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通王居士 某某仁者:
函悉。您能勇猛精進,虔修心中心大法,十分難得。現已修1300多座,而不明心地,其原因是只顧到修定,未用功修慧;雖用功證體,但未曾真正起用,故修心中心法必須上座修定,二小時中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增加定力,但下座時,必須修慧,時時以觀照力,(上座定後,自有慧照的力量)返觀自己本性,於一切妄想、執著,要不取不捨,聽其自然。一千座以後,對心中心法,可修、可不修。有時座下對境,定力不足,可以繼續修持,增加定力;但如果執著於法,而不能起用觀照,與習氣鬥爭,則不必再修法,《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又修心中心法,當妄想由多到少,及至一念不生時,但又不同木石,靈知不昩,了了分明時,這一非空非有的光景,即是自心本來面目,只要認得準,咬得實,不難見性,所謂悟後起修,就指這了了靈知,又一念不生,即名曰悟,悟後處處勤除習氣,即名「起修」,所以一千座後,重在明心除習,處處與自己過不去,除一分習氣,證一分實相,定能有所成就。
至於上來所說,若並不相應,自己感覺並不得力,亦可改修其他法門,但您已修心中心法一千多座,故仍應從現修法門上努力前進,當然也不排除淨土念佛法門,因一句彌陀,正是自心實相的體現。
名山道場,現都乾經懺的多,欲求明師能指點的地方,確實不多。蘇州靈岩山道風很好,但它是淨土道場,揚州高旻寺是禪宗道場。主要還是隨緣專修,不一定擇清淨修法道場,且境無好壞,煩憂處,也能練心,或損或益,全在當人。供您參考。
「修千座未能悟性」,再修也無用,這是指與心中心法不相應的人而言,當然宜改修他法,或念佛或對參禪,法門不一,總在根機相當。即頌
明悟本來,定慧雙修!
恆志
2000年9月1日
某某仁者慧眼:
您好,來信收到。某老太已有信來,她年齡太高,來滬不便,遠道來看我,實不敢當。知道她亦是修心中心大法,每天都坐,真是精進,有碰到時,代我問好。
知您在坐中見到通體透明的小人,當知您不修道家功夫而出現「走陽神」,這是魔境。但亦不必怕,功夫越深,魔邪和習氣種子翻出越多,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幸 而在分離之際,一切消殞,出現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凜覺,就了知這是本來面目,這點非常重要,必需認識它,古德所謂「識得不為冤」,若於此種境界,不加認識肯定,便永無明心見性的日子。六祖說:「汝等自性是佛,更莫狐疑!」可見明心見性,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毫釐之隔,失之千里。望仁者注意及之。(總之,要不住不著)
但這只是初步見性,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說,希望繼續努力,由妄想脫落,至打成一片、能所雙亡,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證道歌語)」!生死大事,非同小可,請仁者不可顧慮,也勿得少為足。
賤軀尚好,比較健康,請勿掛念。並頌
夏健
愚朽 恆志合十
2003年7月31日
某老師處我寄去8套書,如不夠當再寄去。
答南通錢居士 某某同學:
10月3日來信收到。你是一個很有品德和智慧的人,所以對於一門學問的研究,很專心用功,非常難得。現將問題簡復如下:
1、在靜坐中呼吸較粗,這是一定的過程,隨著呼吸的逐步調和以及妄念的逐步減少,呼吸也便漸漸細微,漸漸不知不覺。但這是自然地進行的,不要強制。(可細看《靜坐入門》14頁「靜坐時的調息功夫」。)
2、靜坐過程中的定心功夫,也是逐步由粗到細的。由於各人的雜念有多有少,凡雜念少的或靜坐功夫漸深的人,每能上座不久,便寂然安定。一般的人,可以在呼吸調順安適後,便返觀自己的心念。其法有二種:一是先繫心於一處法,如專心存想臍間(或臍下2寸左右處,一般做氣功的,叫「意守丹田」,就是這個地方),因此也可意想佛菩薩像,因這樣就可使萬念歸於一念,使心念逐步安靜。第二種方法,是「返照內觀」(詳細辦法,可參看《靜坐》第16頁)。在坐中觀照成習慣,以後在行、住、臥等都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這是最根本的辦法,是比「意想佛像」要進一步,因凡繫心於一處,仍是一種方便辦法,是有為、有相之法,而觀心是無為、無相之法,是徹底的辦法,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即是現象,這句的意思是說,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虛幻不實的)。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便能漸漸與自己真實的靈覺之性相應,學佛的關鍵就是要親自證悟到這個覺性。(可參看《靜坐》第32頁,「關於觀心」這一節。以及《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
3、如果能在靜坐中觀照純熟,就可移用於住、行、臥中,即隨時隨地可以起照,這時與靜坐的要領便完全一致了。不過初學必先從坐中練習,才能逐步安定下來。否則平時不易覺照。
4、功夫成熟,與人講話時,照樣可以不失覺照。初學的人,與人談話過後,馬上顧到覺照,也是一樣的。
5、天帝、城隍、土地等,都沒有了脫生死,仍在輪迴之中,他們雖也是懲惡勸善,但不一定能按佛法行事,所以應相信佛說的話。
就答覆到這裡,希望你
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愚 恆志
10月7日
某某同學:
首先祝全家春節好!2月16日的信前幾天收到,因節日裡人事多,遲復了,為歉!所問各點,現逐一答覆如下:
1、開始學靜坐,很好。坐中出現的各種景象,都是虛幻不實的,這是因過去曾有各種各樣景象,熏成種子,含藏在第八識中,現在靜中便顯現出來,如戶縫中陽光射入,便見塵埃紛飛一樣。故不要驚怪,別當作實事,當念《金剛經》中一句偈:「凡所有相(各種現象)皆是虛妄」,不去理它,便自然消滅,逐步由亂入定,由動入靜,坐中「妄念變多」也是同樣道理,是好處,不是壞處,因你能覺得妄念變多,這個「覺」,就是好。一般人終日妄想,還不覺得哩。
2、初學靜坐用隨息念佛或數息念佛方法均可,看自己的方便,初學定的一般下手時離不開「數」、或「隨」,所以智者大師的「六妙門」,就是數、隨、止、觀、還、淨六種修定方法,逐步由粗入細。只要明白一切「妄念執著」本來是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就不至隨妄念流轉,要逐步訓練,不能心急,也不必擔心。
3、今另由郵局寄上《阿彌陀經旁解》(尚有其他經咒,咒的解釋不一定要注意它)、《觀無量壽佛經》及《四十二章經》等共三冊,請收下,收到函復。《無量壽經》,也名《大阿彌陀經》,我處沒有,故未寄上。《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是觀想念佛,從有相下手,歸入無相,理解不清者,易執相成病,其重點在第十六觀,其中說明「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總之,信願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亂是要求,往生極樂是目的。故「一心不亂」很重要。(經書收到,望復一信。《淨土五經》在蘇州木瀆靈岩山寺佛經流通處,聞即將出版,可去函聯繫一下。)
4、《佛法導論》P34所說「宇宙萬有之實事實理」,實事實理即是指本具的真實理性,此理性也即我們本具的真心,此真心含融一切,宇宙萬有不離此而有,《心經》叫做「諸法空相」,也即「實相」,故說「本無始終,普遍常住」,為一切諸佛所證明的。我們一旦證到了此實相,才知這是宇宙萬有的實事和實理。其餘都是運動變化的一時現象。又佛所說的都是「事實」和「真理」,故叫實事實理。
5、佛有三身,佛之報身是因地功德所顯得,回向偈中的「盡此一報身」,這是指我們凡夫的報身,即父母所生的身體。是因業受報故也叫報身。名同實異。
6、P5所說,即整個宇宙從時間說是無始無終的,從空間說是無量無邊的,這已為現代科學所證明。中與邊是相對而立的,實際上是無中無邊,而也可說即中即邊(從相對說)的。當自性融徹無礙時,與宇宙萬有相契合,便成為圓融法界(也是實相的異名)。
7、P41所說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專談理性,而廢棄事相,則理性也不全;同樣,有些人只顧事相,而不顧到理性,則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須理事圓融、不可執事昧理,也不可執理廢事。若修持名法門,尤須從事入理,因事能帶理,理難獨立。當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從明理性開智慧,一切就好辦。
8、皈依自性三寶,即說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來明覺,即自性佛寶;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寶;自性本來清淨,即自性僧寶,學佛不僅要歸依住持三寶(事相),也要歸依自性三寶(理性),向內而求,處處迴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9、「心」與「性」是一,故說「自性」即心本具,即眾生的心與佛的心,同樣具足此靈明覺性,不過佛已明覺,眾生尚迷。(「心」有時作真心解,有時作妄心、識心解,看用處有不同,具體細看《學佛是怎麼一回事》釋心、釋性二節)。
10、「有情」指一切眾生,因一切眾生、動物都有情識,故叫「有情」。植物無情識,故不能叫「有情」。
11、要造飛機、汽車必先有個動機、計畫,這是「因」,材料、人工……等等,都是「緣」,因緣和合,乃生一切「果」,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叫做「因緣所生法」。
此頌
近好
恆志
1985年2月23日
某某同學: 來函悉。茲復如下:
1、您是學無線電工業的,那求學無線電基礎知識等有關知識是必要的,即使其它科學知識,能有選擇地學一點,也是必要的。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為眾生服務。所以佛經上說,菩薩要學習五明:一、聲明(言語文字學)二、工巧明(工藝技術)三、醫方明(醫學)四、因明(邏輯倫理學)五、內明(佛學)。《法華經》上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能盡力完成本科課程,很好。學佛的人,必須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處處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才是。
2、靜坐中發生障礙,能否:一、暫時休息一下,待痛處稍好再坐,二、減少時間,坐20分鐘或半小時。三、坐的前後,加強活動,如做些廣播操等,使氣血流通,可減少疼痛。
靜坐如果結合調息(做腹式呼吸,即一般所謂氣功鍛鍊)能流通氣血,健身袪病。特別由於我們雜念分別很多,故借靜坐之法,來逐步觀照收攝,因靜中做功夫,比平時容易得力,容易入定。所以靜坐是手段,不是目的。
3、修持的目的,主要在於澄清妄想雜念,使自己常覺不迷,(你在這方面已有體會)所以在日常行住坐臥中,(除專心學習外)必須常常放下萬念,使自己常處於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時又是明明了了。這種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來境界」,(也叫本來面目)常常這樣做,正是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的觀照方法,這方法是簡要、實用和徹底的。其他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號,不過都要歸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見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僅是在靜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隨時心空智朗,這正是高級的靜坐功夫。(具體可參考《靜坐入門》中的「調心」和「觀心」二節)(所以禪宗六祖以「見性」為主,並不主張人們呆坐,總之不可執定。)
4、睡眠不充足易疲乏,太多易做夢、昏沉,使心不明了,所以「睡」,稱為五蓋之一。能蓋住人的智慧。做到適當調節,便好。不但是睡,其他也是一樣,都宜調和適當,可保健康、明快。
順祝
康樂
恆志
4月10日
某某同學:
9月4日函悉。知已返校學習,很好。所詢各點,簡復如下:
一、「習靜時,一念生起,即看念頭來向,妄念頓消」。此即「觀心」。能於一念起時,常作如是觀,定力便逐漸增長。
二、初學人動眼球與「止」有矛盾,因見色聞聲,不免隨境流轉,影響入靜。待今後定力增強,便不會有矛盾。
三、平時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雖不戲論,也不孤僻;雖與人和通,也不隨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賞」,也會生障礙。
四、「 暇莫暇於不失時」,「不失時」即愛惜光陰,能愛惜光陰,抓緊時間的人,便會充分利用時間,時間便能夠用,而成為最有暇的人了。三句總的意義是:知足的人最富,精進的人最強,不浪費時間的人最暇。
五、貪、嗔、痴煩惱,人人都有,不過有深淺不同。久久修習,自可漸薄。在方法上,調息念與觀心結合,很好。但須有主有助,或先以觀為主,以念為助,今後或以念為主,以觀為助。至純熟後,即念即觀,觀念便合一了。
六、觀身不淨等四句,名四念處,對治四種顛倒(以不淨為淨,以受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可常隨境觀察:人我身根都不淨(九想觀);凡所感受, 易生苦感;心念剎那生滅無常;五蘊和合,我不可得。隨時觀察,貪痴漸薄;而生明慧。祝
康樂、學業進步。
恆志
9月9日
某某同學:
4月17日函已悉。遲復,甚歉!
所說修持境界,都從實踐中所體會,想見 仁者用功甚勤。靜坐只是一種方法,為初步下手方便,以後在行住坐臥都不離覺照,才能打成一片。故昔有禪師終日靜坐,以求明心,被大德所呵,但有時必須以坐定心,總在自己調攝得宜。《金剛經》講義甚好,功夫全在離相離念,由覺照而住,進而由覺照而了了見性,此即由「照住」而進到「照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即般若觀照也。「我」指「自性」,「如來」也指「自性」「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自性),能了了見性,即得佛法要領。
「染」與「淨」乃對待法,必心離染淨之見,乃為真淨,但不能又立「真淨」之境,總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清涼境界」現前時,也不要取著,此亦是對待、比較境界,尚非真清涼境,一切不著,則寂光真境,便自現前。
總之,在修持中,寂然不動,而又明明了了,這是什麼?常參此境,則了了見性矣。
此復,即頌
康樂
恆志
4月29日
某某仁者: 8月31日之信,早收。遲復甚歉!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經書,作為一個年青佛弟子,讀誦大乘經典,打好教理基礎,十分需要。至於理解「心體」和「自性」,則是更為重要,否則讀經雖多,仍不得要領。所謂「心體」,也叫真如、實相、圓覺,等等,學佛就要證悟這個「本來面目」。你只要能於日常行住坐臥之際,時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時但見妄念生滅遷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時,卻是靈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風光,但貴認得真,咬得實,常常與此真實相應,這便是見性。大乘經中處處指示,時時透露。如《心經》說:「是諸法(的真)空(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不生不滅的,正是「心體」。《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顯真,所生之心,即是無念心體。《壇經》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即指點無念心體。仁者於此等處,能細心參究,則知大乘經典,處處以實相為印,不離實相。如此看經,方有受用處。年邁體衰,故目前尚在調養,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請 仁者勿以為念。力乏,不能多寫,惟祝
精進
恆志和南
9月27日
某某仁者:
2月9日函悉。奉復如下:
1、「知念是妄,其性不實,即空,非滅後空」,不錯!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經過實踐而「證知」,非依稀仿佛之「解知」也。妄性不實,其體本空,譬如明鏡蒙塵,鏡體光明不失,非塵滅後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濕性,非波息後才是濕,故曰「非滅後空」。
2、上求佛道(自利)下化眾生(利他),名發菩提心。(不限於出家人)
3、以無量法門,自學自修,並為他人分別解說,廣利有情,名法供養。
4、消除業障後,便能悟證本來面目。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目的與手段不二。故曰:不用求真,但需息妄。
5、法門無量,適應不同根性。一般說來,般若與淨土二門,消業最為迅速,般若即真空,淨土即妙有,空有不二,會入中道實相。
魏鴻勛老居士[編者註:魏老即牧牛老人],深入教海,乃是大德長者,前一月我曾有一函托鄭老轉給他,諒已收到。有便晤面,請代我向魏老請安問好。復祝
新年進步
恆志 和南
2月15日
某某仁者慧鑒:
4月10日來信已收到,因曾往天台山國清寺朝禮,近日方回,以致遲復,為歉!
知近做離塵功夫,主要靠般若觀照,很好!觀照功夫,即是自性起用,由始覺達到本覺,始本合一,則體用如如,到此才能不觀而觀,觀即非觀。但初下手時,都是「強作之觀」,所謂「如理作意,觀我本來面貌,久久定慧互資,則寂照現前矣。
又直下觀我本來面目,名真如實觀;也有從觀生滅妄心下手,名唯心識觀,實則觀無明妄心,即是觀自性清淨心,久久妄息真顯,融成一片矣。
六祖惠能大師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祈細細領會之。
魏老居士[編者注:即牧牛老人]大作,直剖心地,明心見性,且融通儒佛,說理透徹,然非慧眼人不知其妙也。
順祝
法喜
愚 恆志合十
4月26日
某某仁者慧鑒:
來信收悉。知您已看到《法藏碎金》,甚好,佛祖重要指示,基本上都已包含。您善根深厚,久而愈堅,難得!人生無常、無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學佛法,我們都沒有出路,長劫生死流轉,痛苦實深!您時常追憶過去,考慮未來,這也難免,但只要想過快丟,過而不留,逐步做到離相、無住,與習氣奮鬥,自能不斷增長定慧。現寄上《般若花》一冊,前三篇都講到觀心看念,第9篇講念佛法門,請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漸少,漸歇,則空寂靈明之性體,自然現前了。又觀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亂時,歸源都是一樣。即祝
自強不息!
