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夏蓮居:《心經》講記、觀音寶典、念佛論(合輯)


時間:2018/4/22 作者:妙音

夏蓮居大士:《心經》講記、觀音寶典、念佛論(合輯)

●夏蓮居大士:《心經》講記

夏蓮居居士講,龍尊筆記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然後說《般若》二十二年。《心經》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經》全部。

《心經》譯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種。常讀是玄奘大師所譯。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餘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關後,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玄奘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

今日講述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稀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般若是體,波羅蜜是用。若非波羅蜜,則般若何用?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蜜有六,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亦可分為十。

「般若」,譯為「勝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為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波羅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

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為什麼當前是無明?這是由於,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

「觀自在」,即觀世音。慈觀、悲觀、智慧觀。梵音、妙音、海潮音。《觀音贊》(大師所撰)如能體會很好。

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

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離般若。例如布施,施小孩以刀、以有毒菌食物,則不可。布施如三輪體空,則可到彼岸。余例此。

怎麼能一門深入到彼岸?非般若不可。

云何般若?曰:觀自在。

佛法可以少文而得多解。「觀自在」,「觀」用目,可以用耳,指慈觀、悲觀、智慧觀。

觀什麼?曰:觀自。什麼是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要緊的是觀自己在不在。一切時中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則在。

觀汝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方法。常常在,則一根還原,六根解脫。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己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

修行人須經過多少困難、失敗、流淚,才能入門。六祖是一超便入門。

行者第一步從觀自在入手,觀自己念頭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習氣。

最要緊的是破我執。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護疼,哪裡疼,哪裡下針。

度煩惱必須般若,觀自己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菩薩煉心,如礦師煉礦。礦石成金後,不復成礦。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覺有情」義。

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

「深般若」的「深」字應注意。眾生淺見,不深則不能入門。不圓發三心,則不是佛教徒。

三心者:一、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業,無般若也不行。二、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離不開般若。三、大悲心,無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

三心未發信非深,故不能稱為佛教徒。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

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

為何用「照」?太末蟲能緣一切,唯除火焰。妄想無孔不入,獨不能緣般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故不能用想。

這些話等於佛說。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黃念祖我敢保險他永遠福慧雙修。(大師說法突有這麼一句,必有機緣,故照原抄寫,以存其真。)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句佛號須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

分別是業識,識是染,照是淨,照才能知五蘊皆空。五蘊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而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大乘菩薩境界。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煉為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又可精煉為《心經》,全部《心經》可歸入一句「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再歸納為一個字——「照」。

眾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路分明甚,何去何從,各自勉旃。

盼大家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裡去了?取得了什麼?每付之一嘆!

乙未元月十三日(1955年)在我家開示

(據《淨宗學會六十周年紀念冊》、黃念祖《心經筆記》講座參訂。「龍尊」系黃念祖居士法號。黃老《心經筆記》講座云:「我的這個筆記有個特點,多是原話。我不能速記,怎麼能夠記住原話呢?就是夏老師說好幾句話,我記一句,所以所記下的這一句是原話。但是儘管這麼記,一句一句摘下來之後,回頭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師的精華。所以今天大家聽到這個筆記,也等於聽到夏老師親自在講。因為它很多是原話,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絕對是原話。」)

·清涼書屋點校·2003.07

●夏蓮居大士:《聯合祈禱法會緣起》(節錄)

夏蓮居居士撰

蓋聞佛法無邊,靡求不應。願力果切,有感斯通。慨夫時丁末運,人鮮正智;三藏教晦,五濁苦滋。具縛凡夫,逐境背覺。平等性內,妄見有我。娑婆世間,充滿無明。由無明而生貪瞋,因貪瞋而起爭奪。烹肥宰鮮,頻栽報復之根;弱肉強食,不顧呼號之痛。迨乎同業共感,果報成熟,遂致八方鼎沸,萬姓倒懸,烽火連年,流亡載道。猶復爭奔惡趣,不捨迷途。中於功利之餘毒,溺於物質之享受。罔計將來之禍,務極目前之歡。已瀕池枯魚爛之危,仍無巢覆卵破之懼。效飛蛾之投焰,類狂象之飲鳩。戰地災區,已滿無主之魂;歌台舞榭,仍多不速之客。喜壽互慶,揮金若泥;貧困乞援,惜資如命。寒畯難謀半飽,豪貴日食萬錢。彌富彌慳,得過且過。治亂興衰,與己何關;貨利聲色,非伊人任。諂慢嫉驕,習成本性;貪瞋痴愛,視為固然。加以詖詞莠說,積非成是,邪正不辨,真偽莫分。又或名為道侶,號稱信徒。不知佛是何人,法為何義。飲博公行寺院,葷腥竟入殿堂。甚至謬托鬼神,詐取財貨。大火聚中,尚嫌薪少;輪迴路上,已忘苦多。口無肺腑之言,胸唯勢力之見。以機詐為妙術,嗤道義為迂拘。禮義久成腐論,節操僅存名詞。桑濮之跡,演於見聞;鄭衛之音,喧乎閭巷。郡縣乏察孝與廉之舉,庠序抱學絕道喪之悲。戾氣彌天,綱紀掃地。麟鳳匿跡,狐鼠笑人。正義愈湮,公論益紊。元氣已斷,民生日凋。四維不張,於今為烈;百常廢墜,振古未聞。禍莫過於恥亡,哀莫大於心死。實為千古之變,非僅一世之憂!以殺盜淫妄之因,感焚漂劫奪之報。現象若此,禍將焉逃?不有懺禱,其何以濟?

