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金剛經》靈異錄系列之八:全身不壞化人誦經


時間:2019/4/16 作者:懺悔萬惡

全身不壞

人的性情與心胸,有粗暴和狹窄的,有溫柔和寬大的。粗暴和狹窄的人,對人處世,囂張嫉忌,處處不留餘地;溫柔和寬大的人,剛剛相反,不但胸襟恢廓,溫良恭讓,且處處為人著想。這些人,有終生不改的,有因時因地或因信仰而改變其性情的,所以人之善惡皆不可以定論。

山東濟寧女子吳氏,嫁給江蘇松江唐氏,最初性情暴戾,不能容人。因之家庭之間時感不和。

她的性情雖暴,然而心卻不壞,心是人之體,性乃之心用,本質既不壞,則其用當可隨質而變。所以到四十三歲的那一年,她因仰慕冰鎧禪師的道學,遂皈依在他的座下,從此長齋禮佛,日與青罄紅魚為伍。而她的性情在這時也改暴戾為溫馴了。

這是她人生的一大轉變,大概是精深的佛理啟示了她吧?!

她住在一間小樓上,專誦《金剛經》為其常課。她在小樓上一住就是六年,從未下樓一步。

這是她深達般若三昧,同時她覺得修道的人,如果不大死一翻,決不能大活。小樓六年苦行,是大活的造因。她這種修為和見解,卻是高人一等,不是一般女子所能企及的。

在她四十九歲的那一年,也就是六年苦行圓滿的那一年。有一天她忽然告訴家人說:『我在某月某日要去了。』又說:『經上有金剛不壞身之說,假如此說不虛,那末我念了六年的《金剛經》,而且很虔誠,根據經說,我死後身體一定不壞。我去後可留身三年,驗驗經上說的是否不虛。』

她說完以後,也跟古來大德一樣,說了四句既明心又啟人的偈語:『風捲雲霧散,明月碧團圓;瞭然無掛礙,池內現金蓮。』風捲雲霧散與瞭然無掛礙是因,明月碧團圓池內現金蓮是果。經過六年的修因,她這時恰已到了雲霧(煩惱)盡散,明月(心光)當空的境界了。無怪乎她在說偈以後,即趺坐而逝了。她這樣的去,是因圓果滿的必然現象,無足為奇的,但短短六年工夫,即能有此果證,卻不得不令人驚異,不,古人說:放下屠刀,立地尚可成佛,何況六年修因?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在精強力壯的時候,好好把握時機,去努力修為,以免臨終時手忙腳亂。

吳氏家人,在她死後三年,遵照遺言,把她的坐龕打開,不但全身未壞,頂發且長半寸。(吳氏死時剃光頭髮,所以這時有長半寸的現象。)當時的提督梁公目睹吳氏這一感人現象,乃發心替她裝金建庵並題額為坐化庵。據說在大陸淪陷前尚在,共匪蹂躪後,今則不知如何了!

父母超生

吳君平,是浙江桐鄉人,年紀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雙亡了。但是他非常的長進,雖沒有父母管策,讀書卻非常用功。因他凜於宦海浮沉,猶如過眼煙雲,所以,他無志於仕途。他以得英才而育之,為其終生之樂。他設館於杭州靈隱寺,朝夕以教讀為業。同時以與有道高僧日夕斯摩,所以對佛法的認識也日益加深。

他的父母雖死已多年,孝思卻如初喪,一想起了父母,便涕泗滂沱不可抑止。以為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常思報親恩,然父母已亡,此生此世已無報恩的機會了。但事出意外,在偶然中,居然找到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靈隱寺里有一位深有修養的和尚告訴他說:你的孝順是今日社會很少見到的。你想報父母而無由,但我以為報親恩不難。你如果能好好地,誠心誠意地寫幾部佛經,你的父母在冥冥之中可能仗佛的力量得到超生。寫經是自利利人的事,其功德不可思議,欲報親恩,舍此莫辦!

