界去親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前幾天,跟我蘇州的一位同學交流,我們現在大陸最缺少的就是講經法師。講經不是隨隨便便地講,要能夠真正地做到。能說能做是聖人,能做不能說是賢人,能說不做是騙人。講經法師少了,我們聽法的機會也就少了。如果現在的出家人都發心出來講法,那我們將會把末法扭轉成為正法。講經說法確實不容易,所以對於一切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我們一定要讚嘆。在娑婆世界我們很難聽到佛法,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眾鳥為之說法,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你想學唯識,彌勒菩薩在那裡,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多麼殊勝啊。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在娑婆世界啊沒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難出來不伸手,什麼原因呢?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執心很強,都是在自私自利,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緊張,互相利用,特別在當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甚至在我們學佛的同修當中也有這種現象,拉幫結派人我是非,我們學佛了還去搞是非,什麼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們與惡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三惡道的果報啊。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親近的都是諸上善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與諸上善人相聚一處,經過佛法的長期熏修,法喜充滿。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障礙,魔就是障礙。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它們歸類就是外魔和內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們修學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貪、嗔、痴,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孫。現在開始學習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為要空他的眷屬,把他的魔子魔孫拉過來成佛,所以他要來破壞。出家人受羯磨的時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輾轉相告,傳到魔王那裡他非常害怕。如果我們學佛之後還是搞貪嗔痴,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興了,還是回來做魔子魔孫了。跟外魔相比內魔更可怕,就是煩惱、昏沉、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些佛弟子不用功辦道,與佛法不相應,他在那邊流淚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釋迦佛還未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為沒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三界,一直以來就隨順業力在六道之中輪轉不停。當我們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一得往生,橫截生死。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想出離三界,首先要斷見惑跟思惑,是豎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是見解上的錯誤,有五種錯誤的見解:(1)身見。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執著,認為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是真我,所以要維護這個身體,防止它衰老,去保養化妝美容,但是要知道這個身體總是要衰老的。(2)邊見。要麼執著於空,要麼執著於有,要麼執著於正,要麼執著於邪,這就有了對立,有對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沒有差別的。《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就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3)邪見。與佛不相應、跟佛法不相應的見解都是邪見。(4)見取見。執著於自己錯誤的見解,不聽正見。(5)戒禁取見。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見。以前有一幫居士來到彌陀寺,非常發心,不到齋堂用齋了,過午不食非常令人讚嘆。他們的領隊跟我介紹說,我們不但過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間煙火。我就非常納悶,不食人間煙火這是天道眾生禪悅為食啊,後來觀察才知道,他們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就是用電飯鍋燒飯燒菜,沒有煙沒有火,這是非佛戒,就屬於戒禁取見。我們把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才能初入聖流,證初果。要想徹底離開三界,還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思惑,是思想上的問題,貪、嗔、痴、慢、疑。貪什麼?財、色、名、食、睡。所謂「諸苦皆由貪慾起,不知貪慾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貪心導致的,但是由於愚痴,還不知道貪心怎麼起來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彌陀佛,想法都是跟貪嗔痴相應,跟魔在相應。為什麼會貪,因為痴,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點本事就開始貢高我慢,對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懷疑。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要想出離三界是豎著出離,那必須要把見惑跟思惑統統斷盡。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有人說太難了,太難了不要緊,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不要豎著出去,橫著出世,沒有斷煩惱不要緊,只要具足信願老實念佛,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三不退,永遠離開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在我們娑婆世界有三惡道,極樂世界沒有,而且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大家晚上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這一天起心動念有多少在為別人考慮的,有多少是在為自己考慮的?你為別人考慮的多,那你這個人必定成就,如果為自己考慮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這是跟三惡道相應啊。《地藏經》大家都在讀,閻浮提眾生無時無刻不在造業啊,而且所造的業惡業居多,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三惡道。所以我們要發心,一定要這一輩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裡沒有六道輪迴,沒有三惡道,而且不聞三惡道之名。有些人讀了彌陀經又有疑問了,師父你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怎麼還有鳥兒在那說法,鳥不就是畜生道的嗎?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啊,變化所現,一是要讓大眾聞法方便,二是在極樂世界沒有分別了啊,眾鳥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為了生計,為了生存,雖然自己發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礙。為了談成一筆生意,要陪客戶喝酒、娛樂,為了升官發財行賄,種種好話說盡,逢迎拍馬,紅白喜事廣造殺業。經常碰到有些人來問我,怎麼辦?這個就是塵緣障道苦啊。到了極樂世界,不必為了生計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諛奉承,不要去考慮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非常短暫。在末法時期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很難成就,因為末法眾生障深、慧淺、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門還沒有成就,乃至於即將成就,但是死魔已經來了,來世有隔胎之謎,來世還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統統作廢,得了人身,要重新再來,因為壽命短暫啊。但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在娑婆世界修行,經常容易退失我們的初發心。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勇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歸西天,佛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寺院裡面我們也經常看到,剛剛到寺院裡面來,勇猛精進,時間長了以後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得大乘正定聚,永無退失初發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脫,成就圓滿菩提,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這個成就還不是究竟佛。這麼長的時間,但是能夠成佛也非常不簡單,因為有種種的障礙。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自力與他力相結合,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聚會一處,見聞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轉。以上是對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修學的難易進行了對比,主要目的是讓我們大眾生起往生極樂的大願心。