同人等目睹現狀,彌深杞憂。敢雲胞與為懷?實緣禍將切己。自慚救時有心,回天無力。夙夜焦慮,殊鮮良圖,只有各盡所能,聯合祈禱。譬如國醫臨症,審脈定方,病從何得,必從何治。應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降之端,唯人所託。《書》曰「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詩》雲「自求多福,祈天永命」。道家亦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佛教每云:「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義既貫乎各教,理尤通於一心。實萬億載不磨之定例,非一二人獨據之私言。

是祈禱之意義,古今所同。而儀式之詳賅,則佛教為備。佛教祈禱,亦有多種。普遍易行,無如持名。持名之法,精深博奧,統賅八教,圓攝五宗。自非曾探教海,實難略窺津涯。粗陳所知,俾破疑網。(下略)

(此次各界聯合祈禱息災法會,前後凡七晝夜。道場四眾,不但無一倦容,而且聲情激越,感動遠近,隨喜陸續參加者,每日將近萬人。可見愛國敵愾之心,皆具同情也。此文當日曾為各方所傳誦,而敵偽報紙則一律禁止登載。茲從舊存印刷品中錄出前半,敵偽時期之社會實際情況,可略見一斑。至於《孔誕紀念宣言》,因原文過長,未及錄入。統俟將來於「拾遺卷」中,再行編入。寶賓謹注。)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夏蓮居大士:《觀音寶典三種合參》

夏蓮居居士編訂

大藏教典,若顯若密,言觀音者凡百數十部。《法華》、《楞嚴》、《華嚴》三大部中,皆有「觀音章」。唯《法華·普門品》流通最廣,《楞嚴·圓通章》雖有別行之本,而持誦已少希矣。

至於《華嚴·觀音章》,則未見有別行刊印之本。良由《華嚴》經海,卷帙浩博,前後三譯,遍讀非易。東晉義熙十四年,佛馱跋陀羅初譯六十卷,與唐證聖、天冊間,實叉難陀重譯八十卷,均非全部。迨貞元間,三藏般若所譯四十卷出,始為燦然大備。東晉與唐初譯本,「觀音章」均在《入法界品》中,僅有長行,而無偈頌。貞元所譯四十卷,統名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觀音章」即在其內。考諸唐代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烏荼國進奉梵夾;次年六月,奉詔於長安崇福寺開譯;十四年二月譯畢。參加譯事者,罽賓國三藏般若外,如宣梵、譯語、筆受、回綴、潤文、校勘、證義、證禪諸職,俱為一時龍象、碩德名賢,恪慎將事,而又經清涼國師等審定,故宜其辭理俱超,照耀今古也。唐、宋以來,普遍流通之《普賢行願品》,僅為此四十卷中之末卷。其餘三十九卷,讀者頗罕見。

《觀自在菩薩章》,即為此三十九卷中之第十六卷。往歲律宗大德弘一法師,嘗謂此章所說普門示現之義,較諸《法華·普門品》,尤為廣備。《清涼疏》云:「『或以布施』下十一句,初四即四攝攝,次六即三業攝,後一即萬類攝。然此十一,方諸《法華經》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謂「彼三十五應,但是此中『或現色相』及『說法』耳。」蓮居謹按:此或指八十卷本之長行而言。若貞元此本,長行不僅十一句,而偈中含義尤廣。稱名感應之條,較之《普門品》,超過幾將一倍。清涼所謂略舉大綱,萬類殊形,未可局定者也。

《法華》、《楞嚴》、《華嚴》三「觀音章」,緣起、顯示各有不同。《普門品》系佛答無盡意之問而說。《圓通章》乃觀音對佛自陳所證。唯《華嚴》此章,則因善財南遊,參叩觀音,於全經九會四分中當「證分」,於五位表法中當「向位」,於善知識當第二十七,前後各二十六,大悲觀自在適正居其中,不但為五十三參之樞鍵,實為三「觀音章」之總匯。雖僅《行願品》四十卷中之一卷,而事、理、境、觀、信、解、行、證,莫不備具,實讀全部《華嚴》之寶鑰也。

蓋吾人性德,本自圓成,但因煩惱障蔽,不知顯發。是以全部《華嚴》皆詮性德,不離情識,示現智海,即諸塵勞,繁興妙用。而《入法界品》,以不思議境,表不思議法。五十三參,備具一切法門。諸知識中,若聖、若凡、若僧、若俗、男、女、耆、童、天、人、外道,所修所證雖有種種差別,要皆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故善財示跡遍參,去言依行,借彼機境,開擴知見,薰陶鍊冶,彰顯本能。始則以信發智,繼則由悲起行。及至備歷五位,真俗圓融,乃知始本一如,悲智不二。本經所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華藏教海所以始文殊智,終普賢行,大悲為根,彌勒為果也。

即以此章而論,善財得見觀音,本承伐蘇蜜多,與毗瑟底羅之教。此二人者,一女一男,均為在家居士,以表運智行悲,真俗無礙。伐蘇蜜多,此雲「世友」,亦云「天友」,以示在染不染,能做人天師友。毗瑟底羅,此雲「包攝」,以示包含眾德,攝化群迷。其所證者,一為離貪慾際,一為佛種無盡。良以眾生沉淪,貪慾為本,必須遠離,三昧乃成。此即《無量壽經》所云「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方能「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也。旃檀塔中並無像設,居士開塔,見佛無盡,此表戒香熏修,見自性佛,法身常住,無去無來,人人本具,三際平等。此即《壽經》所云「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者也。居士為善財說偈,令見觀音,八句之中,具無量義。愚曾援《壽經》文句,略加詮釋,恐繁不引。

