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喜歡布施的人都因為不注重生活的這一些行持,都能把壽命折到只有三十五歲


時間:2018/9/10 作者:至誠感通

摘自《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第13集

2010/9/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在宋朝有一個讀書人叫符仲信,他樂善好施、喜歡布施。結果三十五歲的時候生病,剛好到了陰間。曾經讓他幫助過的人看到他很驚訝說,「恩公,你怎麼會現在就到陰曹地府來了?」就請教旁邊的冥官(陰間的官員),他很喜歡布施,怎麼會三十五歲就到陰間來了?結果這個冥官就說到,這個符先生本來是饑寒的命、是很貧窮的,但是因為他喜歡布施,他這一生可以白手起家積累些福報。但是因為他有兩個不好的習慣:第一個不燒香,第二個都睡到比較晚。這些人一聽了很驚訝,就這兩件小事。這個冥官又講到,他本來是活到五十九歲,現在只能活到三十五歲,就因為這兩件事,把他的福報、壽命給折掉。

這個我們冷靜細細分析,小事可以見一個人的心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假如心地在某些方面是錯誤的,卻讓人看起來像個善人,那個都是偽善。心地真善,應該一切行為都善。我們修行很怕落到偽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現在學習的人都是為了給別人看,好看用而已,沒從心地隱微處默默洗滌。

不燒香,心裡沒有祖先,沒有天地鬼神,這個孝敬就不足了。晚起,我們說的「飽暖思淫慾」,一個人晚起之後,他的邪思邪念就會特別多,所以意惡就會很重。俞淨意公是讀書人,比我們的學問不知多多少倍,他修了一輩子,到了中年窮困潦倒,還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灶神告訴他,「意惡太重,專務虛名」。這個意惡就多,貪瞋痴慢疑都是意惡。

我們今天面對主管,是是是,好好好,表面上看起來很恭敬,背地裡懶惰,甚至於是罵自己的主管,這個損陰德,都損得非常大。我們學《了凡四訓》知道,「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你們怎麼都沒有反應?我們是不是《了凡四訓》還要再重學一遍?你們也沒反應,不覺得,「我們都學過了」。學過了,你看,好像恍若隔世,我念的時候,你們好像第一次聽一樣。這個學,每一句要領納在心中,拳拳服膺,不然都是落印象,很難在這一生得利益。「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領導不對那是他的事,我們自己不守倫常,那是我們自己造業。我們自己真正守本分,自有我們的福慧雙修,誰能障礙得了我們?這理要想通,就不怨天尤人。

真正的德行在哪?父母不好,我依然是個孝子;老師不好,我依然是聖賢的好學生;領導不好,我依然是盡忠職守的忠臣,這才見出可貴處。你說,得要領導好,得要父母好,我才能好,那叫分別執著,那叫挑境界,那跟修行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是在順境福報當中產生貪求。「我喜歡的人事物,我才接受」,那不叫貪求,不然叫什麼?順境不好修,一順了,喜歡這個人,喜歡這件事;不接受那個人,不接受那件事。順境淘汰人,我們自己不知不覺心性在產生執著點,我們假如不很冷靜觀照發覺不了。所以,灶神爺提醒俞公,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不清楚自己問題出在哪兒。

剛剛給我們提到的也是《彙編》裡面的故事,這個符仲信,他一生也是喜歡布施,可是這些生活放縱了自己,都在折福,自己不知道。所以這一些曾經受他幫助的人,了解到這個情況非常警惕:這麼喜歡布施的人都因為不注重生活的這一些行持,都能把壽命折到只有三十五歲,那我們怎麼敢再輕易放縱自己的習氣跟欲望?這一些道理、故事,我們得多學多看,不然到時候,覺得自己修得不錯,結果果報又不好,還罵佛菩薩、罵古聖先賢,那罪上又加一條了。這個絕對是真理,我們不能懷疑。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任何不如意、沒有好的結果,都要回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度才好。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