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注釋易讀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目錄
第一品佛國
第二品方便說法
第三品維摩詰和阿羅漢們
第四品維摩詰和諸菩薩
第五品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維摩詰
第六品不思議解脫法門
第七品菩薩的眾生觀
第八品佛道
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第十品眾香國取食
第十一品四述菩薩行菩薩行總結
第十二品見阿閦佛
第十三品法供養
第十四品彌勒、阿難受命傳法
附註
維摩詰全部詳細目錄
◇◇◇◇◇
維摩詰所說經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一品佛國
本品論題:
1有眾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薩和菩薩淨土。
2心淨則佛土淨。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廣嚴城】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
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這些菩薩都是諸佛神威的具體的體現,是大眾熟知和敬仰的,都已經達到了接近於佛的得大自在的智慧的境界】。為護法城【佛菩薩一切正法】,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大力宣揚佛法】,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眾生的天然朋友和保衛者】。紹隆三寶【佛、法、僧】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五蓋與十纏,皆煩惱之數。五蓋即: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纏:十種之妄惑,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沉、九嗔忿、十覆】,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余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救度一切眾生,可以在天、人、鬼、畜生、地獄之中任意出入生死】,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眾生只要見到這些菩薩,甚至只是聽到這些菩薩的名號,都能得到大的利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與會菩薩有】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勇健能飛之鬼】、乾闥婆【聞香音樂神】、阿修羅【似天而非天之神,常與天帝戰爭】、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頭有角之歌神】、摩睺羅伽【大蟒神】等悉來會坐。
諸比丘【出家僧人】、比丘尼【出家尼姑】、優婆塞【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佛為無量大眾說法,大眾恭敬圍繞,譬如須彌山王在大海之中。佛安坐在由眾寶做成的師子座上,神威光芒遮蔽了一切與會的大眾。】
爾時,毘耶離城【廣嚴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無論這些世界有多廣闊,過去、未來有多久遠,都清楚顯現寶蓋之中】。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解脫山】、摩訶目真鄰陀山【大解脫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嘆未曾有【與會的一切大眾,看到佛的如此神力,全部讚嘆這從未見過的場景】、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都想得知佛國土的清淨境界。請世尊為我們說說諸菩薩修行淨土情況】」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你們能為諸菩薩,詢問我怎樣修行淨土。你們大家要仔細聽,一邊聽一邊思考,我現在就開始講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薩,凡是有眾生的地方就有菩薩佛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菩薩就是為利益眾生而建立佛土,為調伏(培養、教育、帶領、成就)眾生而建立佛土,為教導眾生如何培養進入佛門的智慧而建立佛土,為啟發眾生怎樣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而建立佛土。為什麼是這樣呢?這是因為菩薩建立淨國的目的,都是為了有利於眾生的緣故】。
譬如有人慾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為成就眾生建立佛國,建立佛國的事就不是建築在虛空之中了】。
寶積、當知直心【心地正直】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不說假話、表里一致的人就能住到菩薩所建立的淨土】。
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求取正覺成佛】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痴、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正思維】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給與一切眾生樂。悲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喜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舍無量心,怨親平等,不起愛憎】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四種接近、團結眾生的方法: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心生歡喜而與我接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達到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與社會各階層中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對應於不同根基眾生的,導向真實的,容易實施的方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回向心【把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給眾生】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說除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貪瞋痴】八難。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痴、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富足而行為清淨無欲】、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善於調解他人之間的矛盾】、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立志追求真理和實踐所立志願】。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調和制伏意念】。隨意調伏,則如說行【則能按佛所說而修其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於眾生】。隨其回向,則有方便【種種切合各個眾生需要的方便法門】。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如果菩薩心淨則佛土淨的話,那麼世尊在做菩薩時意豈不淨,還是佛土就是如此不淨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你認為如何,是日月不淨呢?還是盲者看不見呢?】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是失明的人因眼病不能見的緣故】。」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這是因為你的心中存有高下的分別心。不能用佛的智慧來觀察的緣故,所以見此土為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你現在且看看,佛土嚴淨嗎】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為了救度尚未知佛的眾生】,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就好像各位天王、天人都是用寶器進食,但是因為每位的福德不同,寶器中飯食的色也有不同。所以說,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不生不滅】。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這時與會的求聲聞乘的三萬二千天帝及天、人,得知一切由因緣而生的事和物(有為法)都是變化無常,由此而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理法,煩惱斷盡,心意解脫】
◇◇◇◇◇
第二品方便說法
本品論題:
1維摩詰居士生活在大眾之中,利益於眾生和社會。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毘耶離【廣嚴】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維摩詰-清淨無垢、名聲遠播之義】,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已悟得不生不滅】。辯才無礙,遊戲神通【神通廣大】,逮諸總持【掌握了法理的總綱】,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深入理解佛法的道理】,善於智度【智慧解脫到彼岸(智-般若,度-波羅蜜、解脫到彼岸)】,通達方便【套用各種切合實際的方便法門】,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又善於分別眾生各個根基的不同(聰明和愚鈍),採取適用的方便法門教度眾生】。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對於各種身、口、意方面所作所為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讚嘆、得意】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示現普通人】,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嚴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以忍(辱)為行為準則,對待、平息各種瞋怒】。以大精進【勤奮努力】,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一心修持禪定(禪定包括止、觀、禪那)、寂滅,消除任何胡思亂想】。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以佛的大智慧克制各種愚蠢無明,雖然是白衣(居士),卻奉持嚴格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卻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外,有妻子女兒,然更加注重修行清淨,對於子女,既不溺愛,也不指望回報】。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雖然衣飾華麗,然而更注重自已的品行。雖然象凡夫一樣飲食,但更多的是用禪法養其心神,資益慧命】。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到了娛樂場所,也要以博弈遊戲所示現的種種道理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動搖對於佛法的正信。雖然明了世間的一切學問,但其學問的中心是佛法、全力弘揚佛法、用正法領導長幼,維摩詰居士得到一切眾生最大的尊敬。】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維摩詰居士善於一切治生經營之道,雖獲俗利,但並不因獲俗利而喜悅。外出走動,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維摩詰居士處理政務,以救護一切眾生為要。在辯論演講場合,則能引導眾生信仰大乘。進入學堂,則能啟發教導孩子。進入酒色場所,能使沉緬於酒色之人覺醒。】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斷離貪心執著】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帝王貴族】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去除知識階層傲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教以正確治政方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使後宮清淨】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為平民增興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因能為諸梵天教以深刻透徹的道理而倍受尊重】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示現世事變化無常,不可貪圖享樂而倍受尊重】。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維摩詰居士若在護世神明,護世神明中因為維摩詰能為護諸眾生而倍受尊重。】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維摩詰是佛,入世示現為居士,為教化救度眾生,也示現有生老病死,這一次,維摩詰居士病了,眾人探望。】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維摩詰居士說:】「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肉身靠不住】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人身就好像火焰,從情愛的渴求中生成】。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於一切法知覺照了。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到彼岸】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第三品維摩詰和阿羅漢們
本品論題:
1不捨道法而做各種凡夫該做的俗事,這才是禪坐。
2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3一切法都是妄見,懂了這個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維摩詰心中想念世尊釋迦牟尼佛:「我生病臥床,大慈大悲世尊一定會關懷我的】。」
〈一〉怎樣坐禪
【釋迦牟尼佛派舍利弗尊者探望維摩詰】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尊者表示不堪此重任】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坐禪】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不要以為這樣坐著就是坐禪】。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禪坐就是要在任何情況下,不感覺有自己身體、意識。人在入靜入定之中而又不妨礙日常諸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這才是禪坐。不捨道法而做各種凡夫該做的俗事,這才是禪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這才是禪坐。已經達到諸見不動(不為邪見所動),而仍然修行三十七品,這才是禪坐。不斷什麼煩惱而入涅盤,這才是禪坐。能這樣禪坐,才是佛所倡導的坐禪。』世尊!當時我聽維摩詰所說,只有默默領教,不能回答。所以我不能擔當代表您去看望維摩詰長者的任務。】
〈二〉為居士說法,應契合佛法實質、精髓。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廣嚴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為在家的白衣居士說法,不應該象你現在這樣說。說法的人應該契合佛法實質、精髓來講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六道眾生區別之相、眾生與非眾生區別之相,稱為眾生垢。從佛法講,這二個區別都不是真實】。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把虛幻、速朽、貪慾、不淨的軀殼妄執為我,並且以此不實軀殼與其它軀殼加以分別稱為我垢】。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到,而現在則是分分秒秒都在流逝】。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沒有示現機緣】。法無名字,言語斷故【佛法是難於用人類語言表達的】。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難於通過人的知覺觀受所體會】。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也不需要各種理論來解釋,因為這些理論都是空洞的沒有意義的】。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本來就沒有我和我名下的一切】。法無分別,離諸識故【佛法本來就要斷除各種感知分別】。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沒有比較的對象】。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不生成什麼,也不是由什麼原由產生的】。法同法性,入諸法故【諸法平等同一,因為佛法就在世間法中】。法隨於如,無所隨故【『如』是一個什麼也沒有,卻又生成萬物萬法之所在】。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佛法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各個方面都不變異】。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佛法恆常,因為法不是建築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種感覺上】。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沒有來、也沒有去,因為法沒有可執住的地方】。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也就沒有造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不增不減,法無所可歸依,法與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聯繫,法沒有高下的分別,法永恆不變,法不是通過觀行可以獲知的。】。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法相就是這樣不可說,你又如何為眾生說法】?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說法的人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說,而聽法的人也是什麼也沒有聽到。就好像一個魔幻師在為一群變幻出來的幻人在講課】。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只有懂得了以上道理,方能隨機說法,方能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說法,善於知見這些,才能無所掛礙,以救拔一切眾生之苦的心讚嘆大乘佛法、念報佛恩、不忘記佛、法、僧三寶,然後才能為眾生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我聽維摩詰如此所說,竟不能復辯,所以我不能擔當代表您去看望維摩詰長者的任務。】
〈三〉行乞不問貧富,客群生一食則為眾生貢獻一切。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大迦葉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想那時,我在貧窮人家住的地方行乞】。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雖有慈悲心,但是還沒有想到一切眾生,你只在貧民中行乞,而不理會富人】。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吃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根據萬物平等思想,尊者應該挨戶乞食而不分貧富。為了最終修到斷食,就應行乞食。為了解脫這個四大和合肉身,就應該吃東西。接受是為了貢獻,為了更好的利益眾生而不僅是接客群生布施】。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以一切皆空思維方式,不管進入村莊還是城市,不管所見是什麼色彩,所聽到的是何種聲樂,所嗅到是何種香風,所得到的是什麼樣的食物,都不必加以分別。各種接觸和感受都不能影響修行者的智慧修證】。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認識到所見各種東西都是幻相,既無自性也無他性。本來就不是真實存在,如今也不消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八種外道見解指:見、思惟、語、業、命、方便、念、定】入八解脫【注4】。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盤。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客群生一食則為眾生貢獻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象這樣接受他人施食的修行者,才能沒有煩惱也沒有不煩惱,既沒有進入禪定也沒有脫離禪定,既沒有住在世間也沒有涅盤離開人世。對於布施者不分別誰布施多誰布施少,誰得到了功德誰沒有得到功德。這才是真正佛道,不是小乘聲聞。迦葉!如果是這樣乞食,就不是白白吃施主的飯了。】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得到從來未曾有過的認識智慧】,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對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又想,這樣的辯才智慧只有道行高深之人才能有呀,誰聽了能不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呢!從此以後,我是再不勸人修行小乘了】。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四〉理解了就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須菩提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為什麼呢?想那時,我曾到維摩詰居所乞食】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你如果能對食物的好壞不起任何分別,以平等心看待,那麼你就懂得了諸法平等無差別的道理。懂得了萬法平等,則對各種食物就不會起分別心。只有這樣行乞,才可以吃乞討來的食物。】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不坏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痴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須菩提,你如果不斷除淫怒痴,亦沒有淫怒痴;不毀壞自己的身體,而意卻在萬物同一的如來法身;不滅痴愛,而有大智之明和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卻也是既沒有解脫,也沒有束縛;不見四諦(苦集滅道),也不是不見四諦;沒有得到佛果,也不是沒有得到佛果;不是凡夫,也沒有脫離凡夫的一切;不是聖人,也非不是聖人;雖然成就一切法,卻沒有諸法的法相。只有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才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不見佛、不聽聞佛法,把外道六師作為自己的老師,外道六師墮落了,你也跟隨墮落,乃可取食。這句活的意思是諸法實相、同一、無分別。】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須菩提,作為修行者,應悟了各種邪見而不到解脫的彼岸,處於八難(注2)之中而不求無難,同於煩惱而遠離清淨(把自己置於眾生之中)。另外,你得到了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無諍三昧(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再有,布施你的人沒有福報,供養你的人墮落到三惡道中,你成為了眾魔的同伴和幫手(不應認為自己應該得到供養)。同時,你與眾魔及忙忙碌碌的凡夫沒有什麼二樣,對於一切眾生都生有怨心,毀謗諸佛、毀謗佛法,不入覺悟者行列,最終不得滅度解脫(要好好反省)。你如果是這樣的話(聽懂了上面所說道理),就可以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世尊呀!當時的我,聽到這些話,竟不懂得他講了什麼道理,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不敢拿缽,正要轉身就走時,又被維摩詰居士叫住,他說:『嗨!須菩提,你不要懼怕,把缽拿去吃飯吧!』又說:『你意如何,如果是一個如來化身的人,聽到我這些責難的話會害怕嗎?】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一切語言文字都有一定的相狀(表達方式)】。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不會執著於語言文字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語言文字本性就是不能充分正確地表達事物(佛法)。不要語言文字,理解了就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佛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五〉莫以穢食置於寶器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不要把老師不正確的見解傳給新學比丘】。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應當知每個新學比丘心裡想些什麼,不要把琉璃混同水晶。你不能知眾生根器,就不能教授小乘法。這些比丘本來沒有瘡,就不要挖他們的肉。要想走大道就不能指引小路。不能把大海放在牛足印中。不能把日光和螢火相比。富樓那,此比丘前世就是修大乘道的,在入生過程中忘了這些,你怎麼能教導他小乘法呢?以我看來,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原來根器之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時豁然還得本心【時維摩詰即入正思維禪定,幫助此比丘看到了他們的前世。原來此比丘曾於前五百世中供養五百佛,在五百佛所學習過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比丘當場即時還複本性】。
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於是諸比丘就向維摩詰頂禮。因為維摩詰的說法,這些比丘得到了不復退轉的無上正等正覺。當時我就想,小乘聲聞不能看到人原來的根器,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六〉以不生不滅思想方法,理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想那時,佛為諸比丘略說了佛法要義,其後我就為這些比丘進一步發揮講解,講解什麼是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不能以生生滅滅的思想方法來講解佛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諸法本性說到底不生不滅,變化無常的只是表象,這才是無常的真實含義;五受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歸根到底本來是空,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無苦無樂,這才是苦的真實含義;諸法究竟無所有,這才是空的真實含義;有我無我實際上是一回事,這才是無我的真實含義。法本來就沒有生成,現在也無法消滅,這才是寂滅的真實含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七〉佛得真天眼不以二相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有一次,我坐禪後起身散步。這時有梵天嚴淨天王,與萬名梵天天人一起,放淨光明,來到我處,稽首作禮問我:『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到多遠?】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就象觀看手掌中庵摩勒果一樣清楚】。』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這時,維摩詰來對我說:『嗨!阿那律,你天眼所見,是有作相呢?還是無作相?假使是有作相,那就是有為(有因緣造作)法,那麼就和外道的五通是一樣的。如果是無作相,那就是無為法(無因緣作用的,這裡指真如無為,即,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恆不變的,寂靜的,沒有任何差別的,平等的),不應該看見什麼。』】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正思維禪定】,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不是有作相,也不是無作相。不是世俗所見,也不是涅盤寂滅所見。非二諦之相,二諦:世諦、真諦。世諦,世俗的真理和方式方法。真諦,涅盤寂滅之真理】。』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八〉奉持戒律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想那時,有二比丘犯了戒律,因為羞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說:『嗨,優波離,我們犯了戒律,因為羞恥,不敢問佛,願你能為我們開導解釋,能使我們懺悔,消除罪業。』我即按照佛法來教育他們。】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不要加重這二位比丘的罪業。應當立即直接除滅他們的罪業和疑悔,不要擾亂他們的心志】。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佛是這樣說的,因為心有塵垢所以眾生有塵垢,因為心清淨所以眾生清淨。正因為心同樣也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所以和心一樣,罪業的塵垢也如此】,諸法亦然,不出於如【諸法也如此,都不能離開如(非有、非無、不變、寂默、平等無差別)】。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正是這樣,你優波離,當心相得解脫時,還有沒有塵垢呢】?』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生生滅滅變化無常】,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不牽扯、互不挽留,一轉眼就都過去了,一瞬也不停留】。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懂了這個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才算真正的理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這二名比丘聽到這裡就說:『這才是真正的上等智慧呀!這是優波離所不能及的,優波離雖然奉持戒律第一,但不能辯說。】
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除了佛之外,沒有那一個阿羅漢和菩薩能比得上維摩詰的樂說之辯,維摩詰明達智慧就是如此啊】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二比丘疑悔解除,從此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並且立下宏願:『願令一切眾生都有維摩詰那樣的辯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九〉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廣嚴城】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你是佛的兒子,捨棄了王位出家為道,出家的人有什麼利益呢】?』我即如法【按照佛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有為法【有因緣造作】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外道種種錯誤的見解觀點。注6】,處於涅盤,智者所受【涅盤得道,才是智者目標】。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得五力【信力、精進、念、定、慧】,立五根【信根、精進、念、定、慧】。不惱於彼,離眾雜惡【在家行善,稱為俗善,善而不純,其中雜有的功利思想及家庭利益,稱為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摒除各種外道思想,超越各種名譽稱號,這些都是假名而已】。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跳出五濁惡世的這個淤泥,沒有了任何束縛,也沒有了任何我的東西,既沒有得到什麼,也沒有任何擾亂,內心平靜喜悅。隨時注意呵護自己的心念,隨時處於禪定之中,不犯身、口、意業的任何過失。如果能做到這些才是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允許】,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只要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出家了,就是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十〉佛示現人身於五濁惡世,言傳身教,也有患病。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什麼事呀?今天一早就來這裡。】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不要亂說。如來的身體乃是金剛之體,各種惡病已經斷了,已是各種善果匯集之體,還有什麼疾病!什麼煩惱呢!】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自已疾病都不能治,還能治別人的病嗎?】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你可悄悄地速速離去,不要讓別人知道了。阿難,你應該知道,所有如來的身體都是法身,不是有欲望身體。佛為世尊,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沒有煩惱,各種煩惱已經全部消滅,佛身無為,不會墮入有種種差別的諸法、諸物,這樣的身體還能有什麼疾病?還能有什麼煩惱呢?】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這時的我,世尊,實在深感慚愧,我難道不是親自聽佛所說,要我去化牛乳的嗎?還是我聽錯了呢?】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阿難,維摩詰居士所言是沒有錯。但是因為佛顯身示現於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於法,言傳身教,度脫眾生。阿難,快去化牛乳吧,不要慚愧猶豫!】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
第四品維摩詰和諸菩薩
本品論題:
1平等地保護惡知識。
2救助苦難和供養佛有同等功德。
菩薩品第四