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極樂世界的樂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有分別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同居淨土的,都是五濁很輕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沒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經歷過,但是早已忘記了。住胎十月稱為胎獄,在母親肚子裡面這十個月就是受的地獄之苦,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你看那個小孩子就哭啊,苦啊,來到這個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後沒有用了,沒有價值了,遭到親人的拋棄,社會的拋棄。吃什麼東西都沒味道了,不是這兒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動不便。老了以後我執心還越來越強了,你說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覺慧法師,躺在醫院裡面,他說我生老病都經歷過了,還有一個死苦沒經歷。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四大不調非常難受。(4)死苦。這個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彌陀寺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經常給老菩薩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後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們不能自在往生,這種死苦佛經描述就像生龜脫殼一樣。我在靈岩山的時候,看到好幾位出家人,靈岩山的當家悟性長老,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用功辦道,不為名聞利養,最後在寶華山傳戒,自在往生。靈岩山的養齋老和尚,也是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念佛,逢人就勸念佛放生,最後預知時至。前天來的那位沙彌尼講到她熟悉養齋老和尚,說他的皮膚像小孩子一樣的,將近九十歲的人了,最後是打精進佛七預知時至往生啊,給我們生起無比的信心。我們一定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最後自在往生,如果我們現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將來以後不得好死,要明白這個道理。(5)愛別離苦。愛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們到了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情,所以佛講我們叫「有情」啊,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的情。相愛的人在一起很高興,但是一旦分開了呢,一個人先走路了,還有一個人哭哭啼啼的,你怎麼不把我一起帶走啊,痛苦,這個叫愛別離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個緣,這個緣是無常的,總有一天要結束,沒有永恆的愛情。(6)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有意見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來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這個與佛法不相應啊,真正的佛菩薩是圓融無礙啊,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歡喜,不會跟眾生格格不入的。我們在一起如果有對立有衝突,那就是與佛法不相應。佛法是沒有對立沒有衝突的,是不二法門。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一切惡緣善緣都是我們學習之處。有人講了,三人同行,其他兩個都是壞人,一個小偷一個詐欺,我向誰學去?別人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為戒啊,所以一切惡行的知識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他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為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當中沒有對立,跟眾生相處令一切眾生歡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喜歡上一個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歡一樣東西,自己沒有能力買,痛苦。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到最後死的時候也死不瞑目,牽掛。沒有想到極樂世界,牽掛我這一生還有一個目標沒有實現,求不得是苦啊。(8)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們清淨的佛性,清淨佛性不能顯現都是五陰在起作用。五陰逼迫我們的身心帶來種種的煩惱,整天妄想紛飛,欲望強烈,想東想西,繼而胡作非為造作惡業就感召前面種種的痛苦。在這八苦裡面大家有些都親身經歷過了,應該明白,一說即通。還有無量諸苦,天冷,彌陀寺怎麼比上海還要冷這麼多呢?夏天熱是苦。我們有很多苦啊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苦了。所以二乘的聖人看我們這個三界如牢獄,看我們這些眾生猶如我們看糞坑裡面的蛆蟲,它在那種骯髒不堪的環境裡面,說不定也在為了名聞利養在爭啊奪的,它沉浸在那種苦樂之中,一日無常到,生命就要結束了。我們人就像那個蛆蟲一樣的,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拚命地爭名奪利,最後墮落三惡道,就是這樣的道理。明白了這樣的苦,就要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並不是要放棄它,而是藉助於這些假相來成就我們往生的資糧啊。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上次講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痛苦。在極樂世界沒有懷胎十月胎獄之苦,我們只要當下發起信願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極樂世界的蓮池當中就有我們一朵蓮花,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我們越精進,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就開得越大(如果我們對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這個蓮花就要枯萎了)。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業報結束以後,就能夠自在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生苦,皆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但受不病不老」,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最關心的問題,我們在這個世間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極樂世界不會生毛病,也不會衰老,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就,壽命等同阿彌陀佛,無量壽,所以也不會有死苦。「自在遊行,天食天衣」,這是針對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眾生整天為了生計在奔波,從出生就要開始奮鬥,一直奮鬥到老死。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不要擔心,極樂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飯,動一個念頭食物就現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動一個念頭,衣服就現前。在極樂世界也沒有怨憎會苦,皆是諸上善人相聚,與一些大菩薩相聚。這裡列舉了幾種娑婆世界眾生關心的一些問題,其實快樂遠遠不止這些,所以用「等樂」概括。上面講了娑婆世界同居土與極樂世界同居土的對比,下面繼續講其它三土的苦樂對比。
【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與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的苦樂對比。方便有餘土的眾生都是斷見思煩惱的。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有些是藏教眾生通過修學析空觀拙度證入的,有些是修學體空觀巧觀證入的,這些眾生證入了空性,所證的空性是頑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發心出來救度眾生,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就是阿羅漢果位的眾生,他不願意發願再去救度眾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是修學圓教的體空觀證入,即色即空,不住於偏真涅槃,而是能夠發起菩提心,從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夠利益眾生,淨佛國土,受遊戲神通等樂。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與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的苦樂對比。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的眾生,主要是修學別教次第三觀證入的,先空觀,斷見思煩惱,顯一切智;次假觀,斷塵沙煩惱,顯道種智;後中觀,破無明煩惱,顯一切種智。這是次第修學,有隔別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學圓教的一心三觀證入的,一心三觀者,是在現前一念心性當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觀,三諦能夠圓融無礙。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的眾生,皆是修學圓教的一心三觀,沒有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修學次第三觀的隔別不融之苦,但受三諦圓融不可思議之樂。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與娑婆世界常寂光淨土的苦樂對比。