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淨土資糧:信、願、行
第十七章願門
第一節願立則淨業可成
當前位置:無量光明 > 淨土宗 > 淨土經論 > 淨土宗教程第六編(四)
淨土宗教程第六編(四)
淨土經論 | 發表時間:2014-07-23
第十七章願門
信願行三資糧具內在鉤鎖關聯。願為信之文券,行之門樞。信有願,則文券在手,決無改悔;行有願,則門樞安立,決定無倒。願攝信行,淨業修待,立願尤為要務,願如航海之船舵,趨向目標,專志不移,成辦道業。茲從願立則淨業可成、厭離行、欣慕行三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節願立則淨業可成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由信願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願而勤行,以習見習聞,所以,無須專談信願;淨土往生,事非尋常,眾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啟信發願,不可或缺。
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力所成,淨土法門乃阿彌陀佛願力所啟,淨業行人慾生彼土,應發願求生。以求生彼土的願力,感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生死。所以,釋尊殷勤勸令發願。《阿彌陀經》三番勸願,一番勸信,悲心特切,阿彌陀佛大願之船能運載一切眾生到西方淨土,倘眾生不願乘坐,亦不得到。阿彌陀佛因地所發之願猶如磁石,吾人誠願往生則如鐵針,二者內具自然吸取之勢。「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①幽溪法師闡釋的二願和合之原理,甚為精闢。
淨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澫益大師語)淨宗啟願方式有二種,一者從事相上啟願,置身娑婆業海,為五欲纏縛,備客群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是為厭離心。聞說西方淨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功德,生人歡喜,欣心愿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為欣願心。此厭欣心是從事相上生起的切願。或有人質疑: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雲: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②
二者從理體上啟願,以般若智慧觀照性相事理因果,從根本上生起願心。依據萬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穢土。理應厭離;極樂世界是自心所感的淨土,理應欣求。厭離婆婆欣求極樂是願的一體兩面。既厭穢土,必須願舍;既欣淨土,必須願取。舍至究竟,方可無舍;必須求出娑婆,橫超三界,則永離眾苦,方是更無可舍。取至究竟,方可無取;必須求生淨土,徑登九品蓮台,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以欣厭取捨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捨,即理之事與即事之理,無二無別。如果淨業行人不從事相發願,舍穢取淨;但重玄理,不取不捨,此即執理廢事,亦是不離取捨。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廢事就是偏舍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理亦不得圓通,豈契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若能了達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全體法界,合於真如實相。
綜上所述:由事相啟願,念能相續,亦得往生;然因理體不甚了了,影響願力,遇有障緣,或易退轉。從理體啟願,契入心源,滲入骨髓,縱逢諸多障難與誘惑,願力堅固如金剛王寶劍,勢不可擋。「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①願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願立即淨業可成,淨業行人宜應在願門深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