〈一〉一切眾生都是從如中來。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想那時,我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法,說修行不退轉菩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注5】,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預言你一生當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你準備用那一生來實現世尊的預言呢?是過去生呢?將來生呢?還是現在生?如果是過去生,則過去的已經過去;如果是將來生,則將來的還沒有來到;如果是現在生,則現在的卻是分秒都在流逝而無法把握。】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正如佛所說,比丘,你們這些人每分每秒都是處在亦生、亦老、亦滅之中】。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如果因為修證得到了不生不滅,而受到佛的受記,不生不滅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彌勒會得到世尊為你授記?】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還有,到底是『如』生時得受記呢?還是『如』滅時得受記呢?如果是在如生時得受記的話,如從來就沒有生過。如果是在如滅時得受記的話,如從來就沒有消滅過。一切眾生皆是從如中來,一切法亦是從如中來,眾聖賢亦是從如中來,至於彌勒亦是從如中來。】【如:不動、寂靜、平等不二,非有非無,空無所有,卻又生成萬物、萬法。】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彌勒能得佛的受記,一切眾生亦應得佛的受記。為什麼這樣說?這就是因為我們所說的如,就是沒有任何變化和差別的平等】。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為什麼?一切眾生都具有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如果彌勒得滅度,一切眾生亦應該得滅度,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佛都知道,一切眾生畢竟寂滅,最終都入涅盤,沒有再一個寂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所以彌勒,不要以不完全的見解為諸天子講說。實在是因為,既沒有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指修行不退轉菩薩)的人,亦沒有從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後退(指不退轉菩薩)的人。】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彌勒,應當教導這些天子捨棄分別心,捨棄分別菩提(覺悟、不覺悟、有點覺悟、部份覺悟)之見,為什麼?所謂菩提,既不能以身得,也不能以心得。】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表現的形態】故。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因為不觀也就脫離了各種因緣】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因為什麼不想也不做,也就沒有了憶念】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因為舍掉了見執、編見、主觀成見】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因為離開了各種妄想】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因為障礙阻擋了你的欲求】。
不入【人的感覺器官的感知】是菩提,無貪著故。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因為順其自然、順於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所執著的是法理】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因為到達的是實際所在】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因為沒有差別也就擺脫了思量】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因為本來就沒有(世界的、萬物萬法的)生、住、滅】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因為各種好壞感受不能會聚作用】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因為不合也就脫離了一切自尋煩惱習氣】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因為沒有地方可放,也就是沒有了各種形態和顏色】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因為各種名字都是空的沒有意義的】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因為一切如夢如幻,也就沒有了得到和捨棄】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因為沒有胡思亂想也就得到了清靜】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善於寂靜,則本性清靜】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所求的人是不會再去攀緣什麼的】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因為一切法平等】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因為諸法沒有可比喻的】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因為諸法本來很難徹底了解】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不生不滅】。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二〉處處是道場。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我正想出城尋找一個好的修行處,就問維摩詰:『那裡是道場?』】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正直心】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心修行、決心做善事】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信佛、深入佛理】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因為忍辱可以使你對於一切眾生都不產生仇恨埋怨】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因為勤奮努力就不會懈退】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心情平和】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因為智慧能在諸法中證得佛的正法】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因為悲而能忍受疲勞苦難】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喜歡佛法】
舍是道場,憎愛斷故。【捨棄能斷滅憎愛】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解脫就能扔掉一切背負】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因為方便可以教化眾生】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四攝,四種接近民眾的方法。四攝可以接近大眾】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多聞可以按聽到學到的去做】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降伏妄想心是道場,因為降伏了妄想可以正確理解一切法】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因為可以捨去一切有為法】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四諦是道場,因為苦集滅道是世間真理】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因為煩惱才知道空無平等。(如實,真如平等,體離虛妄)】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心有眾生才知無我】
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懂得了一切法皆空的道理】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一切魔怨不能傾動】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因為三界中沒有可所嚮往、可留戀的地方】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見注3】
三明【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是道場,無餘礙故。【沒有遺存的任何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懂得了這些道理,善男子,菩薩如果能按六種到達解脫彼岸方法(六波羅蜜)教化眾生,那麼菩薩在做事時,不管是舉足還是下足,都是從道場來,都是依據佛法。】』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三〉魔宮天女。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為什麼呢?想那時,我在靜室中,魔王波旬帶領一萬二千名天女,象天帝一樣,演奏著鼓樂弦歌來到我的住處,他們一起向我致禮,稽首我足,合掌恭敬地站在一旁。】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我以為是天帝來了,就對他們說:『善來,天帝,你雖然有福,但是也不能放縱自己,不要過於鋪張。你應當懂得五欲(色、聲、味、香、觸)的享樂是變化無常的道理,以求進一步修行善本,修行對於身命財堅固不壞的善法。』】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魔王波旬即語我言:『正士,請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送給你為你日常掃灑。』】
我言:『憍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我言:『天帝,我不能要這一萬二千天女,這與我沙門釋子不相適宜。』】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他不是天帝,他是魔王波旬,是來擾亂你的】。』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你把這些天女都給我,很適合我】。』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魔王波旬很是驚恐害怕,心想維摩詰來找我痲煩了,想隱形逃走,可是魔王波旬盡其神力根本逃走不得。這時空中有大聲說:『波旬。把這些天女都給了維摩詰,你才能走掉。』魔因為害怕,想了很久不得不把這些天女送給維摩詰。】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此時維摩詰對諸天女說:『魔王已經把你們都送給我了,你們現在都應當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隨即根據每位天女根基為諸天女說法,使諸女,生起引發修行善法決心。】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又對諸天女說:『你們現在已經決心修道,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該再嚮往五欲的享樂了。』】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維摩詰答:『常信佛是法樂,渴望聽聞佛法是法樂,供養眾生是法樂,遠離五欲的享受是法樂,觀五陰(色受想行識)如怨賊是法樂,觀四大(地水風火)如毒蛇是法樂,觀內入(色聲香味觸法)如空聚是法樂,處處隨時堅守信念是法樂,饒益眾生是法樂,敬養師是法樂,廣行布施是法樂,堅持戒是法樂,忍辱柔和是法樂,勤集善根是法樂,禪定不亂是法樂,離垢明慧是法樂,徹底覺悟心是法樂,降伏眾魔是法樂,斷諸煩惱是法樂,淨佛國土是法樂,為成就莊嚴相貌而修各種功德是法樂,莊嚴道場是法樂,聽聞高深佛法不畏是法樂,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不在不適宜的時間娛樂是法樂,親近同學是法樂,親近不同觀點的人而心中無障礙是法樂,平等地保護惡知識是法樂,親近善知識是法樂,心喜清淨是法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法樂,以上這些都是作為菩薩的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魔王波旬對諸女說:『我希望和你們一起還回天宮。』】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你已經把我們送給這位居士,我們也有了法樂,我們很快樂,不再惦念五欲之樂。』】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魔王波旬轉而對維摩詰言:『居士,你把這些天女布舍給我吧。作為菩薩,不是應把自己所有一切都布施給他人的嗎?』】
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維摩詰言:『我已舍矣,你就領她們回去吧!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滿足他們合乎法理的願望。』】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我們為什麼還要回魔宮呢?】?』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維摩詰言:『各位姊妹,有一種修行的法門名叫無盡燈,你們應當修學。所謂無盡燈,就好比一盞油燈點燃了百千盞油燈。黑暗的地方都有了光明,光明始終不盡。就是這樣,各位姊妹,這就是一位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使他們都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非但不會減損自己的信念,因為傳播佛法,而增益了自己的一切善法,這就叫做無盡燈。你們雖住魔宮,以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都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既為報佛恩,亦大大地利益了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布施大會。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我為我父設立一個施捨大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施捨大會不應當按你現在這個樣子設立,應當設立成為一個不只是布施食物、財物,更應當是布施佛法的大會】?』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所謂的法施大會,無前無後,一時(不受時間限制)供養一切眾生,這才叫法施大會】。
曰:『何謂也?』【『具體地應該怎樣做呢?』】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用真正的悟道,生起對於眾生的大慈愛之心】,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為救度眾生,生起救拔眾生於苦難的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奉持正法,生起引發喜心】,
以攝智慧行於舍心【套用智慧,培育增長舍心(放下一切)】,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克服慳吝心、貪心,生起增長布施到達解脫的彼岸(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化解犯戒,生起增長持戒到達解脫的彼岸(尸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無我法,培育增長忍辱到達解脫的彼岸(羼提波羅蜜)】,
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遠離身心的種種顯現形態(離身心相,比如沒有精神、腰酸背痛等等),培育增長精進到達解脫的彼岸(毘梨耶波羅蜜)】,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正覺悟道,培育增長禪定到達解脫的彼岸(禪波羅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以一切智,培育增長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雖然努力教化眾生,卻不離一切皆空,不認為自己為眾生做了什麼】,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不捨有為法,而同時深入證悟諸法無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示現受生,但又是無願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為護持正法,最大限度套用種種方便力】,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為了度眾生,努力修持四種接近大眾的方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以敬事一切,盡心克服懈怠和傲慢】,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認識到身命財的變化無常,生起並深入修行對於身命財的三堅法】。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中,生起生成正念】,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於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生起生成撲質正直心】,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正行善法,追尋清淨活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心淨歡喜,樂於接近賢聖】,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不憎惡人,生起引發調伏心】,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出家法,生起引發深心(深信佛、深入法理)】,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按佛法佛理行事,生起於多聞多學】,
以無諍法起空閒處【以無諍法,願意獨處空閒處】,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趣向佛慧,時時修習宴坐(坐禪)】,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為解眾生縛,立志修行證道】,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為了有好的身相、心相及淨佛土,時刻不忘施行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眾生心念,相應說法,學習並獲得智業】,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于慧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同一平等),生髮慧業】,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發一切善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日常踐行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只有這樣,善男子,這才是法施大會。如果有菩薩安住在法施會中,菩薩才是真正的大施主,亦是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時心得清淨,嘆未曾有【內心得到從未有過的清淨】,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請你一定收下,由你處置】。』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乞人,那麼和供養佛所得功德無所分別,等同於大悲不求果報,這才是真正的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
第五品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維摩詰
本品論題:
1眾生病則菩薩病。
2『空』也是空
3菩薩只有去除了愛、見,才能解眾生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世尊,很難與維摩詰上人辯論應對。維摩詰透徹了解一切事物和法理的本質實相,善說正法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所為事業,已經全部知悉,已能自在深入諸佛秘藏,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大智慧方便說法,皆已達到了無畏自在。雖然如此,我還是應當遵照佛旨去探望維摩詰。」】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實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廣嚴大城】。
〈一〉病因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你來了,文殊師利。不來才是來,不見才是見(來和見都是一種現象,都不是真實】。」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正是這樣,居士。如果來了,就不能再來。如果去了,就不能再去。為什麼是這個道理呢?所謂來,沒有來的地方。所謂去,沒有地方可去。所謂可見,其實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現在我們先把這個題目擱下,居士,你的病能忍住嗎?醫治的怎麼樣啊?病情好點了吧?世尊非常關心你的身體健康,派我代表他向你問候!居士,你的病是怎麼生的?生病有多長時間了?怎樣才能看好你的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從愚痴無明萌生愛,我就生病了。因為一切眾生病,所以我病。如果一切眾生病癒,那麼我的病也就好了。為什麼是這樣?菩薩是為了救度眾生而進入到生死輪迴之中的,有生死當然也就有病。如果眾生能夠脫離疾病,那麼菩薩不會再生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至於這次生病的起因,菩薩病是為大悲救拔眾生之苦而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諸佛國土也都是空】
又問:「以何為空?」【為什麼是空?(眾生虛妄才是空,佛土真實,怎麼是空呢?)】
答曰:「以空空。」【因為一切法都是空,因為眾生的認識和知見都是空,因為證道覺悟也是空,也就是說空這個概念的本身也是沒有,也是無。】
又問:「空何用空?」【既然一切法都是空,怎麼還要用菩提的智慧,證悟這個空呢】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沒有了分別,『空』的概念也就了沒有了】
又問:「空可分別耶?」【空難道可以分別嗎?】
答曰:「分別亦空。」【不需要分別,因為分別本身也是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怎樣求得諸法皆空,空亦空的智慧覺悟?】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見注6】。」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當於一切眾生內心所想中求。至於您問為什麼沒有侍者,那是因為一切眾魔及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為什麼這樣說?所謂的眾魔,樂生死。而菩薩也不捨棄生死。外道者,樂諸見(指六十二見)。而菩薩不會被諸見所動搖。」】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居士所患疾病,身體哪裡不舒服呢】?」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我這個病沒有具體的病處,也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那你這個病是身體上的病呢?還是心理上的病】?」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是身體上的病,因為身體只是一個假合的東西。也不是心理上的病,因為思想只不過是一種幻化】。」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萬物由四大組成,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那你這個病又是四大中哪一大的疾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我這個病不屬地大但亦不離開地大,不屬水大但亦不離開水大、不屬火大但亦不離開火大、不屬風大但亦不離開風大。但是眾生病確實是從四大起,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我病】。」
〈二〉寬慰病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盤。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應該說身體健康變化無常,不要說厭離這個病秧的身體。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盤。說身無我,而且還要說有了這個身體能夠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但不能使病人為過去罪業所困。以自己疾病痛苦想到他人疾病痛苦,應當認識到以前宿世所種苦因帶來的無數劫的病痛,從而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想到要修行福德,清淨活命,不要產生憂愁煩惱,經常勤奮努力,立下當作醫王,療治眾生之病的大願。菩薩就應如此慰問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三〉正確對待自身疾病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居士,有疾菩薩,應當如何對待自身所患疾病】?」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有疾菩薩應當這樣想,我現在的這個病,都是從前世妄想顛倒及各種煩惱中生,這個身體、這個病上都不是真實,誰是得病的人呢!為什麼這樣說?身體只是四大的某種集合體,只是假名叫個身體。四大無主,所以身體亦是無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又,我現在的這個病都是因為執著於我引起的,所以不應產生對於我的執著。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了病根,就應立即去除關於我相及眾生相的各種想法,對病應當有個正確的認識】。
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應該這樣想,現在這個身體是由各種因緣共同作用和合而生成,生成只是因緣聚會的生成,消滅只是因緣的消散。又,各種因緣之間聚散並沒有先期的聯繫,疾病生成的時候,病不會說我來了,疾病消滅的時候,病不說我消滅了。】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彼有疾菩薩為消滅這個病緣,也要有個正確的思想,應當這樣想,消滅這個病緣的想法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怎樣才能遠離這種顛倒思想?應遠離對於我和我的一切執著。】
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怎樣才能遠離我和我的執著?也就是離二件事(生、死)。怎樣才祘遠離這二件事?這就是不念內、不念外,一切事物都要平等對待。】
云何平等?為我等、涅盤等【怎樣才是平等?我等(生平等),涅盤等(死平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盤此二皆空【這二樣東西都是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這二件事只不過是起個名字叫做我、叫做涅盤,這二件事沒有實在的決定的意義】。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求得了這個平等,再也沒有餘病,只有『空』在生病,而空病畢竟亦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所以說有疾菩薩以不受任何疾病,而經受各種病痛;沒有修得佛法,亦不消滅各種病痛,而最終卻是證悟佛法。】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從自己身上的病痛想到處在惡趣中的眾生,生起引發大悲救拔眾生苦難之心。我既然想通了這個道理,還要使一切眾生想通這個道理。但是這也只能去除眾生的病象,而不能去除眾生的病緣。為了斷除眾生生病的病根,就要教導眾生】。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求財、求名等】。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攀緣些什麼?謂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什麼是無所得?謂離二見。什麼是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這就是有疾菩薩對待病痛的正確態度,只有菩薩智慧才能斷除老病死苦】。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如果不是這樣,這位菩薩自己所修治一切均為無慧無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譬如說只有戰勝了怨魔,才可說是勇健。只有這樣,同時去除老病死者,才是菩薩】。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彼有疾菩薩更應這樣想,象我這種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也是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愛見,愛執和見執,或貪著或偏愛、或分別或偏見。)菩薩救拔眾生如果有了愛、見心,這種惡想就應舍離。(菩薩應有的是無所貪著、等視眾生如一子,救拔眾生於苦難。)】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菩薩是應該斷除客塵煩惱而起救拔眾生於苦難之心】。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在生生死死之中不為愛、見之煩惱所覆】。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如果自己被縛,又能如何解開他人的束縛呢!如果自己無縛。當然是能解開他人的束縛。】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調和、降服、控制、引導】,是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執著於】貪慾、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慾、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
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該這樣調整自已的心態,使自已的心念不處在調伏之中,同時亦不處在不調伏之中。為什麼呢?如果不調伏自已的心念,這是愚人所為。如果使自已的心念處在調伏之中,則是聲聞小乘修行方法。所以說,菩薩不應該使自已的心念處在調伏、不調伏之中。離開了調伏和不調伏,就是菩薩行。】
〈四〉菩薩行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盤不永滅度,是菩薩行。【處在生死輪迴之中,而不為五濁惡世所染污;已經涅盤,卻又不是永久的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雖然早就經過了眾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的考驗和磨難,但仍然顯現降伏眾魔,是菩薩行。】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求一切智,但不作不合時宜的追求,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然證悟諸法不生不滅的道理,而不入不生不滅的正位,是菩薩行。】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然志在救度一切眾生,而無愛執,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然樂於遠離一切,而不厭棄現在的這個凡體身心,是菩薩行。】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然生活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然明了一切皆空,而仍然培植眾德、積累善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然已經證悟到凡有相都是空,而仍然慈悲救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然奉行不造作生死業因,而仍然進入輪迴顯現一個身形相貌,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然不起任何心念,而仍然做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然以修習布施、戒、忍辱、精進、正思惟禪定、智慧等六種方法已經達到了解脫的彼岸,而仍然遍知一切眾生自在之本心及塵心濁念,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然已是修達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但仍然有一定的煩惱,是菩薩行。】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然已修成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而不貪著生於清淨的梵天世界,是菩薩行。】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然修行正思維禪定,獲得了真正的解脫,而不隨禪定住於佛土,是菩薩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然已經做到了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不是永遠不入凡世,不要身、心,是菩薩行。】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然早已做到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而仍然時時不忘身心努力精進,是菩薩行。】
雖行四如意足【四種禪定,修此四者,能如意開發神通。1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2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3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4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行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行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雖行七覺分【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鬆安樂;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雖行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證得阿羅漢果】,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行止觀【止—入靜、觀—觀慧,禪定包括三方面內容,止、觀、禪那】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然已經修證到諸法不生不滅,而仍然積累功德以使自已的外表和內心涵養都能可愛愜悅、莊美威嚴,是菩薩行。】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然有時顯現為聲聞、辟支佛的威儀,而不捨大乘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然達到了諸法的究竟淨相,而隨需要顯現眾生的各種身相,是菩薩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然已經觀悟諸佛國土本性是永遠的寂靜、平等、真空,而仍然為眾生示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盤,而不捨於菩薩之道【但仍然不捨棄大悲救苦的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帶領】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第六品不思議解脫法門
本品論題:
1真正求法的人,就應該對於一切法都是無所求
2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議解脫法門的菩薩。
在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沒有床座,我們這些人坐哪裡呢】?」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怎麼啦?仁者,你是為法而來的呢?還是為求床座而來】?」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一〉佛法無求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求法之人,連身軀性命都不在乎,何況只是床座呢】?