恆志手拜
10月28日
某某仁者:
5月8日函昨日才收到,知仁者獲得護法神感應的事,這是精進用功、發心真切所致,十分可喜。
一、《圓覺經》說:「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這裡:「彼知覺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淨覺相」。此覺體猶如虛空,廣大無邊。
下面「知虛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說,此能照見如虛空的智,也是空華幻相,不可去執取它。雖不執取,但並不是沒有「知覺性」;雖能所兩忘,但智照之體(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謂「體用不二,寂照同時」,這正是「淨妙圓覺」的境界,故說:「名為淨覺隨順」。——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二、「心靜」,只是一種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認識「自性」。當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這正是「本來面目」, 這便是「見性」(本來面目)境界,與前只是靜而不悟,相差很遠。我們必須常參這「空空寂寂」而又「靈靈明明」的是什麼?如果明悟,便是「見性」。六祖說:「不見自性,學法無益」。祈珍重。祝
安吉
恆志合十
5月19日
某某居士慧眼:
來信收悉。知貴處已有學佛小組,互相交流學習,在此末法,甚為希有。您能積極發言,知多少、講多少,這很好,己未得度而能利人者,正是菩薩的發心。魏老居士研究心地法門,頗有成就,有機會時,宜常親近。能遇善知識,是大因緣。
由於眾生根性不同,因緣也異,故佛法也無有定法,隨機施教,其中般若、淨土二門,則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門,因佛所說法都是以般若為先導,又多以淨土為歸宿。仁者修觀心法門,即是修般若法門,能觀自心,決可見性,所以佛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又凡學佛,總以見性為主,所謂「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而觀心正是見性的方便。至於密法是以三密相應的善巧法門,使人於重厚習染中,迅速獲得解脫,因凡夫多生積習,正如重病之人,非下重藥,實難挽救,故以手印、密咒相助,意念上或先觀有相法,如《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所說觀想頂上有一(口+藍)[徐老手書梵文,編者注]字,猶如明珠,遍有光明,用以轉化一切染垢,然後知心不可得,直入無相門,即能漸證「空空寂寂,靈靈明明」之自性,便與禪宗合拍。 仁者若欲加修密法,以資精進,則可修《六字大明咒》。口持此六字真言,手則結大蓮華手印,即二手掌根相拄,二小指、二拇指也分別相拄,其餘頭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相對(三指第一、第二節略彎曲),中間各距離一寸光景,作蓮花開敷狀,意則一切不顧,只注意到持咒,每次坐一小時,可得定開慧,並可治病強身、消災免難。此法《成佛心要》上也有介紹,今附上修法一冊,作參考。密法手印本應灌頂傳授,但上師慈悲心切,對一般較簡單眾所周知的法門,可以公開傳授,不須灌頂,只要恭敬、供養、禮拜本尊,亦可修習。
(茲附手印示意圖,以便學用。)[手印圖略,編者注]
修此法重在無相,妄念起一切勿理,一小時內咒不停,印不散,到時提至頭頂上散印,最好用黃布將手印遮蓋,以資恭敬。
問題解答如下,供參考:
一、平等不二心,即是無分別智,久修自得。證此平等智(體)、同時也有差別智(用),觀眾生苦惱而發願救度,故二者是圓融一體的,總以得定、開慧、證性為重要。故要下大功夫。
二、投眾生所好而方便接引,此即是觀機說法。故佛法以契機為主要。
三、所謂見地,主要是見性——先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便有辦法打掃習氣煩惱,未見性前,難免盲修瞎練,故見道而後修道,十分重要。至於先度自己,而後度人,這是常途,但以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或實相印為標準,隨分隨力引導別人,並無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議!
氣功可以強身、治病,但與佛法不同。它只是一種方便,並非究竟,至於說某氣功大師是菩薩化身等,他本人不說,別人何以知道?這些切勿聽信,標新立異、裝模作樣,都是佛法所大忌,仁者須心中有數,亦不必與之諍論,多惹是非。若真正見道,決不隨口胡說。且看印光、弘一、虛雲等大師哪一個自說是菩薩化身,只是平平實實、一味謙虛。祝
精進
恆志
5月23日
某某仁者:
5月29日手書已收到,因我前一時期,曾到外地一行,於昨日方回,故覆信不及時,諒在等候覆信吧!所談各點,頗有見地,再說明如下:
一、業性雖空,但有如幻業力,率眾生入六道。悟性、見性之人,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不被業力牽動,而能「隨緣觀性空,不再造新殃」,則幻化之力便能逐步轉化,而證入真空、妙有之實相境界。故永嘉大師證道歌說:「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故關健在「了」,「了」即悟也。
二、有情五蘊身心本是性空,無有自性,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此有二層意義,一、是說五蘊自性空,這是淺義;二、是說五蘊全體即是真空,故《楞嚴經》說:「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深義。五蘊自性雖空,但能隨緣起用,充滿生機,用而不著,當下即是不生不滅之自性。
三、諸「識」本是一體,就其一體中之不同作用,而分為八個識。只要知諸識性空,便轉識而成智。若證入無分別智,自知「識神」原非「主人」。
四、眾生幻業,由心所造,今借自心三密加持之力,以轉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後便如《圓覺經》所說:「諸幻滅盡(心空、法空、空空),覺心不動」矣。
知仁者現正向「悟性」功夫上著力,很好!當念寂心空,現前卻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轉瞬又逝,故要多觀、多修,做到常寂常照。此復祝
精進
恆志
6月13日
某某仁者如見:
3月27日手書已悉。所說皆用功中境界,已體會到古德所說:「平常心是道」,祈繼續用功,埋頭前闖,自能到達彼岸。古人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幸自珍重!
附上在上海居士林講經照片一幀,以作紀念,祈惠收。不一一,
即頌。
道樂
恆志手書
4月3日
某某仁者:
6月12日函悉。知與魏老曾去親近,能敬事大德善知識,即是自性功德,但因緣各有不同,一切隨緣,自在無礙即可。
所說:「隨緣應物而無所住,雖一切不住,卻了了分明,非斷滅相」此是見性景象,宜繼續用功,增進定慧力,打好堅實基礎,並從體起用,在一切順逆境界上消磨習氣,使定慧交資,體用合一,達到寂照不二境界。一切言語文字正如指月之指,要離指見月,勿執指為月,為要。能在種種境界上奮鬥,進步就快,否則說時則有,用時則無,浪費光陰。修法時,由於心理上變化,會引起各種反應,汗毛豎,或腦部震動,或身上起冷熱變化,都是。修世間禪定也有「動八觸」現象,對見性並無妨礙,勿必驚疑。
附上《般若花》一冊,作為參考,其中「關於佛性答問」一文,可先看,對仁者目前修持有幫助,但勿死在句下,為要。即頌
精進
愚 恆志手啟
6月17日
某某仁者:
2月24日信已收。愚已遷居「上海密雲路....」以後來信,請改寄此地址。
所說學佛體會,顯然很有進步,理解來自事證,理事不二,十分難得!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執著之病,病癒藥廢,恢復本來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諸法,不論物質和精神,都不離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體現,色空不二,動靜一如,雖起心動念,而不粘不滯,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說:「寂而不斷,了了分明,照而不動,一無所得」,若實證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真如之法,無時間、空間相,但諸法和合,雖性空而緣起;有相皆妄,雖緣起而性空,故說幻則一切皆幻;說真則一切皆真,畢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處,卻無盡藏也。古人所謂「萬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剎土不隔毫端」,實證者,自能理會。仁者所說多是正論,但須常觀「言語道斷」時是什麼?
心中心法,並非人人可修,因各人因緣、環境有所不同。沈洪同學不知其情況如何?且愚蟄居市郊,外地來人找尋不易,勞神費時,是否就近請魏老居士慈悲攝受灌頂,以資方便。某某母女既已修法,似亦可就近方便辦事,以免遠道跋涉。如修法中有何問題,除請教魏老外,也可來函共同商討。謹復順頌
一切安祥
便請代向魏老道長頂禮請安。
愚 恆志手啟
1992年3月2日
答石家莊張孝謙居士 孝謙仁者慧席 :
手教及尊作兩幅,均拜收。才華橫溢,不勝敬仰!知曾閱讀拙作《般若花》,可謂文字因緣,至祈指正為盼!
知正修「六字大明咒」,甚好!此法簡單易修,而三密相應,功效卓越,祈仁者一門深入,久必有成。余在拙作已詳,不復一一。
謹復順叩
道綏!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2000年6月12日
孝謙仁者慧席:
函悉。所示簡歷,已拜閱。知現修「六字大明咒」,此法可以灌頂,也可不灌頂,只要一心恭敬,功德都不可思議!(凡簡單法門,一般都不需灌頂)仁者七八月份來上海,能否相見,且看因緣。因我目前行止無定,隨緣住世,來信目前仍寄黃河路。
大作孔雀畫幅,謹拜領,雪泥鴻爪,足資紀念,謹致以由衷感謝!
順叩
法喜!
愚 徐恆志合十
2000年6月26日
孝謙仁者慧席:
7月1日手書收悉。欣知實踐佛法,勇猛精進,甚為可佩!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只要能修至妄想脫落,但靈知不昩,即是當人本具佛性、本來面目,能有此認識,即具無上福德因緣,至此「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矣。
達摩初祖畫像拜收,神情栩栩,不可多得,謹表衷心之感謝!即頌
法喜充滿!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7月18日
孝謙仁者慧鑒:
8月5日手書在8月25日收到,其中由於我的住址不斷變遷,耽誤了收信時間。所問簡復如下:
一、修六字大明咒到功夫得力,必有一番煩惱翻動、排出之過程,此時正是得力進步的時候,決不能認為無效而失望,諺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多生習氣、煩惱,豈少時能清,只有堅毅奮發,常與自己逆,處處與自己過不去,才能有力降伏煩惱而得清涼自在。在拙著《般若花》中多處談到這一問題,請仁者溫故知新,自我奮鬥!
二、修六字大明咒之餘,可以學、背《金剛經》,因都是無相法。但總以修法增加定慧力為主,其餘經論暫時慢看,若過於夾雜,影響定慧。(遇事煩燥、著急、發火皆業習深厚,定力不夠所致,唯至誠懺悔,認真修法;修法時一句六字大明咒,心起、唇動、耳聞三結合,才會逐步趨向定力與慧力,降伏煩惱魔軍!)
三、書奉條幅一張,聊副雅望,不勝慚愧!承寄大作甚謝,當與送友結緣。此頌定慧圓明!
(覆信地址,請照信封之面)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8月28日
孝謙仁者明鑑:
來函及畫張均已拜領,謝謝!適有道友自廣東來,不遠千里,甚為難得,即將佳作贈送結緣,皆大歡喜!
「六字大明咒」雖為明心見性要法,但也可除病消災,故仁者修法以後收到明顯效果,希繼續努力,一門深入,將會有更好效果。當然要以得定開慧為主,除病只是副產品。
散步騎車也可持名念佛,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種種利益,說不能盡,但也可仍念六字大明咒,使之一門深入,萬法歸一。仁者可隨宜而行,並無定法。至於觀心性、練定力,於一切境不取不捨,不理不粘,觀照次數由少而多,自能由定發慧。逐步向素食發展,何善如之。學佛之人,發大悲心,按理不能食眾生之肉,但為了方便,初步可食三淨肉,(即不聞叫聲,不親見其殺,不為我而殺)儒家亦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仁者宜逐步培養向素食方向發展,何況上火、苔厚。殺時一股怨毒之氣,食者吸收後,種種不利。今寄上《護生文集》一冊,供參學。
修六字大明咒每天2小時,已可,(可早晨、晚間各一小時),不必再增加時間,當然也無定法,如日間坐2次,睡前也坐一次,有利無害。
知仁者為愚治元形陰文章一顆,古樸蒼勁,十分精雅,仁者字畫功底甚深,不料尚能治金石, 洵是多才多藝矣。謝謝!
順祝
禪定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2000年9月8日
孝謙仁者:大札敬悉。
一、決心從此吃齋念佛,不食眾生肉,欣喜無量!
二、不必貪坐,循序漸進,如調琴弦,不急不松。念多務勝,皆習慣使然也。
三、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愚何敢為人師,要之誼在師友之間也。可乎?
四、單人照,手邊沒有,送奉一張雙人照,戴鏡的即愚,聊作紀念,五蘊和合,一個幻人耳!
五、「 鎮海人」章已閱樣章,於此足矣,不需再刻其它詞句,以增痲煩耳。
六、印章敬欣賞拜閱,古趣盎然,佳品也,謝謝!
順叩
吃素念佛,自強不息!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9月28日
孝謙仁者慧鑒:
10月4日函悉。大作同時收到,當贈送結緣,並致謝忱!
知修六字大明咒法已200天,能刻苦砥礪,必抵於成!一切法本是善巧方便,六字大明咒與心中心法本無異致,因人而修,有不修心密,而得益於六字大明咒者,根性各有不同。
仁者若考慮定欲修心中心法,如果時間、體力相宜,三個月後(近期可能外出),請來滬受法,(必須灌頂,並須每坐二小時)能奮鬥一番,也是好事!後再聯繫。下復所問:
1、修六字大明咒也是密法中簡要而效果顯著之法,可以一直修下去,直至得定開慧,妄想脫落,然後明白本性,悟後起修,打掃習氣;也可悟後轉修淨土法門,以期即生解脫,徑生西方。心中心法與六字大明咒同為無相法門,但前者要求較高。
2、出家人乃住持佛法之僧寶,故有機會時能受一下皈依儀式,更好。因理事不二也。(受三皈後,即成為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皈依時會另有「法名」,若傳法之法名,則可命為「智謙」,謙者必智,智者必謙也,高見如何?
3、請有重點的讀《般若花》以下的文章,好嗎?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學般若化二執》、《心經的理論和實踐》、《有關佛性答問》、《淨宗講話》、《人生價值觀》、《佛教常識答問》,《書簡節錄》也可選閱。
上海有一位青年陳鋒,學佛已久,頗有見地,今寄奉地址,請與之聯繫,以便互相交流和促進。地址:「上海-----」
老眼昏花,草草奉復,順頌
福慧二嚴
愚 恆志合十
2000年10月9日
智謙仁者道席:
函悉。敬復如下:
1、昏沉現象,是修心中心法常有之現象,睜眼出聲持咒有時也頗有效,可試行; 若實在不能維持時,暫停打坐下座散步,待昏散去後再坐,總之方便調伏之。
2、念彌勒真言是恐此生不能成就,乃持咒生彌勒淨土(此土在欲界第四天)正如發願生極樂世界,須念往生咒一樣。各隨願力而行,有利修持。
3、下午和睡前加觀心,甚好,但不結手印,亦屬浪費功夫,今請結「法界定印」(兩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拇指頭相拄,放於跏趺小腿之上,甚舒適,不妨試行。但以觀心為主,暫時不念佛,(今後再念,)否則又求生彌勒淨土,又求生極樂世界,修法太雜,不易入定,以一門深入,加些助行為妥。也有利於睡眠。
目前請勿求速效,翻動、昏沉種種變化正是好事,功候成熟,自能寂然不動,而觀照分明矣。
問題並復如下:
1、佛法分顯教、密教,顯教即顯明之教,一般經典、書籍,大都是顯教;密教即密宗,今修心中心乃是密教、密法,身口意三密相應之故。
2、羅漢屬於小乘,了三界生死,但以大乘究竟之義視之,可劃入外道範圍,96外道中,包括小乘在內,因小乘教,不了義,不徹底,故視為外道。
3、菩薩修行有五十二位,其中有十地,《華嚴經》評說其行相。所詢五地,可能指十地中之第五地,第五地並無專門意義。(煩惱粗細叫「五住」)。十地境界很高,已破無明,見法身,入菩薩上乘位。
「地」是修行階位之一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4、「漏」即煩惱,如器有漏,不能盛水,無漏即是無煩惱。煩惱有6種根本煩惱,20種隨煩惱,有關法相的書,專門研究這方面。
5、「善惡」是心態之不同性質,「布施」是六度修法之一,「慈悲」為佛法弘法利生的根本。
仁者接觸佛法,如入寶藏,美不勝收,今後以學佛為中心任務,將有大快所懷之一日!
不盡欲言。順祝
合府吉祥!
愚 恆志手拜
2001年2月13日
孝謙仁者:
「 鎮海人」印章一顆,已經拜領,謹此奉告,並表謝忱!
日前寄奉蕪箋,諒已收到矣。順祝
德健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10月2日
智謙仁者慧眼:
1月15日 手書收悉。
一、欣悉修六字大明咒後,妄念漸少,這是效果,但還不能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吾人無始以來習染濃厚,貪瞋習氣人人有之,不經一番刻苦打磨,何能解脫,今但埋頭虔修,但事耕耘不問收穫,自有妄想脫落,慶快平生之一日。但習染翻出有時十分強烈,正像垃圾打掃出門,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怖畏。時時注意戒、定、慧,並與自己習慣、污染作鬥爭,久久自得自在。
二、《恆河大手印》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上乘境界,由破我、破法乃至破空,入於心空境寂之境。應知學佛乃大丈夫事,豈世智辯聰者所能測知,今寄上《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作者是浙江大學教授、科學工作者,閱之可以增加理解和信心。余詳拙作,不復一一矣。
三、《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及承刻印章,費神甚謝!寒便來滬,甚好,請事前函告,為禱!
順祝
法喜增上
愚 恆志 拜啟
2000年11月20日
智謙仁者慧眼:
12月3函已悉。仁者涉獵文藝,擅長書畫、金石,固可養心怡情,然不如佛法之究竟,今能因緣巧合,研探法藏,豈非善根、福德、因緣之所栽培,實際上人生無常,一切幻妄,不學佛法,寧有出路?!
《中有成就秘笈》乃人生最後救度之法,一般說來,應於生前精勤修持,自救解脫。中陰救度首先要有善知識講述,時間又長,機遇難逢,力求此生明悟自性,悟後起修,打掃積習,背塵合覺,實系正道,故仁者暫放此書,研習《修證心要》等,很好!
知貴恙有所好轉,佛法之法味和心力,以及打坐修持之功效,有以致之也。繼續努力,安身立命、消災延壽,及至了生脫死,解決生命史上主要問題,都可辦到。祈仁者努力焉。詩文品藝,怡情養志,非不可為,然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能與宇宙人生之真理相比,仁者當已有所體會也。
封面稱呼,當依而行之,其實對郵遞員來說,「先生」亦相宜也。所刻印章二枚,古樸莊嚴,刀工十分難得,其中:「志」字、「士」字成為「工」,可能是印泥關係,或有此種寫法,但寫成「工」體不易識別,仁者裁之。
近有其它道友多人刻贈金石多枚,愚不善書法,而印章不少,已足夠用,今後切勿勞神勞力。茲把印章,蓋奉請鑒,互相欣賞。不一一,把晤非遙,不亦樂乎!順祝
淨樂!