娑婆世界常寂光淨土有分證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按照天台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斷了十二品無明,不圓滿,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滲漏,無明煩惱未盡,變異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沒有能夠真常不變,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已經斷除了一切煩惱,無明煩惱全部斷盡,斷除了一切習氣,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滿證佛果,故受稱性圓滿究竟樂。上來對娑婆與極樂四土的苦樂進行了對比,底下繼續強調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見思煩惱未斷,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到凡聖同居土。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這裡重點講信願持名的殊勝。我們通過信願持名,雖然未斷見思煩惱,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受之樂與佛無異。因為信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能以佛的善根作為我們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為我們的福德,我們的善根福德與阿彌陀佛一樣,能夠享受阿彌陀佛一樣的待遇,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緣,又經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可見,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們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發起往生西方之心,這就是多善根。阿彌陀佛名號是能念之心的所緣之境,這句名號具足了萬德莊嚴,所以是多福德。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發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是緣,因緣具足就能得生同居淨土。所以講「圓淨四土,圓受諸樂。」當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我們只要發起念佛成佛之心,當下其實就能圓淨圓受。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下所發之覺心與佛沒有兩樣,好比將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這滴水的特性與大海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發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當然,我們的自性功德妙用還不及佛,因為我們的修德還沒有圓滿。
【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這裡是特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殊勝。極樂世界與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勝之處不是在上三土,不在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最殊勝的就是我們所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這樣講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講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橫具上三土,就能夠跟聲聞、菩薩、阿彌陀佛在一起,其它國土其它世界是沒有這種現象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哪裡會跟這些諸大菩薩跟佛在一起。極樂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別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出離六道至少要斷見思惑,我們在座的已經修學這麼長時間,連最少的見惑都沒有斷盡,就是沒有證初果。但是我們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只要信願具足,煩惱沒有斷,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經脫離了六道輪迴,所以殊勝無比。眾生聞聽此法門無比歡喜,優遊從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這樣一個法門也非常簡單,就念一句佛號,站著念,坐著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乾淨的地方出聲念,不乾淨的地方默念,所以優遊自在。現在念的時候自在,將來走的時候也能夠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彌陀寺這些往生的老菩薩,有幾位是最後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個十八九天,他沒有往生,助念的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信願不夠至誠,念佛功夫不夠深。上次講的,在靈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後都走得優遊自在啊。養齋老和尚,預知時至,沒有痛苦,自在往生。靈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長老在寶華山傳戒當中走掉了,也沒有痛苦,這個叫優遊自在啊。
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這段描繪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殊勝,佛在這裡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諸大眾,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寶周匝圍繞,所以國土叫作極樂。欄楯,就是欄桿,橫木叫欄,豎木叫楯。用欄楯來莊嚴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線,我們娑婆世界是用圍牆來莊嚴界畔。羅網,用來莊嚴虛空。行樹,用來莊嚴陸地。一重行樹,一重欄楯,圍至七重,上面覆蓋了七寶羅網。這些欄楯跟羅網皆是金、銀、琉璃、玻璃這四寶合成。在這樣殊勝的依報環境中,我們就把這樣的一個國土稱為極樂。從表法的角度來講,欄楯表戒,能夠防非止惡。羅網表定,依此能夠伏住我們的心。行樹表慧,道樹高遠。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金、銀、琉璃、玻璃表常、樂、我、淨四德。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後面還會詳細介紹。四寶,表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恆不變,是涅槃的本體。樂,指涅槃之體永遠沉浸在涅槃之樂當中,能夠運用自如,所以稱為真樂。涅槃之體即是真我,「我」有自在義與主宰義。涅槃之體能夠斷滅一切污垢,於一切污垢之中不能沾染,是淨。凡夫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無樂計樂,無淨計淨;二乘認為苦、空、無常、無我,佛用常、樂、我、淨四德來對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顛倒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也就具足了佛的常樂我淨這四德:與佛一樣壽命無窮無盡,是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樂;身心自在遊戲神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是自在;身心清淨,外無惡緣,是淨。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彌陀經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繪比較簡略,依報只講到了欄楯、羅網、行樹,沒有講到宮殿樓閣,《十六觀經》當中就講得非常詳細,講到了宮殿樓閣,在我們周邊,這些宮殿樓閣是誰住在裡面呢?都是佛菩薩以及清淨大海眾,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周邊全部是與佛菩薩這些清淨大海眾在一起。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剛剛講過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樂我淨這四德,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緣故。外面所接觸的人也皆是佛、清淨大海眾這些清淨無為之眾,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真因緣。這些真因緣都是由於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所感召來的。四土為什麼會有這些清淨莊嚴,是通過什麼方式得到這些清淨莊嚴的?下面開始辨明四土修因證果。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這個「此等莊嚴」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淨莊嚴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學什麼樣的法門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勝莊嚴。第一、由增上善業所感。這個增上善業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大家聽到這個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阿彌陀佛名號具足四種緣: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念佛成佛的親因緣。如果能夠保持淨念相繼,不間斷,就是等無間緣。以佛號作為所緣之境,是所緣緣。念佛能夠感召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被,以及諸佛菩薩的護持,就是增上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含攝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為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經中告訴我們,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裡增上善業就是指信願持名。