1無處可求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求法之人,不在色、受、想、行、識中求,不在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入(六根與六塵)中求,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求。】
2沒有老師可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不著於佛求,不著於法求,也不著於僧眾求】。
3沒有時間可求(人生和認識人生的階段)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夫求法者,不能在經歷人生痛苦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原因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消滅中求,不在人生痛苦消滅之道中求(注7)。為什麼呢?因為法無戲論。如果有人說,我應當或者已經認識人生痛苦、斷除人生痛苦的原因、消滅人生痛苦、修行消滅人生痛苦的道法,這其實戲論,不是求法。】
4沒有方法和途徑可求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嗨,舍利弗,法本來就是寂滅,如果以生滅觀點看待法,所求也離不開生滅,這不是求法。】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盤,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沒有任何執著及所執著的東西,如果執著於法,甚而執著於涅盤,種種執著,不是求法。】
法無行處【心意沒有可涉的境景】,若行於法【如果內心涉境】,是則行處【那就只是身口意在造業】,非求法也。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既沒有可愛取的、也沒有應捨棄的,如果一定要有所得到、有所捨棄,那麼只是在得到、捨棄某種東西,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沒有居住的場所,如果找到某個場所,也只是執著於進入某個場所,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沒有具體的表現形態(無相),如果根據某種顯示的形態來認識法,那麼所求的只是某種顯示的形態,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法不會有任何執著、先入之見、某種思考問題的立場)】,若住於法【如果有任何偏見】,是則住法【那麼只是在某種偏見之中】,非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不可以用見、聞、覺、知來感受,如果用見聞覺知的方法求取法,那麼所得還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無因緣造作】,若行有為,是求有為【如果從有為中求,那麼所求還是有為(有因緣造作)的東西】,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求法的人,那麼就應該對於一切法都是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二〉不思議神通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游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你游遍了無數的、千萬億的國土,你看那個佛國,有上好的、妙功德成就的、師子座床】?」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經三十六個象恆河沙那麼多的國土】,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實時彼佛【須彌燈王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閻浮提又名南贍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們現在所居住地方】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請座,請諸位坐。」 維摩詰自己也起身坐到師子座上】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維摩詰的居室中的有神通的菩薩,即自變形,坐上了四萬二千由旬高的師子座。但是其中一些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都無法坐上如此之高的師子座。】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過的事情】。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有一種解脫法門,名不可思議】。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如果菩薩深入奉行修持這個解脫法門】,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不打擾】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製造陶器之人把製作陶器用的輪盤】著右掌中,擲過恆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或有眾生希望長壽活在世上,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薩即把七日延長成為一劫(非常久長的時間),使此人以為自己過了一劫。或有眾生不希望長壽久住人世,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薩即把一劫變成七日,使此人以為自己只不過過了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
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
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
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無所打擾】。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各種各樣的聲音】,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讚嘆這是以前從未聽說過的】。
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有人在盲者的前面,顯現各種色像,盲者是不能看見的。一切聲聞小乘,聽到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不能理解和信仰,理解上差別就是如此之大。智者聽到了,有哪一個不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呢?】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些聲聞、羅漢為什麼不進修大乘呢?聲聞小乘比起大乘來,已如敗壞種子不能生長。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一切魔眾的活動餘地呢】?」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維摩詰進一步糾正補充說:「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議解脫法門的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而現身作魔王。】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十方無量菩薩也有化作乞丐】,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
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有威德力,所以對眾生行嚴酷考驗】,示諸眾生如是難事。
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凡夫、下劣、無有力勢,就沒有能力做這樣的『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
第七品菩薩的眾生觀
本品論題:
1菩薩觀眾生,就好像幻師見所幻人。
2佛法不可說,然而也不要離開語言文字說解脫,因為一切法都是解脫相。
觀眾生品第七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菩薩應該認識到,菩薩自身及眾生都是幻相、都是空。】
〈一〉再述菩薩行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只有風大、水大、火大、地大四大】、如第六陰【只有色,受,想,行,識五陰】、如第七情【只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如十三入【只有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十二入】、如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以上這些都是不存在的東西】
如無色界色【如無色界色中的色。色是身體、土石、雲雨等物質的總稱,不是單指顏色】、如焦谷牙【燒焦的穀粒發芽】、如須陀洹身見【阿羅漢初果】、如阿那含入胎【阿羅漢三果】、如阿羅漢三毒【阿羅漢已斷貪瞋癡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不能生育的女人生育女兒】、如化人【幻影中的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以上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1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我應當為眾生講說這個真實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慈】。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菩薩行寂滅慈(即無緣慈,心無分別,普救一切,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於一切眾生自然獲益),這是因為本來就是無所生,無所起】;
行不熱慈【清涼無煩惱】,無煩惱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平等之慈,因為無生無滅,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自然平等】;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彼我既空,怎麼會有諍訟】;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內、外本來沒有區別,不存在合不合的問題】;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外物不能壞,因為歸根究底都是空的】;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行如來【萬物萬法從『如』而來】慈,得如相故【『如』相,空無一物,卻又生成萬物】;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既已自覺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斷世俗因緣】;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一切法平等,怨親平等】;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斷除愛執(貪著、偏愛)】;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大乘才是大悲】;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於投胎入生死沒有疲厭】;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使眾生覺悟,才是真施捨,稱為法施】;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擔負救度眾生的重任,如大地能持萬物】;
行禪定慈【禪行益人】,不受味故【愛、著於禪,稱為受味。不受味才能化益】;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所行、所求、所示現都是機緣最適當之時】;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已有無相法力,可以隨機變化一切相】;
行無隱【光明正大,公開透明,有罪必悔,不隱其過】慈,直心清淨故;
行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慈,無雜行故【不雜有世俗思想及聲聞見解】;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觀空見真,沒有虛假】;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即住涅槃樂】;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2悲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菩薩所作功德,全部貢獻給眾生】。」
3喜
「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只要對眾生有所饒益的事,都要歡喜地去做,沒有任何惱悔】。」
4舍
「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佑,無所悕望【所作福佑,不希求任何回報】。」
5依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在生死過程中,菩薩依靠什麼】?」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應當以什麼為出發點】。」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當以度脫一切眾生為出發點】。」
6止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7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8住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善念、惡念是從人現在的身體上來,善事、惡事都是人的身體所做】。」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從男女愛欲來】。」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注7】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已經完全沒有根了,再到哪裡去找『沒有根』的根呢?文殊師利,從無住這個根本,立一切法(不帶任何先入之見,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看待一切事物和眾生)】。」
〈二〉諸法無分別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1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沒有分別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這花不合乎佛法,所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不要認為此花為不合乎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只要是花都無所分別。合乎法、不合乎法只是你,仁者自己思想中產生的分別想法。奉持佛法出家,有所分別才是不合乎法,沒有分別才是合乎佛法。你看各位菩薩,身上都不粘著花,這說明這些菩薩已沒有任何分別的思想。譬如人有害怕畏懼時,非人(凶神惡煞)就有了鑽孔子的便利。如果是修行弟子恐懼害怕生死,色聲香味觸的欲求就有了干擾其人心志的便利。對於已經離開恐懼害怕的人,一切五欲的欲求干擾也就無能為害了。難改的積久未盡的人,花便粘著在其身上。積習已盡的人,花不能粘著在他的身上。」】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天女,你在此室時間很久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我在此室時間和年長(耆年—古代指六十歲)德高尊者舍利弗(其實天女年齡比舍利弗大得太多)得道解脫(指皈依佛)時間一樣長。」】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在這室中那麼久啊】!」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年長尊者舍利弗得道解脫時間也這樣久啊】!」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作為大智慧尊者,為什麼而默然不回答呢】?」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已得解脫的人是沒有什麼言詞可以說的,所以我對這個問題不知說什麼是好】。」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天女說:「語言、辯說、文字也都可以顯示為解脫。為什麼這樣說?所謂解脫,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文字亦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所以說,舍利弗,不要離開文字說解脫。為什麼?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痴,為解脫乎?」【「不是說應該以遠離淫、怒、痴為解脫嗎?」】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這是佛針對未得佛法,而處處以得佛法自居的驕傲自大的人所說,教育這些人應遠離淫、怒、痴為解脫。如果沒有這些自以為是的人,佛就會說淫怒痴最終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善哉,善哉。天女,你是怎樣修得這麼高的辯才?」】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正因為我什麼也沒有修、什麼也沒有得、所以才能辯說。為什麼?如果認為有所修、有所得,這樣的人對於佛法必定是自以為是的人。」】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你在小乘、中乘、大乘中選擇哪一乘呢?」】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就好像人進入到瞻卜(梔子花)林中,只聞到瞻卜的香,不嗅其它的香味。也好像我們進入到了現在這個居室,只聞佛的功德之香,聞不到聲聞、辟支佛的功德之香。舍利弗,只要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進入這個居室之中的,聽聞維摩詰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都是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我在維摩詰這個居室聽講已經有十二年,從沒有聽聞聲聞法、辟支佛法,但聞菩薩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常顯現八樣從未見到過、聽到過的難得之法】。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不被各種塵垢所擾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六種解脫到彼岸的修行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此室常現這八樣從未見到過、聽到過的難得之法,有誰見到、聽到了這等不可思議的難得之法後,還會再喜樂於聲聞小乘之法呢?」】
2男女身相沒有分別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你為什麼不轉女身為男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我十二年來一直無法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女人相,如何叫我轉女身為男身呢?這就好像魔術師變幻的幻境中女人,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不轉女身為男身,此人提的問題正確嗎?」】
舍利弗言:「不也【當然不正確】,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實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舍利弗,你如果能轉你現在的這個女身為男身,那麼一切女人都能轉女身為男身。如果說舍利弗不是女人而現女身相,那麼一切女人亦是這樣,雖現女身而不是女人。所以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實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女身相貌,不在,也沒有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3生與滅沒有分別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你在這世界上寂滅後,應到哪裡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佛化身所生的地方,就是我往生的地方】。」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佛化所生,沒有滅,也沒有生】。」
天曰:「眾生猶然【眾生也是一樣】,無沒、生也。」
4過去、將來、現在沒有分別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還有多久可以修得無上正等正覺】?」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我得無上正等正覺,亦無是處。為什麼這樣說?菩提無住處。所以沒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那麼,今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已得的、將來應當得的,如恆河沙一樣多。這又怎麼說呢?」】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這些都是世俗文字的說法(為凡夫俗子說的方便說法),說有三世。不是菩提(正覺),有過去、現在、將來。」】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沒有,正因為什麼也沒有得,所以也就得了】。」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這位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能遊戲菩薩神通,所有願求都已實現,得不生不滅之無生法忍,住永不退轉,根據天女本願,所以能隨意顯現方便的身相,以利教化眾生。」】
◇◇◇◇◇
第八品佛道
本品論題:
1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2一切塵勞煩惱皆是修行成佛的必需的因緣。
佛道品第八
〈一〉三述菩薩行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菩薩怎麼樣才能真正修得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如果菩薩所作所為不在正道,菩薩就是真正修得了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什麼是菩薩所作所為不在正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菩薩即使到了五無間地獄,而仍然沒有煩惱慎怒】。
至於地獄,無諸罪垢。
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至於餓鬼,而仍然想著施捨、供養三寶、救度眾生】。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而升天到了色、無色界道卻不以為有什麼特別的勝境】。
示行貪慾,離諸染著【表現出貪慾,卻遠離各種污染和執著】。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表現有瞋恨有忿怒,但是對於一切眾生從來都沒有怨恨】。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調伏其心【表現愚痴,而時時以智慧檢討自己的思想行為】。
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表現出吝嗇、貪,而又能捨去內外所有一切,並且不惜貢獻出身命】。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表現出不守戒律,而安住於淨戒,甚至只是犯了很小錯誤,也懷有大懼】。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表現出瞋怒,卻一直是慈愛和忍讓】。
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
示行亂意【心煩意亂】,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大乘未聞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刑殘,而具種種美好相貌】。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金剛力神、梵天帝】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現於涅盤,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二〉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什麼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必備的條件】?」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愛執、貪著、偏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一個有生命的身體是修行成佛必需的條件,思想觀念上的無明、愛執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注8)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以要言之,六十二見(注6)及一切煩惱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
曰:「何謂也【請詳細說一說】?」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已經成了佛,那就不能再說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譬如高原陸地,不會生長蓮花,卑濕淤泥之中,才能生長蓮花;所以說如已經證得無為(無因緣造作)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於佛法。這就是說煩惱泥中,乃有眾生生起引發佛法】。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又如把種子播撒於空,終不能發芽生長;把種子播撒於糞壤之地,就能滋養生長茂盛。所以說如已經證得無為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於佛法。如果一個人對於我的執著比須彌山還大,猶能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那就能生佛法。所以說一切煩惱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同樣地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善哉,善哉!文殊師利,說得好,說得對。正如你所說,一切塵勞煩惱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我們這些人如今已不能再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了。眾生、甚至是墮落到五無間地獄罪人,都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們這些人卻是永不能發,就好像眼晴壞了的人再也不能看見東西,耳朵壞了的人再也不能聽到聲音,鼻子壞了的人再也不能聞到香味,舌根壞了的人再也不能分辨滋味,肢體痳木的人再也不能感受觸摸。同樣地修行聲聞小乘斷了諸結的人,時時都在聽聞佛法,卻再也不能在佛法中有所復益,永不志願。所以,文殊師利,凡夫對於佛法可以有返復,而聲聞沒有返復!為什麼呢?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可是斷了煩惱的聲聞小乘,時時都在聽聞佛、法、力無畏等,卻始終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居士,你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游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呪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佑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淫慾,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
◇◇◇◇◇
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本品論題:
1「法門」就是入道的門徑。不二法門,就是平等且沒有任何差別、無所分別的獨一無二之法門。本品中有三十多位菩薩以舉例方式說明:「任何看起來不同的、相持的二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對立的二個方面,它們可以顯現為對抗的、鬥爭的;也可以顯現為相助的、相成的;這些顯現都只是假相,其本性是空無、寂靜、平等、沒有任何差別。是假相都應該消除。」
2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3不執著於相,亦不執著於無相。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理解、掌握、套用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生、滅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二個方面。法本不生,今則無滅;真正理解、覺悟到諸法不生不滅的道理(無生法忍),就是進入到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我、我所有的(指我的身體及一切身外之物,不包括一個人的本識、靈魂)是不同的、相持的二個事物。正確認識到因為有了我,所以便有我所有的,若無有我,則無我的。這就是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受(感覺器官對於外界的感覺、感知)、不受為相對的二個方面。如果無所感受,也就無所得,以不可得故,必定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垢、淨為相對的二個方面。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滅除了垢、淨二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是動(妄想心起)、是念(心來觀境)為不同的、相持的二個方面。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一相(認為有一個唯一的真實的相)、無相(認為諸法都是空的,根本沒有相),為不同的、相持的二個方面。如果懂得了實相即是無相的道理,而又不執著於無;平等地看待實相、無相,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菩薩心(利他度眾,着眼於亦空亦有)、聲聞心(獨善自度,着眼於空)為不同的、相持的二個事物。明白起心動念(心相)其實是空,兩者都是幻化;無菩薩心、無聲聞心(不加以區分),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善、不善為相持的二個方面。如果心中沒有善與不善的分別,內心進入到無相的境界,而通達者(諸法亦然),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罪(報)、福(報)為相對的二件事。如果深入研究罪報的本性,就明白罪報與福報無異。以堅無不摧金剛智慧,確定、明了、徹底破除罪報相與福報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有煩惱、無煩惱,為相對的二件事。如果認識到一切諸法平等無二,那麼就沒有煩惱、不煩惱的區分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有為、無為是相對的二件事。若離一切數(數—對於種種事物和行為的分別),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對於一切都無所妨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本質還是空,即是出世間;於世間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盤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生生死死、涅盤寂滅為二。若能見到生死根本所在,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盡、不盡為二。不管法最終是盡、還是不盡,這些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沒有盡、不盡的區別;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我、眾生、萬物,都是從『如』而來,平等且沒有任何差別),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明、無明為二。無明最終達到的,即是明,而明亦不可取(因為所有相都是虛妄);離一切數(捨棄對於種種事物和行為的分別),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不是色消滅了得到空,而是色的本性就是空。至於受、想、行、識等也同色一樣,識與空相對為二,識即是空,不是識消滅了才得到空,而是識本性就是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四種異(即地、水、火、風四大)、空種異(即虛空)為二。四種異的根本也就是空種異的根本,因為過去、將來、都是空,所以現今亦空;如果能如此認識到一切『種異』根本就是空,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眼、色為二。若知眼視的實質,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也同樣為二。若知意會的實質,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同樣的道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於其中認識到它們都是同一本體的道理,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空、無相、無作,兩兩相持相待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空、無相、無作其中之一的解脫門即是懂得了空、無相、無作的三個解脫門,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佛、法、眾,兩兩相持相待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存有肉身和肉身消滅是相對立而又相成的二個方面。身的存在即是身的消滅,為什麼?見到身實相的人,不會去分別,肉身存有還是肉身消滅;有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懂得了這個道理而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身業口業意業,和真善美相對為二。身業、口業、意業,所造所作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稱;但是三業本來都是空,所以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這三業沒有作相,即一切法沒有作相。能依據這一原理,隨順破解諸法無作的智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福行、罪行、不動行(即菩薩行),兩兩相對。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對於這三種行為均不起分別的人,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因為有了我的執著,就有了非我,我、非我是不同的、對立的二個方面。只要知見了關於我的實相,也就沒有我和非我;沒有我和非我就不會產生分別、識別,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有所得、實相(諸法實相都是空、無、沒有)為相對二個方面。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暗與明為二。無暗、無明則無有二;為什麼?如入滅受想定(即滅盡定,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俱滅,心及心法一切皆亡),則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盤、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盤、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樂涅盤、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盤、不厭世間,則無有二。為什麼?若有縛則有解,如果本來就無縛,那麼誰在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道是正道;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真實、不真實,相對為二。證見了真實之相的人只見無相,不見實,何況那些非實見者!為什麼?真實之相非肉眼所可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按照我的看法】,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
