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所有做事的心態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自私自利,一定會招來很多埋怨


時間:2018/9/13 作者:至誠感通

恭摘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2011/7/30第16集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所以,夫子在這一點上是特別彰顯義理,「正己而不求於人」,不能懂一個道理了先要求別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人生要能無怨,別人對我們沒有怨,以至於我們不怨人,自己要能不怨人,最重要要明理,最重要是反求諸己,就不會怨人。因為很清楚,人生所有的招感都是自己心感召來的,那還有什麼好怨人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應來的。今天人家罵你了,一定是你以前也都常罵人,才會感來,這不怪人,所以明理的人決定不怨人。「可是我這一輩子沒罵他,他還是罵我。」那很好,你這麼一思考,你就要開悟了,你就會找尋最徹底的答案。終於明白,是上輩子罵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生沒有壞事,你被罵了以後,開悟,人生道理搞清楚了!人生真的沒有壞事,只要你的心態對了,每件事都是大好事,都對你的德行有所增長。所以自己要不怨,要明理,做到不讓人家怨,首先,不要要求別人,要求自己,自己做不好就要求人,人家心裡不服,就會有怨。

再來,「平心則無怨,盡心則無悔」。我們常說,要走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心地一轉就能無怨無悔了。平心,對人公平,你不會招感來人家的埋怨。您看當爸爸媽媽,你的孩子三個、四個,你假如不公平,怨就來了;在團體裡面,你疼愛這個、寵愛那個,人家一定會很受傷,也會很抱怨的。所以,能公平、能不要求人、能不自私自利,才能無怨。什麼事情都只先想到自己,人家看了一定很受不了,這個人真是,都是自我。有利益了,都是自己搶在前頭,哪有人家不怨的道理。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所有做事的心態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自私自利,一定會招來很多埋怨。人家埋怨我們,第一個對他身體不好,第二個那個磁場一傳來,我們會生病,是吧?那個磁場每天在那裡想,這個人怎麼還活著?這個人怎麼還活著?那個磁場不好。所以人還是要廣結善緣,不要跟人家結怨。有時候覺得今天怎麼耳朵這麼癢?好好冷靜想一想,得罪了誰?人家已經在那裡罵了。

而「正己而不求於人」,是非常的體恤人心。因為知道自己都不做好又要求別人,人家心裡決定不服,我們不願意人家這麼對我,我怎麼可以這樣去對人,是吧?一個人沒做到都要求你,你服嗎?不服,那我們也不能這樣去要求別人。其實人的慣性太強,太習慣先要求別人。在《中庸》裡有一段話很有味道,「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就是你希望兒子怎麼孝順你,你先依這個標準去孝順你爸爸。「哇,做不到。」您看,都會要求,自己也是兒子,做不到。「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弟弟,你要對我怎樣怎樣才可以喔。」自己也是弟弟,對哥哥做不到。「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對下屬說,「你們應該對我怎麼盡忠。」結果以這個標準衡量一下,「我對我的領導也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就先要求別人,這個人家接受不了。所以「恕道」是推己及人,你自己都不願意了,人家怎麼接受得了。所以不能要求人,自己先做到最重要。道家《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自然感化別人,而不是去要求別人。《中庸》還有一句,「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我們希望朋友怎麼對我好,首先,這個要求先去對其他的朋友,做得到嗎?這個恕道確實對我們處事待人是很好的一個提醒。

其實我們現在讀了《中庸》這一段話,我們很冷靜一點,只要你對任何人有要求的時候,馬上問自己:我那個要求,我自己做到沒有?要要求兒子了,突然想:我要求兒子好好讀書,我好好讀書沒有?我要求孩子要孝順,我孝順沒有?這麼一想,不只不生氣、不只不要求,不好意思,臉紅了。這個感受,我特彆強烈。因為偶爾剛好在電視上看到六七年前講的碟片,我站在那裡看自己,看著談……談了一段之後,我是後背一直在冒汗。你看,統統講給別人聽,自己還沒做到!所以是愈講愈恐慌,不能道理都講給別人聽,自己不做。我很怕突然有一天,身邊的人說,「這個道理就是你講的,你怎麼都沒做!」我真的會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想找一支鏟子,挖一個洞。所以從事教學的人,為人父母者,或者為人領導者,常常是講給別人聽,但是也要很冷靜,得要自己真正去做好,不然所講的道理都成反效果,都成人家的怨,那就不好了。

這是我們從孟子這一段話,給自己的一個反思。所以《論語》當中有講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是要求自己,小人才是去指責要求別人。這個話都是非常懇切的來勸我們,君子、小人就在我們的心態,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念之差。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