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5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慈舟法師著

慧律法師講

1991年7月20日文殊講堂

(師父拍一下醒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今天我們講新的課程叫做《普賢行願品親聞記》,這部《普賢行願品》是節錄《華嚴經》裡面的一品,因為《華嚴經》太大部了,太大部了,所以一般的人老師節錄《普賢行願品》這一品來修持,所以這部《普賢行願品》是一般法師在弘法及平時日課的功課,大都有以這部《普賢行願品》為功課的,這部《普賢行願品》,我們每天早上的早課都有讀誦: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這十種修養是盡虛空遍法界普賢菩薩所修持的,因為這部經典所講的範圍很大很大,是華藏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這部經典的境界不是二乘或者初機菩薩做得到的,但是經典上說:我們人一生平常都沒有善根,只要在臨命終能夠聽到大乘經典的經題,這三個字《華嚴經》,這個人就能滅幾億劫的生死重罪,幾億劫的生死重罪,單單《華嚴經》這三個字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們大家都聽過普賢菩薩,大家都聽過普賢菩薩,到底普賢菩薩是怎麼修行的?他偉大的地方就很少人知道了,所以華嚴三聖就是毘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是《華嚴經》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當機者,當機者。再來,請翻開第一頁。第一頁:這本註解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內容的義理也很多,在座諸位!我們如果能依照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就不得了了,就不得了了,你今生今世只要修這十大願,你走到哪裡都會被欣賞、讚嘆。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唐罽賓三藏般若奉詔譯慈舟法師講述剃度弟子比丘尼釋通方記錄歸依弟子優婆夷沈國華記錄

目錄慈舟大師傳總釋名題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慈舟大師傳中輪沙門道源

慈舟大師,湖北隨縣人,俗姓梁。父諱禮簡,法名真法。母黃氏,法名寂智。師幼年習儒,且隨父母學佛。既長,常懷出世之志,而以親老不克如願。清光緒辛丑師年二十五歲,開始教讀,為儒師者十載。宣統二年春,真法老居士西歸。師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無常,爰再請出家於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為老朽使汝不遂所願,汝出家可也!」於是拜別慈顏,與其妻室同時出塵。師投本縣佛垣寺,禮照元老和尚為剃度師。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號也,時年三十四歲矣。是年冬,於漢陽歸元寺,大綸心經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華民國元年,在本縣天齊寺結夏安居。二年夏,遠赴揚州長生寺,親近元藏老法師聽習楞嚴。於冬,赴鎮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禪師參究禪那。三年夏,復往揚州寶輪寺,聽元藏老人講法華。是年秋,月霞老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師往執弟子禮焉。詎開學未久,因故於冬季遷全校於杭州海潮寺。師隨往,專究華嚴。至五年畢業。朝拜普陀,九華兩聖地。六年春,侍月老於漢陽歸元寺講楞嚴經,暨武昌中華大學講起信論。月霞老法師,實為中興華嚴宗之大德。如近年以來,宏法南北者,若應慈、塵戒、持松、常惺諸龍象,胥為當年華嚴大學之學子。師於時,獲益獨深。歷年以來,專宏華嚴者,良有以也。七年春,應河南信陽賢首山之請,開講大乘起信論,是為師弘法之始。講畢,與慕西法師結伴朝禮五台。歸至北京,聽諦閒老法師講圓覺。八年,靜修於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歸元寺,聽德安老法師講觀經疏鈔。是年秋,於漢口九蓮寺,輔了塵、戒塵兩法師,辦華嚴大學,是為師辦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華校圓滿。住持漢口棲隱寺。是年夏,應杭州靈隱寺之請,開辦明教學院,不幸因江浙戰事而中輟。秋,至上海靈山寺,講演普賢行願品。冬,復應常熟縣虞山興福寺惠宗和尚之請,籌備法界學院。十三年春,正式開學。十四年,至河南開封講地藏經。十五年,至安征當塗講般若經。十七年春,師以歷年積勞,身弱多病,乃離學院,赴蘇州靈岩山,念佛靜養。時學子中,不忍離師,隨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創辦竹林佛學院。仍以病體不支,於十八年春,返回靈岩山。嗣應印光老法師、真達老和尚之請,接任靈岩住持之職,開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親為外護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漢口武昌兩佛教會,各講起信論一部,講畢回山。二十年春,復應武昌洪山寶通寺之請,講圓覺經。更應該省佛教會之請,在武昌抱冰堂再講圓覺經。是年秋,福州鼓山虛雲禪師,派人來鄂迎請。師不辭山水,同往鼓山,籌辦法界學院。二十二年秋,正式開學。講演華嚴大經,至二十五年春圓滿。復應諸大護法之請,於福州城內法海寺,再辦法界學院。而是時青島湛山寺,倓虛老法師,派人蒞福堅請。既不獲辭,遂同至青。講演比丘戒相,提倡結夏安居,教風為之丕變。是年秋,倓老法師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請住持北平淨蓮寺。以南北遙遠,無法兼顧,乃於二十六年春正月,將福州法界學院遷移來平。二月初,開講華嚴大經,至二十八年秋圓滿。期中常應本市廣濟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濟南各處,禮請講演經論,未及詳記焉。三十年春,師之開示錄出版,是為師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開示錄第二集出版。三十一年,師結夏於安養精舍,為眾講演普賢行願品,記錄成冊。及師所集之毗尼作持要錄,同時出版。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請師講阿彌陀經,其講記即行刊出。三十六年夏,師在極樂庵,講盂蘭盆經,其講錄亦即印行。是年秋,應靳雲鵬老居士之請,至天津居士林弘法。並於常地監獄講地藏經。旋因福建陳大蓮老居士敦請至閩,於是乘輪南下。道經上海,訪興慈,持松諸同學。駐錫普濟寺,居半月赴榕。羅鏗端居士等,迎師駐錫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兩大師之舍利。環境清幽,為榕郊勝地。嗣以海潮寺,地藏庵等之堅留,遂暫住焉。三十七年春,鼓山湧泉寺,曾有請師復興法界學院之議,事未決而陳大蓮居士及邵武雙泉寺已一再促駕。乃於初夏,率領隨從學僧數人赴閩北。先至雙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許山中,為閩北名剎。師結夏於此,為寺眾及四方參學人等,講四分戒本,及四諦要義。安居期滿,赴泰寧。該地為陳大蓮居士家鄉。抵達之日,縣民手持香華,迎淤郊外。自南門至北門外之天王寺,途程約二里許,所經之處,民眾瞻禮,萬人空巷,鞭炮聲不絕於耳,盛況空前!師於天王寺講普門品,半月圓滿。復應善信之請,至距城四十里之「古台岩」。是冬,講大乘起信論於岩洞中。住洞四月,頗為靜謐,因得為隨從學人專心講解,精審透闢,鹹沾法益。該論述記,亦已問世。三十八年春,應香港之請,遂離泰寧至福州。而以不果行,仍住舍利院。為學人講梵網經及四分律要義。台灣緇素,曾函請來台。終以因緣不足,未能來台。後應北平信徒之堅請,遂返北平。仍駐錫於安養精舍。不幸於四十六年彌陀誕辰,師竟舍報西歸!嗚呼!時至今日,眾生之苦,已不堪言狀笑!而能救眾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誰與?第觀佛教緇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誰知負此責任?誰能負此責任?自苦不救,遑雲救他?幸於是時,有應運而生之大德興焉!慈舟大師,以佛徒之不識教義也,爰創辦法界學院以育僧才。雖南北遷徙,不以為勞。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為基礎也,乃提倡戒律,不遺餘力。近年南北各剎,多有遵行「安居」「持齋」之制者,實大師提倡之力也。至於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啟建四眾共修念佛會,與創辦互助往生會等,皆規模昭著,無待贅述焉。嗚呼!方冀大師常住世間,致佛教於復興之地,救眾生於慈航之舟。遞聞生西,不禁為佛教悲!為眾生悲矣!大師示生於前清光緒三年九月十九日。往生於中華民國四十七年一月六日(農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世壽八十二歲。僧臘四十八載。

附記:民國三十年,道源曾寫一篇「慈舟大師略歷」。但自三十六年離開大師後,關於大師之弘化事跡,不復能知。乃請問於懺雲法師。但自三十八年之後,懺師亦不能知。不得已,乃將懺師所寫之一段,插入「略歷」文中,勉為應世。附記於此,以待詳知大師之歷史者,寫一完善之傳記,則幸甚焉。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寫於台灣省基隆布正道山海會寺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唐罽賓三藏般若奉詔譯慈舟法師講述剃度弟子比丘尼釋通方記錄歸依弟子優婆夷沈國華記錄

慈舟法師是律宗的持戒律的。

○今釋此經、】現在來解釋這部經典,【概依清涼國師意而述之。】就是說依照清涼國師,他是華嚴宗的祖師,清涼國師是華嚴宗的祖師,依照他的意思來表達,【大科分二:一者總釋名題、二者別解文義。

