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們該如何理性地看待社會上的各種爭議?如果是自己遇到的話,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智慧地應對呢?
師父:在我們面前,好像永遠存在著現實中的摩擦和人生需要學習的課題。人生百年,每一年我們的心境都不一樣,遇到的社會也不一樣。
在佛教中,情緒叫作煩惱的「現行」。煩惱是怎麼產生的呢?它是因為惑業苦,是因為過去的迷惑產生的行為,因為行為產生的一種心的結果。比如一個人喜歡吃麵條,如果偏偏給他吃米飯的話,他可能就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嗔心起來了。
這是我們身心過去積累的一種習性,一旦碰到外境,煩惱就產生了,即唯識學講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情緒的結果是一種累積。
情緒背後是我們過往經歷的記憶,不僅是我們今生的,還有很多前生的事情。情緒是長時間養成的。每種情緒的產生基本都帶著挫折感,是挫折感的一種反彈。
我們每天生活內容雖然很多,但是對於心來說,它的反應要麼是對抗,要麼是逃避。這種對抗或者逃避對於心和情緒而言,都在加重。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部手機,有很強的儲存功能,會記錄很多東西。但是,當記錄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
佛教當中有一種忍,叫做「無生法忍」。常人所說的「寬容」是「有我」的,而「無生法忍」能夠洞察緣起,是「無我」的。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所有已經成熟的事情面前,如果我們想讓它徹底地瓦解,除非看到它是通過什麼樣的程式建立的。我們對這個程式做改動,結果才會結束。
「寬容」是一個美好的詞語,可是我們忽略了「寬容」本身也是執象而求的概念。當人們某些時候做不到寬容的時候,我們一味地要求他寬容,那只是在給他拋概念。換句話講,沒有實現寬容的更深一層的方法,再美好的說辭也是無用的。
問:在解決情緒如何往更深一層的路上走呢?
師父:實際上,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哪個人能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沒有搞定自己的心。
時間和空間猶如兩個石磨,把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美好磨得粉碎。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知識都是蒼白的。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不能夠幫我們,我們的父母也不能夠幫我們。只有經歷過深刻自我錘鍊的人,才可以成為智慧的源泉,那就是佛陀。
佛陀講如實知見。我們要兌現如實知見,就要止觀雙運。佛陀的偉大不在於他宣說了真理,而是讓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體驗這種生命的模式。人之所以偉大,就是我們可以修煉自己,而低等級的生命形式,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問:我們具體如何去修煉自己呢?
師父:情緒、煩惱皆源自無明。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因緣而起,禪修就是要解開過去沉澱的東西。情緒就好像生鏽的鐵鎖,得用油慢慢地把它鬆動。禪修就是在鬆動各種記憶,在替換很多的種子。當然,禪修需要一個過程。但它是唯一能夠解開或者認知生命的方法。慢慢來,一切都會改變。
排解情緒也會有很多不究竟的方法。比如說,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喊一喊也能緩解。但是這樣做,我們還是在不斷地往痲煩裡面添加很多東西;我們只不過是把不良的情緒壓縮了,並沒有排解開。甚至大喊發洩後,那個情緒還會變得更堅固,所以這是不究竟的方法,是一種痲醉式的方法。
化解情緒最究竟的方法還是禪修。我們也可以通過皈依、念誦——這種功德的力量把慈悲無分別地照射給別人,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皈依與念誦,不代表我們有無我的慈悲,可是隨著很多次的累積,它最終會成為一種經驗,能夠讓我們超越當下修行中產生出來的情緒,並把它轉為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