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密意》講述解脫道和菩提道之間的關係,為什麼佛法講生命是非常非斷的,什麼是成佛,佛與阿羅漢的區別,和對心經的解釋,告訴我們佛法究竟在講什麼,是一部難得的佛法概論。
心經密意強烈濃縮了一下,主要是其中一小部分對心經的解釋的濃縮,大意沒有問題,大家可以參考,最好閱讀原書:
古往今來有許多的善知識,都說:般若諸經的精華,在於《金剛經》;《金剛經》的精華就是《心經》,可見《心經》就是般若諸經的精華所在。
《心經》所說的主要意旨有兩個:一是在講「五蘊皆空」的妄心,二是講一切有情都有的「不生不滅」的真心。如是真心和妄心和合運作,並行不悖,因此菩薩可以「不斷煩惱而證菩提」。
本文的這個解說,屬於「虎頭蛇尾」型的,前文基本知見部分內容較多,因為《心經》是上千卷般若諸經的精華,許多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的清楚的,另外,為減少文字故,許多觀點也不一一引用經典論證,如有不同觀點,可以在回帖中列舉,至於後文具體解釋經文部分就簡單了,希望網友不要心生煩惱,搞清楚《心經》所講的內容,也就大概清楚了上千卷般若經的意旨,對於志求成佛的佛子來說,所以花些時間來搞明白,還是很值得的。
下面具體解釋《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鳳梨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開宗明義的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幾句話已經函蓋了整部《心經》了,故可以說是《心經》的總持。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什麼是自在?
第八識阿賴耶識無始劫以來,就不需要依賴任何因緣而「自然存在」——自在;第八識自性清淨,無論在你出生在天堂還是地獄,它都不曾起任何歡喜心或煩惱心、嗔恨心——自在。
我們的第八識,它的體性從來就是清淨性,這個第八識從來不起貪念,這個第八識從來不起瞋心,這個第八識從來不跟眾生一樣貪染;從來不起討厭的心、從來不起喜歡的心,它始終沒有心情的起伏,永遠保持那一種清淨性。你說:「我現在很痛苦,要自殺了。」它也沒有意見。你說:「我現在很快樂,我想多活一千年。」它也沒有意見。它永遠是不墮兩邊的,既不討厭也不喜歡,既不貪求也不排斥,它的自性一向就是這樣的。因為這樣的自性清淨性,所以說它是自性清淨心。而它在三界六道中到處輪迴的時候,始終保持這樣一貫的體性,從不改變,所以叫做自性清淨心。
前七識心都是第八識生出的,有生有滅,作主的末那識的心更是有種種貪厭——不名自在。
開悟的菩薩以自己的這個能分別、能觀察的妄心,現前觀察到他有一個本來自在的第八識阿賴耶識,能夠現前觀察它的「自己能夠獨立存在」的自體性,就是「觀自在」的菩薩了(但不能稱為觀世音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開悟的菩薩作觀行時候,他觀察第八識的性相體用,觀察的很深入,因而發起很深妙的般若——也就是法界實相的智慧。以這個般若智慧,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
照見五蘊皆空----開悟的菩薩,在現觀自己的自在心的時候,從這個不生不滅的自在心的立場,來觀察自己的十八界、五蘊身心,統統是無常,是虛幻變異,是假合而有。這時候開悟的菩薩就實證到自己五蘊全部都是無常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的身心都是沒有自體性!五蘊的身心,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識心,然後借著因緣輾轉假合才能有啊!這就是照見——現觀五蘊皆空。
佛子這裡要注意:開悟的菩薩依所證得的第八識真心所照見的「五蘊皆空」,不同於有的佛學「大師」所講的「一切法空」的斷滅空,因為般若觀行是中道觀行。
開悟的菩薩現觀五蘊、十八界皆是依第八識藉緣輾轉而生,蘊處界的確是「一切法空」「緣起性空」——沒有自性,暫有終壞;但是能生出一切法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卻是「有(非三界有)」且「不生不滅」。一切法空、緣起性空,都得依第八識自在心,才會有一切法空、才能說一切法緣起性空;所以一定要依第八識真心來說五蘊空,所以離開了第八識自在心,就沒有緣起性空可說,離開了第八識自在心而說一切法空、緣起性空,就成了斷滅空了。
譬如,有的佛學「大師」怎麼講中道的呢?