○一總釋名題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

【記】【「大」】「大」,【約體、】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是不得已、絕對的境界,不思議、絕對的境界,因為無法形容所以說大,這個「大」不是經過小的比較而講大,這個「大」是絕對的本體,絕對的本體,【十法界共有之心體也。】就是十法界共有的這顆心,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心的本性,本來的面目,在十法界大家都有的,【十法界同一心法、界雖有十、】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薩、聲聞、緣覺和六道等等,這是十法界,【其體唯一。】體唯一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體是唯一的,【心包太虛、量周法界、故曰大也。】我們研究《普賢行願品》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放大我們的胸量,菩薩的心量就像虛空,量就是所謂的妙有,他所產生的妙有周遍整個法界,不是今天我們這些眾生所能比的,我們單單在台灣的一個高雄就活得很痛苦,就生活在鬥爭中,事事都很不如意,普賢菩薩他是盡虛空遍法界行他的普賢行願。底下:【眾生雖具此豎窮橫遍】豎窮橫遍就是通三世十方。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十方【之心、因迷失故、】因為被迷了,【認肉團心為心、】以我們這個腦部要不然就是這顆心臟當成我們的心,【或認緣影心為心、】緣影的意思是說我們見到東西留在心中的影像當成自己的心,這是什麼?這是茶杯,我們就一直認為這是我們的心,了解這個茶杯,就是我們平常所運用的這顆心,我們平常所運用的這顆心,認識的心,我們平常認識外境的心,他不是悟到本來清淨的心,他誤認為是我們平常生活起居、行住坐臥所接觸的這顆心,當成是自己,所以他不曉得人死後心臟會壞、頭腦會爛,心跑到哪裡去了?也就是說錯誤的認識這顆心,【故佛說此大方廣真心法、】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心,【俾】就是令。令【學佛法者、有以認識。】因為我們【以久】遠劫來【迷失故。】所以【初頗難識、】頗就是很,初機者很難了解,所以【宜多認識、】應該多多地了解一下,【喻如素不相識之人、】譬如說一向,素就是一向,譬如說素不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設多見幾次面、即便熟識矣。吾人慾認真心、亦復如是。然肉團心非真心、而不離真心、】肉團心就像波浪真心就像大海,肉團心所幻化出來的妄想心,不離大海,波浪不離大海,【緣影心】攀緣影像的心,為什麼說緣影呢?因為這個世間是不實在的,因為這個世間是不實在的,所以才說像演電影一樣,所以了解的人就把這個世間一切的事情叫做遊戲人間,就像來這裡演電影的,如果愚痴的人就會認假為真,強以追求,世間人因為認識錯誤,他就一直錯誤的追求,所以愈追求就愈痛苦,他絕對錯誤,所以真心在他的心中,他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而不離真心,所以緣影心當然【非真心、而亦不離真心。】所以【真心隨緣不變、】隨緣不變,很多人會誤會:認為這顆心都不要去動它,都不要起心、不要動念,就叫做隨緣不變。一直保持這顆心,他很怕這顆心起心動念,錯了,錯了,大錯特錯,這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來的面目不怕緣,不怕外緣,緣的當下就是實相、中道,就是無相、無不相,它能夠破一切相,當下容納一切相,就是通一切相,它並不是因為真心是隨緣不變,隨緣不變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阿珠,阿珠!你叫我嗎?你叫我嗎?師父叫我不要起心動念,她一直怕,心中說: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這個就是起心動念,所以變成她不了解隨緣不變,變成一個愚痴型的阿珠,愚痴型,她怕,怕認識這個外境,大徹悟的人不是這樣子,大徹大悟,原來你怎麼變化都一樣。舉個例子,這是《楞嚴經》講的:虛空當中有時好天氣太陽出來,有時下雨,有時烏雲密布,有時狂風暴雨,但是不論是陰天、大熱天,或者是下雨天、颱風天,所有的一切一直在變化,虛空都不動,它也不因為颱風狂風暴雨,它也不因為大太陽而增加光明,統統沒有,這就表示虛空中的一切相照樣存在,照樣存在叫做妙有一樣存在,所以如果開大智慧,明心見性、大徹悟的人他不怕緣,他不怕緣,他每一個時間和空間,他都了解徹底地透視,徹底地透視就是假相的東西,你不需要去忍受它,你不需要忍受這個假相,所以他就進入無生,他就進入無生的狀態,無生就是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也就是說:你儘量起心動念,沒有關係,但是每一個念不能有執,你儘量起心動念,沒有關係,你儘量起心動念,但是每一個念不要停滯在某一個錯誤的二分法裡面,那就進入無跟有的中道的思想,所以說真心隨緣不變,【故修行可以返妄歸真。】返妄歸真。這就是「大」。【「方」約相、】我們一般講言是四四方方,有形的叫做方,我們現在不是,現在這個【體】這個方【本無相、】無相,無相就是【以無遍計所執相故、】就是於一切相,宇宙當中一切沒有產生我執和法執,隨著緣起法所影現出來的,當下既是妙有,所以,【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簡單講,譬如說本性,佛的本性就是我們的本性,佛的本性是什麼?清清淨淨的清淨心,我們的本性也是清清淨淨的,但是佛的本性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他的福德,他的莊嚴相,他的莊嚴相,他的妙有相,所以這個方也就是妙有的福德相和智慧相,【言福德相者、心常在定、不垢不淨、】這句話很重要,你注意看一下,「福德相」,這句話要注意看,有福又有德的人是哪一種人呢?要注意聽,心常在定簡單講就是具足忍辱,無生忍辱的人就是真正有福氣的人。今天我教你賺一百萬,你會很感謝師父,我教你賺一千萬,你會永遠記住師父的恩,不過,一百萬、一千萬,不如我今天跟你講一句話,心有定的人一切福就統統來到,你相信嗎?你心有定,這個定是有智慧的定,是因為他透過般若的定,透過無上的智慧,心常在定,今天你聽師父這句話,比你賺一億萬還富有,因為你已經不缺少什麼,譬如說今天你很窮,什麼人最有福?師父講的「心常在定」。定就會了解這個就是我的業,無相,我隨緣度日,你就不會抱怨富有,你也不會很高興;貧窮,你也不會很自卑。今天你餓得很痛苦你也會說這是我的業;今天吃得很飽,你也會了解這是我的福,都不會受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是我們對別人的恩,你也不會記在心中,我對你有恩,你怎麼對我這樣?因為你心在定,定就是無相,你想想看,學佛這種事比你賺錢更有利。譬如說今天我賺一百萬,是不是一定會活得很快樂,不一定,對不對?因為他心不定,心不定他怎麼有福可言。他的福是世間的福,如果心在定什麼境界來都一樣,就和佛一樣了。所以我說學佛在一念之間而已,所以多修忍辱是有福報的人,你無法一下子觀照無生,你要多忍辱,忍辱從哪裡修起?從退讓,他很兇,沒有關係你讓他,看他凶多久,凶久了就凶不起來。譬如說有一個人很兇惡,你一直退讓一直退讓,你一直讓他讓到最後看他多凶,天地因果就會調整得很公正,你不必煩惱。底下說不垢不淨,也沒有垢也沒有淨,因為垢是對講的,淨是對垢講的,所以說【雖遍處水深火熱之中、其心不動、】為什麼?【性德】少兩個字:本來。(本來)【如是、】我們的性,本性這個德本來就是於一切相當中如如不動,性德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這樣,所以說性德本來如是,多「本來」兩個字意思就清清楚楚,所以,【修顯亦然、】我們如果候選顯示出來,性德顯示出來,【是為福德之相。言智慧相者、心常在明、】我們的心常常在大智慧當中,明就是光明,【體豎窮】三際,【橫遍故、】十方,所以豎窮三際,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所以上面豎窮是指時間,橫遍就是指空間,就是體貫通三世十方,【相亦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我們本性充滿著【智】慧而【無不知、】所以,【亦通性修、】本性的修行,【是為智慧之相。又常講、方者法也、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是畫圓形的,矩是方形的,規矩就是要畫圓形或者畫方形,一定要有圓規或者是尺,所以智慧之規矩是一定【法則能生眾生之解、故曰軌生物解。】軌生物解就是說有一定的軌道,物就是眾生,能夠讓眾生了解,這個軌生物解,從以前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法,能夠讓眾生了解,一定的軌道、法則叫做軌生物解,【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任持涅槃就是任運地持續通達涅槃,簡單講就是保證走向涅槃之路,叫做任持涅槃,保證、保持一直通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你就依照這樣修行,任持這個涅槃,【如說法身慧命、法身即自性也。此性以慧為命、失慧則法身雖不沒】沒有消失,但是【而全隱矣、】隱而不顯,沒有顯示出來,所以說本性就是以智慧為命,智慧又是無形的,所以你如果說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我們的本性就是充滿著智慧,這個叫做我們的本性,人家說明心見性有什麼了不起?他就是充滿大智慧的人,充沛大智慧的人,【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一念不在就和死人一樣,【智慧現前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我們的妄想如果打得死,法身就活,簡單講你除掉了妄想,不生不滅的法身就顯示出來,所以人家說,往生解脫是現在的事,不是最後的往生叫做解脫,一般人都誤解,誤解往生是臨命終的事,錯了,錯了,往生是現在的事情。要記住師父一句話:你現在能夠放下掌握住幾分的自在,你臨命終才有希望可言,你現在沒有辦法有幾分的把握當下這個念頭,臨命終你哪裡有辦法自在,很難。所【以此得知自性以慧為命、】所以性跟慧是相同的,【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合而言之、曰法身慧命。】所以,我們常常講:法身就是以智慧為它的生命,叫做法身慧命,法身慧命。這是我們常常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方【又方者正也、福德智慧、開成恆沙性德、】顯示了【皆諸佛本有】因地【修】行而產【生之正法也。】所以說本有修生之法。因地修行達到果地所產生的正法,沒有偏差,沒有偏差。【「廣」約用、有體必有相、】有體必有相,【有相必有用、】譬如說我們人有兩種體,一種真體就是本性,一種假體就是我們的肉身,色身就是外相,外相就有作用。師父的作用就是弘法利生,有作用。茶杯也有體,這個體就是塑膠,它的相就是圓圓的,一個把柄,它的作用就是喝茶、裝人、茶水,體、相、用。譬如說桌子的體就是木材,它沒有真體,因為它統統是假相,它統統是物質上的東西,所以它沒有心體,它只是物質上的色體而已,它的相就是平平的,它的作用就是這樣做起來的,弘法利生有一張莊嚴的桌子,所以有相必有用,【一物有一物之用、】由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天地萬物,天生我材必有用,簡單講就是不要看成輕別人,有時候小兵可以立大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果隨隨便便地傷害一個人,將來這個人有時候他出的點子能夠利益我們一生,所以修忍辱的好處就是他的好處隨時都會顯現出來,因為他不會去傷害人生,人生就會替他賣命,所以他一直忍辱一直忍辱……。有一天人家會了解他,了解他的時候,別人會慚愧會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時候,雖然他的自尊心不敢向忍辱的人說對不起,但是會盡心盡力地感恩他,盡心盡力地護持他,說:這個人的確有修養,所以忍辱他就有德行,久了就會感動人,感動人,雖然說他很沒有用,有一天他突然跟你提議,跟你建議一下,就影響你整個事業影響你一生,因此我們人如果修忍辱,對我們一定會有好處的。你隨隨便便就傷害到眾生,你隨隨便便就傷害到眾生,勾心鬥角亂眾生,如果被人家查到了,人家會對你很失望,很失望,你身邊會失去一些能人,會失去好的因緣,好的因緣。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也好,為了眾生的和合也好,忍辱是一定要修的,所以說一物有一物的作用,就是說世間再沒用的也是會有他的作用在。簡單講,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間,人應當相互尊重,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樹木長得高又壯有其作用,草雖然長得很幼小,但是草能襯托出樹木的美,譬如說這棵樹很高大,底下的草拔光光,no more(諧音)草拔光光只剩下一棵樹,沒草的樹能看嗎?對不對?以佛來講也是如此,佛在中間旁邊都是他的大弟子,是由這些大弟子來襯托出佛的威德,相同的,沒錯,一棵大樹可以庇蔭很多人,但是,也需要一些底下的一些花草,師父很偉大,但是也要這些煮飯的人,也要這些辦公室里的員工,我如果沒有這些辦公室的員工,我能整天坐在那裡收錢嗎?這樣能看嗎?慧律法師,你在這裡收錢嗎?來,你繳幾月份的,對不對?如果是我,如果是師父,因為我有學佛我都一直感恩,在講堂工作的工作同仁,這些流通處的員工,我都很感恩,你說一個法師有多能幹,你能幹不起來,你一定要靠這些流通處,就是這些流通處一直擴散出去,你慧律法師的知名度才夠。今天不是說你法說得很好,很好,對不對?沒有人幫你錄音、錄影,幫你放出去,你有多行?你有多行?所以在我的心中,師父的四周圍統統是菩薩,統統是菩薩,我都認為他們是菩薩,因此我們的胸量如果放得很大,心存感恩,因為一個人就是有他偉大的地方,我們看他的優點就好,只要他一心一意對佛教,所以說一物有一物的作用,你不要一直以為:我就是師父,我很行,我有錢不怕找不到員工,不能有這種心。所以目前來講大部分都是徒弟的聲音比較大,我不曾跟做成聲過,除非這個人很可惡很不得已。所以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說一個能人,他不會局限於某一種作用而已,君子不器,一個偉大的人,他不會只有一種作用,這個「器」,器具就是只有一點點而已,它的作用一點點而已,君子不器就是他的度量很大,大到什麼樣的境界化統統有辦法容忍,【能有多用、】有很多作用,【況稱性之心乎。】何況合我們的本性,稱性就是合我們的本性,依著我們的本性出來的這顆心【用之恰當、】剛剛好,外省籍的講的:剛剛好,剛剛好!【即返妄順真而歸真、】返妄順真而歸真,返虛妄順著真性恢復到真實性,【用之不當、】你如果用錯了,【則迷真逐妄而成妄。】迷失了真實性,你就追逐著虛妄來成妄,所以,【學佛法人應將此心用到大方廣】大就是絕對,方就是元旦的相好莊嚴,就是修忍辱無生而得,廣,底下會講到「廣」,用到大方廣【上去、則成佛不遠矣。】所以,這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你要成佛一定要經過這個管道,不要說成佛,今天我把這部《普賢行願品》聽完,你的胸量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你也無須去讓人家開膛剖肚,不必,度量就會很大,所以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不得了。【「大方廣」唯一心法而有三義:】三義:三種道理,三種義意,一心三義就是全、相、用,大方廣簡單講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心具足有體、相、用,【不唯體大、相用亦大。不惟相方、體用亦方。不唯用廣、體相亦廣。】所以這個大方廣,大就包括體、相、用,方就包括體、相、用,廣也是包括體、相、用。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體大、相大、用大,體方、相方、用方,體廣、相廣、用也廣,【三而一、一而三、唯證乃知。】只有證得那種境界的人才能知道,【又大方廣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開則有四法界、】四個法界,哪四法界呢?第一、【即理法界、】理法界。第二就是【事】相的【法界、】理法界就是無相絕對的理,無相的意思,事相的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六根、六塵,包括清淨的諸佛土都屬於事相,【理事無礙法界、】理性和事相通達,理性當下就是事相,事相當下就是理,無礙法界。再來【事事無礙法界。】叫做層層無盡的法界,無所障礙,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一為多,多為一,在這個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一塵可化現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事事無礙法界,【約理法界即「大」字、】因為絕對,【約事法界即「方廣」二字、】它有事相和作用,【約理事無礙法界、即「大方」二字。約事事無礙法界、即廣字。「佛」者覺】悟【也、凡夫依本覺而有不覺、】就是我們本覺迷了,就變成一個不知不覺的眾生,聲聞和緣覺【二乘人能自覺】他們卻是沒有了菩提心,【而不能覺他、菩薩能自覺覺他】但是菩薩【而未能究竟、】圓滿。所以,【佛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究竟覺人。自覺圓】滿,【即智慧】具【足、覺他圓】滿,【即福德】具【足、故曰佛陀即兩足尊。】福慧兩足尊。所以我們要修智慧和祖德。【「華」者因華、】花就是結果的開始叫做華,嚴就是果,莊嚴,就是因為有花的因,才能夠有莊嚴的果,所以「華嚴」就是站在因果的角度來談論的,華就是因華,【通人通法。約人、即普賢文殊菩薩是也。約法即普賢十大行願】普賢十大行願,普賢十大行願我們後面會講到,【及文殊十度等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方便再來是願,願意度眾生。力:很有力的力,力量的力。智,就是智慧的智。就是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十度的意思。【一一行願具無量行願、以此因華嚴成佛果、】以此因華,嚴成佛果,以此因華,因地上叫做華,嚴成佛果,果叫做嚴,【如蓮花之嚴蓮然。「嚴」者】就是【莊嚴、亦通人法。能嚴之人是菩薩、】能嚴就是因地修行,能嚴就是因地修行的就是菩薩,【所嚴之人】旁邊寫一個究竟果的人,【是佛。】所以能莊嚴的人就是菩薩,所莊嚴的就是佛,【能嚴之法是六度萬行、】就是說,你修六度萬行就能夠莊嚴佛果,【所嚴之法是大方廣。因將所迷之大方廣究竟證得、而成福慧二嚴之人。又佛華嚴三字、普賢行、嚴福也。文殊智、嚴慧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普賢的行就是做,普賢的行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才能有福,你跟他說布施,他錢拿不出來,去幫常住做事情,打八關齋,像我們今天打八關齋有六百人,走,去幫忙,他口說卻不幫忙,要切身去做,服務人群,這才是有福,這才是有福,所以普賢行,就是確確實實腳踏實地做的人,這就是莊嚴這個福,文殊是由內所開發出來的,這個就是智慧的智,【以此】福和慧【二嚴而成佛、即因華莊嚴果德也。】到此我們已經解釋了大方廣佛華嚴都解釋完了。再來最後的一個「經」字,我們如果講經,這個「經」字都有解釋,所以就比較簡單。【「經」者法也、】底下說,【徑也、】這個雙人旁的徑就是直通的意思,直接通往涅槃的境界,這個徑就是所謂的路,直的路叫做徑,人家說抄近路,抄近路,直的路叫做徑,簡單講你如果依法修行,你就直接通往涅槃的近路,【典也、】典就是經典,【萬古之常規也、】萬古之常規,【亙古亘今】這個亘就是通,通古能今,通古通今就是【徑直修行之法、】直接修行的方法,你如果找錯了方法,任你怎麼修都不能成佛,煮沙不能成飯,沙非飯因,因果要相應,煮米才能成飯,你修行的法搞錯了,看你多能修,修到死你也無法成佛果,不能解脫,【常恆不變也。】第一、經有什麼意思呢?經典含【有湧泉義、】就像水源,經典就像水源,水源湧出水來,湧出水來,【湧出無量法流故。】這是經典的意思。第二叫做【出生義、】出生,經典是什麼意思呢?【出生諸佛故。】你如果依照經典修行能夠成佛。第三呢?【顯示義、】經典就是顯示【顯示大方廣故。】第四、經典是什麼意思呢?經就是【繩墨義、】就是木匠在用黑黑的那一條,【正諸不正故。】上面那個正當動詞,匡正,糾正那一些不正。再來第五叫做【貫穿義、】經叫做貫穿,就是貫通整部經典,貫穿。第六叫做【攝持義、】攝持就是【貫穿攝持一切法寶故。】一切法寶故。【「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已經講完了,入不思議,不思議當然是對思議而講的,不思議,除了大菩薩以外入不思議,我們思議的眾生就是生滅法叫做思議眾生,當然我們不能達到解脫的境界,所以這部《普賢行願品》,這是入不思議的境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是入法界。】入法界,所以【依八十卷經、】的華嚴,《華嚴經》有三種,四十卷叫做四十華嚴,六十卷叫做六十華嚴,八十卷叫做八十華嚴,誰都為什麼會分為三種《華嚴經》的譯本呢?因為翻譯的年代不同,翻譯的來到中國的原始的版本也不同,有的四十卷,有的六十卷,有的八十卷,所以因為翻譯的不同,所以多少有一點出入,四十、六十、八十,所以我們一般說八十卷,就是說最大本的八十華嚴,八十華嚴,【此普賢行願品為別行經、】為什麼說別行經呢?別行當然就是獨立一枝,【即與入法界品文義相連、】就是說《普賢行願品》可以單獨地節錄出來當作一本經,叫做《別行經》,和《華嚴經》雖然相連,可是它可以單獨地節錄出來,即與入法界品文義相連於後,所以【合為一】因為它是【入法界品者、】所以它就排在後面,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法界品【於四十卷】華嚴【行願品此當第四十卷。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總全部成八十一卷。】八十一卷,【入者證入、普賢行】普賢的十大願王,這種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為所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無我法二執之真空、】所以,【亦不礙妙有我法、】不礙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議。若有我法二執、即是可思可議、】因為你執著就變成生滅法,可思就是說用妄想去思惟,可議就是可以用嘴巴去討論,可以用語言去討論它,所以可思可議都是一種執,【以有我故、則為我執、以有法故、則為法執。是故解脫境界、非不解脫人所能思議。】非不解脫人就是不是那一些未解脫的人所能思議的,叫做非不,這個不就是未,未解脫的未,非,不是那一些沒有解脫的眾生所能思議的,【眾生心被境轉、一迷一切迷、一紙之隔、尚不得見、而況十方世界。】所以,【佛無我故、攬三世間、融十法界、以為一個真我。故三世間十法界法、由我隱顯、】由我隱顯,【由我示現、如是空有不礙事事無礙境界、誰能思議。】三世十方一切的法都是有真我的隱和顯示,你如果有真我就顯示得出來,你如果沒有就變成凡夫,我們每個人都被煩惱、無明所遮蓋住,真我顯示不出來,所以,如是空有不礙事事無礙境界。誰能思議,休息一下。【「普賢行願品」品者類也、普賢行願、有通有別、通則三世諸佛同有之因行、】三世諸佛統統要修普賢行,就是因行,【別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之長子】釋迦是指化身,毗盧遮那是指法身跟報身,所以是同一個人。釋迦如來之長子,【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也。此品為全部華嚴關鍵、】全部《華嚴經》的關鍵,【修行樞機、】最重要的,所以,【文約義豐、】文是很簡單而少,但是道理很豐富,【可軌可持。】可以做為我們的規矩,可以讓我們修持,【不能受持全部華嚴者、】因為《華嚴經》有八十卷,讀一遍大約要兩個月,八十卷的《華嚴經》你怎麼讀得完,沒那麼簡單的,所以,【當以受持此品為日課。】當為日課,【《大方廣佛華嚴經》屬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屬品題。】意思是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整部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其中的一品。【此經有三譯、一東晉覺賢法師譯、唯五言頌。】就是從頭到尾都是五個字,五個字、五個字,就像我們那個五言絕句那樣,五個字、五個字一個偈頌,它只是五言偈頌這樣子而已。第【二】種翻譯本是【唐代宗大辨正法師譯、唯七言頌。】前面是五言,現在是七言,就是七個字為一個偈,【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貞元十二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七年,七百九十七年,西元七百九十七年,【般若法師奉詔譯。此一品為第四十卷。今為末卷、】《普賢行願品》就是末剪子的最後,【前二譯但偈、故疑是菩薩所造法語、此譯有長行、】長行就是直接講,不是一偈一偈的,不是五言或者是七言的偈頌,是長行文,就是一直描述叫做長行,【與《華嚴經》八十卷相連、故知是經無疑矣。】底下:

【唐罽賓】罽賓是漢朝時代西域的國名,罽賓國就是今天新疆省的喀什米爾。【三藏般若】有一個般若法師,【奉詔譯。】奉皇帝的命令翻譯的。底下:

【記】「罽賓」即北天竺界羯濕彌羅國之別名、梵語羯濕彌羅、此雲阿誰入、】有誰能夠進入呢?【位處山中、兵亂不及、】沒有辦法到達那麼深的地方。因為它很堅固,【從堅固得名、乃法師之出處也。】他是刀兵不亂。我是出生在海口,靠近四湖、台西那一帶的海口,照說那個地方都是養蚵的比較多,養蚵的,全身都曬出古銅色,你看過海邊的孩子都脫褲子下海游泳,都曬出古銅色。所以我們人的命運不同,我出生於海口,不過在那裡到三歲就離開了,不好我家破產遷離海口,不好沒去捕魚,要不然也是要下海捕魚,一天不曉得要電多少魚,我就是這種命,也不可能碰上那種業,出生於海口捕魚,說真的那是從小就看慣了的,從小他就出生於海口,父母如果是捕魚的他就習慣了,像澎湖,澎湖大都是捕魚的,澎湖種植不能成長,只能種植花生。說起澎湖很可憐,我那個時候去打三年的佛七,一下飛機就狂風呼呼作響。要請法師開示:法師開示,佛教的五戒,我能不能受?我說:五戒為什麼不能受?可以,師父,第一條不殺生,我不捕魚不能生活,請問師父,這要怎麼辦?你們這些法師們要怎麼解釋,他如果這樣問你們。我很聰明我回答得很好:我們受五戒,如果捕魚,大魚捉起來吃,小魚放它走。要不然沒有辦法,大魚捉起來吃,已經大了,小魚放它走,小魚你也煮?真是的!對不對?要不然沒有辦法統統是捕魚的,你叫他不要捕魚,他無法生活。還問:師父,插蚵有沒有犯戒?專問這些海口的問題。這個真是頭痛,問插蚵有沒有犯戒?真是痲煩。因為在戒律裡面,佛陀沒有說若插蚵則犯輕戒,沒有,這個要靠你自己去想,真的。這個真的不會回答。請教戒師:看看插蚵有沒有犯戒?澎湖人很熱心,澎湖人告訴我:他們從小就潛水下去捉魚,捉慣了,冬天水冷,對不對?每個人一到四、五十歲,每一個都腰酸背痛,因為泡冷水泡得筋都破壞掉,都會抽痛。我們去的時候有一位老菩薩六十幾身體很壯碩,女眾,又黑又粗又壯像泰山一樣,實在很壯碩。她說:法師,你今天來,我告訴你,媽宮。馬公讀作媽宮,捕魚的,捕魚她說捕魚,捕魚的都會酸痛,都浸在水裡捕魚,浸在水裡捕魚,所以那是一種業,那是一種業,那種業不簡單,生長在那種地方,實在很可憐,很可憐,【「三藏】通達三藏的一個法師叫做【般若」般若二字、師之名也。】師之名就是般若,就是法師的名字,【三藏者謂是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也。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七年,【六月、至十四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九年,差一年就西元八百年,【二月於京師】京師就是我們所說的首都,【之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再來。

○別解文義

○約全部《華嚴經》、此品末會】末會就是最後,最後一會叫做末會,【屬流通分。若約此】流通分【一卷】而言,【別行經文、】它也是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亦分三科。○甲初序分二、乙一結前廣偈、若接八十、四十卷經、即結前生後而非序分。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

【記】爾時即第八十卷末、普賢菩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畢之時。

○乙二結說不盡

【經】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財就是我們所說的善財五十三參那個善財童子,那個善不是散落的散,善財,會花錢的人也叫做散財童子,這個你要聽清楚,會花錢、散財,骨頭散掉的散,散財,很會花錢叫做散財童子,和這個不相同,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如果說到佛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沒有辦法說,沒有辦法說,這在《華嚴經》裡每一句都這樣子,《華嚴經》一說,每一句都:不可說不可說,要不然太多了範圍太大了,那是無法說的,【佛剎】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劫、】極微塵,極微就是非常、非常地微細,比沙還微細,一粒沙當作一劫。那樣的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就是說不完。邊一段就是說要是講到佛的功德如來,那種功德經過百千萬億劫,你都無……。相續演說就是連續一直讚嘆,叫做相貫演說。連續一直讚嘆,你沒有辦法稱讚佛有多偉大,實在是你沒有辦法稱讚得了的。除了無福的人,無法認識佛的偉大,有福的人每一個都能了解佛的偉大到什麼程度。

