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要戒邪淫、斷淫慾
《壽康寶鑑》:蓋淫念一生,諸念皆起。邪緣未湊生妄心;勾引無計,生機械心;少有阻礙,生嗔恨心;欲情顛倒,生貪著心;羨人有之,生嫉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廉恥喪盡,倫理俱虧。種種惡業,從此而起。對自身而言,淫慾過重可以頹剛健之軀,昏清明之志,以頂天履地希聖希賢之姿,致成碌碌無為,無所樹立之罪。有用之人,不數年而廢為無用,而且漸成癆病之疾。
宣化上人:斷欲去愛,才能超出叄界,了生脫死
「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的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楞嚴經》中他們所最怕的,就是《四種清淨明誨》。這《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把所有妖魔鬼怪都給照現塬形了;還有那個《五十陰魔》把天魔外道他們的骨頭都給看穿了,把他們妖怪的這種相貌都給認識了。哪壹位能讀誦,能把《楞嚴經》背得出來,那是真正佛的弟子。
《楞嚴經》在佛法末法的時候是先斷滅的。爲什麼它斷滅?就因爲這壹些個學者啊,又是什麼教授啊,甚至於出家人,都說它是假的。那麼他們這種的言論,久而久之,被人以訛傳訛,就認爲他們所說的是對的,所以就認爲《楞嚴經》是假的了,連佛教徒也認爲它是假的,久而久之,這個經就沒有了。所謂經典斷滅也就是這樣子,大家不學習,它就沒有了,就這樣斷滅了。
《楞嚴經》裡《四種清淨明誨》說得非常地正確,非常地肯定,就說這個殺、盜、淫、妄,所以壹般學者、教授就怕這《四種清淨明誨》,他們就想得到不明白的那個誨,這個明誨他們就很怕很怕的。因爲如果說《楞嚴經》是真的,他們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他那種又抽菸、又喝酒、又玩女人,就立不住了,被人家都認識他了。所以妳看看,《楞嚴經》裡所講的道理,是非常正確的,非常有邏輯學的,再沒有比這個說得更清楚了。《楞嚴經》全部經,就是壹部照妖鏡,所以這照妖鏡壹懸起來,這個妖魔鬼怪都膽顫心驚。
楞嚴經里的四種清淨明誨:斷淫、斷殺、斷偷、斷妄,是息息相關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殺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語戒。因此犯淫戒,是殺盜妄都包括了。所以,分而言之是四種,合而言之是壹體也。
佛這麽悲心切切,苦口婆心,詳詳細細的爲我們說這四種清淨明誨,可是壹般人還不相信。不是壹般人不相信,而是其中有些學者、教授,或不能守戒的出家人,他們不相信。這些人無法改善過來,不能將根刨出,藕斷絲連,糾纏不清,所以他索性就什麽都不信,而公然說楞嚴經是假的。
楞嚴經在佛所說的經里,是最重要的壹部經。不要說學者和教授說它是假的,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說它是假的,就算有壹個人能現十八變及種種神通,以這種種神通力量來對我說楞嚴經是假的,我也不相信。爲什麽?因爲楞嚴經所說的道理都是正合乎人的毛病!無明罪業,也正是痛下針砭,對症下藥。可是壹般人都不願意吃這副藥,認爲這個藥太苦,受不了,所以就算有醫生將藥單開出,他也將此藥丟棄不要,而說此藥沒有功效。這就叫自欺欺人,誤人誤己。
因爲如此,無知識的人就跟著這班人跑,說某某有名學者、某某有名教授、某某有名大法師都說楞嚴經是假的。於是以盲引盲,互相酬唱,妳也這麽說,我也這麽說,邪論紛然。如此壹來就好了,佛教徒也不需要守戒律,不常要聽四種清淨明誨,可以不理睬五十陰魔,所有所有都可以壹筆抹殺!各位想壹想,這壹類的人多壞!如果這種人不下拔舌地獄,那就沒有公理可言了。
方才講的小孩子(Autistic children—心理變態,行爲古怪的小孩),這些小孩子就是造了毀謗大乘經典的無間罪業,所以才受這種駭人的果報。不過人都不知道,還是膽子那麽大,冒冒然然敢去造罪業,瞪大眼睛講假話,這樣子真是泯滅良知良能啊!把本有的聰明智慧都扼殺了,真是可悲可嘆的壹件事!
