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好像讀書,讀到正有趣味的時候,我們會希望「你們不要叫我吃飯」;寫文章,寫到正要緊的時候,就希望「你們不要叫我做別的事情」;事業進行到某一個階段,進入情況的時候,會說「我沒有心管別的事」。可以說,我們都進入到某一種境界了。
觀自在菩薩的修行與成就,到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表示他已經完成自己,修行完成了。也就是說,他的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般若波羅蜜多」了。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呢?就是在行持般若最得力的時候;就是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再證入實相般若的時候;就是寂照不二的時候。
寂,是不動,如如不動;照,是功用,等於鏡子,它雖沒有分別心,可是朝這裡一擺,人的整個面孔都會在鏡里現前。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它沒有分別心,所以江、海、河、溪、盆里都會有月亮映現出來。
佛陀有一個名號稱為「如來」,「如」是不動,「來」是動,從不動而動,而能教化世間,所以叫「如來」。我們要想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由心來運作,倘若緊張、著急,就為外境所動;菩薩度眾生,是如如不動而來遊戲人間、教化人間了。
觀自在菩薩在靜謐的般若智慧里,能同時運用般若智慧教化世間,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寂照不二的時刻,是一個自在無礙的時候;不同於凡夫,說到度眾生,就感到好痲煩、好障礙,菩薩則能觀自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就是「能所雙亡」——沒有我是能度眾生的菩薩,沒有你是我所度的眾生。
佛教有兩個重要名詞,我們要特別注意,就是「能」和「所」。我「能」講經,你們是「所」聽的人;我「能」喝茶,茶為我「所」喝;我「能」穿衣服,衣服為我「所」穿;
我「能」吃飯,飯為我「所」吃。「能」是做的主動,「所」是被動。菩薩能所雙亡,把主賓的對待關係忘記了,把「我」、「你」忘記了,把本體、現象忘記了,所以本體和現象融為一體。
能所雙亡,淨穢不分,能觀察的智慧與所觀察的境界便融而為一了,就是所謂實相般若現前的時候。這個時候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是菩薩修行到功行圓滿的時候。
什麼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時候。這兩句話在《般若心經》裡是非常重要的。
讀後感
——國信師兄
在生活中,環境的影響、他人的評論、自我的欲望都會造成我們情緒的原因。所以,有人會評價我們為情緒化太嚴重。難聽的話一說出口,當衝動退去的時候,馬上就又後悔了。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傷害到自己最親近的家人,著實該自悔。
記得有人問,當這種壞心情和衝動來時,怎樣能控制的了呢?有位智友告訴我說,情緒用壓制執法,是不可取的、也壓不住人的火氣。只有遇見狀況時,打心裡不動氣,才會散氣。就是說我們要依靠佛法,用「般若」的智慧,來關照本來的我在不在。而我們眼前的這一切,不過只是虛幻罷了。若我們為了虛幻的影像所生氣,那豈不是太傻。
文中也有很多故事教導我們,要有自我的存在意識,千萬別著了環境的相、他人毀謗的相、甚至虛幻的相。這一生我們的意識只是存在於我們的肉身當中。肉身不能用了,死了,那麼靈魂其實是不會死的。所謂今生因,來世果,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原標題:星雲大師講《心經》| 自由真的自在嗎?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