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時間:2017/8/8 作者:隨緣

書名《求學確指》

彩頁1 千手觀音像

彩頁2 站龍魚觀音像

彩頁3 文昌帝君像與關聖帝君像

彩頁3 深信因果(明學大和尚書法)

目錄

序一·印光大師簡介和開示(取得功名需要有陰德)

序二·大安法師開示(如何求取功名)

序三·緣起

正文 《求學確指》

第一章 考前祈願要發真誠心

第二章 認識觀世音菩薩

第三章 深信因果 耕耘福田

第四章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五章 改過是行善的開始

第六章 怎樣積德行善培植福報

第七章 謙遜對考生的益處

第八章 敬字惜紙的重要

第九章 邪淫最折損學業功名

第十章 老師要用智慧引導學生

第十一章 家長要有理性的觀念

第十二章 人生最究竟的考場

附錄

一、《觀世音印菩薩普門品》

二、《禮佛懺悔文》

三、《關帝覺世真經》

四、《文昌帝君陰騭文》

五、《太上感應篇》

六、高考祈願文(星雲法師)

後記

功德芳名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序一 取得功名要有陰德

印光大師

原文:

凡發科發甲(發:產生,科:科舉名目,甲:鎧甲,指文武官員),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不如不發之為愈也。歷觀古今來大聖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於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盪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餘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鑑。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並不知人之所以為人,生為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難消,永沉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為博雅通人,致令後世並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

——《印祖文鈔》·《與永嘉某居士書》

白話解釋:

凡是能夠考取功名的人,都是他的祖上有相當大的陰德所致。如果沒有陰德,而單單只是通過調整陰宅、陽宅,以及別的方面人力來取得富貴榮華,必定會有大災禍報在自身或者子孫的身上,反而不如不得到功名富貴為好。歷觀古今從來大聖大賢的根本,都是他的祖輩父輩修善積德而來的。大富大貴也是同樣的。可惜的是,這些生於富貴之中的子孫們,往往只知道享受富貴造作罪業,完全忘記了他的父輩祖上所辛辛苦苦培植來的福報,往往喪失祖輩父輩的陰德,敗壞祖宗的功業,導致最終的貧賤。這一點,是全世間富貴的人所通通都會犯的毛病。

能夠世代守住祖先的陰德永遠不改變的人家只有蘇州范家,可算作古今第一。自從宋朝范仲淹以來,一直到清朝末年,八百年的時間內,范家純淨的風氣沒有墮落,考取功名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可算是世代積德的書香門第。還有長洲的彭家,自從清朝初年以來,所取得的功名位居全國第一。他家的狀元有四五個人,有兄弟三個全部考中第一名的。而他家世世代代奉持佛法,雖然位居狀元、宰相,仍然天天讀誦《感應篇》、《陰騭文》,用來作為端正身心、報效皇帝、造福百姓的聖典。那些狂妄的後生,說這些書不過是吃素的老頭、老太婆所做的愚昧之事。這些人非但不知道聖賢之所以為聖賢的道理,並且連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也不知道。這種人邪知邪見,阻礙別人向善,生只不過是行屍走肉,死後與草木一同腐爛,沒有人會記得他們。而且惡業難以消除,將會永遠沉淪惡道。這些洋洋得意自命為博學儒雅的通達之人,最後導致來生連同天地、父母的名字也聽不見了,這樣的人數都數不過來。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序二 如何求得功名

大安法師

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是很多未諳出世解脫法之人所追求的世間洪福。但世間福報也是在因果法則的自然運行之中的,且看《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文昌帝君怎麼說。

他自述道:「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我們先來看看有些名詞的意思。

「墳典」是指上古時期聖人的典籍,簡稱叫《墳》《典》,全稱叫《三墳》《五典》。《三墳》是哪三種經典呢?上古時期的三位聖人伏羲、神農、黃帝稱為「三皇」,他們的書就叫《三墳》。《五典》又是哪五種經典呢?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稱為「五帝」,他們的書就叫《五典》。

三皇五帝之書合稱《三墳》《五典》,簡稱《墳》《典》,都是闡宇宙之大道、釋治國之常道的典籍。後來大多用來指古代的經典著作。

《左傳》中有一句名言:「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能夠讀這些上古經典,可見志趣高遠,學問淵博。

「桂籍」指科舉登第人員的名籍。之所以叫「桂籍」,是因為古人把金榜題名比喻為「蟾宮(月宮)折桂」。

這整句話的意思是:因為我多生多劫以來都是儒生,非常認真深入地鑽研《墳》《典》,也就是對中國上古的先王之道非常嫻熟,所以就被天界的帝王委以掌管人間讀書人獲取功名(科舉、登第、官祿)的權力。

凡是讀書人通過各種科舉考試,以後得什麼官位、俸祿,以及他的父母被封為什麼顯赫的尊稱(光宗耀祖),乃至於二府進退,都是由文昌帝君來掌管的。

「二府」,就是朝廷當中兩個重要的權力機構——丞相府和御史府。這兩個權力機構的升和降都是由文昌帝君來掌管的,權力非常大。所以我們就明白了中國古代讀書人為什麼大都會拜文昌帝君。

在世間法當中,有很多想得到功名的人,往往會多方巴結考官。但這些福報卻不是靠鑽營所能解決的,一個考試官只能操一方之柄,不能攬天下之權,他的權力是有範圍的。

我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大學文憑的人很少。但是,即使獲得了大學文憑、碩士研究生文憑甚至博士研究生文憑,也不一定能得到官職。

有文憑只是具備做官的資格,要做官還得經過組織人事部門的選拔。掌管科舉功名的人,並不一定能掌管職務銓選。所以職務的委任與升降都很難說就是由哪個人決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福報、命運,靠攀緣拉關係來改變是很難的。其實求人是最難的事情了。如果自身沒有福德因緣,在跑來跑去拉關係的過程中,勞心勞力又費財,最後是憔悴不堪,很辛苦啊!