【記】普賢菩薩告在會大眾及善財言:「善男子」】底下括弧,【(男子者、丈夫義也,能發菩提心、是善男子、能明大方廣、】的意義,【即是丈夫。女人能發菩提心、能明大方廣、外相雖是女人、而心即丈夫。男子不發菩提心、不明大方廣、實非丈夫。】不是大丈夫,【)如來功德、贊說難盡、】你要讚嘆他讚嘆不盡,【不唯因人贊之不盡、果佛亦難說盡。】佛陀最後的果報,你也無法形容他的偉大,他的福、他的慧、他的德,你都無法形容,【「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世界多、故佛多也。「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言極長之時間也。】這個不是從前、從前、再從前,那個從前也無法形容,再從前也只是從前而已,這是很長,無法形容的劫,這是不得了的,【「相續演說」者、謂甚多之佛、贊如來功德、經過極長時間、日以繼夜、】日和夜,【不止息】就是不停止,不停的【演說、】讚嘆佛,【亦不能窮盡佛之功德。】所以【八十卷】《華嚴》【末有偈贊如來功德云:】這句話很重要,要背起來:【「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功德。」】這個讀得會掉眼淚的,太感動了,讀得會掉眼淚,佛的偉大無法言語。「剎塵心念可數知」,剎法的心念就是第一個眾生的起心動念,佛有辦法知道,我們有辦法去了解。「大海中水可飲盡」,大海這麼大慢慢地喝也喝得完。這不可能,但是也變成也有可能。如果虛空可以用尺量,風可以讓你用繩子綁得住,你看這個形容虛空可量風可系,也無法說盡佛的功德,如此你看佛的偉大到什麼程度。如果今天我們為了一些小事活得很痛苦,我覺得這個實在是很悲哀也很可憐,為什麼我們的胸量放不大常被束縛,為什麼不吃鐵牛運功散(師父笑),佛這麼大肚量而我們雞毛蒜皮。我有時候覺得眾生也是很可憐很悲哀,整天都在管別人都不想自己的生死,實在很可憐,【釋迦佛與諸佛互為主伴、】主和伴就是哪一尊佛為主,其他佛就為伴,【諸佛贊釋迦佛為主,如是於諸佛中隨舉一佛為主、釋迦佛為伴、亦如是贊之不盡。

○甲二正宗分二。乙初正陳所說二。丙初長行三、丁初正示普因四、戊初標示所應二、先指佛德、後示因相。

【經】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再多加一個「廣大」,你注意看經典,不只是修十種行願,還多加了一個「廣大」。廣大就是無量無邊的生生世世的劫數,也要行普賢十大願,而且無量無邊剎塵諸佛菩薩,只要有人有眾生的地方,就要修這十大行願,這個叫做廣大。不只是行願要多加廣大二字。

【記】初句、指佛德、即圓滿果也。二句、示因相、即圓滿因也。謂欲成就如來圓滿果德、應修普賢十種圓滿因行也。】

○戊二征列名數

【經】我們每天早上在誦的早課:【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包括禮敬過去佛,就是已經成佛的。現在佛,現在成佛,未來佛,大家都是未來佛。簡單講禮敬諸佛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尊重每一個眾生,除了禮敬過去佛,也就是現在佛,現在如果沒有佛,眾生就是未來佛,所以禮敬諸佛就是尊重眾生的自尊,尊重眾生的立場、禮敬,以別人的看法、立場為說話的考慮對象。不要說什麼話都考慮到自己,所以這個禮敬,要尊重每一個眾生,這不是那麼簡單的,你說尊重三寶這個有辦法,要尊重一般的眾生這是非同小可的功夫,這個沒有那麼簡單,一個快窮死的乞丐來,你會尊重他嗎?對不對?如果一個總統來,不是說總統說部長來,這個就和世間人不同了。如果今天總統來,那實在很特別,他是一國的元首,我們能夠有辦法做到總統也如此,乞丐來也如此,這何等的胸量,才有辦法做到這樣。【二者稱讚如來、】這稱讚如來有很多人誤會,奇怪,佛怎麼叫人家稱讚他不是這個意思,稱讚如來就是口永遠不造業,他要說出來的一定是說好話,鼓勵、讚嘆,讚嘆要恰到好處,不要令人受不了,有一種人讚嘆得令人起雞皮疙瘩,不需要如此,沒有這種優點卻胡亂讚嘆,那樣對方有時候會受不了,恰到好處就好,稱讚如來這種人就是沒有嫉妒。因為他的心沒有嫉妒,所以,他如果看到優點的事就讚嘆。你今生修這兩種行就不得了了。第一、尊重眾生,第二、我走到哪裡,都沒造口業都讚嘆,那還得了,不得了,不得了,真的不得了。我們如果看到女眾像我應有這種雅量,像我如果看到女眾,她長得莊嚴,我都會:你真的長得很漂亮,很漂亮的女人業障會比較重,她很高興,她會很高興,我業障很重因為我很漂亮,沒有辦法,她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那個時候你說她業障很重,她很高興因為她漂亮,業障很重表示有人追求,對不對?你如果說你長得這麼醜,業障保證不會現前,她會哭的,所以,每一個女眾都喜歡業障現前,有人追求表示有身價,有身價。所以稱讚如來,一般人沒有嫉妒心,抓到這個適可而止的,我們讚嘆,讚嘆,儘量不要說別人不要談敏感的問題,這個人她很不喜歡談論她的公公、婆婆,你就不要提醒她,人會爭端就是說這個人,儘量避開來他不要談的話題,你拚命要跟他談,那你完蛋了,衝突就起來,所以說,我們就談兩個人適合的話題,他喜歡談什麼話題,適可而止的讚嘆,但是要他確實有這種優點,你如果亂亂讚嘆,會增加對方的傲慢,增加對方的狂妄,你知道嗎?這個人已經是很驕傲的人了,很驕傲的人了。你如果不拿冷水潑一潑他,他就會我慢,我慢。如果我,我不做這種事情。以前的祖師大德都會對徒弟潑冷水。要是我,我儘量不要這樣子,我現在只想要潑冷水還未潑,他說:師父,再見。你要潑什麼冷水,你永遠潑不到他,你要殺殺他的傲氣,他明天就……,早上罵,下午就不告而別,現在的孩子潑不得的,你要殺掉他的傲氣這個不可能,讓他慢慢地修養。【三者廣修供養、】這個供養包括父母、師長、三寶、恩人,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供養,我們的師長,我們的父母,或是憐憫病苦的眾生,可憐的眾生,所以廣修供養,簡單講就是要修布施道。【四者懺悔業障、】懺悔業障是每一天要做的工作,懺悔業障是世間儒家所講的要省察、要懺悔、要觀照,要好好地去看自己的錯處,看自己的錯處,這種懺悔要有真心,悔就是要改過,像我們那個時候要出家,我們出家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拜懺,有時候電燈都關暗一些拜懺。唱:南無……。戒師都會裝出要哭的聲音,弟子哭得……戒師卻笑了,他裝那種聲音是要讓你哭的,他自己不會哭,女眾是哭得唏哩嘩拉,男眾也這樣哭,懺悔業障,用那種氣氛很感人,很感動,就這樣子,唏哩嘩拉的,很感動。不過我們人的習氣重,他發個心來出家習氣重,哭愈慘的愈早還俗。如果來出家懺悔,懺悔,照理他是懺悔過去的業障,出家卻待不住,待不住他也再還俗,所以懺悔要包括改過,所以我告訴你:哪一種人永遠不會退道心,發菩提心的人絕對不會退道心,你再怎麼整他,他絕對不會退道心,發菩提心的人。所以懺悔業障不只是唱一唱、念一念就可以。【五者隨喜功德、】隨喜功德這個很難,隨喜功德的人不可以有嫉妒心,你有一點嫉妒心要隨喜就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這一點最難修,隨喜功德就是看到人家愈有成就我們愈高興,看到人家愈行愈不毀謗,稱讚、讚嘆。稱讚,佛教就是要像法師這個稱讚、讚嘆。佛教的興盛,每一個出家人都有責任。法師,你的命要活長一點,這樣稱讚、讚嘆,隨喜功德。你也有功德,對不對?這個隨喜功德,我認為很難,慈悲喜舍,你說慈悲,他有辦法,你說舍,他也有辦法,這個喜就很難,很難。兩個如果在廚房煮飯,你每天叫她煮,你每天叫她煮。如果明天你跟她說:你煮得不好,她煮得比較好,換她煮這樣子。不會煮這樣就不得了了,她就放棄。我們人真的沒有辦法。她不會說:師父,你說,她煮得好要不然讓她煮煮看,真好,我來隨喜。她不會,她絕對不理,她絕對不理。你如果在外面讚嘆:慧律法師很會講經。小孩子會講什麼經?(師父笑)我們人就是受不了讚嘆別人,沒有辦法,所以我一生不要這樣子。人家如果讚嘆,我們台灣的高僧大德我都隨喜,大家都隨喜,我沒有嫉妒,我不會去嫉妒別人,我不會拉信徒,我也不會說參文殊講堂的,就不能參別的講堂,佛陀沒有這種戒律,善財童子都有五十三參,如果我,你放心,我肚量很大,大慈大悲,我是大量,我的肚量很大,你要走一間道場都沒關係,他能給你解脫,給正知正見,能給你修行讓你不造業的,那就是個好法師,你儘管去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日本話,沒有關係(日語),沒有關係你儘管去,我隨喜功德。如果別人有辦法度,你說到今天師父講經沒人聽,外面的法師都有辦法弘法,這樣沒有關係,省得我教,只要佛教能夠興盛,哪一個法師講經都沒有關係,你們都去聽。(眾鼓掌)所以有一位菩薩來告訴我,他說:師父,你講經的錄音帶。那位老人受日本教育的,他說:師父,你所說的經帶很好聽。我說:別只說一個字,你說兩個字會比較好聽,錄音帶,錄音帶。別的法師講的我都聽不慣。我說:這句話不要這樣講,真的的要這樣講。如果真的這樣你也不要害我,你這樣講:只有我的才聽得慣,別的法師不就都沒用了,不要這樣講,這樣講太傷感情了,不可以這樣,所以我們要隨喜功德,你要說別的法師講得也很好,不過我聽慧律法師的比較習慣,這樣豈不是很好聽,你就說別人的都聽不慣,你會害死我的。會害我被教訓,所以我今天會是非這麼多,被教訓都是你們這些害死我的。照理我沒有,我的肚量很大,卻搞得是是非非。【六者請轉*輪、】請轉*輪就是說有佛住世最好,如果沒有就是有能說法的僧,我們要如何請轉*輪就是請能弘法的人一定要講經說法,請轉*輪。我們高雄福報最大,福報最大,星期六研讀班,星期日、一《普賢行願品》,星期二共修加開示,你想想看以前要聽經典一個月三天,現在我們一個星期就講四天的經典,對不對?所以我們高雄地區算福報很大,哪有一間道場長年累月一直弘法的?因為弘法沒錢,no money沒錢,人家做一次法會算千萬的,對不對?每個道場也就一直念經,所以開一間文殊殯儀館,殯儀館,開一間冷凍庫,你不相信我如果要讓隔壁的堅山建設跑光光很簡單,開一間裡面放屍體,就跑得沒半人了。底下統統買起來,文殊殯儀館,他們就跑光都不必我來趕,他就得便宜賣給我,他要搬他會怕鬼跟他玩一局。【七者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就是說請這個……,佛住世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佛不在了,我們現在可以請有法的人,有法的法師住世,你要請有法的法師住世,要每天都祈求三寶加被,加被那個弘法者,譬如說:台灣省有高僧大德年紀很大了,每天禮拜請那個法師要住世。法師如果往生一個,台灣的福報……,聽經聞法,他能夠帶動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我們做在家居士或是出家的徒弟我們祈求。以前我在廣化法師那裡的時候,我每天都聽廣化法師回身兩個人,消災兩個人,願廣欽老和尚住世,願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長壽,這樣子,我每天都聽到,都祈求高僧大德能夠住世,不要太早走,太早走,不要太早走,請佛住世,因為佛不在當然就請法師住世。【八者常隨佛學、】常隨佛學這個很重要,常隨佛學有兩個,隨著善知識,隨著好的道場,如法的道場,常隨佛學一定離一開這兩個。你要常隨佛學沒有善知識,免談,你有善知識沒有一個好的道場,那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所以這個常隨佛學的兩個要件,也就是一定要隨著師父,隨著好的道場大家修行。再來,【九者恆順眾生、】這個更難,恆順眾生就是:我不跟眾生結惡緣,我什麼都順從眾生都結善緣,但是這個又有誤會,如果順從眾生嗎?有一位菩薩看到這一句來問我:師父,這個恆順眾生,我兒子偷打電動玩具,我也順從他嗎?我說:佛什麼時候這麼說?恆順眾生是說,你在沒有必要起爭執之下,他有他獨到的看法,你包容他你順從他的看法,邊個沒有什麼厲害關係,你兒子打電動玩具會變壞,這樣就要打了,什麼恆順眾生,我說我的徒弟如果去外面,他去酒家去舞廳跳舞,我還要順從他嗎?那還得了,對不對?恆順眾生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善或者是不必要的爭執,順從他,不必要的爭執,我們這個世間大多是為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在煩惱,我們哪一個是真正地為了生死在爭執,我們的爭執都與生死了無痛癢,根本與生死沒有關係,所以我在電話當中或者是信徒當中,我說:這種跟生死沒有關係,你在煩惱什麼?我常常跟弟子開示:你要煩惱就煩惱,生死會不會了?你煩惱別人的是非、善惡,頭殼壞掉,你的生死,你現在生死沒有把握,你不要煩惱自己,整天都在煩惱別人,笑死人了,釋迦牟尼佛有叫你這樣修行的?六祖慧能大師有叫你這樣修行嗎?所以恆順眾生就是儘量不使自己造成一種困擾,困擾。譬如說你現在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學佛,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學佛,讀大學的時候我學佛,假設父母親不同意我學佛,你說到學佛的時候,他把觀世音菩薩丟到廁所里,把你的經典燒光光,你明明知道你的父母這麼地反對這麼毀謗出家人,你回家就一直讚嘆出家人,他硬要你死,說得更嚴重。所以學佛有時候我們自己會創造一些障道,自己會創造一些障礙,所以這個恆順眾生就是他現在要造口業你不要再講了,不要再講了,有的先生是很愚痴的,你在拜佛的時候看他在造口業你就不要再說了,你好好地表現自己就好,你就想:有一天他改變他就會後悔,所以這個恆順眾生就是不要把自己造成一種負擔,反作用力,因為這個沒有必要的負擔,這個恆順眾生不是那麼簡單,這個恆順眾生要再加一個什麼,加一個恭敬、誠懇、笑容滿面,邊個皮要拉得開,雞皮疙瘩要拉得開,要笑得自然,人家說我笑的時候較好看,我不笑難看多了,難看多了,所以我看到人就這樣,這樣,微微笑,微微笑,所以現在就要學這樣,修養恆順眾生,所以要笑容滿面,而且要誠懇待人,總有一天他會被你感動,你不要一直說他的缺點,你要記住師父的話,你不要一直說他的缺點,他的敏感度,不要說他的缺點就對了,在這個世間上沒有幾個要讓人指陳缺點的。【十者普皆回向。】普皆回向就是修前面的九種功德,統統回身極樂世界,就是散播出去變成法界,功德愈大,我們修行是個人的,現在把它回身法界,對不對?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看這個願有多大,嚇死人了。十者普皆回向。所以這部《普賢行願品》就是很好、很好。我常常說《普賢行願品》,這部叫做修養的聖經,這是修養的聖經,你如果這十項隨便做兩項,嚇死了,這種人的修養他此生就超越一切的痛苦了,你差不多沒有煩惱了,你隨便修個稱讚如來,我修讚嘆,修隨喜功德或者恆順眾生,你想想看,你想想看,隨便修一項會嚇死人的,對不對?真的不簡單,不簡單,所以聽到這一本的人,修養或是福報都很大,這是《華嚴經》,單單聽到《華嚴經》這三個字,就嚇死人了,因為這是經王,三藏十二部經中之王,就是《華嚴經》,所以不看華嚴,不研讀華嚴不知佛法的寶貴,太偉大了,太富有了,華嚴。