恆志合十
2000年12月6日
孝謙仁者慧眼:
知仁者可能於一月六日來舍見面,十分欣慰! 但一月六日我可能有事到浦東某處暫住,因此仁者到滬後可打電話……(老滬閔路住處)及打電話……二處電話,必可碰到,何時相見,再打電話中約定,好嗎?謹此奉告,以免尋覓。相見非遙,祈 諸吉祥,並祝
新年法喜!
愚 徐恆志手啟
2000年12月29日
智謙仁者道席:
來書,知平安到達,並法喜充滿,因緣確實不可思議!仁者至誠懇切,德才兼備,今修大法,確是福慧並臻,善根福德之所積累,不勝喜悅和讚嘆!
《楞嚴經白話注釋》及《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兩書均甚好,有暇不妨逐步翻閱,使實踐與理論並進,但目前以專心修法為主,看書其次,心定慧開,明白真如實相,則事半功倍矣。《心經抉隱》我已有,《居士傳》亦不需要,請勿費心。
「萬事開始難」,今第一座能非常順利進行,今後可無大的問題,但對修後業習種子翻出,必須有思想準備,以免臨時起疑,此乃好事,翻動越烈,去泥越多,由翻動進入「不動」,豈不慶快平生!
順祝
合府吉祥
新春百益!
愚 恆志合十
2001年1月17日
智謙仁者道席:全家幸福!
手書敬悉。仁者不憚辛苦,埋頭前闖,修六字大明咒300餘坐,修心中心法500餘坐,並能連起來打坐4小時,可謂勇猛精進,難能可貴!
打坐間期,「沒有境界是最好境界」,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切見光見佛,有色聞聲,皆是幻象,皆是不真實的,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修至身心消失,萬法化空是好事,這是「真空」,但萬法化空,身心脫落時,靈知了了時,才是「見性」景象,此靈知了了,也即了了分明,也叫靈光獨耀。此乃妙有。真空必具妙有,真空妙有圓融無礙,方是自性本來面目,方名「見性」。仁者必須有此認識,有此體會,方是開悟;所謂開悟,即是「明白」,明白自性,即此了了靈知而一念不生者是,否則容易落入「頑空」,「斷滅空」境界,是外道所證,非大乘見性也。請以此自驗,必能知其是否。
「爆炸」等非人人都有,雖是業障消除現象,但未必見性,故不必以此為是。總之,仁者能埋頭苦幹,虛心印證,明心見性不遠矣。妄想息處,本性現前,然後悟後繼續進修,打掃無始來的習氣,(即破重關)消一分境界,證一分本智,必有了生脫死,大快所懷之日,繼續戰鬥,打好基礎,不勝企仰之至!《隨筆》一冊,不知曾帶給您否,我已忘記,另郵寄一冊,不少地方,可作參考。不一一,祝
新春百益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月21日
智謙仁者:您好!
函悉。多謝關心,賤軀尚好,尚可應付,勿勞繫念。
修持時間感到不太長,二小時很快過去,這是初步定境,昏沉現象出現,也是常有,宜觀想兩眉間的印堂穴,精神振奮或起身禮佛散步,加以調劑,手印下松,發現後,立即調整。舌苔厚膩嗓子乾,是燥火、濕濁現象,宜服清熱解毒之劑,如銀翹解毒片等。(或牛黃解毒丸)並用腹部呼吸,引火下降。百座後加座,可量力而行,能修大法,亦是仁者的福德因緣,我並無德能,慚愧!眼睛尚好,看寫太多,當隨時保重之。
「雄雞一唱天下白」,時代之象徵也,前作拜領,謝謝!即頌
道樂
愚朽 恆志拜啟
2001年4月20日
智謙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正在馳思,得書甚快!知努力修心法,從未間斷,快慰何如!目前雖感覺不錯,但須防習染翻動,因修持愈緊,翻動亦愈烈,隨著功夫加深,煩惱翻出往往愈多,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幸注意及之,另函寄上《隨筆》一本,系最近所寫,供仁者參考。
已搬新居甚好,但願鷹遷喬木,一切吉祥!
佛教刋物,以《廣東佛教》內容最為豐富,值得一讀,《寧波佛教》亦有可觀,如果添訂兩刋很有可觀也。地址介紹如下:
廣東佛教:「-------」
寧波佛教:「-------」
上海佛教:「--------」
三家隨選訂閱,好嗎?順頌
秋祺
愚朽 恆志拜書
2001年9月3日
智謙仁者慧眼:
久未見手書 ,正在懷念,接24日手書,甚慰!
知已打座324座,不問收穫,埋頭前闖,不久必能悟見本來實相。在打坐過程中,必有種種心身變化,或心生煩悶,或無事而生煩惱,或瞋心特大,這些都是夙世染污種子翻出的現象,都是進步。身上也可能發生痛癢、出汗、打噎等,是氣血流通的表現,一概不理,埋頭苦幹,不覺漸到彼岸矣。咒念不出,但手印不散,心中分明,這是初步的定相現前;但不久就轉化。功夫逐步到家,則一念不生,而靈知不昩,體會本具真如實相,則足以慶快平生!但必須不問收穫,但事耕耘,行行重行行,不期然而徹見本來面目。
《八識規矩頌》是相宗的初學課本,含義較深,說明諸識轉化前後的功用,相狀、作用等,最好與《百法明門論》同閱,對了解心念的規矩、內涵……有很好說明;石家莊於底「虛雲禪林」內「《禪》刋法物流通處」可能有賣,但目前不一定多看書,以修持為主,誓明本地風光——明心見性為頭等大事。今後正需廣閱經論。
晚餐少吃,甚好,有助於消化和坐中明徹,可減少昏沉現象,祈仁者予注意,有許多好處。
復頌
法喜
愚朽 恆志拜上
2001年11月29日
智謙仁者道席:
來函敬悉。自性之體是真空,自性之用是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體用一如,權名「自性」也。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即《正法明門論》「正」字乃「百」字之誤。《楞伽經》和《大涅槃經》,楞伽屬於法相,講唯識道理,較深;《涅槃經》是追說前所講之大小乘經,是佛最後所說。可先看《百法明門論》,是佛學中的心理學,共說世出世間為一百法,是學佛者必讀之書。讀後對一切諸法有所了解。
知每日連坐四小時,勇猛精進,可謂埋頭苦幹矣。另坐誦結印大隨求陀羅尼半小時,與前四小時所修是否同一咒,如同一咒,則此半小時及大光明咒可不修,因以一門深入為宜。又慈氏咒即求生彌勒淨土咒。各隨心愿而修,都無不可。但目前階段,以修為主,看經可帶看,以不影響修持為宜。
敬頌
定慧圓明!
合府吉祥!
愚朽 恆志和南
2002年3月8日
智謙仁者慧眼:
來信敬悉。打座效果不好,原因有三:
1、晚上睡眠欠足,一般宜七、八小時,過少了日間容易疲勞、瞌睡,於修持不利。
2、太勇猛前闖,有時也會感到疲勞,因氣血未通,故目前以坐二小時為好,如調琴弦,緊了鬆了都不相宜。夢是第六「獨頭意識」,五官休息,它尚在活動,故名「獨頭」,很難控制。只要夢中不顛倒驚恐,一般的做事,有條理或正念分明,勿顛倒迷妄就好;但功夫到家,夢中能作得主,或夢中能常起觀,不致流浪忘返,那就更好。孔子曰:「吾不復夢見周公」,聖人也如此,可見正當活動之夢,不礙用功,今後可趨入正智了了境界,也即寢寐一如,假以歲月,必有證驗。
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功之人往往由於功夫認真使八識田中昏沉、煩惱、習氣被逼翻出,或心生煩悶,或心念飄動,或無事而生煩惱,這些其實是進步現象,凡用功真切而習氣翻動,不管心亂或心定都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一旦定力增加,自然步入佳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但用力不宜過猛,但事耕耘,不問收穫,庶乎可矣。
復頌
合府吉祥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4月25日
智謙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知勇猛精進,甚至一天坐9座,可謂毅力堅強矣,再200多座就到千座,一鼓作氣,衝鋒陷陣,乃是好漢!
妄念不要急於消滅,有時越修越多,乃第八識種子之翻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進步現象,請勿認為退步,而且更須處處與習氣作鬥爭,反其道而行之,進步更快,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之,妄念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一味不理、不取亦不捨,自然太平無事。
江居士能夜間無夢,說明夢中作得主,正是功夫的表現,所以他能辯才無礙。[指江味農居士,編者注]
「教宗般若」,即江居士的修行以「般若教」為修行宗旨,(即觀照法門)而在行持上則以持名念佛為主。「宗」即宗旨,也即修行宗旨、修行宗要。總之,他是以禪、淨雙修為主要用功處。《普賢菩薩行願品》是發大願、修大行,故須常誦常行。故說「最要」仁者亦宜注意於此。大願無盡!
天熱,草復,敬祝
合府安吉
恆志拜啟
2002年8月5日
智謙仁者道席:
手書奉悉。知勇猛精進,埋頭前進,十分難得!
仁者所遇境界:如「涼水漫頭,脫落下來」。而又靈知了了,不起分別。如果脫落的是妄想分別,達到「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了了分明」,這正是本來真心出現境界,必須認清識透,自我默契,自我認識,一把抓住(認透)便能永遠不忘,但箇中著不得絲毫分別,即是頓悟本來面目。但每每轉瞬雜念又起,故須多修多觀,時時放下萬緣,迴光返照,便可由生轉熟,逐步達到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本來面目)。若執著於「涼水」,執著於感覺,則又不是,此中「差以毫釐,失之千里」,祈仁者留意矣。
又見性境界,雖屬頓悟,其中亦有深淺之別,古人所謂:「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仁者所得亦是無數次中的一次,祝繼續努力,埋頭前進,望見「本來家舍」不遠矣。但須知本來未出家門一步。仁者能珍重此番因緣,亦是多生福德因緣所致,我不過旁敲側擊而已,珍重、珍重。目力不清,即頌
精進。
合府平安
愚朽 恆志拜復
2002年8月16日
智謙仁者慧眼:
來書早收,遲復為歉!見性學道,知已有五六次同樣感受,雖有感受,但切勿著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此語,需時時體會而默契之。見性開悟,只是見道,見道後,須「悟後起修」,時時在事上磨鍊,處處與自己逆,與自己反對,才是真修,否則仍是「隨境流轉」,生死顛倒,願仁者從此著力,不難徹見本地風光也。《金剛經》可以印心,語語精妙,亦不急於在文字上求解,水到渠成。綿密保護它,總在時時用心觀心,迴光返照,即古人所謂「保任」也。
此頌
定慧雙修
愚朽恆志拜上
2002年11月7日
智謙仁者慧眼:
來函收悉。時間匆匆,春節已過,向合府拜個晚年。
知《書簡吟草》已收到,一共四冊,將再出一冊共五冊成套,多數是老內容,也有新的,取其便於閱讀而已。請仁者瑕時瀏覽。愚朽年老無用,盡最後一得之愚,溢美之詞,實不敢當!
知已坐956座,埋頭苦幹,實在難得。並聞將再打1000座,以除業習,何善如之,但事耕耘,不問收穫,必能卓有成就,祝勇猛精進,日進於道。常與自己習氣鬥爭,進步必快。
余不一一,即祝
輕安
愚朽恆志拜上
2003年2月10日
智謙仁者:您好!
函悉。知「文存」已收,甚好!
按照規定「六字大明咒」可以由仁者傳授他人,「心中心法」則不能隨便傳授,必經依法傳授並經阿闍黎同意,且必須明白心地者,特此奉告,祈注意為荷!
知每日打坐不輟,甚為難得,祈埋頭苦幹,必有諸緣脫落,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之一日。
事忙即禱
夏健
恆志手拜
2003年6月20日
智謙仁者:函悉。
六字大明咒修法,仁者可以傳授他人,教以結印、念咒、心念耳聞,即是三密相應。能照此修,即算如法。並不需其他儀軌,但需念四皈依3-7遍,附上法本一冊作參考。
心中心法是必須灌頂的大法,傳法的人必須經元音老人同意,經老人同意現在可傳法的人大約有七、八人。傳法的人必須有一定修證,是明心見性者,明白心地法門,且要求較高。必須經上師同意。
即頌
夏健
愚朽 恆志拜啟
2003年7月1日
智謙仁者:
來信收到。明心見性後,僅是開悟,還未證到自性,也未了生死,必須悟後起修,徹證自性,逐步才能成佛,故悟後必須歷經磨鍊,去除習氣,(貪、嗔、痴、慢、疑)斷見思惑,成阿羅漢,再往上升,成菩薩成佛,所以悟後起修,主要是除習氣,斷除煩惱,念咒、念佛都是方便,明心見性後,不打坐也可以,主要是煉心、觀心,我現在仍舊打坐,念佛,增加定力(不是心中心的座,不到兩小時)
此祝
身體健康!
徐恆志
代筆
2004年3月4日
答蕪湖卜年華居士 年華仁者:
12月28日手書收悉。近諒貴躬健康,道心純熟,一切吉祥!仁者在學法過程中,以般若為先導,每日誦持《金剛經》,能做到一心無住,事來應付,事去不留,便能獲得實際受用。如心情開朗,便是效果。在持誦經咒過程中,妄念紛飛,這往往是進步的表現,譬如暗室打掃,塵埃飛揚,勢所必然,只要堅持修法,不取、不捨、不住、不著,自能逐步由亂而定,由動而靜,慢慢進入「寂然不動,而靈知不昩」的境界。切勿心急,亦勿放鬆,能念念凜覺,刻苦用功,久久自會證入光明自在。
仁者心愿廣大,發誓為眾生離苦得樂,不惜獻身為法,此即「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目前先得定開慧,勤奮前進,明悟自性本來面目,才能由見道而修道,化一分習氣,證一分法身。
所問「生活在責任義務」及「大死一番」、「一切放下」的關係,前者是在家佛弟子的立身處世準則,後者是形容用功真切情況。《金剛經》說:「應無所住(一切放下)而生其心(盡職盡責)」。前者是證體,後者是起用,兩者並不矛盾,只要善巧運用,靈活掌握,用而不著,過而不留,如仁者所說「無住於其中」,便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仁者所說甚是,祈在實踐中前進。《般若花》(增訂本)已寄上,未知仁者已收到否?祝
新年吉祥
恆志合十
1997年1月4日
卜年華仁者慧鑒:
來信已收,上次曾覆信,遭郵局退回。知仁者及某老師將來滬見面,實不敢當,路途太遠了。出來時,路上請多保重、注意,人生無常,能見面暢談,也是難得。
來信所說,能在塵勞中磨鍊,很好!「化塵勞為菩提」,全在明悟本體,自性本來清淨,一切塵勞,莫非空華幻相,不取不捨,隨緣應付,心不粘著,便得自在矣。
余待面談,暫不一一。即頌
新年吉祥!
恆志拜啟
1998年1月13日
卜年華仁者:
多年不曾通信,知精進用功,大願不退,不勝歡喜!
祝願仁者深明世事無常,努力用功,使妄想脫離,心光普發,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妙覺佛道。學佛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此頌
冬健、吉祥!
定慧圓明!
恆志合十
2003年1月8日
答南通秦居士 某某仁者:
來信收到。心中心法到六字大明修完再好好的修,學佛是大事,您的福德因緣不淺,大家共同努力吧。
從您的經歷里看,人生吃盡苦頭,從今趕快回頭,奮發圖強,自我奮鬥。此頌
冬安
愚
徐恆志拜上
2004年2月5日
某某仁者:
來信收到,信中說,一看便了,觀心很好,但不能執相,不管什麼現象現前,一概不理,反反覆覆總是有的。都要看作是進步現象。當妄想斷處,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執一物,自然有個好訊息。但此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不可執,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連虛空也粉碎,還要這兩句話作什麼?總之,刻苦用功,努力保任,時時注意改習氣,必有打成一片之日。
我年時太高,今年虛度九十,不能詳細多寫。請舉一反三,必有受用之日。此祝
吉祥
徐恆志合十
學生代筆
2004年9月24日
某某居士:
「方外來鴻」四冊已收到。謝謝!
終南山捐款多承努力,功德無量!
祝新春快樂!
徐恆志
2005年1月10日
秦居士信上註:2004年底到滬上去看望師父,當他老人家知我與終南山修行師父有些聯繫後,當下拿出500元(又卜居士也拿100元),囑我寄往西安居士,代他供養山裡的出家人。師父的慈祥、慈悲,是十分感人的。
某某仁者:
您好!謝謝您的關心。我現在精神還不錯。「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則。一切隨緣吧!
讀了仁者的信,很受感動,仁者的詩文是悲心的發露,修持佛法的學人不能沒有悲心,悲心是勇猛精進的動力。悲心亦是救度眾生的願力!
從仁者的信中得知仁者在修持中,時常因腿痛而於座中不得靜心,仁者要記住的是:佛法是心法,功夫不在色身上,而在修心上。至於座上的坐姿,當然能夠雙跏趺或單跏趺更好,這都是夙世因緣,應一切隨緣,千萬不可勉強,尤其對年歲大的學人而言。關鍵的是座上要「心念耳聞」,於妄念不取不捨;座下不忘觀照。請記住:觀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門,若要見性,必持觀心!
