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圓瑛大師
丁二明所修行
【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解】『行』即菩薩因地所修清淨法行,用耳根工夫,反聞聞自性。『深』者,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一時清淨。『般若』乃三德之一,由自性法身德真理之中,本來具足般若德之真智。修行般若德,自可得解脫德之大用。行深般若,即以真智照真理,工夫深造之境。真理如摩尼珠,真智如珠之光;智不離理,如光不離珠。大用,如珠光照。『照見五蘊』二句,即真智所發之大用也。『波羅蜜』,華言到彼岸。既行深般若,則真智契真理,智光不外洩。六根對六塵之境,如鏡照像,不生愛著。既不愛著,自不作孽受苦,故可離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多』者,定也。梵語三昧,又雲三摩;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之圓通大定也。『時』即定慧均等,寂照不二,觀聽圓明,自在無礙之時也。
丁三明觀行境
【經】照見五蘊皆空;
【解】『照』即般若智照。『見』即圓明真見。非同眾生黏妄發光之妄照,隨塵流轉之妄見。『五蘊』古譯五陰,玄奘法師譯為五蘊,各有取義:陰者,蓋覆義;蘊者,積聚義。若合二義解釋,則更為明顯。由積聚五者覆蓋真性,致令真性埋沒於五蘊身中。正所謂:五蘊身中有真佛,無奈人人不自識。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色,質礙義:即是眾生世界,內外四大之色法。受,領納義;即是受心所(心所即心使,心之所屬)領納前塵諸境界。想,想像義;即想心所取所緣境界之分劑故。行,遷流義;即思心所念念相續,遷流不住故。識,了別義;即八識心王了別一切所緣之境。因此五蘊蓋覆真性,般若智光不得透露。妄執身心世界,悉皆實有。不知性本真空,所以妄生貪著,不能看破,常沉生死苦海。菩薩照見五蘊,一一皆空,不僅無相之受想行識是空,即有相四大和合之色亦空。四大者,地水火風也。四大為生人物之本,一切皆由四大和合而成。如現前桌上花瓶,先由地大之土,和以水大成泥,方可為瓶。加以火大燒之,燒時必加風力。人亦四大和合所成:皮肉筋骨屬地大,精血痰淚屬水大,周身暖觸屬火大,出入氣息與運轉屬風大。四大和合,虛妄名生。四大別離,虛妄名滅,人若死時,風大先散;何以證知?鼻中無氣息,手足不運轉。次則火大而散,周身冷觸。若不收斂,水大則必流溢於外。地大之皮肉先化,筋骨後銷,到底成空。此但約滅色歸空,淺近之空理。究竟現在世界眾生,五蘊之法,猶如夢境,當體即空。眾生之不悟是空者,因無般若智照,妄生執著,如夢中執夢境為實有;夢境豈不是當體即空乎?然此種譬喻,恐猶疑惑;謂現前所見之世界眾生,非夜間夢中所見,乃是日間大眾公共所見之境,何得比例?這等正是夢話。當知一夕之夢為小夢,一生之夢為大夢。不悟,都是在夢中度日。古人謂大夢誰先覺,即此義也。一覺則般若智照現前:無我相,則色蘊空矣;無我見,則受想行識四蘊空。身心世界一一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