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從當下格局突破,超越自我,進入一片新天地


時間:2017/11/24 作者:定臻

一個人,如果通過學佛擁有了真正的廣大慈悲,他的心懷是包括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那麼他就是大士菩薩,可以遊行十方世界,做方便教化,可以成為無量眾生生死依靠,自然也可以擴大心量,突破當下格局,超越自我,進入一片新天地。那麼如何才能擁有真正廣大的慈悲心?

1.慈悲的基礎——見悲

都說發慈悲心,可是這個慈悲或許不真、或許是錯、或許是和發心截然相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慈悲的格局不同。相對人道和天道的慈悲而言,很多是見悲。見悲就是你看到了悲傷的事情,或者很值得可憐的事情,能生髮的慈悲心,而在沒見到的時候,好像世界就沒有壞事一樣,這種程度的慈悲心大量充斥於這個世間,不只人是這樣,天人也是這樣。

在經文裡記錄過這樣一位天子五衰相現了,聽到聲音說他壽命要終了,將會投生惡道受很大的痛苦,最後墮落地獄,他非常害怕,就去求問天王。

天王說:「這個我也沒辦法幫你,你只能求佛了。」

彼天子就跑去求佛,問佛如何才能增加天人的壽命。

天人有很大福報,有很大神通,為什麼他不能提前知道身後之事呢?乃至都要落入極重惡道都瞭然不覺?就是因為只有見悲的這個水平的慈悲格局。只有自己真的受了苦了,才害怕,才跪倒爬起地求爺爺告奶奶的,這是苦觸痛了他的求生欲望,這也是苦敲響了一下無常警鐘。

正如四種馬的例子,其中最劣等馬,對它揮舞鞭子是沒有效果的,就算鞭子掃過身體,它也不會去跑一跑,就算鞭子沉重地打在身上了,也才勉強跑兩步,不痛了就又不跑了。對於此等劣馬,只能是馬刺和棍棒鞭子不停的招呼著,這個馬才不會停下來。

如果我們見到的事情能激發我們的真心真感,這都是好的,可是就是這個水平的要求,各位能做得到嗎?我們每天在人世間行走,一天能接觸到幾萬條的新信息,可是一天下來,我們幾乎沒有一條信息能抽出來,因為我們心不在這裡,所以幾萬條新信息和沒有是一樣的,被我們主觀忽視禁止丟棄了,這就使得我們越來越痳木,靠著過去的經驗習慣去判斷行走以後的路程。越走下去,就越固執,乃至越剛強,這個狀態和當下的末法眾生狀態有多大的區別呢?如果我們不能從痳木里跳出來,必將被痳木吞噬,就像著名的涼水煮青蛙的例子一樣,等青蛙意識到危險了,它已經沒有能力逃脫了,這就是痳木使然、大意使然、或者說傲慢使然。

為什麼從鮮活的生命歷程里,我們無法獲得充足有力的養分呢?就是因為我們被生活痳木了,失去了應該擁有的敏感度,就像很多人失去了感動,多年來就沒有被某一個小小事情促動過,就沒感動過,就沒有忽然間怦然心動、潸然淚下的,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是不是這樣呢?或許我們就遊走在這個半死人狀態的邊緣,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地踱步走。各位想一想是不是這樣?這個局面如何打破啊?或許有人不希望打破這痳木的局面,因為有痳木的靈魂是可以享受慵懶的,所以我希望各位,是那個要逃諸升天的,而不是希望自己被困在這些里,最後還不知道什麼情況就被煮開了。

2.如何去保護乃至發揚見悲?

如何打破這個局面?一定一定要善用我們僅有的見悲。雖然見悲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真正廣大慈悲不是一回事,可是有見悲起碼可以撬動這沉悶的靈魂。在親歷親聞的事件里,乃至公共事件中,是否能很好地保護見悲,就像弱小的火苗在風中搖曳,說滅就滅。保護好見悲,就是保護好那個還很脆弱的火苗,就是在保護隨後我們將被火光影響的未來。

如何去保護乃至發揚見悲?當我們看到一個事情,比如一個公共事件里很多人殞命當場,或許我們沒有在現場,可是現在的媒體信息流就相當於是我們的眼睛,媒體看到了,我們也就看到了,看到了那麼悲傷的事情,那麼多家庭的離散,那麼多的人天永隔,那麼多的不捨牽掛,我們無動於衷,這合適嗎?