君平先生對和尚這番報恩的大道理,深以為然。於是發心吃素四十九日,刺胸前血寫《金剛經》一卷。寫完以後,供養在大雄寶殿上,讓寺內外僧俗人等參觀;一者因他的字寫得好,勁秀美觀,同時又是刺血所寫。因此,被感動而往參觀的人,絡繹於途。

參觀的人除參觀寫經而外,並皆要求看看君平先生胸前的創痕。大家對他的這番孝心,皆嘆為希有。可是大家認為缺憾的,是《金剛經》最後的補缺真言沒有寫,一致建議君平先生必須補寫,以求完整。

君平先生從善如流,接受觀眾的建議,重行刺血補寫。

說也奇怪,當君平先生寫完補缺真言的這天夜裡,他正在酣夢中,忽然看到他父母雙雙並立在雲彩之上,和顏悅色的對他說:『你的孝心,感動佛聖,我二人仗你寫經功德,已得生淨土了。佛陀並憐憫你的一片誠心,送給你一個善童子。』

這時他的太太已經身有六甲,不久果然得一男子。幾個月以後,君平夫妻試與肉食給他吃,這個寶貝兒子輒閉口不食。如此說來,他的善根可真不小,倘能不被隔陰所迷,將來對佛教,對眾生,一定有很大貢獻,這是可以預料的。

君平先生自從寫經靈驗發生以後,他自此也發心長齋誦經,終其身,不改其道。

香發於體

周楚峰居士,名廷璋,雲南人,生於大明正德年間。為人淳厚樸實。

他深深地體會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的精義,所以,他對人我與事物,皆無所執。尤其對於治家,決不斤斤計較。今天家裡有,除去全家吃喝以外,剩餘的全部拿去分散給貧苦的人;今天家裡如果斷炊,全家紮緊肚皮,一天不吃,也無所謂。心經上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大概他對般若工夫做得很好,可能他已深達實相,所以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一切非我。廷璋居士不但深具無我觀念,而且真正的在實踐無我,這是學佛人最難得的。

他的軼事甚多,有時朋友或親戚和他講話,他不說是,也不答非,唯笑笑而已。因為這樣,人們以為他是痴呆,常常對他施以嬉謔的舉動,他亦不以為侮,亦報之一笑。有人故意辱他,罵他,他也是一笑而已,從不向人發怒,或施以報復。

這種遇事忍讓的態度,與寒山所持『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吐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的態度一樣。

他奉佛虔謹,每天清晨起來,必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各一卷。常常充然自得的說:『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

他享壽到八十七歲。在清明上墳的這一天,拜祭以後,特別向他的祖父和父親提出辭別的禱告,見者竊笑其痴。由墳上回到家中,又告訴他的太太說:『我要走了。』又說:『彌陀與觀音勢至俱來迎我。』

過了一會又說:『不過觀音菩薩告訴我說:假如我能戒絕葷腥五天的話,那末,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他自得到觀世音菩薩啟示的這一天起,他決心戒絕葷腥,每天只吃一餐粥和一碟蔬菜而已。

到了第五天,他自己洗洗澡,整齊衣冠,然後教他的子弟們念誦七如來的名號。(七如來,就是賢劫千佛中的過去七佛。)而他自己則仍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誦畢,端坐而逝。第二天,有人發覺從他的屍體裡面發出一種令人百不厭聞的異香。不但此也,而且面貌如生,毫無一點死人之像。從前對他歧視的人,這時也轉變了觀念,而不得不對他另作批判了。

銀台接引

蔡槐庭居士,號叫承植,是湖南攸縣人,性情孤回,淡於名利。在二十多歲時,就長齋奉佛,嘗誦三千佛名,每天強記一佛名號,經三年多的時間,才把三千佛名念熟。他記憶特強,一經念熟,終身不忘。

