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講座為深圳東山寺監院法廣法師2014年7月在北京中國佛學院任教時,應法海探源第五期初級班學員祈請,舉辦的禪修講座。法師分繁入簡,尋祖歸原,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覺悟禪宗大道。講座選用教材為日本學者鈴木大拙(1870—1966)《校刊少室逸書及解說 》。內容是根據該講課錄音整理而成。
前言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云: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我們今天主要講的一條成就的路徑就是「行入」。按照達摩大師來看,可以有四個部分組成,叫「四行」。這裡面真正無礙的禪修狀態, 是「稱法行」。前面三行都是方便的調整,它不圓滿,是有所偏取的。
一、報冤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今生如果碰到種種坎坷和災難,痛苦和煩惱,天災人禍,總之是帶給你折磨的時候,你把它當做是在消過去自己造的業,對種種苦報果報,不要怨天尤人,認為是天地不公。
碰到問題不要總是向外面找原因,把問題推給別人。首先調整自己,從自己找問題。不要總是寄希望能夠改變外面的環境,那是要靠一顆更堅強有力量的心。有時候甚至佛,對外在的環境也無可奈何。這時候你只能自己調整,讓心態更豁達,更平靜。
所以說「報冤行」是一種調整。不是說禪修大道就是完全如此,否則世界上就沒有壞人了,也沒有所謂的犯罪了,都是我自己的過錯。911事件也不要追究恐怖分子;被無端打罵殺害親人,你也不用求助法律,得到公正的審判。
有些學佛的人,遇到天災人禍,別人去世,就講:「這都是他過去的業報。」絕對不能簡單這樣說。如果你這樣說,我當時在場的話,就上去給你一巴掌,說:「這就是你的業報」。
所以不能這樣講業報。業報是非常寬廣複雜的。「報冤行」是強調讓你從內在找問題,讓你的心變得更強大,讓你的心善於調暢。但是這種說法不是圓滿究竟的,不是無礙的,它是有所偏取的。
二、隨緣行
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我們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生境遇,苦的也好,樂的也罷,在成敗得失面前,你都不要暈了頭腦。苦難來了,煩惱的事情出現了,不要覺得整個天地都塌了,人都崩潰了,完全找不到希望了……也許堅持就是柳暗花明,未來人生大道和理想的境地,還在等著你。
同樣的,在快樂面前,你也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快樂不是永恆的,也不要寄希望於永恆,更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忘記還有憂患存在,忘記隨著因緣的改變,還存在著變化,甚至轉向極壞的方向,都有可能。
所以「隨緣行」告訴你,隨著因緣,讓自己在各種境遇面前,有一個更為清醒的頭腦,更加豁達的人生態度和更為平和的心態。
但是這樣說,不等於痛苦來的時候不可以哭,快樂來的時候不可以笑,不是這樣的意思,不要走極端。
當然隨緣行是要隨善緣的。從禪修大道來講,從佛法大道來講,真正的隨緣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是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場景和人事中,都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做出最合理的安排。面對種種的事物,你都處理得最為如理如法,這才叫「隨緣行」最高境界。
但這裡講的是一個調整性的、比較低層面的隨緣行,就是讓我們具有一種基本心態,比較隨順大道,比較平和,能從因緣中順應它,看待它。但它跟前面「報冤行」一樣,還是沒真正進入禪心。
三、無所求行
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就是讓我們降低貪慾之心。世間的人慾壑難填,只有讓你降低了欲求,才不會在欲求中迷失自我。現實社會中有很多問題,包括出現貪官奸商等,都跟過分的貪婪、過分的欲求有很大關係。他們不擇手段,傷人害己。所以我們要在比較清心寡欲的狀態下,降低一些欲求。
但一個人如果沒有正常欲求的話,也不是正常人。要麼你是真正的成道了,要麼恐怕心理有問題。怎麼樣把握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一個普通的要求,就是不要過。
「無所求行」不是說把一切追尋都放棄掉 ,這樣理解是錯誤的。當然了,對出家修道者和專門修道者來講,可以參照這個。
如果我們只是適當從佛法中學習智慧,吸取一些營養,那麼你去做一個正常人,去享受,去追求,不要太過就可以。而且佛法一定會告訴我們,無求無欲的當下,實際上是可以有「善法欲」的。向上正當的努力和追求,這也是種欲求,但這是佛法所鼓勵的。