另外,不論任何學人,修持中都有業障翻騰的現象,還有就是學人本身體內隱含的病症,在修持中都會發露出來。無論是業障翻騰,還是病根顯露亦都是好事,望仁者不必驚恐和擔心,仁者於座中只管「心念耳聞」如法的修持。由學生代筆,敬請原諒!順頌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5年10月5日
答河南王智洪居士 恭敬頂禮師尊:
頂禮佛、頂禮法、頂禮僧。
師尊,弟子於正月二十六日 到葦泉山靜居寺心密道場打七,原計畫三個七,但行前考慮不周,與廟會時間相衝突,不得已於二月初八日提前結七。儘管未能圓滿完七,但弟子也感受益頗深,今將打七中的疑難問題列述如下,請師尊慈悲開示,指點迷津。弟子上座結印持咒時,咒語念得分明,但好象咒語出於心後為某物覆蓋,聽不清爽。如一人在此間屋室談話,又一人於隔室聽而不分明一樣,(弟子素時修法也是如此)此物為何又怎麼儘快打破掃除,請師尊慈悲開示。弟子於座上時,有一點虛明在頭上出現,繼而充盈身心。虛明淺時,身體略感存在,深時就身心俱無,對外界的聲響知而不分別。有時妄念湧來也極易覺破轉空。雖然虛明在,但不是湛寂分明,象有一團迷霧籠罩著「明」。弟子感到有一個我在觀照著虛明。師尊,這個虛明是何,觀照又是什麼,此種境相出現時,應該繼續綿綿持咒不停,還是著力觀照,還是其它呢?在現階段,弟子修法應注意什麼?弟子無知,請師尊慈悲開示。
祝師
吉祥如意
弟子智洪頂禮
1995年3月9日上
智洪仁者:
茲簡復如下:
雖未隨願滿七,但功不唐捐。此覆蓋者,實即無明,修法時,處於真妄交攻之境,故有此種情況出現。繼續持咒,依法修持,亦不必存「儘快掃除」之心,功夫若至,自然水到渠成。有虛明出現固好,但切勿計較、分別,一分別即落入識神境界。知而不分別,不粘滯,不隨逐,妄想來時一覺即空,都是正修。此迷霧正是無始以來的業識種子,被功夫逼迫而出現,惟有不取不捨,久之自清。能照之智,即是般若,所照的虛明,仍是妄境,這正是以般若熏於無明。
在現階段,宜繼續綿密持咒,一切不管,自能與無分別正智相應,若「著力觀照」,往往因觀力不足反易墮入識神而不知。如一心持咒、心不分別,久之妄想脫落,自然寂而常「照」,照而「寂」矣。
恆志合十
3月17日
恭敬頂禮師尊:
頂禮佛,頂禮法、頂禮僧
師尊,弟子在修法時,出現此種情況,就是打坐時,某一段時間對身心及外界渾然不知,猶如沉睡一般。手印卻沒有散,但咒語是否持誦卻不知。這種情況為何,應該怎樣對待,請師尊慈悲開示。弟子修習心中心法以來,功夫雖有長進,但較遲緩,究其主要原因是弟子情執太重,放不下,嚴重影響了修行的進程,這也是弟子業障的緣故吧。弟子想離家專修一段時間,以速證菩提,請師尊慈悲相助,使弟子如願。
祝師祥和安樂
弟子智洪恭敬頂禮
智洪仁者:
茲略復如下:
①修法時所出現的渾然不知現象,猶如沉睡,這是「昏沉」和「無記」狀態。修時有時寂然無念,但了了分明,這才是正念現前。古人云:「惺惺(警覺明了之意)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仁者此境,是「寂寂無記」之境。對治之法,宜提高警覺,一心專注持咒,昏沉若去,便湛寂而靈明。
②修法如調琴弦,不宜操之過急。吾儕凡夫,多生習氣誰無情執?惟埋頭苦幹,終會水到渠成。離家專修,雖然可行,但須俟條件成熟。目前切勿心急,有條件時,可精進一番。
恆志手拜
智洪仁者:
來函已悉。茲復如下:
一、腰腿部血脈不通,常有痛酸,這是內有風濕,因修法而翻出,到一定時間自可逐步舒適。希您於上座修法時,常注意漸漸將氣息下貫臍下二三寸的小腹處(俗稱丹田穴)此處是經絡會聚之所,氣聚於此,能加速氣血流通,而消除酸痛現象。氣功家常用此法,修心密者可於氣血不通時借用之,這是一時方便也。
二、修法時,有似墜雲霧的感覺,此乃無明在內翻騰之故。是必經過程,越翻騰越易掃除,我只堅持印咒,埋頭前闖,但事耕耘,不問收穫,功夫若到,不覺到達彼岸矣。無始來之浮滑習氣,由此改造。仁者只要時時照顧咒語,使之歷歷分明,妄想習氣自可分分脫落,但切勿心急,可依法老實修持。
三、仁者目前以修法去妄、明悟自心為主,閱經只要略帶,也不要有意住著文字、言語,因依文作解,分別取捨,反會塞自悟門。閱讀時宜一心恭敬,少加分別,便易與「實相」相應。(若研究,當另作安排,但目前以實修為主)一旦明悟自心,閱經時便了了分明,都成自心註腳。
聞鶴地法緣殊勝,靜居寺作為心密道場,正式開放,皆諸仁者護法利生之功德,不勝慶賀!愚年邁,艱於行動,惟遙祝道場興盛,吉祥耳。
復頌
秋樂
愚 徐恆志合十
10月13日
智洪仁者:
來函已悉。仁者能逐步平息「野狼之心」很好,只要勇猛堅決,常與自己習氣奮鬥,於有礙中忍得過,便能不斷進功。
想受菩薩戒,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表現,目前既無因緣,暫勿心急,可先學習,受持五戒,五戒——戒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是各種戒律之根本,若能清淨受持,功德無量。
「劫」是指長遠的時節。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又百年減一,至人歲十歲,為一減。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八十中劫(經歷成、住、壞、空四期)為一大劫。又成劫後有壞劫,壞劫末有火風水三災,故常稱劫災,劫難。詳《佛學辭典》。不一一。祝
新年吉祥
恆志合十
1月9日
智洪仁者慧眼:
8月4日函悉,茲復如下:
一、淫慾確為生死之根,故《楞嚴經》中特別指出:「攝心為戒」、「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意思是說,除淫最要是「攝心」,如果「淫心」不除,則生死難了。必然使「淫機」(慾念初萌時叫「淫機」)身、心兩方面初動時便都斷除,才有出生死的希望。但眾生無始以來淫業習氣根深蒂固,故佛用方便辦法,先戒除「邪淫」,不斷正淫,所以「五戒」先戒邪淫,不與夫妻以外的人接觸。但對於「正淫」,也應控制、節慾,不能縱慾忘身,逐步由「節」到「斷」。節慾方法,首先:
①應從「心念」上下手;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有人患淫不止。要想自己割去生殖器。佛說:「若斷其陰(指生殖器),不如斷心。…….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便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意思是說,欲是從心意上生出來的,這心意是從「思」和「想」兩個「心所」所生的(思和想在佛法心理學上,是兩種不同的心態。叫「心所」)(八個識叫「心王」,五十一個心態叫「心所」)。如果這兩個心態都息了下去,「色」和「淫行」也就沒有了。這是釜底抽薪的根本辦法。
②常觀男女身根惡臭不淨,並無可樂,佛叫多欲眾生修「不淨觀」,常常觀察,慢慢便生厭離。(故九竅常流不淨之物)
③常觀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根塵和合,凡見、聞、覺、知都是虛妄一時現象,並無真實。(淫慾是「觸覺」亦是虛妄不實。)
④常念佛號、咒或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離欲。《普門品》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祈您恭敬念之。
二、仁者萌做生意之念。只要因緣湊合,條件具備,做正當生意,佛法是允許的(即「八正道」中的「正命」)但不要做菜館酒店殺害生靈等行業。《法華經》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雖不離世間法,但要時時覺悟)。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兩者可並行不悖。若為修福修慧,圓成佛道,而做生意,作為一種方便,功德不可思議。
三、仁者欲「離世專修,速證菩提」固是宏願。但必須等待因緣成熟,不要貿然。如賠償問題,應通過協商,合情合理地予以解決。又與愛人相處,總以悲愍眾生,互相忍讓,行布施、愛語、利行(多做有利於她的事)、同事(同甘共苦)的四攝法,學修大乘菩薩行為主,逐步改善人際關係和夫婦關係,促使逢凶化吉,改造命運,轉痛苦為安樂,轉煩惱成菩提。
四、您欲於二十日左右來滬,到上海火車站後,可乘115路電車直達赤峰路、密雲路下來,問密雲路457號即可,(離開電車站不遠)但元音老人現不在上海,在外地避暑,恐難以會見。仁者長途往返,又很是辛勞,故可以互相通信較為方便。希您作參考。時時放下一切,念佛、觀空,可得真實受用。
五、附上「人生二十最」格言二份,敬贈仁者與智偉居士各一份,作為學習和勉勵。順祝
夏健
恆志合十
智洪仁者慧鑒:
5月12函悉。一切眾生之苦惱,主要是被妄想、執著所纏繞,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現學佛法,即是以清淨三業,淨化惑業,明悟本具之靈明覺性,然後由體起用,打掃心垢,消一分業習,顯一分法性,及至力極功純,自能消除煩惑,於境界上作得主,隨緣自在,了生脫死。鶴地因緣很好,人才濟濟,希在齊志軍居士等帶領下,互相探討,共同切磋,勿辜負此一大事因緣。好嗎?
賤照隨函附上,聊作紀念而已。今為仁者取名智洪,取智慧廣大之意也。並頌
法喜
愚 徐恆志手啟
1994年5月16日
智洪仁者道席:10月3日函早收,近日極忙,故遲復,甚歉!
關於福慧雙修乃成道之要領,有福無慧,每成下世墮落之因;有慧無福,常有種種障道之緣,故必福慧兼修,始易成就。所謂修慧,主要是以般若為導,通心地,明根本,終至寂照同時,自在無礙。至於修福,凡布施、持戒、孝養父母,讀誦大乘,排難解紛,助人為樂,代人之勞,成人之美,不作諸惡,力行眾善,皆是修福內容。福慧雖似有別,實則圓融不二。因惟有開智慧、成佛道,乃真正無上福德也。
身心皆妄,惟性海湛寂不動,永離生滅去來之相。在修持過程中,自宜保養色身,借俗修真,否則色身不健,亦會影響精進。但應知果能如如不動,真體內充,自有強身保健作用,故宜務本為主,本末兼顧,而不宜本末倒置,為盼!若過於重視保養色身,久則以幻為真,勢必不利於般若慧命。
心密道場,十分希有。照片收到,氣象渾雄,皆諸仁之力。有安徽寧國縣某居士,對心密紹隆,頗具願力,已囑其方便時隨緣樂助,共成盛舉。今日由郵局匯給齊志軍居士人民幣伍佰元,其中:
[名單略去,編者](收據直寄上海敝處)
請轉告齊居士,事忙不另函。又不久將有《般若花》(增訂本)寄至齊居士處,請他代發各有關道友共結道緣。順祝
自強不息!
恆志
11月11日
智洪仁者:
函悉。收據一份亦收。(另一份某居士也是上海的,可能寄到蕪湖去了),亦不要緊,不必去追回。)
身口惡業,能污染自性,學道人應予戒除。今能發露,痛切懺悔,甚好,古人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望仁者繼續懇切懺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為要。並以布施(包括法布施、力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同甘共苦)的四攝法,攝客群生,使皆大歡喜,安祥度日。
出家修行,目前趨勢並不相宜,寺廟多趕經懺。出家者主要是出煩惱之家,居士修持更多磨練機會。又出家需經父母、妻子同意,才能彼此無礙,否則會產生更多煩惱,也於孝道有虧。
復頌
忍辱無我!
恆志合十
11月24日
答保定賈延居士 賈延仁者慧鑒:
5月27日手書拜悉。愚無德無能,對佛法大海也只是一知半解,慚愧之至!
知您已看到《般若花》,請作為參考。「觀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門,常觀自己心念,妄想來時,不取不捨,逐步自能轉化一切煩惱,逐步入於無念境界,而徹見自性。《般若花》「觀心」及「人事磨練」,二節文章,文字不多,但每句都很重要,請細細體會。
1、「觀」即是「看」,也可理解為「注意」,注意時即是「觀念」時,但必須注意,觀時不起分別心,久久妄想由減少到脫落,此時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斷滅、頑空,便叫明心見性。
2、一般打坐用制心一處,萬法歸一辦法,到萬法歸一時尚須一歸於空,故往往不能直下見性。我所說是直下返妄歸真,能徹悟自心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自性;觀心即能引出心性——明心見性。
什麼也不想,只是「靜」,不是「定」。定能開智慧,故說戒、定、慧三學。靜與動相對,仍是二元對待分別,不是究竟,這是二者質的不同;當然定和靜亦可通用,如「禪那」也叫 「靜慮」,文字無有定法,能明白其本質即可。
3、所說出現如忽兮恍兮感覺,仍屬於業識分別範圍,故修心先以體悟本心為要領,以得定開慧為宗旨,以一門深入(如仁者之觀心)為方法,待心地明白,再打掃習氣,成就菩提。
4、觀心逐步深入,第八識習氣翻出甚多(此是進步),若自無把握,便應念佛、念咒,作為助行,業習消除便平安無事。
仁者宜先修「觀心」法,禪宗六祖說:「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五祖對六祖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祈仁者一心觀照,久必得益。(修此法,即是「般若波羅密多」),余請參考《般若花》,恕不一一。
順祝
吉祥
愚 徐恆志和南
1998年6月3日
又目前氣功等附於佛法之外道很多,有許多非正式佛法,容易受騙。所說「內在證悟班」,我未曾接觸,不能妄評。精進觀心,必有受用。
賈延仁者:
10月9日函,近方閱到,因我曾到外地朝禮,不在上海。近日方回。「觀心」時能感到妄念漸少,正是進步。至於無聊的感覺,孤寂而無依,乃不能時常起觀之故,如能隨時提起正覺——寂然不動,而了了分明,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則進趣有路,不至有孤寂、無聊之感!
愚觀心有所明了,而再修「心密」者,一則從事修上增加定力;二則「法門無量誓願學」,有利於饒益有情。上座修六字大明咒(定),下座修觀心(慧)正是定慧結合,定慧交資,甚好,久之,便能寂而常照矣。
照片與友人同攝,今寄奉,(身邊沒有單身照)《般若花》,也郵寄上,望查收。
隨來50元已收到,謝謝!本想退上,免影響仁者生活,但念仁者一片至誠,故已收下,並已供養貧苦道侶,為仁者培福積德,必生無量歡喜心。
順祝
一切吉祥
愚 恆志拜啟
1998年10月29日
答遼寧宋世春居士 世春仁者慧眼:
來文明事理,融性相,體用一如,色空不二,乃顯此平常
之心。
然此平常卻不平常,凡夫昧而不知,二乘未免驚退,必須寂然不動,而靈知不昧,終於動靜一如,打成一片,乃能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斯真慶快平生矣。願與仁者共勉之。
恆志
1998年11月14日
世春仁者座右:
1月23日函收悉。 偈語三首,頗寓深意,說有深意卻又不知所云,禪宗門下,原來無理可說,不落階級,於無說處,卻具頂門一眼。如是而已。
古詩講平仄,一、二、四句末字押詩韻,今作為倡頌可不講究,但三句末一字能合詩韻更好,便於吟頌。今略改數字附上,供作參考。
呈上師函可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一一,頌祝
新春吉祥,合府歡樂,處處於有礙中忍得過,樂在其中矣。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2000年2月2日
嫂夫人亦受法同修,福德因緣,真不可思量,若能夫婦同修,定慧雙修,必能百尺竿頭,迅速進步,終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企予望之焉。
世春仁者道席:
來稿略改數字,奉還,此稿以明見本性為主,打通氣脈等等,乃是一種副產品,六祖說:「唯論見性法,出世破邪宗」也。請於一念不生,靈光獨耀處,體認本來。古德所謂「截斷眾流」,開悟見性,然後悟後保任,打掃習氣!不一一,敬祝
法樂
愚 恆志合十
2000年4月17日
世春仁者慧眼:
寄老滬閔路之來函,已見到,知曾因病得益,確是觀音大士、大愚師公不可思議的加持,亦是 仁者至誠懺悔,專心修法的感應;特別痛苦之後,進入空靈寂滅境界,此古人所謂「不經大死,不得大活」之謂乎!幸甚幸甚!但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說,則此乃萬里長征中之一步也。
至於五個「何期」,乃真實證到,十分親切,我在五十年前,亦曾經如此境界,但此皆光影門頭,切勿認真。古人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指無法向人言說甘苦之味,惟當人自知而已。至於此「冷暖自知」境況,若認為指色身冷暖之變化,則誤矣。
總之,祈仁者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若得少為足,或以為即此便是,則又被調弄矣,祈慧眼印證之。當仁不讓是在智者!
不一一,順頌
新年百益
法喜充滿!
愚 恆志拜啟
2月3日
世春仁者道席:
來函敬悉。所述「千座」終座之境界,諸境皆滅,無境依附,即此玄奧,其桶底脫落之先兆乎!我人本具無量光明,與諸佛同體不二,一旦根塵脫落,則菩提心中接佛光,光光互攝,緣起無盡,心佛不二,能所盡忘,雖華嚴境界,亦何多讓,因本來是佛也。但去垢有深淺,光明有大小,既不能不敢承當,也不能得少為足。圓教初住菩薩,即能破無明,見法性,現身百界,八相成道,何況此後層層深進,非凡情可測。
歸宗與南泉問答,均屬弦外之音,不宜強作解會。昔華嚴禪師所謂:「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所謂「擬議即差」。六祖曰:「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此心行口說,亦屬方便語,實際是「言語道斷(非口說),心行處滅(非心行)。」 仁者且道是同是別?這個光景又是什麼?
