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要解【菩薩摩訶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中國古人喜歡簡單,文字跟語言都講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要說得很清楚。印度人的習性跟我們中國人相反,印度人喜歡詳細,他們的東西我們看起來就顯得很囉嗦,顯得它太多了,於是翻譯往往把尾音省略,我們把它翻成菩薩。「摩訶薩」,是「摩訶菩提薩埵」,摩訶後面用個薩,當中也省掉,這一句應當是「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我們此地用的文字就簡單,『菩薩摩訶薩』。它的意思有古譯、有今譯,這是解釋。蕅益大師在此地是採取古時候的解釋,新的解釋是玄奘大師為代表,玄奘大師將「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的眾生,照這字面直接翻譯的。古人翻作「大道心眾生」,大道心也就是覺悟的意思,不覺悟的人哪有大道心?『此雲大道心』,也就是真正發願修學要圓成無上的大道,發這樣心的人,依照這個目標方向來修行,我們就稱他為菩薩。「摩訶」是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通常我們稱三賢的菩薩稱菩薩,十地叫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也就是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前面四十個位次都稱菩薩,後面十一個位次就是從初地到等覺,我們尊稱他為大菩薩。經論上也常用三賢十聖,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賢位。登地之後我們稱他作聖人,就是大菩薩。三賢十聖跟這裡講的菩薩摩訶薩,是同樣的意思。
這五個字就是把大乘法裡面所有修行的人,全部都包括,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成就眾生,菩薩跟聲聞、緣覺不一樣。聲聞、緣覺只有自利而不發利他之心,不發不是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辟支佛也很慈悲,但是他跟菩薩不同,菩薩是以清淨心、平等心主動的去教化眾生,去幫助別人。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主動的,有人去求他,看得很順眼、很投緣他就教,他看不順眼,他不教,所以他叫做小乘;不像菩薩那樣的平等,那樣的慈悲,無條件的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大眾。菩薩是『悲智雙運』,悲是他有大慈悲心,智是他有智慧,他有智慧,他有能力。這個名稱是『自他兼利』,不但是自利也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這稱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