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嘉言錄》
寡過一事,實為儒佛切要功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謂其欲寡其過而未能。此實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動輒有過也。在家居士,日與常人酬酢,固宜刻刻堤防。否則不但意業不淨,即身口亦或污穢不淨。欲其自他兼利,莫過於多識前言往行,以存龜鑑也。
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持齋警策,意甚真切。但須腳踏實地,盡力做去,否則便成妄語中妄語。知之匪艱,行之維艱。世間多少聰明人,皆以唯說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寶山,空手而歸。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跡。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顛倒也。然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
境無自性,損益在人。三業、四儀,常持顏淵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鹹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若能如是修省,將見舉動皆善,惡無從生矣。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切勿謂釋氏瑣屑,不若儒者之簡捷也。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記憶體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聖希賢,學佛學祖。為名教之功臣,作如來之真子,固不在窮達緇素上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