他們說:「五蘊是虛妄的,它會斷滅的,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就不再執著五陰了;然後不要再生起五陰斷滅的見解,連這個見解也要丟掉,也沒有了;那麼這樣一來,五蘊滅了,所以不是有;但是五蘊滅了以後的『滅相』是不會滅的,所以又不是斷滅的無,這就是非有亦非無的中道。這樣觀行的人就是證得中觀的人。」但是,這真的是中道嗎?這是戲論的中道,但不是佛法中所說的真正的中道。真正的中道,要證得第八識,現觀第八識的真空妙有性,現觀第八識和五蘊非異非異性,才能發起中道觀行。
《心經》所講的法是中道法,後文的「色不異空」「不生不滅」等,都不可以一刀把它劃成兩段來講!
度一切苦厄----開悟的菩薩,現前照見了五蘊皆空時,我見(身見)就斷了;如果再繼續深觀而不中止的話,我執也會跟著斷除了。當斷除了我見與我執的時候,就是有餘依涅槃,雖然還沒有具足四禪八定,不能立刻取證滅盡定,但也是一個慧解脫的阿羅漢,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因其持戒多聞,智慧敏捷,善解佛法,被譽為「智慧第一」。
色、受、想、行、識合名五蘊,「蘊」的意思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
色蘊:即自身物質的積聚。
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想蘊:意識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包括身行、口行、意行三種的行。
識蘊:眼耳鼻舌身意識及意根(前七識)。
五蘊涵蓋了十八界的法。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在《般若經》裡面說的「空」有兩個含意:一個是空相,一個是空性。
空相主要是說五蘊、十八界——吾人的色身、前七識,及宇宙的器世間,沒有自性,都須內以如來藏為因,外依賴各種因緣才能存在,在現象上雖然是有,但是,卻是一種假有,暫有而終壞,故名空相。
空性是講法界的實相——不生不滅,能生萬法的如來藏識,空性只是如來藏的別名而已。
《佛說法印經》云: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佛說法印經》說空性「無所生、無所滅」 「無妄想,離諸知見」「攝一切法」,講的都是第八識如來藏識的體性。
《大寶積經》 卷119云:
「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
第八識如來藏為什麼叫做「空性」?
因為它有自體性,它的自體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恆常而不斷滅。這個空性本體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自從無始劫以來,它連短到一剎那的間斷都不曾有過;從無始劫以來,它就一直這樣延續下來,不曾有一剎那的間斷,所以它叫做空性。雖然叫做空性,並不是像虛空那樣的「無」,它有真實的體性。可是,既然有真實的體性,就表示它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為什麼還要叫做空性?這是為了對治眾生的執著於三界的「有」,所以叫它為「空性」。因為眾生都貪著三界的有,所以只好把這個真實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訴眾生:「你們應該證空性,不要去貪求三界的有。」
故「空相」於「空性」的涵義不同,空性是指真實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空相是講眾生所認為真實的五蘊、十八界的是一種「假有」。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經文所指的空,就是指空性如來藏。這幾句經文是從中道來說空性如來藏和五蘊——色受想行識的關係——非一非異的關係。
五蘊、十八界——色受想行識都是從如來藏出生的,然後依附於如來藏而在運作的,如來藏是母,五蘊、十八界是子,故非一。
五蘊、十八界,是從如來藏所出生的,離開了如來藏,十八界、五蘊——色受想行識也就都不能存在、不能運作了。譬如說:「手是從身體上長出來的,然後依附於身體而運作,能說手不是身體嗎?」不可以這麼說啊!離開了身體,手還能運作嗎?不行啊!所以也不能說十八界五蘊與如來藏是異,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的一部份。故說,色受想行識與空性如來藏不異——「色受想行識」不異空、「色受想行識」即是空。
