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不學習的壞處(四)


時間:2017/7/4 作者:頓解

什麼是「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呢?「直」是「性情率直」的意思,「絞」在古文中是「急切、急躁」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性情率直,但是不好學、內心沒有智慧,其弊病就是急躁盲動、不穩重。

什麼是性情率直呢?性情率直的人具有一個特徵,就是心裡一旦想到什麼,立即就會將心裡所想到的在言語、臉色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直」的法相就是「無有改變」。例如,一條路如果是直的,則行走在其上的人就無需改變行走的方向;同樣,一個人被稱為「直」,則這個人內在的心相和外在的行為、語言就是一致的,心裡想什麼,行為和語言就會表現什麼,不會出現內在心相和外在行為、語言不一致的情況。「直」的反面是「曲」,「曲」的法相就是「變動、不一致」。一條路如果彎彎曲曲,則開始的方向和最後的方向可能完全相反;一個人如果「彎曲」,則心裡所想的與嘴上說的、行動上做的可能就會相去甚遠。例如,有些人心裡明明喜歡一件物品,嘴上卻說不喜歡,行為上也故意表現出不喜歡的樣子,這就是「曲」;又如,心裡明明對某人懷恨,但行為和言語上卻對此人畢恭畢敬,這就是「曲」。由此可見,「直」實際上是誠實,是表里如一,而「曲」實際上是虛偽和表里不一。

性情率直、表里如一的性格好不好呢?孔子在這裡說,如果此人好學、有智慧、取捨正確,則這個性格就是好的,會給自他帶來很多利益;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好學,內心就愚痴沒有智慧,從而取捨就會多有謬誤,在這種情況下,性情率直、表里如一就反而成了一個缺點——急躁盲動。只要是急躁盲動,其後果往往就是後悔懊惱。急躁盲動者的特徵就是急於將內心的一個想法付諸於外在的行為和語言,以實現心中的目標,但是由於不好學的緣故,也不去觀察內心的這個想法或決定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周到、是否還有更好的改進方案、如果付諸實施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所以付諸實施後往往會發現結果並不是自己事先所想像的那樣,於是內心後悔不已。

什麼樣的因對應什麼樣的果,或者說「如是因如是果」,是宇宙間的法爾,是真理,是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因具有生果的作用,當產生某果的因已經具備的時候,不生果是不可能的;因不具備,想生果也不可能;要想得到某個果,我們必須觀察與這個果相對應的因,從因求果。當我們的內心掌握了一個因與果之間的對應,內心就得到了一個智慧,依靠這個智慧,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因會產生什麼樣的果,要得到這個果須從什麼因去求。

內心如果沒有智慧就會有業果愚。「業」實際上就是身口意三門所產生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因為這三者一旦產生,就具有生果的作用,所以叫作「業」或「業力」。「業果愚」的徵象就是對自己現前的身口意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心中一片茫然,或者處於一廂情願的誤解、錯解之中。例如,有些人為了得到別人的尊敬,於是在語言和行為上就故意傲慢,以為傲慢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敬,其實自己越傲慢就會越讓別人反感和瞧不起,所以想通過傲慢之因得別人的恭敬之果,這就是業果愚。又如,有些人為了解決問題,就用非常嚴厲和兇狠的語言指責別人,以為這樣別人就會懼怕自己,乖乖地「束手就擒」,誰知這樣付諸行動之後,對方不但沒有懼怕自己,反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這也是業果愚。又如,有些人以為有錢就有快樂,於是就拚命地去掙錢,在一陣打拚之後終於掙到了一些錢,結果發現除了自己購買東西不需要像以前那樣猶豫了之外,內心的痛苦和彷徨依然如故,沒有得到絲毫的緩解,想想打拚時所經歷的痛苦以及與家人的分離,再看看因沒有時間教育子女而使得子女不成才的現狀,才知道當初對金錢的看法有誤,這也是業果愚——誤以為外在的金錢是內心安樂的因,不知道內心的安樂與痛苦決定於內心看待外境的態度。

所以,為了避免言行的失誤,我們必須養成好學的習慣——平時多多觀察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以獲得智慧,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小心翼翼、謹言慎行,時時刻刻仔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及其會導致的結果。唯其如此,我們才能避免犯錯誤。思想在沒有付諸行為和語言之前,只會影響自己的心靈,還不會影響到外境;一旦付諸實施,就會影響外境,產生一連串的反應,以致再也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古人說「一言出口,駟馬難追」,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言語說起來容易,但是一旦說出去之後,其產生的影響用四匹馬也無法拉回來了。所以,在將自己的決定付諸實施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關於行為和語言要謹慎的教言,古人說了很多。例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草率的動作和言語,均是卑劣的特徵。」《淮南子》中說:「言不苟出,行不苟為,擇善而後從事。」意思是說,言行不能苟且馬虎,一定要仔細觀察之後,選擇最佳的方案付諸實施。宋代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說:「臨行而思,臨言而擇。」意思是說,行動之前一定要思考,看看這個行動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說話之前一定要觀察,以選擇最好的言語。荀子的《勸學》中說:「言有招禍,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乎。」意思是說,有些言行會招致災禍和恥辱,所以君子之人對其身口意應當如何安立特別謹慎。宋代大文豪蘇軾說過:「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意思是說,言行謹慎則一定會成功,隨隨便便則往往會失敗。《格言聯璧》中說:「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pián)集。」意思是說,不觀察思考並且性情急躁,就會一事無成;喜歡觀察與思考並且心平氣和,則各種祥和的事情就會降臨。華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中也說:「恆需謹慎有三種:眾中出言當謹慎,獨處行為當謹慎,平常觀心當謹慎。」

據說,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對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說:「要多聽!將有疑問的事先放在一邊,不要隨便評論、判斷,可以先說那些沒有疑問的事情,這樣言語上就不會出現憂悔;要多觀察!將預感到後果不妙的事情先放在一邊,不要隨意付諸實施,可以先謹慎地做其它事情,這樣行為上也不會出現憂悔。言語和行為都很少憂悔,政事就會處理得很圓滿。」事實上,學佛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學佛人能夠做到謹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佛也在其中矣!福德也在其中矣!但是,現前有些「不好學」的佛友並不這樣認為。在這些人心中,學佛和求福報全部依賴於燒香、拜佛、跑廟、化緣、舉行影像佛事這些事情之上,其實這些都只是學佛和求福的前行,雖能獲得一點福報,但根本無法與謹言慎行所帶來的利益相比。事實上,不學習就能離苦得樂的法,佛陀從來就沒有宣說過!通過學習,獲得智慧,遣除心中的業果愚,這是佛陀向我們所開示的離苦得樂的唯一無偏正道!

重要啊!學習這件事情!在此世間,因一言而招禍、因一行而毀掉生命的事例簡直多得無法枚舉,這都是不學習、不觀察、不思考而導致的悲慘結果。人人都知道要離苦得樂,甚至連動物也概莫能外,可是不通過學習遣除心中的業果愚,離苦得樂這件事只能是美好的夢想而已!(「不學習的壞處」未完待續)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