善財既見觀音以下,含義尤為深廣,舉凡四攝、五念、因、緣、願、力、教、理、行、果,無所不具。至於相好光明,境觀莊嚴,種種殊勝,尤足闡發《圓通章》、《普門品》之所未詳。學人誠能如善財之在在處處,不忘菩提;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如來智日,恆照其心。自於稱名滿願、離怖除苦之理,毫無所惑。須知一念圓信,妙力難思,感應道交,如谷答響。是以願游毗盧性海,須登大士門庭;若欲親見觀音,必先認識自己。果能諦當認識自己,則知大士原非他人。此善財贊禮觀音之後,正性無異行菩薩不待往見,自來作不請之友也。所以者何?此表由正知見,開顯本性,究竟一乘,無二無三,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故名「正性無異行」也。二聖同會,表悲智相合,至此齊滿。所得解脫,為「普門不動」,表不動本際,遍至十方,一門入後,門門入故。謂此境界,一切天、人、外道所不能了,唯勇猛精進,親近善知識,得菩薩根,有智慧眼,方能聞解,非怯退者所能及故。來自東方具足吉祥世界,現身放光,廣施功德,表一切善根由此出生成就,皆是無上心所成故。此即《壽經》所云「為世明燈,作大福田,勝妙吉祥,堪受供養」者也。復告善財,城名「門主」,神名「大天」,表行普賢行,悲智為主;修菩提道,人天為基。又「大天」者,示廓如長空,含容無礙。此即《壽經》所謂「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綜觀全章,始則離貪慾際,而得種種三昧;緣無盡境,成無盡功,證知無盡佛果。由觀音而見正性,由一門而入普門,純以大悲為法界體,獲陀羅尼,得大自在。除一切苦,離一切怖,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蓋心外無境,境即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以重重差別境界,作番番引發因緣。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心法相依,智行不迷。所謂「善用其心,淨身口意,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經中所詮佛果,皆吾性分之常,本自圓成,非從外得。譬如磨鏡,垢盡明生;又如蓮花,因果同含,開敷結實,未離原種。是以善財始游古佛道場,遍歷百城知識。逮乎塵消覺淨,行純智圓,慈氏樓閣,彈指已開,門門頓入,十方齊現。此所以《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為華藏教海之總匯,而《觀自在章》又為《入法界品》之樞鍵也。

獨是貞元譯本,千年塵封,未見別行,持誦者鮮。茲者同人發心付印,並與《圓通》、《普門》兩種合刊,因緣尤為殊勝。謹就管見所及,證以《無量壽經》,略述大意,為便初學。以《壽經》乃小本《華嚴》故,觀音不離彌陀,華藏無異極樂故。夫《華嚴》經海,專被大機。晉、唐三譯,百八十卷。各家註疏,卷以千計。遍讀非易,入門良難。誠能於此三章,與《壽經》詳考互證,融會貫通。稍明宗旨,再讀全部。雖不敢遽謂於教海徑探驪珠,亦庶幾於華藏略窺蹊徑雲。

戊子嘉平釋尊成道日,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敬識於古都返聞自性之室

客有謂:「當今社會制度,日趨進步。宗教思想,無裨民生。闡揚教典,似非所急。」殊不知增產厚生,固為立國之本。但人類生活目的,並不僅以衣食周給,即已一切滿足,於資生治事之餘,仍須追求生活美滿之歸宿。此種需要,自非純恃藝術所可解決者。是以先進社會國家,仍不廢宗教之存在,其理由不應深長研究耶?吾人於此,篤信宗教信仰為人類生活本能之一,人類一日存在,則宗教亦與之俱存。宗教一日存在,則具有歷史價值、哲學基礎、最理智、最正確、最究竟之佛教真理,亦當恆久如新,亙古不沒。況大乘佛法,側重積極救世,易言之,即發展利他服務精神,並非小乘之獨善自了。將見社會制度愈進步,而佛教最慈悲、最平等之真諦,亦愈得實際之發揮。但見相輔相成之益,又何牴牾之有哉!至於不受戒規,違理背制,假借佛門名義,妄作非為。如設立乩壇,謬托神怪,邪詞惑眾,詐欺取財;以及坐食安享,不事修行。是皆社會莠民,原與佛法無涉。明達具眼之士,考察比較,則真偽立辨,而佛法有益於世界之真理,庶可全彰矣。用錄問答於後,以釋群疑。

同日附志

一心頂禮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三寶

香贊

戒定真香,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熏,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加護恆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觀世音菩薩贊

觀世音,聖中尊,大悲願力宏深,廣度群生出苦輪。證圓通,伏聞熏,稱名無剎不現身,循聲妙應普門。常念消罪滅貪瞋,全憑信念真,潭清風定月始臨,靈感在自心。

一心觀禮,大慈大悲,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善財參觀自在菩薩章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爾時善財童子,聞伐蘇蜜多離貪慾際解脫門,一心隨順,憶念修行。觀彼菩薩無著境界三昧,思彼菩薩歡喜三昧,尋彼菩薩無礙音聲藏三昧,行彼菩薩遍往一切佛剎三昧,念彼菩薩離一切世間光明三昧,入彼菩薩寂靜莊嚴三昧,修彼菩薩摧伏外道三昧,觀彼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思彼菩薩攝一切眾生不捨三昧,住彼菩薩增長眾生福德藏三昧。念一切智,漸次前行。

至彼岸城,詣居士宅,頂禮其足,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般涅槃際。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槃,如是如來現般涅槃,如是如來當般涅槃。』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善男子,我開彼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諸佛殊勝之事。」