南泉問:「畢竟事作麼生?」,已是「無事生非」,師打翻茶銚,亦只好不得已而用之。南泉不契,仍被境奪,師乃曰:「清水難消!」禪宗本系直指見性,人根漸鈍,大慧禪師力主參話禪,此法不但用以起疑,亦以勘驗學人,是否落著,是否上當?但法無定法,目前禪風,直指似比參話,更易得力,但也因人而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擬編寫「勘南泉易,學趙州難」之宏文,略呈其所悟,饒益眾生,豈不可乎!追憶元音老人,意彌善矣。
春寒料峭,諸多珍重!
大慧師偈曰:
轉處孤危萬事休,隨緣得旨復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靈光觸處周。
即事即空無剩法,全心全佛有來繇。
填溝塞壑無人會,可笑騎牛更覓牛。
順祝
儷安,隨緣自在!
愚 恆志拜啟
2001年2月15日
世春仁者道席:
來稿拜閱,禪味清徹,難得之作。近因太忙,故未細細推敲,反正,皆弦外之音,不勞著意分別也。
遵囑原稿不再退奉。「夾山參船子」公案寫得比較生動,其中有數處似需改正:
1、第13頁「望望皆明其所指」,「望望」是否「往往」之誤。
2、「心風(光)臨機制(諸門),應緣映影,為念為語」。似有漏字,較難讀通。
3、筏船(28頁)似用「划船」為好,筏是竹排用以代船者,乃名詞,以用動詞為好。
4、第29頁「以及目前健在的徐恆志.........」此句宜刪去,我乃凡夫,名不副實,以刪去為宜.千萬!
5、古人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之語,何謂「家珍」?不可說,不可說!
6、原文太長,可否略加整理,使進一步條理化,重點突出夾山明悟光景,仁者以為如何?原文不違禪意,投寄刊載,並無不可也。
草頌
法喜!
愚 恆志拜上
附隨筆一篇,供參考。
2001年9月22日
答長沙肖建仁居士 師父:您老好!
近來貴體安康吧?時至寒冬,請多加保重,以免徒兒掛念。春節快到了,沒有什麼禮物送給您老,我們長沙的心中心法弟子,照了一張合影,捎上一聲問候,寄託一片心愿:祝您老健康、吉祥、如意!
師父,真的很感謝您,是您的大慈大悲,才使我們這些愚昩凡夫,能得此正法,能踏上菩提之路,能夠成為對眾生有用的人。深感正法難求,師恩難報,惟勤進,行佛事,以不負師父一片苦心。因不能常在您老身邊請示,所以在修法過程中,一有境界、疑惑,就參閱《驤陸師公全集》, 上師的《佛法修證心要》。徒兒有些不明之處,請求上師開示,您老常告誡學人要時時觀照,處處凜覺,《驤陸師公全集》四祖入牛頭山度懶融一章中,四祖開示懶融要「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此處徒兒很是不解,複次,「空寂」是否就是「無所住」,「外不著相,內心無喘」呢?是否就是趙州古佛所說的「無」呢?六祖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空寂應該也就是自性的本體吧?
打擾這麼多,勞您老費神,弟子很是感激,不安。
祝 您老春節愉快
萬事如意!
頂禮 弟子:肖建仁
2000年1月25日
肖建仁居士慧眼:
來信及各仁者合攝照片,均已收到,見影相憶甚覺快慰!新春佳節將到,祝諸仁者諸事吉祥,法喜充滿!
四祖開示懶融禪師之語,乃是層次較高的指示,「莫作觀行,亦莫澄心」,正是破法執,得自在,但這必待「我執」已破,煩惱不生的人,才可進一步打破法執,如《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但我法二執,並無嚴格的界限,圓頓教人破我執時,也破法執,一破一切破,一修一切修。凡說法都是對機而說,四祖知牛頭山懶融時機已到,故說此法,可見法無定法,當機為貴。
「空寂」,即是「無所住」,也即是趙州所說的「無」,也是六祖所說:「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但必須明了此空寂是真空,不是頑空,是妙有之空,不是空無之空,體是真空,用是妙有,如鏡體是空,而能照物顯影,鏡譬為真空,影是妙有,空有不二,體用一如。若以頑空為空,便永遠不能見性,永遠不能理解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即不住於相(用),而生其心即「如如不動」(體),見此若能理解,明心見性有份矣!祝
各位吉祥
新春愉快!(某仁者拜此問好)
恆志拜啟
1月28日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智田醫生道席:
來函拜悉。仁者念因緣難值,欲廣結碩德,以自策進,其志可嘉!惟大德如 黃念祖、賈題韜、游有維等皆已謝世,其他師資,確亦不多。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礎,似不需多所攀緣,以免影響定慧力。蓋種種佛法,無不從得定開慧中,明悟自性,然後打掃積習,悟後起修,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性,並念佛求生,使即生成辦大事。感仁者之誠,略抒愚衷,互相策進。
「托缽」一文,善巧方便,接引群盲,很好!茲已寄往北京西四阜內大街25號《法音》雜誌社 某編輯(郵編100034),請注意聯繫。
順頌
法喜充滿!
學人 恆志拜啟
1999年4月6日
智田仁者慧鑒:
手書及《豫東佛教》均收。此次相見,莫非因緣。仁者於一切境不起分別固好,若能通過修持,認知自性豈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認知心性的火花。
仁者曾學上師瑜伽法,四臂觀音法,並無不可,修法總以一門深入為主,不宜諸法齊修,趨於夾雜。故心中心法,暫時不宜並修,待時機成熟,專修此法。又許多密法,都從有相下手,使萬念放下,萬法歸一,然後破一歸空,徹見本性。心中心法,以無相、無住為本,直趨菩提本性,宗旨各有不同。
《豫東佛教》內容甚好。佛法無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濟度有情。「泯見」……無我見、人見……實為破煩惱要領,由此進入「我空」、破除「我執」,才有超脫三界之分。祝 佛日增輝,廣利有情!
順祝
定慧雙修!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1999年8月10日
智田仁者: 2月18日函悉。
觀音大士對聯附奉數則,請選用或參考。
某居士虔修道場,皆菩提心愿所成就,難得!但宗教活動場所,需辦申請批准手續,當在尊處考慮之內。
順祝
有願必成!
一、妙相圓融,遍塵剎無求不應。
悲心懇切,度群生有感皆通。
二、三十二應周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三、隨類現形,智炬高擎游法界。
尋聲救苦,悲心廣運入娑婆。
四、福慧莊嚴,成無上道。
慈悲廣大,渡有緣人。
愚
徐恆志拜啟
2000年2月27日
智田仁者:
函悉,賤體近尚安康,並已遷居:上海.....。以後來信請改寫此地址。
元音老人已於陰曆正月初一晚八時一刻往生,一切安祥,火化時瑞相甚著,茲附上照片一份,留作紀念。
敝處電話已改為..........,故未打通。靈岩寺在江蘇蘇州市木瀆鎮,是淨土宗。高旻寺在江蘇揚州,是禪宗,二寺道風很好,都不做經懺。根據某居士的興味,自選出路。不過禪宗能明心見性,固然很高,但悟後尚須起修,破無明,見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專修彌陀大法,帶業往生,較為實惠,解決問題。請與某居士談之。旅途請看地圖,定能找到。
順祝
安樂!
恆志拜啟
2000年10月28日
徐老: 您好!
您的回信收到,因郵遞員將信送錯,故耽誤了兩周,未能及時回信,望您老原諒。
上封信,本想說我的一位同門師兄,他欲前往拜見(您老人家),因在門診寫的,忙於應診,檢查疏漏,錯將「他」寫成「您」,以致句意不明,乞師寬恕。
我的那位師兄某某,現在上海某醫院進修,我們曾同跟青原山上體下光老和尚參禪,本份工夫很好,只是心力不足,不敢認同,乞師見到他時給予明示,促其堅定信念,(徐老批語:當共同商量,堅其信念。)其願即此。
這邊的某師兄曾多次促我寫信問您,他說觀心時,可以心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並未見有「念頭憧憧往來,生滅不停」,而外面的聲塵卻也知道,只是不著。(徐老批語:能如此更好,但功夫加深,妄念將隨之翻出,要有思想準備。) 他不知是否如法,懇請 師父作答以解其疑團,他又問「真道眼」到底是怎樣的東西,如何方可具有「真道眼」,弟子不能為其道,亦乞師指點。(徐老批語:心定念空、言語道斷、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靈知不昧,即是道眼。)
弟子尚有一疑,即通過日用中觀心後的悟境與專參話頭後的悟境,在力用上前者是否「嫩些」?這裡只說初始,不論「日久」。(徐老批語:悟境非一次成就,故所謂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兩者根性不同,悟境一樣。事修比理解容易得力。)
另外,打點閒岔,關於心密付法之事,您有何看法?效法六祖?如同仁共尊您老,是否荷擔?恕弟子多嘴。(徐老批語:付法非小事,大事因緣不宜草草。我無德無能,何能承擔)
順致
祝常住世間,利樂有情。
(徐老批語:目昏,草草批覆為歉。恆志11月22日)
弟子智田頂禮
2002年11月17日r>答張家口李雅詩居士 雅詩仁者慧鑒:
匯來2000元已收到。關於佛學書局所印系列書,現已出第一本《幻齋隨筆》,此書系大家助印,免費贈閱。今寄上20本,請收。您寄來的款子將印第二本書《法藏碎金》,印出後當再寄給仁者。
這樣,來款是否作為助印?功德芳名,今後將印在書後,作為證信,並感謝大力支持!
此頌
定慧圓明
愚朽徐恆志合十
2002年6月11日
西安劉志強居士已有信來告知。
雅詩仁者道席:您好!
6月20日來信敬悉,知所寄《隨筆》已經收到,甚慰!以此聊作參考,作為助道,尚希隨時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埋頭苦幹必有到家之日,請仁者繼續前進,早證菩提。
此次印系列小冊子,蒙大力支持,頻施淨資,無相功德,不可思議,謹表感謝!所寄之款前後共伍千元,當以四千元作助印費,壹千元作為各地郵寄費,一切遵示辦理,並再次表示謝謝!關於排版、校對工作,是請道友幫忙以減少疲勞,可請仁者放心。修持中如有問題可參考《隨筆》(下篇)或可有所幫助。祝願我法雙空、得大自在!復頌
定慧圓明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2年7月18日
雅詩仁者道席:
承匯來300元已經收到。仁者至誠懇切,特打電話來說明,令人感動,本應退回給仁者,現既如此,只得汗顏收下,特此來書,表示由衷的謝意!一片真忱,心感不已。
第五本系列小冊子,不久將出版,仁者芳名尚有2000元,亦刋登此冊上,前後總計5000元(連郵資)大力支持,不勝感謝!
以後尚有王驤陸上師、元音老人、牧牛老人三人的書,亦將印刷,前後總計八本。順告,即頌
寂照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3年5月22日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慨夫仁者道席:
接2月23日手書,敬悉。
仁者擬再版元音上師《大手印.安心法要》,使能流通全國,廣利有情,用意至善,甚為欽仰!茲經與上海佛學書局聯繫,據告:
1、先將樣本及委託書派人送至書局談妥封面,紙張、本數等有關事項,由書局報價,雙方議定成交。
2、協定後約三四個月即可交書。
3、上報批准手續,由書局代辦。
4、初二校對由書局負責,最後一校,由我們負責。
上列事項學人當委託老人學生,代為奔走商議,現請仁者將山東版本寄來一冊,便於進行。(若能將成都文殊院底稿寄回更好,因此稿曾經學人過目,也有一些改正之處,若不方便,只好作罷。)
關於作序問題,當遵囑寫上,屆時尚祈惠正,為荷。
上師[元音老人,編者注]往矣,同深感慨!足見一切有為法,皆生滅變化,不足恃也,仁者當有同感。
復頌
法喜無量!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2000年3月3日
慨夫仁者慧眼:
手書及《安心法要》三冊以及山東省某同志寄來的《安心法要講義》一冊(連同勘誤表4份),均經收到,請勿繫念。
收書以後,愚與上海某居士聯繫,據告知,此《安心法要》,現在已由台灣某居士發心印好,並答應將於來滬時攜帶一部份,來上海,據說印數不少,她建議上海不必重複印行。愚見既然已在台灣印好,上海就無必要再行印行,事實上目前籌款印書,也非易事(經濟問題,確較痲煩)謹此奉告,尚希慧裁。講義一冊及原稿三冊,暫存敝處候示處理,如何?順頌
光明自在!
愚學人 恆志拜啟
2000年3月11日
又 上師[元音老人,編者注]在農曆正月初一晚8:15時圓寂。初坐在椅上,兩眼向天空看,似有所見,突然站起,後又慢慢坐下,即氣絕。絕後臉色如生,隔日諸弟子,聞到室內有異香,蓋菩薩一期應化事畢,去來自由也。特此訃告。
慨夫仁者慧眼:
手書拜悉。 元音上師的《如是說》,已審閱,略有修正,請複閱。愚與老人雖屬同門兄弟,其歷年情況,卻所知不多,故「年譜」之議,有待後緣。《恆河大手印.安心法要》聞成都已出書,頃已電請某居士擬先寄數本給仁者,以應急需;此後山東方面不久也即將印出。請與某居士聯繫,以應普遍需要。
賤體尚可,隨緣度日,唯函電往返較多,近較忙碌,無德無能深覺愧惶耳。順頌
法喜!
愚 徐恆志拜啟
2000年7月
慨夫仁者道席:您好!
一、仁者擬收集元音老人有關淨宗言論、著作,成為一集,以利淨宗學人,此舉彌善。蓋元音老人所述,處處不離心地法門和禪淨不二之旨,足以振頹風、正視聽。愚常以為明心見性是學佛之要領,不求明心見性,勢必心外取法,往往成為外道,淨土宗亦並不例外。但此義每多不談,誤導者多,老人開示足以糾而正之。仁者為此操心,功德洵無量矣。
二、四川省宗教文化服務中心印出《恆河大手印》後(仁者諒已見到),北京某居士來電話問我《恆河大手印》原文的出處,何人所編寫,何人所傳?愚答以只知白教貢噶大師曾傳此法,而老人所釋文中前後未發現有執筆書寫的人,某居士要求能夠查明,以利於讀者明確其來龍去脈,增加信心,未知仁者曾有這方面資料否,如有,請賜告其詳,以便轉告某居士,為感!
順頌
法喜無量!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
2000年8月8日
慨夫仁者道席:
數示均悉。照片也收到,請釋念。有關情況,敬匯
報如下:
1、《淨土修證心要》已按照仁者之意,改為《淨土修證要義》,以示非涵蓋全義,惟擇要予以解釋。
2、仁者所寫《後記》很好,已全部照用。
3、仁者所編小段文章,現以《淨宗修證語錄》名之,並在拙書序文中,說明出處。
4、「定金」尚未提及,待後再講。目前「佛學書局」,已將全部印稿帶去安排、估價,待確定後,當再聯繫。
5、上師法相,已揀定一幀在廣場中所攝照片,面部較大,可能請書局,再放大些,在聯繫中。
6、序文影印附上,有不妥當處,祈及時電告或函告,以便修改。
7、已向書局提出,我方準備出助印功德金1萬元,能印幾冊,就印幾冊,以便結緣。書局已提出至少加5千冊,作銷售流通。他們估計總將每冊在10元以內,核算後再聯繫,因年內計畫已滿,本將列入明年計畫,我要求能在年內出版,以滿同仁之願,正爭取中。(他們初步同意)
8、所印為照來樣32開本,即一般書籍的大小,因不厚,再大並無必要。
9、封面除愚題簽《淨宗心要》外,擬加蓮花圖案,以資莊嚴,花為白底黃蕊、紅點,書名也擬紅色,以資醒目,待今後看實樣再改正。
10、此次將文章編排、選錄、列印、校對,仁者煞費苦心,著作權頁「責任編輯」之名,仁者實至名歸,當之無愧,愚略盡綿薄,亦是應做義務,不足道也。(封面寫「編輯」,著作權頁寫「責任編輯」)
以上各點,未知當否?如有修改,請及時函告,以便照辦,為盼!敬頌
法喜無量!
(助印功德芳名,另有一面,請列一名單,以便印刋。)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9月1日
慨夫仁者道席:
10月17日手書奉悉。某居士曾有功德芳名寄來,計12653元,款尚未匯,目前不需要,以後再講,經書局告知初步核價為每本4元光景,後再定奪。
《金剛經》語體文版已請上海佛教居士林打包寄發至歌舞劇院,因寄贈戶數較多,故約一個月內,才能寄到,請仁者暫為等待是盼!此經解亦是上海佛學書局出版,聽說每本流通價為40元(甚厚),但有一部份贈送本,如尊處道友需要,可投函:「上海……」試索,如未贈完,或可照寄也。
近遷新址電話為……,敝舍已備有取暖設備,承關懷,至以為感!
順祝
秋祺,一切吉祥!
愚朽 恆志拜啟
2000年10月21日
慨夫仁者慧席:
函悉。關於《淨宗心要》後記中並無必要提及愚加工潤筆等語,事實上也不曾加工潤筆,請仁者慈悲釋念。也決不能加上「顧問」之類的「套語」,以免畫蛇添足之誚,仁者請鑑諒!
北京方面淨資,已報佛學書局,此次擬一起作用。所謂「以後再說」,是指某居士未將確切數額報來,聞彼近赴外地,故曰「以後再說」耳。
《淨宗心要》封面格式已由書局送來樣子,愚嫌紅字蘭底,太覺鄉氣,現擬改用蘋果色封底,深咖啡書名及三項小字,已向書局建議,並要求再看樣,因想像與實際往往有距離。順此報聞,余後再詳。順祝
定慧莊嚴!
