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劉素雲老師:《無量壽經》專題講座第3集


時間:2019/3/28 作者:蓮藏

《無量壽經》專題講座第3集

一經題之妙妙不可言01

劉老師主講於2019年2月23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經題之妙,妙不可言」。

這是我們這次交流的第一個專題,大家一聽就知道了。

我今天想和同修們說一說這部大經的經題。我們認識和了解這部大經的經題,透過經題,我們對這部大經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一印象吧。

這部經總的題目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個經題實在是太妙了!而且是妙不可言!

之所以說這個經題妙,又妙得不可言,可以從以下這四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這個經題是會集而成的。

它沒有離開原譯本,沒有加一個字,也沒有減一個字。可以這樣說,這個經題會集得天衣無縫,自然天成,簡直是太自然了。經題如是,這部經也如是,都是會集而成的,所以我們說這部大經是名副其實的會集本。

宋譯本的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漢譯的經題是《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老居士取宋譯本的別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除了那個經字不取,全取了,再取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把兩者合起來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會集的經題,有多麼好,有多麼妙!這是第一個特點,經題是會集而成的。

第二,這一個經題含攝了十二種譯本名題的意義。

因為大家都知道,《無量壽經》一共有十二種譯本,漢譯本是最初的,宋譯本是最後的,把這兩個譯本的題目合起來,十二種譯本名題的意義,都圓圓滿滿地含攝在其中了。這是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這個經題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經題里都顯露無遺。

第四,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同修們,我們所學的、所修的、所希望證得的,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也全部在這部經的經題之中。

因此我們一看到這個經題就會感到分外的親切。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對這部經的第一印象,就是從這個經題得來的。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本經的經題

可能有同修說,劉老師你第一次復講,這個經題不是已經講過了嗎?這一次還需要再講嗎?是的,還要再講,為什麼?大家不要忘了,這部經是無量義,這部經的經題仍然是無量義,十方如來一起說都說不盡它的無量義,何況我們是生死凡夫呢?因此,還得接著往下說。

大家請看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一「佛」

「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

梵文音譯為佛陀耶,「佛」是從印度梵文中翻譯過來的。

佛法當年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文字不夠用,為了適應佛經的翻譯工作,造了不少新字,這個「佛」字就是新造的。沒有人字邊的「弗」是中國的古字,在篆字、甲骨文里有這個弗字,發音讀弗(fú),和佛的讀音比較相近。印度人稱佛是大覺之人,所以就假借這個弗字,加上一個人字邊,就變成了「佛」,成為佛教的專有名詞,這個佛字就是這樣來的。

「佛」有智的意思,智慧的智,又有覺的意思,就是覺悟的覺。智是體,覺是用。沒有智慧就不覺,沒有智慧就迷惑顛倒,智和覺是體用不二。

「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者,是一個覺悟了的人,他不是神。這個覺悟的人,他對宇宙人生的本體、現象、作用,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覺,沒有一樣迷惑。這樣的人大眾就稱他為「佛」。

這個覺者的「覺」,在經裡面講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自覺」,一個是「覺他」,一個是「覺滿」,就是覺行圓滿。

我們先說說「自覺」。

這是對我們凡夫不覺而說的,六道凡夫,不僅是人道,包括諸天。佛經上說有二十八層天,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二十八層天的天人,也都是迷惑不覺。如果有人說,我覺了,我不迷。就聽你這一句話,就知道你迷到家了,不是你沒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真正覺悟的人,決不會說這樣的話。天人尚且迷惑顛倒,天以下的就更不用說了。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都是迷惑顛倒的凡夫,越迷越深!

什麼樣的人不迷呢?佛是這樣說的,證得阿羅漢,你就不迷了,小乘四果阿羅漢。

在大乘里是這樣說的,真正不迷的是初住以上,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的不迷,真的覺悟了。

對照一下我們自己,你真的覺了,真的不迷了嗎?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你是不是證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如果你沒有證到這個果位,你仍然是在迷中,你沒有覺。

我們今天把標準放到最低,最低的標準就是小乘的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才算得上是自覺,覺悟了,不迷惑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必須證得四果羅漢,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換一句話說,三果都不敢說,證得四果羅漢才可以說,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沒有錯誤了。可見這個標準是相當的高。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迷惑顛倒的,知道自己不覺,對於修學會有好處,會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因為你知道自己還沒達到那個標準,你還能比較謙虛,知道自己不行,知道應該繼續努力,這是好事。

世間人為什麼有人輕視佛法呢?為什麼不願意學佛呢?就是他以為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覺得自己的聰明才智超過眾人,甚至以為自己的智慧能力,超過了諸佛菩薩。這樣的思想見解,他怎麼能夠接受佛陀的聖教!

