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十部佛經告訴您佛門孝道的博大精深


時間:2018/9/5 作者:跟阿彌陀佛回家

彙編《佛門孝經集》,主要是受到偽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流行的刺激。這部偽經現在非常流行,一些寺廟也在流通,甚至一些著名的大法師也在講解,一些寺廟甚至在盂蘭盆節時組織信眾共修這部偽經。其實,這部偽經早有定論,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就已經認定其為偽經,並且呵斥了流通這部偽經的做法。我們也曾發文「

恭敬法寶,拒絕山寨

」說明過這部偽經與名稱只差一字的真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別。佛門許多高僧大德也批評過這部偽經。但是,看來效果並不明顯。怎麼辦?中國佛學院有位法師指示我們:不如將真經印好給寺廟送上門去。

之所以將這十部佛經彙編在一起流通,一方面是因為《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篇幅太短,不方便單行;更重要的原因是,想要彰顯佛門孝道的博大精深。長期以來,許多人誤以為儒家在孝道方面更加擅長,許多人學習孝道往往更熱衷於閱讀儒家的著作。殊不知,佛門對孝道更有研究。無論是在孝道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儒家。佛門孝道更深刻,因為佛教認為不僅要照顧好父母的身體,更要勸他們皈依三寶,努力修行,乃至往生西方淨土,最終成佛。這才是徹底盡孝。佛門孝道更廣大,因為佛教認為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都是前世父母。我們不僅要孝順今生父母,還要善待作為前世父母的一切眾生,要戒殺素食,利益一切眾生。因此,佛門的孝道推到極致,就是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成佛。佛門孝道如此博大精深,學習孝道唯讀儒家經典,而舍佛門經典不讀,何其顛倒?

在《佛門孝經集》的選目上,我們考慮到《地藏菩薩本願經》目前流通甚廣,四處可見,修學者眾多,就不再重複印刷流通了。以下簡要說明入選各經的特點或者我們修學的重點: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雖然篇幅短小,也沒有偽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那樣善於煽情,但是,卻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突出皈依三寶的重點,抓住了孝順父母的關鍵:勸父母皈依三寶,修行佛法。

在《佛說孝子經》這部經中,佛陀指出世間孝敬父母到了極致,也不算真正孝敬父母,也不足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唯有勸父母皈依三寶,修行佛法才算是真孝。而如果父母真的冥頑不化,不願意接受佛法,子女在耐心勸導、用作奸犯科者受懲處為例警示父母不靈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採用哭鬧不吃飯的方法,懇求父母信佛。

《佛說盂蘭盆經》,這部經是佛門重要節日盂蘭盆節的來源。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都無法拯救自己在惡道中的媽媽,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指示大目犍連應該在結夏安居結束時,向僧團供養,由僧團集體之力來救拔自己的媽媽。農曆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結束,都會有多位僧人修行證果,所以這天被稱之為佛歡喜日。每年佛子們,都會在這一天,來到寺廟,供養僧團,請僧團來超度救拔去世的父母,超度救拔前世的父母,也為在世的父母積累福報。這部佛經是最能體現對去世父母孝心的一部佛經。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是記述了佛陀在父親淨飯王臨終去世時,如何盡孝,如何照顧父親、安慰父親的一部經典,感人至深。不僅是佛陀親自示範如何為父母送終盡孝的經典,也是一部指導我們給父母和他人進行臨終關懷的重要經典。

《佛說睒子經》敘述的是釋迦牟尼佛前生做孝子的修行故事。當時一切妙行菩薩,在兜率天看到了一對夫婦,盲目無子,卻想入山修道,於是發心投胎為子,名為睒子,侍奉父母,入山修道,受盡辛苦。最後,睒子被國王無意中射傷,臨終前還囑託過往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盲父母。最後在睒子孝行感動之下,天帝釋、釋梵四王以神藥救活了睒子,父母目開眼明,國王及隨獵者,奉持五戒,死後升天。

《佛說鹿母經》敘述的是釋迦牟尼佛前世作為鹿母的修行故事。國王令獵者捕捉野鹿。母鹿不幸被捉,於是懇求獵人放自己回去與鹿子訣別,告訴它們哪裡有水草,如何保護自己,然後信守諾言回到獵人那裡去受死。本經寫菩薩在顯現為動物母親時對子女的恩德,提示我們在無始輪迴中,六道眾生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真要完美地踐行孝道,就必須要普度一切眾生。

《大方便佛報恩經·孝養品第二》中,佛陀宣說:「一切眾生亦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品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前生為須闍提太子時,難捨能舍,身體肉血供養父母的感人事跡,完美示現了孝道與菩薩行的統一。

《五母子經》中,一位證果的沙彌具有神通,了知自己一身曾經為五位母親作子,今天自己已經解脫,而五位母親卻為他早夭以及出家修行而晝夜啼哭,感傷愁毒,不能自止。本經感慨世人貪戀家庭,不能斬斷恩愛,無法解脫,凸顯了建立在解脫基礎上的佛教家庭觀與世俗家庭觀的根本差異,值得注意。

《佛說五無反覆經》,說有一梵志,從羅閱祇國來,聽說舍衛國人慈孝順,奉經修道,敬事三尊,就到舍衛國來。結果看到一家人兒子毒蛇螫死,結果父親照樣耕地,不看其子,也不啼哭,只是托梵志向家裡帶話,兒子死了,只需帶一個人的食物來就夠了。死者的母親、姐姐、奴僕面對死訊,都淡然處之,沒有啼哭。梵志感到不解,佛陀告訴他生死無常的道理,他才領會到:「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欲為亡者請佛及僧,燒香供養,讀誦經典,能日日作禮,復至心供養三寶,最是為要。」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善生經第十二》,有多個譯本,是佛教全面規範在家人居家生活的重要經典。其中有子女如何敬順父母,父母如何敬視子女,弟子如何敬事師長,師長如何敬視弟子,丈夫如何敬待妻子,妻子如何恭敬丈夫,親族之間親敬,主人如何關心僮僕,僮僕如何奉事主人,檀越如何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如何教授檀越等方面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佛經特彆強調雙向的責任,而且即使上對下的行為也用「敬」字表達,而非只強調單方面的義務。

以上這些內容,非常豐富全面,既有注重世間法人天乘的內容,也有側重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內容,充分彰顯了佛門對孝道的深刻認識,值得我們佛子反覆閱讀,身體力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