第十品眾香國取食
本品論題:
1不要以有限的修為來稱量如來無盡的福慧
2菩薩之法(大乘)與聲聞(小乘)不相違背。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吃飯的時間快到了,這個居室中的這麼多的人吃飯怎麼解決呢】?」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你已經學習和奉行佛所說的八解脫(注4),怎麼會在專心聽聞佛法的時候想到吃飯呢?真的想吃飯,稍等一會兒,一定讓大家吃到從未吃到過的食物】。」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正思維禪定】,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維摩詰居室中的人全部親眼目睹了這些情景】。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誰能去眾香國取飯食】?」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諸位之中難道沒有人能去嗎?真有些令人失望。(此句本意是勉勵與會菩薩)】。」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此句之意是眾菩薩不要自輕】。」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於是維摩詰,仍然在座位上,在大眾前變化出一化身菩薩,這位化身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
而告之曰【維摩詰對化身菩薩說】:「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眾香國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這位上人是從哪裡來?娑婆世界,在什麼地方?什麼叫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佛告之曰【眾香國香積佛告眾香國諸大士】:「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令娑婆世界的諸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眾香國菩薩問香積佛:「維摩詰是怎樣一位人物,能夠有如此化身,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眾香國香積佛言:「維摩詰神通甚大,一切十方世界都能以化身往來,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香積佛言:「可以!只是你們要收起你們身上的香氣。不要使娑婆世界的大眾,生起引發誘惑執著之心。又應當改變一下你們本來身體形貌,不要使娑婆世界的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又,你們不要懷有輕賤娑婆世界的心,而作有礙修行的痴想。為什麼?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化身菩薩拿了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是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廣嚴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長者主月蓋帶領八萬四千人,一起來到維摩詰居所】。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大阿羅漢】:「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各位仁者,可食眾香國香積如來所施甘露味飯,此飯由大悲起、為大悲果,不要以有限的心意(小乘小器心態)來吃這碗飯,否則吃了不消化】。」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有一些道行淺的聲聞心中想:「這麼少的一點飯,怎麼夠這裡如此多的人吃呢?」】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化身菩薩說:「不要以聲聞的小德小智來稱量如來的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既使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都來吃這碗飯,每個人每次拿起的飯糰都象須彌山那樣大,吃一劫也吃不完。為什麼?如來修行成就了無量無盡的,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如來所食之餘,是永遠不會吃盡的。」】
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歹*斯]。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於是與會的大眾都吃眾香缽中的飯,全部吃飽了,而缽中的飯卻一點也沒有減少。其中諸菩薩、聲聞、天、人吃了此飯後,身安快樂,就象一切安樂莊嚴世界的菩薩。並且身體各個毛孔都散發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解知佛法道理並修行戒律】;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所以佛就以剛強之語,教育引導眾生。說的是地獄…】。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痴是愚痴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盤。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譬如象、馬,性情乖張暴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解知佛法道理並修行戒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眾香國諸菩薩聽聞這些,全部說:「我們從未聽說過這些。娑婆世界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去了其無量自在神通之力。乃以難化眾生所能接受的方法方便度脫眾生。作為娑婆世界的諸菩薩亦能堪忍種種勞倦,謙讓而不誇功,以無量大悲救苦心來生到這塊佛土】。」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娑婆世界菩薩救拔諸眾生大悲心堅定牢固,就象你們所說的。然而娑婆世界菩薩辛苦是辛苦,可是所積功德也多。娑婆世界菩薩一世饒益眾生所得功德,要多於在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劫中才能完成的功德。為什麼這樣?因為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而其它世界淨土是沒有】。
何等為十?以布施攝【治理】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成就眾生;是為十。」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娑婆世界菩薩成就幾法?可以無毀、無傷、無瘡、無疣、毫無遺憾地在命終之時生於其它別的佛國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違背佛為方便度化聲聞所說之法,大乘、小乘都是佛法,本來無所分別】。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十萬】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一萬】菩薩得無生法忍。
◇◇◇◇◇
第十一品四述菩薩行菩薩行總結
本品論題:
1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2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3總結菩薩行,入盡無盡法門。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意思是指菩薩應該把該做的事一直做下去。不住無為意思是菩薩已經證得無相、證得涅盤,但不住在無生、無滅、無相的涅盤之中。】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維摩詰和文殊論法之時,釋迦牟尼佛仍然在庵羅樹園說法,庵羅樹園的土地忽然變得廣博、更加莊嚴、清淨,庵羅樹園一切都變為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在維摩詰居室中,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我們一起去見佛與其它諸位菩薩,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
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你看到了菩薩大士自在神力的所做所為嗎】?」
「唯然已見。」
「於汝意云何【你有什麼想法】?」
「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我所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為不可思議,不是我們這些人企求得到的,不是我們這些人可以想像稱量】。」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這種香氣是從哪裡來】?」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這個香氣能保持多久】?」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此飯作用什麼時候才消失】。」
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對於修持小乘聲聞的人,如果還沒有進入正位,食此飯者,要等到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對於尚未發心修持大乘的人,食此飯者,至發心修持大乘然後乃消。已發心修持大乘的人,要等到證得不生不滅,然後乃消。已證得不生不滅的人,食此飯者,修至下一生就能成佛的境界,然後乃消。譬如有一種藥叫上味,只要是服了這藥的人,要等到全身各種毒素全部消滅,然後此藥作用乃消失。此飯也是一樣,要等到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我從未聽說過】。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種種威神莊嚴的美好身形相貌】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只要有眾生應該以此因緣,解知佛法道理並修行戒律】。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注9】,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有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來擾亂、折磨、勞累眾生;諸佛就以四魔、煩惱來作佛事】。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以上這種方便說法叫做『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解知掌握了這個法門,對於見到的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對於見到的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而對於這些不同佛土上的諸佛都能歡喜恭敬,讚嘆諸佛未曾有的功德,而生清淨之心。這是因為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佛國土有多種,而虛空卻永遠只有一個。以這樣思想方法來見諸佛,佛的色身不也是有很多嗎!但是佛的無礙無上的智慧,卻也是只有一個】。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注3】、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正等覺】,名為多陀阿伽度【如來】,名為佛陀。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正等覺、如來、佛陀】,汝以劫壽不能盡受【即使有整整一個劫數那樣長的壽命,也不能全部聽完】。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一個劫數那樣長的壽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不能有畏難退縮的情緒】,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我說你在聲聞中是最為多聞,不是說你在菩薩中最為多聞】。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以有限的能力來度量諸菩薩的】。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阿難,正因為你們沒有奉行修持菩薩所行,所以一切聲聞、辟支佛,要得到象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娑婆世界國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諸佛方便說法,神通不可思議。為度脫眾生故,隨其所應,所顯現佛國面貌也有差異。唯然,世尊,我們希望你能賜給我們一點佛法,當我們回到眾香世界後,也能常常想念你,釋迦牟尼如來的教導】。」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意思是指菩薩應該把該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
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意思是菩薩已經證得無相、證得涅盤,但不安住在無生、無滅、無相的涅盤之中】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從眾香世界來的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
第十二品見阿閦佛
本品論題:
1第七品講了菩薩的眾生觀,本品講述菩薩的如來觀。觀察認識自身的真實相,也就是觀察認識佛的真實相。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你想見如來(如來真實身相、真實道理),你認為應當怎樣來觀察認識如來】?」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是這樣觀察認識如來的。觀察認識我自身的真實相,也就是觀察認識佛的真實相】。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我觀如來,以前沒有來,以後也不會去,現今也不在什麼地方。】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應也不能以色(憑身形相貌)見到如來,不觀色如(色如,身形相貌非有非無),不觀色性(色性,身形相貌的本性因緣)。(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這一句說了不從色觀,下一句是說不從其餘四蘊觀)】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不應也不能從受想行識見到如來,不觀識如(識如,識的非有非無),不觀識性(識性,識的本性因緣)】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不是由四大(地水風火)的各種因緣和合生成,而是和虛空一樣】;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垢已離【離貪瞋痴】,順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無作解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注10】;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
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來身相就是如此,這樣來觀察認識如來,名為正觀,其它種種觀點都是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你所得到的法,有沒有生和滅】?」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沒有生和滅】。」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如果諸法沒有生滅相,為什麼偏要問,你是哪個世界滅,來生到此?】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幻師所變出幻男幻女,這男或女有沒有生和滅呢】?」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沒有生和滅】。」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這是從未有的事。世尊,這人難道能捨棄清淨土,而來生到此,喜歡這多怒多害的娑婆世界】?」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當太陽升起時,能與黑暗在一起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那麼太陽為什麼要在娑婆世界運行呢】?」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愚痴黑暗無知】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我應當坐在我的座位上,把整個妙喜國接取過來。】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又要讓三道寶天梯(中道黃金、左道瑪瑙、右道水晶)自然湧出,可以使從娑婆世界至忉利天的諸天通過此寶天梯來到這裡,既為禮敬無動如來,也為聽受經法。】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而娑婆世界之人,亦可以登上此寶天梯,上升到忉利,見到諸天,也見到妙喜世界成就如此這般的無量功德】。
上至阿迦膩咤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把妙喜世界從水際到色究竟天,一古腦兒全部接取過來,就象右手取一樣陶器,拿一個華蔓(掛在頸上、身上的裝飾絲花),讓這裡一切大眾都能看到】。」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坐禪進入正思維禪定】,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妙喜國中已得神通的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問無動如來:「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然被接取到娑婆世界,而妙喜世界本身並無增減;對於娑婆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庵羅樹園的會中大眾】;「唯然,已見。」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千、萬、億數】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注5】,當生彼國。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第十三品法供養
本品論題:
1受持讀誦供養本經者,即為供養過去佛、未來佛、現今佛。
法供養品第十三
爾時,釋提桓因【天帝】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即為供養過去佛、未來佛、現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痲、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嘆、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天帝,假如有人,用一劫(極長時問)或一劫多的時間,恭敬、尊重、讚嘆、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中全部的無數的如來,並且在每一位如來滅度之後,又為如來的每一顆舍利子,造一個高至梵天、縱廣天下、表剎莊嚴的七寶塔;再用一劫或一劫多的時間,以一切花香、瓔珞、幢幡、伎樂供養這些舍利塔。天帝,你意如何,這人所種植的福多不多】?」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可是你應當知道,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本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這些人所得之福遠高於上面所說的人。為什麼?因為諸佛、菩提全部都是從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中生,而菩提之相又是不可限量,所以這些人的因緣福德,不可稱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時期名叫莊嚴劫,在莊嚴劫時期有一個世界叫大莊嚴世界,大莊嚴世界有佛名藥王如來,藥王如來壽二十小劫,藥王如來弟子,聲聞僧有三十六億那由他(萬億)。大莊嚴世界的菩薩僧有十二億】。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實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供養?』
佛言【藥王佛說】:『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善男子,我們所說法供養,也就是諸佛所說的意義深刻的佛經。這些佛經在一切世間中都是難以相信難以接受,同時這些佛經又是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這些佛經是不能用凡夫分別思維的方式所可理解的,這些佛經藏在大乘菩薩法藏之中,用佛的實相印鑑作為印封(陀羅尼印—實相印),能使菩薩證得不退轉境界,成就六種到達解脫的彼岸;悉能明了一切法相,進入正覺的道法,在眾經之上】。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這些佛經,能使菩薩進入大慈大悲的境地,離眾魔事及諸邪見;能使菩薩掌握因緣的理法,達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的智慧見識】。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嘆譽。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嘆。背生、死、苦,示涅盤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如果能聽聞這些佛經,又能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這就叫名法供養】。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
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佛告天帝【釋迦牟尼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總持,總的綱領】,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天帝,那時的寶蓋王,難道不是異人嗎?寶蓋王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就是賢劫中千佛,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樓至。王子月蓋比丘就是現在的我】。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
第十四品彌勒、阿難受命傳法
本品論題:
1菩薩有二類,第一類菩薩喜好文字修飾、華麗辭句。第二類菩薩不畏深義,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實相。
2有二種新學菩薩不能明白經中深刻的道理。一種是沒有聽到本經,聽到之後驚奇恐怖,產生疑問,毀謗不信。第二種是對於護持解說這類深經的人,不肯親近、供養、恭敬,甚至數說其人過惡。
3信解深法卻不能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又有二種。一是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是雖解深法卻又取相分別。
囑累品第十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我現在把佛在無窮長時間中所積累的所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門,付囑於你】。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閻浮提又名南贍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們現在所居住地方】,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嚮往大乘佛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彌勒,你應當知道,菩薩有二類。哪二類?第一類菩薩喜好文字修飾、華麗辭藻。第二類菩薩不畏深義,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實相。喜好文字修飾的,當知是新學菩薩;如果對於這些無染、無執著、意義深刻經典,無有恐畏,能深入其中,明白經中真如實相的道理,聽聞本經後,內心清淨,受持讀誦,按經中所教導修行,這是久修道行的菩薩】。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還有二種新學菩薩,不能明白經中深刻的道理。哪二種?一種是沒有聽到本經,聽到之後驚奇恐怖,產生疑問,從而不能理解奉行,也可能毀謗不信,而且這樣說:『我以前沒有聽到過這部經,也不知道這部經從哪裡來?』】
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第二種是對於護持解說這類深經的人,不肯親近、供養、恭敬,甚至數說其人過惡。這二種人,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自己毀傷了自己,不能於深法中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又有二種菩薩,雖然信解深法,但仍然只能是自己毀傷自己,不能於深法中證得無生法忍。這又是哪二種菩薩?一是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是雖解深法,卻又取相分別。就是這二種】。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應當遠離和避免這些過失錯誤,奉持如來在無窮長時間中所積累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門。若有未來世的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他們得到這些佛經與其念力,使他們能夠受持、讀誦、為他人廣說】。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如你所說,佛也會參與並且幫助於你】。」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都能得到這部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在四周百由旬(由旬,三十里)範圍內,令一切魔怨不能接近擾亂】。」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接受、記憶、不忘、不失】是經,廣宣流布。」
阿難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2012-10-10第二稿
2017-03-28第三稿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原文取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http://www.cbeta.org/)光碟,
電子佛典Rev:1.11 (Big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No:0475
◇◇◇◇◇
附註
注1: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四念處,大小乘名有異。觀身不淨、觀受有苦、觀心生滅、觀法無我,是小乘四念處。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外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處。四正勤,惡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惡法已生方便令滅,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後,名之為根。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後,目之為力。七覺分,念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擇覺分。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注2:
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盤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注3: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三明(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
止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
十力(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四無所畏(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佛四無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三說障法無畏,四說出道無畏。菩薩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十八不共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即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4:
八解脫
一、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即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愿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注5:
授記(佛為諸眾生及修行者所作的必定要實現的預言)。
注6:
六十二見(外道六十二種錯說見解或執著。以色常、色無常、色亦常亦無常、色非常非無常,
色有邊際、色無邊際、色亦有邊際亦無邊際、色非有邊際非無邊際,
色有去來、色無去來、色亦有去來亦無去來、色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
受、想、行、識也復如是,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再加上根本的對於色的執著和對於心的執著,共成六十二見。)
注7:
無住(沒有任何執著,沒有任何立場,隨緣而生。無住即實相。)
四諦(苦、集、滅、道。人生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滅、痛苦消滅之道。)
注8:
貪恚痴同於貪瞋痴。又雲淫怒痴,即三毒之煩惱。
四顛倒有凡夫四顛倒和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顛倒。
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顛倒,誤以為涅盤是滅盡的世界,而對涅盤起四種的妄見,即一、無常顛倒,於涅盤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盤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盤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盤之淨而計無淨。
五種的煩惱。蓋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五蓋即: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六入,六根的別名。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七識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末那識,我執之根本)。
八邪法,八解脫之反面。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九惱處, 憎我善友、愛我怨家、及憎我身,此三種違情,各有三世,是為九惱。
十不善道,殺、盜、淫、貪、瞋、痴、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注9:
四魔(一 煩惱魔,貪等煩惱。二 陰魔,又稱五陰魔,色受想行識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三 死魔。四 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
注10:
六根入六塵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三明(過去宿命明,未來天眼明,現在漏盡明。)
無明(不明白道理。)
維摩詰全部詳細目錄
第一品佛國
第二品方便說法
第三品維摩詰和阿羅漢們
〈一〉怎樣坐禪
〈二〉為居士說法,應契合佛法實質、精髓。
〈三〉行乞不問貧富,客群生一食則為眾生貢獻一切。
〈四〉理解了就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佛法。
〈五〉莫以穢食置於寶器
〈六〉以不生不滅思想方法,理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七〉佛得真天眼不以二相
〈八〉奉持戒律
〈九〉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十〉佛示現人身於五濁惡世,言傳身教,也有患病。
第四品維摩詰和諸菩薩
〈一〉一切眾生都是從如中來。
〈二〉處處是道場。
〈三〉魔宮天女。
〈四〉布施大會。
第五品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維摩詰
〈一〉病因
〈二〉寬慰病者
〈三〉正確對待自身疾病
〈四〉菩薩行
第六品不思議解脫法門
〈一〉佛法無求
1無處可求
2沒有老師可求
3沒有時間可求(人生和認識人生的階段)
4沒有方法和途徑可求
〈二〉不思議神通
第七品菩薩的眾生觀
〈一〉再述菩薩行
1慈
2悲
3喜
4舍
5依
6止
7念
8住
〈二〉諸法無分別
1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沒有分別
2男女身相沒有分別
3生與滅沒有分別
4過去、將來、現在沒有分別
第八品佛道
〈一〉三述菩薩行
〈二〉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第十品眾香國取食
第十一品四述菩薩行菩薩行總結
第十二品見阿閦佛
第十三品法供養
第十四品彌勒、阿難受命傳法
附註
維摩詰全部詳細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注釋易讀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目錄
第一品佛國
第二品方便說法
第三品維摩詰和阿羅漢們
第四品維摩詰和諸菩薩
第五品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維摩詰
第六品不思議解脫法門
第七品菩薩的眾生觀
第八品佛道
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第十品眾香國取食
第十一品四述菩薩行菩薩行總結
第十二品見阿閦佛
第十三品法供養
第十四品彌勒、阿難受命傳法
附註
維摩詰全部詳細目錄
◇◇◇◇◇
維摩詰所說經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第一品佛國
本品論題:
