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煩惱使人喪失理智


時間:2017/3/16 作者:頓解

理智實際上是正知正念的另外一種說法。「正知」就是心對自己和外境的正確認知,「正念」就是面對某個對境心裡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口意應該如何正確取捨。生活在此世間的人沒有一個不希望得到種種安樂、遣除種種痛苦,但是如果沒有理智——也即心中喪失了正知正念,則面對種種外境根本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取捨,因此根本不可能真正離苦得樂。

佛經裡面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相對之後就會產生「六識」。「六識」產生的同時,種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就會伴隨著生起,佛經中將伴隨著「六識」所生起的種種心理活動稱為「心所」。所謂煩惱,實際上是伴隨著「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識所生起的心所。例如,當我們的眼睛和外境的一朵鮮花相接觸時,就會產生認知鮮花的眼識,伴隨著這個眼識的產生,由於習氣的作用,心裡自然會生起一種「樂受」心所,「樂受」心所產生之後,心中就會習慣性地對外境的鮮花生起一種戀著不捨的心所,這個對外境鮮花戀著不捨的心所就是通常所說的貪心煩惱。又如,當我們的耳朵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誹謗時,伴隨著這個耳識,在習氣的推動下,心中會生起「苦受」心所,「苦受」心所產生之後,心中會習慣性地對製造誹謗的外境產生要斷除和摧毀的心所,這個要斷除和摧毀外境的心所就是嗔心煩惱。

當煩惱心所在我們的心中生起時,我們的心就會喪失理智,對外境產生錯誤的、顛倒的認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煩惱才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意思是說,只要煩惱在心中一生起,我們的心智就會受到染污,對自己所緣的外境會產生一種顛倒的執取和認知。確實,我們仔細觀察自心就會發現,貪嗔痴慢嫉等五毒煩惱中的任何一種,只要在心中一生起,就會蒙蔽自心,使自心喪失理智,從而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六根所緣的對境。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眼睛上面蒙上一片紅色的玻璃片,則我們的眼睛就會受到蒙蔽,所看到的外境將全部被染上紅色的色彩;與此類似,當煩惱心所伴隨著六識在心中生起時,我們的心就會被蒙上一層厚厚的「色彩」,使得我們無法看清楚外境的真實面貌。

先來看看貪心煩惱在我們心中生起時,我們是如何喪失理智的。比如,戀愛中的人會對異性產生戀著不捨的貪心煩惱。當這種貪心煩惱在一個人的心中生起時,這個人的心中頓時就會覺得自己眼中的戀人很可愛、很動人,並且對自己很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遠遠超過了周圍的任何一個人。例如,平時曾經百般呵護自己的父母親,其重要性在自己眼中也遠遠不及戀人那樣重要,更不用說其他的朋友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等,此時和戀人相比似乎也變得無足輕重,嚴重的甚至連江山社稷這樣的大事也會「退居二線」。再仔細觀察一下,當此人未對該異性產生貪心的時候,此異性在這個人的心中根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個人也不會對該異性付諸太多的關注。是什麼使得該異性突然在這個人的心中變得身價百倍?顯然是貪心煩惱。俗話說:「旁觀者清。」一個未對該異性產生貪心的旁觀者會非常客觀看到,此異性和其他人一樣,根本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此人對該異性產生的認知完全是一種一廂情願的顛倒認知。由此可見,貪心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會「看重」並且「美化」所貪的對境,而事實上外境並非像貪心者所認為的那樣重要和美好,「重要、美好」只是貪心強加給外境的屬性,難怪常言說:「戀愛中的人十個有五雙智商是零」。確實,貪心會使一個人顛倒執取對境,錯誤地認為對境很清淨可愛,並且沉溺在這種所謂的清淨可愛之相當中不能自拔。

其次,再來看看嗔心煩惱在我們心中生起時,我們是如何喪失理智的。顯然,當我們對一個人生起嗔心的時候,就會失去辨別是非的理智。嗔心在心中才生起,我們就會牢牢地執取對方的損害相、不可愛相,並且一再地加以強化,此時自心會非常顛倒地認為此人非常討厭。其實,此人身上根本沒有什麼「討厭」存在,「討厭相」只是嗔心強加在此人身上的莫須有的「罪名」而已。可是,當我們的心被嗔心煩惱所控制的時候,就會頑強地認為這種「討厭相」在對方身上真實存在。

又比如,當傲慢煩惱在我們心中生起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就只有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其他任何一個人和自己相比,都不值一提。其實,當自己稍微冷靜下來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無論從財富、智慧、長相、能力等各個方面來說,超過自己的人比比皆是,我們在傲慢煩惱驅使下貼在「自我」身上的「天下第一」的標籤實在是可笑之至。

關於煩惱生起使我們喪失理智並使得行為走向極端的觀點在儒家《大學》一文中也有詳細闡述。《大學》中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說,要使得我們的行為正確則心對外境的認知一定要正確。如果心不專注所緣境,我們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同樣,如果心裡產生「忿懥、恐懼、憂患」等煩惱時,心就會顛倒地執取所緣境,對所緣境產生不正確的認知,從而會進一步使得行為不正確,所以要使得行為正確就必須去除心中的煩惱。又說:「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意思是說,要想使得家庭幸福美滿則在家庭中的行為就必須客觀公平,不能有所偏頗。但是,人們往往會對自心所「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對境產生偏頗的行為。對某個對境產生貪心時卻能夠客觀地看到該對境壞的一面,對某個對境產生嗔心時卻能夠理智地看到該對境好的一面,這樣的人在世間是很少見的。所以,諺語中說:「人們因為對自家的孩子有貪心,所以很少能夠認識到存在於自家孩子身上的缺點;人們因為希望自家田地中的莊稼茂盛,所以即便自家田地里的莊稼真的已經長得很茂盛了,但他們仍然不覺得茂盛。」所以,心中有煩惱,行為就會偏頗;行為有偏頗,家庭就不可能太平。

心就是這麼古怪!當煩惱在我們的心中生起時,我們真的會成為一個愚不可及的人,會對外境產生錯誤的認知,此時我們大多數的取捨都會偏離客觀事實。既然取捨偏離了事實,我們必然會遭遇種種失敗。所以,每一個希望離苦得樂的智者都必須認識到煩惱是我們獲得安樂的最大敵人,是世間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不能認識煩惱,並詳細觀察煩惱對我們所造成的危害,我們就根本不可能用戒定慧的利器調伏心中的煩惱。不能調伏煩惱,則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我們都不可能得到。因此,智者一定會將「認識煩惱、調伏煩惱」作為生生世世中最重要的大事來完成!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