實際上,如果我們了解了人生的真相,把握自己,福田就在方寸之間,哪需外求!如果自己沒有修到這個福德,想要靠攀緣關係去得到某個官位,實際上反而是災禍。

比如一個人只具有當科長的福德,通過拉關係當了一個市長,因為沒有相應的道德智慧,就駕御不了這個局面,最後落得求升反降,甚至身敗名裂的下場。

文昌帝君在《陰騭文》中告訴我們:「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文昌帝君出以平等心,不看門第,也不收受賄賂,只看其人德行來選拔良才給予功名。這些榮譽、官位都是由善業來決定的。

所以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走人情面子,只要有仁慈之心,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樣來廣積陰德,命運就會轉變過來,得到世間的福報。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緣 起

新年初始,有善信為子女培福報,助高考,欲倡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然當時此事尚欠因緣,便暫時擱置。後翻閱資料,見古今多有功名學業成敗的因果文案,分散在各種善書與網路之中。而專論觀音文化與功名學業的因果類書籍卻鮮為人見。於是便促使末學萌生了編輯這樣一本善書的想法,醞釀構思了一段時間後,便整理資料,不揣淺陋,欣然命筆。

觀音文化是佛教範疇內最能反映廣大民眾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宗教、民俗文化。弘揚觀音文化即是讓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理念深入人心,我們通過持誦《觀音菩薩普門品》,禮拜觀世音菩薩,誠心的專念、憶念觀世音菩薩,會使我們原來污染的心、狹小的心、自私的心慢慢地轉變成清淨的心、廣大的心、無我奉獻的心。水清映月,自然天成,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我們這個世界在佛經上被稱作「娑婆世界」,「娑婆」二字翻譯成中文是「堪忍」的意思,意指眾生在這個世間要承受八苦的焦煎。所謂八苦即是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離別苦、憎相聚苦、求而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學生求學乖願,屬於求而不得苦。眾生心中有熱惱,菩薩即化清涼風!

老人們常言『莘莘學子求學路,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位父母都能夠不惜傾盡所有,來成就自己的孩子。然而也並非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滿意的收穫。因為每個孩子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才會有千差萬別的結果。既然這樣是不是我們就無可奈何,只能憑天由命,隨波逐流了?並非如此,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往劫曾做過一隻小鳥,見森林失火,無數生靈,命在旦夕。遂生悲心,反覆往返於森林與大海之間,以翅膀沾水救火,直至筋疲力盡。終於以堅定的大悲心、頑強的毅力感動了天帝。於是,暴雨滂沱,森林烈火熄滅。無數生靈獲救。當我們微薄的力量無法達成預期的心愿時。只要能夠發起廣大的悲心,並且深信因果,謙遜改過,積功累德,自然能夠,天從人願,稱心如意。再則,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相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真實存在!這位偉大的菩薩以其廣大浩瀚的能量場輻射著整個虛空法界,甚至於每一粒微塵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我們能夠至心投歸,一心稱名。定蒙加持,達成心愿。故《普門品》云:「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又雲「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如果我們能夠信受駑行,以觀世音菩薩做我們生命的依怙,便能全攝佛德為自德,福不唐捐,所求倍圓。

願本書不僅僅為您的學業增添助力,更能成為您獨步黑夜的明燈、彷徨迷途中的導航,帶給您智慧的光芒與受用不盡的福祉,也普願有緣得到本書的學子,信受奉行。定能於現生學業有成、福祿臻祥,他日高登蓮品、滿菩提願、直至成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遼寧新民淨土印經功德藏

醒夢居士 范治 謹撰

2017年7月29日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第一章 考前祈願要發真誠心

祈願是一種善行,是人們緩解心理壓力的一種釋放,是激發人們積極努力,趨向美好生活的表答方式。每每臨近高考都會有很多人到寺院去焚香祈願,希望能夠取得好成績,考入理想的學府,他日出人頭地、榮宗耀祖。這是每一位家長的殷切期望,也是所有考生追求的夢想。

儘管大多數人都是臨時抱佛腳,但佛菩薩依然會給予我們慈悲的加持,通過祈願我們能在佛力加持下,讓孩子們沉著冷靜、思路清晰、運算細緻、超常發揮,考出優異的成績。這對於那些平常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和家長能夠起到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並能使考生髮揮出平常的真實水平。

真誠的祈禱、積極進取、勤奮努力這些都是祈願兌現的基本要素。人們通過祈願讓自己身心專一,再努力學習去實現自己的善願,還有佛力加被、老師教導有方這些助緣。自己過去世博學多才在今生的顯現延續。當然更離不開祖上及自身過去今生陰德的積累,凡此種種,由諸多善因善緣的和合而成就、圓滿。祈願的靈驗也是人們夙世修來的一種福報,更是因果的兌現。