有的人說:我學佛,我要學會放下,要學會看開,要學會不著;有的人會說:不能讓自己太容易感動,很容易著了悲魔。可是各位,慈悲心沒有啊,悲魔找你是不是很浪費啊?慈悲心沒有啊,學佛不會有進步的,不可能有大乘的結果的。悲魔千辛萬苦的潛伏在你這,是否你在侮辱魔的智商啊?說句白話,你若沒修持,鬼都瞧不上你,更不要提魔了,你若是什麼修持都沒有,魔理都不會理你;你若沒有點希望,你的那些怨親債主會在你死的時候成排結隊地來恭喜你,在此之前不會開放溝通視窗,若是有眾生願意溝通了,那是人家已經原諒你在前了。

慈悲心是撬動這一切的關鍵,是改變這一切的關鍵,是從散漫怠惰轉到精進的關鍵,也是修學大乘的關鍵。可是這個東西不容易起來,就更不要說菩提心了,慈悲心都沒有,說有菩提心那也是假的。想落實好慈悲心,必須先從見悲著手,這是我們當下能落腳的地方,你看到一個事情,路上的小貓小狗小動物被碾壓死了,你會很厭惡地離開,還是會想一想,這一個鮮活生命的消隕是多麼快速無常的?是否會想一想,這個小動物也是有情眾生,有他自己的種種情緒、恐懼貪愛?是否會想一想,這個小動物也是有父母、有夫妻或者有孩子的?推己及人,是落實見悲的手段,各位可以試試。

3.推己及人,見其生不忍聞其死

現在中國人的基礎格局存在問題,二百年前起碼也是三教鼎立、共撐文化大局,三教間互通有無、相互影響、相互吸納,可是現在呢?想吸納都不容易了,想接觸到純正精粹的內容,已經很不容易了。很多很多基本的為人處事、思維模式都丟棄了,這是為什麼現在大乘佛法要靠儒家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老法師提倡推行了十年儒家、又轉頭開始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的原因。你能接觸佛法了,這不容易,應該好好珍惜;你進了這個群,聽我叨咕叨咕、磨嘰磨嘰,這不容易,也應該好好珍惜,為什麼?我不想鼓吹自己什麼,但是你們在幻海迷局Q群里跟得上群里的分享,半年就會有很大的進步,若你們能跟上幾年,就相當於自己學了十幾、二十多,可能更多。生命很短暫,應該做有效的事情,在群里跟著分享節奏,就是有效率的事情。

推己及人是儒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修身齊家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里,儒家小和大的區別就在這一塊,值得讚嘆的是老吾老幼吾幼,值得讚嘆的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可是很多學佛人,這點心量也沒;值得讚嘆的是見其生、不忍其死、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離庖廚這種血腥殺戮的地方,可是很多學佛人依然沒有這個心量,有的人以我初一、十五吃了兩天素,好像就有了天大的功德,這個心啊,真被雷碎了!

看到那麼多悲傷的事情,想一想有很難嗎?想一想那個生命和當下的我,如果互換了角色會如何,這很難嗎?各位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所以你會心疼那個年紀輕輕就坐在輪椅上的人,也會心疼那個在後面步履蹣跚推著前進的人,會心疼那個輪子前的台階,這個心有了,你才能跑過去幫一把、扶一下。本來人就應該有這種互助的精神,可是斷檔了,這個理由一直是非常冠冕堂皇的,所以現在弄得要說佛教里的道理,非得和個人利益掛鈎,不掛鈎我們就不前進,這種情況我不喜歡、不樂見。可是又不說不行、不依靠不行,回頭想一想佛陀智慧無上,也在用這個利鉤,菩薩神通無量,還是在用利鉤,雖然我不喜歡總拿利益牽著,就像拿胡蘿蔔趕驢一樣,可是我也沒啥好手段,看懂了就延續,但是利鉤確實效果很好,這只能說人的格局有問題,所以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啊!