照片原有背景,不太淨潔大方,故已由佛局取消背景,但放大後,略為模糊,只好算了。
愚 徐恆志拜啟
2000年10月30日
慨夫仁者慧鑒:
手書拜悉。關於傳法之事,愚已停止傳法。一因年老力憊,力不勝任,二因目前「某功」仍很猖獗,鬥爭仍很劇烈,心中心法雖是正法,但甚易引起誤會,請轉告道友,並表歉疚。
其實一切佛法,無非善巧方便,利樂群生,無有定法可說。六字大明咒,亦是三密相應的無相法門,若能得其要領,於一念化空,妄想脫落時,卻不同木石,了了分明,回光薦取,當下認清即是本地風光,即能悟在當下,慶快平生。即使修心中心一、二千座,仍不明悟者比比皆是,實知修而不知悟之失也。仁者悲心懇切,請方便開導之。若定力不足,保任力弱,則仍需修六字大明咒,以增強定力,或念四字彌陀名號,手結法界定印,口念耳聽,萬緣放下,也易得定開慧,而往生淨土,實修心之要領。管見如此,質之高明,以為如何?
復頌
法喜
愚朽 恆志拜上
11月2日
答江西邱道玉居士 道玉仁者慧鑒:
這次您們姊妹兩人從遠道為法而來,確是有緣千里相會,你們的福德和智慧是不可思議的!祝願仁者努力修法,能實行你的願力:早日明心見性,早日加入普度眾生的行列,來報答佛菩薩的大恩大德。
(一)您托人送來「格言集錦」的手抄本和2月1日的信,已收到。知已打坐多次,都堅持下來,很好。凡事起初難,以後便可由生到熟,只要依此埋頭苦幹,到一定時間,自然水到渠成,無不成就。所謂無不成就,即定能得定開慧,明悟本性,打掃習氣,徹證菩提。問題答覆如下:
1. 修心中心法,極易翻種子,故修時往往妄念翻動甚烈,需知這是好事,切勿懷疑,翻動愈烈,去泥愈多,翻至徹底清淨,自然證入不動,並能由體起用了。又昏沉與掉舉(心不能入靜)是靜坐中,最易出現的二種現象,昏沉時,只要注意全力顧到持咒,自可由昏沉轉清醒,真不能支持時,可暫下座行走或禮拜,方便調伏,至神清氣爽時,再上座;至於掉舉時則宜死心塌地結印、持咒,隨著修持的加深,自可逐步而由散亂入定靜,由定靜發智慧。
2. 修六印時勿先看印心各書,是防定力不夠,反生知見,或被文字所縛、言語所轉,欲益反損。修六印滿百座後,意境漸趨明朗,才可助其理解,使行解相應。(所謂印心各書,亦包括二祖之書,特別如《乙亥講演錄》中的「印證分」,目前勿急於看,但「啟機分」及「正修分」可先看,以明方向。
3. 已修三座只要坐滿二小時,手印未曾散,持咒未曾停,就可算數,修第二循環,即是補不足,不必再修第三循環。(二個循環等於96座,相當於一百座。)
4. 第二印,[略去,編者注]說明書上遺漏此兩字。
5. 女子例假期間可繼續修六印,不妨礙。
6. 兩位既已受法,可以立法名,以增強信心。令姐名為慧英,你名為慧玉,意為您們是「智慧中的精英」、「智慧中精美的寶玉」。好嗎?
7. 持咒當然宜力求音準,但離聖時遙,輾轉翻譯,加上方言發音不同,不免有所出入,如六字大明咒的讀音有五種之多。即經本上所譯之字,也很多不相同。故只能說「力求準確」,很難說「絕對準確」。所謂「校正音韻」,是力求縮小差距,尊重梵音。(至於輕重、段落等法,如有條件,也自應嚴要求、高標準)行者只要根據原學注音(或上師口授)至誠恭敬、一心念之,決能獲得法益,不必生疑,不必分別,因「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啊!為使能把咒音念得標準一點,校正讀音如下:
[編者註:心中心咒文讀音略去]
(三)所送來的《箴言、格言》內容豐富、收羅廣泛,規勸效果好,實用價值大,如此發心勸世利人,功德不可思議!但粗看之後,覺得象仁者所說:內容上有增刪的必要:我初步不成熟的看法:①格言以精練短少為宜,故事性的散文(如有關蘇東坡的故事等)最好刪去一點。②此集內容古今中外都有,這也很好,融先聖古德嘉言於一冊,但有關道家煉丹、修命功等文字,能否予以避免,因我們既知「真如自性」是真理,則知出陽神、陰神、煉丹、守竅等法皆非究竟,容易導人入邪。③分類目錄,尚需考慮重立,如「古今訓語」其實所錄都是古今訓語,也都是「修行者的心得」……。④此集宜有一個書名,用「古今嘉言錄」、「古今格言集錦」一類名字,可以考慮。
提出上列不成熟意見,供仁者參考。愚曾編了一冊《中國歷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集三種文體於一冊,現正由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排印中,約六七月份可出書,在「格言選粹」中,分為十類:進德、學問、涵養、器識、慎言、治家、處世、養生、改過、明心。待出書後,當寄上一冊,供您在增刪整理時,作為參考。總的來說,這本所集的箴言、格言內容簡明、豐富,有利於世人,對不學佛、已學佛者都有實用和學習價值,不學佛者有了修養基礎,也可培人天福報之因,作進修佛法的資糧,故有出版的價值。作序的問題,待整理完成後再說,好嗎?
您的原集,想您處還有,暫留愚處,不再寄上,如整理時需要可來信。草草,順祝
奮發向上,為真理奮鬥!
某仁者將開始修法很好,望您們姊妹互相切磋,日進於道。
愚 徐恆志合十
2月14日
慧玉仁者慧目:
3月30日書4月5日收到。有關各點答覆如下:
1.您選的嘉言書名就用《修身進德嘉言集》,較合書的實際內容,且與我編的「格言」名稱上不重複。
2.封面設計,今後當托道友代為構思。
3.署名,是否用「邱慧玉選編」,一則作入道之紀念,二則不與政治身份相矛盾,仁者可自行考慮。
4.我選的新書出版後,當與《般若花》一起寄上,(《般若花》當寄上二冊。)請暫為等待。
5.每章開頭的話,有放上去的必要,以後當審閱潤色。
仁者結單跏趺有先脹後痛現象,若能逐步趨向緩解便好;如在2小時中痛脹不能轉化、減輕,則可改散盤,其功德、效果並不影響,因有手印攝持,身業自得清淨。修心密者為發願今後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故加念慈氏咒48遍,如 仁者今後願生西方淨土,則此咒可以不念,可在修第四印後,發願回向西方,或加念往生咒21遍至48遍。願力不同,故修持方法也有所不同。(回向西方文,如「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一切諸含識。」)復頌
定慧圓明
愚 徐恆志合十
1994年4月12日
慧玉仁者:
5月8日函悉。各事答覆如下:
一、知仁者以用散盤坐,照此下去,不問收穫,只事耕耘,水到渠成,終有成就。您姐姐能堅持每日二座,精進用功,很是難得。
二、修行問題,如調琴弦,不緊不松,自能相應。只要大願不退,悲憫自他無始以來受無量苦,上求下化,必能成就無上菩提。
三、書稿二次寄來都收到。最近我的《般若花》有不少人要求再版重印,各地方自動捐了一萬多元錢。現決定再印1萬冊。因此,應道友要求,打算增訂一些內容,現正在忙於編寫(主要是整理歷年來與道友的通信),估計六月上旬可基本寫好。屆時擬審閱,仁者書稿,並寫序文。大約六月中下旬可以開始。知已函請趙朴老題簽,很好,希能辦到。封面用般若花圖案,亦好,免再構思。靈岩古寺住持已同意出面作為「選編」,並籌款印書,因緣難得。所加有「慧玉」署名的一段話,很好,很有必要,屆時再行推敲一下,基本上都可以。待我具體閱讀後,寫好序,當再與仁者聯繫。
我的《格言集》尚未出書,今先寄上《般若花》貳冊,以便您抽時間慢慢細讀。
四、人體的作用範圍有生物場,能在各部位輻射出電磁波,這是一種本有潛能,氣功師則通過氣功來加以誘導、發掘。故有「意念制動」、「意念開鎖」等等功能。現在科學家已證實意念的物質性。也即說心理能影響生理。您想到氣功師天宗穴就痛起來,這是心理作用於生理的明顯事例。其實若一心持咒修法,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只要息心轉妄,心定氣閒,則痛與發驚現象,可以轉化、消滅。修六印時一切平安,即是明證。常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則知氣功師信息等等,都是虛妄不實,切勿執著,認妄作真,自陷苦惱!「一切不理,不於境上生心」,即是擺脫信息控制的辦法。佛法以明心見性為最高層次,若能明心,便知煩惱、業障、妄想、執著,都是一時幻化現象,「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矣。正象您說的「萬法唯心,去不了這個心,沒辦法」。現在您修無相三密,正是最好的辦法,要不驚、不怖、不畏,自能逢凶化吉。您近日可能太疲乏,加上心神不安,出現夜夢驚恐等現象,故宜一面練習「息緣忘慮」,多多觀空,一面服些「苦膽草片」或「銀翹解毒片」等清熱解毒藥,因喉熱、牙痛、頭暈、嘔吐等等都說明心火上炎,內有燥熱,舌苔黃膩,形成口乾苦澀,希耐心治養,不久便好。
草草,即頌
一切安詳
愚 恆志手啟
5月22日
慧玉仁者慧照:
一、9月11日來信,日前方到,知出書問題,有種種障礙,此亦無妨,學佛人正好藉此逆境磨練身心,發願出書,利益眾生這是好,成敗得失,這是因緣。「練心之法,只於有礙中忍得過」,這是我的老師王驤陸居士的名言,願仁者勇猛精進,自強不息,勿因逆境失望,勿向困難低頭。除磨鍊心性,隨緣自在外,目前切宜注意體質,勿使心火上炎以及痔瘡出血,否則疲勞與煩惱交攻,最易引起重病,切宜注意。痔瘡出血可服「髒連丸」,不知大余能買到否?甚靈,有收斂、止血、止痛、潤腸等作用。
二、從目前情況看,急不得,印書事,宜慢慢來。現請進行下列工作,逐步地進行。
如果廣化覆信同意出書,當函告您將調整後的書稿寄二份給我,我於審閱後送寄一份給徐居士去審閱,希望能完成這一功德,以免種種申請出版的痲煩和困難,滿您廣利有情,普度眾生的大願。(愚所寫的各書,大都是由上海佛學書局出面申請,因宗教局了解我,故每能批准。其他各處出版局和宗教處,往往對有關宗教書不敢輕易審批,怕負責任,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廣化能承辦此事,這是唯一的「殊勝因緣」呀!)
如廣化能印,不以「無出處」、「文白夾雜」為問題,那麽某先生的序文中,可不再提及這二點),但序文仍以刊登為宜,待他文來再說。
三、愚雖襄邁與事冗,但夏秋以來,賤體尚好,可請勿念,某居士已來信,據說親得法益,能逐步做到自由自在、無所掛礙,難得!我已直接函復了。
此頌
秋祺
愚 恆志合十
1994年9月21日
慧玉仁者:
函悉。知已恢復健康,很好!「髒達丸」應作「髒連丸」,希改正。選編者的話,我看以原來的一段為主,補充「其二」中的兩句話,其他就不要了。改後如下:「格言、箴言、民俗寶諫;名人語錄、佛語祖言,文言白話且同篇,千聖開口百賢勸。粒粒珍珠,圓融融圓,連成一串,成個大圓。摩尼寶珠您曳(曳同拽)著,在世出世,圓圓圓。」您看好嗎?
修心中心法,上座念咒,下座觀心,常與煩惱奮鬥,常與自己逆,平日覺不能自持,可念咒以助之,使寂光真境,常得現前,佛號可暫停念,使一門深入,一旦明心,法法融通。祝
健康
愚 恆志手啟
10月13日
慧玉仁者慧鑒:近來好嗎?
茲因小女之邀,愚將於五月中旬出國探親,回來時間尚難肯定。故請仁者今後勿再賜函,以免遺失。謹此奉告,順祝:
六時吉祥
圓滿菩提!
《嘉言集》不知已否出版?我有信致徐仁康老居士,請他多多關心出版,送發事宜,請仁者直接與之聯繫。
下愚 徐恆志頂禮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
答陸曉先居士 曉先仁者慧鑒:
別來轉眼二月,無常迅速!手書及照片三幀已由小兒徐覺哉於家書中附來,甚覺可貴!仁者夙世培植深厚,故仁孝懇切,福德因緣,超越常人,名山聖地,高僧大德,均能親臨覲見,尤其以金剛般若為主導,「誓盡此生出裟婆」大願無盡,彼岸同登,大事因緣,真是不可思議!願與 仁者共勉之。
三張照片背景都雄偉莊嚴,置身雲中,真有氣象萬千之感!入藏之初,頭痛無法入睡,這固是一種鍛鍊,朝拜過程中則又一切如常,這不僅可視作業消智朗,障盡福崇的現象,也正說明,「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境無自性,損益在人」,若能心空法忘,自得隨緣自在,得大利樂。
《般若花》精裝本已收到四冊,很好,此版比第二版增入《靜坐入門》,至此,愚一生主要著作基本上匯集於此冊,不妨留作紀念和參考。但所謂「般若花」即非「般若花」,是假名為「般若花」罷了。
「近慈居」三字很適用,近慈母之安居處也,
隆蓮大德,畢竟學養俱深。宣公上人圓寂後,聽說由恆律法師任主持,一切照舊,繼續弘法。
復頌
淨樂 並向令妹婷婷問好!
愚 恆志手啟
1995年7月20日
曉先仁者慧席:
接一月十日手書,萬里來鴻,欣喜無量!仁者深植福德,到各名山道場布施供養,功德利益,真是不可思議!所謂「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住一切相,心無分別),修一切善法(修布施,供養……等等),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無住相布施,不但得福,還可成佛。
知仁者曾與普壽寺如瑞法師等會見,觸動很深,該寺尼師都戒行清淨,如法如律,十分希有!都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持戒念佛,真實修行者。後有因緣,請常去參學。仁者年富力壯,又多福德善根,正是參學之難得機會。
聞二姐姐因姐夫傷骨,暫難來滬,近慈居開光,只得暫緩,仁者孝思不匱,有願必成。知近來以節能燈與《華嚴經淺釋》廣泛供養,《華嚴》為經中之王,燈則象徵智慧光明,正說明仁者發廣大菩提心,以萬行之因「華」,莊「嚴」自性之佛果,與一切苦海眾生同出生死,同證大覺!
令堂大人高年多福,仍需經常請其一心多稱佛號,經說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念之乎!且生前多念佛號,臨終善根發露,必能強者先牽,正念現前。凡臨終正念不失,對世間一切了無留戀者,必生淨土。
氣功是運氣打通氣脈,卻病延年,與學佛悟道、明心見性、了生脫死是二回事,不必追求,如能念佛、持咒,常與習染奮鬥,於有礙中忍得過,則氣血自然通順。學佛之人應知一切唯心,以心為主,所以《華嚴經》說: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能主宰,則光明自在,穴位堵塞,便可開通,請仗自心定慧力,勿隨外道的膚淺說法。拙作《般若花》P.289上有談及氣功事,請作參考。
令郎頗有善根,肯敬香、念咒,即是表現,莫看這是小事,戒諸惡,學眾善,乃至成聖為賢,成佛作祖,都從此一念善根開始,現在萌芽狀態,要善自護養、栽培之,獎善、懲惡,常勸其「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抽菸、喝酒,都是不自愛、無出息者之所為,往往由此習染,走向下流而不自知,時時警惕而提醒之,自可逐步扭轉,若有淺近修養善書,希他能發心閱讀,必能潛移默化。同時,業力消除,必有過程,仁者亦勿急也。
定海老師太道心純真,善根甚深,惟所說「血盆經」、「血湖經」都是偽經,不可翻印,印光老法師早曾指出過,故雖有善言善語,以不印為好,以免以假亂真,產生流弊。
我們既學佛法,應仰聽佛言,常以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觀察人生,觀察宇宙,隨遇而安,隨處自在,不被一切痛苦所縛,為盼!
此頌
一切圓滿。吉祥!
愚 恆志手啟
1996年1月24日
曉先仁者慧眼:
久未通訊,常念賢德。接10月18日由華東療養院所寫之信,讀之恍如見面。驚悉令堂大人撒手西歸,深為悼念,愚即在佛前代為念佛回向,祝願仗此念佛功德,使蓮品增上,永出三界,成就無上菩提!根據令堂大人臨終前後情況,甚為吉祥:
1、能日夜高聲念 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名號,常請諸聖眾在她身邊;
2、斷氣時無人在旁干擾,讓老人家安祥西歸,心不散亂。(如親屬在旁,難免動情悲泣,會影響她一心求生)
3、16小時後身體更衣尚屬柔軟;
4、發現後大家輪流念佛,此時中陰身,聞佛號聲便得一心西馳,得到加持;
5、在七七期間,誠心做了不少佛事,廣修供養,必能使存亡兩利,有助於蓮品增上,早證無生。
綜此幾點,已說明老人家具備了往生條件。且臨終時,只要心有佛念,無人干擾,正念分明,即使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淨土,況令堂住近慈居,實際上等於閉關專修二個多月,福德因緣,實是不可思議,生時不離三寶,歿後必生佛國。仁等孝思不匱,盡心盡力,實是難能可貴,從此更可安心學佛,脫離六道生死之苦了。知靈骨現暫存於觀音殿,立像腳後,種種殊勝因緣皆令堂大人福德因緣所感召,佛菩薩慈悲加持之力,很是嘆仰!雖已滿七,仁者等常能為老母親念佛回向,必能獲佛菩薩冥佑,六時吉祥,福慧俱增。至於某居士,能勸人念佛、信佛,皈依三寶,確實做了不少好事,但所說神通之事,只能作為參考,真有神通者,一般不肯輕易顯露,其所說老母親仍在仙道修行,以老人家行原來說,雖也合乎情理,但往生西方,也並非難事,只要信願具足,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蒙佛慈悲攝受。又某居士說,半年後帶您去「觀夢」,可與 老母對話,既已托生仙道。豈有效世間靈鬼附體「觀夢」、「扶乩」等事,此等屬於外道邪妄知見,幸勿輕信,致偏離佛法正道,而入迷妄顛倒,著相取境之迷途,為禱!又老母往生淨土後,由於境緣殊勝,便會漸忘世間恩愛,故仁者念佛回向,於存亡都有利,不會干擾老母繼續修行,因有佛力加持。故請不要以凡夫知見,分別、推想出世大事,好嗎?