祈願之後,必須要積極努力專心一意向著心愿的方向進取,不要懈怠偷懶。所謂天道酬勤,這就是告訴祈願者,空口的心愿是一種目標,你發願之後要全身心地勤奮學習,直到實現願望。雖然有諸佛菩薩加被,但是,我們也必須勤奮努力,不能投機取巧,不勞而獲,須知因果不昧。

佛陀告訴我們:許願在因果中必須是善願的訴求,不是違背因果的惡願。例如:本書所談的學生求學,就屬於善願是會兌現的。同樣的許願,而有人希望自己中彩票或者今天賭錢一定要贏,這種邪思邪念的許願與因果完全違背,不相符合是不可能兌現的。

向佛菩薩祈願就如同敲鐘,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絕無不鳴之理。發真誠心就會與佛菩薩的願力相融攝,由此產生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是感應道交。那麼什麼樣的心才是「真誠心」呢?孔夫子了達眾生虛情假意的劣根性,所以提出的修身八條目中就有「誠意」一條。真誠方可參贊天地之化育,不誠無物。學佛更是要有真誠心,至誠才能感通!正直心、質樸心、真誠心才能夠趨近於道,與道相應;而諂曲心、虛偽心都離道甚遠。挾帶虛假心來祈願,也終歸是「泥牛入海無訊息」。尤其是觀音信仰,主要是靠感應道交、佛力加持。如果祈願的心不真誠,就不能感通佛力。觀世音菩薩的法身遍一切處,願力是真誠心流現出來的,我們也得要用真誠心去感通。所以我們一定要真誠。

但是要做到真誠很難。在我們眾生的阿賴耶識裡面,虛假的種子太多了,有時不經意的時候,就會打妄語,就有自欺欺人的傾向,所以我們要對治自己的煩惱。要把真誠的德行作為目的價值,而不是以工具價值去對待。比如現在國人講道德,常常是把道德作為工具、手段去講,你真誠,就能得到什麼利益。如果是為了教化中下根器的人,作方便勸導是可以的。但對真誠的目的價值,也得高揚出來,無論得不得到利益,我們都要真誠,真誠有超越利益的目的價值。要樹立真誠的風範,哪怕吃虧上當也要真誠,至誠就能感通!

清朝時,廈門出現旱災,很多人因為饑渴而死的。有個僧人就向天祈雨,祈雨時就默默祈禱,說如果天下雨,就割肉來謝天。兩天後,沒有雨。他就想,既然要向天求,就要相信天。既然相信天,就先割肉來謝天。只要謝天后,天一定會下雨。他真的割肉了,人就昏死了過去,當天就下雨了。

出現乾旱本來是眾生業障感召,但僧人為了祈雨,就親自代替眾生受苦,就用了割肉的苦行。而受苦前,天雖然沒有下雨,但他相信虔誠一定感動天,就如此做了,而真的天就給他滿願。眾生向觀音菩薩祈求時,如果有這個心,一定能滿願。當然並不是讓您割肉來祈願,而是要我們發出像僧人這樣強烈的信心,勇往直前、毫不疑慮,如金剛般堅固的信心。這樣的信念可謂真誠到了極致,絕無不感應之理。

很多人向觀音菩薩許願時,會說菩薩先保佑我滿願了,然後我就怎麼做善事來報答。這樣人會存著一種僥倖的心態,要是不滿願,我就不布施,不念經了。存在這個心,就是和菩薩交易的心,這樣往往很難滿願。而這個心,也是偽心。但很少人知道這是偽心。

眾生的心,很微細,有時候覺得自己很信,其實未必,因為沒有考驗過。比如說相信菩薩,要怎麼才算相信呢,按照弘一大師的說法,要把刀架在脖子上時,快要砍頭時,仍然能相信,這才是真相信。比較遺憾的,許多人,順利時喜歡拜菩薩,覺得菩薩靈。如果生病了,求了幾次,病沒有好,然後心中就起懷疑。要知道,這就是業障現前。信心是一種功德,真的信心,才能解脫世出世間的一切苦難。

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城宣講觀世音菩薩聖德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提出質疑,他問老和尚:「您說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有求必應。那我念觀音菩薩聖號往海里跳,您說我能淹死不?」宣化上人詼諧的回答說:「我保證您能淹死,因為你敢考驗觀世音菩薩!」信心是祈願最基本的門徑,毫無信心是不可能兌現心中的願求的。公案看似可笑,其實卻在生活每每可見,很多時候我們的訴求都存在考驗觀世音菩薩的心理狀態,缺乏一種虔敬真誠的信心!

不了解佛法的人不相信佛菩薩的存在,因為他們覺得看不見、摸不著就不是真實的。甚至有時候有些初修的佛教徒也會心存疑慮:「到底有沒有觀音菩薩?如果佛菩薩真實存在的話,我為什麼看不見?為什麼他們不在空中給眾生大放光明,演說佛法,使眾生生信起修呢?在藏地有一個小喇嘛也這樣向他的師父提出疑問:「佛,到底存不存在?師父您給我個答案!」師父說:「當然有。你不能自己感受到佛的存在嗎?」 小喇嘛說:「不行啊。我每天早上都供佛,晚上供杯里的水,也看不出來他是喝了沒有。佛如果真的存在,他把水喝一喝總是好事吧,可他又不喝水。所以我才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到底在不在。」師父說:「你想看到水被喝掉?那簡單,你在家裡養幾隻老鼠,也許它們每天會幫佛祖喝一點。」小喇嘛有些懵懂,師父進一步給他開示:「佛菩薩比我們人類的層次高太多了,不會吃我們的供品,喝我們供的水,我們的一切清淨供養,都是在為自己累積福報資糧。如果佛菩薩是這樣來喝水的,如果佛菩薩還有饑渴的心,會惦記著你的幾杯水、幾塊餅乾和幾個水果,那就表示這個「佛」修行的水平真跟一隻老鼠差不多。」