這是覺與不覺的差別。

我們不妨再對照一下我們自己,你是不是真正地覺了,就用這個,你證得阿羅漢果位了嗎?

這是第一個,自覺。再確切一點說,自覺的標準就是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第二個,「覺他」。

覺他是揀別自覺之人,就是自己覺悟了不肯幫助別人,這是小乘。獨善其身,自了漢,心量小,慈悲心少,這是小乘菩薩。

大乘菩薩自覺之後,還能去幫助別人。自己覺悟了,自己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這種真實利益,這是大乘菩薩。他跟小乘不一樣,菩薩能主動地去幫助別人,絕對不會自私自利。大乘菩薩不但要獨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這是大乘菩薩和小乘菩薩的區別,也就是他利益眾生,所以說,覺他。

第三,「覺滿」。

菩薩雖然自覺覺他,但是沒有達到圓滿。不但覺他沒有圓滿,自覺那就更沒有圓滿。小乘人是自覺,只是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都沒有破。菩薩雖然斷塵沙,能破無明,但無明沒有斷盡就不圓滿,這幾句話是指的大乘菩薩說的。

無明一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所以嚴格地講,在大乘佛法裡,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就覺行圓滿了,圓滿就證得了佛的果位。

所以,覺字含的意思,具體點說,就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三種成就。就像現在學生讀書,學校的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等級,和佛法是一樣的。自覺,證得了阿羅漢果,好比是學士;覺他,證得了菩薩果,好比是碩士;覺滿,圓滿了,證到了佛果,好比是博士,沒有比這個再高的了,這是佛門最高的果位,就是佛。

經題上的這個「佛」,有幾層含義呢?

這個含義也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怎麼說都說不出來,因為我們怎麼想,可能都想不到,因為我們是凡夫,只有以我們現在的境界,說一說這個佛在經題上含有哪幾層意思。我在這裡總結了五個,供大家參考。

第一,這個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他證得了究竟的果位,就是自覺覺他圓滿了,我們尊稱他為佛。他的名字叫悉達多,成佛之後,我們稱他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名號。

諸佛菩薩本來是沒有名號的。不這樣說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薩哪有什麼名號呢。諸佛菩薩的名號的建立,跟我們世間人取名不一樣。世間人取名,總有一種希望在裡邊,希望將來名副其實。

佛菩薩的名號代表他教化的宗旨,這句話很重要。佛菩薩的名號代表他教化的宗旨,就如同學校教學一樣。你教語文,稱你為語文老師;你教數學,稱你為數學老師。加上名號,就知道你是教哪個學科的。佛是誰呢,佛是校長,菩薩是老師。校長他要代表整個教育的宗旨,所以這個校長責任重大呀。

此時此處,這裡的此處是指娑婆世界,或指人類居住的地球,這裡的此時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佛講經的那個時候,是指那個階段。那我們現在說呢?就是指我們現前的這個階段。眾生的病根在哪裡,病根就是指最嚴重的病,這個人的病很多,哪一種是要命的,那個是病根,必須先治。把致命的病治好了,再治別的小病,這是治病的要訣,要命的那個病先把它治好。

那麼我們看看現在,現在的眾生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自私自利,三千年前都是那樣,何況三千年後的今天。所以佛陀教學的宗旨要用「釋迦」。「釋迦」是什麼意思?「釋迦」是梵語,就是「仁慈」的意思。佛教就是教人講求仁慈、能仁,對待眾生要仁慈。對自己,大毛病是散亂,我們看看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這樣?散亂。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對自己來說的。對別人呢?是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沒有愛心,人是我非,你爭我斗,是當前最要命的病根。因為爭鬥,才使世界亂到如此的地步,災難頻發,人類的生存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佛教的宗旨是什麼?對自己用「牟尼」,這兩個字用現代話講,就是心地清淨,譯為「寂靜」。「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仁慈清淨」。可見佛陀教育的宗旨,完全顯示在他的名號之中。我們提到名號,就知道佛教教學的宗趣旨歸。佛菩薩的名號就是這樣來的。從佛菩薩的名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菩薩對於眾生真的是慈悲至極。