1有眾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薩和菩薩淨土。
2心淨則佛土淨。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廣嚴城】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
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這些菩薩都是諸佛神威的具體的體現,是大眾熟知和敬仰的,都已經達到了接近於佛的得大自在的智慧的境界】。為護法城【佛菩薩一切正法】,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大力宣揚佛法】,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眾生的天然朋友和保衛者】。紹隆三寶【佛、法、僧】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五蓋與十纏,皆煩惱之數。五蓋即: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纏:十種之妄惑,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沉、九嗔忿、十覆】,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余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救度一切眾生,可以在天、人、鬼、畜生、地獄之中任意出入生死】,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眾生只要見到這些菩薩,甚至只是聽到這些菩薩的名號,都能得到大的利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與會菩薩有】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勇健能飛之鬼】、乾闥婆【聞香音樂神】、阿修羅【似天而非天之神,常與天帝戰爭】、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頭有角之歌神】、摩睺羅伽【大蟒神】等悉來會坐。
諸比丘【出家僧人】、比丘尼【出家尼姑】、優婆塞【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佛為無量大眾說法,大眾恭敬圍繞,譬如須彌山王在大海之中。佛安坐在由眾寶做成的師子座上,神威光芒遮蔽了一切與會的大眾。】
爾時,毘耶離城【廣嚴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無論這些世界有多廣闊,過去、未來有多久遠,都清楚顯現寶蓋之中】。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解脫山】、摩訶目真鄰陀山【大解脫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嘆未曾有【與會的一切大眾,看到佛的如此神力,全部讚嘆這從未見過的場景】、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都想得知佛國土的清淨境界。請世尊為我們說說諸菩薩修行淨土情況】」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你們能為諸菩薩,詢問我怎樣修行淨土。你們大家要仔細聽,一邊聽一邊思考,我現在就開始講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菩薩,凡是有眾生的地方就有菩薩佛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菩薩就是為利益眾生而建立佛土,為調伏(培養、教育、帶領、成就)眾生而建立佛土,為教導眾生如何培養進入佛門的智慧而建立佛土,為啟發眾生怎樣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而建立佛土。為什麼是這樣呢?這是因為菩薩建立淨國的目的,都是為了有利於眾生的緣故】。
譬如有人慾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為成就眾生建立佛國,建立佛國的事就不是建築在虛空之中了】。
寶積、當知直心【心地正直】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不說假話、表里一致的人就能住到菩薩所建立的淨土】。
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求取正覺成佛】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痴、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正思維】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給與一切眾生樂。悲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喜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舍無量心,怨親平等,不起愛憎】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四種接近、團結眾生的方法: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心生歡喜而與我接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達到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與社會各階層中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對應於不同根基眾生的,導向真實的,容易實施的方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回向心【把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給眾生】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說除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貪瞋痴】八難。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痴、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富足而行為清淨無欲】、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善於調解他人之間的矛盾】、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立志追求真理和實踐所立志願】。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調和制伏意念】。隨意調伏,則如說行【則能按佛所說而修其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於眾生】。隨其回向,則有方便【種種切合各個眾生需要的方便法門】。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如果菩薩心淨則佛土淨的話,那麼世尊在做菩薩時意豈不淨,還是佛土就是如此不淨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你認為如何,是日月不淨呢?還是盲者看不見呢?】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是失明的人因眼病不能見的緣故】。」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這是因為你的心中存有高下的分別心。不能用佛的智慧來觀察的緣故,所以見此土為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你現在且看看,佛土嚴淨嗎】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為了救度尚未知佛的眾生】,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就好像各位天王、天人都是用寶器進食,但是因為每位的福德不同,寶器中飯食的色也有不同。所以說,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不生不滅】。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這時與會的求聲聞乘的三萬二千天帝及天、人,得知一切由因緣而生的事和物(有為法)都是變化無常,由此而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理法,煩惱斷盡,心意解脫】
◇◇◇◇◇
第二品方便說法
本品論題:
1維摩詰居士生活在大眾之中,利益於眾生和社會。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毘耶離【廣嚴】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維摩詰-清淨無垢、名聲遠播之義】,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已悟得不生不滅】。辯才無礙,遊戲神通【神通廣大】,逮諸總持【掌握了法理的總綱】,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深入理解佛法的道理】,善於智度【智慧解脫到彼岸(智-般若,度-波羅蜜、解脫到彼岸)】,通達方便【套用各種切合實際的方便法門】,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又善於分別眾生各個根基的不同(聰明和愚鈍),採取適用的方便法門教度眾生】。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對於各種身、口、意方面所作所為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讚嘆、得意】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示現普通人】,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嚴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以忍(辱)為行為準則,對待、平息各種瞋怒】。以大精進【勤奮努力】,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一心修持禪定(禪定包括止、觀、禪那)、寂滅,消除任何胡思亂想】。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以佛的大智慧克制各種愚蠢無明,雖然是白衣(居士),卻奉持嚴格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卻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外,有妻子女兒,然更加注重修行清淨,對於子女,既不溺愛,也不指望回報】。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雖然衣飾華麗,然而更注重自已的品行。雖然象凡夫一樣飲食,但更多的是用禪法養其心神,資益慧命】。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到了娛樂場所,也要以博弈遊戲所示現的種種道理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而不動搖對於佛法的正信。雖然明了世間的一切學問,但其學問的中心是佛法、全力弘揚佛法、用正法領導長幼,維摩詰居士得到一切眾生最大的尊敬。】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維摩詰居士善於一切治生經營之道,雖獲俗利,但並不因獲俗利而喜悅。外出走動,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維摩詰居士處理政務,以救護一切眾生為要。在辯論演講場合,則能引導眾生信仰大乘。進入學堂,則能啟發教導孩子。進入酒色場所,能使沉緬於酒色之人覺醒。】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斷離貪心執著】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帝王貴族】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去除知識階層傲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教以正確治政方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使後宮清淨】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為平民增興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因能為諸梵天教以深刻透徹的道理而倍受尊重】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示現世事變化無常,不可貪圖享樂而倍受尊重】。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維摩詰居士若在護世神明,護世神明中因為維摩詰能為護諸眾生而倍受尊重。】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維摩詰是佛,入世示現為居士,為教化救度眾生,也示現有生老病死,這一次,維摩詰居士病了,眾人探望。】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維摩詰居士說:】「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肉身靠不住】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人身就好像火焰,從情愛的渴求中生成】。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於一切法知覺照了。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到彼岸】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第三品維摩詰和阿羅漢們
本品論題:
1不捨道法而做各種凡夫該做的俗事,這才是禪坐。
2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3一切法都是妄見,懂了這個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維摩詰心中想念世尊釋迦牟尼佛:「我生病臥床,大慈大悲世尊一定會關懷我的】。」
〈一〉怎樣坐禪
【釋迦牟尼佛派舍利弗尊者探望維摩詰】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尊者表示不堪此重任】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坐禪】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不要以為這樣坐著就是坐禪】。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盤,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禪坐就是要在任何情況下,不感覺有自己身體、意識。人在入靜入定之中而又不妨礙日常諸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這才是禪坐。不捨道法而做各種凡夫該做的俗事,這才是禪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這才是禪坐。已經達到諸見不動(不為邪見所動),而仍然修行三十七品,這才是禪坐。不斷什麼煩惱而入涅盤,這才是禪坐。能這樣禪坐,才是佛所倡導的坐禪。』世尊!當時我聽維摩詰所說,只有默默領教,不能回答。所以我不能擔當代表您去看望維摩詰長者的任務。】
〈二〉為居士說法,應契合佛法實質、精髓。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廣嚴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為在家的白衣居士說法,不應該象你現在這樣說。說法的人應該契合佛法實質、精髓來講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六道眾生區別之相、眾生與非眾生區別之相,稱為眾生垢。從佛法講,這二個區別都不是真實】。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把虛幻、速朽、貪慾、不淨的軀殼妄執為我,並且以此不實軀殼與其它軀殼加以分別稱為我垢】。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到,而現在則是分分秒秒都在流逝】。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沒有示現機緣】。法無名字,言語斷故【佛法是難於用人類語言表達的】。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難於通過人的知覺觀受所體會】。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也不需要各種理論來解釋,因為這些理論都是空洞的沒有意義的】。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本來就沒有我和我名下的一切】。法無分別,離諸識故【佛法本來就要斷除各種感知分別】。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沒有比較的對象】。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不生成什麼,也不是由什麼原由產生的】。法同法性,入諸法故【諸法平等同一,因為佛法就在世間法中】。法隨於如,無所隨故【『如』是一個什麼也沒有,卻又生成萬物萬法之所在】。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佛法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各個方面都不變異】。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佛法恆常,因為法不是建築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種感覺上】。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沒有來、也沒有去,因為法沒有可執住的地方】。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也就沒有造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不增不減,法無所可歸依,法與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聯繫,法沒有高下的分別,法永恆不變,法不是通過觀行可以獲知的。】。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法相就是這樣不可說,你又如何為眾生說法】?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說法的人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說,而聽法的人也是什麼也沒有聽到。就好像一個魔幻師在為一群變幻出來的幻人在講課】。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只有懂得了以上道理,方能隨機說法,方能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說法,善於知見這些,才能無所掛礙,以救拔一切眾生之苦的心讚嘆大乘佛法、念報佛恩、不忘記佛、法、僧三寶,然後才能為眾生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我聽維摩詰如此所說,竟不能復辯,所以我不能擔當代表您去看望維摩詰長者的任務。】
〈三〉行乞不問貧富,客群生一食則為眾生貢獻一切。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大迦葉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想那時,我在貧窮人家住的地方行乞】。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雖有慈悲心,但是還沒有想到一切眾生,你只在貧民中行乞,而不理會富人】。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吃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根據萬物平等思想,尊者應該挨戶乞食而不分貧富。為了最終修到斷食,就應行乞食。為了解脫這個四大和合肉身,就應該吃東西。接受是為了貢獻,為了更好的利益眾生而不僅是接客群生布施】。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以一切皆空思維方式,不管進入村莊還是城市,不管所見是什麼色彩,所聽到的是何種聲樂,所嗅到是何種香風,所得到的是什麼樣的食物,都不必加以分別。各種接觸和感受都不能影響修行者的智慧修證】。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認識到所見各種東西都是幻相,既無自性也無他性。本來就不是真實存在,如今也不消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八種外道見解指:見、思惟、語、業、命、方便、念、定】入八解脫【注4】。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盤。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客群生一食則為眾生貢獻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象這樣接受他人施食的修行者,才能沒有煩惱也沒有不煩惱,既沒有進入禪定也沒有脫離禪定,既沒有住在世間也沒有涅盤離開人世。對於布施者不分別誰布施多誰布施少,誰得到了功德誰沒有得到功德。這才是真正佛道,不是小乘聲聞。迦葉!如果是這樣乞食,就不是白白吃施主的飯了。】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得到從來未曾有過的認識智慧】,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對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又想,這樣的辯才智慧只有道行高深之人才能有呀,誰聽了能不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呢!從此以後,我是再不勸人修行小乘了】。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四〉理解了就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須菩提尊者也表示不堪此重任。為什麼呢?想那時,我曾到維摩詰居所乞食】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你如果能對食物的好壞不起任何分別,以平等心看待,那麼你就懂得了諸法平等無差別的道理。懂得了萬法平等,則對各種食物就不會起分別心。只有這樣行乞,才可以吃乞討來的食物。】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不坏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痴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須菩提,你如果不斷除淫怒痴,亦沒有淫怒痴;不毀壞自己的身體,而意卻在萬物同一的如來法身;不滅痴愛,而有大智之明和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卻也是既沒有解脫,也沒有束縛;不見四諦(苦集滅道),也不是不見四諦;沒有得到佛果,也不是沒有得到佛果;不是凡夫,也沒有脫離凡夫的一切;不是聖人,也非不是聖人;雖然成就一切法,卻沒有諸法的法相。只有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才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不見佛、不聽聞佛法,把外道六師作為自己的老師,外道六師墮落了,你也跟隨墮落,乃可取食。這句活的意思是諸法實相、同一、無分別。】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須菩提,作為修行者,應悟了各種邪見而不到解脫的彼岸,處於八難(注2)之中而不求無難,同於煩惱而遠離清淨(把自己置於眾生之中)。另外,你得到了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無諍三昧(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再有,布施你的人沒有福報,供養你的人墮落到三惡道中,你成為了眾魔的同伴和幫手(不應認為自己應該得到供養)。同時,你與眾魔及忙忙碌碌的凡夫沒有什麼二樣,對於一切眾生都生有怨心,毀謗諸佛、毀謗佛法,不入覺悟者行列,最終不得滅度解脫(要好好反省)。你如果是這樣的話(聽懂了上面所說道理),就可以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世尊呀!當時的我,聽到這些話,竟不懂得他講了什麼道理,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不敢拿缽,正要轉身就走時,又被維摩詰居士叫住,他說:『嗨!須菩提,你不要懼怕,把缽拿去吃飯吧!』又說:『你意如何,如果是一個如來化身的人,聽到我這些責難的話會害怕嗎?】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一切語言文字都有一定的相狀(表達方式)】。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不會執著於語言文字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語言文字本性就是不能充分正確地表達事物(佛法)。不要語言文字,理解了就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佛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五〉莫以穢食置於寶器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不要把老師不正確的見解傳給新學比丘】。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應當知每個新學比丘心裡想些什麼,不要把琉璃混同水晶。你不能知眾生根器,就不能教授小乘法。這些比丘本來沒有瘡,就不要挖他們的肉。要想走大道就不能指引小路。不能把大海放在牛足印中。不能把日光和螢火相比。富樓那,此比丘前世就是修大乘道的,在入生過程中忘了這些,你怎麼能教導他小乘法呢?以我看來,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原來根器之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時豁然還得本心【時維摩詰即入正思維禪定,幫助此比丘看到了他們的前世。原來此比丘曾於前五百世中供養五百佛,在五百佛所學習過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比丘當場即時還複本性】。
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於是諸比丘就向維摩詰頂禮。因為維摩詰的說法,這些比丘得到了不復退轉的無上正等正覺。當時我就想,小乘聲聞不能看到人原來的根器,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六〉以不生不滅思想方法,理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想那時,佛為諸比丘略說了佛法要義,其後我就為這些比丘進一步發揮講解,講解什麼是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不能以生生滅滅的思想方法來講解佛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諸法本性說到底不生不滅,變化無常的只是表象,這才是無常的真實含義;五受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歸根到底本來是空,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無苦無樂,這才是苦的真實含義;諸法究竟無所有,這才是空的真實含義;有我無我實際上是一回事,這才是無我的真實含義。法本來就沒有生成,現在也無法消滅,這才是寂滅的真實含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七〉佛得真天眼不以二相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有一次,我坐禪後起身散步。這時有梵天嚴淨天王,與萬名梵天天人一起,放淨光明,來到我處,稽首作禮問我:『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到多遠?】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就象觀看手掌中庵摩勒果一樣清楚】。』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這時,維摩詰來對我說:『嗨!阿那律,你天眼所見,是有作相呢?還是無作相?假使是有作相,那就是有為(有因緣造作)法,那麼就和外道的五通是一樣的。如果是無作相,那就是無為法(無因緣作用的,這裡指真如無為,即,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恆不變的,寂靜的,沒有任何差別的,平等的),不應該看見什麼。』】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正思維禪定】,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不是有作相,也不是無作相。不是世俗所見,也不是涅盤寂滅所見。非二諦之相,二諦:世諦、真諦。世諦,世俗的真理和方式方法。真諦,涅盤寂滅之真理】。』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八〉奉持戒律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想那時,有二比丘犯了戒律,因為羞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說:『嗨,優波離,我們犯了戒律,因為羞恥,不敢問佛,願你能為我們開導解釋,能使我們懺悔,消除罪業。』我即按照佛法來教育他們。】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不要加重這二位比丘的罪業。應當立即直接除滅他們的罪業和疑悔,不要擾亂他們的心志】。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佛是這樣說的,因為心有塵垢所以眾生有塵垢,因為心清淨所以眾生清淨。正因為心同樣也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所以和心一樣,罪業的塵垢也如此】,諸法亦然,不出於如【諸法也如此,都不能離開如(非有、非無、不變、寂默、平等無差別)】。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正是這樣,你優波離,當心相得解脫時,還有沒有塵垢呢】?』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生生滅滅變化無常】,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不牽扯、互不挽留,一轉眼就都過去了,一瞬也不停留】。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懂了這個道理,才叫做奉持戒律,才算真正的理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這二名比丘聽到這裡就說:『這才是真正的上等智慧呀!這是優波離所不能及的,優波離雖然奉持戒律第一,但不能辯說。】
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除了佛之外,沒有那一個阿羅漢和菩薩能比得上維摩詰的樂說之辯,維摩詰明達智慧就是如此啊】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二比丘疑悔解除,從此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並且立下宏願:『願令一切眾生都有維摩詰那樣的辯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九〉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廣嚴城】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你是佛的兒子,捨棄了王位出家為道,出家的人有什麼利益呢】?』我即如法【按照佛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有為法【有因緣造作】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外道種種錯誤的見解觀點。注6】,處於涅盤,智者所受【涅盤得道,才是智者目標】。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得五力【信力、精進、念、定、慧】,立五根【信根、精進、念、定、慧】。不惱於彼,離眾雜惡【在家行善,稱為俗善,善而不純,其中雜有的功利思想及家庭利益,稱為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摒除各種外道思想,超越各種名譽稱號,這些都是假名而已】。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跳出五濁惡世的這個淤泥,沒有了任何束縛,也沒有了任何我的東西,既沒有得到什麼,也沒有任何擾亂,內心平靜喜悅。隨時注意呵護自己的心念,隨時處於禪定之中,不犯身、口、意業的任何過失。如果能做到這些才是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允許】,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只要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出家了,就是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十〉佛示現人身於五濁惡世,言傳身教,也有患病。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什麼事呀?今天一早就來這裡。】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不要亂說。如來的身體乃是金剛之體,各種惡病已經斷了,已是各種善果匯集之體,還有什麼疾病!什麼煩惱呢!】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自已疾病都不能治,還能治別人的病嗎?】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你可悄悄地速速離去,不要讓別人知道了。阿難,你應該知道,所有如來的身體都是法身,不是有欲望身體。佛為世尊,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沒有煩惱,各種煩惱已經全部消滅,佛身無為,不會墮入有種種差別的諸法、諸物,這樣的身體還能有什麼疾病?還能有什麼煩惱呢?】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這時的我,世尊,實在深感慚愧,我難道不是親自聽佛所說,要我去化牛乳的嗎?還是我聽錯了呢?】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阿難,維摩詰居士所言是沒有錯。但是因為佛顯身示現於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於法,言傳身教,度脫眾生。阿難,快去化牛乳吧,不要慚愧猶豫!】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
第四品維摩詰和諸菩薩
本品論題:
1平等地保護惡知識。
2救助苦難和供養佛有同等功德。
菩薩品第四