我們每個人身體裡都有六十萬億細胞,每天都可能產生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細菌,這麼多細胞和細菌,怎麼才能知道「我」在這裡呢?它們生存在自己的世界裡,在那兒延續它的家族和事業,它們並不知道有一個長得像「我」這樣的人,在掌控著它,帶著它到處遊蕩。一隻昆蟲也好,一隻螞蟻也好,都不可能知道外在有那麼大的星球存在。我們的能力也是如此,根本就不可能看到佛菩薩,除非在特殊的因緣的狀況下,佛菩薩的善巧加持讓我們看到。那不是我們自己視覺功能。等到我們自己有能力看到佛菩薩,我們就跟佛菩薩差不太多了。

以我們現在的能力,連二度空間都無法透徹究竟,更不要說三度空間及更多維度的空間。連我們自己身上的細菌,還要藉助顯微鏡來觀察,可見我們的本事根本不夠認得出佛菩薩,凡夫俗子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雖然我們看不到空氣,但空氣一直在身邊包圍著我們。當你清淨自己的內心,用心感受觀世音菩薩的存在,你就會深信不疑:觀世音菩薩無時無處不在。

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有順度的,有逆度的,有顯度的,也有隱度的。例如求學高中,求病得痊,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順度;求壽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度。感得佛菩薩為你現身的,是顯度;因祈禱而感得人事湊合,機緣相助的,是隱度。祈願的時候還可以加上一句話「可許則許」,意思是說如果這個是可以被允許的,那就請允許吧。因為我們所祈求的,不一定是適合我們的,我們求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好。曾有一人祈求一張緊俏機票沒得到,很是抱怨觀音菩薩不靈驗。結果那個航班不幸出事,他才知道原來觀音菩薩已經回應了他的祈求。我們都聽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這是古時候的一個典故,故事說的是靠近北方邊塞有一戶人家,有一天,他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塞外胡地了,鄰居都來安慰他,老頭說:「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後,他家的馬從胡地回來了,還領回來一匹驍駿的胡馬,胡馬比內陸之馬強多了,鄰居都來賀喜,老頭說:「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呢?」後來他兒子騎著那匹桀驁不馴的胡馬去野外打獵,結果被掀下來而跌斷了大腿,鄰居又都來安慰,老頭說:「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年後胡人大舉入侵,青壯都被征去打仗,近塞的人們十死八九,這家兒子由於瘸腿而不能從軍,父子得以活命。可見世間的事情我們凡夫很難看清本質的是非對錯。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壞事,但往往可能是好事的緣起。而有些事表面上看是好事,實質可能就要大禍臨頭了。佛在經上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這是有道理的。阿羅漢證得漏盡通,障礙沒有了,所以他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跟我們不一樣,他突破了一切光波、聲波、磁波的界限,他看到的是真相,我們看到是妄相。所以,我們要有強烈的信念,只要我們至誠祈願,不管願望能不能兌現,都是觀世音菩薩給予我們最好的安排!

許願祈福是人們正常的心理訴求,不論是什麼樣的許願活動,只要是善願善行,符合因果法則的一切願行都是合情合理的社會需要。人們誠心地許下善願,經過自己的積極努力而得以兌現,這是心誠則靈和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許願的方式具有不可思議的作用和力量,能夠激發和催化人們內心嚮往美好生活的意志,是引導人們從善如流的心靈導向。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第二章認識觀世音菩薩

人生世間,學業功名的成就都是前世所作之業的感召。今生如果有大功德,就會超過於前世所培的福報。今生如果有大罪過,便不及前生所培。所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

學子們想要考入理想的學府,找到適合自己的專科,恐怕前世不一定培到這個福,就不容易實現夢想。《普門品》雲「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向觀音菩薩求學業,當極力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能夠滿足善願。否則,縱然依靠宿世的福業考到較好的學校也未必能夠決定今生的前途與命運。 所以,千萬不能以自己平時成績好而驕傲心。此心不息,便難載福。如果真能夠至心投歸觀世音菩薩,勤持聖號,就能超過前世所培福報多多矣。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無量劫前是轉輪聖王無諍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觀音信仰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那時的觀世音大多示現威武的丈夫相。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中的觀音菩薩皆作男身。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也大都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有很多是現男相的。女相的觀世音菩薩形象是自南宋以後才有的;那麼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是女?依佛法的道理,一切諸佛菩薩成就菩提時,皆是非男女之相,此非男非女之相,並非平常醫學觀念中的陰陽人,而是超越男女相的限制,不執著於任何一邊,可做完全自由的變現,亦即是『即男即女』,隨緣示現,應化無窮。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兩句話,『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便可體會出這個『非男女相』的道理。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每當 人們遭遇危難時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最迫切的呼喚就是「媽媽!」;因為母親的懷抱永遠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 人們將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老母」,這代表著女性的慈悲、母親的慈愛,也代表著生命初始,最親昵、永恆的呼喚。但是,世俗的母親是普通的凡人,究竟有她的極限。菩薩則不同!觀音菩薩,足具母親的慈悲愛念,涵攝了母親的本能,且有著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只要誠心誠意呼喚觀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殷勤救度!因此,每當遭遇困苦,大家便自然的呼喚起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了 。恍如溺水的人,下意識地抓住救命的舟筏一般。觀世音菩薩宛然是與我們娑婆眾生別具深刻因緣的菩薩。不管是一般民間信仰,或正信佛教徒,皆如此。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正描述了觀音信仰在中國的蓊蔚與興盛。