空性心如來藏,不能離開這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而在三界中獨自現行運作,如果如來藏離開色受想行識而獨自存在,那就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了,那我們就不能成佛了。空性如來藏在三界裡運作,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表達方式」。所以說——空不異色受想行識、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因此說,空性如來藏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非一非異的關係,是真妄和合、同步運作的關係。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妄心法相是無常的,終歸於空無,所以叫做「空相」。真心如來藏的法相也是「空」,但是它的法相雖然是空,可是它有真實體性,所以不叫「空相」,它叫做「空性」,有時也簡稱為「空」。真心與妄心兩種心,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說「是諸法『空』相」。
由真妄心的諸法空的法相,來照見了中道的真實道理,所以接著就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真心如來藏是不會出生的,它無始劫以來就存在,是法爾如是,因為不生故也不滅。如來藏根本不可能斷滅的,誰都無法斷滅它。就算是一隻小螞蟻的真心,我們把十方世界所有諸佛的威神之力合為一力,來要把它打壞,也是打不壞的,它的體性本然如是,所以才叫做「金剛心」。
「不垢不淨」----如來藏的自性本來清淨,從來都是離見聞覺知、離思量的,所以它從來就是涅槃,本來就是涅槃;它從來就不曾間斷過,所以本來就沒有生死,哪裡會有輪迴?沒有生死就是涅槃,生死的表象就是顯示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在生滅,實相心哪裡會有生死?但是,卻因為它的不生不死,才會使得五陰的你有生死。
如來藏雖然自性清淨,但是它所含藏著「七識心」的種子卻是染污的,這些染污的種子導致眾生的生死輪迴,所以又說它「不淨」。
不增不減----如來藏的本體自身不增不減,如來藏內的法種也是不增不減的。當人學佛修行,把有漏法種斷除多少,那無漏法種就跟著增長了多少,種子永遠都是不增不減的。
如果如來藏是可以跟人家的金剛心合併的,那它就是有增減的法,有增減的法就是無常變異的法,無常變異的法一定會毀壞的,怎麼可以叫做金剛之心?怎麼叫做實相?那應該叫做虛相,虛相講的就是無常變異的法。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剛開始修學佛法,還不懂佛法的人,讀到這一段經文時,心裏面會想:「唷!到最後什麼都空掉了,都沒有了,變成斷滅了。嚇死人了!」那真的是錯會了!菩薩成佛,證得的佛地的無住處涅槃的時候,是有圓滿的三身成就、四智圓明的。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不同於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把色身和前七識都滅除,只剩下第八識獨存。佛能將有漏有為的色法轉變成無漏的有為法,成佛以後也不滅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來度化眾生。佛仍然有前七識,只不過已經轉識成智——前五識才轉生成所作智,第六意識轉上品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識轉上品平等性智,第八識如來藏(無垢識)轉大圓鏡智。
《心經》的這段經文是撇開前七識,單單講第八識如來藏的。單講第八識真心的時候,就是無餘涅槃!
在無餘涅槃之中的時候,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沒有「色聲香味觸」了,也沒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了。這時候,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了,意根也自我消滅了,都不存在了,所以六根統統都沒有了。六根、六塵、六識都滅失了,這時候還有「眼識界」的能見功能嗎?還有「耳識界」的能聽功能嗎?乃至還有「意識界」的了知功能嗎?全部都沒有了!十八界及六識界的功能,也就是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觸覺性、了知性,當這些法性都消失了的時候,統統不存在的時候,哪裡還會有「無明」存在?所有的人類,只有在十八界法都還存在的時候,才會有「無明」啊!