第二、圓具五品觀所感。這是天台宗圓教觀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隨喜。我們知道了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夠發心修學,修止觀,天台宗的止觀。二、讀誦。讀誦大乘經典,解其深意,幫助止觀。三、解說。能夠為他人解說,方便別人修學。四、兼行六度。剛剛開始修學有了一定的基礎,修學止觀稍微明了了,這時還是要以自修為主,兼行六度為輔,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兼行就是隨喜隨緣去利益眾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動去行持這六度法門。修成這五品觀能夠降伏五住煩惱,相當於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學這樣的法門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講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勝妙五塵為體。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是因緣所生法,兩土皆是靠五塵為體,娑婆世界的五塵是色聲香味觸,極樂世界也是靠這五塵,但是五塵差別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塵,就比如人,眾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極樂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身體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極樂世界所見皆是勝妙色。娑婆世界我們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聾;極樂世界有樹作百千種樂,有鳥兒出和雅音,所聽之聲皆是勝妙聲。娑婆世界環境污染,臭氣熏天;極樂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寶香合成,所聞皆是勝妙香。娑婆世界,眾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歡吃辣的,喜歡吃甜的,喜歡清淡的,喜歡油膩的,總是眾口難調;到了極樂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廚妙味,嘗到的皆是勝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換洗;極樂世界天衣著身,身體所覺皆是勝妙觸。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塵何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就是我們心地的清淨與否所感召的淨穢之土。娑婆世界的眾生整天跟貪嗔痴煩惱相應,所感的世界就不清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眾生雖然見思惑沒有斷,但是已經伏住見思惑了,不起現行,所感召的國土就是清淨之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慈悲加被。經中「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表明在極樂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六)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這是講正宗分的三大核心內容——信、願、行三資糧,所以彌陀經的核心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也是淨土法門的核心。首先,廣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啟發我們的信心。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學成就果地上的圓滿,我們的自性雖然具足了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但是我們要通過阿彌陀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才能夠啟發我們自性的莊嚴。第二,由信啟願,釋迦佛以及六方諸佛都是要勸導大眾,聞者既然知道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應該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第三導行,正示淨土行人要以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為我們的正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印光大師稱蕅益大師所著的這部彌陀要解,說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也難以超越其上,可見這部彌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師把正宗分分為信、願、行三科,近代圓瑛法師稱此乃千古絕唱,深合佛意,無人能及。從這點可以看出,蕅益大師真的是佛來度化我們大家的。
「信願持名,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很多人認為淨土法門不講究智慧,只要老實念佛就行。這就是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實念佛之前,我們忽略了「信願」。從這部經的聽眾可以看到,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是聽眾,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是聽眾,從這個事相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修學這樣的法門是非常講究智慧的。從信願的內涵來講,它也是講究大智慧的。明宗當中我們講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每一個信中都包含了無量的智慧。再看「願」,也具足了無量的智慧。首先講願離娑婆,如果沒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這個世間真相是怎麼一回事,你認為它是常樂我淨,認為一切都是恆常的,怎麼會放棄娑婆世界的一切呢?當然這個放棄不是不要,不是捨棄。如果我們沒有真智慧的引導,也許就把厭離娑婆理解成放棄的意思。現在有些人認為,修學淨土法門要厭離娑婆,這個是消極的思想,這也是因為缺少般若智慧啊。淨土法門講厭離娑婆,是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執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藉助一切假相來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助緣。我們面對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淨土法門非但不消極,而是更積極地去生活。願生極樂,也是要有大智慧啊,這麼多佛淨土,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去極樂世界呢?為什麼不選擇其它的佛淨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淨土法門的深意。所以淨土法門是智慧的法門。「行行」就是以執持六字洪名為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兩足尊就是佛,我們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雙修。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學佛學了一輩子,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是最後卻不能往生,這是什麼原因呢?蕅益大師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雖然在老實念佛,但是有沒有具足信願?能否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在於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於有沒有具足信願。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執著心在念,沒有目標的念,有什麼用。能否往生是取決於信願,我們到底有沒有「信願」念佛,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蕅益大師在這裡做了一個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雙腳,如果沒有眼睛給我們指導方向,但有雙腳始終難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願,在這個前提下,再精進念佛,那是無比的殊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佛首先自問極樂名號的由來,為底下解釋極樂世界作鋪墊。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眾生」在佛經中通常有三種解釋:(1)眾人共生之義;(2)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3)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在這個地方不是這三種意思,這裡眾生是指能夠享受極樂世界快樂的這些主體,包括從等覺以下眾生,等覺就是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的大菩薩,深位菩薩。底下的聲聞、緣覺、六道眾生統統包括在內。下下品的都能夠享受極樂的快樂,何況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苦樂進行一個對照。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娑婆世界,這個名號是梵語,中文譯作「堪忍」,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要能夠忍受種種的痛苦。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先釋三苦:(1)苦苦。這是相對於極樂世界種種的樂跟娑婆世界對應的苦,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有天氣寒冷、炎熱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霉的時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這就是苦苦。(2)壞苦。這個世界也有快樂,但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我們的快樂背後往往隱含著痛苦。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覺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幹了,這不是要他的命嗎,喝多了就會覺得苦。再舉個例子,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些人家裡面幾代同堂,覺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倫之樂,但是這種天倫之樂背後就隱含著痛苦,也許無常一到,死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幸福的生活就徹底結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沒有真正的快樂,所謂的快樂背後都隱含著痛苦,這是壞苦。(3)行苦。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像無聊、空虛,雖然不是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問了,既然樂與苦是相對的,那極樂世界沒有眾苦,我們怎樣知道它是快樂的呢?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相對我們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顯現出極樂世界的快樂,讓我們生起願生之心,對娑婆世界的厭離之心。