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菩薩,《心經》裡面就叫觀自在菩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然而在利益眾生的時候,他的名號就叫觀世音。

『觀』就是用他的實相的心,來觀照;『世』就是世間眾生,在痛苦當中,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音』聲,就能夠隨這個音聲來救度,所以我們在急難恐怖的時候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得到及時的救度,佛也在千經萬論中處處讚嘆。其中《普門品》最具代表性。《普門品》是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其意義是說明觀世音菩薩如何平等普遍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妙跡功德。經常持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可獲得不可思議的甚妙利樂!

有位女孩,外相姣美可愛,由於偏愛彈鋼琴和唱歌;舞蹈等,學科成績並不好,讀國小時也比較貪玩,女孩的媽媽則認為,女孩子嘛,長大後有份工作就行了,讀書不用那樣辛苦。

但上了國中之後,學校的氛圍還是對小女孩造成了壓力,從來在國小都沒補習過的小女孩,也開始在課外接受各種補習,成績略有提高,但也提升不快,2012年上了初三,平時成績在430名,中考後徘徊在390名左右,同時面臨要上高中或考職校,中專等不同的選擇。小女孩的願望由是考幼兒師範。有一天班主任跟這位母親說:「女孩長大後,嫁人雖說主要是講究外貌,但有時也是要看看文憑的!」

母親聽到老師這番話後,給女兒加大補習力度,該補的,能補的功課皆補了,花了不少錢,但由於基礎不紮實,提升依然不大,於是這位母親就想祈禱觀音菩薩,因為她對觀音菩薩很有信心。

於是,這位母親開始持誦《普門品》,每天1-3遍,同時也持誦六字大明咒,專心祈禱觀音菩薩加持女兒。等女兒中考那幾天,就索性不上班,專心祈禱觀音菩薩,結果成績公布後,在電腦上一查,母女倆都驚呆了,因為成績竟然要比摸擬考時足足高出了131分,當時也不相信,特別是小女孩,還捏了下自己,以為在做夢呢!就跑到學校查,果然如此。特別是平時最差的英語,也考過了100分(150分滿分,平時不超過70分),於是報考福建泉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五年制),雖說在當地只招收十人,最後卻如願以償地考上了!

這位母親說真的是不可思議,因為要提高131分,確實是有如登天,但放棄補習後僅憑藉虔念《普門品》,卻有了非常神奇之結果!

類似這樣的殊勝案例,古往今來不勝枚舉,我們娑婆眾生無論是遭遇外在的災難,還是內心的煩惱逼迫,但能一心祈願觀世音菩薩,菩薩即會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令圓滿善願,離苦得樂。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威威如是,恰如曜日當空,普照華宇,又似一月麗天,萬川影現。正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坐渡人舟!」

說到此處,有人不免會有所疑慮,世間苦難的眾生那麼多,每個人遭遇急難恐怖都向觀世音呼救。觀世音菩薩能忙得過來嗎?這就是以我們凡夫的知見來揣測佛菩薩的境界。不要以為您呼喚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觀音菩薩就趕緊從西方極樂世界趕過來幫您。觀世音菩薩的願的力量瀰漫在虛空法界,你只要真誠持名就能感得觀音菩薩顯現救渡的場景。就如同天上的明月都是千江有水千江現,不能說長江裡面它現的一個月亮,黃河現一個月亮,西湖現一個月亮,非得要好多月亮才能現,不是這個樣子。天上只有一輪月亮,這一輪月亮,一千條河,一萬條河都能顯現。連世間的一個月亮都能千江有水千江現,何況觀世音菩薩的這種無量的功德的法身、報身、應化身?所以我們不要擔心,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向觀世音菩薩呼喚的時候都會有無量無邊的觀世音菩薩前去救渡。

佛有法、報、化三身。觀世音菩薩是久已成就的一尊古佛,號「正法明如來」,法身不離常寂光淨土。為普渡眾生,倒駕慈航,退居菩薩位。報身安住西方極樂世界,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侍從,稱為西方三聖。菩薩更以千百億化身示現在三千大千世界,尋聲救苦,救度眾生,廣做夢中佛事。

《佛說觀無量壽經》載: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這是觀世音菩薩的莊嚴的報身相。在無量劫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滅度時,觀音菩薩就會補處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運持西方極樂世界正法。

《華嚴經》上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經中的補怛洛伽山就是我國佛教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的應化聖地,所以山上各寺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據佛教史籍記載,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7一859年),有一位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因此稱普陀為觀音顯聖地。 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銬到五台山參拜文殊道場,看見一尊觀音大士聖像,清淨莊嚴,想請回日本供養,又怕該寺當家不肯,於是就偷偷地將這尊聖像請走,隨即買舟東渡,準備回國。當船駛到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邏礁附近的時候,忽然海洋中湧現無數鐵蓮花(今稱蓮花洋),擋住航道,使船不能前進。如此一日三夜,船無法開出,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慧鱷見此奇異,便跪在聖像前面懺悔說:「大士,弟子因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所以想請聖像回國供養。如果因我是不予而取的,或是我國眾生無緣供養,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養聖像。」慧銬懺悔完畢,船就飛速駛到潮音洞邊,安然停下。慧銬登山後,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漁民的茅舍,見舍主張翁說明來意。張翁歡喜異常,說:「菩薩願意住在這個荒山孤島,說明與我們太有緣了。就請師父和菩薩一併住在這裡。我把房子讓出來築庵供奉菩薩,將全山民眾招集起來參拜菩薩。」慧銬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築庵安住。民眾稱此庵為『不肯去觀音院』,慧銬成為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從此,普陀山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了。