善財白言:「此三昧者,境界云何?」

居士答言:「善男子,我入此三昧時,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相續出現,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毗舍浮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名稱佛、最勝蓮華佛,如是等佛而為上首。於一念頃,得見百佛,得見千佛,得見百千佛,得見億佛、百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阿庾多億佛、那由他億佛,乃至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極微塵數佛,如是一切,次第皆見。亦見彼佛初始發心,種諸善根,獲勝神通,成就大願,修行妙行,具波羅蜜,入菩薩地,得清淨忍,摧伏魔軍,成等正覺,國土清淨,眾會莊嚴,放大光明,神通自在,作獅子吼,轉妙法輪,變化示現,種種差別,無量方便,成熟眾生,善巧宣揚,無分別法。我悉能持,我悉能憶,悉能觀察,分別顯示,隨順解了,無有忘失。如是未來彌勒佛等百佛、千佛、百千億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極微塵數佛,及初發心,相續不斷,信解甚深,勤求不懈,精進勢力,速疾增長,一切世間凡夫、二乘所不能動。亦見現在毗盧遮那佛等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亦如是。彼一切佛,我皆現見。彼一切法,我悉得聞。憶念受持,心無忘失。以智慧力,隨順解了。以慈悲力,宣揚顯示。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遍入一切三昧;如來智日,恆照其心,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來及我,一切眾生,等無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淨,光明普照,無所不遍;無有思慮,無有動轉,而能普入一切世間;離諸分別,住佛法印,悉能開悟法界眾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居士因此指示,即說偈言:

「海上有山眾寶成,賢聖所居極清淨,

泉流縈帶為嚴飾,華林果樹滿其中。

最勝勇猛利眾生,觀自在尊於此住,

汝應往問佛功德,彼當為汝廣宣說。」

時善財童子禮居士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蒙居士教,隨順思惟,一心正念,入彼菩薩深信解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見彼諸佛成等正覺,持彼諸佛所有名號,觀彼諸佛所證法門,知彼諸佛具足莊嚴,信彼諸佛所轉法輪,思彼諸佛智光照曜,念彼諸佛平等三昧,解彼諸佛自性清淨,修彼諸佛無分別法,契彼諸佛甚深法印,作彼諸佛不思議業。漸次前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種種名華,周遍嚴飾。觀自在菩薩,於清淨金剛寶葉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善財見已,歡喜踴躍,於善知識,愛樂尊重,合掌恭敬,目視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詣大菩薩所。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哉!善來童子!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住不思議最勝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輪迴,超過世間,無有等比。普賢妙行,相續現前。大願深心,圓滿清淨。勤求佛法,悉能領受。積集善根,恆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獲廣大三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既自明了,復為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寶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現前。普觀眾生,心無懈倦。大悲堅固,猶若金剛。」

爾時善財童子詣菩薩所,禮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起無量色寶焰網雲,及龍自在妙莊嚴雲,以照善財。即舒右手,摩善財頂,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善男子,我恆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化而為利益。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種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嘆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來調伏身心者,稽首贊我而右旋,

我常居此寶山中,住大慈悲恆自在。

我此所住金剛窟,莊嚴妙色眾摩尼,

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寶石蓮華座。

天龍及以修羅眾,緊那羅王羅剎等,

如是眷屬恆圍繞,我為演說大悲門。

汝能發起無等心,為見我故而來此,

愛樂至求功德海,禮我雙足功德身,

欲於我法學修行,願得普賢真妙行。

我是勇猛觀自在,起深清淨大慈悲,

普放雲網妙光明,廣博如空極清淨。

我垂無垢傭圓臂,百福妙相具莊嚴,

摩汝深信善財頂,為汝演說菩提法。

佛子應知我所得,一相一味解脫門,

名為諸佛大悲雲,秘密智慧莊嚴藏。

我為精勤常救護,起諸弘誓攝眾生,

憐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門隨順轉。

我於無數眾苦厄,常能救護諸群生,

心念禮敬若稱名,一切應時皆解脫。

或遭牢獄所禁系,杻械囚執遇怨家,

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諸苦皆銷滅。

或犯刑名將就戮,利劍毒箭害其身,

稱名應念得加持,弓矢鋒刃無傷害。

或有兩競詣王官,諍訟一切諸財寶,

彼能至誠稱念我,獲於勝理具名聞。

或於內外諸親屬,及諸朋友共為怨,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深林險難處,怨賊猛獸慾傷殘,

若能至心稱我名,噁心自息無能害。

或有怨家懷忿毒,推落險峻大高山,

若能至心稱我名,安處虛空無損壞。

或有怨家懷忿毒,推落深流及火坑,

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水火無能害。

若有眾生遭厄難,種種苦具逼其身,

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解脫無憂怖。

或為他人所欺謗,常思過失以相仇,

若能至心稱我名,如是怨嫌自休息。

或遭鬼魅諸毒害,身心狂亂無所知,

若能至心稱我名,彼皆銷滅無諸患。

或被毒龍諸鬼眾,一切恐怖奪其心,

若能至誠稱我名,乃至夢中皆不見。

若有諸根所殘缺,願得端嚴相好身,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若有願於父母所,承順顏色志無違,

歡榮富樂保全寧,珍寶伏藏恆無盡,

內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隙不來侵,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若人願此命終後,不受三途八難身,

恆處人天善趣中,常行清淨菩提道;

