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光大師文鈔原文:14.功夫境界
(1)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實攝心,則內無妄念,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只期心佛相應而已。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三編·卷一·復諦醒法師書·P54)
(2)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見人,稍有一點好境界,便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了三昩了,此種人,十有九人皆著魔發狂。以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故致然也。(三編·卷一·復朱仲華居士書二·P172)
(3)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鍾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淨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何愚痴一至於此。(三編·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P467)
(4)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能如是,則所見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緣。否則皆作障道之緣。(三編·卷二·復楊典臣居士書三·P598)
(5)當攝心靜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歡喜,惡勿怖畏,自可消滅。須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若到心佛相應之時,有境界無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應之時,妄欲即見勝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P984)
(6)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增廣·卷一·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P180)
二、白話譯文:譯者慕藏
(1)所說的常有境界,應該是沒有真實地攝心,只是做場面上的行持所導致的。如果能真實攝心,內無妄念,專注在一句佛號之中,必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怎麼會常有境界這樣的苦惱呢! 修行千萬不能以燥妄心,求能見到聖境界,以及得到種種神通。只求能心與佛相應就好了。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果能這樣,譬如昊日當空,霜雪俱化。又怎麼會有不如法的境界,來惱亂我們的身心呢!如果不這樣用心,平常專門求見到聖境,不知道要得到聖境,必須到業盡情空的地位。否則,別說所得到的都是魔境,即使是聖境,對我們也沒有什麼益處,也許還會有大的損害呢。因為不知道精進地努力修持,反而從這裡生起大歡喜,未得謂得,那麼必定會導致著魔發狂。楞嚴經中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三編·卷一·復諦醒法師書·P54
(2)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都是妄念所導致的。現在在念佛的時候,就做我已經死了,還沒往生這樣的觀想。在念念中,所有世間的一切情念都置之度外。除了一句佛號外,沒有一念可得。為什麼能作到這樣呢,因為我已經死了。所有的一切妄念,都不去執著。能這樣想,一定會大有好處。現在小知見的人,稍微有點好境界就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三昧了。這種人,十個有九個都是著魔發狂。因為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所以會這樣。——三編·卷一·復朱仲華居士書二·P172
(3)所說的深信,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應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這樣才能不辜負這番三寶加被的深恩。鍾英宿根固然很深,但智識不開。夜半念佛時,見到一位金甲神,因為怕是魔,就不敢再念了。怎麼會無知到這種地步!凡是念佛的人,只要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這些事情。因為心如果歸一,見佛見境界都不至於妄生歡喜。於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就覺得滿足,而成退墮。見不到佛,見不到境界,也不會欠缺什麼。心沒有歸一,就急著見佛見境界,別說所見到的是魔境,即使真是佛境,因為心生歡喜,就會受到損害(就是生歡喜而退墮)而不會得到利益。應當以至誠念佛為正事,別存見佛見境界的心。倘若正在念佛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佛像及菩薩諸天人等的像,只要心存正念,別生取著的心,知道所現的像,是心所變現的。雖然歷歷分明地顯現在眼前,但決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是因為心清淨而現的這個景象。好比水清淨,月亮的影子就會出現在水中,絲毫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完全不生誇張歡喜的心,反而更加專一自己的心,認真念佛。能這樣,別說是佛境現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出現了也有利益。為什麼呢!因為不取著,心能歸一。佛出現,心就更加清淨了。魔出現,心因為清淨而不取著,魔也沒有什麼干擾。心就更加清淨了,道業自然增進。現在,偶然見到些境界就生畏懼,不敢念佛,這樣心已經失去了正念。幸好不是魔,倘若是魔,由於不敢念佛的緣故,魔就可以進入心竅,令人著魔發狂,喪失正念。怎麼不知好歹到這個程度呢!怕是魔出現,正應該認真懇切地念佛,那個魔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就象光明出現,黑暗自然消失。正來邪自然消滅。怎麼能怕魔出現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真是魔,那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給魔了。自己對治的方法全都不用,任憑魔來擾亂。可悲啊!念佛偶爾會生起悲感,也是好事。然而不能專門地要興起這樣的感想。如果心常想興起這樣的感想,那必定會著魔而不可救要。應該使自己的心象虛空一樣,完全沒有任何東西。用這樣的清淨心來念佛,自然不會有任何境界。即使有魔境,我用這象虛空一樣的心,不生任何驚懼地念佛,魔必然自己就消失了。現在恐怕是魔而不敢念佛,譬如怕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的護衛調到遠處去,不讓他們在家呆著。這樣是替強盜作保護,讓他們無所顧忌地大肆劫奪。怎麼能愚痴到這個地步呢!——三編·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P467
(5)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到好境界,都當作是幻化。好的也別歡喜,惡的也別怖畏,境界自然就消滅了。要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如果到了心佛相應的時候,有境界沒有境界都可以。沒到心佛相應的時候,就想要見到勝妙的境界,這就是招魔的禍根。——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P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