觀世音菩薩不但是一尊古佛示現的大菩薩摩訶薩,也是一種精神理念,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觀音文化以慈悲為核心思想。信仰觀音就要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精神,以慈悲心去幫助他人,盡己所能,利益一切眾生。當一念慈悲心流露的那個當下,我們就是觀世音。正所謂「清淨為心皆補怛,慈悲濟物即觀音」

有些人供奉觀音菩薩的時候總會因為自己的疏忽或失禮而擔心觀音菩薩會不高興,會挑理。類似這些都是凡夫心。也只有凡夫才有這樣狹劣的計較。實則所有的瞻禮供奉都是耕作我們自己的福田,觀音菩薩福德圓滿,不需要任何的資身受用。菩薩無心,良以眾生心為心、菩薩無念,良以眾生念為念。觀世音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於甚深禪定中。如如不動。隨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而隨緣應化。因機逗教。因人施教。觀世音菩薩渡化眾生的隨緣善巧,威神妙用不可思議,斷不能用我們凡夫低劣知見去涯測!此菩薩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完全生起,同三世無量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相互吻合,並且徹底體會到一切眾生輪轉六道,歷種種遭遇,受無量諸苦,亟待救度解厄的需要。

觀世音菩薩不但遍滿十方世界,永恆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劫數,而且還以其大慈大悲、不可思議的行願,永不休止地在為所有輪迴中的苦惱眾生,救苦救難,無一缺漏。所有眾生的苦難都是觀世音菩薩內在自性的不同面目。所以菩薩永駐眾生心。故憨山大師云:「我觀大士,如月在空,凡有水處,皆現其中,……眾生心水,亦復如是。故有求者,應念即至。」

觀音文化系列叢書《求學確指》精彩內容分享

第三章 深信因果耕耘福田

學業功名的成就是善業果報的呈現,實現這一夢想也並非是佛教徒的專利,而且有信仰的人群畢竟還是少數。那麼沒有虔敬的信仰,真誠的祈願。這些學子又是憑什麼能夠考上理想的院校呢?一是祖上的德蔭,二是自身的因果,或夙世的積累,或今生的踐行。我們不知道自己學業的因果,不知道前世是否有相應的積蓄。因此要穩操勝券就離不開當下的努力!從「因」上著力。積功累德,勤奮學習,學業才會進步;若是平常上課不用心,回家後又沉迷於電視、網路,不溫習功課,種下懈怠、放逸的「因」,怎會有好成績的「果」報呢?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的定律,絲毫不爽。即便是虔誠的向觀世音菩薩祈求,也要有相應的因行,才能領受觀音菩薩慈悲的加被。就如同農民春天播下種子,這就是『因』,勤奮的耕耘,土壤、水分、肥料都是『緣』。風調雨順就是老天的『加被』。有了這些善因善緣,再加上老天加持護佑。就有了秋收豐碩的回報,這就是『果報』。因緣果報、佛力加被之間有著微妙的關聯和甚深的意趣!

面對善善惡惡的因果定律有些人往往會質疑:「假如真的有因果,為什麼有些人從來沒做過善事,卻能平步青雲?有些人做了許多善事,卻沒有善報?」殊不知因果的規律貫通於三世。禍福如影隨形,因果的軌跡有短、有長,有現世受報、有未來受報,凡夫的肉眼看不清楚真相。例如:某人年輕時吃苦耐勞、拚命賺錢,中年遷居他處,由於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變得只知揮霍享受、吃喝玩樂,不再勤奮做事,沒多久就山窮水盡、負債纍纍;到了老年,又遷居到另一處所,辛苦地賺錢還債,日子過得艱困坎坷。將這個人的一生分為青年、中年、老年三階段來看,就好比一個人的三世,外人所能見到的都只是不同的片段,沒辦法得知他一生的全部歷程,因為他每一階段都住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從眼前所見,怎能知道他的過去和將來呢?

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老儒生叫周懋官,操著一口南方腔,不知是哪裡的人。紀先生也曾經見過這個人,所以這是真人真事。周懋官在科場中久不得志,生活困頓,流離失所,因此經常往來於周西擎、何華峰兩家,蹭口飯吃。華峰本亦姓周,周懋官大概是兩個人的本家吧。

乾隆初年,他迂拘拙鈍,很象一位古君子。據說,他每次參加科舉考試,往往因為字句在筆畫上的小小失誤而被排斥;或者雖然初步被錄取,但在複試時又因為挑出的一二個錯別字而落選。當然,也不乏考官過分挑剔的情況,比如題目中有一個「曰」字,周懋官寫的稍微狹長了些,就被看作「日」字;寫「己」字,末一筆稍往上出了點頭,考官就誤作「已」字。

周懋官因此抑鬱不平。一日,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文牒,並在文昌祠前焚毀(傳統社會求取功名都在文昌祠拜文昌帝君),希望得到神明的指點。在文牒中,他說自己平生未作過任何惡事,因此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經常受到打擊。