所以,在無餘涅槃裡面沒有無明,無餘涅槃裡面只有那個第八識真實心,而它是一向都離見聞覺知的,一向都不起知覺性的,這時候怎麼還可以說有無明存在呢?所以,在無餘涅槃之中,一切的無明都不存在了。既然一切的無明都不存在了,又怎麼會有無明可盡呢?所以說「無無明盡」,只剩下一個第八識真實心。而真實心離見聞覺知,從來不會起思量作主的心行,它也從來不起念,也不會憶念任何的法。
到了這個時節,也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可盡了。「老死盡」都沒有了,怎麼還有「苦集滅道」可說呢?怎麼還會有四聖諦的智慧、八正道的智慧、十二因緣的智慧、佛菩提的智慧可說呢?所以說:什麼智慧都不存在啦!入了無餘涅槃時,就全部都免除掉了,這個就是「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土垂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開悟的菩薩,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阿羅漢的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知道無餘涅槃裡面「無智也無得」。開悟的菩薩,因為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已經發起般若智慧了,依這個般若智慧,菩薩能「心無掛礙」。
菩薩為什麼能「心無掛礙」?
這是因為:菩薩經由證得這個常住不壞的真實心,所以他能現證解脫果與佛菩提。當菩薩證得解脫果的時候,他就不怕生死輪迴了,因為他已經知道解脫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經親證了。當他證得佛菩提的時候,他就不害怕墮入斷見、常見,不怕墮入斷滅邊,也不怕像常見外道那樣輪迴;因為這個緣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離胎昧的階段就發願再來人間受生,再來自利利他,這就是菩薩在未離胎昧之前,便敢發願再來人間受生而住持佛法的緣故。
因為他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雖然三世的十八界都是無我,但是有一個常住不壞的自心如來、自性彌陀,可以常住不滅而世世重複的生出見聞知覺性,讓他可以在出生成長以後,再繼續進修佛法,延續上一世的佛道而往上進修,絕不會墮於斷滅見之中,此世所修習的一切智慧,也都會集藏在第八識自心如來之內,來世一定會遇緣而起,不會唐捐其功,也不必畏懼隔陰之迷,所以菩薩由於這個智慧,而不畏懼生死,所以就能心無掛礙。
菩薩親證實相,親證五蘊的空相,於生死輪迴「無有恐怖」,並且遠離了於真心、妄心的「種種顛倒夢想」,菩薩心中非常的肯定,這樣繼續修下去,就必然會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究竟的涅槃是指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二乘的無餘涅槃是不究竟的。
二乘聖人所證得的涅槃,他們是只修斷我見我執的現行,不曾修斷我執習氣種子的隨眠,二乘的無餘涅槃中還有無始無明的隨眠未斷,二乘的涅槃只能斷除分段生死——輪迴,不能斷除變易生死。所以他們所證的涅槃,就絕非究竟的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當然就包括我們正在學佛的諸位在內了。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一樣,都是這樣的依般若波羅蜜多而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句經文才會說三世諸佛四字。
這是說:般若的一切種智,是以第八識真心作為根本,如果離開了第八識這個真實心,就沒有般若的一切種智可說了,就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可證了。這意思就是說:菩薩必須要具足了一切種智,才能夠算是成佛了。可是一切種智的修證,要有別相智作你進修的基礎;而般若的別相智的修證,卻要有般若總相智作基礎;般若的總相智的修證,卻必須要你從禪宗的公案中,去證悟了以後,找到了真實心第八識時,般若智慧的總相智才會出現。
所以說,三世諸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都要從證取《心經》所說的這個真實心第八識來下手;證得之後,一直依這個第八識的體性,修證它的一切種智功能差別,一直到最後具足圓滿而成為究竟佛。最後成佛的過程,就是《心經》所講的「菩薩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能除一切苦」:開悟的菩薩轉依真心如來藏的清淨體性時候,還有苦嗎?
