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行門
第一節念佛原理
當前位置:無量光明 > 淨土宗 > 淨土經論 > 淨土宗教程第六編(八)
淨土宗教程第六編(八)
淨土經論 | 發表時間:2014-07-23
第十九章行門
信願行三資糧中,行門是將信願具體地落實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門簡易便捷,然細究之,亦有難易淺深的不同。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四種念佛中,實相念佛專念自性天真佛,門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難以措手;觀想念佛,凡夫眾生心多散亂,難入微妙之觀;觀像念佛,像在可修,離像則難,淨因易斷,相續甚艱。唯持名念佛,萬德齊圓,三根普被,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眾凡的根機與現代生活環境。所以,古今祖師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脈相承,殷殷勸化。本章擬以持名念佛為準范,探究念佛原理、念佛方法與淨業助行,俾令對淨土行門有較為完整而明晰的了解。
第一節念佛原理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個個可念,方法極簡易,而念佛原理卻深邃浩博,乃佛果覺境界,極平常極玄妙,超出眾生的思量,茲謹依聖言量,對念佛原理,略施詮釋。
一、名具萬德,名召萬德
阿彌陀佛深知十方眾生,無始以來,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漩洑不止,阿彌陀佛大悲愍念常沒眾生,以悲智願力建立名號,令眾生執持稱念,以起借一遣萬,以淨破染之功效。
阿彌陀佛名號,不僅凝聚著阿彌陀佛三身四智無量功德,而且,阿彌陀三音亦是本著眾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內在音聲。阿字是宇宙開闢,萬有生命生髮的根本音,表法界體相、空義、因義。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應上,持念阿音可以打開人體內臟的脈結,清理臟腑之間的各種宿疾,華嚴四十二字中,阿為第一字。彌字表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表含攝一切法藏之究竟處。《阿彌陀秘釋》雲:「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
阿彌陀名號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彌陀佛萬德的載體,是聖凡同構呼應的媒介。名號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願力光明遍照之處。淨業行人念佛之時,即是蒙光照觸護念之時。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信願持名,即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念佛法門的特質之一,就在於以阿彌陀佛果覺名號,作淨業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固即果,因果同時,至心稱名,圓轉五濁,圓成五清,一句名號,極平常極玄妙,念念相續,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味。究竟大安樂法門,無過於此。
二、心作心是,繫念佛界
《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段經文昭示念佛的根本原理,阿彌陀佛是本覺之理,遍在一切眾生的心念中,念佛即是始覺之智,佛與眾生的想念不相隔離,諸佛正遍知海,依眾生的觀念而得以顯現。眾生若不念佛,則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遙遠。是心是佛即性德,是心作佛即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吾人妙明真心含藏在塵垢中,難以自現,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之力,清除垢障,顯明清白,聲聲喚醒自己,就路還家,領略本地風光。
現前一念為升沉苦樂之根因。無念心體唯佛獨證,九法界眾生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心念佛德,即佛法界現;心作惡業,即地獄法界現。《好生錄》記載,有一常探巢取卵以食的小兒,在桑田中自見一四門緊閉之城。滿城熱鐵碎火烙足,小兒號注狂奔。其父趕來呼子名字,小兒應聲倒地,城火俱不見,而小兒膝下腐爛如炙。證知,地獄不遠,即在目前,隨人業報以現。同樣,「阿彌陀佛,去此不遠,」①實因阿彌陀佛在眾生自心之內,以念佛觀佛之功,即能引發顯現。
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吾人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即波究水,遣盪雜念,契入本心,乃背塵合覺,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乃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
三、以勢至都攝六根之方法修觀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於末後,表證觀音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今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二種方法結合起來,用於淨業修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緣六塵。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具體到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淨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佛種子,使之顯現佛國境界,享受佛國生活,臨終任運往生淨土。即生淨土,境緣殊勝,善業時時增上,惑業日趨淡萎,直至破俱生法執,盡轉所知障為菩提,成大圓鏡智,盡轉煩惱障為涅盤,成無垢識,不論善惡種子,悉皆轉智,圓成佛道。