幾天後,周懋官在夢中被一身穿紅色衣服的官吏帶到一座大殿前。一位神端坐案前,對他說道:「你功名坎坷,神明已經知道了。但是你只知道怨恨,而不知道其中的因果關係。你前身本是部院的一名官吏,生性狡猾,善於舞文弄墨,所以罰你今生為書痴,一點兒也不懂的人情世故。又因為前生你喜好指摘、挑剔別人的文章,雖然明知道沒什麼毛病,但還是吹毛求疵,並以此要挾作者,勒索錢財,因此今生罰你處處因為文字而遭排斥。

那位神又指著生死簿對他說:「你因為『曰』字而落選,你可知道,那個考官前世乃是福建駐防音德布的妻子,是一個節婦。在地方請求旌表她為節婦的呈文中,把『音』誤寫為『殷』。本來,這是同聲字,又是譯音,可以通用的,但你反覆駁詰,使老婦得到的旌表銀還不夠往返的路費。再說說,你為什麼因為『已』而落選。那個考官前世是個知縣,因為在任上犯了錯誤,被上司罰俸祿三年零一個月。你因為索取錢財不得,就將『三』改為『五』,『一』改為『十』。這樣,該知縣不僅要被罰俸祿五年零十個月,還要別案處分。等事情最終弄明白了,他已經蒙冤一年多了。像這樣的人,今生遇到了你,業報牽纏,他能放過你嗎?你又有什麼委屈可言?其它種種情況,也是夙因所至,不能一一告訴你了。你應該委曲順從,聽天由命,不要再抱怨了。你倘若不信,將來僧道之人,還會有與你為難的,到那時,你就會徹底明白了。」神說完,命人將周懋官轟了出來。

周懋官突然從夢中驚醒,尚自不解僧道之語。當時他正寄居在佛寺,因為這個夢趕快搬了出來。

到了雍正乙卯年鄉試,考官本已擬定周懋官為第十三名,但在第二場複試中有關於「僧道拜父母」的論述,其中有「長揖君親」,是引用唐朝人傅弈文中「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語」。但是考官認為他語言上累贅,因此周懋官再次落榜。此時,周懋官才相信神語是不會錯的。

懂得了因果的法則,我們就會精進不懈地修習善法,斷除惡法,培養善法,懺悔罪業。再仰祈觀音菩薩的慈悲加持。並努力學習。如此再面臨高考就可以穩操勝券了。

前面我們談到因果貫通三世,果報成熟有三種情況:現世現報、來世再報、生生世世以後再報。好比我們種莊稼一樣,有些莊稼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穫,有些莊稼幾個月後才可以收穫,有些莊稼甚至要一年後才能收穫。

在哪些田裡「種莊稼」收穫快呢?佛告訴我們福田三種:即敬田、恩田、悲田。

敬田是三寶(佛、法、僧)。

三寶是種福最好的良田。以他們為對境,無論是修善業,還是造惡業,果報成熟得都非常快。當我們跟三寶連線之後,功德就會傳遞過來。就像高壓線一樣,當我們搭一根線連線過去的時候,如果它有一萬伏的電壓,傳過來就是一萬伏電壓。佛、法、僧,還有聖賢大德,就像是發電站,我們要多去恭敬、莊嚴、供養、連線。所謂的供養不只是財物,當然這樣也沒用錯,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他們的思想傳播和發揚,這才是最好的供養。

明朝萬曆年間有位姓包單名叫做憑,別號信之,是浙江省嘉興縣的人,學識廣博才氣不凡,但是累以應試不第,他雖然留心孔孟二氏之教,尤其信仰持念觀音經。有一天,他去游柳湖,偶到一村莊寺內,看見觀音像淋漓露天立著,即掏荷包只有十金,交給住持僧重行修建,僧告訴他工程浩大,非少數銀錢可以完成,他又拿出松布四疋,衣服七件都是新做尚未開褶的,一併交給住持僧,說請留著但願聖像得無恙。住持僧流淚的說,舍銀錢和布衣都不是難事,只此一點心真可是不易啊!待工程完成後,偶然住在寺中,夢見一伽藍告訴他說,觀音菩薩賜給你的子子孫孫世代享受祿位。後來兒子叫汴、孫子叫聖芳果然都登科及第,做了達官顯要。

恩田是父母。

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以他們為對境做善事或造惡業,基本上也是現世現報。《地藏經》中說道,「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其實不是天地災殺報,而是自己災殺自己。天地,指的就是自然規律。就像一棵樹沒有了根就會死掉一樣,不是太陽把它曬死的,而是因為自己的根沒了,吸收不了水分乾渴死的。所以孝道在我們生命中十分重要。就像沒有根的樹會長得很空洞,根扎得深的樹會長得很茂盛。我們有了根才會有福報,根越深福報才會越多。父母就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生命的源頭,如果我們把生命的源頭堵住了,就不是有沒有前途的問題,不是有沒有福德的問題,而是整個生命都將失去意義。

小麗(化名)原本打算用緊張的時間準備兩個月後的英語晉級考試。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她的媽媽突然癌症復發,打破了她的學習計畫。如果不加緊英語的功課,一定通不過四級考試,小麗多年的夙願就將落空;可是如果不幫媽媽誦經,她還能支撐多久呢!醫生悄悄已經跟小麗說明了媽媽情況不是太好,得作好心理準備,象她這樣的病人術後活到今天已經很不簡單了……