〈一〉一切眾生都是從如中來。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想那時,我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法,說修行不退轉菩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注5】,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預言你一生當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你準備用那一生來實現世尊的預言呢?是過去生呢?將來生呢?還是現在生?如果是過去生,則過去的已經過去;如果是將來生,則將來的還沒有來到;如果是現在生,則現在的卻是分秒都在流逝而無法把握。】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正如佛所說,比丘,你們這些人每分每秒都是處在亦生、亦老、亦滅之中】。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如果因為修證得到了不生不滅,而受到佛的受記,不生不滅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彌勒會得到世尊為你授記?】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還有,到底是『如』生時得受記呢?還是『如』滅時得受記呢?如果是在如生時得受記的話,如從來就沒有生過。如果是在如滅時得受記的話,如從來就沒有消滅過。一切眾生皆是從如中來,一切法亦是從如中來,眾聖賢亦是從如中來,至於彌勒亦是從如中來。】【如:不動、寂靜、平等不二,非有非無,空無所有,卻又生成萬物、萬法。】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彌勒能得佛的受記,一切眾生亦應得佛的受記。為什麼這樣說?這就是因為我們所說的如,就是沒有任何變化和差別的平等】。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為什麼?一切眾生都具有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如果彌勒得滅度,一切眾生亦應該得滅度,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佛都知道,一切眾生畢竟寂滅,最終都入涅盤,沒有再一個寂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所以彌勒,不要以不完全的見解為諸天子講說。實在是因為,既沒有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指修行不退轉菩薩)的人,亦沒有從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後退(指不退轉菩薩)的人。】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彌勒,應當教導這些天子捨棄分別心,捨棄分別菩提(覺悟、不覺悟、有點覺悟、部份覺悟)之見,為什麼?所謂菩提,既不能以身得,也不能以心得。】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表現的形態】故。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因為不觀也就脫離了各種因緣】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因為什麼不想也不做,也就沒有了憶念】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因為舍掉了見執、編見、主觀成見】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因為離開了各種妄想】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因為障礙阻擋了你的欲求】。
不入【人的感覺器官的感知】是菩提,無貪著故。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因為順其自然、順於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所執著的是法理】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因為到達的是實際所在】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因為沒有差別也就擺脫了思量】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因為本來就沒有(世界的、萬物萬法的)生、住、滅】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因為各種好壞感受不能會聚作用】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因為不合也就脫離了一切自尋煩惱習氣】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因為沒有地方可放,也就是沒有了各種形態和顏色】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因為各種名字都是空的沒有意義的】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因為一切如夢如幻,也就沒有了得到和捨棄】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因為沒有胡思亂想也就得到了清靜】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善於寂靜,則本性清靜】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所求的人是不會再去攀緣什麼的】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因為一切法平等】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因為諸法沒有可比喻的】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因為諸法本來很難徹底了解】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不生不滅】。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二〉處處是道場。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我正想出城尋找一個好的修行處,就問維摩詰:『那裡是道場?』】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正直心】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心修行、決心做善事】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信佛、深入佛理】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因為忍辱可以使你對於一切眾生都不產生仇恨埋怨】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因為勤奮努力就不會懈退】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心情平和】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因為智慧能在諸法中證得佛的正法】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因為悲而能忍受疲勞苦難】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喜歡佛法】
舍是道場,憎愛斷故。【捨棄能斷滅憎愛】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解脫就能扔掉一切背負】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因為方便可以教化眾生】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四攝,四種接近民眾的方法。四攝可以接近大眾】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多聞可以按聽到學到的去做】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降伏妄想心是道場,因為降伏了妄想可以正確理解一切法】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因為可以捨去一切有為法】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四諦是道場,因為苦集滅道是世間真理】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因為煩惱才知道空無平等。(如實,真如平等,體離虛妄)】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心有眾生才知無我】
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懂得了一切法皆空的道理】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一切魔怨不能傾動】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因為三界中沒有可所嚮往、可留戀的地方】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見注3】
三明【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是道場,無餘礙故。【沒有遺存的任何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懂得了這些道理,善男子,菩薩如果能按六種到達解脫彼岸方法(六波羅蜜)教化眾生,那麼菩薩在做事時,不管是舉足還是下足,都是從道場來,都是依據佛法。】』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三〉魔宮天女。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為什麼呢?想那時,我在靜室中,魔王波旬帶領一萬二千名天女,象天帝一樣,演奏著鼓樂弦歌來到我的住處,他們一起向我致禮,稽首我足,合掌恭敬地站在一旁。】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我以為是天帝來了,就對他們說:『善來,天帝,你雖然有福,但是也不能放縱自己,不要過於鋪張。你應當懂得五欲(色、聲、味、香、觸)的享樂是變化無常的道理,以求進一步修行善本,修行對於身命財堅固不壞的善法。』】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魔王波旬即語我言:『正士,請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送給你為你日常掃灑。』】
我言:『憍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我言:『天帝,我不能要這一萬二千天女,這與我沙門釋子不相適宜。』】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他不是天帝,他是魔王波旬,是來擾亂你的】。』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你把這些天女都給我,很適合我】。』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魔王波旬很是驚恐害怕,心想維摩詰來找我痲煩了,想隱形逃走,可是魔王波旬盡其神力根本逃走不得。這時空中有大聲說:『波旬。把這些天女都給了維摩詰,你才能走掉。』魔因為害怕,想了很久不得不把這些天女送給維摩詰。】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此時維摩詰對諸天女說:『魔王已經把你們都送給我了,你們現在都應當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隨即根據每位天女根基為諸天女說法,使諸女,生起引發修行善法決心。】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又對諸天女說:『你們現在已經決心修道,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該再嚮往五欲的享樂了。』】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維摩詰答:『常信佛是法樂,渴望聽聞佛法是法樂,供養眾生是法樂,遠離五欲的享受是法樂,觀五陰(色受想行識)如怨賊是法樂,觀四大(地水風火)如毒蛇是法樂,觀內入(色聲香味觸法)如空聚是法樂,處處隨時堅守信念是法樂,饒益眾生是法樂,敬養師是法樂,廣行布施是法樂,堅持戒是法樂,忍辱柔和是法樂,勤集善根是法樂,禪定不亂是法樂,離垢明慧是法樂,徹底覺悟心是法樂,降伏眾魔是法樂,斷諸煩惱是法樂,淨佛國土是法樂,為成就莊嚴相貌而修各種功德是法樂,莊嚴道場是法樂,聽聞高深佛法不畏是法樂,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不在不適宜的時間娛樂是法樂,親近同學是法樂,親近不同觀點的人而心中無障礙是法樂,平等地保護惡知識是法樂,親近善知識是法樂,心喜清淨是法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法樂,以上這些都是作為菩薩的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魔王波旬對諸女說:『我希望和你們一起還回天宮。』】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你已經把我們送給這位居士,我們也有了法樂,我們很快樂,不再惦念五欲之樂。』】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魔王波旬轉而對維摩詰言:『居士,你把這些天女布舍給我吧。作為菩薩,不是應把自己所有一切都布施給他人的嗎?』】
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維摩詰言:『我已舍矣,你就領她們回去吧!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滿足他們合乎法理的願望。』】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我們為什麼還要回魔宮呢?】?』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維摩詰言:『各位姊妹,有一種修行的法門名叫無盡燈,你們應當修學。所謂無盡燈,就好比一盞油燈點燃了百千盞油燈。黑暗的地方都有了光明,光明始終不盡。就是這樣,各位姊妹,這就是一位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使他們都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非但不會減損自己的信念,因為傳播佛法,而增益了自己的一切善法,這就叫做無盡燈。你們雖住魔宮,以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都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既為報佛恩,亦大大地利益了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布施大會。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我為我父設立一個施捨大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施捨大會不應當按你現在這個樣子設立,應當設立成為一個不只是布施食物、財物,更應當是布施佛法的大會】?』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所謂的法施大會,無前無後,一時(不受時間限制)供養一切眾生,這才叫法施大會】。
曰:『何謂也?』【『具體地應該怎樣做呢?』】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用真正的悟道,生起對於眾生的大慈愛之心】,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為救度眾生,生起救拔眾生於苦難的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奉持正法,生起引發喜心】,
以攝智慧行於舍心【套用智慧,培育增長舍心(放下一切)】,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克服慳吝心、貪心,生起增長布施到達解脫的彼岸(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化解犯戒,生起增長持戒到達解脫的彼岸(尸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無我法,培育增長忍辱到達解脫的彼岸(羼提波羅蜜)】,
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遠離身心的種種顯現形態(離身心相,比如沒有精神、腰酸背痛等等),培育增長精進到達解脫的彼岸(毘梨耶波羅蜜)】,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正覺悟道,培育增長禪定到達解脫的彼岸(禪波羅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以一切智,培育增長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雖然努力教化眾生,卻不離一切皆空,不認為自己為眾生做了什麼】,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不捨有為法,而同時深入證悟諸法無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示現受生,但又是無願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為護持正法,最大限度套用種種方便力】,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為了度眾生,努力修持四種接近大眾的方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以敬事一切,盡心克服懈怠和傲慢】,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認識到身命財的變化無常,生起並深入修行對於身命財的三堅法】。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中,生起生成正念】,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於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生起生成撲質正直心】,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正行善法,追尋清淨活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心淨歡喜,樂於接近賢聖】,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不憎惡人,生起引發調伏心】,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出家法,生起引發深心(深信佛、深入法理)】,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按佛法佛理行事,生起於多聞多學】,
以無諍法起空閒處【以無諍法,願意獨處空閒處】,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趣向佛慧,時時修習宴坐(坐禪)】,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為解眾生縛,立志修行證道】,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為了有好的身相、心相及淨佛土,時刻不忘施行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眾生心念,相應說法,學習並獲得智業】,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于慧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同一平等),生髮慧業】,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發一切善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日常踐行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只有這樣,善男子,這才是法施大會。如果有菩薩安住在法施會中,菩薩才是真正的大施主,亦是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時心得清淨,嘆未曾有【內心得到從未有過的清淨】,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請你一定收下,由你處置】。』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乞人,那麼和供養佛所得功德無所分別,等同於大悲不求果報,這才是真正的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
第五品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維摩詰
本品論題:
1眾生病則菩薩病。
2『空』也是空
3菩薩只有去除了愛、見,才能解眾生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世尊,很難與維摩詰上人辯論應對。維摩詰透徹了解一切事物和法理的本質實相,善說正法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所為事業,已經全部知悉,已能自在深入諸佛秘藏,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大智慧方便說法,皆已達到了無畏自在。雖然如此,我還是應當遵照佛旨去探望維摩詰。」】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實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廣嚴大城】。
〈一〉病因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你來了,文殊師利。不來才是來,不見才是見(來和見都是一種現象,都不是真實】。」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正是這樣,居士。如果來了,就不能再來。如果去了,就不能再去。為什麼是這個道理呢?所謂來,沒有來的地方。所謂去,沒有地方可去。所謂可見,其實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現在我們先把這個題目擱下,居士,你的病能忍住嗎?醫治的怎麼樣啊?病情好點了吧?世尊非常關心你的身體健康,派我代表他向你問候!居士,你的病是怎麼生的?生病有多長時間了?怎樣才能看好你的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從愚痴無明萌生愛,我就生病了。因為一切眾生病,所以我病。如果一切眾生病癒,那麼我的病也就好了。為什麼是這樣?菩薩是為了救度眾生而進入到生死輪迴之中的,有生死當然也就有病。如果眾生能夠脫離疾病,那麼菩薩不會再生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至於這次生病的起因,菩薩病是為大悲救拔眾生之苦而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諸佛國土也都是空】
又問:「以何為空?」【為什麼是空?(眾生虛妄才是空,佛土真實,怎麼是空呢?)】
答曰:「以空空。」【因為一切法都是空,因為眾生的認識和知見都是空,因為證道覺悟也是空,也就是說空這個概念的本身也是沒有,也是無。】
又問:「空何用空?」【既然一切法都是空,怎麼還要用菩提的智慧,證悟這個空呢】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沒有了分別,『空』的概念也就了沒有了】
又問:「空可分別耶?」【空難道可以分別嗎?】
答曰:「分別亦空。」【不需要分別,因為分別本身也是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怎樣求得諸法皆空,空亦空的智慧覺悟?】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見注6】。」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當於一切眾生內心所想中求。至於您問為什麼沒有侍者,那是因為一切眾魔及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為什麼這樣說?所謂的眾魔,樂生死。而菩薩也不捨棄生死。外道者,樂諸見(指六十二見)。而菩薩不會被諸見所動搖。」】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居士所患疾病,身體哪裡不舒服呢】?」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我這個病沒有具體的病處,也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那你這個病是身體上的病呢?還是心理上的病】?」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是身體上的病,因為身體只是一個假合的東西。也不是心理上的病,因為思想只不過是一種幻化】。」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萬物由四大組成,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那你這個病又是四大中哪一大的疾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我這個病不屬地大但亦不離開地大,不屬水大但亦不離開水大、不屬火大但亦不離開火大、不屬風大但亦不離開風大。但是眾生病確實是從四大起,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我病】。」
〈二〉寬慰病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盤。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應該說身體健康變化無常,不要說厭離這個病秧的身體。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盤。說身無我,而且還要說有了這個身體能夠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但不能使病人為過去罪業所困。以自己疾病痛苦想到他人疾病痛苦,應當認識到以前宿世所種苦因帶來的無數劫的病痛,從而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想到要修行福德,清淨活命,不要產生憂愁煩惱,經常勤奮努力,立下當作醫王,療治眾生之病的大願。菩薩就應如此慰問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三〉正確對待自身疾病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居士,有疾菩薩,應當如何對待自身所患疾病】?」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有疾菩薩應當這樣想,我現在的這個病,都是從前世妄想顛倒及各種煩惱中生,這個身體、這個病上都不是真實,誰是得病的人呢!為什麼這樣說?身體只是四大的某種集合體,只是假名叫個身體。四大無主,所以身體亦是無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又,我現在的這個病都是因為執著於我引起的,所以不應產生對於我的執著。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了病根,就應立即去除關於我相及眾生相的各種想法,對病應當有個正確的認識】。
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應該這樣想,現在這個身體是由各種因緣共同作用和合而生成,生成只是因緣聚會的生成,消滅只是因緣的消散。又,各種因緣之間聚散並沒有先期的聯繫,疾病生成的時候,病不會說我來了,疾病消滅的時候,病不說我消滅了。】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彼有疾菩薩為消滅這個病緣,也要有個正確的思想,應當這樣想,消滅這個病緣的想法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怎樣才能遠離這種顛倒思想?應遠離對於我和我的一切執著。】
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怎樣才能遠離我和我的執著?也就是離二件事(生、死)。怎樣才祘遠離這二件事?這就是不念內、不念外,一切事物都要平等對待。】
云何平等?為我等、涅盤等【怎樣才是平等?我等(生平等),涅盤等(死平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盤此二皆空【這二樣東西都是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這二件事只不過是起個名字叫做我、叫做涅盤,這二件事沒有實在的決定的意義】。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求得了這個平等,再也沒有餘病,只有『空』在生病,而空病畢竟亦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所以說有疾菩薩以不受任何疾病,而經受各種病痛;沒有修得佛法,亦不消滅各種病痛,而最終卻是證悟佛法。】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從自己身上的病痛想到處在惡趣中的眾生,生起引發大悲救拔眾生苦難之心。我既然想通了這個道理,還要使一切眾生想通這個道理。但是這也只能去除眾生的病象,而不能去除眾生的病緣。為了斷除眾生生病的病根,就要教導眾生】。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求財、求名等】。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攀緣些什麼?謂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什麼是無所得?謂離二見。什麼是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這就是有疾菩薩對待病痛的正確態度,只有菩薩智慧才能斷除老病死苦】。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如果不是這樣,這位菩薩自己所修治一切均為無慧無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譬如說只有戰勝了怨魔,才可說是勇健。只有這樣,同時去除老病死者,才是菩薩】。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彼有疾菩薩更應這樣想,象我這種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也是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愛見,愛執和見執,或貪著或偏愛、或分別或偏見。)菩薩救拔眾生如果有了愛、見心,這種惡想就應舍離。(菩薩應有的是無所貪著、等視眾生如一子,救拔眾生於苦難。)】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菩薩是應該斷除客塵煩惱而起救拔眾生於苦難之心】。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在生生死死之中不為愛、見之煩惱所覆】。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如果自己被縛,又能如何解開他人的束縛呢!如果自己無縛。當然是能解開他人的束縛。】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調和、降服、控制、引導】,是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執著於】貪慾、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慾、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
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該這樣調整自已的心態,使自已的心念不處在調伏之中,同時亦不處在不調伏之中。為什麼呢?如果不調伏自已的心念,這是愚人所為。如果使自已的心念處在調伏之中,則是聲聞小乘修行方法。所以說,菩薩不應該使自已的心念處在調伏、不調伏之中。離開了調伏和不調伏,就是菩薩行。】
〈四〉菩薩行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盤不永滅度,是菩薩行。【處在生死輪迴之中,而不為五濁惡世所染污;已經涅盤,卻又不是永久的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雖然早就經過了眾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的考驗和磨難,但仍然顯現降伏眾魔,是菩薩行。】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求一切智,但不作不合時宜的追求,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然證悟諸法不生不滅的道理,而不入不生不滅的正位,是菩薩行。】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然志在救度一切眾生,而無愛執,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然樂於遠離一切,而不厭棄現在的這個凡體身心,是菩薩行。】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然生活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然明了一切皆空,而仍然培植眾德、積累善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然已經證悟到凡有相都是空,而仍然慈悲救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然奉行不造作生死業因,而仍然進入輪迴顯現一個身形相貌,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然不起任何心念,而仍然做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然以修習布施、戒、忍辱、精進、正思惟禪定、智慧等六種方法已經達到了解脫的彼岸,而仍然遍知一切眾生自在之本心及塵心濁念,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然已是修達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但仍然有一定的煩惱,是菩薩行。】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然已修成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而不貪著生於清淨的梵天世界,是菩薩行。】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然修行正思維禪定,獲得了真正的解脫,而不隨禪定住於佛土,是菩薩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然已經做到了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不是永遠不入凡世,不要身、心,是菩薩行。】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然早已做到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而仍然時時不忘身心努力精進,是菩薩行。】
雖行四如意足【四種禪定,修此四者,能如意開發神通。1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2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3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4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行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行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雖行七覺分【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鬆安樂;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雖行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證得阿羅漢果】,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行止觀【止—入靜、觀—觀慧,禪定包括三方面內容,止、觀、禪那】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然已經修證到諸法不生不滅,而仍然積累功德以使自已的外表和內心涵養都能可愛愜悅、莊美威嚴,是菩薩行。】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然有時顯現為聲聞、辟支佛的威儀,而不捨大乘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然達到了諸法的究竟淨相,而隨需要顯現眾生的各種身相,是菩薩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然已經觀悟諸佛國土本性是永遠的寂靜、平等、真空,而仍然為眾生示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盤,而不捨於菩薩之道【但仍然不捨棄大悲救苦的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帶領】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第六品不思議解脫法門
本品論題:
1真正求法的人,就應該對於一切法都是無所求
2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議解脫法門的菩薩。
在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沒有床座,我們這些人坐哪裡呢】?」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怎麼啦?仁者,你是為法而來的呢?還是為求床座而來】?」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一〉佛法無求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求法之人,連身軀性命都不在乎,何況只是床座呢】?