在明萬曆十一年,他考取了進士,歷官嘉興太守。在官之日,他除三千佛名外,並誦《金剛經》一卷。

他的官舍裡面,除爐香經案外,一無常物。

他到任的時候,嘉興古楞嚴寺已頹圯不堪,不禁戚然,不久他就發心把古楞嚴寺重興起來。

他對戒殺和素食非常注重,他想轉移民間用葷菜祭神的風氣,於是布告說:『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未嘗以鬼神為無有也。第鬼神享用,與人間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鬼神,譬之蛆蟲啖糞,便以糞貢人,豈不得罪於人?蓋神明清淨,聞人間酒肉污穢,厭惡不暇,豈肯鑒嘗?故祀神者止用淡酒(古禮),承祭者戒酒戒葷,意可知已。至饋鬼不能飲水,何能食肉?欲祀鬼者,須用變食真言,又非可漫言也。為此特示爾等,凡祀神者,宜焚香設齋,並誦《金剛經》一卷,神自鑒納。陰司極重此經,我今告稟城隍,將爾等前罪赦除,後次不可再犯,若仍殺牲污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此系實說,決非妄言。』

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如草,蔡太守以親身實踐之事實,勸告他治下的人民,人民沒有不服從的,自此嘉興的祭祀風氣為之一變。

他曾問法於雲棲大師,研念佛三昧。

也許是佛陀的保佑吧,他由太守做到太常寺卿,(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如今之禮俗司。)但做了不久,他就辭職了。

後來他的朋友要推薦他做巡撫,寫信問他乾不乾。他笑說:『你們把一個巡撫看得了不起了,我法直超三界,金輪王不屑做,況區區一巡撫呢?』他毅然地拒絕了朋友的推薦。

他每天除了誦經念佛外,什麼事也不管。朋友中有人勸他說:『你既不肯做官,何不在家裡教教兒孫輩呢?』『生死事大,吾自救不暇,還有閒空來顧及後輩?』

他的兒子們認為他住的房子太簡陋了,於是把他的房子修得漂漂亮亮的。他竭力的阻止他們,但兒子們不聽。他不但不肯住,連看都不看一眼。

他到晚年,另外蓋了一所茅草房子,與家人分居,他為了要度一般窮苦的人皈佛,就在草蓬里組織了一個念佛會,每天領導他們念佛回向淨土。

他從入草庵專心淨業以後,就謝絕見客,並做了兩首謝客的偈子,其一:『安養思歸客,湘江一腐孺,不愁明日事,但覓往生符。斗室隨緣住,稀羹信口糊。胸中絕憎愛,一任馬牛呼』。其二:『休把間言語,頻頻告老夫;年來性暴惡,開口便糊塗。業重心期懺,人親以病疏;張三與李四,好醜不關吾。』他這兩首謝客偈一出,所有的親戚朋友都相率的裹足了。

他在要死的那一年,自號為不久道人。後來病了,叫家人把他抬到廟上去,請高僧替他祝髮。祝髮後,又抬回他的臥室,他見到觀世音菩薩手執銀台接引,連稱觀世音菩薩不輟,他就在菩薩聲中漸漸地逝去了,他有淨土詩及因果書行世。

不願受胎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中官老爺,姓張名愛。他可算是與佛有緣。雖然他在老年以前,只圖榮華富貴,不知勤修,但到了晚年他卻發起心來了。可是無限好的光陰,卻已到了黃昏,使他不能有更好的進步。未免令他感悵!

當他在宦海中覺醒以後,他就決心謝絕世事,專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但沒有經過幾年,他就得病而死。『無常』真是不肯幫忙,假如能給他多留幾年,讓他多讀些經,閻王老爺也不致判他再回人間受胎了。

因為他旳辯才好,當他死後,閻王判他人間受胎的時候,他和閻王展開了一場激辯。

他說:『我持《金剛經》,希望往生淨土,不願再到人間去受胎!』

閻王說:『你誦《金剛經》的功德太少了,因為你才發了幾年的心,以短短几年持經功德,是沒辦法生極樂世界的。』

他說:『我曾經聽說,十念即可以成就,難道我念了幾年的經,還比不上十念嗎?』

他這幾句話把主宰幽冥的閻羅王給窘住了。最後閻王老爺聰明,給他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來。

閻王說:以你的功行既不能生淨土,但你又不願去受人間胞胎,那末,你還是回到你那原來的崗位,好好多念些經,充實充實你將來往生的資糧吧!