在這種情況下小麗放棄了考試的計畫,全心全意照顧媽媽,並且每天專心的誦經持咒。直到考試前一天,在丈夫的建議下,小麗才做了一遍歷年的模擬試題,結果十有八九都做錯了。於是就失去了信心,丈夫一再的鼓勵她去過過場,她才勉強答應。

考試當日臨行前,小麗抄寫了三遍觀世音菩薩大悲咒,並跪家中菩薩像前說:

「佛菩薩,我本來是準備全力以赴複習英語四級考試的,但是我媽突然病了,我只能犧牲一下,放棄看書,一心照顧她,當然還有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我這人平時就比較懶,因此耽誤了學習。但是這次四級考試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很想通過考試,請菩薩看在我照顧我媽的份上幫我這一次,我只求426分及格,多一分都不要。如果我能通過考試,我將好好學習英語,把該補學的補學回來。」

然後小麗就一路默背著大悲咒去考試了。在考場上她除了作文還能用簡單句和單詞編編,其它的閱讀理解呀,聽力呀,基本看不懂,聽不懂,都是靠蒙。考試時間特別緊,小麗文章也不看嘍,直接看題目和給出的選項就填寫答題卡。到最後填空來不及做了,就要收卷了,小麗卷子也不看了,直接拿著答題卡胡亂塗答案,心裡默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3月3日公布成績,小麗覺得根本就沒戲,也懶得去看。丈夫上網幫她查,結果大吃一驚。437分!丈夫以為輸錯了,又重複查了幾遍,確實是437分。他還是不相信,就又用手機查,結果還是這個分數。他就讓小麗自己查,當然依然是那個分數。

夫妻倆感慨真是不可思議,好多人都是累死累活背多少遍單詞,做多少篇閱讀理解,考好幾次才通過的。丈夫上大學的時候,四級就是考了三次才過的。而小麗毫無準備,什麼都不懂,竟然稀里糊塗的通過了。

相信如果小麗當時做出違反良知的決定。不但考試晉級沒多大希望,而且會釀成終生的遺憾。因為孝感天心,加之真誠的祈禱,小麗終究實現了多年的願望。

悲田是可憐的眾生。

比如對病情嚴重的人,對處在艱難困苦當中的眾生,對處在哀愁、絕望境地的眾生等,做善事了,果報非常殊勝、不可思議。若是不憐憫他們,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甚至還對他們進行誹謗或傷害,惡業也非常嚴重,基本上都是現世現報。

裴度是唐朝人,年輕時,一貧如洗,在鄉下的私塾中以教書餬口維生。他的學問雖然淵博,無奈時運不濟,屢試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經過一座寺院,看見一行禪師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後,才去請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禪師熟視良久,說:「你天生賤相,今生不但沒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縱紋入口,是一種乞食街頭、飢餓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聽了,心裡非常傷心,整天垂頭喪氣,連教書都無精打采。

數天後,裴度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見寺里有一位婦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禱,禱告完畢,匆匆離去。裴度看見案桌上有一個包袱,解開一看,是非常貴重的物品,一個翠玉帶和二個犀帶。他想:這一定是剛才那一位婦女所有,於是坐著等待失主。

到了下午黃昏時分,那位婦女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匆匆地進門,掃視案桌一遍,不禁哇然大哭。

裴度上詢問,婦人哭著說:「家父病重,家產當盡,昨日我請到名醫,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趕去親戚家,借到一條玉帶,準備典押借款,做醫藥費。我行經此寺,順便入寺祈禱,不料心急匆忙,忘記攜走玉帶,等我到了典,才發現遺失玉帶。我沒有錢,家父一定無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養,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說完,又大哭起來。

裴度聞罷奉還原物,婦人感激涕零,拜謝而去。回家途中,裴度又遇到一行禪師。才走離數步,一行禪師呼喚裴度轉身,對他說:「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陰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變為玉帶紋,不但不會餓死,而且將來有無量的福報,可能會出將入相!」

裴度怕一行禪師諷刺,回答:「愛說笑!大師說話怎麼前後矛盾呢?」

一行禪師回答:「七尺長的身體不如一尺長的臉,一尺長的臉不如三寸長的鼻子,三寸長的鼻子不如一點心!」

裴度笑著說:「人心怎麼相呢?」

一行禪師回答:「要知天上意,須在雲中取,要知心內事,須辨眼中神。你積了陰德,目光不浮,紫氣貫睛,口角紋長過陂池這部位,而且鬍子均勻變美。做了陰德,臉上的相便會有所改變,你必定享受極貴的福祿無疑!」

於是,裴度就把剛才在香山寺,拾還玉帶的事告訴一行禪師,禪師也嘉許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進士,由於官運亨通,過了十多年,他升任『博辦大學』(相當於今天的副行政院長),不久,又升為當朝首相。

裴度事奉四位皇帝,始終表現了很好的品德。他有五個兒子,也都被朝廷賜封爵位。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就在一個貪念。裴度的心量寬廣,所以福德也廣大。如果他真的以歸還別人的遺物,心中一直慶幸自己擁有很好的德行,甚至向人大肆吹擂,那麽他所得到的福報也就微少了。

人性的福田本都是富足的,只因為自己荒廢,才顆粒無收。自己不耕耘播種,不澆灌施肥,不時常清除雜草,任由荒蕪才會成為惡田。無論任何人各有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不能逃避。要以堅定的信念身體力行,以增上家業、學業、事業和道業的殊勝與圓滿。

待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