觀音的耳根圓通,利用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的特點,不出流循塵,而是入流亡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耳根圓通雖然傾重於自力解六結破三惑,然亦可與勢至的根大圓通合修念佛法門。勢至的都攝六根與觀音的旋轉倒聞機,皆有不循聲出流而入流照性之妙。勢至的反念念自性與觀音的返聞聞自性,都在自任開啟上用功。只是勢至用念佛的方法,觀音用觀照的工夫。二者有方法上的差異。觀音的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繫念佛號,從事念到理念,卻是三根均被的勝異方便。所以,將勢至的都攝六根、繫念佛號與觀音的返聞自性、入流亡所融合起來,雙取二種圓通的勝妙。取法於上,當生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乘佛願力,帶業往生,淨土華開見佛證圓通。
《無量壽經》開示淨業行人修持的態度與方法,是觀音勢至兩種圓通方法合修的示範。淨業行人對娑婆苦境的厭離與對極樂淨土的欣慕之心態建立後,應努力修善,攝心念佛,不動六根,不緣六境,不起六識,返念佛號,返聞自性,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心如虛空,不受一塵;淡泊寧靜,離欲無染,心存往生成佛廣度眾生之善願,精勤求索;對苦難眾生常懷哀愍慈濟之念。在世間生活中,言談舉止契合仁義禮智信,為世人作道德懿範,誠於中而形於外,事理雙圓,真俗並照。盡形壽不忘失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並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亦得解脫。如是善願因行與絕待之淨心,應恆常覺照保任,務令增上純熟,不循世間的業緣,唯取淨緣,就路還家,浪子渴望與慈母會合。在佛光照攝中,其心寂然不動,安然自在。任運常樂,綿密用功,佛號日覺親切,能所界限漸趨泯滅。
如是久久用功,在無心三昧中,某一剎那心佛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禪宗稱為摸著向上關捩子)。如來藏性開顯,經文用四個「自然」,表明心性法爾具足無量性德,不從外來(亦即與觀世音菩薩證圓通,寂滅現前而獲二種殊勝、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功德、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等相同)。自然中有自性本然之實相,自然中具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自然中流現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迴轉變化,超逾十方;自然中於十方虛空中流現珍妙萬物,自性光明精美潔淨,其殊勝微妙一切世間諸光無能為比。洞達明了無有上下之平等理體,神通妙用無有邊際。
《無量壽經》闡釋的如是因行果報,將勢至根大念佛方法與觀世音返聞自性的功夫融為一體,下手處是念佛,都攝六根念佛,自念自聽,安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虛空,不住空境,解六結,破二執,證三空,最終獲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觀音的慈悲與勢至的智慧,通體擔荷。念心(意根)與音聲(耳根)共趨真如,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全體展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於斯方慶圓成。
四、自念自聽的反饋機制
音聲是自然界與人類行為的神妙現象之一,於淨宗念佛法門關聯尤密。人腦是高度發達的語言信息處理系統。語言的傳送與接收同時伴隨著生理、物理和心理的過程。發音與聽音形成反饋機制。說話人發出的聲波通過空氣傳輸到聽話人;經過聽話人大腦聽覺中樞的信息處理,配合聽覺理解得以接收。這是外反饋機制。音聲亦能通過內部神經細胞來傳遞,形成自念自聽的內反饋機制。
念佛秘訣即是自念自聽,在內循環反饋系統中,由心啟音,通過發音器官傳遞,左耳聆聽,右耳收音,回到內心;又由心啟音,左耳聽,右耳收……循環不已,即便默念,意地中亦應有聲相,以心默聽。總之,將物理、生理與心理三要素總攝在一句佛號中,不循塵出流,而入流聞性。一切時中,佛號歷然。佛是本覺,念是始覺,以念啟聞,以聞修念,有念必聞。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漸次轉穢成淨,轉凡成聖。聽覺悟解力日益敏銳,最易激活潛能(圓通常的自性)。又因為耳通氣海,自念自聽能將人體氣脈磁場有序化,故能起到強身祛病的功效。
自念自聽在音聲格調上亦應加以重視。西方極樂世界以音聲作佛事。針對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德用之殊勝,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淨土諸種音聲皆具八種特質。即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阿彌陀佛名號亦內具此八種美質。所以,淨業行人宜應賦予六字洪名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如是念佛,容易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吾人的聲聲佛號,匯入西方淨土的大交響樂中;同時,西方淨土的種種妙音,亦應和著吾人的聲聲佛號,相即相入。心光音聲,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難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聲格調應以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為基準,以期達到與西方淨土音聲同構共振之效應。當念佛時,不求世間福報,唯冀一超直入極樂國,即為清;當念佛時,萬緣放下,虛空無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為暢;當念佛時,生大慚愧,怖地獄苦,落水呼救,求佛援手,即為哀;當念佛時,生慶慰心,幸遇淨宗,得脫苦海,歡快踴躍,即為亮;當念佛時,念念覺照,聲聲踏實,洗濯垢污,慧光漸顯,即為微;當念佛時,梵音入心,陣陣清涼,觸境會心,香光莊嚴,即為妙;當念佛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心平氣緩,人境協諧,即為和;當念佛時,沉著安閒,不欣世語,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為雅。概言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實為念佛之軌範,吾輩淨業學人當如教奉行。
以上概述了淨宗四大念佛原理,只是從基本理念上略作詮釋。如細究之,義理內涵甚為深廣。淨業行人應從原則上把握其精神實質,用以切實指導自己的淨業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