於是死了一日一夜的張愛,忽然又甦醒過來了。

他甦醒以後,對冥中所見所聞,歷歷在心。他開始有了警覺,確認成聖成賢,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長時間去積功累德,而且要精勤不懈,才能有滿意的收穫。

他認為要想剋期趣證,住在家庭里,障礙重重,不能達到目的。

於是他決心放棄家庭的一切享受,去西山碧雲寺專志清修,從朝至暮,《金剛經》一卷又一捲地持念不輟。

時間過得真快,他就那樣,不覺又過了十一年。這時他的經已念得很多了,十一年的時間雖然不算太長,但因他非常精勤,往生的資糧已足夠了。

有一天他無病無痛,忽然把他的親兒眷兒的一齊召集到他的住所說:『我以持念《金剛經》的功力,在今天就要生西方去了,《金剛經》的功德,卻如虛空之量,不可思議,人能如法奉持,定獲勝果。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所說的一切教示,保證皆能兌現,決不欺人的。』

他說完以後,即沐浴更衣,然後端坐而逝。

化人誦經

孫叔子安征桐城人,父親鏡吾居士,嘗讀雲棲彌陀疏抄,對念佛一法深有感悟,乃喟然地嘆說:『至哉妙用,旋乾轉坤。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其惟念佛一門乎。』於是決心皈命淨土,鑄阿彌陀佛像,其像與今日各處所供的較為莊嚴,因為他是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塑造的。

佛像完成之後,即送到杭州蓮池大師的道場雲棲寺去供奉。同時請求皈依,並乞賜法名為廣寓,從此摒絕萬緣,一心淨業。

這時他的兒子叔子才十二歲,大概也是宿慧的關係吧,他看到父親念佛,他也跟著學念。他極其聰敏,父親有時為他解說些佛學上理論,不須重溫,一聞即解。成人以後,佛學的認識與他的年齡並進,而且對宇宙人生所具備的無常苦空,體認得特別深邃,因而他學佛比他的父親更進了一步,除受三皈以外,並受了五戒。他的法名叫大圩。自受五戒以後,他就斷絕葷血。並放棄功名,從此一心專修念佛三昧,其精勤,已到了連生命也不惜的程度。

有一天,他正在一心不亂的誦持聖號之際,忽然看到有兩個比丘手裡拿著蓮花站在他的門前對他說:『小朋友,你能一心歸向淨土,真了不起啊!』

兩位比丘讚嘆了他幾句話後,忽然不見。而這時又看見一化人(化身人,不是真的)在他的面前誦了一晝夜的《金剛經》。他在化人經聲方輟之際,乃從坐上一躍而起說:『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來迎我了!』

於是手結金剛拳印,高唱阿彌陀佛數聲,泊然而寂。

他有淨土十二時歌傳於世。他住的屋子裡每年都要產一棵表示祥瑞的靈芝。在他示寂的這一年,靈芝特別大,差不多有斗口那樣。其顏色不一,有時像金,有時又像玉,有時又像赤或白的輪子。總之這種轉變,是叔子修道成功的瑞相,決不是偶然的。

這篇文字本來不屬於《金剛經》的靈異,但在叔子臨命終時,化人以《金剛經》之威力而助其迅速往生,未嘗不是《金剛經》靈異之一種。

由此可見讀誦《金剛經》之功能非止一端。求生極樂固不能不讀,即求生兜率,乃至求生十方淨土,亦不能不讀。

因金剛般若乃諸佛之母,菩提之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者此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