因爲他們毀謗大乘經典,用眼耳鼻舌身意造種種惡業,所以等到來世再爲人時,就變成這種心理變態的小孩子,也不自知,也不自覺,受惡果報還認爲很好。
不要用假聰明來破壞佛言。這些有名氣的人,或者名學者、名教授,或大法師,他壹說出這種毀謗佛法的話,無形中影響了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人都失去真正的信心。妳說這種罪業造得多大!百千劫之後,他轉身爲這類的兒童還算便宜呢!相信他永遠都不會再講話了,永達都要受啞巴酌果報!因爲他瞎人眼目,說的話誤人太厲害了。
各位想想,爲什麽他要說這樣的話?就因爲他做不到四種清淨明誨:不淫他辦不到,不殺他也辦不到,不偷,表面上他可以說不偷,但是某些學者教授常常去偷別人的文章,偷別人的學說湊起來,東拉西扯的。若拿別人的東西當爲己有,這即是盜。若壹天到晚欺騙學生,就等於在那裡打妄語。當然,不是所有學者、教授都是這樣,但其中就有這類德中之賊在作怪。
因爲四種清淨明誨,他都辦不到,都慌了手腳,所以無法接受這種理論。他若接受這種理論,他自己就倒了,自己就失去地位,但他不甘示弱,所以昧著良心說楞嚴經『是假的』。可是單說這句話,就犯了滔天大罪,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盪招殃禍』,將來受無間地獄的果報時,後悔莫及。
索達吉堪布:鐵柱山處是何因?邪淫破戒毀梵行
這裡是毀壞梵淨行、破戒律的出家人或行邪淫的在家人轉生的地方。
由於業力的牽引,它們來到陰森可怖的鐵柱山前,這時聽到山頂上昔日苦苦愛戀的女人唿喚自己。《正法念處經》中說她打扮得特別漂亮,用媚眼含情脈脈地看著你,用嬌柔動聽的聲音喊你的名字,並說:「念在我倆昔日的情分上,我特意來這裡看你,現在你也見到我了,為何不來親近我、擁抱我?」聽到這些甜言蜜語,地獄眾生的習氣復甦,實在是忍不住,冒著生命危險向山上攀登(有些眾生明明知道危險,有些也不一定知道)。結果因為業力現前,山上的樹葉全部變成朝下的兵器,身體被這些兵器刺穿,內臟、腸子掛得到處都是,從皮肉到骨髓之間均被切割斬碎。當它筋疲力盡地爬上山頂,身體恢復如初,此時烏鴉、鷹鷲等飛禽又前來啄食它的眼油,乃至身體的一切支分。此時,又聽到山腳下傳來唿喊它的聲音,它便一如既往地向山下奔去,所有的樹葉又轉向上方,從它的前胸刺入,徑直穿透後背。到了山腳下時,等候在此萬分恐怖的鐵男、鐵女,將它擁抱入懷,將它的頭顱活活吞入口中細嚼慢咽,並不時從嘴角兩邊流出白色的腦漿……感受諸如此類的異常痛苦。
《正法念處經》中詳細描述了於此地獄感受果報的種種痛苦,並總結道:「何因故燒?邪欲為因。」也就是說,這些燃燒身心的苦因是什麼呢?即是邪欲。可見,我們的心特別可怕,若未以正知正念來守護,會讓我們無數次墮入地獄感受無邊的痛苦,故佛陀在最後提醒:「當知是心,不可信也。」所以,相信因果的人,要好好思維這些道理,之後應當注意取捨,用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戒體。現在人貪慾特別熾盛,很多家庭不和睦,不正當的行為太多了,其實這些在今生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痛苦,來世將成為墮入鐵柱山地獄的因,故不可不慎!