《華嚴經淺釋》專送某居士此也不妨,學佛之人,只要於心無愧,一切隨緣,請仁者勿以為念。
人生多苦,八苦交煎,身為佛子,不忍緘默,故來美後,曾為此地佛友宣講《金剛經》《六祖壇經》《心經》等,使能大家明白佛教真理,息下分別、妄想、執著,而度一切苦厄。《般若花》在美頗受歡迎,有人印送兩千本直行繁體字,以結法緣。本擬於今年年底前回滬,但因小女勸阻,道友挽留,故看來尚須住上一段時間。人生一切幻化無常,只能隨緣行事。
知仁者已得退休,趁此強健身魄,常修清淨梵行,發願與法界眾生,共生極樂淨土,了此無量劫來生死大事,謹此祝禱,並祝心空、無相,在新的生活上,更有意義,更奮發向上!
內人附筆祝 仁者吉祥
愚 徐恆志手啟
1996年10月31日
曉先仁者道鑒:
日昨接在美寄出的華函,來自祖國道侶,彌覺可喜可慰。仁者誦持《金剛經》三年余,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有所體會,此經是般若要典,誦持者要求心上於一切法無住無著,不但無我相、無法相,也要求無非法相,也即是空我、空法、空空,故是成佛淨心要典,「為法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又此經前十六品說「不取於相(起用),後十六品說「如如不動」(證體),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能領悟其義,便能無障無礙,得大自在!祈仁者口誦心行,此常返照本性,果能心空、意淨,心無掛礙,便能得佛法的無比受用!至於所念各經,皆無不可,總以念後心地清涼,道念增盛為妙,如時間過長,反而成為負擔,心生急躁,或有任務觀點,於心不安,則可適當減少,似宜以《彌陀經》、《金剛經》、大悲咒、回向淨土為日課,即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宿,願與仁者共勉之。(《地藏經》也可幾天念一部,作為日課以外的作業。)
學佛人以離苦得樂、得定開慧、明悟心性、成就菩提、了生脫死為要領,此外凡無益出世,生滅虛妄之法,均宜避免。某居士搞預測、看病、看風水等,皆是生滅無常之法,不是佛法,但一般人不懂佛法要義,往往著相取境,為生滅境界所誤,實甚可惜!凡遇真修行的人,可以直言相告,勸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勿搞旁門邪道。
宣公上人的追思集文章,我曾看過,百年大事,真渾同一夢,一切無常、無我隨緣住世,得過且過。承仁者諸多關心,十分感謝,老伴及小女蘊文均附筆向 仁者致謝!
令堂大人骨灰遺願撒在普陀山,並將趁殊勝因緣,撒在綠化地里,作為供養、護持 觀音大士的微妙功德,甚好!妙善長老定能觀喜首肯也。某仁者以寫經功德,回向慈親示現生處,孝感動天,必有感應。《法華經》是大乘法寶,說明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寫經功德,不可思議,如因緣成熟,能將小嶺峰庵,改建為普度寺,紹隆三寶,利樂有情,以此功德,回向淨土,莊嚴佛果,必能如願以償,希仁者善自助成,利益無量無邊!
知隆蓮法師已89歲,因病住院,想吉人神助,必能日見好轉,如時機巧合,工作無礙,不妨與某仁者前往祝壽,順便朝禮普賢大士道場,留殊勝種子,祝順利安排,旅途平安。如在本地南岙村買房,離海通法師普度寺較近,晚年歸隱,清修有地,真是福慧雙全了。
愚本想今年上半年返滬,茲因各種因緣,及仁者懇切所提,故目前考慮再在洛一段時間,到下半年再看情況決定,在此弘法講經也頗為忙碌,生命殘年,為日不多,隨緣自利,兼以利人,以報佛菩薩,師長之恩德而已。祈仁者善自珍攝,法喜充滿!
順祝
吉祥如意!
恆志手啟
1997年3月5日
[以上徐老旅美期間的覆信,編者]
致臥龍山普淨寺智正法師 智正老法師
小鋒仁者道席:
(此函一式二份,分呈智正老法師及小鋒仁者各一份,一份請某居士代寄臥龍山,另附致卓哉舍侄一書,乞正師代轉,謝謝!)
8月15日—8月20手書於8月31日收到。山川萬里,恍如對面,歡欣無量!尤其此次正師率領下,組織有緣親人,不畏險阻,前往成都和色達,參拜清定上師和晉美彭措大寶法王,求法、求戒、求加持,不但一切如願以償,而且親臨規模宏大的真修道場,頂禮威儀具足的有德高僧,不但是各位福德因緣所感召,亦是正師疏親等度,報眾生恩的具體行動,深信各位同行善信,必能珍惜這一無上殊勝因緣,憫自他苦,發菩提心,百千萬劫永行佛道!
臥龍山在正師堅苦卓絕的奮鬥、諸仁者始終不渝的護持下,贏得了統戰部領導首肯,並在最近統一安排,行見佛光普照,眾生蒙庇,正師開創寶殿之豐功偉績,定將永垂千秋!敬祝龍天護持,一切順利進行。聞舍侄卓哉居士,在山尚能相應,此皆正師慈悲加持所賜,尚乞繼續呵護、點撥,使其不忘根本,則感同身受。
小鋒年青靈敏,法緣殊勝,此次「西天取經,心滿意足」,很好!「法門無量誓願學」,以諸佛法藥,濟度眾生,不但任重而道遠,且明白根本,尤為修心要務。一切法門,都是救度含識之方便。《金剛經》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不是有為法)非非法(不是無為法。兩邊不著,也不取中道)」這是什麼?會麼?見性是根本,學佛而不求根本,即成外道。凡弘法利生者,尤為重要。
小妹在港必然十分忙碌,「舉世盡從忙裡老」,奈何!有便函去時,祈代致意問好!某仁者準備考工程師極好!很需要。《法華經》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祝她一切如意。
光陰飛奔,來美轉眼三月,初來時頗不習慣,現在已能適應。洛杉磯是美國一大城市,各國人民移民來此者不少。洛市人少地大,故道路行人稀少,惟見汽車飛馳,道路整潔,天氣晴多於雨,但今年亦如上海,溫度高達38度左右。愚居此三月,以閱經、坐禪、禮拜為日課,過去忙於接待,被虛名所誤,今則韜晦、懺悔而已。
在智正法師帶領下,此次前後九天得法王灌頂、諸堪布、活佛傳法及加持,並分別受了菩薩戒、五戒和金剛乘戒,法緣殊勝,敬向諸仁者表示衷心祝賀!今後亦將在正師領導下,使普淨蓮社成為廣利有情的顯密殊勝道場,蓋可預卜也。
謹此奉復,順祝
法喜充滿!r /> 某某居士等諸仁者前均此問好。
內人敬附筆向某居士致意,祝她六時吉祥,諸佛冥佑!
愚學人徐恆志頂禮
1995年9月4日
智正老法師慈座:
日前由小鋒附來2月1日尊書及市府批覆檔案,已時隔三月,據說由於郵局擱置,加上山川前里通訊不易!所知市府同意將蓮社開放為佛教場所,此後正如來示所說擔子更重,事情更繁,但辛苦十年,終算出頭,雖道高魔重,任重道遠,惟吾儕身為佛子,惟有「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想師必能以正知正見,起無住妙用,隨緣應付,確保道軀康泰,萬事如意也。至於今後接班之人,應請隨時籌量,世緣如幻,無常相隨,幸慧察焉。目前總宜趁熱打鐵,內外兼顧,促使蓮社興旺,廣利苦惱有情也。尊意諒以為然。
敬以呈復,順叩
定慧圓明
道風遠播!
(卓哉舍侄多蒙加持,謝謝!)
愚學人 徐恆志頂禮
1996年4月29日
智正老法師慈座:
茲決定回滬。旅美二年,風前月下,彌增仰止!今後耹教有期,深可喜悅也。
某居士來訪,暢談為快,順此奉告,並恭祝
法軀安和
智光圓照!
下愚 徐恆志頂禮
1997年5月27日
智正老法師垂慈:
此次內人逝世,蒙您老寵錫原儀,復承設定蓮位,予以超薦,財法兩施,感戴良深!內人逝世時,雖在醫院,幸神志始終清明,舉止亦復安祥,並無驚動、苦惱與哭泣之境象,此或許是平日念佛力量加持之故。現承某居士每七蒞臨、組織道友念經念佛回向,遺骨火化後已於十四日送往蘇州靈岩山格子式墓穴內,並恭請寺內僧寶普佛追薦,一切吉祥如意,謹此匯報,並致由衷謝意!
劉志強仁者亦蒙賜贈花籃,高誼隆情,時時感動,均此一併致以感激之忱。
順叩
一切吉祥!
愚學人 徐恆志頂禮
1998年6月15日
智正老法師淨席:
手示早悉。此次臥龍山之行,皆因緣所和合,亦吾師德行所感召,來示所述,彌增惶恐與慚愧!
在山幾次講話,本如粗茶淡飯,未足一提,今師欲以文字留作紀念,勝緣難再,敢不遵命,已以此意與某、某兩居士商榷,彼等均願分工成就其事,以滿仁者之悲願,惟因時間較緊,由他們逐步進行之。祈予垂諒。
致某、某兩居士(均香港富商)之募化書,已打字後寄出,並附吾師所作《簡介》以及《上虞普淨寺》彩色宣傳圖書。萬事不離因緣,一切且看機遇如何耳。
吾師孤軍作戰,以弘法為家業,祈珍攝道躬是禱!草草匯報,順叩
法喜充滿!
下愚恆志頂禮
1998年12月22日
智正老法師茲鑒:
久未函候,甚覺歉然!每念弘法利生,獨力奮戰,賢勞備至,時覺耿耿。尚祈順序漸進,珍攝道躬,為盼!
聞誦經法會,時有開展,某居士亦已上山弘法利生,將日進無疆,不勝喜悅!愚朽居於老滬閔路新居三月,近因小女從國外回來,故將仍回黃河路。順告,敬叩
道健!並祝
新年百益!
眾生易化!
(今後若有手示,請寄黃河路)
下愚徐恆志拜啟
2000年1月元旦
老法師垂慈:
頃某老師來新舍訪談,聞山上進展情況及新春的佛事安排,特別當地信眾,已經發動起來,吾師及某老師為弘法利生事業,作出了不朽業績,殊覺敬仰之至!但在巨細事務的忙碌中,千萬保重法躬,勞逸結合,使名山事業,傳之千秋!
順叩
法喜充滿!
愚學人恆志拜啟
2000年1月2日
智正老法師慈眼:
兩次手諭,囑為某法師及某居士傳法,自當遵諭,前者已經授法,後者亦已約定於中旬完成,謹此奉向請釋慈念。
轉某老一函,知病癒已安居山上,對吾師苦心安排,面山背江,明窗淨几,深感垂死獲此十分慶幸,特復其一書,誠意告誡,促其憬悟,尚乞轉交,不勝感荷!此叩
得大自在!
徐恆志拜上
2000年7月5日
智正老法師道席:
久未修書問候,時念賢勞,諒山中建築順利,眾生易化,遇難成祥,為頌。前幾天某居士曾來訪談,多承吾師眷念,感不去懷!
賤軀託庇平安,惟函電紛至,接待亦忙,惟有隨緣度日,得過且過,吾師儻亦憐其衰朽也。
去年曾隨感而發,寫成隨筆萬餘言,現應諸同仁之意,與《般若花》中《隨筆》(上篇)合併出版《幻齋隨筆》一小冊。茲由郵局寄上200冊,以供指正參考,尚祈吾師不吝賜正,幸甚幸甚!
聞某老師言,某居士往返城鄉之間,得以薰習佛法,亦大好事,敬乞逢便代為致意問好,臨書不勝依依!順祝
道綏
愚朽 恆志拜叩
2002年4月清明
智正老法師慈鑒:
日前拙作七方絕句四首,乃骨鯁在喉,一吐為快。不料仁者卑以自牧,謙遜有加,實感慚愧!雖然菩提道上同路人,彼此神交,亦實難得。
《吃茶去》一書原件寄呈,書名題簽及短序,寫就寄上,未知可用否?祈鈞裁!
敬叩
道安
愚朽恆志叩上
2005年4月15日
智正老法師慈鑒:
上次托某居士寄奉《般若花》(第4版)100冊,其中有誤排之處,已經河南開封佛學社印成勘誤表,茲由郵局寄上110份,敬乞隨書附送,以免以訛傳訛,臨書再拜,不盡欲言。
即叩
道安
(劉志強仁者修法將圓滿,祝他「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
愚學人 恆志拜上
7月5日
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答某居士書 (一九九一年三月)
某某居士:
由《上海佛教》編輯部轉來仁者所寫《答唐代復禮法師的提案》一文,頗有見地,值得討論。茲略述拙見如下:
一、煩惱無始有終問題
按此問題並不難解,在《圓覺經》金剛藏菩薩章,菩薩問佛:「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問題提得十公扼要、清楚。
佛告之曰:「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前七句,佛解說以思惟輪迴之心,來辯論圓覺,是不能入佛海的。「金非銷故有」「終以銷成就」是說金體原有,但非煉不成。(喻佛性雖有,須經修煉)「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是說既已成金塊,金條,就不會再入金礦(喻既已成佛,不會再生無明、煩惱)。
上說之偈已把煩惱無始有終問題解釋得一清二楚,煩惱喻如金礦,「無始」已有,成佛喻如煉成金體,不再入礦,煩惱「有終」。佛語如此,何須懷疑。
二、煩惱即菩提問題
仁者文中提示「煩惱與菩提不二」,此在悟人分上,原是不錯,故永嘉大師《證道歌》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蓋悟後知煩惱即是菩提,生死不異涅槃;不但如此,,一旦圓覺普照,則煩惱、菩提皆不可得,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但在迷人分上,若誤解煩惱即是菩提,何須修煉,則「莽莽蕩盪招殃禍」矣。蓋煩惱與菩提,體雖同而用有異,故諸佛、菩薩教人逐步修煉,由淺入深,由伏而斷。及至徹悟到家,始知本來不二,只在迷悟之分耳。台宗所謂「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性),「修惡可斷,性惡不可斷」。佛鑒於眾生根性不一,故以「四悉檀」(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為眾生說法,隨機施教,於一乘中說二說三,迨至法華會上,始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仁者慈悲心切,欲以大乘頓教法門開示一切眾生,於理雖妙,於機不契。故《瑜伽菩薩戒》中,有勸人發二乘之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之文;而勸人不應聽受聲聞經典,說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毀謗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見佛法以當機為貴,方便引入,並無定法可說,說法者應知所圓融矣,先德所謂:「直截根源當下了,尋枝摘葉漸教人」。
三、佛法中所說:「寂滅」問題
仁者多處反對講「寂滅」、講「斷煩惱」,其意蓋謂煩惱之性與菩提不二,如去波覓水,則水亦無有,恐人落於斷滅也。此意雖善,不免缺少方便。經典中言「寂滅」者俯拾即是,如《法華經》說:「或有菩薩見寂滅法」。《維摩經》說:「知一切法悉皆寂滅」。《智度論》說:「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楞嚴經》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可見所謂「寂滅」是滅三毒後所現的寂滅境界,亦即涅槃境界,非可依文解義,誤解寂滅為斷滅,若作此解,實是枉學佛法矣。「斷煩惱」也如此,非斷滅之「斷」,是轉化、轉識,轉識則成智,何可斷滅!「斷惑」之「斷」也散見經論,以真智斷妄惑而見真理,故「斷德」為佛三德之一。但須注意,斷是斷本無之妄惑,非斷無明之實性,因無明實性即是佛性,又佛法中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仁者所說最後是念滅,未知出於何經?
四、著書造論和隨分弘化問題
仁者本人在心地法門上,雖曾用功,亦有一定的悟境和見地,但言辭往往過於偏激,過去曾毀謗註解經論之大德,今文中又謂:無著菩薩在《顯揚聖教論》所說「是極其錯誤的」。如此則將一切菩薩所著三藏中之「論藏」,皆在所斥之列,因「論藏」多發揮、注釋佛所說義也。仁者又斥責近代著名學者,叫人斷煩惱、滅妄念是「以善知識自居」,是「欺世盜名的一種依據」。此即偏激之言,有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之嫌。且「已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薩發心」,按照佛的開示,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標準,隨分隨力弘法利生,豈可厚非!?學佛原以見性為本,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是佛法如大海,象、鼠分飲可以各得其飽,嘗海一滴,具百川味,金剛種子,決定不消,故以「法印」為標準,隨分弘化,功德皆不可思議;且仁者安知近代之知名學者中,無一人悟性、見性乎!世出世法,皆以謙下為美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仁者應知所自反,則在學佛道路上,前程無量!