1無處可求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求法之人,不在色、受、想、行、識中求,不在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入(六根與六塵)中求,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求。】
2沒有老師可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不著於佛求,不著於法求,也不著於僧眾求】。
3沒有時間可求(人生和認識人生的階段)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夫求法者,不能在經歷人生痛苦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原因中求,不能在人生痛苦的消滅中求,不在人生痛苦消滅之道中求(注7)。為什麼呢?因為法無戲論。如果有人說,我應當或者已經認識人生痛苦、斷除人生痛苦的原因、消滅人生痛苦、修行消滅人生痛苦的道法,這其實戲論,不是求法。】
4沒有方法和途徑可求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嗨,舍利弗,法本來就是寂滅,如果以生滅觀點看待法,所求也離不開生滅,這不是求法。】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盤,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沒有任何執著及所執著的東西,如果執著於法,甚而執著於涅盤,種種執著,不是求法。】
法無行處【心意沒有可涉的境景】,若行於法【如果內心涉境】,是則行處【那就只是身口意在造業】,非求法也。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既沒有可愛取的、也沒有應捨棄的,如果一定要有所得到、有所捨棄,那麼只是在得到、捨棄某種東西,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沒有居住的場所,如果找到某個場所,也只是執著於進入某個場所,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沒有具體的表現形態(無相),如果根據某種顯示的形態來認識法,那麼所求的只是某種顯示的形態,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法不會有任何執著、先入之見、某種思考問題的立場)】,若住於法【如果有任何偏見】,是則住法【那麼只是在某種偏見之中】,非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不可以用見、聞、覺、知來感受,如果用見聞覺知的方法求取法,那麼所得還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無因緣造作】,若行有為,是求有為【如果從有為中求,那麼所求還是有為(有因緣造作)的東西】,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求法的人,那麼就應該對於一切法都是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二〉不思議神通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游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你游遍了無數的、千萬億的國土,你看那個佛國,有上好的、妙功德成就的、師子座床】?」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經三十六個象恆河沙那麼多的國土】,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實時彼佛【須彌燈王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閻浮提又名南贍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們現在所居住地方】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請座,請諸位坐。」 維摩詰自己也起身坐到師子座上】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維摩詰的居室中的有神通的菩薩,即自變形,坐上了四萬二千由旬高的師子座。但是其中一些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都無法坐上如此之高的師子座。】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過的事情】。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有一種解脫法門,名不可思議】。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如果菩薩深入奉行修持這個解脫法門】,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不打擾】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製造陶器之人把製作陶器用的輪盤】著右掌中,擲過恆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或有眾生希望長壽活在世上,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薩即把七日延長成為一劫(非常久長的時間),使此人以為自己過了一劫。或有眾生不希望長壽久住人世,而此人又是可得度者,菩薩即把一劫變成七日,使此人以為自己只不過過了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
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
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
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無所打擾】。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各種各樣的聲音】,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讚嘆這是以前從未聽說過的】。
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有人在盲者的前面,顯現各種色像,盲者是不能看見的。一切聲聞小乘,聽到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不能理解和信仰,理解上差別就是如此之大。智者聽到了,有哪一個不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呢?】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些聲聞、羅漢為什麼不進修大乘呢?聲聞小乘比起大乘來,已如敗壞種子不能生長。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一切魔眾的活動餘地呢】?」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維摩詰進一步糾正補充說:「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也有很多是深入奉行修持不思議解脫法門的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而現身作魔王。】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十方無量菩薩也有化作乞丐】,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
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有威德力,所以對眾生行嚴酷考驗】,示諸眾生如是難事。
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凡夫、下劣、無有力勢,就沒有能力做這樣的『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
第七品菩薩的眾生觀
本品論題:
1菩薩觀眾生,就好像幻師見所幻人。
2佛法不可說,然而也不要離開語言文字說解脫,因為一切法都是解脫相。
觀眾生品第七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菩薩應該認識到,菩薩自身及眾生都是幻相、都是空。】
〈一〉再述菩薩行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只有風大、水大、火大、地大四大】、如第六陰【只有色,受,想,行,識五陰】、如第七情【只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如十三入【只有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十二入】、如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以上這些都是不存在的東西】
如無色界色【如無色界色中的色。色是身體、土石、雲雨等物質的總稱,不是單指顏色】、如焦谷牙【燒焦的穀粒發芽】、如須陀洹身見【阿羅漢初果】、如阿那含入胎【阿羅漢三果】、如阿羅漢三毒【阿羅漢已斷貪瞋癡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不能生育的女人生育女兒】、如化人【幻影中的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以上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
1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我應當為眾生講說這個真實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慈】。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菩薩行寂滅慈(即無緣慈,心無分別,普救一切,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於一切眾生自然獲益),這是因為本來就是無所生,無所起】;
行不熱慈【清涼無煩惱】,無煩惱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平等之慈,因為無生無滅,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自然平等】;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彼我既空,怎麼會有諍訟】;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內、外本來沒有區別,不存在合不合的問題】;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外物不能壞,因為歸根究底都是空的】;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行如來【萬物萬法從『如』而來】慈,得如相故【『如』相,空無一物,卻又生成萬物】;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既已自覺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斷世俗因緣】;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一切法平等,怨親平等】;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斷除愛執(貪著、偏愛)】;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大乘才是大悲】;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於投胎入生死沒有疲厭】;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使眾生覺悟,才是真施捨,稱為法施】;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擔負救度眾生的重任,如大地能持萬物】;
行禪定慈【禪行益人】,不受味故【愛、著於禪,稱為受味。不受味才能化益】;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所行、所求、所示現都是機緣最適當之時】;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已有無相法力,可以隨機變化一切相】;
行無隱【光明正大,公開透明,有罪必悔,不隱其過】慈,直心清淨故;
行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慈,無雜行故【不雜有世俗思想及聲聞見解】;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觀空見真,沒有虛假】;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即住涅槃樂】;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2悲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菩薩所作功德,全部貢獻給眾生】。」
3喜
「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只要對眾生有所饒益的事,都要歡喜地去做,沒有任何惱悔】。」
4舍
「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佑,無所悕望【所作福佑,不希求任何回報】。」
5依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在生死過程中,菩薩依靠什麼】?」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應當以什麼為出發點】。」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當以度脫一切眾生為出發點】。」
6止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7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8住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善念、惡念是從人現在的身體上來,善事、惡事都是人的身體所做】。」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從男女愛欲來】。」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注7】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已經完全沒有根了,再到哪裡去找『沒有根』的根呢?文殊師利,從無住這個根本,立一切法(不帶任何先入之見,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看待一切事物和眾生)】。」
〈二〉諸法無分別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1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沒有分別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這花不合乎佛法,所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不要認為此花為不合乎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只要是花都無所分別。合乎法、不合乎法只是你,仁者自己思想中產生的分別想法。奉持佛法出家,有所分別才是不合乎法,沒有分別才是合乎佛法。你看各位菩薩,身上都不粘著花,這說明這些菩薩已沒有任何分別的思想。譬如人有害怕畏懼時,非人(凶神惡煞)就有了鑽孔子的便利。如果是修行弟子恐懼害怕生死,色聲香味觸的欲求就有了干擾其人心志的便利。對於已經離開恐懼害怕的人,一切五欲的欲求干擾也就無能為害了。難改的積久未盡的人,花便粘著在其身上。積習已盡的人,花不能粘著在他的身上。」】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天女,你在此室時間很久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我在此室時間和年長(耆年—古代指六十歲)德高尊者舍利弗(其實天女年齡比舍利弗大得太多)得道解脫(指皈依佛)時間一樣長。」】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在這室中那麼久啊】!」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年長尊者舍利弗得道解脫時間也這樣久啊】!」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作為大智慧尊者,為什麼而默然不回答呢】?」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已得解脫的人是沒有什麼言詞可以說的,所以我對這個問題不知說什麼是好】。」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天女說:「語言、辯說、文字也都可以顯示為解脫。為什麼這樣說?所謂解脫,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文字亦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所以說,舍利弗,不要離開文字說解脫。為什麼?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痴,為解脫乎?」【「不是說應該以遠離淫、怒、痴為解脫嗎?」】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這是佛針對未得佛法,而處處以得佛法自居的驕傲自大的人所說,教育這些人應遠離淫、怒、痴為解脫。如果沒有這些自以為是的人,佛就會說淫怒痴最終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善哉,善哉。天女,你是怎樣修得這麼高的辯才?」】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正因為我什麼也沒有修、什麼也沒有得、所以才能辯說。為什麼?如果認為有所修、有所得,這樣的人對於佛法必定是自以為是的人。」】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你在小乘、中乘、大乘中選擇哪一乘呢?」】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就好像人進入到瞻卜(梔子花)林中,只聞到瞻卜的香,不嗅其它的香味。也好像我們進入到了現在這個居室,只聞佛的功德之香,聞不到聲聞、辟支佛的功德之香。舍利弗,只要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進入這個居室之中的,聽聞維摩詰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都是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我在維摩詰這個居室聽講已經有十二年,從沒有聽聞聲聞法、辟支佛法,但聞菩薩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常顯現八樣從未見到過、聽到過的難得之法】。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不被各種塵垢所擾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六種解脫到彼岸的修行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此室常現這八樣從未見到過、聽到過的難得之法,有誰見到、聽到了這等不可思議的難得之法後,還會再喜樂於聲聞小乘之法呢?」】
2男女身相沒有分別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你為什麼不轉女身為男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我十二年來一直無法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女人相,如何叫我轉女身為男身呢?這就好像魔術師變幻的幻境中女人,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不轉女身為男身,此人提的問題正確嗎?」】
舍利弗言:「不也【當然不正確】,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實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舍利弗,你如果能轉你現在的這個女身為男身,那麼一切女人都能轉女身為男身。如果說舍利弗不是女人而現女身相,那麼一切女人亦是這樣,雖現女身而不是女人。所以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實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女身相貌,不在,也沒有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3生與滅沒有分別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你在這世界上寂滅後,應到哪裡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佛化身所生的地方,就是我往生的地方】。」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佛化所生,沒有滅,也沒有生】。」
天曰:「眾生猶然【眾生也是一樣】,無沒、生也。」
4過去、將來、現在沒有分別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還有多久可以修得無上正等正覺】?」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我得無上正等正覺,亦無是處。為什麼這樣說?菩提無住處。所以沒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那麼,今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已得的、將來應當得的,如恆河沙一樣多。這又怎麼說呢?」】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這些都是世俗文字的說法(為凡夫俗子說的方便說法),說有三世。不是菩提(正覺),有過去、現在、將來。」】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沒有,正因為什麼也沒有得,所以也就得了】。」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這位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能遊戲菩薩神通,所有願求都已實現,得不生不滅之無生法忍,住永不退轉,根據天女本願,所以能隨意顯現方便的身相,以利教化眾生。」】
◇◇◇◇◇
第八品佛道
本品論題:
1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2一切塵勞煩惱皆是修行成佛的必需的因緣。
佛道品第八
〈一〉三述菩薩行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菩薩怎麼樣才能真正修得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如果菩薩所作所為不在正道,菩薩就是真正修得了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什麼是菩薩所作所為不在正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菩薩即使到了五無間地獄,而仍然沒有煩惱慎怒】。
至於地獄,無諸罪垢。
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至於餓鬼,而仍然想著施捨、供養三寶、救度眾生】。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而升天到了色、無色界道卻不以為有什麼特別的勝境】。
示行貪慾,離諸染著【表現出貪慾,卻遠離各種污染和執著】。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表現有瞋恨有忿怒,但是對於一切眾生從來都沒有怨恨】。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調伏其心【表現愚痴,而時時以智慧檢討自己的思想行為】。
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表現出吝嗇、貪,而又能捨去內外所有一切,並且不惜貢獻出身命】。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表現出不守戒律,而安住於淨戒,甚至只是犯了很小錯誤,也懷有大懼】。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表現出瞋怒,卻一直是慈愛和忍讓】。
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
示行亂意【心煩意亂】,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大乘未聞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刑殘,而具種種美好相貌】。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金剛力神、梵天帝】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現於涅盤,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二〉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什麼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必備的條件】?」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愛執、貪著、偏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一個有生命的身體是修行成佛必需的條件,思想觀念上的無明、愛執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注8)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以要言之,六十二見(注6)及一切煩惱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
曰:「何謂也【請詳細說一說】?」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已經成了佛,那就不能再說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譬如高原陸地,不會生長蓮花,卑濕淤泥之中,才能生長蓮花;所以說如已經證得無為(無因緣造作)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於佛法。這就是說煩惱泥中,乃有眾生生起引發佛法】。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又如把種子播撒於空,終不能發芽生長;把種子播撒於糞壤之地,就能滋養生長茂盛。所以說如已經證得無為成了佛,那就不再能生於佛法。如果一個人對於我的執著比須彌山還大,猶能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那就能生佛法。所以說一切煩惱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同樣地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善哉,善哉!文殊師利,說得好,說得對。正如你所說,一切塵勞煩惱皆是修行成佛必需的因緣。我們這些人如今已不能再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了。眾生、甚至是墮落到五無間地獄罪人,都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們這些人卻是永不能發,就好像眼晴壞了的人再也不能看見東西,耳朵壞了的人再也不能聽到聲音,鼻子壞了的人再也不能聞到香味,舌根壞了的人再也不能分辨滋味,肢體痳木的人再也不能感受觸摸。同樣地修行聲聞小乘斷了諸結的人,時時都在聽聞佛法,卻再也不能在佛法中有所復益,永不志願。所以,文殊師利,凡夫對於佛法可以有返復,而聲聞沒有返復!為什麼呢?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可是斷了煩惱的聲聞小乘,時時都在聽聞佛、法、力無畏等,卻始終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居士,你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游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呪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佑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淫慾,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
◇◇◇◇◇
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本品論題:
1「法門」就是入道的門徑。不二法門,就是平等且沒有任何差別、無所分別的獨一無二之法門。本品中有三十多位菩薩以舉例方式說明:「任何看起來不同的、相持的二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對立的二個方面,它們可以顯現為對抗的、鬥爭的;也可以顯現為相助的、相成的;這些顯現都只是假相,其本性是空無、寂靜、平等、沒有任何差別。是假相都應該消除。」
2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3不執著於相,亦不執著於無相。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理解、掌握、套用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生、滅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二個方面。法本不生,今則無滅;真正理解、覺悟到諸法不生不滅的道理(無生法忍),就是進入到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我、我所有的(指我的身體及一切身外之物,不包括一個人的本識、靈魂)是不同的、相持的二個事物。正確認識到因為有了我,所以便有我所有的,若無有我,則無我的。這就是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受(感覺器官對於外界的感覺、感知)、不受為相對的二個方面。如果無所感受,也就無所得,以不可得故,必定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垢、淨為相對的二個方面。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滅除了垢、淨二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是動(妄想心起)、是念(心來觀境)為不同的、相持的二個方面。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一相(認為有一個唯一的真實的相)、無相(認為諸法都是空的,根本沒有相),為不同的、相持的二個方面。如果懂得了實相即是無相的道理,而又不執著於無;平等地看待實相、無相,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菩薩心(利他度眾,着眼於亦空亦有)、聲聞心(獨善自度,着眼於空)為不同的、相持的二個事物。明白起心動念(心相)其實是空,兩者都是幻化;無菩薩心、無聲聞心(不加以區分),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善、不善為相持的二個方面。如果心中沒有善與不善的分別,內心進入到無相的境界,而通達者(諸法亦然),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罪(報)、福(報)為相對的二件事。如果深入研究罪報的本性,就明白罪報與福報無異。以堅無不摧金剛智慧,確定、明了、徹底破除罪報相與福報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有煩惱、無煩惱,為相對的二件事。如果認識到一切諸法平等無二,那麼就沒有煩惱、不煩惱的區分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有為、無為是相對的二件事。若離一切數(數—對於種種事物和行為的分別),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對於一切都無所妨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本質還是空,即是出世間;於世間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盤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生生死死、涅盤寂滅為二。若能見到生死根本所在,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盡、不盡為二。不管法最終是盡、還是不盡,這些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沒有盡、不盡的區別;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我、眾生、萬物,都是從『如』而來,平等且沒有任何差別),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明、無明為二。無明最終達到的,即是明,而明亦不可取(因為所有相都是虛妄);離一切數(捨棄對於種種事物和行為的分別),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不是色消滅了得到空,而是色的本性就是空。至於受、想、行、識等也同色一樣,識與空相對為二,識即是空,不是識消滅了才得到空,而是識本性就是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四種異(即地、水、火、風四大)、空種異(即虛空)為二。四種異的根本也就是空種異的根本,因為過去、將來、都是空,所以現今亦空;如果能如此認識到一切『種異』根本就是空,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眼、色為二。若知眼視的實質,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也同樣為二。若知意會的實質,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同樣的道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於其中認識到它們都是同一本體的道理,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空、無相、無作,兩兩相持相待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空、無相、無作其中之一的解脫門即是懂得了空、無相、無作的三個解脫門,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佛、法、眾,兩兩相持相待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存有肉身和肉身消滅是相對立而又相成的二個方面。身的存在即是身的消滅,為什麼?見到身實相的人,不會去分別,肉身存有還是肉身消滅;有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懂得了這個道理而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身業口業意業,和真善美相對為二。身業、口業、意業,所造所作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稱;但是三業本來都是空,所以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這三業沒有作相,即一切法沒有作相。能依據這一原理,隨順破解諸法無作的智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福行、罪行、不動行(即菩薩行),兩兩相對。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對於這三種行為均不起分別的人,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因為有了我的執著,就有了非我,我、非我是不同的、對立的二個方面。只要知見了關於我的實相,也就沒有我和非我;沒有我和非我就不會產生分別、識別,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有所得、實相(諸法實相都是空、無、沒有)為相對二個方面。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暗與明為二。無暗、無明則無有二;為什麼?如入滅受想定(即滅盡定,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俱滅,心及心法一切皆亡),則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盤、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盤、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樂涅盤、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盤、不厭世間,則無有二。為什麼?若有縛則有解,如果本來就無縛,那麼誰在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道是正道;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真實、不真實,相對為二。證見了真實之相的人只見無相,不見實,何況那些非實見者!為什麼?真實之相非肉眼所可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按照我的看法】,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
