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使所修圓滿成就。
元音老人(1905—2000),原名李鐘鼎,生於安徽合肥市,無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大阿闍黎。著有《略論明心見性》、《悟心銘淺釋》、《碧岩錄講座》、《禪海微瀾》、《心經抉隱》、《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佛法修證心要》及《中有聞教得度釋義》等。《楞嚴要解》是元音老人最重要的講法之一,由佛子錄音整理,雖不完整,堪稱破魔寶典,指正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講得十分透徹、明白,正知正見、正信正解、正修正悟,推薦同修學習與收藏。此講座分14期刊出,今天是最後一期,第十四期。
元音老人《楞嚴要解》(十四)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這兩句也很重要,前面講你認取的這個是無明,非覺湛明性,因為性覺這個湛然之體非如木石,它是了了常知,沒有間斷。它既無能知,亦無所知,覺就是明,明就是覺,所以說「性覺必明」。性覺不要覺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覺,它是一個東西,如果你把它當作兩個東西,那麼就有能有所,因為有能所之故,就「妄為明覺」。你認為有個能覺,認為自己有所覺悟,如此即生出能與所的對立,我們說過相對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所以說般若無知。般若的性體是無能知,無所知的,有能有所是妄覺,而非真正的性覺。禪宗為什麼要參話頭呢?他給你一個無意義的話頭,叫你參「念佛是誰」,就是要把你的妄想全打光,使你的性覺從妄想中超脫出來。平時我們都是有所明,你靜下來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都有東西在那裡,整天想著張三怎樣,李四如何,所以宗下說「驢事未了,馬事又來」,混亂得不得了,都是因為有所明,所以才會想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因為般若無知,既無能也無所,當你參到能所雙亡,根塵啪地脫開時,離能離所的絕對真心即會灼然而出。
佛知道你這個是無明妄動,因為你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講到真正的妙覺明性,實際上根本就無可言說,非但小乘的聲聞、緣覺,和大乘的菩薩無法開口,就連三世諸佛也無開口處。因為開口即非,開口就不是,開口就有能所。所以宗下講到末後一句,最後一著,都是無言而歸方丈,因為實在沒辦法說了。象傅大士講《金剛經》,才上法座用戒尺在桌子上拍一下,隨即下座,寶志公於是說:「大士講經竟」。傅大士為你們講這個《金剛經》,他已經講完了,因為這個妙覺明體,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表述,「開口即非,擬議即乖」,連聖賢亦無開口處。但是反過來說,我們要的是活法,不是死法,我們既要認得離言絕慮的性體,也要現種種形,現種種相,起無邊妙用。那麼既然要起妙用,要現種種形、種種相,為什麼還要我們脫開這個相呢?因為脫開相之後,才能見到這個本性。所以必須先識得本性,識得這個本性之後,回過來再起妙用,如此才能超脫分段和變易二生死。由證體再起用,就知道所有一切世間之物,都是我這個真心,真心即是法界,法界即是真心,所以「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山河大地,一切鳥語花香,儘是法界宣流,所以統統歸到這個法界裡面。你如果只知空不知有,只認性體不起妙用,說明你還有住著,還住在偏真的窠臼里。所以大乘佛法是積極入世,不是消極遁世的,假如死守著空,不敢到五濁惡世救度眾生,那是小乘自了漢,因為他偏到空裡,不是空有不二。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明白性與相的關係,就象鏡子與影子一樣,鏡子可以照物,有鏡子必然有影子,假如沒有影子即不成為鏡子。我們的真如佛性也是這樣,因為性空所以能現一切相,因為出生一切相所以性體必然是空的,真如佛性不但空靈寂靜,還能生出萬千妙用,假如不能生出萬法來起用,則不能稱為真如佛性。這一句中同時包括了體相用,如同《金剛經》所說:「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個性覺不是死的,是了了常知,是無所不明的,在這裡明就是覺,覺就是明。