心經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佛教所講的智慧是關於「空」的智慧,佛教的空慧有三種:
1,聲聞乘的無常空的智慧。
聲聞乘是指親隨佛或聖弟子通過聽聞說法而修行的人。聲聞乘的阿羅漢從現觀五蘊、十八界法——六根、六塵、六識是苦、空、無常、無我,十八界中沒有一個真常不壞的「我」存在,因而斷我見、我執而證解脫果。
2,緣覺乘的緣起性空的智慧。
緣覺乘是指在無佛出世的時候,自己觀察十二因緣而斷除一念無明的人。緣覺乘的辟支佛現觀十二支因緣的流轉,觀察生死輪迴是因無明而有,實證到所謂的「我」實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由於諸緣和合而生,將來也必因諸緣的消散而滅,諸緣中並沒有一個「我」 可以獨立存在,於是就斷了我見、我執而證解脫。
聲聞、緣覺是小乘佛法,他們所修的是解脫道,都是因為這種「無我」的智慧而斷盡了自我的執著,即使沒有四禪八定,舍報後照樣可以入涅槃。
3,大乘的般若智慧。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應,親自觸證到自己的自性真如,並且能去體驗它的「不生不滅」「真空妙有」等等體性而發起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要證得自心真如才能產生的,是一種空性的智慧。
在《六祖壇經》 般若品第二 六祖云: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
故知般若智慧,是從自性真如里產生,不是從分析五蘊、十八界的無常空、緣起性空而產生。
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因為沒有證得真如佛性,所以,他們沒有般若。大乘的般若智慧與解脫道的無常空、緣起性空的智慧不同,為避免誤會,故名般若。如果用無常空、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那表示這個人沒有開悟,沒有般若。
波羅蜜多----意為到達解脫生死的彼岸。
心經----就是專門講述「心」的經典。
佛教是專門講述「心」的宗教,《華嚴經》所謂:「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禪宗所謂:「開悟明心。」
一切人皆有八個心,號為「八識心王」。哪八個心:
1,眼識:能見;
2,耳識:能聞;
3,鼻識:能嗅;
4,舌識:能嘗;
5,身識:能觸;
6,第六識意識:能詳細分別善惡、美醜、冷熱、利弊等相對的境界;
7,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阿含經》所說之意根。
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具有見聞覺知的作用,但不作主,處處作主的是末那識(意根)。末那識喜歡處處攀援,貪愛執著三界的一切法,但末那識的分別能力極差,一般要藉助意識具體分析後再來決定如何行動。
這前七識——能見聞覺知處處作主的心就是凡夫眾生所謂的「我」(假我);
8,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真如、法身、如來藏、無住心、異熟識、無垢識、本來面目等等。
第八識是一切法的根本:第八識阿賴耶識不生不滅,藉緣能生起一切法——吾人之五蘊身心(前七識)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識所變所顯。
眾生的色身是有第八識阿賴耶識借父母的受精卵及母體營養等外緣製造出來的,宇宙器世間也是因為眾生的共業共緣,由眾生的第八識共同顯現出來的。
前轉識,都是從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來的。故《成唯識論》卷四云:「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第八識)及意(末那識),余轉識(六轉識)得生。」
前六識之出生,乃因眼根、色塵、觸等三種法為緣,末那識於中起作意,欲了別塵境,便警覺如來藏現起意識及眼識,為彼了別色塵境及色中諸法;耳鼻舌身識莫不如是。故知根塵觸及末那識欲了別五塵之作意,乃是受想行識現起之緣;有根身之色身亦因此而生長增廣,眼等六識因此而出生。
第七識末那識(意根)依一念無明三界煩惱為緣,也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生出的。無明之產生,是眾生因為不明白法界實相之雙具空性有性,及不知不解五蘊內容及其空相所致;無明乃依第八識中有漏法種而生。末那識復依一念無明三界煩惱為緣,由阿賴耶生。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輪迴的主體(而非靈魂,靈魂是外道的說法),它能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能持一切善惡業的種子往來三世;它能執持色身,當人死後,它才離開身體,又藉未來父母的緣製造來世的色身繼續去作業受報。
第八識阿賴耶識離能所分別,具有涅槃性,阿賴耶識雖然能生萬法,但它本身卻離見聞覺知,沒有思量性,從來不分別萬法、也從不攀援萬法。(你要跳樓,它跟著你跳,你要行善,它跟著你行善。)它從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識),它完全是寂滅性,完全是無我性的。
此阿賴耶識非斷非常,非空非有···故名中道。
何故非斷非常?