釋迦牟尼佛,這個釋迦牟尼的意思我們懂了。前面為什麼要加上本師呢?這一階段,佛教教育是他創辦的,他是我們最初的一位導師,所以我們稱他是根本的老師。從這個稱呼上,同修們要了解,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宗教是沒有師生這樣稱呼的。

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弟子是什麼?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師生是平等的。

菩薩是我們的學長,他們的名字也是表法的。

比如說,地藏菩薩表的是孝親尊師;觀音菩薩教我們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愛護一切眾生;文殊菩薩教我們大智大慧,用智慧,不用感情;普賢菩薩教我們,大願大行,在生活中篤行悲心慈願,捨己為人,盡心盡力為社會大眾服務,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聖成賢。

聽到這裡,同修們是否聽明白了,佛法是什麼?佛法確實是世間最好最好的教育,任何教育都無法超越佛陀的教育。這是第一。

第二,經題上的這個佛也是阿彌陀佛。

去年我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這部經是兩土導師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共同宣講的一部大經。

經題中的佛,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這部經,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是一切諸佛盡說,沒有一尊佛不說這部經的。因此,這個佛的含義可以說是深廣無際。

第四,經題中的佛也包括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是未來佛。

他們成佛之後,也一定是弘揚這部大經。那麼,你、我、他,當然也包括在其中,這是第四。

第五,賢劫中先後出世的千尊佛都包括在其中,因為他們都弘揚、守護這部大經。

這是我總結出來的五條,經題中的佛都包含著什麼意思。再往下可能是無窮盡的,以後我們漸漸地深入了解,我們再概括總結。

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什麼呢?就是經題中的這個「佛」字是無量義的。這是第一個問題,「佛」。

二「說」

這個「說」字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說者,悅也,悅所懷也」。

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對這個「說」的解釋。我再說一遍,「說者,悅也。悅所懷也」。「說」是喜悅的意思,因為喜悅才說,不喜悅他就不說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叫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們生活當中也有這樣的體會,遇到了合得來的,能說到一塊去的,就好像這話說不完地說。如果遇到和自己不太對付的,好像說一句話都是多餘的。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對這個說字的解釋特別確切,因為他高興才說,不高興他就不說了。所以這個說的第一個意思,是悅也,喜悅的那個悅。

第二,佛為什麼喜悅?因為世尊期盼願望的緣成熟了。

他期盼什麼呢?他的願望是什麼呢?就是當時機成熟了的時候,能宣說這部《無量壽經》。

他為什麼現在無比的歡喜?為什麼他的願望在這個時候能夠得以實現?因為佛是期盼眾生得度的緣成熟了。他的緣成熟了,佛可以來幫助他了,可以來成就他了,這是佛的期盼和願望,這是佛教化眾生唯一的願望。注意了,這裡有個「唯一」。佛幹什麼來了?就是期盼眾生能夠得度成佛,這是他唯一的願望。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佛以度生為願。

第三,佛說法,正是「悅本懷」。

那「本懷」是什麼意思呢?「懷」就是心裡的願望。佛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機緣成熟了,這是佛真正歡喜的,所以說,「悅本懷」。

第四,眾生得度的緣成熟了是什麼樣子?

就是怎麼樣來鑑別眾生成佛的緣成熟了呢?眾生對佛所說的經教,能誠信而不懷疑,這是第一個——信。具體表現就是,老師喜歡教,學生喜歡學,歡喜接受,這叫做師資道合。

我第一次聽這個名詞,老師喜歡教,學生喜歡學,喜歡接受,這叫做師資道合。這是世間最愉快的事情,這種愉快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到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大家想一想,老師遇到了愛學的學生,他能不高興嗎?能不喜悅嗎?他能夠不喜歡認真地去教他的學生嗎?因為什麼,因為他得天下英才了,所以他高興。這是第四。