有願捨身生淨土,普現一切諸佛前,

普於十方佛剎中,常為清淨勝薩埵,

普見十方一切佛,及聞諸佛說法音,

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或在危厄多憂怖,日夜六時稱我名,

我時現住彼人前,為作最勝歸依處。

彼當生我淨佛剎,與我同修菩薩行,

由我大悲觀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清淨心興供養,或獻寶蓋或燒香,

或以妙華散我身,當生我剎為應供。

或生濁劫無慈愍,貪瞋惡業之所纏,

種種眾苦極堅牢,百千系縛恆無斷,

彼為一切所逼迫,讚嘆稱揚念我名,

由我大悲觀自在,令諸惑業皆銷滅。

或有眾生臨命終,死相現前諸惡色,

見彼種種色相已,令心惶怖無所依,

若能至誠稱我名,彼諸惡相皆銷滅,

由我大悲觀自在,令生天人善道中。

此皆我昔所修行,願度無量群生眾,

勇猛精勤無退轉,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如應觀我身,令其應念鹹皆見,

或有樂聞我說法,令聞妙法量無邊。

一切世界諸群生,心行差別無央數,

我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聞見皆調伏。

我得大悲解脫門,諸佛證我已修學,

其餘無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善財汝於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識,

專意修行無懈心,聽受佛法無厭足。

若能聞法無厭足,則能普見一切佛。

云何見佛志無厭,由聽妙法無厭足。」

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爾時善財童子,聞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此大悲清淨偈已,歡喜踴躍,充遍其身,生愛敬心,增信樂心,發清淨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菩薩足,長跪合掌,於菩薩前,瞻仰一心,以偈贊曰:

「天人大眾阿修羅,及與一切諸菩薩,

以妙言音共稱讚,大聖智慧深如海。

能於一切眾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

一智同緣普救護,種種苦難皆銷滅。

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

又能幹竭於大海,令大山王鹹震動。

聖者菩薩大名聞,號曰大悲觀自在,

云何我以微劣智,於仁勝德能稱讚。

我聞聖者諸功德,無斷無盡大悲門,

因是發起清淨心,生我智慧辯才力。

我今處於大眾會,以大勇猛而觀察,

稱揚讚嘆妙莊嚴,恭敬至誠無懈倦。

如大梵王居梵眾,映蔽一切諸梵天,

菩薩吉祥妙色身,處於眾會無倫匹。

菩薩顧視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聚,

具足廣大菩提願,普利一切諸天人。

種種華鬘以嚴飾,頂上真金妙寶冠,

光明淨妙過諸天,威德尊嚴超世主。

圓光狀彼流虹繞,外相明如淨月輪,

頂相豐起若須彌,端嚴正坐如初日。

腰系金絛色微妙,現殊勝相放光明,

伊尼鹿皮作下裙,能令見者生歡喜。

妙身種種莊嚴相,眾寶所集如山王,

腰垂上妙清淨衣,如雲普現無邊色。

真珠三道為交絡,猶如世主妙嚴身,

恆放淨光普照明,亦如朗日游空界。

身色淨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華聚,

以白瓔珞為嚴飾,如白龍王環繞身。

世主手執妙蓮華,色如上妙真金聚,

毗琉璃寶以為莖,大慈威力令開發。

出過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猶日輪,

顯現如在妙高山,香氣普熏於一切。

於諸惡鬼部多等,黑蛇醉象及獅子,

痴火毒害蔽慈心,及余種種諸危難,

重苦系縛所傷迫,一切恐怖無依怙,

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眾生類。

妙寶葉石為勝座,無等蓮華之所持,

百千妙福之所成,眾妙蓮華所圍繞。

極妙身光清淨色,從真勝義而成就,

諸天種種上妙供,鹹共讚嘆仁功德。

於尊能發清淨意,速離一切憂怖心,

眷屬快樂共歡娛,一切妙果皆圓滿。

大海龍王住自宮,及余居處諸龍眾,

常懼妙翅大鳥王,搏撮傷殘受諸苦;

或有眾生入大海,遇風鼓浪如雪山,

若遭摩竭欲來吞,恐怖驚惶無所救;

或遇醉象而奔逐,種種厄難之所纏,

至心憶念大悲尊,如是一切無憂怖。

大石山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極可畏,

有犯王法鎖其身,種種系縛投於彼。

彼諸苦惱眾生等,至心憶念大悲尊,

枷鎖解脫苦銷除,一切無憂安隱樂。

仁以大悲清淨手,攝取憶念諸眾生,

令於一切厄難中,獲得無憂安隱樂。

我今讚嘆人天主,最勝威德大仙王,

三毒翳障盡銷除,福智無涯如大海,

調伏眾生無懈倦,利樂平等無怨親。

願於菩薩妙金山,一切勝福皆成就,

普於十方諸世界,息滅眾生邪見心,

速獲如來無上身,普願眾生鹹證得。」

爾時有一菩薩,名正性無異行,從於東方虛空中來,至此世界輪圍山頂,以足按地。時此世界,六種震動,變成無數雜寶莊嚴。復於其身,放大光明,映蔽一切。釋、梵、護世、天龍八部、日、月、星、電,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及餘一切苦惱眾生,罪垢銷除,身心清淨。又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興一切諸供養雲,普雨一切香、華、瓔珞、衣服、幢蓋,如是所有諸莊嚴具,供養於佛。復以神力,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普於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令其見者皆悉歡喜。然後來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所。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性無異行菩薩,來此大會道場中否?」

善財答言:「唯然已見。」

告言:「善男子,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善財童子,於觀自在菩薩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門,以甚深心,隨順觀察,心無疲厭。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足,繞無數匝,敬承其教,辭退而行。往詣正性無異行菩薩所,頂禮其足,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菩薩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普門不動速疾行。」

善財白言:「聖者於何佛所,得此解脫?所從來剎,去此幾何?發來久如?」

菩薩告言:「善男子,如此境界,甚深難解,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沙門、婆羅門等,所不能了。唯諸菩薩,最勝精進,具菩薩行,無退無怯,已能親近諸善知識,善友所攝,諸佛所念,增長善根,志樂清淨,得菩薩根,有智慧眼,能聞能持,能解能入。」