第八識阿賴耶識性如虛空,無形無色,其體永不壞滅,無量劫來始終存在。故名非斷。
第八識本性清淨而有染污種子,須經聞法修行才能淨除染污種子,如果經修行把見思惑斷盡了,成為阿羅漢、辟支佛,或者成為八地以上的菩薩,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改名為異熟識,如果繼續修行,能夠再把這個異熟識中還含藏著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所知障的微細隨眠,都斷盡了,就再一次改名,叫作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真如的心體。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體雖不壞滅,而內部種子能有變易,故非是常。
在成佛的路上,雖然阿賴耶識三次改名,但是阿賴耶識、異熟,以及佛地的無垢識,其實都是同一個心體。故名非斷非常。
何故非空非有?
第八識阿賴耶識有真實體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
第八識雖真實有,但體如虛空,無形無相,故名非有。
三界一切法(包括前七識)皆依賴因緣存在,一切法由第八識藉緣生出,但阿賴耶識本身卻是不依賴任何因緣存在的,且永遠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第八識是第一義諦。
前七識——末那識心和見聞知覺性的六識心,也就是凡夫眾生所認為的「我」,是妄心,第八識阿賴耶識心是真心,也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見性」所要「明」的心。
為什麼說前七識是妄心?
因為妄心它們不能遍一切時存在,不能遍一切處存在,不能遍一切界存在,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為不具足這四種「遍」,所以說它們無常,無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說的空性。
真實心第八識阿賴耶識卻具備了這四種「遍」,體性真實存在,可以讓人在證悟之後現前體驗它的運作,這四種遍,就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實心的法相,它雖然有真實體性,可以由證悟的人證知而現前體驗它的體性,卻又是無形無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質的法,所以又叫做「空性」。
1,「遍一切時」
妄心:如上文所述,前七識的心是有第八識生出故,故知,前七識是妄心,不能遍一切時。
佛說具有見聞知覺性的前六識心,在五位中——眠熟、悶絕、無想定、滅盡定、正死位,就全部消失了。而且見聞知覺心入胎後就永遠斷滅了,不能去到未來世去;未來世是另一個全新的見聞覺知心,不是這一世轉生過去的。它既然會斷滅,那就表示它不能遍一切時存在。
處處攀援作主的末那識從無始劫以來,於五位中,它都是不斷滅的;但是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以後,他入了滅盡定時,第七識是會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時,第七識則是永滅無餘,所以它也不是遍一切時的。
真心第八識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第八識是輪迴的主體,它能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真心不生不滅,乃至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阿羅漢因為已斷我見、我執——末那識承認自己的虛假性,舍報時末那識心甘情願的將自己滅除,只剩第八識阿賴耶識存在就是無餘涅槃(所以切莫以為涅槃就是什麼也沒有的一切法空啊,否則就是斷滅空了)。
2,「遍一切處」:
妄心不能夠遍於我們的十二處存在,真心卻普遍地在我們的十二處中存在。十二處是講六根和六塵。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第七識末那識),是無色根,不是有形體的實物。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為什麼見聞覺知的妄心不遍十二處存在。譬如說,眼見色,是眼根接觸了色塵;雖然眼根接觸了色塵,但其實不是眼根能看見色塵,而是眼根接觸了色塵以後,眼識在這裡面看見了。我們能見的心,是由於眼根接觸了色塵,它才能出現的。換句話說,它是在眼根和色塵接觸的當中出現,但它不是在眼根之內、不是在色塵之內,而是在眼根與色塵接觸的地方出現。所以能見的心不是存在於眼根和色塵之內,而是在根與塵相「觸」的處所出現,這樣就表示能見的心——眼識——不遍眼根和色。同理可知,耳識、鼻舌身意識也是一樣不能遍一切處。