二、如何斷、如何修持
曾有位高僧講每日無事時常常讀誦《四種清淨明誨》,可以祛除男女淫慾,如果能夠背下更好,百日之後,不但可以忘掉男女之事,而且連忘掉男女之事的這件事也會忘記,達到身心具忘,極為清淨之境界。後就可以不必再讀此文。望與君等共勉之。
手抄叄十遍乃至更多,可以幫你消除婚緣不順的業因。
《現代因果實錄二》-----妙法老和尚開示
「斷除淫慾的人,不僅有強健的體魄,體內的精華,會蓄結成堅硬無比的舍利子。」
有一對青年居士夫婦請教妙法老和尚,說自己皈依佛門後,雞鴨魚肉蛋沒費事就戒掉了,酒和煙隨後也相繼斷除,唯獨戒淫慾,雖嘗試幾次均告失敗。男居士說每當自己心中生起慾念時,也曾心中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但終會被淫心所取代,事畢苦惱不已,請老和尚賜教。
師父開示:你們能精進修行,令人讚嘆。蓮花之所以聖潔,在於它能出淤泥而不染。釋迦佛離開嬌妻愛子出家修行,實際上就是示現給我們修行成佛的必經之路。在家人若能斷欲,如出家無異,將成為世出世間修行人的典範。
念觀音菩薩聖號就可以幫助你止住淫心。但不是在淫心已在心中生起時才求助於觀世音菩薩,而是在平時就要「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最主要還是要先明理,明白之所以要斷淫慾的道理。「明理即事」——明白了道理再去實行,自然成就。「即事明理」,在實行當中再去體悟其中的道理,這樣才會更加牢靠。所以建議你們把《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背下來,從「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叄決定義」開始。為什麼要背下來呢?背下來之後就能在空閒時隨時默念,或小聲念。如早晚散步時,騎腳踏車,乘公共汽車外出時都可以利用。背誦一遍約需十分鐘,每天少則一遍,多則更好,尤其臨睡前,一定要背誦一遍。也可以在初學時當作日課誦持,塬來的早晚課也可以用「四種清淨明誨」取代(指在家人),若能念出聲來,不僅自己受益,你周圍看不見的眾生也會跪聽你的念誦,皆可受益,那麼你自然有無量的功德。
如是這般修持,叄個月之後,一定是「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斷性亦無」,就是連自己已經斷了淫慾的念頭也沒有了。與時俱生的是一種輕鬆、自在、法喜充滿的境界,卻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這是斷淫慾的人自己才能體會得到的聖境。
達到這種「身心俱斷」之後,可以不再背誦「四種清淨明誨」(當然也可以終生受持),因佛的教誨已銘刻在了心中。
這時才會發現,過去自己認為「世界上最美妙的事莫過淫慾」是錯誤的。淫慾帶給人的只是瞬間即無的快感,而不是快樂,因為相繼而來的疲勞,精疲力竭,不是樂而是苦,更別說由此而產生的疾病,夫妻間的矛盾,離異,乃至死亡,皆源於淫慾熾盛。淫慾如是為了人類的延續,天經地義。除此,應當適度和節制,而修行人則必須斷除,因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有個別人在斷欲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偶然出現無夢遺精,屬正常現象,不必理會,會自然除盡。
「精疲力盡」,實指多淫慾的人,不僅有害健康,而且會減壽短命。
「養精蓄銳」指的是斷除淫慾的人,不僅有強健的體魄,體內的精華,會蓄結成堅硬無比的舍利子。斷欲的時間越長,圓寂火化後留世的舍利子越多。舍利子是視同佛菩薩的聖物,世人誠心禮拜者會受益多多。
所以,如能戒除淫殺盜妄的修行人,必能「成就菩薩無上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