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疑•疑情
前說參禪貴在起疑情,須知這個疑情是用來參究話頭的,決不是十根本煩惱中的疑心所。煩惱中的疑心所,是疑業果,疑三寶,豈可與疑情之疑相提並論?也不是於自覺境中存有二心的染污識,疑是疑非的疑心。修道的心於所緣是永遠不許有是耶〔?〕非耶〔?)之疑念的。
那麼疑情的疑是什麼呢?它是對一個不明白的話頭,欲求明白;在未明白之前,心緣不捨,以助長對所緣話頭明記不忘的念心所。如果此心能明明了了隨不散亂念安住於緣中,即名念住。念往堅固,任運自在,到更無他念間雜時,則名念根。念根增上有力,能伏煩惱是名念力。念力增上,對於所念,雖不憶不念,然亦無所忘失,早先那個無著落的話頭,著落處正現在前,明白通達所欲了解的事,皆悉空無所有,不可得,不可憶,不可念,是名念覺。得此念覺,即是
正念。三十七菩提分法,本以七覺支為見道用,是凡聖的分水嶺,七覺支又以念覺支為體,今禪宗祖師但掌握其關鍵性的一念,直於當人當前的一念求之,最直接,最方便,只要信得過佛中向上這一著子,這個方便,對任何人都有用處,並不分根機的利鈍。
若問:為什麼這樣囫圇的疑,便能明白這種大事呢?
答言:如前所舉的例子,對那位忘了他是誰的熟客,也只是一個囫圇的疑情,也往往在(外口內力)的一聲中,得到「原來是你」的答案;而且,這答案,也是在非思量無著落的狀態中得到的。依此例推,看話頭,起疑情,應該也有可能把人送到無疑之處,怎麼可斷言不能呢?當然,這個例子,只是擬似而已,參話話頭畢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各位禪友,不要看周利盤陀尊者,念「掃帚」二字,得阿羅漢但以日計,其成就的神速,實在難以想像!要知道,他對自己的愚魯,有極大的慚恥心,故道心深切;念「掃帚」二字,又是世尊親口所受,這對 他有莫大的鼓勵,故毫無猶豫的全力以赴;再加上念力勇悍,精進無間,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當然能奏這種不可思議之功。而我們,生在這個人慾橫流的社會,功利當頭,道德沒落,身不由己,心無所安。影響所及,不可否認的,我們的煩惱心、分別心遠重於古人,實不知有多少倍;而心力、念力遠不及古人,又不知有多少倍,那裡有周利盤陀尊者的那分摧山裂石的力量呢?所以,古人的近道,在我們來說,已經是遠道了。如果,再貪此近道,心存投取巧,那恐怕比遠道更遠了。清世宗雍正皇帝鑒此,曾在他的《御選語錄》序文中說〔1〕:
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此慧燈,續佛慧命,到者里,唯證乃知。非可測,見聞覺知,一點難容,才辯聰明,絲毫無涉,但將一句無義味話,似銀山鐵壁看去。一時不了,閱一歲;一歲不了,閱一紀,拚卻今生來生,與之抵對,久之,久之,一時參破,萬有皆空,並此無義味話亦了不可得。如樹頭果熟,因風墮地,五花八裂,(外口內力)地一聲,自然無著落處而有著落在。
不管雍正對參禪是否有經驗,但這篇序文是他根據所選的祖師語錄寫成是祖師語錄中的精華,應當可以肯定。從序文節錄下來的這段文字看,可知參話頭雖然簡單,卻也並非易事,不是可以一蹴而至的。各位用功,切戒以淺心
試探,要用殷重心深入!
我們再看這段文字中的:「見聞覺知,一點難容,才辯聰明,絲毫無涉,但將一句無義味話,似銀山鐵壁看去。」很明白
地指出:「無」乃至「念佛是誰」等話,都只能當作無義味話看——跟「掃帚」的話一樣的無意義——是不能用心意識去卜度思量的。也正因為它非卜度思量邊事,跟卜度思量沒交涉,故人們的才智聰明,到這裡,完全派不上用場,心意識到這裡,完全無能為力。因此,禪宗祖師對這個囫圇看話頭的方便,假名「疑情」。「疑情」二字,本來也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但前面所舉的那則譬喻,恰好又是一個一味囫圇照管,心意識不能使力的譬喻,替起疑情描繪出一個下手處,真是好極了!
若問:禪宗以何因緣發展出這樣一個別具一格的話頭禪?
老漢的答覆:除了說是我國的文化背景和國人的根機因緣而外,要求真正的原因,是無法知道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歷史文化發展的方向,說明其演進的過程,論究其蛻變的邏輯;但是,各個研究者的觀點必有歧異,要想得一無諍的定論,幾乎沒有可能。既然如此,倒不如信從法義和史實。如前所說,這一方法,極符合聖教原理;史實證明,它已經成就過不少的大成就者,更何況它還是佛陀親自使用過的方法,周利盤陀尊者,就是佛陀親自用這一方法調教出來的歷史證人。難道還不值得我們信賴嗎?
各位禪友,如果有心,不妨認真一試,保證會有好的覺受出現。
到此,我想對這番話作個簡單結語:疑情能鍛鍊念力,是礪石;無義話頭能迫使離戲,是刀。用疑情礪石,磨話頭刀刃。刀刃磨快了,破戲論網,如摧枯拉朽入離戲處。信得過嗎?思之!
附說:
說了這些,還有對話頭不甚理解,得不在這裡作點補充。希望補充的不要變成葛藤!
參或看無的話,話不是字,所以不是觀無字幾筆幾畫。話不許說只許看或參,所以不許用念,連心念也不許,因為那還是心的語言,僅僅是存有這個無字的囫圇意念而已。
疑情是對話頭要看個究竟意念,只這一念便是舉起話頭的心力,舉來舉去,心的力道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輕鬆,這就是得力。不是疑話頭含有什意義。
修行道上,總是免不了有些浮光掠影的幻覺的,不管是好是壞,一概不理,理它便被它牽入歧途去了。戒之!
注釋:
〔1〕見《雍正御選語錄》卷十六序(《卍續藏》一一九•五九九上),文中的「似銀山鐵壁看去」句,只能作一句無義味話會,無法求其義解,更不可作什麼奇特的境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