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我們要善於去體會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時間:2018/12/16 作者:傳統文化紮根網

我們要善於去體會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再來,「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心裏面能夠常常很歡喜、很自在。這裡有個前提,就是我們所作所為一定要讓他安心、放心。假如我們的德行不好,縱使你每天都供養父母很好吃的飯菜,父母吃了之後會不會快樂?也不會;他可能邊吃還邊幫我們提心弔膽。中國的父母比較含蓄,他心裏面的感受,有時候不會在言語當中流露,所以我們要善於去體會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論語》裡面有說,君子要有「九思」,要有九個常常懂得觀照的一些態度。哪九個?第一個是「視思明」,第二個是「聽思聰」,要能從父母的言談當中,聽出他們心裡的需求。比方說我們很久沒跟父母打電話,母親打過來,還等父母打給我們,我們已經太失禮了。父母過來跟你問問你現在的工作狀況,雖然是在問你的工作狀況,事實上我們應該能聽出來,他已經在想念我們,甚至於是想念孫子。我們聽得出來,我們就不等父母開口,主動要回家去探望。其實人只要上了六十歲以上,老得就會愈來愈明顯,當我們一、兩個月沒看到父母,一回去一看到會有什麼感覺?怎麼老這麼多!所以我們要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機會,善體親心,常常去關懷、去問候。這是「養父母之心」。

再來要「養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我們把身體照顧好,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假如我們用自己的德行,對家庭、對社會有所貢獻,最高興、最滿足的是誰?是父母,還有老師。這是養父母之志。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很多父母因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會方面他想盡力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當他的孩子能夠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他會覺得很欣慰。(蔡禮旭老師講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