你現在來講堂修道,包括出家人修道,佛陀修道,古代高僧大德苦苦修道求索,都是欲求。不能說無所求還求什麼,須知善法欲跟凡夫俗情的欲求是不同的:一個是越走越朝向黑暗的深淵,最終不但把自己吞沒,還會把別人拽到黑暗的地獄裡去;善法欲是越走越光明清涼的, 越走越自在莊嚴的,而且連帶著把有緣的大家,帶入光明的境界裡去。
前面三行都是不究竟的,確實可以給我們一些心態上的幫助,適當去降低人我之間的是非,可以幫助整個生命狀態,慢慢向著大道的方向靠近。但它依舊是有所偏執的。
四、稱法行
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乃達摩禪師,以及後來禪宗許多高僧大德,真正的內涵所在。
仔細看「稱法行」會發現,實際上就是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不僅是達摩禪修的內涵, 更是整個禪宗大道的有機組成。不管怎麼變化,它都不離這個內涵。
就像演員台上表演,他扮演不同的角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但這只是他的外表,內在還是他。所以,禪修的大道,禪宗的變化,無論它提供給大家多少亮麗的色彩,都是外在的變換,而內在的生命禪修之光就是「六度」。
達摩祖師告訴我們,真正的大道,真正的修法,最終契入就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佛法中道裡面真正的核心,就是緣起性空和真空妙有,或者說是「空的智慧」。達摩禪法如此,整個禪宗禪法就是如此。
從「空」的一面講,當年六祖慧能大師悟入當下,告訴我們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有一絲的障礙和污垢,沒有任何的東西在那裡,完全絕對的真空。這裡用「真空」都是很勉強的表達,就是講「眾相斯空,無染無著……」 。一切的一切,到這裡都化為空無,沒有人我、是非、對錯、善惡、高低,種種相對的概念和外相,都不復存在。
但不是什麼都沒有,真空當下就是妙有。用智者的眼光看當下,這個身體就是真空的。可是真空當下,你的確坐在那邊,你是男的,她是女的,你長得漂亮些,他長得相對普通些,這就是緣起外相。 真空當下就是妙有,妙有當下就是真空,所以達摩告訴我們,整個大道是依照這箇中道來展開的。
凡夫眾生不明白這樣的真相,所以背道而馳,跟六度反過來。「法體無慳,於身命財應行無相布施……」凡夫卻剛好反過來是愚痴貪著的狀態。
從契合大道上來講,我們必須把種種生命的喜怒哀樂狀態都消化掉,變為布施的生命狀態,才能夠得到佛法修道的大妙用,而有了空的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
所以「空」不是說強加給你一個概念,一個幻想,而是大道的體證者,透視生命的真實,當下領悟到,確確實實萬法當體就是真空的。
《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照」不是智力思辨推敲,而是在禪修狀態中,智慧的透視中,發現都是當下真空,能夠讓你的生命得到一個最好的安放點,種種的煩惱得到超越和消化。任何人沒辦法傷害你, 因為你是真空的。
可是為什麼又強調真空當下還是妙有呢?
外相上還是有功用存在,有因果存在,有實實在在的外相的存在,否則就是虛無主義。真空當下是緣起,是妙有,告訴我們因果是必然的。你造苦因,必然要嘗苦果。凡夫之因,必然長凡夫的果;造樂因,得樂果,種出世修道的因,必然得出世修道的果。
所以,從緣起的角度,從妙有的角度,達摩祖師告訴我們要修六度,而當下,又回歸於空性。
附:法廣法師簡介
法廣法師,1970年生,廣東汕頭人。1991年禮上傳下正大和尚為師,1993年福建北峰林陽寺求受具足戒, 曾就讀閩南佛學院。1997年考取北京中國佛學院,2004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工作,教授禪宗史等課程。2011年任中國佛學院培訓部副主任,開展面對社會大眾弘法工作,以「法海探源」為主題創辦各類培訓班,廣受好評。2013年兼任廣東南華寺後堂及曹溪佛學院副院長。2014年底任深圳東山寺監院,並當選廣東省佛協理事。2015年當選深圳市佛協副會長,同年應廣西浦北邀請,至五皇山籌建五皇禪寺。2016年兼五皇禪寺住持,並當選為欽州浦北縣佛協會長及縣市政協委員。同年當選深圳龍崗區政協委員。 發表論文有《關於趙州和尚》等多篇。
原標題:《禪修講座》(二)天災人禍都是過去的業報嗎?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深圳東山寺
在此懺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戒邪淫,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