五、見地問題
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世俗諦、二勝義諦。若論勝義則開口便錯,何須許多絡索,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若論俗諦,則皆可商量,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今觀仁者所說,大都從勝義諦著眼,而於學、悟、體、用未予思辯,不免有顢頇佛性、籠統真知之失。佛與眾生之別,主要是迷、悟不同,若迷自性則一切皆錯,若悟自性則一切皆是;實相離一切緣慮分別、言語文字相,但緣慮分別、言語文字,也非離此別有自性,明乎此,橫說、豎說、熾然說,皆無不可,豈有教人斷惑、滅煩惱即成在錯乎;若不明此,則是妄談般若,動輒得咎矣。順叩
道安
後學徐恆志和南
徐恆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選自心燈文庫) 1.2001年4月25日某佛教雜誌編者按:最幾年來,台灣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在大陸漸漸傳開,甚至有些佛教團體開始籌資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學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於對法的尊重,年初,劉東亮居士特將自己得到的一套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寄給徐老恆志先生,請他作判斷。此信即是徐老的答覆。
東亮仁者慧席:
手書敬悉,敬復如下:
一、承寄之書,我因事忙、年老眼花,未及都看。大致翻閱了一下,覺得平實居士對宗下、淨土、法相都有深入研究。不過整篇書中,充滿-----著目空一切的滋味。凡祖師、大德、仁波且、宗喀巴、智者大師 (判教)等高人都在評點批判之列。儘管不迷信權威,但謙虛沖淡乃人品之美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特別對月溪法師指斥有加,不是共同探討、互補互益。令人讀後頗為反感。
二、蕭居士所說明心與見性是兩個階段,明心是明悟自心無所有、不可得,屬於破參開悟階段;而悟後起修,逐步眼見佛性,也即在六塵境界中,歷緣鍛鍊,屬於破重關階段。雖界線明確,前進有路,但真正悟證之人定能明確心性不二(出自《華嚴》)。明悟自心無所有、不可得,於不可得處,頓見本性,《楞嚴》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且體用、空有本來二而不二,真悟心人必不強分為二。
三、據有人告訴我(書中尚未見到),蕭居士對元音老人所說的「了了靈知」,也批評為是意識作用。如此便將老人所說一舉推翻。按:是靈知還是意識,關鍵在是否有分別。故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而是否有分別,關鍵又在粘與不粘。粘著便是分別,不粘便是無分別——妙用。元音老人《修證心要》上說:我人於不思善、不思惡——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時,雖空寂無念,而非如木石。……既無有亂,亦無有定,隨緣套用,毫無粘滯,即明心見性。又蕭居士評為「常見外道」,因有靈知了了故。有斷、常二見,當然不是佛法。而據元老所說,「空寂無念」,即非「常見」;又說「非如木石」,即非「斷見」;遠離二邊,也不立中道。謂是常見外道,實未深究。本來禪無可說,開口就錯,所以言語文字本非究竟,一有言詮,即乖法體;但真悟性人,也不妨借言語文字橫說豎說,萬變不離其宗。今執言廢旨,實欠睿智。
四、蕭居士之《無相念佛》一書,在所寄書中,未曾見到,故愚未讀。一句彌陀,本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若究其本,與參話頭本非兩回事,只是下手方法不同。蕭居士傾心極樂,書中評述九品往生情況,極有功德;至於相宗各書,弘法利生者勢在必讀,否則開口就錯,誤導眾生。但當先以心地法門開路——明心見性,實為學佛之要領。法相宗,《華嚴》判為大乘「始教」,與圓教、頓教自有不同,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五、蕭居士說,真心離見聞覺知(妄心)。此說似不全面,也可說「真心不離見聞覺知」,是不即不離。故祖師說:見色聞聲不用聾。《楞嚴》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六祖大師也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因見性明道後,雖無虛妄的六塵境界,但不無真知妙用,所謂從根本智起差別智也。
至於蕭居士說,判教時不宜以明心即是證別教初住、圓教初地。頗當。作此說者甚謬。因初關破後,進破重關,保任除習,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大有事做,並非一明心,即能證阿羅漢、三賢位及大乘十聖位(圓教初地是十聖初位,能現身百界,八相成道)。
總的來說,蕭居士是一位有行有解的人,他的書可以作為修證參考,但不能從他的字裡行間求出路。因行起解絕,文字愈繁,去道彌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站穩腳跟,是有智者。至於他的自大狂慢、不夠謙遜之處,應持反對態度。且道在自證,不在多諍。昔聞元音老人在時,有人告訴他蕭的批斥,老人曾一笑置之,不為毀譽所動。此之謂乎!
復頌
法樂!
(所寄各書,今後寄還時,是否仍寄北京,望回信時告)
愚朽 徐恆志拜書
2001年3月9 日
原中華佛教線上按:惠承本站網友翁阿轟代某佛教雜誌轉來徐恆志老居士《徐恆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及上平居士之《護法乎?毀法乎?》,特此登載以饗讀者,一切吉祥!
2.徐恆志老人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的第二封信:2002年6月10日河北。
最幾年來,台灣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在大陸漸漸傳開,甚至有些佛教團體開始籌資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學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於對法的尊重,年初,劉東亮居士特將自己得到的一套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寄給徐老恆志先生,請他作判斷。徐老的答覆本站曾於2001年4月25日以《徐恆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為標題發表,對學人識別蕭平實的錯謬起到了積極作用,最近劉東亮居士又公開了徐老寄給他關於此問題的第二封信件,並通過本站提供給大家。以下就是徐老的第二封信:
東亮仁者慧鑒:
《無相念佛》和上平居士之批判文章,均已收到、拜讀。 上平居士出於摧邪顯正、救人慧命,為法忘軀地進行抨擊,十分有力,不勝敬仰!下面略敘所感,供 仁者參考,實因太忙,未能評述,至為抱歉。
一,關於無相念佛,蕭先生把「憶佛念佛」作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圭旨,故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持佛名號,也不要觀佛形像,要求先拜佛,隨後入於憶想。至於如何離名號、形像而憶想,概念上含糊不清。我覺得全事即理,由口業、身業落謝到意業,使下手有方,否則憶佛易成空話,故《佛說阿彌陀經》以執持名號為方便,使下根人伏惑一心不亂,往生凡聖同居土(李炳南居士說:「『伏惑』亦能一心不亂」),中上根人往生方便有餘土及實報莊嚴土,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今不令持名,便失去了下手方便。且「憶」乃是「別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仍非無相,必念極「憶」忘,根塵脫落,才入無相念佛而達實相念佛,證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的境界。但實相念佛,已是禪淨不二,修而證者不多,為適應廣大根器,似不如從持名念佛下手為宜。
二,蕭先生竭力批評古今大德知識,一個根本原因是對離念靈知無所了知,誤認此「知」即是意識,因此一概斥之為「常見外道」,從此一錯再錯,甘冒天 下之大不韙,其狂慢程度,出人意外。
其實真心與妄心,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粘著即成意識,脫落即成靈知,且 「本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起信論》說由根本無明起「三細六粗」的枝末無明;唯識也以六識為「分別依」,七識為「染淨依」,八識為「根本依」,互相依存,故說「淵深七浪境為風」,波濤、細浪、微流,行相不同,實為一體,故六識、八識,分而不分。至於離念靈知,唯佛能證,等覺以下,無明未盡。此靈知,或曰「靈知不昧」,黃檗禪師名為「精明本體」,蓮池大師名曰「靈明洞徹」,祖師也叫「靈光獨耀」,其實都是假名。蕭先生慢心未息,思惑未斷,竟然目空一切,令人匪夷所思。又所謂靈知者,靈是體,知是用,非解知、了知、識知,是證後所知。《圓覺經》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皆指 「證知」、「妙用」。凡夫著於見聞覺知,粘縛不放,故成為妄;聖人無住生心,無知無不知,故成妙用。故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圭峰禪師說:「但以空寂為自心,勿認幻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故妄想分別,離道彌遠。知訥禪師亦說:「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逆境起貪心;真心則無知而知,平懷圓照,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 又真心無迷悟、能所、先後二元對待諸法,而能善分別。正如《維摩詰所說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即印光大師所說:「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三,蕭認為「見性」、「聞性」等乃因緣所生法,因此把它們作妄心解,實際上是非因緣、非自然的不生不滅法。《楞嚴經》言之甚詳。祖師門下杜絕名言,應機施教,或曰妙心,虛靈寂照故;或曰無盡燈,照彼迷情故;或曰吹毛劍,截斷根塵故。總之,妙體虛寂,絕諸戲論,但若昧諸名,則觸處成礙,欲益反損。
四,蕭謂修心必須從第八識下手,其實並非一概。禪宗離心意識參,掀翻八識窠臼,固有可能;而大乘止觀等,皆是從第六意識的慧心所依止淨心修止觀,從流溯源,逐步深入轉為妙觀察智,六七識若轉,五八識則隨之而轉,六祖所謂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管見如此,未必盡當,書奉參考。余不一一。 請諒察。順頌
德健!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1年4月5日清明
答石家莊劉東亮居士 東亮仁者:
今收到虛雲禪林寄來「元音老人開示錄」光碟壹套,據告系「大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所贈送,特此致函感謝!請仁者惠予轉告不勝謝謝!
對聯已寫好,寄上,諒已收到了。
此頌
秋健
恆志合十
2001年11月2日
東亮仁者慧眼:
11月6日信已收悉。茲復如下:
一、知拙作準備再印,固是好事,但一切隨緣,仁者勿過於操心。知《隨筆》將於明年在《禪》刋刋出,藉供大家參考,一得之愚,或者不無小補也。某居士處已電告一切。
二、修行之事,總在見縫插針,越忙、越痲煩,越要定力應付,能邊修邊做,便能應付寬綽,應知忙碌艱巨處,正我練心處。
三、淫慾習氣,根深難治,因生生世世,未嘗離此,我在《隨筆》上也有講到。您的現狀與種子翻騰亦有關係。求進之心愈切,則種子翻動愈烈。對治之法,不外觀親、觀怨、觀不淨,實際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轉念間,即化為烏有;以平常隨時觀察,所謂美色動人,實際上是血肉和合,外面僅是薄皮遮蓋,若去薄皮則污臭、垢穢,便不欲見聞,所謂因緣和合,莫非假相,處處迴光返照,剎那歸空,受用不淺。打坐、觀心都有助於習氣消除。故宜忙裡偷閒坐六字大明0.5—1小時( 六印一咒,暫時不坐亦可),便能增加定慧力,加強控制力量。但在家居士佛制只斷邪淫,不斷正淫,也是一種方便辦法,由節制到平淡時,進一步漸趨於斷,否則很可能造成夫妻反目、家庭不和,故須善巧應付為宜。過分敵對,於理或當,於事不宜。
四、今後弘法利生,漸趨於居士佛教,雖有少數出家,作為住持三寶,但以居士為重,特別是知識階層;且大慧禪師說過:在家修行得力且二十倍,以練心、轉心,也以在家磨鍊機會較多,但須善用其心。淨慧、智敏二大德皆菩薩再來,廣利有情,深為贊仰!
五、蕭居士欲大動干戈,一切隨他,我年老,無能為力,聞謗不辯,藉以練心,不亦善乎?!
六、某居士欲求心密法名,其實都是一樣,為滿其願,取名「智元」,智中之元首也;仁者名為「智亮」,智慧光亮,無幽無照也,仁者以為如何?齋名為「涵芬閣」,「芬」即芳香,表示佛法之香光莊嚴。可以嗎?
七、一般來說,諸法各有不同印咒,依法修持比較好,如六字大明咒,結「大蓮華印」;心中心法結六印;隨心陀羅尼[略去咒音和手印結法,編者注。],(仁者所謂「大隨求咒」即我說的「隨心陀羅尼」)這樣比較如法。亦可如元音上師所說,以一個手印持許多咒,因為手印和咒可以分別起加持的作用。
復頌
定慧具足
愚朽 恆志拜啟
2001年11月16日
東亮仁者:
前函附上拙書,諒已收到。
拙寫《隨筆》在末頁上有臨濟禪師三句話,這三句話實是雲門禪師所說,且內容亦不甚重要,現決定請仁者在原稿上將這一段刪去、取消,不予刋載為要。
蕭平實先生,寄給我《宗門正道》一書,批評許多大德外,亦批評我,讓他去罵吧,不需「應戰」。
順頌
法喜!
恆志合十
2001年11月27日
東亮仁者: 略申管見如下:
就體而言,第八識和第六識「本是一精明」,實是同體,但前五識、第六、七、八識各用有其用,不能互代;而且,前五識是非審非恆;六識是審而非恆;七識是亦審亦恆;八識是恆而非審。故就用而言仍然有別。這是對的。
宗門和教下雖原意、側重面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仍應融通,故宗下見性之後,須學《楞伽》,六祖也有「五八六七果因轉」之語,所以說「相宗各書,弘法利生者,勢在必讀……」。
佛法「唯證相應」,悟前悟後領會程度,截然不同。未悟前雖有「理解」,但如盲人摸象,執此忘彼,因執著未消,理解不可能全面。悟性以後,不但易於領會,而且所說,「如數家珍」。故明悟自性,不但為學佛之要領,也是讀經之先決條件。略說如此,希為參詳。
另外,「從地獄到天堂」寫得不錯,很生動,總的觀點是:「一切唯心造」,這是符合《華嚴經》偈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所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亦是此意。
目昏、事忙,不一一。我的《隨筆》已看到,關於「雲門」誤寫「臨濟」三句話(在將近末後),這次文中尚未載及,以後請把這一則刪去,為盼!此頌
定慧雙修
愚 恆志
2002年1月9日
東亮仁者:近日諒好!
現有道友來書,將所印《佛教常識問答》中差錯之處,一一摘錄,甚為難得。愚校對之下,其中有些已列在上次所寄的「勘誤表」中,有些則是新發現的,因事忙,只得將原信影印寄上,請仁者儘可能在第二版中改正之,以免誤傳,不勝企盼!
順頌
法喜!
愚朽 徐恆志拜上
2002年3月1日
東亮仁者慧鑒:
接電話,知《問答》已印第二版,並已改進差錯,甚好。
關於《法藏碎金》及《格言、楹聯》,現計畫以《幻齋隨筆》為基礎,印一樣大小之格式的系列從書,較為小巧、方便備帶,現正設法落實資金,故您的方面可不必再印,特此奉告。
順祝
淨樂
恆志合十
2002年5月15日
東亮仁者: 您好
第一次所印的《佛教常識問答》錯誤很多,這次所印已絕大多數改正(尚有二處印錯,問題不大),為了把上次寄來的書,充分利用,不致浪費,(上次有150本是有錯誤的)故印編了《勘誤表》。不知您處、虛雲禪林流通處尚有存書否,今寄奉《勘誤表》樣子一張,如有存書,請叫流通處附入《勘誤表》,以免貽誤眾生,事關弘法利生,尚祈費神辦理。(如已送完,則只好算了)一切痲煩,祈諒。
復頌
近健,夏天保重!
恆志合十
2002年7月18日
東亮仁者慧鑒:
《佛教常識問答》已收到,內容共有六篇文章,出乎意料之外,理論和實踐方法都具備了,籌劃之辛苦,可以想見,願此功德,回向仁者早證菩提,了生脫死,成就出世大事!
「勘誤表」除仁者寄來的外,又發現有20餘處錯誤,其中大部分是原《般若花》上的錯誤。
順祝
新年吉祥!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2月25日
附上《勘誤表》草稿一份,請列印後,附於《佛教常識問答》中,(特別是「虛雲禪林法物流通中心」所存的書中),勞神,甚感!
金娣仁者:來信敬悉。
仁者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十分難得!至於不如意事,本是虛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隨緣度日不生煩惱,多看《般若花》,逐步看破一切,自得放下,而證菩提。
仁者愛人老實而正直,這亦是您的福報,請隨緣點化,互相幫助,互相尊敬,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受用不淺。
特復,順祝
吉祥如意!
恆志合十
10月30日
東亮仁者慧鑒: 近諒康樂。
《王驤陸公全集》80套已全部收到,甚為感謝!茲寄上系列書各三冊,請收。
所印王公文集印刷精美,裝幀考究,可見仁者煞費苦心,十分難得!
復頌
輕健
恆志拜上
2003年2月21日
東亮仁者道席:近諒安好!
《楞嚴要解》寄到後,已分送各方面,維護聖教,甚為難得!惟據上海某居士反映,在齊志軍居士所審閱的網上取下來的版本之前,已經有人將磁帶整理記錄,而所整理的有些地方,都經改動,不是原話(有些重複句子是加強語氣,比較生動活潑,以不改動為好)似不夠妥當。我已告訴某居士函告情況,並將磁帶與記錄稿不符情況函告仁者,並舉例說明改得不妥之處。原允寫「前言」暫時緩寫,待稿本確定後再講,好嗎?專此奉告。
即頌
暑祺
恆志合十
2003年8月3日
答廣西勞文成居士 修心問題,文字不易講清,屆時大家面談。總之,佛法重點在心,修心重點在「觀」。返觀妄心生滅不可得,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就能悟到不生不滅的無住本性。佛法不在多,一門深入,妄心息處,即見本來自性。
[據西安劉志強居士提供抄錄,編者]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 據王居士抄錄本整理,編者注]
……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靈知,此時即是定相初現,當知這個一切消失,妄想暫時脫落,但又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來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習之故,時短而力少,但這正是親見實相的開端,從此以法繼續前進。真如實相便可時時現前,力量逐漸增大,寂照境界法爾現前。但目前似以一心打坐修定為主,於日常遇境逢緣,不忘練心,即所謂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結合,寂照現前。遇事便能不粘不著,解脫自在,豈不慶快平生乎!(2001年6月22日復函)
仁者能「看著念頭而不流浪」,此「看」,此「知流浪不流浪」,正是觀照的功能。《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正是「證知」,而非「解知」,若非迴光返照,就不能知流浪。但目前正是進步之時,除《金剛經》、《壇經》、心密諸祖之書等外,不宜多看書,恐引起分別知見於悟心不利。……..
總之,坐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正是靈知現前,回光拈取,認清本來,徹悟自心,這在禪宗叫明心見性,也即淨土宗的「淨念相繼」。然後歷境練心,在動靜中、境界中打成一片,返妄歸真,才知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妄想也即是妙用,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剛經》)。(2001年6月26日復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