善財白言:「唯願聖者,為我宣說。我當承佛威神之力、善知識力,能信能受,能解能入。」

菩薩告言:「善男子,我從東方具足吉祥藏世界,普吉祥出生佛所,而來此土。善男子,於彼佛所,得此法門。從彼發來,已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念中,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步。一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我皆遍入。以最勝心,至其佛所,以妙供具而為供養,及施一切諸眾生海。此諸供具,皆是無上心所成,無作法所印,諸如來所忍,諸菩薩所嘆。善男子,我又普見彼世界中一切眾生,悉知其心,悉知其根,隨其解欲,現身說法,或放光明,或施財寶,種種方便,教化調伏,利樂成熟,無有休息。如從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普門不動速疾行解脫,能疾周遍到一切處。如諸菩薩摩訶薩,隨順遍行,普於十方,無所不至,智慧境界,等無差別,善布其身,悉遍法界;至一切道,入一切剎,知一切法,觀一切世,平等演說一切法門,深信愛樂一切妙行,同時照耀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不生分別,於一切處,無有障礙。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為門主。其中有神,名曰大天。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禮菩薩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觀音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爾時世尊,於獅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遲速不同倫。

……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自余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謹案《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自「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至「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本文已竟。以下佛敕文殊揀擇諸聖修證,關於觀音返聞圓通之理,闡發最極精微,特錄於後。至於揀別二十四聖圓通之文,須從憍陳那等各陳所證,逐一細讀,方能首尾貫徹,前後相應,否則不知所指,況與觀音無涉,茲且從略。願讀全文者,可於本經五、六兩卷中對照參研,自易了解。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

《法華·普門品》三十五應,與《楞嚴》大致相同,是以此章僅錄偈頌。又此品偈頌,鳩摩羅什大師未譯,故舊本皆無,《文句》、《義疏》亦皆不釋。《續高僧傳》云:「偈系闍那崛多所譯。」見靈峰大師《法華會義》。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宏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夏蓮居大士:《念佛論》

根據黃念祖老居士錄音整理

乙未年的春節,正月十三,夏老師關於念佛的一次開示。過去老師每個禮拜到我家一次,很多人都能參加,這樣的道場現在很難遇到,解放了嘛。今天是殊勝又殊勝,有人能講,還有人能聽,有道場,鮮花莊嚴,同修又能聚會,這裡頭有殊勝的因緣啊。因為當時我那兒做道場,所以夏老師常去。那兒的地都成了金剛地了,這種話夏老師不止一次說。

底下就講到佛號了。這一句佛號,能夠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他特別讚嘆淨土法門,他說了四句,夏老師這裡引用了兩句。「淨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要離開佛法,可以行世間一切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要把世間法都扔掉,而能證佛法。所以這個法對在家人非常契機。《無量壽經》中,說完文殊、普賢、彌勒幾位大菩薩後,「德尊普賢品」,一開始就說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位正士是哪些人呢?正士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薩,不止是十六位,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的上品。賢護大菩薩,是位等覺菩薩,他降生在印度,一位大戶商人,很多經典都提到他啊。還有其他幾位正士,都是從它方世界來的,替佛弘化,現居士身。所以這個法門特別適合在家居士。為什麼呢?不要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不必離開世法而證佛法,畫畫啊,寫字啊,設計電腦等等,哪一件事能防礙你修行,世間的事都可以做。所以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當今這個時代。大家都能夠去生產,都能夠在社會上做工作,不用關著門去修持,所以它特別契機。不管將來社會發展成什麼樣,淨土法門都能適應時代。從現在起,一直到最後法滅。佛法住世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有四千年,一種說還有九千年,淨土法門都能契機啊。

所以夏老師說「這一句佛號,即是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就這一句佛號就可以證佛法。這一句佛號,不管幹什麼都可以念。古代有一位黃打鐵,只會打鐵,不識一字。拉風箱時,南無阿彌陀佛……,打鐵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三年之後,站著說了四句偈:「嚀嚀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至,我往西方」。說完後站著立化了。不廢世間法呀,他還是照樣打鐵,而證了佛法嘛。

夏老師的話,「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剛才有人說,念得時候還有些妄想,沒關係。只要這句佛號,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剛鑽出來,不跟著它跑,這句佛號馬上就接上,這個不礙事。必須得有個地方才能修,即是將世法佛法打成兩截了。非得有個地方,有個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兩截了。不需另外找一個環境,什麼地方都可以修,幹什麼工作都可以修。佛太慈悲了,淨土法門是佛不問自說的。《阿彌陀佛經》不是誰問的,佛自說的。佛告訴大家,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怎麼做才能去。為什麼佛不問自說呢?就是因為它能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師的話,「一句佛號稱為顯亦可,密亦可」。這一句佛號可以稱為顯教,說它是密教也可以。佛號即是密咒。淨土法門是密宗顯說。把密宗公開了顯說,就是淨土法門。夏老師的話,只要佛號不斷,在煩惱、苦痛、歡喜中,不忘即是功夫。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只要搶救,救一句是一句。這話說得非常懇切啊,只要肯念,成佛已經成功一半了。搶救,別管它是有妄想還是沒妄想。如果不搶一句是一句,以後還不一定有什麼痲煩呢。能搶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了,也許能念個一千句,一萬句。「搶救」這兩個字,大家要好好體會。