第十品眾香國取食
本品論題:
1不要以有限的修為來稱量如來無盡的福慧
2菩薩之法(大乘)與聲聞(小乘)不相違背。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吃飯的時間快到了,這個居室中的這麼多的人吃飯怎麼解決呢】?」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你已經學習和奉行佛所說的八解脫(注4),怎麼會在專心聽聞佛法的時候想到吃飯呢?真的想吃飯,稍等一會兒,一定讓大家吃到從未吃到過的食物】。」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正思維禪定】,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維摩詰居室中的人全部親眼目睹了這些情景】。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誰能去眾香國取飯食】?」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諸位之中難道沒有人能去嗎?真有些令人失望。(此句本意是勉勵與會菩薩)】。」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此句之意是眾菩薩不要自輕】。」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於是維摩詰,仍然在座位上,在大眾前變化出一化身菩薩,這位化身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
而告之曰【維摩詰對化身菩薩說】:「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眾香國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這位上人是從哪裡來?娑婆世界,在什麼地方?什麼叫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佛告之曰【眾香國香積佛告眾香國諸大士】:「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令娑婆世界的諸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眾香國菩薩問香積佛:「維摩詰是怎樣一位人物,能夠有如此化身,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眾香國香積佛言:「維摩詰神通甚大,一切十方世界都能以化身往來,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香積佛言:「可以!只是你們要收起你們身上的香氣。不要使娑婆世界的大眾,生起引發誘惑執著之心。又應當改變一下你們本來身體形貌,不要使娑婆世界的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又,你們不要懷有輕賤娑婆世界的心,而作有礙修行的痴想。為什麼?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化身菩薩拿了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是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廣嚴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長者主月蓋帶領八萬四千人,一起來到維摩詰居所】。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大阿羅漢】:「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各位仁者,可食眾香國香積如來所施甘露味飯,此飯由大悲起、為大悲果,不要以有限的心意(小乘小器心態)來吃這碗飯,否則吃了不消化】。」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有一些道行淺的聲聞心中想:「這麼少的一點飯,怎麼夠這裡如此多的人吃呢?」】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化身菩薩說:「不要以聲聞的小德小智來稱量如來的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既使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都來吃這碗飯,每個人每次拿起的飯糰都象須彌山那樣大,吃一劫也吃不完。為什麼?如來修行成就了無量無盡的,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如來所食之餘,是永遠不會吃盡的。」】
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歹*斯]。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於是與會的大眾都吃眾香缽中的飯,全部吃飽了,而缽中的飯卻一點也沒有減少。其中諸菩薩、聲聞、天、人吃了此飯後,身安快樂,就象一切安樂莊嚴世界的菩薩。並且身體各個毛孔都散發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解知佛法道理並修行戒律】;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所以佛就以剛強之語,教育引導眾生。說的是地獄…】。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痴是愚痴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盤。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譬如象、馬,性情乖張暴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解知佛法道理並修行戒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眾香國諸菩薩聽聞這些,全部說:「我們從未聽說過這些。娑婆世界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去了其無量自在神通之力。乃以難化眾生所能接受的方法方便度脫眾生。作為娑婆世界的諸菩薩亦能堪忍種種勞倦,謙讓而不誇功,以無量大悲救苦心來生到這塊佛土】。」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娑婆世界菩薩救拔諸眾生大悲心堅定牢固,就象你們所說的。然而娑婆世界菩薩辛苦是辛苦,可是所積功德也多。娑婆世界菩薩一世饒益眾生所得功德,要多於在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劫中才能完成的功德。為什麼這樣?因為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而其它世界淨土是沒有】。
何等為十?以布施攝【治理】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成就眾生;是為十。」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娑婆世界菩薩成就幾法?可以無毀、無傷、無瘡、無疣、毫無遺憾地在命終之時生於其它別的佛國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違背佛為方便度化聲聞所說之法,大乘、小乘都是佛法,本來無所分別】。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十萬】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一萬】菩薩得無生法忍。
◇◇◇◇◇
第十一品四述菩薩行菩薩行總結
本品論題:
1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2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3總結菩薩行,入盡無盡法門。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意思是指菩薩應該把該做的事一直做下去。不住無為意思是菩薩已經證得無相、證得涅盤,但不住在無生、無滅、無相的涅盤之中。】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維摩詰和文殊論法之時,釋迦牟尼佛仍然在庵羅樹園說法,庵羅樹園的土地忽然變得廣博、更加莊嚴、清淨,庵羅樹園一切都變為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在維摩詰居室中,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我們一起去見佛與其它諸位菩薩,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
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你看到了菩薩大士自在神力的所做所為嗎】?」
「唯然已見。」
「於汝意云何【你有什麼想法】?」
「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我所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為不可思議,不是我們這些人企求得到的,不是我們這些人可以想像稱量】。」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這種香氣是從哪裡來】?」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這個香氣能保持多久】?」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此飯作用什麼時候才消失】。」
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對於修持小乘聲聞的人,如果還沒有進入正位,食此飯者,要等到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對於尚未發心修持大乘的人,食此飯者,至發心修持大乘然後乃消。已發心修持大乘的人,要等到證得不生不滅,然後乃消。已證得不生不滅的人,食此飯者,修至下一生就能成佛的境界,然後乃消。譬如有一種藥叫上味,只要是服了這藥的人,要等到全身各種毒素全部消滅,然後此藥作用乃消失。此飯也是一樣,要等到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我從未聽說過】。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種種威神莊嚴的美好身形相貌】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只要有眾生應該以此因緣,解知佛法道理並修行戒律】。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注9】,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有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來擾亂、折磨、勞累眾生;諸佛就以四魔、煩惱來作佛事】。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以上這種方便說法叫做『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解知掌握了這個法門,對於見到的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對於見到的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而對於這些不同佛土上的諸佛都能歡喜恭敬,讚嘆諸佛未曾有的功德,而生清淨之心。這是因為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佛國土有多種,而虛空卻永遠只有一個。以這樣思想方法來見諸佛,佛的色身不也是有很多嗎!但是佛的無礙無上的智慧,卻也是只有一個】。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注3】、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正等覺】,名為多陀阿伽度【如來】,名為佛陀。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正等覺、如來、佛陀】,汝以劫壽不能盡受【即使有整整一個劫數那樣長的壽命,也不能全部聽完】。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一個劫數那樣長的壽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不能有畏難退縮的情緒】,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我說你在聲聞中是最為多聞,不是說你在菩薩中最為多聞】。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以有限的能力來度量諸菩薩的】。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阿難,正因為你們沒有奉行修持菩薩所行,所以一切聲聞、辟支佛,要得到象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娑婆世界國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諸佛方便說法,神通不可思議。為度脫眾生故,隨其所應,所顯現佛國面貌也有差異。唯然,世尊,我們希望你能賜給我們一點佛法,當我們回到眾香世界後,也能常常想念你,釋迦牟尼如來的教導】。」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意思是指菩薩應該把該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
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意思是菩薩已經證得無相、證得涅盤,但不安住在無生、無滅、無相的涅盤之中】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從眾香世界來的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
第十二品見阿閦佛
本品論題:
1第七品講了菩薩的眾生觀,本品講述菩薩的如來觀。觀察認識自身的真實相,也就是觀察認識佛的真實相。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你想見如來(如來真實身相、真實道理),你認為應當怎樣來觀察認識如來】?」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是這樣觀察認識如來的。觀察認識我自身的真實相,也就是觀察認識佛的真實相】。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我觀如來,以前沒有來,以後也不會去,現今也不在什麼地方。】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應也不能以色(憑身形相貌)見到如來,不觀色如(色如,身形相貌非有非無),不觀色性(色性,身形相貌的本性因緣)。(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這一句說了不從色觀,下一句是說不從其餘四蘊觀)】
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不應也不能從受想行識見到如來,不觀識如(識如,識的非有非無),不觀識性(識性,識的本性因緣)】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不是由四大(地水風火)的各種因緣和合生成,而是和虛空一樣】;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垢已離【離貪瞋痴】,順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無作解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注10】;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
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來身相就是如此,這樣來觀察認識如來,名為正觀,其它種種觀點都是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你所得到的法,有沒有生和滅】?」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沒有生和滅】。」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如果諸法沒有生滅相,為什麼偏要問,你是哪個世界滅,來生到此?】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幻師所變出幻男幻女,這男或女有沒有生和滅呢】?」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沒有生和滅】。」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這是從未有的事。世尊,這人難道能捨棄清淨土,而來生到此,喜歡這多怒多害的娑婆世界】?」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當太陽升起時,能與黑暗在一起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那麼太陽為什麼要在娑婆世界運行呢】?」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愚痴黑暗無知】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我應當坐在我的座位上,把整個妙喜國接取過來。】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又要讓三道寶天梯(中道黃金、左道瑪瑙、右道水晶)自然湧出,可以使從娑婆世界至忉利天的諸天通過此寶天梯來到這裡,既為禮敬無動如來,也為聽受經法。】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而娑婆世界之人,亦可以登上此寶天梯,上升到忉利,見到諸天,也見到妙喜世界成就如此這般的無量功德】。
上至阿迦膩咤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把妙喜世界從水際到色究竟天,一古腦兒全部接取過來,就象右手取一樣陶器,拿一個華蔓(掛在頸上、身上的裝飾絲花),讓這裡一切大眾都能看到】。」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坐禪進入正思維禪定】,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妙喜國中已得神通的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問無動如來:「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然被接取到娑婆世界,而妙喜世界本身並無增減;對於娑婆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庵羅樹園的會中大眾】;「唯然,已見。」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千、萬、億數】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注5】,當生彼國。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第十三品法供養
本品論題:
1受持讀誦供養本經者,即為供養過去佛、未來佛、現今佛。
法供養品第十三
爾時,釋提桓因【天帝】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即為供養過去佛、未來佛、現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痲、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嘆、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天帝,假如有人,用一劫(極長時問)或一劫多的時間,恭敬、尊重、讚嘆、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中全部的無數的如來,並且在每一位如來滅度之後,又為如來的每一顆舍利子,造一個高至梵天、縱廣天下、表剎莊嚴的七寶塔;再用一劫或一劫多的時間,以一切花香、瓔珞、幢幡、伎樂供養這些舍利塔。天帝,你意如何,這人所種植的福多不多】?」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可是你應當知道,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本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這些人所得之福遠高於上面所說的人。為什麼?因為諸佛、菩提全部都是從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中生,而菩提之相又是不可限量,所以這些人的因緣福德,不可稱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時期名叫莊嚴劫,在莊嚴劫時期有一個世界叫大莊嚴世界,大莊嚴世界有佛名藥王如來,藥王如來壽二十小劫,藥王如來弟子,聲聞僧有三十六億那由他(萬億)。大莊嚴世界的菩薩僧有十二億】。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深信佛、深入佛理】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實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供養?』
佛言【藥王佛說】:『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善男子,我們所說法供養,也就是諸佛所說的意義深刻的佛經。這些佛經在一切世間中都是難以相信難以接受,同時這些佛經又是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這些佛經是不能用凡夫分別思維的方式所可理解的,這些佛經藏在大乘菩薩法藏之中,用佛的實相印鑑作為印封(陀羅尼印—實相印),能使菩薩證得不退轉境界,成就六種到達解脫的彼岸;悉能明了一切法相,進入正覺的道法,在眾經之上】。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這些佛經,能使菩薩進入大慈大悲的境地,離眾魔事及諸邪見;能使菩薩掌握因緣的理法,達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的智慧見識】。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嘆譽。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嘆。背生、死、苦,示涅盤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如果能聽聞這些佛經,又能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這就叫名法供養】。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
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佛告天帝【釋迦牟尼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總持,總的綱領】,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天帝,那時的寶蓋王,難道不是異人嗎?寶蓋王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就是賢劫中千佛,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樓至。王子月蓋比丘就是現在的我】。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
第十四品彌勒、阿難受命傳法
本品論題:
1菩薩有二類,第一類菩薩喜好文字修飾、華麗辭句。第二類菩薩不畏深義,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實相。
2有二種新學菩薩不能明白經中深刻的道理。一種是沒有聽到本經,聽到之後驚奇恐怖,產生疑問,毀謗不信。第二種是對於護持解說這類深經的人,不肯親近、供養、恭敬,甚至數說其人過惡。
3信解深法卻不能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又有二種。一是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是雖解深法卻又取相分別。
囑累品第十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我現在把佛在無窮長時間中所積累的所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門,付囑於你】。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閻浮提又名南贍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們現在所居住地方】,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嚮往大乘佛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彌勒,你應當知道,菩薩有二類。哪二類?第一類菩薩喜好文字修飾、華麗辭藻。第二類菩薩不畏深義,能深入奉行修持佛法真如實相。喜好文字修飾的,當知是新學菩薩;如果對於這些無染、無執著、意義深刻經典,無有恐畏,能深入其中,明白經中真如實相的道理,聽聞本經後,內心清淨,受持讀誦,按經中所教導修行,這是久修道行的菩薩】。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還有二種新學菩薩,不能明白經中深刻的道理。哪二種?一種是沒有聽到本經,聽到之後驚奇恐怖,產生疑問,從而不能理解奉行,也可能毀謗不信,而且這樣說:『我以前沒有聽到過這部經,也不知道這部經從哪裡來?』】
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第二種是對於護持解說這類深經的人,不肯親近、供養、恭敬,甚至數說其人過惡。這二種人,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自己毀傷了自己,不能於深法中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又有二種菩薩,雖然信解深法,但仍然只能是自己毀傷自己,不能於深法中證得無生法忍。這又是哪二種菩薩?一是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是雖解深法,卻又取相分別。就是這二種】。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應當遠離和避免這些過失錯誤,奉持如來在無窮長時間中所積累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門。若有未來世的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他們得到這些佛經與其念力,使他們能夠受持、讀誦、為他人廣說】。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如你所說,佛也會參與並且幫助於你】。」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都能得到這部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在四周百由旬(由旬,三十里)範圍內,令一切魔怨不能接近擾亂】。」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接受、記憶、不忘、不失】是經,廣宣流布。」
阿難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2012-10-10第二稿
2017-03-28第三稿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原文取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http://www.cbeta.org/)光碟,
電子佛典Rev:1.11 (Big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No:0475
◇◇◇◇◇
附註
注1:
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四念處,大小乘名有異。觀身不淨、觀受有苦、觀心生滅、觀法無我,是小乘四念處。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外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處。四正勤,惡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惡法已生方便令滅,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後,名之為根。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後,目之為力。七覺分,念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擇覺分。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注2:
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盤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注3: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三明(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
止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
十力(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四無所畏(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佛四無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三說障法無畏,四說出道無畏。菩薩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十八不共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即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4:
八解脫
一、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即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愿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注5:
授記(佛為諸眾生及修行者所作的必定要實現的預言)。
注6:
六十二見(外道六十二種錯說見解或執著。以色常、色無常、色亦常亦無常、色非常非無常,
色有邊際、色無邊際、色亦有邊際亦無邊際、色非有邊際非無邊際,
色有去來、色無去來、色亦有去來亦無去來、色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
受、想、行、識也復如是,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再加上根本的對於色的執著和對於心的執著,共成六十二見。)
注7:
無住(沒有任何執著,沒有任何立場,隨緣而生。無住即實相。)
四諦(苦、集、滅、道。人生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滅、痛苦消滅之道。)
注8:
貪恚痴同於貪瞋痴。又雲淫怒痴,即三毒之煩惱。
四顛倒有凡夫四顛倒和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顛倒。
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小乘、辟支佛乘的四顛倒,誤以為涅盤是滅盡的世界,而對涅盤起四種的妄見,即一、無常顛倒,於涅盤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盤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盤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盤之淨而計無淨。
五種的煩惱。蓋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五蓋即: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六入,六根的別名。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七識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末那識,我執之根本)。
八邪法,八解脫之反面。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九惱處, 憎我善友、愛我怨家、及憎我身,此三種違情,各有三世,是為九惱。
十不善道,殺、盜、淫、貪、瞋、痴、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注9:
四魔(一 煩惱魔,貪等煩惱。二 陰魔,又稱五陰魔,色受想行識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三 死魔。四 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
注10:
六根入六塵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三明(過去宿命明,未來天眼明,現在漏盡明。)
無明(不明白道理。)
維摩詰全部詳細目錄
第一品佛國
第二品方便說法
第三品維摩詰和阿羅漢們
〈一〉怎樣坐禪
〈二〉為居士說法,應契合佛法實質、精髓。
〈三〉行乞不問貧富,客群生一食則為眾生貢獻一切。
〈四〉理解了就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佛法。
〈五〉莫以穢食置於寶器
〈六〉以不生不滅思想方法,理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七〉佛得真天眼不以二相
〈八〉奉持戒律
〈九〉無利無功德才是出家的目的
〈十〉佛示現人身於五濁惡世,言傳身教,也有患病。
第四品維摩詰和諸菩薩
〈一〉一切眾生都是從如中來。
〈二〉處處是道場。
〈三〉魔宮天女。
〈四〉布施大會。
第五品文殊師利菩薩問疾維摩詰
〈一〉病因
〈二〉寬慰病者
〈三〉正確對待自身疾病
〈四〉菩薩行
第六品不思議解脫法門
〈一〉佛法無求
1無處可求
2沒有老師可求
3沒有時間可求(人生和認識人生的階段)
4沒有方法和途徑可求
〈二〉不思議神通
第七品菩薩的眾生觀
〈一〉再述菩薩行
1慈
2悲
3喜
4舍
5依
6止
7念
8住
〈二〉諸法無分別
1合乎佛法、不合乎佛法沒有分別
2男女身相沒有分別
3生與滅沒有分別
4過去、將來、現在沒有分別
第八品佛道
〈一〉三述菩薩行
〈二〉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第九品入不二法門
第十品眾香國取食
第十一品四述菩薩行菩薩行總結
第十二品見阿閦佛
第十三品法供養
第十四品彌勒、阿難受命傳法
附註
維摩詰全部詳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