第五,用「佛說」二字做經題的開頭,顯示出這部經是世尊金口所說,非餘人所說。

就是不是其他人說的。比如,不是他的弟子所說,不是仙人所說,不是菩薩所說,確實是世尊親口所說的。

對這部經有一個問題,非常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這部經,只有佛能說,連菩薩都不能說。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佛講這部經,是在他一生當中最快樂的一天,比講任何一部經典都快樂。

有兩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就是說,世尊在講這部《無量壽經》的時候,他那種快樂是任何時候都沒有看到過的。就是阿難跟在他身邊,作為他的侍者都沒有看到過的。

有這麼兩句話,這種快樂在講這部經之前,沒有過,在講這部經之後也沒有過,這是真正唯一一次無比殊勝的快樂。

我最先看到這兩句話的時候,不是十分理解,為什麼是唯一的呢?就因為這部《無量壽經》是暢佛本懷的一部經。

也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上,示現成佛幹什麼來了,就是要講這部《無量壽經》。現在機緣成熟了,佛能不高興嗎?所以他這種快樂,在沒講這部經之前沒有過,在講完這部經之後也沒有過,是唯一的一次真正無比殊勝的快樂。為什麼?是這樣的,因為這部經能使一切眾生當生成就,究竟解脫。

如果是其他的經,解脫不究竟。咱們不說別的經,就說《華嚴》和《法華》吧,這是兩部究竟解脫的經。究竟也具備了,解脫也具備了。但是有一個難題,就是有一個關過不了,什麼關呢?就是《華嚴》和《法華》,得什麼樣的根性人才能修學?上上根人。兩個上,不是上根人,上上根人才行。你想,上根人都修學不了,普通根性的人能修嗎?上上根的人修學《華嚴》和《法華》,他能達到法身菩薩的果位,但不能成佛,得繼續修。這句話很重要,就是上上根的人,可以修《華嚴》和《法華》,他能得到什麼樣的果位呢?得到法身菩薩的果位,不能成佛。

要成佛還得繼續修,怎麼修?念阿彌陀佛。

如果說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久的將來就花開見佛了。這個我在講席當中,多次地把這個問題說給大家,就是不要認為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怎麼能那麼快成佛呢?因為你的法門選對了,你的路走對了,你就得這樣的殊勝果報。你不要不相信自己。

所以我們在這裡可以這樣說,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脫。

如果說《華嚴經》沒有最後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就不究竟。

因此我們這一部《無量壽經》,在一切經中是無比的殊勝。

現在佛看到眾生的機緣成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了,你說佛該有多麼高興啊!可以說無量劫以來,佛等的就是這一天。這一天終於等到了,佛怎麼能不快樂呢?

「故今樂說,以暢本懷」,佛的本願達到了。「暢本懷」,就是想把心裡最想說的話說出來,而且是痛痛快快地、淋漓盡致地全部說出來。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解釋一個「說」字。《要解》大家都知道,是《阿彌陀經》的註解,《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因此《阿彌陀經》的註解,對於《無量壽經》來說,它是完全適用的。

蕅益大師在解釋經題《佛說阿彌陀經》的「說」字時,是這樣解釋的。

「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此處所說今眾生機熟,他在「眾生」和「機熟」中間,加上「成佛」二字。注意這個區別,顯示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

「為說難信之法,令究竟解脫,故悅也」。

這是蕅益大師對這個說的一個解釋。

蕅益大師說的,這是真正的究竟圓滿。我們看了蕅益大師的註解,才真正明了了念佛法門,是對成佛機熟人說的,這句話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是對成佛機熟人說的。你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不是別的機緣。

當然,能真正相信念佛法門的人不多,這也很正常,因為這是難信之法。我們大家想想看,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圍學佛的人,像不像要成佛的樣子。有多少人像要成佛的樣子,大概是不像的還是比較多的。因為不像,他們自然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我們讀《無量壽經》都知道,當機者是很重要的。如果說他不像成佛的樣子,怎麼理解呢?就是他不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

當念佛法門,對成佛機熟的人說了以後,他們就會更快地成就,當生成就就非常有希望了。我們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快要成佛了?咱們不看別人,看看自己,同修們哪一位像要成佛的樣子?所以這是難信之法,真的難信!念佛法門相信的人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偏偏你就相信了這個法門,選擇了這個法門,你說你該是多麼地幸運!你是多麼地有智慧!多麼地有福報!我給你一句話,你真的太不簡單了!