假如你把它分開來,有覺有明,或者覺為明所明,或者明為覺所覺,那就分明著在相里了。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覺非所明」,我們剛剛講了,覺就是覺體,這個覺體不是你明的對象,不是你明所明的那個覺,這個覺跟明是相對的。因為覺體本非所明,你將性覺錯認為明,就是把你的真如妙體作為明的所明,成為所明的對象,這就是「因明立所」。因為你的明要有對象,他的對象就是所明,於是「因明立所」,在覺外又生出明。這個明是妄明,妄明就是所明,以所明為覺,覺就是所明,所以說是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有所明之物,當然有能明之心,有能明的妄境,就有所明的妄心,心境的這種相對,就生出《大乘起信論》所說的「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種細相。我們動了心,在覺之外有了明,這個明就是無明,就是業相,業相就是這麼起的。業相起來之後,生出能明、所明,這就是轉相,轉向虛妄,鑽到有相裡面跑了。我們說本來是無相,本來沒有山河大地,就是因為這個無明妄動,自己以為有個能覺:我能感覺到有那些東西,我明明是有覺的嘛。這樣一來覺同明就分開來,變成兩個東西,生出了《起信論》所講的「三細」,再由細相生起粗相,於是山河大地等就立起來了。所以: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所謂「無同異中」,是說在念未生之前,我們這個真如佛性,既沒有同,也沒有異,當體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根本無所謂同異。但是,因為在無同異中,生出同異之見,於是「熾然成異」。什麼是同異之見呢?就是覺外有明,明外有覺。有個覺體為你所明,那麼在無同異中,就分出來個異。「熾然」就是動得更加厲害,更加猛烈,就象火燒起來以後,燒得越來越旺,在生出同異之後,再異上加異,這就是熾然成異。因為動得越來越厲害,在異上又加異,這時候地、水、火、風等幾大種性依次現形、現相,我們剛才說三細是業相、轉相、現相,現在這個虛幻的相要轉為現相了。種性一起,就會生出分別,我們開始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就是現相,現相之後就要分別。懂得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山河大地都是由妄動動出來的,如果不妄動,就沒有這些事情,這個叫做覺明空昧。在你有了覺之後,蹲在裡面往前看,這個時候雖然沒有眼睛,沒有根塵,但是有一個要看的念頭。比如我們做夢的時候,雖然感覺不到這個身體,但還是感覺到自己在看,這個能看、想看的知覺性並沒有消失。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
覺之外有明,明之外有覺,這就是妄覺,由能所對立而起動搖,再因動搖之故生出五大種性,這即是無明三細中的現相。有幻動才生幻相,若五大種性不生出,就沒有世界生起。反過來說,這些相就是實相,對於處處執著的凡夫來說,那是幻相;而佛菩薩是應緣起妙用,那麼就是真實相,這就是性體的光明。一個真、一個妄,就在你轉念之間,不在所對的境上。如果你執著,這就是妄;你不執著,這就是真,這就是見性,你只管隨緣起用好了。一真一妄都是你自己的分別,不在物體,跟外面的事物沒有關係。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這裡開始講由水火的各種變化,如何生出山河大地、草木萬物。「火騰水降」,火性向上飛升,所以叫火騰;水性向下流注,所以叫水降。水火之性是一個升騰,一個下降。「交發立堅」,交發是互相幫助、互相資助的意思,立堅是成就堅固的陸地,要水與火互相資助才有陸地。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潮濕的部分是大海,「濕為巨海」。乾燥的部分是陸地,「乾為洲潬」。在四面海水中,大的陸地是洲,比如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小的陸地是潬,比如台灣、海南島等大小島嶼。我們這個世界不光有陸地,不光有海水,還有火,要水火交織而成陸地。「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因為水火是互相資助的,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你們不要以為大海裡面沒有火,是真的有火,報上都登過的。「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在大陸和海島上,常有江河流注。