宋代大德慈雲懺主,把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修行的難易進行了比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四十二章經》中講到人有二十難,有一條就是生值佛世難,來到這個世間能夠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有迦葉佛、釋迦佛,但是他們已經成為過去佛離我們而去了,未來有彌勒佛,但我們等到彌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馬月了,況且我們也沒有時間去等。對於我們這些眾生來講,還是有大福報的,只要我們信願具足,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同居土今現在說法,就能夠親近到佛。所以只要你發起信心、發起願力,就必定能夠到極樂世界去親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前幾天,跟我蘇州的一位同學交流,我們現在大陸最缺少的就是講經法師。講經不是隨隨便便地講,要能夠真正地做到。能說能做是聖人,能做不能說是賢人,能說不做是騙人。講經法師少了,我們聽法的機會也就少了。如果現在的出家人都發心出來講法,那我們將會把末法扭轉成為正法。講經說法確實不容易,所以對於一切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我們一定要讚嘆。在娑婆世界我們很難聽到佛法,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眾鳥為之說法,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你想學唯識,彌勒菩薩在那裡,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多麼殊勝啊。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在娑婆世界啊沒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難出來不伸手,什麼原因呢?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執心很強,都是在自私自利,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緊張,互相利用,特別在當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甚至在我們學佛的同修當中也有這種現象,拉幫結派人我是非,我們學佛了還去搞是非,什麼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們與惡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三惡道的果報啊。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親近的都是諸上善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與諸上善人相聚一處,經過佛法的長期熏修,法喜充滿。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障礙,魔就是障礙。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它們歸類就是外魔和內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們修學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貪、嗔、痴,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孫。現在開始學習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為要空他的眷屬,把他的魔子魔孫拉過來成佛,所以他要來破壞。出家人受羯磨的時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輾轉相告,傳到魔王那裡他非常害怕。如果我們學佛之後還是搞貪嗔痴,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興了,還是回來做魔子魔孫了。跟外魔相比內魔更可怕,就是煩惱、昏沉、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些佛弟子不用功辦道,與佛法不相應,他在那邊流淚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釋迦佛還未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為沒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三界,一直以來就隨順業力在六道之中輪轉不停。當我們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一得往生,橫截生死。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想出離三界,首先要斷見惑跟思惑,是豎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是見解上的錯誤,有五種錯誤的見解:(1)身見。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執著,認為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是真我,所以要維護這個身體,防止它衰老,去保養化妝美容,但是要知道這個身體總是要衰老的。(2)邊見。要麼執著於空,要麼執著於有,要麼執著於正,要麼執著於邪,這就有了對立,有對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沒有差別的。《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就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3)邪見。與佛不相應、跟佛法不相應的見解都是邪見。(4)見取見。執著於自己錯誤的見解,不聽正見。(5)戒禁取見。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見。以前有一幫居士來到彌陀寺,非常發心,不到齋堂用齋了,過午不食非常令人讚嘆。他們的領隊跟我介紹說,我們不但過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間煙火。我就非常納悶,不食人間煙火這是天道眾生禪悅為食啊,後來觀察才知道,他們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就是用電飯鍋燒飯燒菜,沒有煙沒有火,這是非佛戒,就屬於戒禁取見。我們把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才能初入聖流,證初果。要想徹底離開三界,還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思惑,是思想上的問題,貪、嗔、痴、慢、疑。貪什麼?財、色、名、食、睡。所謂「諸苦皆由貪慾起,不知貪慾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貪心導致的,但是由於愚痴,還不知道貪心怎麼起來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彌陀佛,想法都是跟貪嗔痴相應,跟魔在相應。為什麼會貪,因為痴,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點本事就開始貢高我慢,對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懷疑。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要想出離三界是豎著出離,那必須要把見惑跟思惑統統斷盡。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有人說太難了,太難了不要緊,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不要豎著出去,橫著出世,沒有斷煩惱不要緊,只要具足信願老實念佛,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三不退,永遠離開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在我們娑婆世界有三惡道,極樂世界沒有,而且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大家晚上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這一天起心動念有多少在為別人考慮的,有多少是在為自己考慮的?你為別人考慮的多,那你這個人必定成就,如果為自己考慮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這是跟三惡道相應啊。《地藏經》大家都在讀,閻浮提眾生無時無刻不在造業啊,而且所造的業惡業居多,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三惡道。所以我們要發心,一定要這一輩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裡沒有六道輪迴,沒有三惡道,而且不聞三惡道之名。有些人讀了彌陀經又有疑問了,師父你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怎麼還有鳥兒在那說法,鳥不就是畜生道的嗎?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啊,變化所現,一是要讓大眾聞法方便,二是在極樂世界沒有分別了啊,眾鳥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為了生計,為了生存,雖然自己發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礙。為了談成一筆生意,要陪客戶喝酒、娛樂,為了升官發財行賄,種種好話說盡,逢迎拍馬,紅白喜事廣造殺業。經常碰到有些人來問我,怎麼辦?這個就是塵緣障道苦啊。到了極樂世界,不必為了生計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諛奉承,不要去考慮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非常短暫。