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看,許多話都與誠有關,淨土淨空老法師所說的真誠,清淨,平等,覺,要用真心念佛。
和佛學說的真實無妄,
還有一心一意,專心一意做事,老實吃飯老實睡叫。
和儒學中大學中庸所說擇善固執,始終如一,毋自欺也。於道家,
易學,講的道生一,一生萬物的一就我理解都習習相關。
做個真實的人是需要勇氣的。
就我所體悟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選擇的於地,每個人根氣都不同,但大多數人可以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來形容。這江湖包涵太多的人,事,時,地,物。能看清處這一切,拿的起放的下的太難得。往往因根性習慣習性脾氣與各種感觀刺激牽著走,要做真實的自己,真的不簡單,外在的目光輿論,內在的猜測妄想,事後的後果,都是大學問,為何中庸會說擇善固執,可謂誠。大學所說毋自欺也。
其中又談到始終如一。不可舉扶不定,朝令夕改。都有大學問。因為儒家非常重實踐。
就我觀察每一句話它的具體做法和配套措施都會列出來。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仁的表現,也提出了發乎情止乎理得道理。就我理解佛學中所談的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其中就包涵了儒家的同理心和始終如一的道理。現在許多人所說的直來直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就我裡解並非真誠表現,因為他包涵了尊重,理解,平等,清淨無私慾,還有那不變的一。試想,如果帶有目的得,不尊重的,不禮貌得, 不站在對方角度的,朝令夕改得,就算再怎麼真誠也有限,也不讓人接受吧!
這過程我也一直在學習與體悟,我是下下根之人脾氣習慣毛病也很多很不好,但我勞記六祖慧能大師一句話,常自見己過與道及相當,和孔子說的吾日叄省吾身,叄人行必有我師,因為這過程為了少走太多冤妄路避免太多累水血汗與後悔,不這麼做對我這根器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
至少對我來說,真誠是需要學習的,首先要學習知道什麼是一時的假相什麼是長久得真相,不被外在時間與空間物質表相所欺騙。才能有所取捨與放下,真誠待人的前置功課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必要的,我若去在乎一時的金錢美色表相,勢必待人難以做到淨空老法師所說的真誠應包涵平等與清淨無私慾無我見,無刻板印相與傳統迷思。借著學習去體悟那不變的始終如一的一。而非去體悟那隨時會變的情感欲衝動與欲望。因為就我理解真誠也有不變的意思。
以不變應萬變。所謂知行合一,知道了做不道就某部分儒學來說等同不知道。
這過程對我來說是漸進的難以一蹴而就的,而了解不變真相的過程,也等同於學習真誠待人的過程。
不然就容易被外在所左右,舉扶不定,朝令夕改,更不用說到中庸中所談要擇善固執,始終如一的誠了,其中包含了取捨之道,如果又要更多的錢又要更多虛榮的名聲,和外在更好的美色,欲望無窮無止盡。在這情況下想要做真實的自己。就好像鏡花水月,隨波逐流,不斷迷思自己罷了。所以對我而言不管儒學道家佛家,都是學習了解真相得過程如淨空法師所說佛教是佛陀教育是了解真相而非迷信。
真誠的好處與壞處在長遠來說確實是利要大於幣的,但就我而言要格物至知,我不是聖人也非大智慧者。至少發乎情,止乎理我要學,畢竟在怎真誠沒有禮貌也非真誠,他人無法接受。也要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站在對方立場角度,否則也非真真誠,他人無法接受,更要始終如一,擇善固執,否則也沒有意義更要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知所進煺則盡道已,知止而後有定。那進煺那止於一在那我正在悟
因為我本身從事清潔工作
跟孔子強調製禮作樂一樣。以前我參觀慈濟我那時很不禮貌的問他說那麼漂亮莊嚴,不是要很多錢嗎!那時那引導員跟我說上師認為現代人很缺乏真善美,那時我還不太懂。現在大約懂一點了。
在大學時教授在最後客堂總結。只說了一句。視情況而定。所以在我理解在種種情況下不管怎回,其實都是正解都需要學習。
同階段時間地點人事物的表現在我理解都有它很深的存在意義是視情況而定工作不分貴賤,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從事工作的人是否把重點放在工作本身,挖掘,創造,其積急性。
不論何種工作都有其更高的品質,理想,境界。基於這段文章這些感觸都是讓我更決定更認真也是我會傳那多文章與心得的塬因。那就是我要的道,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句話就我理解是人是活的道是死的。人是活的,工作是死的。無關對錯好壞。視情況而定。隨緣而應。而不是教條式的死道理。在高深的道理,品質,境界,工作。也是人去表達出來。就算那些道理,境界本來就存在。
就像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在改變,和魚的列子,試圖使工作更好等。就是人能宏道非道宏人等就我理解那是道的變化是萬法。是菩提自性的空中生妙有。其中的一如我前所說那一成不變的不變不是指教條學說。而是那佛家所言萬物具有的佛性自性因其空性,能生萬法。隨緣而不是攀緣。所謂不是那因時代而異的教條學說,就我理解也可用上道無德來形容。所以之後傳那些並非否定,而是為下面我想傳達討論的道做舖墊。就我體悟那不變的一,以不變應萬變的一,道生一,一生萬物的一。
就是那句話,萬物具備的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因其空性,因其本自具足。能映能應萬法。就像佛家所說的隨緣起心動念唸佛消舊業,不再刻意攀緣起心動念起新殃。隨緣自性起心而應。所以我理解佛教才說執空執唸佛及是殺佛。不是刻意要自己什麼都不想去執空而是像時代在變,處事環境在變,魚的池糖適應環境的道理。那些就我理解是緣。只要是隨緣而應遇緣緣止而滅的都可算是道。至於說起心及是妄,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還有道德經所說,彿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遷之。常能遣其欲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叄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到唯見於空,真長應物,真長得性,長應長靜,長清靜矣。都是講那本自具足佛性自性空性。所以在這種起心即是妄但又非執空的情況下隨遇而安的隨緣就很重要。那在佛學我理解是為了消舊業而非起新殃。
所以佛家也強調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
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強求,但是如前所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自己能力,量力而為。
用自己方式去理解學習與表達與悟。
其中量力而為。講求立願了願。也跟對工作充滿使命感相應,也就是那隨緣的緣與應。
都是使命感的一種表現。可能在明心見性前每個人包涵我看的只是道的一角一面貌吧。但那日基月累下也很可觀了。結論就是不論何種工作都有其更高品質與境界,創造,積極性,使命感,學習,適應,改變,種種的一切和在這工作的一切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每個工作都是一樣的,不分貴踐。重點不在工作或位置而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