○初句征名數,一下列名數,普賢菩薩自征自列,以啟後文之牒釋。今於列中先略釋之,而後隨牒廣釋。

【記】「一者禮敬諸佛」】要怎麼禮敬呢?【禮者、身禮拜。】用身體禮拜,【敬者、語意恭敬。】語就是口業,意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口業清淨,我們的心清淨這個叫做恭敬,【諸者、不定之詞。或禮過去佛、或禮現在佛、或禮未來佛、】過去佛,譬如說釋迦牟尼佛,這已經入涅槃,拘那含牟尼佛或者是八十八佛裡面的諸佛,都是過去佛,現在佛,這個現在佛是沒有,目前來講沒有現在佛,如果有,可以代替佛的,譬如說那些祖師大德,有修有證,有修有證的人可以代替現在佛,未來佛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授記了,譬如說舍利弗、目犍連、阿難、摩訶迦葉,這個在《法華經》的後面,佛都有跟他們授記,這是未來佛,已經肯定經過幾百萬億劫以後,他在什麼地方,什麼清淨的國土成佛,這個在《法華經裡面》佛有跟他們授記,一種是反映眾生而言,未來佛就是每一個眾生都叫做未來佛,我們沒有被佛授記,我們只是給理髮店授記,因為理髮店都會跟你摸頭,這樣摸、摸……。理髮店都會跟我們授記,也可以做我們的剃度恩師,剃髮。【皆約事相說。】是過去、現在、未來,【若約法性佛、】而言,【則無三際之分。然禮法性佛、】當然【不離事相佛、禮事相佛、亦不離法性佛。】所以法性佛就是理佛,道理的佛,中道的佛,每一義諦的佛,事相佛就是我們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禮法身佛亦即是禮報化佛。依勒那法師】勒那摩提是一個了不起的法師,【有七種禮、】七種禮,【賢首宗之圭峰大師】這個念gui,gui,圭峰大師,【加三種禮、】所以七加三就變【成十禮、判五教、】五教:華嚴、賢首宗都是用小始終頓圓,【機有利鈍偏圓、】根機有利根、有鈍根的,有偏的,偏就是不圓滿,圓就是不偏,【故拜法不一。(一)「我慢禮」】他跟你作禮不過不敬,【慢者不敬意、】並沒有尊重你,【為色身障、】色身的業障,色身的障礙,所以他【不五體投地、】不五體投地拜不下去。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法師去頂禮六祖慧能大師頭不至地,頭不著地,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就跟他講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偉大,他說:你心中就是有一種執,有一樣東西所以頭不至於地。因為你心有慢有我慢這種東西障礙你自己,頂禮本來就是頭至地,要碰到地上,你頭不著地雙手雙腳著地頭不著地,佛說: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障礙到,障礙你自己,所以你對長輩不尊重,頂禮竟然不五體投地,所以後來六祖對他說法就心服口服去掉我慢,所以我慢是一種障礙,所以他頭不至地,【名我慢禮。(二)「唱和禮」】唱和禮簡單講就是盲目跟從,盲目跟從,【雖五體投地、而身不端肅、】很懶散,【意業不敬、】不尊重,【人呼拜某佛、】來,你喊拜我就跟在後面拜,【我即應聲而拜、如碓上下、】碓就是舂米用的器具,就是磨,【名唱和禮。】你在上面磨我在底下跟著磨,附和你的意思,附和你的意思。所以我們人都是在附和,連結婚、死人也都是附和,錢就和鐵釘一起撒,撒鐵釘讓你們萬代出萬丁。有,有。亂喊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所以這種事情你怎麼喊,他都:有。他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人都是一種附和,附和,唱和禮。所以我慢禮跟唱和禮非威儀,【上二非儀、】就是不是很威儀,【為當戒者。】應當要戒。既然要尊重師父,尊重三寶,頭要著地。【(三)「恭敬禮」】恭敬禮就是【五體投地、】底下這一句才重要,【運心觀想、】一般我們有五體投地,不過用心觀照的少,觀照的少。我們修淨土的,就是每一次拜下去,就觀想我們在蓮花上拜,前面有西方三聖在接引我們,後面有無量無邊……,左手邊有父母,右手邊有兄弟、朋友、親戚,後面一些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好朋友都在後面跟著拜,所以拜一拜等於無量無邊的拜,因此我們如果是修淨土法門的在拜佛,還有一種五體投地拜下去的時候,我看懺公在拜,拜下去的時候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覺得這樣反而更好,從頭念到尾,拜下去一定念一句話,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爬起來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再第二拜拜下去就:「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心都一直不停地求生極樂世界,決定求生極樂世界。每天那種願力、念力,那種如果不往生也是命,真的,所以說恭敬禮,【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三業虔誠、屬小教之禮。】小教,小乘教叫做小教。【(四)「無相禮」】因為他了解,【深入法性、離自他相、觀自本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所以【能禮所禮、】性空寂,【自他相空、屬始教之禮。】始教就是大乘的開始叫做始教。【(五)「起用禮」】無相是站在本體,起用是站在相跟用,【雖無能禮所禮、】能禮就是人,所禮就是佛,雖然沒有能禮所禮,但是【而普運身心、隨法性身、】法性就是無相無不相,所以他能夠【普遍起用、所禮稱性起用之佛多、】稱性就是依性起這個用,叫做稱性起用之佛多,很多,所以【能禮稱性起用】依照本性起妙用【之身亦多、稱體起用理事不礙、】依著這個體而起的這個用,體就是理,用就是事相,當然就理事無礙,就是說他也是拜佛,但是當下通達無生,他雖然通達無生,無能禮所禮,當下他就是在拜佛用功,【屬終教之禮。】大乘的終教。再來,【(六)「內觀禮」】內觀禮就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以吾心中眾生、禮吾自性中佛、】就是沒有讓它離開,心中的眾生頂禮我們本性的佛,就是自己頂禮自己,【身相空處、即法性身、亦屬終教之禮。】終教叫做內觀禮,【(七)】叫做【「實相禮」】因為實相,我們以前都一直解釋得很清楚了,所以,【實相】就是【無相、於無相會得實相、即頓教之禮、】就是我們所說的禪宗,接近禪宗的,所以說禪宗,他有沒有在拜佛?他拜不拜都一樣,因為他無相法,【會不得實相者、】會不得實相,【即始教之禮、】會不得實相,就是不能頓悟無生,不能達到實相,這叫做始教,【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能所無能所。】能所無能所當下即圓滿。【(八)「大悲禮」】大悲禮【觀大地一切苦惱眾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所以,【消災祈福、由大悲心攝一切眾生於悲心故。】即「大悲禮」。因此恭敬禮也要修,大悲禮也要修,所以大悲禮就是發菩提心的人,我此一拜就是憐憫眾生,代一切眾生求懺悔,發菩提的人就知道眾生,發大悲心的人,以此大悲心大悲禮在拜的人,必須做一件事情,也就是寬恕眾生,你既然以大悲禮在頂禮佛,你卻沒有原諒佛這樣完全虛偽,你既然修大悲心就是無論多惡的眾生你都能寬恕他,這才叫做大悲禮,要不然你拜這個幹什麼?說:我願代眾生懺悔、拜,你既然代眾生求懺悔,你當然了解眾生是愚痴有煩惱,他有不對的地方,你要原諒他才對,不能與他計較。狗咬我們一口,我們也蹲下去咬他一口,罵狗:你真可惡,你!……這樣你與狗無異。【(九)「總攝禮」除去初二、攝前六種禮為一觀故。】總攝禮,譬如說除去我慢禮和唱和禮,從第三開始的恭敬禮、無相禮、起用禮、內觀禮、實相禮、大悲禮,這個叫做總攝禮,就是綜合一個觀。【(十)】叫做【「無盡禮」我此一拜、即是普賢行願、遍塵剎依正二報、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是為普賢菩薩之禮。】當然這個沒有辦法,說歸說,哪有辦法。我們如果能夠拜得恭敬禮,冷冷靜靜、好好地念佛,念得清清楚楚實在不簡單了,無盡禮,我們辦不到。普賢菩薩的定義是什麼?你至少要了解,所以底下要畫個線。什麼叫做普賢?【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彌就是滿,就是說他的修行滿一切法界,沒有一處他沒去普度眾生的,這個叫做普,所以說普門,普門。普門就是為一切眾生開一切法,都能夠納受一切眾生叫做普門。我們說普門品,普門品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之說法,就是觀世音菩薩開普門,什麼眾生他都有辦法,叫做「普」。位鄰極聖,位就是修證的功夫,鄰就是接近,他使修證的階位已經接近極聖,就是接近佛叫做「賢」。所以普賢的定義,我們至少要知道。他的行願滿法界叫做普,位鄰極聖叫做賢,【故曰普賢。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智就像眼睛,行就像我們的雙腳,你有眼睛也得雙腳去行,有雙腳也得有眼睛,所以普賢跟文殊絕對都是一起說的,一起說的,【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別智知妙有事、法身無邊、智亦無邊、以稱性之智、禮稱性之佛、依正轉成光明藏、】依報和正報完全轉成光明,【故能禮所禮、俱無窮盡。】所以前面所讀的:根本智知真空理,根本智就是指文殊的智慧,有差別智知妙有事,這是指普賢的行,差別叫做後得智。一個叫做根本智就是先天的,一個叫做後得智就是後天的。【又者、第三恭敬禮、】第三恭敬禮,【文外有義、】文外有義,就是說文章含有其他的意義。每一【有病】的人,生病的人如果【不能五體投地、可開方便、】要不然他都病得快死,躺在病床或是裝氧氣筒了,你還叫他五體投地根本沒辦法,所以這個可以開方便,【支高】就是墊高,支高【凳拜。】墊高一點,墊高一點有幾種情形:譬如說,我們有時候都拜兩塊蒲團蒲團,我看有些懷孕的都拜四、五塊蒲團,她懷孕沒有辦法這個算有病,她又很喜歡拜,一人拜兩人消災何樂不為,所以一人吃兩人補,挺著大肚子拜佛這個最妥當了,不過不要去壓到他,壓到他動了胎氣就痲煩了。若生病或懷孕的人沒辦法,五體投地,可以墊高,【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立拜,連站著拜都沒有辦法,有的人腳不能站立,有的殘障或者是風濕很嚴重,腰酸背痛或是車禍,可以坐著拜。第三如果【不能坐拜者、隨臥處合掌點頭觀想拜佛、】也可以,你只要【虔誠作觀、與五體投地等無有異。】由此可見佛的慈悲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最重要是我們這顆心的問題:你不能五體投地你可以墊高;不能墊高你可以坐著拜;不能坐著就躺著觀想,佛慈悲到連你躺著佛都不會怪你,那是因為我們爬不起來佛知道,所以簡單講也就是我們心的問題,所以【除老病】其他【無開緣、五體投地、禮敬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就是說我們拜佛後世……。我們這個身今生尊重佛,來世因果就莊嚴,別人就尊重,別人尊重你一定是做大官,所以你看那些當大官的或者部長級的,都是相當有福報的人,相當有福報的人,因此我們今生拜佛、尊重佛,來世就換人家尊重我們。就是高高在上。底下:【又起敬信善。】又起敬信善,【佛為眾生福田、種福又能增慧、】福慧雙修,【後七種禮皆不能離恭敬。】不能離恭敬。【「二者稱讚如來」佛之名號、德行所成、】德行就是一定要修四種行,一定要修慈悲喜舍行綜合,德行必須要綜合慈悲喜舍,這四種都要做到,所以這個沒那麼簡單,【故念佛號、即是稱讚如來德行、】稱讚如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讀誦大乘經典亦是贊佛、】讚嘆佛,【以一切經中皆稱讚佛之功德故。稱讚如來、有贊因佛、】有贊因佛就有【贊果佛之分、稱讚萬德洪名、是贊果佛、如雲人人具有大方廣、】佛,這三字大方廣,【即是稱讚因佛。稱讚如來、】能【除惡口障、】惡口障礙。譬如說我們讚嘆佛來世應有智慧、辯才,能言善道、清淨沒有口臭,我們今生如果惡口,來世會變兔唇牙齒掉光光,口臭或是狐臭人家都不想靠近,人家都不想靠近,所以我們如果造這種業,就會有這種果報,能【得辯才果報。】因此你要得到大辯才要讚嘆,讚嘆,多修讚嘆。【「三者廣修供養」 】這個很重要。我們都是很悲哀,身體健康、家庭經濟好的時候,叫他布施,他不要,打死他都不要,等到要死的時候,才交代他的兒子:我如果往生以後這一、二十萬再拿去給慧律法師,幫我處理做水陸大法會。這是愚痴到家,在世的時候所做的功德,你布施一百萬,這一百萬就是你的功德,死後你再做功德,七分只得一分而已,只剩下七分之一而已,《地藏經》不是講得很清楚,活的人得到六分死的人得一分,每個人都是活著的時候,他的經濟能力許可,他該布施該做善事就要趕快做,哪有死後才來超度來布施,這是愚痴,所以我們如果要得到大寶貴,發心必須要正確,等到死的時候你怕六道輪迴才要來執著這種布施,這樣不能了生死,我們在世的時候要修慧和修福,修慧是多聽經、親近善知識,聞法這沒有問題,多修福則要看因緣,你現在的經濟能力可以,你就要儘量施捨,但是施捨還要有一點,要有般若智慧。第一、要找對對象,第二要不執著的無相法,三輪體空,你說:我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把它布施出去就好了,那就糟糕了,這個社會上真假你搞不清楚,假的出家人很多,他到底把錢拿到哪裡去,你也搞不清楚,你施捨的錢他拿去造業你一定糟糕的,所以,要布施一定要具足兩個條件,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正確的對象,第二個要般若無相的思想,才能夠真正完成布施,很簡單你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要不然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布施師父一百萬,假設我拿去買地,這個地,你布施一百萬我拿去買地,假設說這塊地是一億你出一百萬,這塊地如果興盛五百年,我有男眾徒弟去栽培,他能夠去發揮,以後建個大叢林,授三壇大戒、八關齋戒,打佛七,這誰的功德?因為你一百萬的功德,你一百萬施捨出去是不斷的,因為他一直做功德,徒弟一直運用這間道場來普度眾生,你這一百萬是沒有停止的功德,他一直做,這一百萬到什麼時候都會消失呢?等到這間道場被打掉,這個我有份的,我有布施到的,你施捨對的對象就是這樣子,你如果施捨是他說我就拿給他,拿給他,你也不認識他,到底他是誰也不知道,就施捨出去,要是他拿去喝酒要怎麼辦,你怎麼知道……,拿去賭博或是拿去亂搞,你不曉得。所以說我們在修供養你一定要認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經典也沒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經典沒有這樣說,真布施才怕假和尚,他利用你布施的弱點,隨便來你面前講一講,錢就拿給人家,輕而易舉拐騙你的錢,不可以這樣子的,【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法供養當然是善知識就是法師平時以在家人而言都是財供養,法師布施給護法當然是法供養,像現在我就是以法供養大家,【就財供養說、財物為眾生受用物難捨能舍、】他會【得大富報、非經商者一本萬利之可比。】你如果施捨給三寶,清淨的比丘僧團,那還得了。我剛才講過了,你如果拿錢去建寺廟,我以前不是跟諸位講過,這間廟是拜葷的殺豬公比賽。以前都是家中有幾個男孩,女孩子不要錢,這個鄉下的人知道。以前我們住在豬屠口,就拿一個鑼,當……。今天五府五王千歲三山國王的生日要演大戲。我家男孩有幾個,師媽很倒霉生四個男孩,每次都出四份,但是她很倒霉,生女孩就不用出錢了,因為沒有男丁。她很倒霉生四個都是男孩,你這裡幾個男丁?四個。一個如果五十就要兩百,沒有辦法,有男丁就要出錢,沒有男丁就不用出錢真是奇怪,誰都要生女孩不用出錢,常常來收,就那一間廟什麼活動,那一間廟活動,然後就收一收,這間廟都是殺豬公比賽,你出多少就得負因果負到死,負到你死還不能了,這間廟沒倒,沒倒再繼續殺豬公比賽,都有你的份,沒說你不知道,沒說你不知道這個因果,你想:我隨手拿給他而已。不是這樣子的,你是幫他造業,幫他造業,這個很簡單我這顆這顆種子,很簡單這塊田土質好,我種下去,這個人肯耕作,當然整個田園就會有好收成,對不對?這樣你就了解種到良田,種對了地方,他懂得施捨三寶,種到正確的地方,有的是種了地方,種子亂布施,種在哪裡?種在石頭上,種在石頭上長不出來,石頭上長不出來,老是擺在那裡一直等、等……,等幾百劫也長不出來,種錯了地方,種不到福田。不是布施就叫做有福,布施要以般若為導。《大智度論》有研究你就知道,布施必須要以般若智慧做前導,要不然也是造業,布施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也叫做造業,你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所以今天一定要跟諸位糾正,糾正這個施捨,【法供養功德最勝無比、】因為法供養能夠斷煩惱,能夠令眾生往生,但是這個不簡單,你說財供養,可以,他有辦法他拿得出來,法供養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說你要上來講就可以講的,法供養必須要……,如果以大乘的法師來講,他必須要修無量阿僧祇劫,他的福德、因緣和大智慧,他才有辦法上台,不是小德因緣,有辦法坐在這個台上的,要修幾百萬劫,他生生世世累積都是修行人,一聞千悟,所以他登台演說法不會說錯,所以說要找到一個有錢人比較簡單,但是要找到一個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法師,那是難如登天,鳳毛麟角,是非常、非常地難。底下,【如下釋中廣明。廣修供養、】因為你能夠如法說法,能令眾生【除貪煩惱障、】所以【得大富饒果報。】得大富饒果報。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要說法,要說法,先度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買一些書《佛心慧語》、《佛心禪話》給人看,我們在家居士的任務,就是說你如果在公司行號,你就儘量把師父的書、錄音帶,一直拿給他們聽,一直流通出去,這個不得了,雖然你不能說法,你也無量無邊的福德因緣,也許他就是因為今生今世學佛他會感謝你。【「四者懺悔業障」 】懺悔業障,每一個人都聽過,【惑業報三障、】惑就更迷惑,業就是我們在造業,報是所謂的苦,惑、業、苦,惑、業、苦這三障,迷惑就去造業,造業就受苦,受苦又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他又造業。惑、業、苦,就像一個車輪三個據點,一個車輪三個據點,惑、業、苦,惑、業、苦,一直連續著叫做三障,所以我們說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這個,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這個。【雲懺業障、不雲懺惑報障者、因起惑不造業、但責心、罪即除、名責心突吉羅。】責心突吉羅,突吉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應當學,應當這樣學習,時時責備自己的心,所以責心突吉羅就是責心應當學,隨時應當學習責備你的心,勿使它起心動念,【報障已到果上、隨業受苦、】那就沒辦法,像師父今天的報障,色身的病苦這個報障沒有辦法,我自己造業的沒有辦法,已經變成沒有辦法我要受報,雖然我說法可以度很多眾生,但是我所造的業,我要受報沒有辦法,【不及修懺。】來不及修懺的,所以【懺悔業障、如息火、】息火就是斷掉這個因,在「息火」的旁邊寫兩個字,懺悔業障就是要斷掉這個惡因,沒有惡因當然你就不敢造業,就不會有惡果,所以【要須釜底抽薪、】釜釜底抽薪的釜就是鼎,我們所說的鼎,薪就是木柴。你如果使水冷卻,一定要抽出底下的木柴,釜就是我們所說的鼎,煮飯的鍋子或是燒開水的鍋子,鍋子的水會一直沸騰,是因為底下的木柴一直燒著,你一直在水上扇風,當然不能減低熱的溫度,要趕快把底下的木柴抽出來,這叫做釜底抽薪。【業障懺除、惑障報障、不除而除矣。】惑就是業報的因,報障就是果報,惑如果除掉當然就沒有,所以就不除而除,所以,【懺悔業障、得依正具足莊嚴果報。】所以懺悔業障簡單講就是我們人要有慚愧心,要有慚愧心,要接受善知識的勸告,要接受善知識的勸告。【「五者隨喜功德」 】這個很難,我認為這一條很難,【嫉妒為眾生通病、】包括男眾,男眾,如果學歷同樣是讀大學畢業,他在公司當主管,我卻當職員,他會不滿,我拼得半死一個月三萬多,他輕輕鬆鬆地坐在辦公室一個月四、五萬元,他在底下就不服氣了,不服氣了,所以這個嫉妒,我們人這個不耐他榮(華),實在很困難、很困難,很困難,嫉妒。所以與其讓人家同情,不如讓人家嫉妒,嫉妒也不錯,嫉妒就是等於接近讚嘆的意思,承認你的優點,因為他有優點你才會嫉妒他,對不對?因為他有優點你才會嫉妒他,所以這個嫉妒很難,以我從在家包括我出家以後,包括我在家所看到的眾生,包括我出家以後所看到的出家、在家,這個嫉妒沒有辦法除,經典照樣聽、佛照樣念,孩子照樣生、嫉妒照樣有,當媽媽已經生過三個小孩也是一樣,已經五、六十歲了也是一樣,沒辦法就是沒辦法,眾生可能要在隨喜上面下很大的功夫,這是我所看過眾生的毛病——貪嗔痴,我認為貪嗔痴有時候還好治,這個嫉妒是最難的,嫉妒可以說是最難,所以我們如果修隨喜功德就沒有嫉妒,就沒有,你有優點我更高興,你愈有優點我愈高興,【故隨喜心難發。】底下這一句講得很貼切,【縱聞佛法、而習性難改、】山可移,性難改,沒救的眾生就是沒救,所以【用功者宜起覺照、】覺悟的觀照,【如遇善不發隨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所以,【當痛責對治、】當痛責對治,所以俗語說,【諺云:】就是俗語。俗話有一句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到別人得到東西,就像自己得到東西,【即是隨喜功德、】今天他賺大錢,我們就替他很高興、很高興,這個人很能幹能救很多人,我們替他很高興。今天講句慚愧的話,包括法師要做到隨喜功德就實在很難,所以法師也不能太出名,太出名也會互相排擠。真的,包括出家我都有這種感嘆:你就是不能太出名!出名,謗之媒,名聲謗之媒,出名再來就是誹謗,逃不掉。他不說兩句晚上睡不著。所以這個隨喜功德,我們包括法師,包括在家居士要好好地下功夫。【不隨喜即無功德、而成妒障。】所以,【隨喜功德、除嫉妒障、得大眷屬報。】大眷屬這句意思不是說親戚朋友很多,大眷屬就是說:你如果修隨喜功德,來世你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下屬、你的傭人,都會對你非常地好,叫做大眷屬報。我覺得我這些徒弟都對我很好,都不曾對我大聲過,所以我前世也是修喜功德,真的,我的徒弟不曾對我大聲過,不曾,對師父都很恭敬,反而是他們的心安不住,安不住,因為出家,不一定一生都能堅持下去,所以我認為這些徒弟相當好,但是道業是不是能夠支持得下去就不知道了。【「六者請轉*輪」學佛法人、要常時請人說法、請法即是請轉*輪。】現在最方便,現在錄音帶、錄影帶可以日以繼夜地聽,可以日以繼夜地聽。佛法的不可思議,真的是不可思議。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大事業家,他每次都要到高雄、台北出差。有一次他來高雄來到這裡要見慧律法師,他的因緣也很好,我剛好在五樓坐著念佛……。我本來要休息了,他來敲門,我就開門,說:做什麼?他說:師父,我請教幾個問題。他說:也不是請教,是來跟你說我學佛的感觸。我說:什麼事情讓你這麼大的感觸?他說:我以前很喜歡聽鄧麗君的歌,每次從台北到高雄就會很無聊,很無聊就聽錄音帶唱歌,就跟著她唱,跟著她唱,不過他一直覺得這樣一直唱也不是辦法,買一卷錄音帶一百元,就叫鄧麗君唱好幾十遍,就一直叫她唱個不停,怎麼聽都是這樣子,雖然有在聽歌,都是覺得內心好像缺少什麼,後來他公司裡面有一個工友在聽錄音帶,就說:經理,經理,不然這個你拿去聽聽看。他每一卷聽的是《智慧人生》,在車上聽得猛敲方向盤:這個這麼好,這麼好,這個這麼好!回去就開始買錄音帶。他現在怎麼樣?他說:他現在最高興高速公路塞車。塞車順便聽錄音帶,不是我不要抵達的,董事長不是我不要開快,堵車沒有辦法。塞愈久他的理由愈充足,錄音帶就聽得愈多,錄音帶就聽得愈多。他說他足足聽了三、四十套了,他聽得很高興,說:我到現在才知道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宇宙?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好命,無論是在車上也好,無論是在家裡也好,隨身聽也好,實在是很方便、很方便。這是末法眾生業障當中的福報,真的,這是末法眾生當中業障的福報,所以這個請轉*輪,現在就不用請轉*輪。錄音帶就……。我請我師父跟你講,這樣子。你看看,今天來一個荷蘭人,荷蘭的法師七尺多,兩百多公分,你知道嗎?站起來比我還高,實在有夠高的。他說他在外面包括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包括一切他所走過的地方,問起慧律法師沒有一個不認識,說是錄音帶的關係。因此我們末法有這個因緣,這個請轉*輪以前是很艱辛的,要請一個法師開示是非常難的,這個時代科學發達,請轉*輪很簡單,我認為很簡單。你只要經濟好買一引起錄音帶、錄影帶跟人家結緣,很驚人,救無量無邊的眾生,還有些公司在員工吃飯的時候都放錄音帶,有的笑得飯都噴到上面去(師父笑),聽到一半笑得噴飯,那些員工每一個都很乖。所以這個【請轉*輪、】他得到的當然是心地上的,他說【除慢法障、】(除)慢法,他就對三寶恭敬,所以,【得多聞智慧果報。「七者請佛住世」佛有六即佛、此文所請、乃究竟即佛。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示現涅槃、即因無人請佛住世、而有請佛滅度之魔王。佛如宏鍾在架、】這個要寫四個字,宏鍾在架旁邊寫四個字,叫:「不扣不鳴」。宏鍾在架,鐘擺在架子上面,你不敲,鐘不會響。佛就需要人家請佛住世,所以他認為不扣不鳴,大扣就大鳴。所以,【恆順眾生、默然允許及阿羅漢諸大弟子覺悟、請佛住世、佛已允入滅於先、】舍利弗也是請示佛,他要先入涅槃。佛說諸行無常,目犍連也是請示佛,他希望先入涅槃,佛說諸行無常,也是隨他們的意思。我這些徒弟你們如果能力夠,說:師父,我要入涅槃。你儘管說沒有關係。到那一天沒入涅槃就打死你,大妄語,沒死就硬燒死。能力還不夠,師父都還沒有這種力,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這是證阿羅漢果才有辦法,凡夫哪有辦法。沒有辦法這個不是開玩笑的,【為不二語、故仍涅槃。】已經允許他涅槃,所以他比佛還先入滅,為不二語,故仍涅槃,【請佛住世、乃佛弟子本分事、住否則在於佛。若無究竟即佛可請住世、有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就是菩薩,【乃至相似即佛、】功夫不夠,不過他相當類似佛那樣,或者【觀行即佛、】或者【名字即佛、皆應勸請住世。】現在簡單講就是【凡能說法利生之人、無論是何等佛、】未來佛也好,【皆應請彼住世。】要請彼佛住世必須在早、晚課一直回向消災這個法師,凡是能夠說法你想要留住他,必須要早課、晚課你所做的功德,一直回向給這個人,希望他能夠度更多的眾生。因為眾生共同的願力是很驚人的,所以,【請佛住世、除生佛前佛後難、】你如果請佛住世,你就不會出生在佛前,在佛前就沒有遇到佛,佛後也是沒有遇到佛,這個八難,佛前佛後。你就能【得增長福慧報。「八者常隨佛學」佛為眾生榜樣、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業威儀、動止語默、】止就是靜,動靜語默,乃至沉默寡言,【皆有規則、我輩既為佛弟子、即應隨佛學。常隨佛學、即回向菩提、向智慧日、背塵合覺。】背就是遠離,塵就是污染,遠離污染而合,合就是起觀照,與本性跟覺性配合。【「九者恆順眾生」 】這個也是很難。隨喜功德跟恆順眾生,這都非常難,恆順眾生永遠不忤逆眾生,你看這個有可能嗎?有的眾生根本很可惡,你怎麼恆順眾生,這個很難。要是我,今天我沒有辦法做到這樣,【我與眾生、同共一體、故應隨順眾生之善法、】注意聽!善法,恆順眾生的善法,但是問題是善、惡很難定奪,善、惡很難定奪,很難定奪。善跟惡沒有一個標準性,本來就很難了。【隨順眾生之本性、以有我人知見、】因為我們人有知見,【故與眾生互相殘殺、】見解不同。我跟諸位講過,我見、我愛、我慢、我痴是四大根本煩惱,最大根本煩惱就是我見,就是看法不同,看法不同,眾生的看法不同他就會起爭執,【互相偷盜、互相淫慾、互相誑騙、互相吞啖。一切眾生本性本善、】現在卻是【違背本性、故成眾生。若能恆順眾生本性、即可返妄歸真。恆順眾生、除我執障。「十者普皆回向」於前九門所有一切功德、普以回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真常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就是不假,常就是永恆,貫通三世當然就是真常,【普皆回向有三:】第一、【稱眾生回向、名回向眾生、即回自向他。】回自己的功德向一切眾生,所以稱眾生回向,名回向眾生,或者是回自向他。再來,【稱諸佛回向、名回向諸佛、即回因向果。】回因向果。【稱真如回向、名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回事相向真如的理體。所以簡單講就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三種,三種,三種道理。【以上略釋十大行願、向下廣釋。】前面是簡單地解釋,底下是廣大(深入)地解釋,【《華嚴經》中、隨拈一法、皆具十法、以六相圓融、】六相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共相、壞相,等一下在後邊那裡會講到: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共相、壞相,總、別、同、異、共、壞,六相圓融,【互攝互融、一中具十、表十十無盡。】華嚴是以十做為圓滿之數,十信、十行、十回向、十住、十地,都是十,十層的法藏世界,十,層層無盡的十。十大願。【經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而學法人不可不知也、故將一門具十之義、特列總別十門之相、俾一覽便知。】一看就知道。