這一生成佛的人的確不多,但是與念佛法門有緣的人很多,結個法緣,這一生不成就等來生,那要等到什麼年月、什麼時候就很難說了,也許是無量劫以後再遇到。

經上說,我們是無量劫中,曾經供養無數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現在又蒙三寶在冥冥中加持,才有緣分遇到,否則怎麼能遇到!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要把握這個機緣,在這一生決定成就!

這一段話,大家要反覆地琢磨琢磨,認真地思考。我為什麼告訴大家,你不要小瞧你自己,你選擇了這個法門,你真的不簡單。

這一段話說了兩條,一條是,你為什麼能選擇這個法門,是因為你無量劫來供養了無數諸佛,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因為你供養了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所以現在,你得到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冥冥中的加持,你才能選擇這個法門。

這回你聽懂了吧?聽懂了怎麼辦?

從今日起,我們要作佛,不乾別的,就要幹這個,就要成佛。不是說「心想事成」嘛,我們心想成佛,當然就會成佛。你想成菩薩,你就成菩薩。這就是佛法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想什麼,你就成什麼。

宇宙萬法是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的心現識變這四個字。宇宙萬法是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的心現識變。一切法由心想生,這句話我們太熟悉了,但是你真信這句話嗎?你真的相信「一切法由心想生」嗎?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就會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如果你不信或者假信,你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想佛就現佛,想三惡道就現三惡道。你選擇想什麼?如果以前你沒想明白,這一次又一次聽到這一段話,你還選擇想什麼?大家自己認真思考,慎重選擇。

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上面這一段,本經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成佛機熟人而說的,你機熟沒機熟?你自己琢磨琢磨。

三「大乘」

「大乘」是比喻,比喻這部經就像大車、大船。因為車和船都是運載工具,古時候最大的車是馬車,最大的船是帆船,也叫法船。馬車和帆船所運載的人數,相對來講比較多,但也是有限的。這個大乘的原意,是比喻大的交通工具,在這部經里是比喻能利益很多人的佛法。

「大乘」在這裡是比喻能利益很多人的佛法,大乘是對小乘相對來說的。

我們來說一說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

前面我們提了幾句,說得不細,這個小乘人,是只求自利不求利他。

我記得過去老法師說過,小乘人,他不會去主動幫助別人,但是如果你有求於他,他也會給你幫幫忙,他是這個特點。小乘人對他人,沒有太多的慈悲。

這個慈悲心,尤其是大慈大悲的心,是由哪兒生起來的呢?是由平等心生出來的。

你有平等心,你才有大慈大悲的心,這個心是佛心。

佛心是平等的,佛對眾生是應機說教。佛在世時,任何人如果遇到了佛,沒有不得到真實利益的。

在佛滅度以後,弟子代代相傳,一代不如一代。早期傳法的大德,多數能證到三果,隋唐以後,證果的人就很少了。大家都知道,唐朝在六祖惠能大師的會下,一共有四十三人成就了。是不是這樣?這個我們都知道。

再看慧遠大師,在廬山,同參道友念佛得度者,是一百二十三人,這是我們大家都熟悉和知道的。在元明以後,對教理研究有發明者,這樣的人有。元明以後,有人對教理的研究,有新的發明,這樣的人是有的,但是真正修行有成就者甚少。用的是甚少這個詞。清末之後是什麼樣子?亦有得禪定者。注意,清末以後有得禪定的人,一坐數天不起來,這是得禪定了。開悟者未聞,什麼意思呢?沒聽說過有開悟的人。世間的禪定是什麼樣子?是四禪八定,大家想,生四禪天及四空天,他的壽命很長,快樂無比。但是他福報有享盡的時候。福報享盡了,仍然要六道輪迴。

因此我們說,真正的覺悟者絕不羨慕天福,唯一的目標是超越三界。

眾生機緣成熟,佛宣講這個法門,眾生聞而信受奉行,一生成佛,乃是大乘中之大乘。

剛才我們說的這一段,就是解釋什麼叫「大乘」。

「大乘」這個名詞,也是不得已勉強建立起來的。佛法是平等法,哪裡有大有小呢。大乘、小乘是從眾生種種分別執著上,假設建立的名稱,使初學的人能夠理解。

我們「能念的心,本來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覺,覺悟的心就是佛,心迷了就是眾生,所以生佛是一個心,生佛平等。