我們推演這個見悲,換到自己的身上,能更深刻地體會生死無常,這個見悲就是有收穫的;如果我們不懂得互換,發生在別人身上就是別人的,和我一毛錢關係沒有,這就像我們在看電視一樣,可是各位真實事件是共業招感而來,不是電視劇編撰很辛苦的局面。

待我們對見悲的理解和運用更多了,當你有他心通,當你有他身通,這些就會忽然間有了,或許你不知道這個反應是什麼,可以問我。如果機緣合適我就告訴你是什麼,如果機緣不合適我就捂兩天再說。你有了這些,或許還不知道,但是在使用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幫助,你會隨便的一句話就能給人當頭一棒,你會很隨意的一句玩笑就能讓人火冒三丈,你能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就知道對方是什麼想法,但是我不想窺探這些,我不想知道這些,我不願意涉及這些,除非你在學佛的路上,必須使用這些去解決問題。

在這基礎上,若抬高些,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起碼同體的悲可以通過鍛鍊慢慢感受,而無緣的慈就需要我們通過落實教義,真正懂得我們和眾生間的關係,才能觸發的。如果這兩個我們都有了,這個慈悲勉強算是真的,但是能不能算是大慈悲、廣大慈悲,這又不好說了。

4.提升自已,落實慈悲心

慈悲可以泛存在六道眾生間,雖然說是平等,可是若真平等便無慈悲可言。如果是真平等,那麼你和我是一樣的,我能給你什麼呢?我什麼也給不了你;同樣,我能幫助你什麼呢?我什麼也幫助不了你,這是正平等,這個只能說在聖諦可以說,但是面對大眾不好使,還得靠俗諦來。降到俗諦了,在慈悲的客群上去平等,這就降低了一個高度,而不是我和眾生間本就平等了。降低了一個高度,必然形成壓力差,形成高低的不同,若想實施慈悲,就是從高處傳遞到低處的情況。如果我沒有高,我沒有東西傳遞,我沒有辦法幫助,那麼我能慈悲誰呢?被我慈悲的人混得都比我好,他們慈悲我還不錯,我怎麼可能慈悲他人?所以你想慈悲他人,你想幫助他人,你得先自己有力量,對不對?你得先有能幫助人的能力,對不對?修持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是以後落實慈悲心的重要技術保障、重要的基礎保障。有的同修會自己發現:當身邊有人需要幫助,我們用佛法給對方講,對方不那麼容易接受,講的時候發現自己言辭和內容掌握得不牢固,講的時候發現自己語言跟不上、言辭不搭,說的話沒有真正把重要的點暴露出來。因此,你想幫助他人,先得自己具備一定的能力,才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幫助。

5.慈悲心與菩提心

慈悲心泛存在六道眾生間,這不算是佛法里獨有的,可是菩提心就不同,菩提心是佛教專屬概念。大乘的基礎是慈悲心,但是大乘的標準標誌是菩提心,得有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的心行,這個慈悲心才能算做菩提心。菩提是智慧、是解脫、是彼岸、是度生死、是清淨無染、是涅槃、是寂滅真常;菩提心就是一我們自己獲得如此,二使得眾生獲得如此。我們知道大乘聖人起步就是菩薩,菩薩翻譯過來叫做覺有情,包括兩種:狹義菩薩是自己覺悟並能覺悟有情大眾,這是嚴格意義的真菩薩,另一種是在有請眾生中覺悟的,這是廣義菩薩,就是泛泛的叫做菩薩。覺有情的這兩個和菩提心的這兩個就能對上號了,你是自己可以做到,還是可以幫助大眾做到呢?這就是菩提的體量本質大小的問題了,所以地藏菩薩的那種:都成佛了我再成佛,這種菩提是大菩提、究竟菩提心,而很多人的那種:我先往生極樂去,然後我學好了,再來度你,這有緩兵之計的嫌疑。這一段生死里,我們學佛了,都還沒有到七老八十明天就死的吧?那餘下的路怎麼走?在臨終前的路怎麼走?我不希望告訴你們,發心往生極樂,這是各位必須拿到手的,但是我希望你們在往生極樂前能幫助更多眾生同生極樂,而不是你獨來獨往。

極樂是大乘匯集的地方,不是小乘人、狹小自私的人容易去的,你越想去就越應該放下自私,才越容易契合大乘的境界,才合適說:我學佛了,學的是大乘佛法,學的是大乘淨土法門。幫助眾生解脫到什麼程度?這是菩提的高低不同,但是起碼也是要生三善道、離三惡道,這是最最起碼的最低保障,然後是出輪迴了,再就是登聖位,當然終極目標一定是究竟成佛了,這是菩提的終點,是被菩提眾生的終點,也是我們施菩提眾生的終點。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