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靠因緣的力量的發心都是虛妄的】
1理觀的智慧,在整個佛法概要來說,主要有三種的功德力,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這三種功德力都跟智慧有關係。發菩提心,就是說你在修學善業之前,必須在善業的前面,安好一個很重要的馬車,就是我們未來的願景,一種往生淨土的願景,一個成佛的願景,你才能夠讓這個善業未來對我們產生一種往生淨土、圓成佛道的引導。
【靠因緣的力量的發心都是虛妄的】
2關於發菩提心的引導,省庵大師講到兩點非常重要。第一個他講到「心真則事實」;第二個他講「願廣則行深」。我們一般人很難發起一種真實的心,很難!我們一般修學善法,都是虛妄的心,雖然是善念,但是虛妄。什麼叫虛妄呢?什麼是真實呢?《楞嚴經》的定義就是說,你這個心發出來,你要靠因緣的力量來支持你,要靠外境的環境來支持你,你的心全部是虛妄,不真實的。比方說,我要有錢,才可以布施,這種心虛妄,你是帶條件;我要有時間,才可以來聽經,虛妄;我要沒有人干擾,才可以提起佛號來念佛,這個念佛的心虛妄。(台南極樂寺老菩薩念佛。求世間富貴康寧。他兒子孝順。在台灣新竹竹科上班,早死。老母想兒。不念佛。佛號念不下去。)
3為什麼你假借外境產生的造業力是虛妄呢?因為《楞嚴經》說,你的心剛開始成立的過程,是跟外境借來的,你要假借很多的因緣,你這個心才能夠發動出來,所以你這個心是不得作主,就是說你這個心需要假借外境的因緣來支持你。就好像說你今天有一千塊,但是這一千塊是跟某甲借三百塊,跟某乙借三百塊,跟某丙借四百塊,結果你一塊錢都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造了那麼多的善業,到現在還在流轉,因為我們沒有發過一個真實的心。我們過去生所有的修學都帶條件,所以外境把你要回去了,因為你借來的東西,總得還吧。
4諸位!我們要注意,你帶條件,條件這個因緣就是外境。這個外境是由業力變現的,你只要跟外境借來而產生的力量,就受業力的系縛,因為這個外境是由業力主導的。所以很多人念佛,平常念得很好,到臨命終生死關頭現前時,他這個佛號沖不上去,因為他因地在念佛時,他的佛號、他念佛的心就帶有條件。外在的環境不是你說了算,你帶了太多的條件,臨終時條件不會具足的。這就是為什麼你臨終時佛號提不起來,因為你平常念佛時帶太多條件了,你跟人家借太多東西了,人家臨終不見得會借你,關鍵在這裡。(志工妹妹因看姊姊念佛才念佛。生姊姊的脾氣。妹妹就不念佛。)
二、【以願力來引導你的發心】
所以「心真則事實」,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不管外境怎麼樣,我一定要往生淨土!我一定要圓成佛道!它是超越一切的因緣。這種心力才會在臨終時幫助你超越生死。我希望我們今天是培養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臨命終會發生什麼事。你不能假設身體健康時才念佛。你臨終時身體不可能健康,你在加護病房插滿了管子,一定有很多痛苦的感受刺激你。所以臨命終時,如果有志於培養臨終的正念,你一定要知道,念佛的心就不能帶條件。
不能帶條件怎麼辦呢?大智慧的佛陀說:要有一個願望來引導你,不能由外境來引導你。
三、【忉利天莊嚴的天人】
1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到了忉利天,看到一個天人很莊嚴,他就非常地讚嘆這個天人。他說:「仁者!