大家想一想,其實真心之中,既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沒有覺也沒有迷。

對於這個說法,可能有的同學就不太理解了。大家是否記得六祖惠能大師說過的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還有一句「本來無一物」,那就是說什麼呢?清淨心中無一物。聽了這句話,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自性本來清淨,清淨到「本來無一物」的程度。我們的真心中,有佛、有眾生、有覺、有迷,那是不是就不是無一物了。所以我們說,有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自性。真心自性無一物。這個道理很深奧,大家慢慢地來理解。

下面這一段話,大家認真地聽。

「能念的心,本來是佛」,我這次跟大家交流,理論上的東西,比上一次講《無量壽經》要稍難一些,稍深一些。如果一時半會兒,暫時悟不出來,不用著急,不要去摳這些名詞。

下面,我說說這個「能念的心,本來是佛」。

這一句話的含義很深。你能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覺心。不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迷心。這個好理解。

如果你要問,我的心什麼時候才覺悟?

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就覺悟。什麼時候迷呢?不念阿彌陀佛你就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用這一段話,解釋我剛才上面說的那一段話,可能你容易理解。古德有這樣的講法,說「起心念佛是始覺」,是覺悟的開始,「所念之佛」這指念誰呢?念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覺。兩個名詞,一個始覺,一個本覺。

起心念佛就是始覺合本覺,兩者合一了,始覺和本覺是一不是二。

這一段話比較難一些。

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佛就成佛,這句話我們大家熟悉。剛才那個比較生,但是它的意思是一,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顛倒,所以說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決定不可以暫忘,就是一會兒你都不要忘它。

古德以這個意思來解釋「大乘」,真是圓滿到了極處。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是所乘大。

所以古德說,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圓中之圓,專中之專,真正是不可思議!

這樣的法門到哪裡去找?!不要猶豫,不要徘徊,牢牢守住念佛法門,千萬千萬別拐彎。

四「無量壽」

在經題中,「無量壽」三個字是主,是最最重要的三個字,也可以說是全經的靈魂。

梵語阿彌陀翻譯為無量壽。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

有人問我,老師啊,我要不要念念楞嚴咒?要不要念念大悲咒、往生咒?還有什麼十小咒等等。我是這樣回答的:

如果你是念佛人,你就不必要念這些咒,你念阿彌陀佛就夠了。

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把這些咒全包括在內了。因為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王把其他的都包括在內了。你念這個王,其他的一個沒落,全念了。我是這麼給解釋的。

但是如果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那些咒,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因為什麼呢?那些咒里不包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里包括那些咒。我這麼說你聽懂了沒有?誰包括誰,誰不包括誰。

你念阿彌陀佛,不必念那些咒;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可以念那些咒。

但是我建議你,在念那些咒的基礎上,你把阿彌陀佛加上,可能更好一些。我這麼說,大家是不是聽懂了?

大家是不是熟悉《心經》?《心經》的後面不是說嘛,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你們知道這說誰嗎?說的就是阿彌陀佛。我們過去可能不知道,所以在這裡如果你聽懂了,你就不要去找別的了。

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神咒。

名號含無量義,四個字,無上神咒,那無上什麼意思?它是尖兒,沒有超過它的了。你說如果你念阿彌陀佛,你還需要念別的咒嗎?那就你自己去選擇吧。

這部經里的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的一義。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里,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等等,無量的一切,無量的無量,說是說不完的。所以想,哪一個無量最重要?過去我們講過多次,當然是壽命最重要了。如果你沒有壽命,其他的無量都是零。是不是這樣?舉個例子,比如你有無量的財富,你壽命沒了,那個財富誰去享啊?這個明白吧。所以一切的無量里,以壽命無量為第一。取第一義,最重要的是真正無量壽,道道地地的無量壽。

對於這個問題,有同修提出異議,說在經上看到這樣的說法,將來阿彌陀佛緣盡了的時候,也要入涅槃,觀世音菩薩接著成佛。有沒有這回事?如果有這回事,那阿彌陀佛還是無量壽嗎?對於這個問題,我下節課給同修們來解答。

這節課時間到了。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