先明六相

什麼叫做六相呢?【十大行願為總相、】十大行願為總相,【一一行願為別相、】十把它總和起來,每一個叫做別,【同稱行願曰同相、】但是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每一條又都不同,【禮異贊等曰異相、】就像一間房子,同在一間房子,不過每一根柱子不同叫做異相,【共成普因曰共相、】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這些都是普賢菩薩的因,這個叫做共相,卻是【各住自位】禮敬諸佛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就是稱讚如來,叫做各住自位,每一個都是普賢的因,每一個卻都不相同,安住在其位。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這些都不相同,這個【曰壞相。】這個壞相併不是成住壞空的壞,這個壞相在六相裡面的解釋叫做不同,安住不同各個的自相叫做壞相,這個不解釋真的沒辦法了解,因為我們一般都認為這個「壞」是好壞的壞,不,不是這個意思,在《華嚴經》所說的六相,講到這個壞就是各個安住各個的相叫做壞相。

後明一門具十

【(一、)禮敬諸佛:】你一禮敬諸佛,【二、便禮便贊、】就是說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等於第二的稱讚如來。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等於【三、身心供養、】第三就是廣修供養,【四、為懺而禮、】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在懺悔你的業障,【五、喜德而禮、】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在隨喜功德,【六、禮請為說、】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在請轉*輪,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七、禮請住世、】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八、學佛禮佛、】常隨佛學,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恆順眾生,順什麼呢?【九、順自性禮、】你在禮敬諸佛的禮就是拜你的自性,拜你的自性。禮敬諸佛就是【十、向佛而禮。】普皆回向就是向佛而禮。也就是說僅一個禮敬諸佛,它就具足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第二也是同樣如此,【稱讚如來:】什麼叫做稱讚如來有具足十門呢?【一便贊便禮、】禮敬諸佛就是等於稱讚如來,你不稱讚如來,你要禮敬諸佛嗎?你就是讚嘆如來的威德,你才要禮敬諸佛,【三稱德法供、】依照佛的德修供,也就是稱讚如來,就是等於稱德法供,稱讚如來就是法的供養,念佛,所以我們稱讚如來就是等於念阿彌陀佛,念佛號,也就是等於法的供養,稱佛的德這個稱德,讚嘆佛的德,法供就是法的供養,也就是廣修供養。【四懺謗佛業、】稱讚如來他當然就不會毀謗了,不會毀謗。所以稱讚如來就是等於懺悔以前毀謗佛的業,這個叫做懺悔業障。既然你能讚嘆如來也就等於在懺悔業障一樣,【五喜德而贊、】你稱讚如來就是隨喜功德,隨喜佛的功德而讚嘆,你如果稱讚如來就是【六贊德請法、】你如果稱讚如來就是【七不贊佛隱、】你如果不稱讚如來,佛就隱;所以你讚嘆如來,佛就顯現,也就是善知識就顯現。所以稱讚如來就是等於請轉*輪,也等於是請佛住世一樣的。再來,稱讚如來你就是【八學佛贊佛、】當然就是常隨佛學,稱讚如來你就是【九順性而贊、】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念我的本性佛,也就是恆順我們的本性的眾生,所以你如果讚嘆如來,你就是【十向佛而贊。】所以一個讚嘆,所以,禮敬諸佛每一句都有一個禮,稱讚如來每一個都有一贊,讚嘆的贊。再來,【廣修供養:】每一個都有一個供字,供養的供字。你如果廣修供養,你禮敬諸佛就是廣修供養,【一身業供養、】你的身體拜佛、供養佛,稱讚如來,我【二口業供養、】口業供養,我廣修供養,當然就【四為懺供養、】懺悔,為了懺悔才來修供養,以前沒有,所以現在要懺悔,好好地供養一下,我廣修供養,當然就是【五喜德而供、】隨喜功德。我如果要廣修供養,修供當然是為了求法,所以叫做【六修供求法、】我如果要廣修供養,就是要請佛住世,就是【七請住受供、】我如果廣修供養,我就是【八學佛修供、】我因為學佛,所以我修供養行。我如果廣修供養,我就【九順性而供、】順性,順著本性而供。我如果廣修供養也就是【十平等普供。】平等普供。【懺悔業障:】這個就比較好解釋了:【一禮懺身業、】禮敬諸佛也是為了懺悔,【二贊懺口業、】也是為了懺悔。再來就是【三為懺修供、】我如果廣修供養,也是懺悔我自己的業障。隨喜功德,也是懺悔我自己的業障。請轉*輪也是一樣。【五喜懺意業、】隨喜功德懺悔自己意業,【六懺不請障、】不請轉*輪,生生世世愚痴也不知道,要請善知識、請佛來轉*輪,所以要懺悔。再來,【七懺前後障、】就是懺悔出生在佛前,要不然就懺悔出生在佛後,都沒有遇到佛,懺前後障。懺前後障就是懺佛前和佛後,都遇不到佛。這個要寫下來,否則你們搞不清楚什麼叫做懺前後障,什麼叫前後障?前後障就是佛前、佛後都是障礙。【八學佛勸請、】也就是懺悔業障,【九順性而懺、】也是懺悔業障,【十懺狹劣障。】因為我們的心胸狹小,不能修普皆回向,所以我們要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這個好解釋:隨喜功德這個每一條都是隨喜功德,【一喜德而禮、】我歡喜佛的德,出歡喜心歡喜佛佛的德,所以我頂禮佛,【二喜德而贊、三喜德而供、四懺不隨喜、】以前不懂得隨喜,現在學會了隨喜,求懺悔。再來,【六喜德請說、七喜德請住、八學佛隨喜、九順性而喜、十向佛隨喜。】隨喜功德就比較好解釋。所以隨喜功德也是具足十種,一樣的。【(六)請轉*輪:一禮敬請法、】我們為了要請轉*輪,所以我禮敬諸佛,【二】我為了要【請】轉【法】輪,【故贊、】嘆如來,【三】我為了要【請】轉【法】輪,【故】廣修【供、】養,【四】我為了要請轉*輪,請不到,所以我懺悔業障,【懺】悔我【不請】佛來*輪請善知識轉*輪的業【障、】請轉*輪也就是【五喜德請說、】請說法。【七請住常說、】請佛住世也就是要請佛轉*輪,【八學佛】所以我必須請轉*輪,【請法、】就是請轉*輪,【九請隨機說、】我請轉*輪就是為了要恆順眾生隨機而說。再來,【十請說普利。】我請轉*輪到最後就是要普皆回向來利益一切眾生。【(七)請佛住世:】請佛住世要做什麼?我請佛住世請佛讓我禮敬,所以【一請住】世,就能夠【受】我【禮、】敬,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如此我就能【二贊德請住、】贊佛的德,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如此我就能【三請住受供、】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四請住受懺、】我向佛求懺悔,請佛住世要做什麼?【五喜德請住、】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六請常住說、】好好地說法。再來,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八學佛請住、】再來,請佛住世,就是要【九順生請住、】順眾生的意思,每個眾生都喜歡佛住世。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十向性請住。】向著本性而請住,回向本性所以請住,這個向就是回向的意思。【【(八)常隨佛學:前七後二皆隨佛學、】前七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常隨佛學,後二也是一樣,【即回向菩提、除塵勞障。】所以我們今天冤枉受六道輪迴。【(九)恆順眾生:前八後一皆順眾生性修二善、】性善就是本有的善,修就是後天的努力,性修二善都是善,【即回向眾生、除我執障。】再來,【普皆回向:】普皆回向,【以前九願功德回向三處、】回向三處,每一就是【菩提、】回向菩提,第二就是【眾生、】回向眾生,第三就更回向【真如實際也。】就是我們的法界本性,我們回向,回向三個地方,回向我們的菩提,回向一切眾生,回向法界真如實際,除什麼?【除狹劣障、】心胸狹窄之障礙,【成廣大善。】所以今天你要修行要成大福德,師父告訴你一句話:今天你馬上就是一個很有福的人,你就是放大胸量,量大福大,今天你就是量不夠大,所以你處處都是障礙,如果是量大,就要受得了讚嘆和毀謗,你要記住!到你面前講好話是善知識,到你面前講壞話也是善知識,不過如果在你面前講壞話,要趕緊跑,就是要遠離,只要是會破壞你本性的清淨心,你趕緊遠離,所以你學習放大本性,房子住得那麼大肚量卻很小,對不對?能做什麼?一間廁所是那麼大,心卻不放大一點,對不對?沒有用的,像我的廁所大,我的肚量也大,肚量就大。【一門皆攝十門、末三門未開、】未開就是不必講的意思,【可以例知。】可以例知就是借著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後面的這三個不必講,後面三個就是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和普皆回向,可以例知,可以借著前面的七個例子都知道每一門皆本門,例知,【皆本門為能攝、余為所攝。】就是一門皆具足十門,【八者、十門皆隨佛學故。九者、順眾生性善、一切眾生本性與佛、無二無別故、又者順眾生修善、一切眾生髮菩提心起修、同佛因行故。又者以自修功德、順眾生回向也。十者、通說回向三處、】三處就是菩提、眾生、真如實際,回向三個地方,回向哪裡?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真如實際,【別說回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遍十法界、回向真如、即亦不離菩提眾生。

○戊三牒名列釋二,己初總征

【經】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記】善財對普賢菩薩這樣說:【「大聖」、乃善財尊稱普賢菩薩、】「云何禮敬」,什麼叫做禮敬諸佛?什麼叫做普皆回向?此十大行願是什麼?【以下對上曰白、】善財白言,【此總征十大行願也。

○己二別釋十、庚初釋禮敬諸佛三、辛初牒名

【經】普賢菩薩皆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記】普賢菩薩呼善財告言:善男子、汝問云何禮敬、乃至云何普皆回向、常為汝說也。言禮敬者、別講禮字、禮者體也、】這個體(不作本體解),這個體【即體諒、】體諒就是深深地了解普賢的心是什麼,體諒人家體諒他的心境,【體貼也。】這個貼是接近的意思,用我們的心來體貼普賢的心,用普賢的心來體貼我們一切眾生所要走的路線,【(不作本體解)云何體諒、拜佛時、要體諒佛境、體貼佛心。】佛的境界如虛空遍法界,體貼佛心,心即是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佛境若何、】佛的境界是什麼?佛境如何?【我即若何拜之、】佛的境界是什麼?我即如何拜之?【佛三身一際、】三身就是法、報、應身,一際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是一真法界,【豎窮橫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稱性而拜。】合於本性,依照本性而拜,【又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同一個法身,【拜一法身佛、】即是拜十方三世佛,【即是拜十方三世佛。如是拜者、必與佛感應道交、屬圓教之感也。設非圓教機、無圓教之感、】就是說不夠,不能圓融空、有二法,不能遍十方三世這樣拜,當然他沒有圓教的根機,就沒有辦法圓教之感,【即無圓教之應。十方三世諸佛、非一而能一、】就是以事相來講有千百萬億而能一就是同一法身,【非多而能多。】他雖然同一體,事相卻是有無量無邊,所以非多而能多,【能一者、同一法身故、】同一法身,就是同一個法界一個空性,那個覺性,那個智性圓滿的覺性,【能多者、先後成佛故。】能多者就是說先後成佛,有先成佛有慢成佛,就事相來講,所以,【多無多相、多即一故。】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多相,即一,【一無一相、】雖然一也沒有一的相,所以,【一即多故。無能無所、】無能無所,【因真空理、不礙妙有事。】所以因為真空的理,所以沒有妨礙到妙有的事,妙有的事。底下:

○辛二釋相三、一所禮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現在說禮敬諸佛,它的範圍有多大,所有盡法界還有虛空界,還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就是無法算的數目(的)諸佛世尊。底下:

【記】「所有」、】就是【拜者】拜的人【心性】本來就具足【所有、對能而言所也。】有能就有所,能禮,諸佛是所禮,所以說【「盡法界虛空界」 】盡法界這是法,虛空界這是一種比喻,【法喻雙舉、】一種是法,一種是比喻,比較能了解,【法界無邊、其義難明、故以虛空為喻。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心無界限、隨眾生情執而有界限。】我們【寫字時】眼睛只看那隻筆,【心有筆頭大、穿針時心有針孔大。】你如果放大它,放大它肚量就大很多,所以凡夫迷時他要藉著事相,這是談到我們的心,因為眾生不能自我觀照,放大心量,所以他必須要藉著事相,如果悟道的人沒有差別,大徹大悟的人就是在都市、城區都沒有差別,因為他無相,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等於零,他的心境連零都不可以形容,他沒有一個起點,也沒有一個終點,他直到哪裡都是解脫,他哪裡要藉什麼境界不境界,他唯心無境,凡夫沒有辦法。底下,【迷悟有淺深、故心亦有大小、然大小皆法界、】是我們眾生把它訂為:這個是大,這個是小。大也是空性,小也是空性,【故曰法界、至極言之曰一真法界。心法為一切諸法所依故。遍於有情曰佛性、遍於無情曰法性。】所有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佛性、法性同一性,佛性、法性同一性,【十方三世皆在法界之中、佛所住處通十方、所住時通三際。十方一切處、三世一切時、皆有佛剎。將此十方三世所有佛剎、磨為極小之微塵(一微塵分作七分名鄰虛塵、再分即成虛空)】鄰虛就是接近,接近虛空,【、一微塵一數、】一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微塵一數,【以計佛數、佛多無量。】佛多無量。【若不體佛而拜、即不能盡拜如是諸佛。

○二能禮因

【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以普賢行願力來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記】能禮之心、所禮之境、因緣和合、禮敬乃成。行者觀行、願通未來、】行者觀行,願通未來,【以行導願、以願填行、】填行就是補、彌補,填滿這個行,以願填滿這個行,就是要使他究竟圓滿,不能只有自利也要利他,【如車二輪、】二輪一定是【轉動同時、】一輪不轉就開不動了,所以,【願禮過未諸佛、】過就是過去,未就是未來,希望頂禮過去、未來的諸佛,【當下即禮著過未之佛、以拜時有觀想故、】以拜時有觀想,【雖拜現前一佛、隨觀心通於三世、拜一釋迦牟尼佛、或拜一阿彌陀佛、皆隨觀行而遍於三世十方、心能轉境之力也。若轉不動、即是凡夫、心無智力故。凡夫份上修法界觀、】這個沒有辦法,【難以相應、】因為眾生無法空性,你無法達到空,而且這個空要畢竟空,你修法界觀才有用,而且空體有無量的妙有,所以法界觀非空非有,絕對又圓融,非空非有,絕對又圓融,你想想看這個世間人哪有辦法,所以【因非常作之事故。】非常作就更從來就沒有這樣觀照過,也不是常常做這種觀照,我們眾生常常做什麼呢?【五欲六塵之境、是凡夫之常事、處處貪著、將無分限之心、】就是把虛空無量無盡無邊的心【變為有分限。】變為有一個範圍,所以,【欲廣大心量、鬚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就是我們對法界觀很陌生,我們把它轉熟一點,就是要常作空觀,以空觀出有,建立一切法當體即空,空當下就妙有具足,所以生處轉熟就是我們把不熟的法界觀,把它轉成熟。熟處轉生,這個熟就是五欲六塵這個熟,我們把它變得很陌生,就是不去重視它,【及生處轉熟後、即知觀行不可思議、】所以,【「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謂我普賢、依他普賢行願法力、故能「深心信解」也。十方三世佛皆有普賢為長子、】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佛旁邊都有一位普賢菩薩,【後普賢學前普賢也。或我普賢人、以普賢法、人法不二、】人與法是同一個,所以【起「深心信解」、信深解深也。信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三世佛、解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三世佛。「如對目前」】就像在面前一樣,【親切至極、法力亦緣力也。】也藉著法,空觀的力量,也藉著有,緣的力量,所以,【觀行親切、禮拜恰當、】恰當就是剛剛好,【故如親見諸佛、現在其前、此普賢行願因力、亦他普賢增上緣力也。

○三能禮相二、初總明

【經】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記】清淨者、身業五體投地、】如果按照佛陀當時在世是跪右腳,跪右腳而已,長跪合掌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膝著地就是只有右腳跪下去而已,這個五體投地是到我們中國後演變成要恭敬就要恭敬個徹底,就連頭一起趴下,所以,這個五體投地禮是我們中國,你如果到泰國去,泰國他們不是這樣子,泰國只有跪右腳而已,一隻腳而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向佛,所以五體投地是中國才有。【語業稱揚讚嘆、意業恭敬至誠、三業清淨也。常修禮敬者、拜時禮敬雙修、不拜時意業常敬。】這個很難,我們如果要頂禮,我們有辦法,要頂禮下賤的人,譬如說清廁所的、農夫,殺豬的、殺狗的或者是清道夫,或者是……,這些都是未來佛,或者是全身很骯髒的人,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在恭敬都是一半,一半就是我們會恭敬善的人、聖賢的人、恭敬能人、偉人,一般的眾生是這樣子,我們沒有辦法像佛那樣,所以佛自己在經典裡面說:我供養持戒清淨的比丘一碗飯,和我拿這碗飯來餵狗功德一樣,功德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佛已經悟到自性的實相,所以他所施捨的東西,他都會入空性的法理,當體即空,所以他沒有任何比較,佛所活的世界是絕對的世界,絕對的世界就是不起心也不動念,所以他所有的功德,施捨一點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他與空性會合。我們世間人就沒有辦法這樣子,所以佛就這樣講,在《佛遺教經》就這樣講:你布施一百個惡人,不如布施一個善人,布施一百個善人,不如布施一個持五戒的人,布施一千個持五戒的人不如布施一個沙彌,布施一萬個沙彌不如布施一個比丘,布施一萬個比丘不如布施一個持戒清淨的人,布施持戒清淨的人,不如布施一個發大菩提心的大修行人。因為我們眾生由點所產生的三度究竟的交會,這個就演變成我們的業力、業識,佛不一樣,佛布施給持戒清淨的比丘和拿去餵狗都一樣,他都不會起心也不會動念,他恢復本來的面目,但是我們凡夫當然要有選擇,因為凡夫沒辦法這樣子,所以我們眾生沒有辦法做到像普賢菩薩這樣子。人家如果對不起我們,我們要對他恭敬說真的很困難,很困難。在這個世間人家對不起我們,我們不一直不理他,這已經是聖賢的人才有辦法做到這樣子。在這個世間人家對不起我們,我們真的也不抱怨也不解釋,也不報復,這個世間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子,不可能的,對不對?世間人就是要人家一直對他好,對他比較不好就牢騷抱怨,他都不想自己對別人多好,我們付出去多少代價,所以說眾生就是不知足,他只會抱怨而已,他不曾體諒我們的立場是什麼?別人的立場是什麼?如果交換我們有辦法做到別人那樣嗎?沒有辦法體諒這樣,所以我們要恭敬上輩的人,我們有辦法,要你恭敬對不起我們的人,實在不太可能,所以我們要學到像普賢菩薩,十方又三世,三世就是現在、過去、未來,未來就是包括一切眾生,這個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子,這個要絕對的平等心,才有辦法做到這樣,所以說意業要常敬,這是講一講而已,實在很難。【既知諸佛遍一切處、塵剎身毛、】一個毛孔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皆有無盡佛身、安得不隨時隨處、常修禮敬。

○二別顯

【經】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個不是讀作不可說不可說,這是這樣讀法,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這個要詩作不可說不可說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每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那麼多,一一身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你看看每一個身體,又遍禮這麼多叫做事事無礙,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統統可以合用,不可說不可說這個要運用得當,運用不當會誤解意思。有一位老菩薩來這裡哭,她很痛苦,很痛苦。我說:老菩薩你哭什麼?說:家境又不是很差,我女兒卻待不住,我們又不是不幫她,奇怪怎麼要走這條路。我說:做什麼工作?她就說:不可說不可說。我說:這句話不是用在這個地方,不可說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她的意思是不可以說不可以說。我說:意思弄錯了,不可說用在這裡。還真厲害,用得還稍微有點意思,不可說不可說,所以我們以後如果不好意思說,都說不可說不可說。底下看小字:

【記】「一一佛所」句、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也。「一一身」句、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也。】都是一跟多在交換而已,【多禮一、多禮多、一禮多、一禮一】就是都多加一個佛,一佛禮多佛,一佛禮一佛,這【四句、皆於一身禮一佛上顯、】一身禮一佛上顯現出來,【心能轉境、將一切質礙境轉為唯心、】所以,【棹子檯凳】這個念xǐ,歡喜的喜,一個木再一個台,這個是草,一種茅草,凳就是沒有靠背的椅子,沒有背的椅子,以前人家的圓板凳,檯凳就是說用草紡織的椅子,沒有靠背的椅子,用草紡織的,後面沒有靠背的椅子。【一切皆心、心通故一切融通、轉成大光明藏。】一切唯心光明所現,就唯識學來講所有的相分都是由見分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的物質,皆因我們的精神強烈地執著,執著所以產生錯覺,不是聖人唯心所造,【所禮佛身、能禮我身、隨光明藏轉多。】所以,【常修轉境觀行、】因此,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修行的,要轉境觀行,觀照唯心所造,所以你的心就安住於清淨里。譬如說你見到金錢,你會說這是唯心所造,你見到女色這是唯心所造,一切境界皆是虛妄,所以你慢慢觀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什麼境界現前你就不會被迷惑,你密密地觀照,你二十四小時密密地觀照。前兩天有一位比丘尼寫信給我,她說:我住在茅蓬,我自己一個人修行比較好,還是兩個人修行比較好,請法師幫我訂早晚課,早晚課要怎麼做?所以我就告訴她:如果遇到明師,明心見性,即心即佛,一人修也行,兩人修也行,一百人修也行,一千人一起修行,乃至無人一起修行也行,因為本來面目,就沒有寂寞這個名詞,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頓明心地和無生法,就是十人修也沒用,一百人修也沒用,所以說不遇出世大法明師,枉服大乘法藥,你沒有遇到出世間大徹大悟的明師,枉費你修大乘法,因為你究竟都在那裡團團轉而已,在相上打轉不能會歸到自性,所以我們一定要轉境變為唯心,就是唯心,【生處轉熟、自然轉動、】生處就是我們沒有做過法界觀,我們當然要轉熟一點,所以自然轉動,【而能現一身拜多佛、多身拜多佛。即或未轉動、亦要信得諸佛境界、法爾如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底下。

○辛三總結二、壬初顯無盡二、癸初別明虛空二、先反顯

【經】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我們沒有辦法,我們眾生怎麼說虛空盡,一個就不太受得了了,還說虛空盡,虛空界所有的眾生他都尊重,你想想看嚇死人了,虛空界盡,虛空界怎麼盡,虛空界怎麼盡?我的禮才盡,禮敬諸佛,就是說尊重每一個眾生,包括豬、狗、羊,一切有能力的、沒有能力的,讚嘆的、毀謗的、有錢的、沒錢的、貧窮的、男的、女的、孩子、殘障、精神病的,統統尊重。菩薩這種是何等的胸量,要是我,我哪有辦法做到這樣,那個沒有辦法。一個對不起我們,我們就快受不了了,真的沒有辦法如此,我看不只是我而已,你們也是沒辦法。所以普賢菩薩修這種行,實在是不得了的。

【記】虛空界無盡、而言盡者、反顯我禮無盡也。

○後順釋

【經】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為虛空界不可盡,所以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個和地藏王菩薩所發願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的偉大,就是不知道普賢菩薩的偉大,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不得了的願,我初學佛時看到這一句嚇一跳,我說這個世間有人發這種願,地獄的眾生怎麼度得完?活人都度不完了,都已經度得很懶,想跑到山上躲起來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但是我們如果再看普賢菩薩十大願都是虛空界:虛空界盡,我禮乃盡,因為虛空界不可盡,所以禮敬無有窮盡,包括普皆回向都是這麼說,嚇死人了發這種願,所以為什麼說普賢菩薩他的偉大,偉大到說大行普賢菩薩,有人把他讀作大xíng,大行是走路很大步,美國人那種走路很大步的,才叫做大xíng,大行就是走路很快很大步,大行hèng(有注音為héng)就是願力很大,願力很大。美國人叫作大行,我不就叫小行,讀要讀好,大行hèng普賢菩薩,所以大行普賢菩薩騎象,騎象,象有六隻牙,六隻牙,六隻牙表示六度,六度,六隻牙,表示六度,所以普賢菩薩他騎象表示忍辱負重,他這種深責重任無怨無悔,發大菩提心,就是沒有什麼怨恨,所以說要偉大,就要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偉大,嚇死人的偉大,那種忍辱,忍辱得……,所以普賢菩薩不曾有抱怨,不曾有不滿,不曾有不滿,他的心沒有恨,無論別人如何對他,他都是禮敬,禮敬。我們比得上普賢菩薩的一根毛嗎?連一根毛都比不上,無法可比。底下:

【記】順釋虛空無盡、發無盡之行願、禮體俱到也。

○癸二總列餘三

【經】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界也不可盡,眾生的業怎麼能盡呢?【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我的禮敬才盡。後面還有一句更偉大:【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記】如是者、以虛空一法、例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三法。此橫說一一無盡、以顯禮敬行願無有窮盡。】底下看中間的黑字,這個才偉大。

○壬二彰無間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怎麼得了,你怎麼去形容他呢?念念相續,每一念出來都是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還無有間斷,就是不曾休息不曾停止,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倦,不曾喊累,打哈欠也繼續禮敬諸佛,他不曾喊累,說真的我們沒有辦法這樣子,沒有辦法,這個實在是……。所以如果講到這個,我們發菩提心算什麼?菩薩這個算是什麼心?這實在是不得了,無量無邊,所以菩薩值得我們禮拜、禮敬,不是沒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家發這種願,我們敢嗎?你敢發……別說什麼,別說發普賢菩薩盡虛空界、遍法界,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不要發這樣的願,你就發:我今生碰到的一切眾生,無論遇到哪一咱眾生,我都不埋怨,我自己能有頭腦有智慧安排事情能安排得恰到好處,不要被騙,不要被拐,而引發我們的恨,該處理的我們處理,不該處理的能處理妥當。你發這種願,說:我一生一世不抱怨,而且精進不退,禮敬眾生這樣就好,這樣就好。今生不要說虛空界、未來際,都不要說那一些,今生這樣就好了。我看發願的頭三天,可能不會發脾氣,三個月就很忍耐了,三年,依我看……孔子的弟子裡面只有顏淵三月不違仁,只有顏淵(顏回)這個學生三個月沒有違背仁慈,三個月,顏淵才三個月而已,而我們呢?沒有辦法。你們可能有辦法。小字的。

【記】禮敬無間、乃普賢菩薩由大悲心故、代眾生禮拜、而發無盡行願、念念相續、】念念相續,【三業】身口意【無有疲厭、】就是沒有疲倦,【豎說禮敬諸佛之行願無有窮盡。此禮敬一行、既無間斷之時、餘九行願、】九種行願,【即不暇行矣、】有的人這樣懷疑,他說做一個無間斷,其他的就沒有時間去做了,【況一一皆曰念念相續。云何通?】底下就有解釋,他說一行就是禮敬諸佛,就是包括稱讚如來、隨喜功德,懺悔業障、普皆回向,【蓋以一行即一切行、】不只是禮敬諸佛而已,不是這樣子,所以,【互攝互融故、如前一門具十中說。】十大願,一個願就具足十願,所以十乘以十應該算是一百,【又者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含靈、】蠕動,就像蚯蚓在爬行那樣蠕動,【同一法身、眾生界無有盡故、念念中皆有拜佛之眾生、同一法身故。】所以,【眾生拜即是我拜、又是隨喜功德之義、故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庚二釋稱讚如來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這個願就非常重要了。有的人一張嘴巴就是不肯說幾句好話,不說幾句讚嘆,所以他就常常說:我讚嘆,讚嘆在心裡,我才不會在表面上讚嘆你,讚嘆人家都是虛偽的。他說讚嘆人家都是虛偽的,我是在內心裏面讚嘆,在內心裏面。我說:好,這樣好。有一天他來我都默默地、默默地。師父,你沒有請我坐。我請你坐,我是內心裏面請你坐,你不用請你坐,你就會知道,你境界夠,境界夠。你沒有端茶。我沒端就是端了,你無須用事相,沒端就是端,沒喝就是喝,我看你感想如何,對不對?哪有不用語言稱讚如來,如果有優點就多少稱讚人家,

【記】此牒第二行願名也。

○辛二釋相三、一所贊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曾圍繞。

【記】此所贊境、較上所禮境寬廣、上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此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非禮敬之佛少於稱讚之佛、文有隱略耳。】【