比如我們中國有黃河、長江,還有其他大小河流,江河競注,最後都要流入大海。水與火不但相剋,而且還可以互相資助,就是火里有水,水裡也有火,所以火性才能周遍。科學家也在研究,為什麼海里有大火升起來,他們經過調查,認為是由海底的火山爆發,所以噴發出大火。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因為水與火相合而成土,如果水的勢力小於火,就是火多水少,那麼就拔起來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如果用石頭互相擊打,就會有火星冒出來,我們叫擊石取火。那麼石頭融則成水,比如下大雨山洪爆發了,土石隨水而下,叫土石流。「土勢劣水,抽為草木」,如果地大的勢力小於水大,就是水勢多、土勢少,土勢劣水,那就抽為草木了,所以草木是由水勢多而成的。「是故林藪,遇燒成土」,所以草木一燒就變成了灰,灰塵就是土。「因絞成水」,絞就是擠榨,草木一絞就變成水了。
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互相資助而成的,比如草木叢林就是由水土交資而成,它遇燒成土,因絞成水,離開水土即無草木。那麼非但草木,就是洲潬、江河等等,也都是相互資助而成。世界上一切東西,包括我們人,都是四大和合成功的。地球是地、水、火、風,地上的東西也是地、水、火、風。象這個山林樹木,如果不是四大和合,就不能生出。我們現在被法見束縛了,只看見物體的表面現象,識不透內里四大的關係,以為火就是火,水就是水,土就是土,風就是風,彼此互相克制、互相隔礙,不知道它們其實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比如這個樹林,不但有水土,也有火風,我們鑽木可以取火,樹裡面包含火好理解,那麼風和樹木又是什麼關係呢?風是循環流動的意思,樹木能夠吸水份,把水從地下吸到枝葉上去,這循環就是風。還有我們人體裡面的呼吸,和血液、消化這兩個循環也都是風。再有風吹到樹木,樹會跟著搖擺,這也是風啊。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因為變化的不同,當中哪一樣多一些,哪一樣少一些,就導致事物有種種千變萬化。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上面答覆了富樓那所問世界如何形成的問題,這裡回答世界為什麼會相續不斷。「交妄發生,遞相為種」,四大本來都是妄想出來的,它們彼此再互相資助,由這種幻動促成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種種不同的東西。這些事物遞相為種,彼此互相為因、互相為果。這一切幻境都由幻動而來。我們剛才講過,因為執著取相之後,就會生起業相。有了業之後於是業系苦相。造業之後要受報,過去所種的因,到現在就變成果,有了現在的果又要去造未來的因,這因因果果變化無窮,永不停息。我們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前世做了什麼事情,看看你今生的遭遇就知道了,你今生如果享福,說明前世曾經修善積德;今生如果受苦,說明前世曾經做惡造罪。「欲知將來果,今生做者是」,想知道將來會怎麼樣,只看你今生做得如何,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就是這樣準確無誤。「交妄發生」,就是彼此交錯著,由因感果,果再生因,因再變果,因因果果彼此交妄,於是「遞相為種」。就象一個轉動的車輪,下面可以變到上面,上面也可以轉到下面,因可以變成果,果又會再變成因,所以說是遞相為種。我們八識田裡歷劫多生以來,含藏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遇到緣就會生成為果,果又會變成因,感應出新的種子,這就是遞相為種,因因果果永無止息。第八識之所以又叫藏識,就是因為有這個含藏種子的能力。世界為什麼能夠相續不斷,在成住異滅之後,又接著成住異滅,就是由於這個因緣,因為因能生果,果又能生因,象個輪子一樣可以永遠轉下去。