你過去是修什麼善業,得此光明莊嚴的果報呢?」這個天人就很謙卑地跟尊者頂禮,他說:「以前我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婢女,作僕人的。我一生當中就做了一件善事而已,就是不發脾氣。因為我的主人脾氣很不好,我稍微做不好,他就打我罵我。我就發了一個願:我絕對不發脾氣。以此善業生到忉利天去了。」
2目犍連尊者沒多久又遇到一個天人也是很莊嚴。他問:「仁者!你是修何果報,而得此天上的莊嚴?」那天人說:「我過去生是做生意的,我曾經發了一個願:絕對不說妄語,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講真實語,而且這個是任何情況絕不例外。我就做了這件善事而生天了。」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起疑惑了──佛陀說要廣修十善業才能生天,這兩個人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情而生天,就去問偉大的佛陀。佛陀說:他們兩個人雖然只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心中發了一個很真誠的願力——「心真則事實」。
3我們強調很多觀念,滿山的石頭,抵不上一顆鑽石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本質是石頭,你是虛妄的。諸位!你要知道,你念一千萬聲虛妄的佛號,不能夠把它轉換成一句真實的佛號。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本質是虛妄,不會因為你數量增加而改變的,不會!那麼我們平常的念佛,都是活在妄想,都是受到外境的干擾,我們一定要很多因緣的具足才念佛,所以這個念佛沒有力量。
4所以,偉大的佛陀出世告訴我們:不要管你今生所遭遇的環境,那個都是生滅的因緣,你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天塌不下來的。你設定一個目標,用這個目標來引導你,不要管你的環境怎麼變化。所以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超越時空,你才能在很多因緣的刺激之下,走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道路,不管這條道路通向淨土還是通向佛道。所以你發了菩提心,才有可能創造一顆真實的內心,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否則你一輩子都不可能發出真實的心,你造的業力量都非常薄弱。這個是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心真則事實」。這個約著自利。
四、【把眾生放進你的願力】
第二個,「願廣則行深。」淨界法師這個地方一再地告誡所有淨土宗的修學者:你念佛時除了往生的願力以外,你最好把眾生的相狀放進去。有些人成就功德以後,很多眾生來跟他分享。你看,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看看《華嚴經》,佛陀讚嘆佛陀的功德,它是能夠他受用的,佛陀的功德能夠入一切法界眾生的內心世界。阿羅漢做不到,阿羅漢的涅槃,沒辦法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在因地的時候,阿羅漢二乘聖者修空觀時,他所有的步驟都具足,什麼都不缺少,為什麼果地的時候他只能夠自受用,不能他受用呢?因為他沒有把眾生放進去。最後結果出現時,後悔來不及了。
五、【目犍連尊者與一群蜜蜂】
1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的居民非常剛強難調伏,很多比丘去講經說法,都被他們趕出來。大智慧的佛陀就叫目犍連尊者去。目犍連尊者一去,都沒有顯神通,他到了村莊時,所有人都出來歡迎他,看到他起大歡喜。目犍連尊者為他們說法,他們就受三皈五戒了。佛弟子就很奇怪!目犍連尊者去的時候,什麼都沒做,怎麼眾生就起大歡喜呢?佛陀說,目犍連尊者過去生曾經是個農夫,他當農夫到山上砍柴時,驚動了一個蜂窩,那些蜜蜂非常生氣就飛出來。目犍連尊者那時起一個善念,他說,你們不要傷害我,我來生有成就一定報答你們。眾生也可以跟我們感應的,牠們果然沒有傷害目犍連尊者。也就是目犍連尊者發了一個善願,跟這些蜜蜂結了一個善緣。結果這一窩蜜蜂經過多生多劫的轉世,就變成這個村莊的農民,結果看到目犍連尊者就非常歡喜,這是過去因地種下的善緣。
六、【一切眾生而為樹根】
1所以,我們今天要注意,當我們建立一個很堅定的佛號力量時,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就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完全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來念佛。你到淨土時會發覺你跟眾生很難互動,到後半段你就很難走了,因為菩提道剛開始了生死時,是自己的事情,到了後半段時,你完全要利用眾生來歷事鍊心。你看《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你要有眾生的樹根,才有菩薩的華果。你看菩薩後段的六波羅蜜,完全在眾生身上修學所有的功德莊嚴。我們剛開始追求叫「自性清淨」,但是你難道不需要為以後先做布局嗎?所以你要注意,每一句佛號的過程是很重要。當你把這個佛號栽培到內心的阿賴耶識時,請注意你的過程:第一個,它是不是真實;第二個,它是不是廣大,你是不是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這就是為什麼懺公師父把發願文,「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2「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都是自利)。後面一句以前的古人說是「不退菩薩為伴侶」,懺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高明啊!你發了不同的願,未來會有不同的結果,「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你在因地時,就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恭喜你!到了淨土時,你後段的菩提道會走得非常順利,因為有很多眾生跟你結緣,你在修波羅蜜時進步就很快。
3諸位要知道,在了生死的這塊,眾生對我們是障礙的,這是事實,你的冤親債主會障礙你(不一定是死去眾生。有可能是活人、眷屬、朋友)。但是後半段剛好相反,後半段,眾生對我們是加分的,幫助的。但是你不能等到未來,結果發現錯了再來改,千萬不要這樣做。你看《法華經》,做什麼事情你最好一次到位,不要一開始就做錯了,到後來再改來改去。阿羅漢就是這樣子,一開始也不好好地跟佛陀學發菩提心,到最後痛哭流涕,然後在改的過程當中,留下很多習氣,弄得自己很痛苦。
七、【發願一次到位】
1所以,第二個選擇,我希望我們今天學佛,你最好是一次到位。你剛開始就走對,不要後來改來改去,很痲煩。為什麼呢?因為你遲早要成佛。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條路遲早要走,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二乘永久地停留下去。發菩提心就是說,既然遲早要做,遲早要面對,你剛開始就把它做好,把它做對,這條路就把它鋪直,不要走得彎彎曲曲的再繞回來,叫「直趨大乘」,我們叫做一佛乘。佛教的因緣果報最重要就是因地,你因地種對了,後面的路就順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時要告訴大家,你要有一個圓滿的規劃。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你不能等做到之後再規劃,這個就是前面講的引導力。
2你的每一句佛號都必須有兩個引導:第一個,往生淨土的引導;第二個,圓成佛道的引導。這樣每一句佛號對你都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處,同樣一句佛號,你栽下的因地是圓滿的。這就是你學佛的時候,先把自己的因地,未來的路線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