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蓮居《心經》講記
夏蓮居居士講
龍尊筆記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然後說《般若》二十二年。《心經》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經》全部。
《心經》譯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種。常讀是玄奘大師所譯。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餘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關後,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玄奘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
今日講述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稀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般若是體,波羅蜜是用。若非波羅蜜,則般若何用?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蜜有六,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亦可分為十。
「般若」,譯為「勝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為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波羅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
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為什麼當前是無明?這是由於,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
「觀自在」,即觀世音。慈觀、悲觀、智慧觀。梵音、妙音、海潮音。《觀音贊》(大師所撰)如能體會很好。
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
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離般若。例如布施,施小孩以刀、以有毒菌食物,則不可。布施如三輪體空,則可到彼岸。余例此。
怎麼能一門深入到彼岸?非般若不可。
云何般若?曰:觀自在。
佛法可以少文而得多解。「觀自在」,「觀」用目,可以用耳,指慈觀、悲觀、智慧觀。
觀什麼?曰:觀自。什麼是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要緊的是觀自己在不在。一切時中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則在。
觀汝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方法。常常在,則一根還原,六根解脫。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己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
修行人須經過多少困難、失敗、流淚,才能入門。六祖是一超便入門。
行者第一步從觀自在入手,觀自己念頭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習氣。
最要緊的是破我執。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護疼,哪裡疼,哪裡下針。
度煩惱必須般若,觀自己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菩薩煉心,如礦師煉礦。礦石成金後,不復成礦。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覺有情」義。
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
「深般若」的「深」字應注意。眾生淺見,不深則不能入門。不圓發三心,則不是佛教徒。
三心者:一、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業,無般若也不行。二、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離不開般若。三、大悲心,無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
三心未發信非深,故不能稱為佛教徒。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
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
為何用「照」?太末蟲能緣一切,唯除火焰。妄想無孔不入,獨不能緣般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故不能用想。
這些話等於佛說。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黃念祖我敢保險他永遠福慧雙修。(大師說法突有這麼一句,必有機緣,故照原抄寫,以存其真。)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句佛號須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
分別是業識,識是染,照是淨,照才能知五蘊皆空。五蘊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而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大乘菩薩境界。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煉為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又可精煉為《心經》,全部《心經》可歸入一句「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再歸納為一個字——「照」。
眾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路分明甚,何去何從,各自勉旃。
盼大家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裡去了?取得了什麼?每付之一嘆!
乙未元月十三日(1955年)在我家開示
(據《淨宗學會六十周年紀念冊》、黃念祖《心經筆記》講座參訂。「龍尊」系黃念祖居士法號。黃老《心經筆記》講座云:「我的這個筆記有個特點,多是原話。我不能速記,怎麼能夠記住原話呢?就是夏老師說好幾句話,我記一句,所以所記下的這一句是原話。但是儘管這麼記,一句一句摘下來之後,回頭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師的精華。所以今天大家聽到這個筆記,也等於聽到夏老師親自在講。因為它很多是原話,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絕對是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