在末法時期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很難成就,因為末法眾生障深、慧淺、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門還沒有成就,乃至於即將成就,但是死魔已經來了,來世有隔胎之謎,來世還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統統作廢,得了人身,要重新再來,因為壽命短暫啊。但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在娑婆世界修行,經常容易退失我們的初發心。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勇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歸西天,佛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寺院裡面我們也經常看到,剛剛到寺院裡面來,勇猛精進,時間長了以後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得大乘正定聚,永無退失初發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脫,成就圓滿菩提,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這個成就還不是究竟佛。這麼長的時間,但是能夠成佛也非常不簡單,因為有種種的障礙。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自力與他力相結合,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聚會一處,見聞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轉。以上是對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修學的難易進行了對比,主要目的是讓我們大眾生起往生極樂的大願心。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極樂世界的樂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有分別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同居淨土的,都是五濁很輕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沒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經歷過,但是早已忘記了。住胎十月稱為胎獄,在母親肚子裡面這十個月就是受的地獄之苦,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你看那個小孩子就哭啊,苦啊,來到這個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後沒有用了,沒有價值了,遭到親人的拋棄,社會的拋棄。吃什麼東西都沒味道了,不是這兒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動不便。老了以後我執心還越來越強了,你說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覺慧法師,躺在醫院裡面,他說我生老病都經歷過了,還有一個死苦沒經歷。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四大不調非常難受。(4)死苦。這個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彌陀寺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經常給老菩薩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後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們不能自在往生,這種死苦佛經描述就像生龜脫殼一樣。我在靈岩山的時候,看到好幾位出家人,靈岩山的當家悟性長老,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用功辦道,不為名聞利養,最後在寶華山傳戒,自在往生。靈岩山的養齋老和尚,也是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念佛,逢人就勸念佛放生,最後預知時至。前天來的那位沙彌尼講到她熟悉養齋老和尚,說他的皮膚像小孩子一樣的,將近九十歲的人了,最後是打精進佛七預知時至往生啊,給我們生起無比的信心。我們一定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最後自在往生,如果我們現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將來以後不得好死,要明白這個道理。(5)愛別離苦。愛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們到了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情,所以佛講我們叫「有情」啊,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的情。相愛的人在一起很高興,但是一旦分開了呢,一個人先走路了,還有一個人哭哭啼啼的,你怎麼不把我一起帶走啊,痛苦,這個叫愛別離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個緣,這個緣是無常的,總有一天要結束,沒有永恆的愛情。(6)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有意見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來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這個與佛法不相應啊,真正的佛菩薩是圓融無礙啊,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歡喜,不會跟眾生格格不入的。我們在一起如果有對立有衝突,那就是與佛法不相應。佛法是沒有對立沒有衝突的,是不二法門。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一切惡緣善緣都是我們學習之處。有人講了,三人同行,其他兩個都是壞人,一個小偷一個詐欺,我向誰學去?別人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為戒啊,所以一切惡行的知識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他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為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當中沒有對立,跟眾生相處令一切眾生歡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喜歡上一個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歡一樣東西,自己沒有能力買,痛苦。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到最後死的時候也死不瞑目,牽掛。沒有想到極樂世界,牽掛我這一生還有一個目標沒有實現,求不得是苦啊。(8)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們清淨的佛性,清淨佛性不能顯現都是五陰在起作用。五陰逼迫我們的身心帶來種種的煩惱,整天妄想紛飛,欲望強烈,想東想西,繼而胡作非為造作惡業就感召前面種種的痛苦。在這八苦裡面大家有些都親身經歷過了,應該明白,一說即通。還有無量諸苦,天冷,彌陀寺怎麼比上海還要冷這麼多呢?夏天熱是苦。我們有很多苦啊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苦了。所以二乘的聖人看我們這個三界如牢獄,看我們這些眾生猶如我們看糞坑裡面的蛆蟲,它在那種骯髒不堪的環境裡面,說不定也在為了名聞利養在爭啊奪的,它沉浸在那種苦樂之中,一日無常到,生命就要結束了。我們人就像那個蛆蟲一樣的,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拚命地爭名奪利,最後墮落三惡道,就是這樣的道理。明白了這樣的苦,就要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並不是要放棄它,而是藉助於這些假相來成就我們往生的資糧啊。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上次講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痛苦。在極樂世界沒有懷胎十月胎獄之苦,我們只要當下發起信願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極樂世界的蓮池當中就有我們一朵蓮花,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我們越精進,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就開得越大(如果我們對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這個蓮花就要枯萎了)。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業報結束以後,就能夠自在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生苦,皆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但受不病不老」,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最關心的問題,我們在這個世間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極樂世界不會生毛病,也不會衰老,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就,壽命等同阿彌陀佛,無量壽,所以也不會有死苦。「自在遊行,天食天衣」,這是針對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眾生整天為了生計在奔波,從出生就要開始奮鬥,一直奮鬥到老死。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不要擔心,極樂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飯,動一個念頭食物就現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動一個念頭,衣服就現前。在極樂世界也沒有怨憎會苦,皆是諸上善人相聚,與一些大菩薩相聚。這裡列舉了幾種娑婆世界眾生關心的一些問題,其實快樂遠遠不止這些,所以用「等樂」概括。上面講了娑婆世界同居土與極樂世界同居土的對比,下面繼續講其它三土的苦樂對比。