佛經講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如果再加上空大,有五大種。而我們中國人古時候習慣講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包括道教里也是講這個五行,五行順則相生、逆則相剋。四大與五行有相似的地方,五行中的金攝在四大的地大裡面,四大中雖然沒有木大,但是也說木是由水土互相資助而成。所以有的人講《楞嚴經》的時候,就配合我們中國人的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來解釋,其實這樣講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經上的意思,都可以拿來借用。比如釋迦佛在世時也常借用外道的東西,佛有許多咒是外道和魔王供養的,外道魔王因為著相之故,這些咒在他那裡就是邪法,而佛空一切相,隨取何物皆是稱性而用,那麼邪咒也可變為正法。法本身並無邪正之分,要看是誰在用,魔王獻給佛的咒,佛用起來就是佛咒,就不能再說是魔咒。佛講法的時候,總是在隨順眾生的習慣,四大是古印度人對物質本源理解的產物,和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五行是一樣的道理,在佛降生以前就有了。釋迦佛講四大種性是在隨順眾生的機宜,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幫助理解《楞嚴經》,但是不能夠說《楞嚴經》就是講五行的。假如說《楞嚴經》是講五行生剋,那麼法相宗的人就要發難了,因為印度人不講五行,這個五行是中國人講的。如果這個《楞嚴經》真是佛說的,是從印度翻譯來的,應當沒有五行相生相剋,你現在講了五行,那麼顯然是中國人偽造的。自從《楞嚴經》傳到中土,懷疑否定的聲音就從來沒有斷過,法相宗就有不少這樣的人,日本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二)眾生相續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這是在講六根不能互用的原因。「明妄非他,覺明為咎」,這個妄就是無明,告訴你這個明妄不是別的原因,就是認明為覺的過錯。我們認明為覺,把覺與明分開,在明外有覺,覺外有明,所以叫覺明為咎。這個無明不是從別的地方來的,因為你在覺外立明,明外立覺,於是才生起這種明妄的過錯。「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你有能有所,有能明有所明,有能明之心和所明之境,你固定了這個能所的境。在著這個境之後,你所明白的道理就不出這個範圍之外,你認為只有這個眼能夠看得見,眼睛只能看而不能聞,離開眼睛你就無所見了。因為你執著所見之境,這個界限就固定了,那麼眼根的作用就不能超出這個範圍,所以「明理不踰」。你所明之理是這能明的心與所明之境相合而成的,不能超出你所明的範圍。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因為這個緣故,你的耳朵只能聽聲音,它的作用不能超過聲音之外;你的眼睛只能見色相,它的作用也不能超出色相之外。就是眼不能聽聲,耳不能見色,眼耳的功能被你隔開來,給它立了個界限,這就是妄覺。因為覺外有明,有能明就有所明,根塵相對,這個根只能明了這個塵,其它塵就不能明了,所以六根就隔開來不能互用了。「色香味觸,六妄成就。」六根分開以後,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種虛妄之心就生起來了。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我們的如來藏性本來是一精明,沒有界限沒有隔礙,是一體相通的,現在這樣一分,就有了界限和隔礙。見覺聞知就是我們的六根,見是眼根,聞是耳根,覺是鼻、舌、身三根,知是意根。由於你有執著,一精明就被分出這樣的界限,於是六根的功能各有局限,不能互用了。這是我們自己妄生分別,因為執著這個相分的緣故,所以「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成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上面講六根是怎麼分開的,這裡講胎卵濕化四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說過眾生的業有共業與別業之分,由同分、別業兩種妄見,分別形成共業和別業。「同業相纏」,就是大家的業是差不多一樣的,由這樣同一類型的眾生纏繞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一類,彼此分不開。比如我們常說的天、人、修羅、畜生、惡鬼、地獄,這六道各有各的業。修十善者可以升天,隨善業之多少有三重二十八層的分別;做惡多者則會下墮,因三毒之輕重而有畜生、惡鬼、地獄這三途;善惡相雜是為人類,而人中亦有上、中、下等的差別。所以業一樣的總要互相纏繞在一起,比如兒子同爹娘都是同一個業,才來到同一個家庭,如果業不同則不共處一室。「合離成化」講的是離與合之關係,交往不多的就是離,執著在互動上的就是合。天地化育之功種種不同,是在合離上區分的。
