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
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
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
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岳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guàn)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
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嘆,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
……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
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
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
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