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家庭里講理氣死你,講情義才能互相疼愛


時間:2018/12/4 作者:王習訓

有一句話講得好,我們從這些話,都可以反思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讒不自來,這讒言它也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夠進入我們的心,進入我們的家庭,「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這離間的話,「間不自入,乘隙而入」,家庭裡面有猜忌、嫌隙了,這些離間的話才有機可乘。我們看《德語故事》裡面,文燦在「悌篇」,文燦的哥哥住在他家吃他的、用他的,還拿他的錢去喝酒,結果喝了酒發酒瘋回來打文燦。鄰居看了很抱不平,要來罵他哥哥,諸位學長,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終於有人幫我出氣了。大家看,假如文燦有把他哥哥絲毫的不是放在心上,那可能別人要來罵他哥哥,他會覺得很高興:有人幫我出氣!那可能隔閡嫌隙就要產生了。文燦衝出去擋住他的鄰居:你們不要離間我兄弟的感情。你看那種天性兄弟的骨肉之情,沒有絲毫的怨放在心上,就生怕兄弟失和。我想當下這些鄰居,也被他這分情義給感動。

這個劇情會不會繼續發展下去?Hello會不會?人對義理應該多一些想像空間,無限的延伸,你會悟到很多道理。請問文燦出去擋住大家,他的哥哥酒醒過來了,會不會知道這件事?當他聽到,他弟弟去擋所有抱不平的人,他哥哥的慚愧心不就起來!所以家庭不是講對錯的地方。家庭里講理氣死你,講情義才能互相疼愛,你不要把家裡客廳變成法院就很痲煩。而我們來看,言語當中讒言也好、是非也好,在談論的過程當中,第一個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態,第二個聽話的人是什麼心態,第三被談論的人知道了又是什麼心態?所以每一句經句你用心去體會,那個義理深廣無際。我們假如繼續就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今天我們就講這一句就好了,大家相不相信?你們沒什麼反應是?你看這些義理真的你用心去體會,收穫會跟人家不一樣。比方我們今天言語,我們每講一句話,動機在哪裡?為對方好。你說我勸他勸不動,我去找一個他會聽的人,讓他去勸他。因為我們有時候學傳統文化,聽到一句了就執著一句,這個理是圓融的。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任何人的過失我都沒有看到,我也不會去講。沒看到叫是非不分,看到了放在心上叫執著、著相,要看了很清楚又不放在心上叫功夫,看了以後分別執著煩惱就起來那叫分別執著。可是看了你很清楚他的問題在哪,又盡力的去幫他,這叫了別,不叫分別。我們真的為對方著想,聽的人他可以感覺到,你的那分為對方的心,就可以配合去幫助對方。所以在團體當中,這種團體的一種處世氣氛很重要,比方李炳南老師給我們的教誨,「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善,即思齊,這個風氣很重要。今天我們沒去掉嫉妒,看到人家好,講話都酸酸的還挖苦,那整個氣氛不和諧怪怪的。「見人有惡」,人家有缺點不足,「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先不說,為什麼?信任還不夠,說了反而誤會。多去利益他,多做好去影響他就對了。「見人錯事」,他已經錯了,「不指責,要協助」,怎麼善後,怎麼善巧的勸告他,哪怕是請別人去勸他,都是這顆厚道的心。假如今天人家談論的人就是自己?比方人家來告訴你,某某人說你哪裡不好。我們怎麼回應?氣死我了,敢這麼批評我,給我記住,君子報仇,三年不晚。這團體就埋下定時炸彈。為什麼說人讀歷史他的見識、他的胸懷會擴大?因為留名青史的歷史人物,他那種人格很有感召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