真心是遍一切處的。在多部經中,佛說:「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又說:「能取(的覺知心)與所取(的六塵),皆是自心現量。」
六根裡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有色根,還有意根(末那識)這個無色根,都是由真心第八識所生,並由它所執持的,當然第八識就遍於六根了。
我們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也是由第八識所變現的,法塵就在這五塵上面顯現出來,所以第八識才是遍十二處的法,這就是遍一切處。
我們的見聞覺知心不能遍十二處,只能在十二處的根與塵相觸的「觸處」存在,所以它是妄心。第八識阿賴耶識—遍於十二處,所以它叫做真心。
3,「遍一切界」,
遍一切界也就是遍於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十二處的六根、六塵,再加上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前六識見聞覺知,再加上喜歡處處攀援、貪愛、執著、作主的第七識末那識,就是眾生所認為的「我」。
一切眾生最執著的,說這就是這個「我」。一天到晚「我」喜歡、「我」討厭、「我」想要做什麼、「我」不要做什麼,一切以這個「我」做中心。因為認定這個「我」的關係,而這個「我」跟六塵相連結——由六塵為緣才能出生,無法離開六塵,所以就會去攀緣六塵;攀緣六塵就一定會起貪厭,因為貪厭的緣故就會造作種種善惡業行而輪轉生死。
眾生不了解,所謂的「我」是「假我」——末那識是依一念無明三界煩惱為緣,由阿賴耶識生出,前六識的見聞覺知心的現起,一定要有五根和五塵相觸,意根和法塵相觸。在根與塵相觸的地方,見聞覺知心才能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現。如果你的五根壞掉(或者痲醉)的時候,見聞知覺性就全部跟著消失斷滅了。眾生所執著的「我」,念念都在變易,完全是假我。
眾生所追逐貪愛的三界一切法——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都是第八識自心所現,不是真實不壞的法。
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真實心所變現出來的,前七識的妄心,既然是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妄心怎麼可能遍於六根與六塵呢?既然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由真實心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才是遍於十八界的法,這叫做真心遍一切界。所以如來藏才是遍十八界的法,見聞知覺性的心不能遍在十八界法中,所以不是真心。
4,「遍一切地」
三界裡面分成九地,地是層次的意思;從欲界地開始,到初禪地、二禪地、三禪地、四禪地,以及四空天共有四地,所以三界中總共有九地。
我們欲界的眾生要吃食物才能生存,故有舌根、鼻根,但是色界是以禪悅為食:所以色界既沒有舌根、鼻根的勝義根(頭腦中沒有掌管香塵與味塵的勝義根,舌頭、鼻子的拂塵根還是有的),這就表示色界天人的境界中,沒有香塵、也沒有味塵,這樣十八界就少了四界了;那當然也就不可能有鼻識和舌識,這樣總共就少了六界了。所以:這個能嘗味的覺知心,能嗅香的覺知心,只能在欲界地存在,不能在色界天等四地中存在,所以它不是真心,因為它不能遍一切地。
知道身體覺受的心是身識,能覺身體的觸覺;能夠見色的心是眼識。眼識和身識,如果入了初禪的等至位,它還在;但是到了二禪的等至位時,它就不在了,它在第三地——二禪地—時就斷滅了、就不見了。
無色界的以後,只剩下極微細的了知心——因為色界天人還有色身,但是到了無色界就沒有色身,只剩下一個這個極微細的了知心。
真心就是講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或者又叫做阿賴耶識;這個第八識具足了這四種「遍」,所以說它才是真心。
故,眾生心就是這八個,《心經》就是講述這八個心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