【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與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的苦樂對比。方便有餘土的眾生都是斷見思煩惱的。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有些是藏教眾生通過修學析空觀拙度證入的,有些是修學體空觀巧觀證入的,這些眾生證入了空性,所證的空性是頑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發心出來救度眾生,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就是阿羅漢果位的眾生,他不願意發願再去救度眾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的眾生,是修學圓教的體空觀證入,即色即空,不住於偏真涅槃,而是能夠發起菩提心,從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夠利益眾生,淨佛國土,受遊戲神通等樂。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與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的苦樂對比。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的眾生,主要是修學別教次第三觀證入的,先空觀,斷見思煩惱,顯一切智;次假觀,斷塵沙煩惱,顯道種智;後中觀,破無明煩惱,顯一切種智。這是次第修學,有隔別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學圓教的一心三觀證入的,一心三觀者,是在現前一念心性當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觀,三諦能夠圓融無礙。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的眾生,皆是修學圓教的一心三觀,沒有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修學次第三觀的隔別不融之苦,但受三諦圓融不可思議之樂。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與娑婆世界常寂光淨土的苦樂對比。娑婆世界常寂光淨土有分證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按照天台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斷了十二品無明,不圓滿,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滲漏,無明煩惱未盡,變異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沒有能夠真常不變,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已經斷除了一切煩惱,無明煩惱全部斷盡,斷除了一切習氣,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滿證佛果,故受稱性圓滿究竟樂。上來對娑婆與極樂四土的苦樂進行了對比,底下繼續強調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見思煩惱未斷,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到凡聖同居土。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這裡重點講信願持名的殊勝。我們通過信願持名,雖然未斷見思煩惱,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受之樂與佛無異。因為信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能以佛的善根作為我們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為我們的福德,我們的善根福德與阿彌陀佛一樣,能夠享受阿彌陀佛一樣的待遇,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緣,又經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可見,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們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發起往生西方之心,這就是多善根。阿彌陀佛名號是能念之心的所緣之境,這句名號具足了萬德莊嚴,所以是多福德。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發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是緣,因緣具足就能得生同居淨土。所以講「圓淨四土,圓受諸樂。」當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我們只要發起念佛成佛之心,當下其實就能圓淨圓受。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下所發之覺心與佛沒有兩樣,好比將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這滴水的特性與大海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發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當然,我們的自性功德妙用還不及佛,因為我們的修德還沒有圓滿。
【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這裡是特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殊勝。極樂世界與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勝之處不是在上三土,不在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最殊勝的就是我們所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這樣講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講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橫具上三土,就能夠跟聲聞、菩薩、阿彌陀佛在一起,其它國土其它世界是沒有這種現象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哪裡會跟這些諸大菩薩跟佛在一起。極樂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別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出離六道至少要斷見思惑,我們在座的已經修學這麼長時間,連最少的見惑都沒有斷盡,就是沒有證初果。但是我們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只要信願具足,煩惱沒有斷,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經脫離了六道輪迴,所以殊勝無比。眾生聞聽此法門無比歡喜,優遊從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這樣一個法門也非常簡單,就念一句佛號,站著念,坐著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乾淨的地方出聲念,不乾淨的地方默念,所以優遊自在。現在念的時候自在,將來走的時候也能夠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彌陀寺這些往生的老菩薩,有幾位是最後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個十八九天,他沒有往生,助念的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信願不夠至誠,念佛功夫不夠深。上次講的,在靈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後都走得優遊自在啊。養齋老和尚,預知時至,沒有痛苦,自在往生。靈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長老在寶華山傳戒當中走掉了,也沒有痛苦,這個叫優遊自在啊。
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這段描繪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殊勝,佛在這裡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諸大眾,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寶周匝圍繞,所以國土叫作極樂。欄楯,就是欄桿,橫木叫欄,豎木叫楯。用欄楯來莊嚴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線,我們娑婆世界是用圍牆來莊嚴界畔。羅網,用來莊嚴虛空。行樹,用來莊嚴陸地。一重行樹,一重欄楯,圍至七重,上面覆蓋了七寶羅網。這些欄楯跟羅網皆是金、銀、琉璃、玻璃這四寶合成。在這樣殊勝的依報環境中,我們就把這樣的一個國土稱為極樂。從表法的角度來講,欄楯表戒,能夠防非止惡。羅網表定,依此能夠伏住我們的心。行樹表慧,道樹高遠。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金、銀、琉璃、玻璃表常、樂、我、淨四德。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後面還會詳細介紹。四寶,表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恆不變,是涅槃的本體。樂,指涅槃之體永遠沉浸在涅槃之樂當中,能夠運用自如,所以稱為真樂。涅槃之體即是真我,「我」有自在義與主宰義。涅槃之體能夠斷滅一切污垢,於一切污垢之中不能沾染,是淨。凡夫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無樂計樂,無淨計淨;二乘認為苦、空、無常、無我,佛用常、樂、我、淨四德來對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顛倒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也就具足了佛的常樂我淨這四德:與佛一樣壽命無窮無盡,是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樂;身心自在遊戲神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是自在;身心清淨,外無惡緣,是淨。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彌陀經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繪比較簡略,依報只講到了欄楯、羅網、行樹,沒有講到宮殿樓閣,《十六觀經》當中就講得非常詳細,講到了宮殿樓閣,在我們周邊,這些宮殿樓閣是誰住在裡面呢?都是佛菩薩以及清淨大海眾,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周邊全部是與佛菩薩這些清淨大海眾在一起。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剛剛講過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樂我淨這四德,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緣故。外面所接觸的人也皆是佛、清淨大海眾這些清淨無為之眾,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真因緣。這些真因緣都是由於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所感召來的。四土為什麼會有這些清淨莊嚴,是通過什麼方式得到這些清淨莊嚴的?下面開始辨明四土修因證果。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這個「此等莊嚴」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淨莊嚴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學什麼樣的法門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勝莊嚴。第一、由增上善業所感。這個增上善業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大家聽到這個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阿彌陀佛名號具足四種緣: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念佛成佛的親因緣。如果能夠保持淨念相繼,不間斷,就是等無間緣。以佛號作為所緣之境,是所緣緣。念佛能夠感召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被,以及諸佛菩薩的護持,就是增上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含攝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為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經中告訴我們,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裡增上善業就是指信願持名。
