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康寶鑑」里的同善養生(四):寫《口孽戒文》,積陰德,官至御史
嘉興縣有位書生,他天性敦厚,喜歡隱惡揚善,凡遇到同學或親戚朋友們談論閨門婦女之事,就會去嚴加阻止,厲色勸告。他還寫了一篇《口孽戒文》,用來警惕自己和訓戒後學。
後來他進試院參加考試,在發榜前的一晚,於夢中見到已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前世就少年考中了進士,但因恃才傲物,上天便罰你今世屢考屢敗,終生不能發達。但上個月有一位考生,他本來會在此次考試中獲得功名,但因為姦污了一個未婚少女,而被上天除名了。文昌帝君向上天上奏,說你作了一篇《口孽戒文》,常用來勸誡後學,因此積了很大的陰德,現在已將你的名字遞補上去,所以明天發榜你必定考中。此後,你應當更好地修身積德以報天恩啊。」書生聽後,驚喜不已,發榜後果然中了進士。之後,他愈加謹慎,力行善事,後來做官做到御史。
附註:所謂口孽,就是口過之業障,包括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說話就代表一個人的想法和心聲,所以心正則言正,心邪則言邪。好談人之是非,黑白不分,造言生語中傷,此皆有心之口孽;如無意中談人之短處,此為無心之口孽,但皆都是口過。
言詞一出口,即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如滾雪球般的向四方傳播,如果言詞都是口孽,那這個口孽之業障也隨其散播之廣大而變得非常深重。更何況如果說話的內容原本就是無中生有或夾雜不實,「言者未審其實,聽者信以為真」,那受謗者有口難辯即致成冤屈,那言者之口孽,就真是大得不得了。
眼見未為真,耳聽未為實,今天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觀之,認為別人錯了,但三、五載後,回頭一看,才覺自己當初有所偏執,而且觀點有誤,這也是我們經常之體驗。如果當時已經得勢不饒人,把別人之過四處張揚,那今天雖知自己的看法和言詞有誤,但卻已覆水難收了,跟人之怨已成,自己之孽已種。
當我們見人之過而心中生起惡念或批評,自己的心當下已經不清淨,瞋心已起,自己也都在做惡犯過了。人非聖賢,每人每天都難免會犯錯,多是因為自己不察覺、貪圖方便或根本不知道那是做錯,所以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包容之心。我們每日生活所見那麼多人,實在很容易見到別人不是之處,如果心中因此常常生起惡念或批評,自己的煩惱只會無休無止,心情也會此起彼落,瞋心也必串習成河。何必以別人之過來壞自己清淨自在之心境呢?六祖惠能大師曾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應當「見人之過,反觀自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注意力從別人身上放回自己身上,心自然會從別人的對錯跳脫出來,不會心隨境轉而不得自在。
所以如果有人有犯過,對他必先舉其長處,而後婉言其短處,使他有所感動而去改過。若一味談人之短處作為樂事,只會容易惹人心生怨恨,而最終成為仇家。
巧言令色,信口雌黃,壞人家風,損人名節,皆是口孽之過。言者,就算本來褔澤深厚,但亦會因此而折損褔報,最終受到世人之不齒,此皆從口孽所造成。所以做人必須修好口業,切勿造成口孽以給削去褔報。詩曰:「好說是非惹罪愆,不修口業使其然;巧言令色非君子,褔澤將因削減焉。」
「壽康寶鑑」里的同善養生(五):因制止別人口孽,由餓死命轉為當大官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席匡,他小時候就已經特別聰明,悟性甚佳。有一日,他遇到一位相士對他說:「你臉上有一條紋路延伸到口角,這是餓死之相,明年就會應驗。」席匡聽了後,一直都很擔心和憂愁。
有一天,席匡在路上遇到有人正談及別人的閨房之事,由於這關係到當事人的名節,於是他就嚴厲地呵斥了他們。這些人此時才覺悟自己的說話會敗人名聲,而且都是在做口業,因此實時心生慚愧,馬上住口。這件事情亦因此沒有傳揚開去。
一年之後,席匡竟然安然無事,沒有餓死。後來他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很驚奇地問:「你做了什麼大陰德的事,為何你現在的臉相與原來餓死之相已大不相同呢?」席匡後來還做了很大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