○庚二釋稱讚如來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這個願就非常重要了。有的人一張嘴巴就是不肯說幾句好話,不說幾句讚嘆,所以他就常常說:我讚嘆,讚嘆在心裡,我才不會在表面上讚嘆你,讚嘆人家都是虛偽的。他說讚嘆人家都是虛偽的,我是在內心裏面讚嘆,在內心裏面。我說:好,這樣好。有一天他來我都默默地,默默地。師父,你沒有請我坐。我請你坐,我是內心裏面請你坐,你不用請你坐,你就會知道,你境界夠,境界夠。你沒有端茶。我沒端就是端了,你無須用事相,沒端就是端,沒喝就是喝,我看你感想如何,對不對?哪有不用語言稱讚如來,如果有優點就多少稱讚人家,事實上人家確實有優點,如果他貢高我慢,確實沒有這種優點,我們就不要做這種舉動,人家確實有這種優點,我們要讚嘆一下,讚嘆一下。有的人認為讚嘆好像很虛偽,不對,讚嘆就是一種魔力,讚嘆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會起效用的,讚嘆每一個人,包括小孩子他都很喜歡聽讚嘆,所以我們今生如果學到稱讚如來口氣就清香,來世不用刷牙他就會有香味,怎麼不用刷牙他就會有香味呢?他口業清淨用水漱一漱就可以了。以前沒有牙膏的時候,我家隔壁有一個老奶奶,刷牙沒有用牙膏,都用這一隻(右手食指)這樣刷,真的。看她沒有用牙膏,沒有用牙膏,有時候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因為整排牙齒可以拿下來,拿下來,拿下來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所以你如果聽說人家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拿下來,拿下來洗。所以稱讚如來有很大的好處,就是說讚嘆佛或是讚嘆眾生,眾生是未來佛,我們如果稱讚諸佛三寶,能令眾生起信心,反過來你毀謗三寶,能斷眾生慧命,當然同樣一張嘴巴每一個都要說讚嘆的話,誰願說惡口的業還結了惡緣。

【記】此牒第二行願名也。

○辛二釋相三,一所贊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一一塵中就是極微細,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曾圍繞。】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示現,不過是虛空界,法界裡面一粒沙這樣的比喻一樣,我們看佛來這個世間示現,眾菩薩圍繞,如果就盡虛空來講,這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點而已。

【記】此所贊境,較上所禮境寬廣,】上面的禮敬諸佛起境界,【上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此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非禮敬之佛】不是禮敬的佛,【少於稱讚之佛,文有隱略耳。

○二能贊因

【經】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記】前廣此略,略去普賢行願力數字,】軍個就是說我當悉以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所以就是少了這幾個字,我當悉以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當然亦有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約見理,即見法身之如理智也。「現前知見」,約見事,】見事相,【即見報化之如量智也。二而不二,甚深難思。】如量智,量和智慧都一樣,雖然量和智慧是兩種,但是就是同一個,如量如智,如量智,見事就是見到報身和化身佛,就是如量智。再來:

○三能贊相(四)一標能贊相

【經】各以出過】就是超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記】能贊相,即是舌根語言辯才,】也就是說我們能贊能讚嘆的人,【「各」字指能贊人個個贊,】每一個都讚嘆,【亦指所贊佛個個贊。天女舌根微妙,雲「出過」者,以此能贊舌根,通情與無情故。】出過簡單就是很超越,能力很強,【「微妙」者,微細妙好,即妙有舌根,即一即多也。普賢菩薩之身,遍虛空等法界,故舌根亦充塞虛空,】這個舌根不是說舌頭很大,不是這個意思,舌根亦充塞虛空就是說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普賢菩薩在普度眾生讚嘆的意思,【遍滿法界,一切情與無情言聲,皆普賢菩薩攝成讚嘆諸佛之音也。】讚嘆諸佛之音。【如昔朱太祖】就是朱元璋,問什麼?【聞杜鵑鳥鳴,問劉伯溫曰:】朱太祖問劉伯溫說:【「彼鳥對朕說甚?」】這隻鳥對我說什麼?【劉伯溫答曰:「對聖駕說獨掌山河。」】劉伯溫也是牆頭草很會說話。【又問:「對汝說何?」】對汝說何? 【答曰:「說輔弼山河。」】叫我要幫助你統理山河(,山河)就是國家。輔弼就更幫助皇帝。【又問:「】鳥【對農人說何?」 答曰:「說麥黃快割。」】麥黃了要趕快收割。他很會吹牛,很會吹牛,劉伯溫很會吹牛,哪有一隻鳥同時說這麼多話。【贊佛人聞之,必成「稱讚諸佛」,無非唯心所現耳。】所以我那一天告訴諸位:有一個人拿舍利子去問廣欽老和尚,說:老和尚,老和尚,你看這顆舍利子真的還是假的,老和尚對他說:你看真的就是真的,你看假的就是假的,本來就是這樣子。有的人說舍利子永遠不會壞,沒有永遠不會壞的,這個山河大地成住壞空,宇宙當中眾生的福報如果不夠,舍利子自然就不見了,眾生的福盡了,舍利子自然就不見了,有的人業障很重,拜、拜、拜到舍利子不見了,有的人拜、拜……,拜得舍利子一直長、一直長,拜得舍利子一直長,對不對?有的人拜一拜,功夫很不簡單,拜到不見了也是很不簡單,還拿放大鏡來看,拿放大鏡來看,不見了,不見了,趁他不注意拿幾顆放在裡面,他也不知道那個是不是?是真的舍利子還是假的,所以這種東西是唯心所造,因此有人在討論。有的人說:我爸爸往生燒出來的骨頭,是真的舍利子還是假的。我都說:你就把它當成真的,把它當成真的。眾生對相很執著,很執著,最重要的是臨命終如果能安詳,這個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他百年後,那個臨命終剎那之間很安詳,他決定往生,佛號一直不斷,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燒出來有舍利沒有舍利那個不重要,有的人一輩子吃藥,吃藥的時候他的鈣質會被破壞,被破壞,所以他燒出來有時有色彩,有時候會有色彩,結果不是舍利子,是因為他藥吃得太多,所以我認為不需要執著,火化以後是真的舍利,或是假的舍利這個不重要,安詳最重要。【故修稱讚如來行願者,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罄聲,皆是稱讚如來之音聲。】稱讚如來之音聲,【如西方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亦是念佛心轉境故。善學華嚴者,】如果對《華嚴經》有研究的人,【收三世間為一心。諸位如不善觀,可觀想一切語言音聲之所從來處,皆是真空理體,】本來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體即空,當體即空,所以佛一直教我們迴光返照,唯心所造,佛在《遺教經》裡面說一句話,佛說:我們如果聽到人家侮辱我們的音聲,如果不能把它當成如飲甘露,不名入道之人。就是說我們如果聽到侮辱我們的音聲,毀謗的音聲,如果不能把它當成甘露這樣喝,還不是一個入道之人,你要入道哪有那麼簡單,聽到還不生氣這個很少,幾乎等於零,我都沒辦法做到這樣子,【即宗門所謂話頭。】參話頭,【如是迴光返照,則知一切聲,皆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雖是體用,然有顯與不顯之別。觀想得力時是法身起用,稱讚如來,否則法身隱沒,不成普賢稱讚行願。】底下就很簡單。

○二正辯稱讚

【經】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海就是多,很多的意思,海就表示大,每一個舌根出無盡的音聲那麼多,【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記】「出無盡音聲海」,謂音聲多也。「出一切言辭海」,謂言辭多也。如來功德無盡,故以無盡音聲言辭稱讚。】所以我們要稱讚如來令眾生有信心,我們如果聽到人家在毀謗三寶就趕快離開,就表示我們的業障到了,我們的業障到了,趕快跑……鏘、鏘……。以前我都跑去看歌仔戲,我都學會一招半式,見苗頭不對就趕緊跑,趕緊跑,不然我們的業障現前,好話不聽,聽到這業障的話,所以聽歌仔戲也是有佛法,歌仔戲也是趕緊跑,見苗頭不對就趕緊跑,趕緊跑。沒有辦法只好避開不然怎麼辦?你去他就一直講給你聽,你不聽他就是要講給你聽,對不對?就得趕緊跑要不然怎麼辦?只有這個辦法而已。

○三贊所經時

【經】窮未來際,相續不斷。

【記】普賢行願力不斷故,豎窮三際稱讚不斷。

○四明其周遍

【經】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記】不惟豎窮三際贊,而且又橫遍十方贊也。

○辛三總結二,壬初無盡二,先反顯。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我的讚嘆才盡。

【記】虛空無盡而雲盡者,反顯稱讚亦無盡而言盡也。

○後順成

【經】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

【記】順釋可知。

○壬二彰無間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稱讚是語業。雲身語意業者,意業起時現之於口,口又身之一分,故通三業。無間如禮敬中說。】這個統統和前面一樣,一樣,偉大,菩薩真偉大,我們就沒有辦法無有疲厭,你不要說什麼,就說今天尊重三寶,禮敬三寶就好了,無有疲厭,擋不了人家一支毒針就疲厭了,對三寶就沒有信心了,這個沒有那麼簡單的,沒有那麼簡單的。無有疲厭就是信心具足永不退道心,簡單講無有疲厭就是精進不退,人不退哪有那麼簡單。我們人平時……,出家以後不退也是很難,所以我常常說:這件衣服要不退轉要穿到死,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那個就是要堅持到底,無論什麼境界我絕對不倒,這樣就沒有話講。休息一下。

○庚三釋廣修供養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記】此牒名也。「廣修供養」,觀下文中,有種種供雲,似非人力所能辦到。然若運心修觀,未嘗不可轉供養具,為唯心性具妙供,而為供養,】簡單講我們若開發我們的本性,一切的供養就具足,【縱不能觀想,亦宜隨力隨分,以能辦到之供,日日供養。皈依三寶,理應依賴於佛,】我們要念於佛,【繫念於佛,每日隨時皈依,即是將心繫念於佛,縱不能繫於法身佛上,】就是我們不能證得實相,無相、無不相,盡虛空遍法界的法界佛,法界身的佛就是地真法界的佛,我們沒有辦法證悟到法身佛,【亦應繫於色身。故對佛像當如活佛尊敬,】對於佛像當如活佛供養,當如活佛尊敬。【有事出外,應在佛前問訊告假,事畢回家,當向佛前問訊銷假。】這是表示我們的一家之主是佛,都把他當做是佛,像我們在僧團要外出就要請假,回來要銷假是相同的意思,【新製衣服,及新鮮食物,皆先供佛,而後食用。每日最少亦要長燈一盞,】長燈,古時候的人還沒有發明電燈,所以他們就燃油燈,燃油燈有時候不小心打翻或是被老鼠打翻會釀成火災,會釀成火災,所以我並不贊成點油燈,油燈要有人看顧,油燈要有人看顧,所以要注意火災。現在最好合用插電的,插電的頂多是燈泡燒壞而已,如果點油燈要很小心,油燈有時候會殺生,譬如飛蛾,飛、飛……掉到油里,所以點燈供佛有時候成了殺生,這個要注意。【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為供養。

○辛二釋相二,壬初正明供行四,一所供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記】文義同上。

○二能供因

【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記】能供因,與前能禮因同。行願二字即是悲智雙運,以願屬大悲,行屬大智。】做大事第一要有大智慧,【能修供養雲等,智也;利益眾生供養等,悲也。

○三列供具

【經】悉以上妙】即是最好的,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發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記】「悉」字亦雙指,能供人及所供佛,「以」字總標用一切供具也。「上妙」者,最上妙好,即真空中所現妙有也。「所謂」下別列,】一一列出。【「華雲」即天然之花,天者,第一義天也,】就是中道,就是實相之意,實相之意。【自法界真空理現妙華,】所以妙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妙就是不可思議,你說有,它是由理性而出,你說沒有,它又離不開事相,【此華雲即是理法界隨緣所成事花,而結為雲也。「發雲」,花貫穿而成鬘也。】印度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把花貫串起來,像要上飛機的時候獻花,把花貫成一串的圓圈。花鬘在泰國現在還很流行,泰國,花鬘在泰國還很流行,你去泰國的時候,會跟你戴上花圈,一個人十銖,十銖就是台幣十五元,那串花圈在台灣買差不多要八十元,差不多要八十元,那串花圈跟你戴上,他們沒有辦法,泰國人很可憐,開瀏覽車的、做工的一天差不多泰國錢一、二百元,乘以一點五,乘以一點五,是我們新台幣的一倍半,差不多台幣三百元左右,兩、三百元,所以觀光客去他們要賺一些外快,十元對我們台灣人來講算什麼?十元丟在路上小孩子也不撿,現在的小孩子你拿十元給他,他根本不拿。再來,【「天音樂雲」,八種音樂,天然不鼓自鳴。】你不必敲打它自然鳴響,【「天傘蓋雲」,以天然傘蓋為供具也。】傘蓋就像雨傘一樣,結一個傘蓋,【「天衣服雲」,以天然微妙衣服為供具也。「天種種香」,是總。「塗香」即香油香水等。】香油香水等。【「燒香」即種種燃燒之香,「末香」即研香為末,】研就是磨,把香磨成粉末狀叫做末香,就是香末的意思,香末。【或塗或燒亦有種種。】所以我們中國就有檀香、臥香爐,香末就是根據這些而來的,【「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為諸山之王,此雲妙高峰,】很不可思議又很高,【即財即法之妙有供養也。】供養財就是法,為什麼?它通達實相沒有所謂的財跟法,所謂通達實相就是各個事相存在,但是各個事相當體即空,即財即法,財當下悟到空性,財當下就是無,一切法當下就是無,所以通過空性的架構財就是法,所以如果悟到本性的人一切布施都是法施,法的布施,通過本性、空性的架構,一切布施統統叫做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燃種種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表願力大也。一一燈油如大海水,表悲行大也。皆觀行所成,非人力所能辦到。

○四正供養

【經】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我們在家居士現在所能做的就是供養,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記】以上明供具,此明常為供養,即財供,即法供,即行供,即願供,】大行和大願,【世人修財供,不善觀想,即不通於法,財法各別故。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供養,當然是我們在家居士的責任,我們在家居士施捨一定要通達三輪體空,它的功德才會大,你已經找對了對象,你知道這間道場是正知正見,這位法師是明因識果,你把錢布施來供養他,他當然善於處理,但是你本身一定要有空性的思想,就是沒有布施的我,也沒有布施的師父,也沒有布施的金錢,如此你的功德就等同虛空,福報就等同虛空,這個財供養就是叫做法供養,因為它通達空性的實相。如果你供養一百萬元,卻常常掛在嘴巴上,說:我供養師父一百萬元,我供養師父一百萬元,如此一百萬除以一百萬就等於一的功德,一的功德,對不對?如果你布施一百萬,但是卻無所著,說:師父,這個供養你。如果有人問起你有沒有供養?說:沒有,我都隨緣隨喜。說:沒有,都是小事情。他一點都不在意這個,一百萬除了零,他不執著與空性相應,不得了,這個功德還得了?所以我常常講通達般若思想的叫做出世間淨善,不通達實相的般若思想,叫做人天善而已,你若不通達實相的般若思想,你布施再多,頂多來世會很富有而已,你沒有什麼作用,你沒有法,你沒有實相的法,你有執著,所以世間人布施一些錢,他就要在柱子上留名了:林大頭。因為他得了大頭病,他就留下林大頭。得了好大喜功的毛病沒辦法,他就是要一個名,虎死留皮,人留名,他不知道一切法性當體即空,如此福報才大,所以通達般若財供養就是法供養,不通達實相,一切的供養都是人天的善而已。底下:世人修財供,不善觀想,即不通於法,財法各別故。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

○壬二校量顯勝二,癸, 初校量二,子初舉所校量二,一總指

【經】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有的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所以你們供養我的比較少,我供養你們的比較多,等一下你就會知道法的布施到底有多少?是不能比的。

【記】校量財法供養,法供最上也。「供養」即是上供。下施有三種,曰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畏施」就是令眾生沒有恐懼,而不是不怕布施,這個有很多人搞錯意思,無畏施就是我不怕布施,不是這個意思,是令眾生沒有恐懼。譬如一條狗,你要把狗活活地打死,那就是令它恐懼,我們疼愛動物,愛護動物就是無畏施,令眾生不要有恐懼叫做無畏施。【上無怖畏故。唯財與法,故祇校量財法。「諸」者,財供法供,皆有種種。

○二別明

【經】所謂如說修行供養,】這個就是依照佛所說的,如說就是依照佛所說的修行來供養佛。如說修行,如法修行,一定會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再來,第二,【利益眾生供養,】發菩提心一直幫助眾生。第三,【攝客群生供養,】這個攝客群生和威儀、律儀是連在一起的,你要攝客群生,你沒有持戒律、沒有威儀就免談。沒有律儀的思想,所以攝客群生除了智慧和辯才,還要有威儀,威儀就是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第四,【代眾生苦供養,】代眾生的痛苦,意思是說我們能夠幫助眾生的就代。再來,【勤修善根供養,】勤修善根供養。第六,【不捨菩薩業供養,】不捨就是永遠不退菩薩的……,菩薩當然就是利益眾生。再來,最後最重要的【不離菩提心供養。】發起菩提心,道業絕對不退,順境、逆境、善惡境、是非境、對錯境,統統不退轉。

【記】如上種種供具而為供養,即「如說修行供養」。又「如說修行」,不外止持二法。】止持跟作持,止持還有作。止持就是消極地止惡,作持就是積極地行善。一切的經典三藏十二部就是講這兩個,止持、作持,止惡作善的意思。止、作二法。【佛教諸惡不作即應止,】這個就是止持,要停止,【佛教眾善奉行即應行。教作者】就是作持,【不作即無功德。如小兒不能作大人事,故亦無過,但不得超出世間。教止者不止,】該停你不停就是教你持戒你不持,【即有罪過。故欲上升者,常眾善奉行。懼下墮者,當諸惡不作。佛以利生為事業,視大地眾生猶如一子,故利益眾生得佛歡心,以四攝法】四攝法,我們中就講過了,(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攝客群生得佛歡心,勤修善根得佛歡心,不捨菩薩業得佛歡心,不離菩提心得佛歡心,】這些都能令佛歡喜,【皆法供養也。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平等平等,何用校量,】因為通達空性是無法比較的,【為無觀行無願力之人,財供非供法者,而較量之,財供實不及法供功德之大。佛讚嘆供養如來,故修供養,即是如說修行。須以義消文,切勿以文害義,謂普賢財供非法供。】如此是誤解經典的意思,意思就是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

○子三,正明校量

【經】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我現在就是在供養你們法,你們現在聽師父講經,以前你們都供養師父三餐,現在我在供養你們法,【百分不及一,】你們布施給我的不及百分之一,【千分不及一,】不及千分之一,【百千俱胝】俱胝叫做萬億,意思就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分,】百千萬億分之一。再來,【迦羅分,】迦羅分就是人毛的百分之一,把這根毛分成百分之一,【算分,數分,喻分,】用任何譬喻,【優波尼沙陀分,】就是極微,優波尼沙陀分就是極微,【亦不及一。】因為你所有的錢財就是供養幾百億也不能了生死,一句話就能夠使你了生死,你若聽師父的話,好好地持戒、念佛,老實念佛、老實持戒、老實用功,當下這一生你就能夠了生死。