第二、圓具五品觀所感。這是天台宗圓教觀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隨喜。我們知道了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夠發心修學,修止觀,天台宗的止觀。二、讀誦。讀誦大乘經典,解其深意,幫助止觀。三、解說。能夠為他人解說,方便別人修學。四、兼行六度。剛剛開始修學有了一定的基礎,修學止觀稍微明了了,這時還是要以自修為主,兼行六度為輔,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兼行就是隨喜隨緣去利益眾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動去行持這六度法門。修成這五品觀能夠降伏五住煩惱,相當於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學這樣的法門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講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勝妙五塵為體。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是因緣所生法,兩土皆是靠五塵為體,娑婆世界的五塵是色聲香味觸,極樂世界也是靠這五塵,但是五塵差別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塵,就比如人,眾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極樂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身體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極樂世界所見皆是勝妙色。娑婆世界我們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聾;極樂世界有樹作百千種樂,有鳥兒出和雅音,所聽之聲皆是勝妙聲。娑婆世界環境污染,臭氣熏天;極樂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寶香合成,所聞皆是勝妙香。娑婆世界,眾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歡吃辣的,喜歡吃甜的,喜歡清淡的,喜歡油膩的,總是眾口難調;到了極樂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廚妙味,嘗到的皆是勝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換洗;極樂世界天衣著身,身體所覺皆是勝妙觸。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塵何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就是我們心地的清淨與否所感召的淨穢之土。娑婆世界的眾生整天跟貪嗔痴煩惱相應,所感的世界就不清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眾生雖然見思惑沒有斷,但是已經伏住見思惑了,不起現行,所感召的國土就是清淨之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慈悲加被。經中「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表明在極樂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
【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這段是說明方便有餘土的修因證果。方便有餘土的清淨莊嚴是由修學即空觀智與相似三觀所感。第一、即空觀智。不是前面講的通教所認為的偏真之空,這是圓教的即假即中之空。通教的偏真之空是頑空,不能起作用,圓教即假即中之空能夠從空出假,不住於偏空之中。第二、相似三觀。相似,就是六即佛的相似即。修學圓教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是利根菩薩所修之觀法,認為當前一念心性之中就具足了空假中這三觀。
修學這兩個法門就能夠感召到方便土的妙真諦。修學藏教的析空觀或者通教的體空觀,就能夠見到真諦,但是這裡謂「妙」真諦,就不可思議了,修學圓教的一心三觀,才能得到這樣的妙真諦。無漏之五塵,也是所感之果。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也是以五塵為體,不過不同於凡聖同居土的勝妙五塵,因為方便有餘土的眾生已經斷除見思煩惱,比凡聖同居土的心來的清淨,所以感召的國土也是清淨,是無漏五塵。漏,就是煩惱,所以這五塵是無見思惑所感之五塵。
【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這段是說明實報莊嚴土的修因證果。實報莊嚴土的清淨莊嚴主要由兩方面的因行感召而來。第一、妙假觀智。妙假觀,非別教的次第三觀,是圓教的即空即中之假觀。方便有餘土的眾生雖然見思煩惱已經斷盡,塵沙煩惱尚未斷盡,塵沙煩惱會障礙他們去度眾生,所以這一土的眾生還是以自修為主以度生為輔。到了實報莊嚴土,這些眾生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已斷,無明煩惱亦破,本具智慧德能顯現出來,就是能夠從空出假,協助佛去度化眾生。第二、分證三觀。修學一心三觀,分破無明,證入圓教分證位。破四十一品無明的時候就開始分證佛性,這些眾生從破第一品無明煩惱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所感之果,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所感之體。「妙」俗諦,就是簡別次第三觀所感隔別不融之俗諦,是圓教即真即中之俗諦。無盡五塵,指色聲香味觸中,隨拈一塵皆具一切塵,塵塵無盡,實報莊嚴土也不出這五塵。實報莊嚴土的眾生已經斷除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亦破,所感之土當然比方便有餘土眾生更加殊勝,是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這段是介紹常寂光淨土的修因證果。常寂光淨土所感之果的因行就是修學即中觀智以及究竟三觀。第一、即中觀智。非別教次第三觀的中觀,是圓教即空即假之中觀,此中觀最為殊勝之中觀。第二、究竟三觀。修學一心三觀,證入圓教究竟位,這個時候四十二品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佛性徹底顯現,究竟圓滿佛果,成為圓教的究竟佛。
所感之果,就是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妙」中諦,簡別別教相對於真俗二諦之間的但中,是圓教即真即俗的圓中。色聲香味觸五塵,在常寂光淨土裡面稱為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圓融周遍,不可思議,這是常寂光淨土所感之體。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這段是說明四土圓融無礙。上面為什麼對四土的修因證果分別說明呢,就是為了讓大家容易了解。《中論》講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同居土是因緣所生法,方便有餘土是即空,實報莊嚴土是妙假,常寂光淨土是即中,這是用中論這首偈子來說明四土就是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如果按照實理來講的話,四土莊嚴清淨,圓融無礙,在這四土當中每一土又具足了四土。從帶業往生到同居土的眾生來看,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方便、實報、寂光也是因緣所生法。極樂世界唯一同居土,又橫具上三土。從斷見思煩惱往生方便有餘土的聲聞來看,一切法皆是空,則同居、實報、寂光無不是空。極樂世界唯一方便土,則橫具上下三土。從斷無明煩惱,證法身,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來看,一切法都是即假,則凡聖、方便、寂光也都是即假。極樂世界唯一實報莊嚴土,則上下三土無不即假。從斷盡無明煩惱往生到常寂光淨土的佛來看,一切法即中,凡聖、方便、實報也皆是即中。極樂世界唯一常寂光淨土,所以橫具下三土。極樂世界每一土都能夠圓具四土,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之。同居土能夠圓具四土,圓融無礙。同居土的人民是代表因緣所生法,其土聲聞代表即空(即空就是方便有餘土),其土菩薩代表即假(即假就是實報莊嚴土),其土的佛代表即中(即中就是常寂光淨土)。所以凡聖同居圓融無礙,極樂世界的同居土真俗中三諦能夠圓融無礙,一土具足四土。因為在這一土當中有聲聞(聲聞就代表方便有餘土),有菩薩(菩薩代表實報莊嚴土),有佛(佛就代表常寂光淨土),所以是一土具足四土,不可限量。下文如有顯理之處,皆仿此處。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藕益大師防止有人墮入情見,執理廢事,故用問答形式來破除眾生的這種情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三土是事相,有種種的清淨莊嚴。常寂光淨土即是理體,那為什麼也有五塵莊嚴呢,為什麼也有色聲香味觸?有些人覺得它是理性,不應該有。這種見解是錯誤的,偏執於理性,忽略了事相。要知道理事不二,理由事顯,事得理成。下三土的清淨莊嚴就是常寂光淨土的事相,寂光是下三土清淨莊嚴的理性。所以常寂光淨土稱性五塵具足不可思議無量莊嚴,是諸佛究竟的依報之土。「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如果有人執著於理性,認為寂光淨土只有理性,不應該具足這勝妙五塵,那真正佛的境界跟二乘的頑空就是一樣的了,因為它不能顯現出事相。二乘的空跟有隔別不融,常寂光淨土是空有不二,圓融中道,稱為真空妙有,這種空能夠起作用,能夠幻生萬法。所以理性之無量光明全體顯現即是稱性勝妙五塵。以上就是四土的修因證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