「見明色發」,這裡的明就是光明,這個光明就是業緣。我們舉例來說,比如某個人死了,他的識神已經離開了原來的身體,後面的身體還沒有成,當中這個身體叫中陰身,就是我們普通所說的鬼魂。這個鬼魂在中陰境界裡,當他的業緣發了,於是有亮光照出來,他會看見與自己有緣的父母在同房,假如這個緣沒有發的時候,就是一團黑,什麼都看不見,所以叫做見明色發。這個色就是同房的父母,他看見父母在那裡同房,他的心就跟著動了,因為這裡是欲界,是淫慾世界。這個世界上的人要了生死,必須先要了這個淫慾心,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有人要問:夫妻之間是正淫,是不是可以維持?不行,不能維持。因為你這個淫慾心不了,總要藏在八識田裡,一旦到了中陰境界,見了境界這個淫慾心就在動了,又要投胎而去,所以生死不能了。假如你淫慾心真正都消光了,那麼即使漂亮的美色當前,即使在你面前交遘轉淫,你都不動心。密宗里有歡喜佛,有雙身法,那是無上密乘中的大法,必須要離欲以後才能修。但是現在的人糊裡糊塗,什麼都不懂就瞎來,隨隨便便就要修雙身法,他自己的淫慾心還未曾了,就去修什麼雙身法,兩個人都下地獄有份。淫慾心真了的人,他對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動心,什麼樣的美色當前他都視如未見,要這樣才行。
禪宗有個婆子燒庵的公案,那個婆子供養一個和尚二十年,每天都叫個大姑娘到草庵去送飯。後來這個婆子想,我供養他這麼多年,要看看他修得怎麼樣,於是對送飯的姑娘說,你明天把飯送給他以後,上去抱住他,問問他是什麼感覺。第二天那個大姑娘果然依婆子所囑,把飯菜往地上一放,抱住庵主問他感覺如何?那和尚回答:「枯木依寒岩,三冬無暖氣」。就象死樹靠在寒冷的岩石上,一點感覺也沒有。好功夫哇!美色當前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哪知婆子聽到匯報,反而罵道:「二十年來只供養了個俗漢」!於是放火燒了他的庵。這個和尚是在死執法,那個大姑娘抱著他,他能不動心,看起來是好功夫,實際上做的是死功夫,這樣不行啊!你要真能夠不動,必須在事上不動,做到隨意自在才算數。
我們以前講過的寶志公和老古椎的故事,粱武帝為了比比他們誰的功夫好,於是找些宮女陪二人洗澡。寶志公是真功夫,與裸女嬉笑追逐,一點事也沒有,而那個羅漢開始時還能應付,過一會就受不了啦,把眼睛閉了起來,到後來實在把持不住,趕緊起身逃走了。所以死壓念頭不行,要真有這種本事才算數。
因為這個「見明色發」,於是「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什麼是明見想成呢?就是由於你的無明妄見,見到這個相之後心動了,想要加入進去。為什麼是想成呢?因為中陰身沒有肉體,這個時候他想像自己有個身體,於是跑上前去。「異見成憎,同想成愛」。為什麼會有異見呢?他如果覺得自己是個男人,就歡喜這個女人,因為是一男一女二人同房,他討厭這個男的,要把這個男人拉開,叫「異見成憎」。假如他覺得自己是個女人,就會歡喜這個男的,而討厭那個女的。討厭那個和自己性別一樣的人,嫌他在這裡礙事,心裏面憎恨,就叫「異見成憎」。那麼反過來就是「同想成愛」,他如果覺得自己是個男的,就歡喜這個女人,假如覺得自己是個女的,也會歡喜這個男人,男愛女、女愛男,所以叫同想成愛。他喜歡誰就會去抱著誰,而用背對著他討厭的人。我們到婦產科去看看,男孩子生出來的時候,都是面孔朝里,面向著母親,女孩子生出來的時候,都是面孔朝外,背對著母親。我問過幾個婦產科醫生,他們說確實是這個樣子。所以佛經上講的都是真事。佛具五眼,在肉眼以外還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是怎麼樣入胎、成胎的,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中陰身有神足通,不管千里萬里,只要念頭一動就到了。中陰身就是這個這樣子,因為喜歡異性,異性之間是同想,討厭同性,同性之間是異見,所以說「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流是流精,男的到這個時候精液射出來了,他覺得是自己在行房事,「流愛為種」,流出精液成為入胎的種子。「納想成胎」,他以為是自己在同那個女子同房,跟著所想像的景象,跑到女人的子宮裡面蹲著,於是就成胎胞了。「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所以胞胎都是……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三)業果相續
…………
貳、修道分
…………
《楞嚴經》卷第五
《楞嚴經》卷第六
叄、證道分
《楞嚴經》卷第七
《楞嚴經》卷第八
肆、精研七趣五陰中中流入大圓覺海
《楞嚴經》卷第九
《楞嚴經》卷第十
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