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宣法師 總監
釋永真 彭殿清 撰集
南朝梁時期劉宣文(公元478~537年),又名劉慧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博學能文。起家梁安成王陳蒨的法曹行參軍(法曹行參軍,掌婚姻、田土、鬥毆等訴訟案)。常畫骷髏,做官途徑尋陽,游於匡山(本名廬山),遇處士張文逸,兩人志趣相同,相談甚歡,於是萌生了在匡山安居終老的想法,他就不再做官,居住到東林寺中,于山北建立道場,叫離垢園,時人稱他為「離垢先生」。劉宣文研精釋典,精於篆書、隸書,在廬山手抄佛經二千餘卷,常誦的有一百多卷。宣文白天黑夜都誦習佛經,孜孜不怠,遠遠近近的人都欽慕他。簡文帝司馬昱臨江州,送坐幾和手杖,用為敬老者之物。劉宣文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卒,時年五十九,去世時室內充滿香氣。
同時代的張文逸(公元480~522年),又名張孝秀,南陽宛人(「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今河南南陽市)。官為治中從事史(主管眾曹文書,位僅次於別駕。相當於副州長),不久遂去職歸山,居於東林寺。有田數十頃,佃客數百人,農產品盡供山眾。眾僧有敗行,則集眾佛前為羯磨而用鞭杖、竹板抽打之,多有悔過者。文逸性格直爽,不好浮華,常冠帶皮巾,手執櫚皮麈尾,盛冬能臥於石。博涉群書,專精釋典。普通三年卒,時年四十二,去世時室中充滿香氣。
同時代的阮士宗(公元479~536年),又名阮孝緒,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陳留鎮)人。目錄學家。幼至孝,性沉靜,雖與兒童遊戲,恆以穿池築山為樂。孝緒七歲時,過繼給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親周氏卒,有遺財百餘萬,應歸孝緒,孝緒一無所納,盡以歸胤之的姐姐,聞者鹹嘆異之。年十三,遍通《五經》。十五歲時帶著舉行成年儀式的帽子去見父親,曰:「願跡松子於瀛海,追許由於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塵累。」 阮士宗說自己願意效法松子隱遁到瀛海里,追仿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幽居在山谷中。這樣或許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從此獨居一室,不是向父母問安就不出門,家裡的人也見不到他的面。吃素並且斷去酒肉,虔誠事佛,親友因呼為「居士」。他恆所供養石頭佛像,佛像後來損壞,士宗心欲修補,突然間一夜佛像自動修補如初,眾異之。大同二年卒,時年五十八。門徒誄其德行,謚曰「文貞處士」。著有《高隱傳》10卷,《七錄》12卷,行於世。(居士傳十 南史 梁書卷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