底下是夏老師的話,這一段很重要啊。「念到成片,一心不亂,理一心,事一心,都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苦樂忙閒老有這一句,就是證。這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不能證正覺」。念佛念到成片,就是能有一片很清淨。再進一步,就是一心不亂,理一心,事一心,這不大容易達到。事一心,就是老有這一句。無論在幹什麼,無論什麼時候,這一句都不斷啊,見惑、思惑都沒了,就到了事一心。這個很具體啊,所以佛法是最科學的東西。有很多人亂來,我們一下子就知道了,要說證到了事一心還有見惑、思惑,那就不是。理一心要破無明,這句佛號是破無明最好的方法了。理一心就是破無明了,就是證。念佛成片就是證。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老記得這句佛號,老把它當做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說,不要求你把佛法當做唯一的,只要求把它當做第一件事,這個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當做唯一的,別的都放下,那只能專心去修持了。現在不做這樣的要求,不符合時代,也不符合現在人的根器,而且這麼做也不見得就好。只要求你把它當做第一,把它照顧好,還有第二第三啊。但在有矛盾的時候,你要保持第一啊。兩個要選擇的時候,要保證第一,放棄第二。就這個就決定了你,能不能證。這個事咱們都能做得到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了。大家老說證,這就是證明,就是憑據,不證這個就不能證正覺啊。「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還想成佛就不可能了。

夏老師的話,「第一步證,就是要從這裡證起。不一心不亂,也能往生。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修持還是要專一點,不要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不管什麼還都有一點,其實一法就是萬法。要是真熟了,修行也就是六個字,生處熟,熟處生。貪嗔痴咱們太熟了,我們修持讓它生一點。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太生了,就是讓它變熟一點。就是念佛往生這件事,咱們老想不起來。要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要想生處變熟,你就是老提這一件事很容易變熟。一會這兒,一會那兒,那就不大容易熟了。所以不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應當要老念,苦也念,樂也念。不必要一名頂一句。我過去就用追頂法,一句頂一句,不是必須的。一句頂一句的好處呢,不給妄想留縫,就是緊了一點,不必老是這麼念。心中老有這一句,這一點不大好體會。不是一句頂一句,那心中怎麼會老有這一句呢,慢慢體會。只要心中老有這一句,就是一向專念。所以有的時候要體會,就是去把當時打掉的什麼話,都體驗起來。只要心中老有這一句。

夏老師的話,「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向專念,人人能辦」。還有些人不能辦的,那只是他不肯辦。還有人說身體上有缺陷,我「搶救」不了,沒有這回事。所以老有這一句,佛法時時現前啊,時時心裡頭都有佛法。夏老師說,「佛法能夠時時現前,塵勞就處處解脫」。時時都有佛法,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啊。底下這幾段話做證明了。夏老師講了念佛,這句佛號就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一句佛號當下即是常寂光。這是很殊勝啊,為什麼呢?夏老師說,正念相續就是「常」。念頭是正念,一念接著一念就是「常」啊。湛然不動就是「寂」。就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清湛極了,這裡沒有動搖就是「寂」啊。光明遍照就是「光」。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一由旬最少是四十華里啊。有人說,你修得好有一尺多高的光,其實這些都是誹謗,我聽了很不高興。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有人就喜歡找這的人看。當然這一句佛號就是常寂光。

「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啊。「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起了我要精進的心,這是妄,不是精進。所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啊。真正的佛法,沒有思量的地方。這些話都不是夏老師自己說的,多少經典都是如此,這是個總結。就看你肯不肯接受了,相信不相信了。「常思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陷」。常常想著淨土就在眼前,老當眼前就是淨土,你在日用上頭頭沒有欠缺的。這就是淨土,香光莊嚴,這就是佛法。

最後夏老師說了一句偈子:「堅持正念相繼不斷」。貴在堅持要相繼,關鍵在相繼。所以剎那的見法也不是難事,就是相繼大難。堅持正念相繼不斷,這樣的話怎麼樣呢?「常寂光中時時相見」。彼此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常寂光土是極樂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是佛所居的土,法身大士所居的土,稱為常寂光。凡夫往生,只是在凡聖同居土。斷了見思惑,才能生到方便有餘土。破無明,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四十二品無明,這裡是很深啊,無明破了一層還一層。破一層就可以分證常寂光土,全破淨了就是佛了,究竟的常寂光土。那麼,只要正念相繼不斷,就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里無異對面」。雖然相隔萬里,跟在對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說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里無異對面。「如人飲水自己體驗」,就像人喝水一樣,是冷是熱的,自個知道。因此,我們說佛法是真實不虛。

今天啊,有這麼殊勝的機會,我有二十幾年沒到這兒來了。當年,夏老師說這些開示的時候,就坐在那面,我就坐在這個位置,就在這個屋子裡。今天我很慚愧,主要講了夏老師的兩段偈,全拿出來講時間不大夠,把重要的拿出來供養大家。那麼,在目前這種形式下,這樣的聚會還是很稀有的,應當珍重。我擱耽大家不少時間,向大家道歉。

●夏蓮居居士:《心經》講記

夏蓮居居士講龍尊筆記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然後說《般若》二十二年。《心經》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經》全部。

《心經》譯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種。常讀是玄奘大師所譯。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餘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關後,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玄奘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

今日講述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稀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般若是體,波羅蜜是用。若非波羅蜜,則般若何用?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蜜有六,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亦可分為十。

「般若」,譯為「勝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為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波羅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

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為什麼當前是無明?這是由於,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

「觀自在」,即觀世音。慈觀、悲觀、智慧觀。梵音、妙音、海潮音。《觀音贊》(大師所撰)如能體會很好。

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

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離般若。例如布施,施小孩以刀、以有毒菌食物,則不可。布施如三輪體空,則可到彼岸。余例此。

怎麼能一門深入到彼岸?非般若不可。

云何般若?曰:觀自在。

佛法可以少文而得多解。「觀自在」,「觀」用目,可以用耳,指慈觀、悲觀、智慧觀。

觀什麼?曰:觀自。什麼是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要緊的是觀自己在不在。一切時中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則在。

觀汝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方法。常常在,則一根還原,六根解脫。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己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

修行人須經過多少困難、失敗、流淚,才能入門。六祖是一超便入門。

行者第一步從觀自在入手,觀自己念頭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習氣。

最要緊的是破我執。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護疼,哪裡疼,哪裡下針。

度煩惱必須般若,觀自己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菩薩煉心,如礦師煉礦。礦石成金後,不復成礦。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覺有情」義。

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

「深般若」的「深」字應注意。眾生淺見,不深則不能入門。不圓發三心,則不是佛教徒。

三心者:一、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業,無般若也不行。二、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離不開般若。三、大悲心,無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

三心未發信非深,故不能稱為佛教徒。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

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

為何用「照」?太末蟲能緣一切,唯除火焰。妄想無孔不入,獨不能緣般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故不能用想。

這些話等於佛說。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黃念祖我敢保險他永遠福慧雙修。(大師說法突有這麼一句,必有機緣,故照原抄寫,以存其真。)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密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句佛號須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

分別是業識,識是染,照是淨,照才能知五蘊皆空。五蘊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而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大乘菩薩境界。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煉為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又可精煉為《心經》,全部《心經》可歸入一句「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再歸納為一個字——「照」。

眾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路分明甚,何去何從,各自勉旃。

盼大家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裡去了?取得了什麼?每付之一嘆!

乙未元月十三日(1955年)在我家開示

(據《淨宗學會六十周年紀念冊》、黃念祖《心經筆記》講座參訂。「龍尊」系黃念祖居士法號。黃老《心經筆記》講座云:「我的這個筆記有個特點,多是原話。我不能速記,怎麼能夠記住原話呢?就是夏老師說好幾句話,我記一句,所以所記下的這一句是原話。但是儘管這麼記,一句一句摘下來之後,回頭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師的精華。所以今天大家聽到這個筆記,也等於聽到夏老師親自在講。因為它很多是原話,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絕對是原話。」)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夏蓮居居士:《聯合祈禱法會緣起》(節錄)

夏蓮居居士撰

蓋聞佛法無邊,靡求不應。願力果切,有感斯通。慨夫時丁末運,人鮮正智;三藏教晦,五濁苦滋。具縛凡夫,逐境背覺。平等性內,妄見有我。娑婆世間,充滿無明。由無明而生貪瞋,因貪瞋而起爭奪。烹肥宰鮮,頻栽報復之根;弱肉強食,不顧呼號之痛。迨乎同業共感,果報成熟,遂致八方鼎沸,萬姓倒懸,烽火連年,流亡載道。猶復爭奔惡趣,不捨迷途。中於功利之餘毒,溺於物質之享受。罔計將來之禍,務極目前之歡。已瀕池枯魚爛之危,仍無巢覆卵破之懼。效飛蛾之投焰,類狂象之飲鳩。戰地災區,已滿無主之魂;歌台舞榭,仍多不速之客。喜壽互慶,揮金若泥;貧困乞援,惜資如命。寒畯難謀半飽,豪貴日食萬錢。彌富彌慳,得過且過。治亂興衰,與己何關;貨利聲色,非伊人任。諂慢嫉驕,習成本性;貪瞋痴愛,視為固然。加以詖詞莠說,積非成是,邪正不辨,真偽莫分。又或名為道侶,號稱信徒。不知佛是何人,法為何義。飲博公行寺院,葷腥竟入殿堂。甚至謬托鬼神,詐取財貨。大火聚中,尚嫌薪少;輪迴路上,已忘苦多。口無肺腑之言,胸唯勢力之見。以機詐為妙術,嗤道義為迂拘。禮義久成腐論,節操僅存名詞。桑濮之跡,演於見聞;鄭衛之音,喧乎閭巷。郡縣乏察孝與廉之舉,庠序抱學絕道喪之悲。戾氣彌天,綱紀掃地。麟鳳匿跡,狐鼠笑人。正義愈湮,公論益紊。元氣已斷,民生日凋。四維不張,於今為烈;百常廢墜,振古未聞。禍莫過於恥亡,哀莫大於心死。實為千古之變,非僅一世之憂!以殺盜淫妄之因,感焚漂劫奪之報。現象若此,禍將焉逃?不有懺禱,其何以濟?

同人等目睹現狀,彌深杞憂。敢雲胞與為懷?實緣禍將切己。自慚救時有心,回天無力。夙夜焦慮,殊鮮良圖,只有各盡所能,聯合祈禱。譬如國醫臨症,審脈定方,病從何得,必從何治。應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降之端,唯人所託。《書》曰「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詩》雲「自求多福,祈天永命」。道家亦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佛教每云:「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義既貫乎各教,理尤通於一心。實萬億載不磨之定例,非一二人獨據之私言。

是祈禱之意義,古今所同。而儀式之詳賅,則佛教為備。佛教祈禱,亦有多種。普遍易行,無如持名。持名之法,精深博奧,統賅八教,圓攝五宗。自非曾探教海,實難略窺津涯。粗陳所知,俾破疑網。(下略)

(此次各界聯合祈禱息災法會,前後凡七晝夜。道場四眾,不但無一倦容,而且聲情激越,感動遠近,隨喜陸續參加者,每日將近萬人。可見愛國敵愾之心,皆具同情也。此文當日曾為各方所傳誦,而敵偽報紙則一律禁止登載。茲從舊存印刷品中錄出前半,敵偽時期之社會實際情況,可略見一斑。至於《孔誕紀念宣言》,因原文過長,未及錄入。統俟將來於「拾遺卷」中,再行編入。寶賓謹注。)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