【記】如前供養,若非普賢行願,縱有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是以法供一念功德,分為百分,以一分與無量財供功德較量,不及其一也。「千分」又將法供一念功德分為千分,以一分與財供功德較量也。向下亦是將一念法供功德,分為百千俱胝之一分,乃至優彼尼沙陀分,與財供功德較量亦不及一。「迦羅分」豎析人身毫毛為百分也。】就是像針孔那麼大的毛端,【「優波尼沙陀分」此雲近少分,與微塵分為七分名鄰虛分義同。】就是接受虛空,【言極微少也。

○癸二征釋

【經】何以故?】為什麼?【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記】征:何以法供勝過財供?釋:以尊重行願因法故,出生諸佛果法故。

○辛三總結

【經】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同前,先以有盡反顯,而後順釋供養無盡。

○庚四釋懺悔業障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我們人都會犯錯,犯錯要求懺悔,懺悔最大的意義是改過,而不是習慣的應付。我們常說慚愧,慚愧,懺悔、懺悔,懺悔就包括改過,這是最大的意義。最大的意義就是要改過,這才是真正的叫做懺除,你有懺有悔卻沒改過,這樣沒有用。

【記】此牒名也。懺者懺其前愆,】以前的過失。【悔者悔其後過。】將來如果犯錯。【身口意三業有過,皆障菩提涅槃,故須懺悔,不敢復作。】說懺悔要有兩種力量,第一要有定力。你脾氣不好或是沒有辦法控制欲望的引誘,第一要有定力,定力先伏住煩惱,譬如說你脾氣很壞,我們現在學定力,先學如如不動,然後再用般若智慧來觀照的力量再斷掉煩惱,所以,懺悔一定要通過定跟慧的階段,他才有辦法完全說:他是真在求懺悔。我們一般來講平常都是口頭上懺悔、懺悔,懺悔、懺悔,這個大家都會講,誰不會講這些?就像現在的人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這麼晚還打擾你。電話都不掛斷,就開始講:慧律法師,我講給你聽,不好意思,這麼晚了還打電話吵你。說一句不好意思差不多三分鐘,經過三分鐘以後,他又說一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這麼晚了。最後要掛斷:不好意思現在這麼晚還吵你。他這句不好意思就是要延續他說話的時間,所以這種不是真的不好意思,真的不好意思的人不會那麼晚打電話給師父,不會這樣子,不會把人家吵起來,不聽又不行。這是做個比喻。所以這個懺除,懺悔一定要包括改過,這才是真正的所謂的懺悔,只是流眼淚那有什麼用,對不對?流眼淚、流眼淚。有一位婦人脾氣很壞,兒子不聽話,聯考沒考中差點把他打死,後來她來拜懺摩,唱得很大聲,懺摩時把電燈關掉又很莊嚴,哭得很傷心,哭得很傷心,但脾氣還是控制不住,還是控制不住。所以人只有膚淺的意識狀態並沒有真正的生命,人只有膚淺的意識狀態,在應付這個世間種種的reaction,就是一種反射而已,並沒有真正的透徹到生命的核心,生命的核心就是絕對的安詳,那份寧靜不需要借重任何的立場,寧靜、安詳沒有任何條件,是絕對的,如果你一定要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心情都會爽快,有一天因為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一定會痛苦,簡單講這個世間你只要借重某一種東西快樂,你就會因為那一種東西後悔和痛苦。譬如說你因為錢而快樂,有一天你就會因錢而痛苦。譬如說我整天都冀望我的先生,有一天你地因為你的先生痛苦又煩惱,你如果把你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妻兒,有一天你就會為了你的妻兒痛心疾首,因為這是無常法變化的世間,你對他十年好,有時候因為一句話兩個人就分開了,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叫做娑婆世界,你要先認識你的立場是什麼?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叫做娑婆世界,不是叫極樂世界,是絕對讓你事事不如意,所以你要用什麼心來活在這個世界呢?你如果事事不如意,你要把它當成這才是正常,人家對我們好,使我們覺得很快樂,這個不正常,這個不是正常的世間,這叫做娑婆世界,堪忍就是叫你要忍耐,忍耐,對,他也講,不對,他也要講,這個世間不可能他不講話的餘地,他不講會貶低他的身份。有一種狂人他不貶低你,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他是一定要嫌棄你,好也講,壞也講,好也毀謗,壞也毀謗,他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狀況是什麼?他不曾認識他自己的生命是什麼?他好也講,壞也講,他不攻擊跟傷害別人,他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他為了要顯示他高高在上,他就必須把別人看低,弄錯了。記住!底下師父要講一句:真正偉大的人是讓別人統統偉大,而不是只有自己偉大,這才是偉大的人,真正偉大的人是讓每一人統統偉大,做聖人,那才是真正偉大的人。如果愚笨的人就是說:你們都很傻只有我最行。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所以要學菩薩的心腸,學佛,我們眾生的哲學,這是最基本上的觀念,你一定要弄清楚,所以來這個世間你就要先接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這個世間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就是這樣,沒有辦法!你要很平淡地接受這種事實。譬如說當老師,當老師,當老師,每天老師去:小朋友,小朋友,早!老師好!你們回家要孝順父母,你要孝順爸爸、媽媽。老師都很會講,回家跟她的公公、婆婆吵翻天。明天去,老師來笑笑的:小朋友,好!教書,教書,因為她要教書,對不對?她拿薪水她不教他孝順父母做什麼?她一定要教他孝順父母,對不對?教是這樣教,所以老師最會講,老師最不會做,她沒有辦法,氣起來也是歇斯底里,一直抖、一直抖……。所以你不要說為人師表,當老師的就……。在學校是一種臉回到家氣起來,你如果照幾張照片:老師、老師,這就是你的嘴臉。(師父從上至下摩自己臉一下)羞死了。老師,因為老師也是一個無明的產物,他雖然知道道理,但是他沒有大智慧的空性,他沒有辦法,壓不過,他要忍,忍不住,他感性跟理性不能調和,他沒有佛教的觀念,對不對?他硬要壓,所以老師也會得到精神分裂症,歇斯底里症,受不了,受不了,對不對?所以在這個世間的人,只要他沒有碰到佛法,他就是不幸,他辦法,他不曉得怎麼辦?書讀二十幾年讀到博士,到最後變成博土,底下那一划比較長,像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台大土木工程系的博士,來到這裡很痛苦、很痛苦,我還要跟他上課,我們兩個好朋友還要跟他上課,好好地跟他講,對不對?這個人家的私事,他老婆的事情這不可以講,這種沒有道德我不會造口業的,我是不會這樣子,所以一個讀到台灣大學的博士,我說:你也好了,讀到三十七、八歲,拿到台大博士,我說:你再來呢?他說要再到美國拿超博士,讀一讀,我說:你太太不在了。 一個女眾她沒有學佛,你一直讀碩士讀博士,讀一讀,整天都在做研究這樣子,你太太要怎麼辦?腦袋壞了,對不對?要是我,我不會這樣子,我讀博士叫我太太來坐在我旁邊,叫她幫我查資料,要不然她會亂來,要不然她會亂來,她會跑出去……你就知道。如果先生只注意這一點,你就沒有辦法注意這一點,人是欲望的動物,先生一攻讀博士,外面的男人,如果對他太太好一點就完蛋了,完蛋了,就完蛋了,這個我很了解,很了解,他說:你沒結婚怎麼什麼都懂,懂,當然懂,聽也聽得很多、很多,所以說只有懺悔,只有一直求懺悔,或是像世間人這樣,那個沒有用,一定要有大智慧。底下:

○辛二釋相二,壬初舉所懺二,一正舉

【經】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貧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記】「菩薩自念」是發菩提心能知痛癢,】觀照自己,【起覺照之人也。】覺悟,覺照的人,【自念者,自用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自覺、沔之父老兒女子亦莫不予愛也的心叫做菩提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叫做菩提心,來【觀念也。】我們的念頭是不是符合菩提心,只要你動到恨,動到嫉妒,你不能起歡喜心,你不是菩薩也不是菩提心,【念今生以知過去,觀他人以知自己。故知過去由貪嗔痴發身口意,而作諸惡業,惡業無量,】惡業無量,【束廣為略,】廣,簡單來講,當然是【不出十惡業,以身口意為造業具。意起貪嗔痴三,身造殺盜淫三,口出妄言綺語等四。】所以加起來剛好是十,所以,【能自念惡業,即智慧心現前。】我們要有智慧心現前,【有覺心觀行者,】覺悟的心來觀照,【方能自念,否則終日造惡,不知有過。人或舉其過,則耳不樂聞。】不聽自己的過錯。這一點我可以說在這個世間上的人,這是我活了今年三十九歲,我有個很大的體悟,在這個世間沒有幾個人能夠接受別人的勸告,沒有,很樂意地接受這更不可能,勉為其難的聽聽你對他的建議,這個也許有,勉為其難,你在說我了不好意思,你在跟我說我不聽又不行,有這種人,如果很快樂、高興來接受的,有,有兩種,高興有兩種,第一是一個真正的君子、聖賢,他確確實實很想聽聽別人對他怎麼的建議;第二種叫做虛偽的君子,他高興,嘿、嘿……,我現在接受你的……,本來我不知道你知道我這麼多缺點,你現在建議我,對不對?我就了解你現在知道我這麼多缺點,有一天,哼、哼……給你死,我這個人很聰明我很有智慧,我常常稱讚我自己,要叫我說:師父,你說我的缺點。沒有,沒有,絕對沒有,你自己慢慢地看,不可能,我從小活到大到今天為止,我沒有發現兩個人或者是一個人,他真的很歡喜心接受人家的勸告,沒有,因為每一個人自尊心都非常地強,所以他一直要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就愈脆弱,因為愈敏感,這顆膿瘡腫得很大,你稍微摸到很痛、很痛,很痛,很痛這樣子,碰不得的。自尊心強就是一個膿爛、膿瘡,瘡長膿包起來,隱藏自己缺點,因為他的自尊心太強,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覆藏自己的過失,所以他受不了人家說他,說他就像膿瘡腫得很大,一摸就很痛,很痛……這樣子,要等到有師父有能力幫他開刀,當頭棒喝,而且要有東西給他開大智慧,這樣他都會感激,他才會感激,要不然在這個世間,我認為除了自己有觀照的能力,要不然要接受人家勸告的,這個很難、很難、很難。每一個每天都養尊處優,每一天都活在自我天下里,觀念又不同,所以因為認同性的不同,你說他不對嘛,他有他一套的哲學,你說你對,你也你一套的哲學,你對跟他對這個差距是那麼大,國小有國小的看法,高中有高中的看法,三十歲有三十歲的看法,四十歲有四十歲的看法,四十歲說對的人,五十歲說他不對,對不對?國中的小孩子他認為他這樣對,大小看起來看幼稚,所以因為認同性的不同,對跟錯,你是站在哪一個角度看,對不對?三年前我們自己決定的事情,認為這個正確,三年後我們自己後悔,我們自己後悔,因為你不是悟到永恆的真理,因為你是用意識活在這個世間,你當然有高低起伏,會隨境而轉,所以今天你只能藉由讀書和你所有的經驗來裁決一件事情,這種事情也是來自於無明,如果你累積的經驗如果是錯誤呢?對不對?所以說從小如果被欺負的,他就會說這個世間沒有好人,他就會說這個世間沒有好人,從小如果都碰到好人,每一個都幫忙他、援助他,他就會認為:這個世間大家都對我很好。對不對?同樣是一個人,因為境界不同,從小所感受的不同,譬如說她是一個童養媳,從小岳母就虐待她,她內心充滿了恨,小時候拿她沒輒,到最後長大嫁人的時候,對不對?變成打她的孩子,打她的孩子,她的孩子不乖就打,因為,她從小就是被她媽媽打長大的,挨打長大的,她這種恨會帶動到對下一代的恨,她認為這個世間沒有好人,我被我媽媽打,對不對?今天是我生你的可以打,對不對?養你,要不然每天打也好,又不用利息,所以我們人因為沒有智慧心現前,沒有無相、空性,所以他的慈悲發不出來,他所運用的所活的都是在膚淺的意識狀態裡面,表層意識狀態裡面,所以,底下有覺心觀行者,方能自念,有覺悟的人,觀行就是觀照,觀照自己才能自念,否則終日造惡,不知有過,人或舉其過,則耳不樂聞,【況業不重不生娑婆,】就是說出生在這個娑婆世界都是業很重的,聽了這句話,你有開悟嗎?表示別人對我們不對,這個很正常,鬥爭,這個也很正常,嫉妒也很正常,我們學佛不正常、不正常,因為我們要解脫,我們是要解脫的人,所以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如果走過去……。因為我讀大學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剪五分頭而已,五分頭而已。老實說不是我喜歡剪五分頭,因為我的頭皮屑很多,我的頭皮屑很多,剪成這樣比較好洗、好洗,不必每天這樣甩,不必這樣,所以剪這種頭很簡單,自己理一理而已,很好洗。我如果走過去,人家就跟我比這樣子(師父學他人用食指點腦殼的動作),說我腦袋壞了,這麼年輕就在念佛,就在念佛,我如果坐公車眼睛都閉起來,坐公車眼睛都閉起來,閉起來,但是如果我要下車,我都會和他們結緣,阿彌陀佛,再下車,下車、下車。他一直在看我,我知道,阿彌陀佛,再下車,他說我是瘋子,沒有關係,不知道誰是瘋子,不知道誰是瘋子,不知道。他常常說:這麼年輕就學佛這麼虔誠,人家是年紀大了伴青燈木魚,伴青燈木魚。他都把佛教當成老人的宗教,老人的宗教,就是快要死的那一些、那一些要抬往火葬場的,那一些才開始來拜佛,子孫都長大了雞肉啃不動了,雞肉啃不動了,可以一邊拿牙齒起來洗,一邊吹口哨的那種情形,到沒有半顆牙齒的時候,才要來拜佛、念佛,都是這種觀念。不可以,佛教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有這種觀念。所以現在大家都了解人生生死的可怕,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大家都要走出家這一條路,所以我明天、後天有十一個要剃度,再一年不知道要離開幾個,不知道,不知道。一邊剃度一邊離開,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只要進來的比出去的不多,這樣就算不錯了,不要說出去的比進來的還多,這樣連我都沒有……。如果出去的比進來還多,連我都要離開了,進來的比出去的還多,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我辛苦一點,所以這些靠背如果懂得的人,看師父找地,這麼積極在保護徒弟,徒弟會很感動,徒弟會很感動。今天穿長統鞋(雨鞋)去看地,這真的是辛酸史,到現在已經看二、三十塊地了,沒有那麼簡單,實在不簡單。所以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子,我當師父的人本來就是我的責任,這個就是我的責任,找一個好道場,前人種樹,一定要犧牲,菩薩就是犧牲的代名詞,一定的道理。菩薩沒有講犧牲這兩個字,就免談。我是師父我發過菩提心,我犧牲讓徒弟好好用功,就是犧牲我的生命我也是很高興,能夠為這三十幾個比丘能夠找一個很清淨的道場,我死算得了什麼,太好了,對不對?我們人如果有這種共識,我們的生命就不只是一個個體,我們的生命的偉大就是把一,容納成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他的生命就會活在無量無邊的眾生的心中,我們人的偉大不是錢,不是你死後留多少錢,不是這樣子,我們人的偉大是他死後留德,留慈悲的德,留這個喜舍的大慈大悲的德,讓給下一代的人看,我身邊那麼多錢做什麼?有用嗎?像我看到六點多回來,洗好澡七點,吃什麼?沒吃,我晚上沒有吃,對不對?照樣上課,對不對?發過菩提心,我沒有覺得這是辛苦的,你們覺得很偉大,沒有什麼,娑婆世界本來就是應該這樣子的,造福人群,對不對?要做菩薩你就是要犧牲,犧牲,我沒有這種犧牲的觀念,我現在是表達告訴你,師父的心就是要學習發菩提心,做徒弟的人要體諒師父,所以我常常告訴徒弟:師父不是聖人一定有缺點,但是你看師父找道場找了好幾十個地方,颳風下雨都出去,做徒弟的人你也會感動。我常常告訴徒弟:人既然不是聖人一定會有缺點,你看我的優點就好了,我做事情絕對很積極,我絕對很積極,所以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業不重,不會生長在這個娑婆世界,所以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要受苦的。【果無業系,何不超出三界。】果無業系,為什麼不超出三界?【故知生此娑婆,必是業重之人,理宜誠心懺悔,】所以我們在座諸位,包括出家、在家要好好求懺悔,無始劫以來,【誓不復造。】這一句才是重要,不要再造。所以,【自以無業不肯修懺者,】那就慘了,我們如果自己認為:我沒有業我不修懺悔,不得了,等覺菩薩,普賢和文殊師利菩薩,他們還在修等覺菩薩,修懺悔法門,他們是等覺菩薩,照樣在修懺悔法門,所以,【愚昧孰甚。】就是非常地深。愚昧孰甚就是誰比較深呢?誰比較愚昧呢?就是自認為無業的人愚昧,孰就是誰。什麼人比較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愚昧孰甚,誰愚痴得比較深呢?底下:

○二顯多

【經】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如果這種惡業有體相,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意思是說我們的業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惡業如果有體,有有形的體和有形的相,盡虛空遍法界不能容受。

【記】所以,【懺有理】懺和【事,】懺,【先明理懺,惡業原本無體。】空性叫做無體,無體就是沒有永恆的東西,沒有實在的東西,因為每一種體,每一種有形相的東西都是生滅,剎那變化的,所以無體,就是沒有固定永恆的東西,惡業原本無體,因為,【虛妄之相,幻化不實,】底下說,【有何罪過可懺?】他就問我們:既然是虛妄的有何罪過呢?【然而無體相之境,眾生已迷,】眾生被迷了,所以因為眾生被迷了,【欲悟罪無體相,】是空性的,【須修實相懺,】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意思是說所有相皆是無相,所有無相當體就是具足一切法,簡單講於緣起當中悟到空性,但是於緣起當中立一切事相,不壞事相,所以這個叫做實相懺,【如念法身佛,】就是空性佛,【或修真空觀,觀念成就,親證實相,】親證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所以【妄我即空,】就是說這個虛妄的我,當體就是空性,性業本來就是空,空【罪】就是這個空性,業裡面所幻化出來的罪,是【無所附,】的,不能夠加上去的,妄我即空罪無所附,這個妄我,虛妄的我當下就是空性,所以這個罪你不能夠加上去,因為本來就是沒有的,【故罪性亦空。倘】就是假若,倘就是假若,假若你【不明真空,】假若你不了解真空的道理,【我相不空,】就是說地水火風這個假體,這個身體是假的,是骯髒的、是臭的,是無常的,是隨時會死亡的,我相不空,這個假相使你不空,【故有身心世界,業由我造,】就是你的確有一個真我,真我,你就痛苦了,所以這個身心世界業由我造,【誰代我受。雲懺悔業障,】因此我告訴諸位,你所造的業是自己業,別人不能替你受苦,我告訴諸位,譬如你毀謗別人,你一直想要傷害別人,你造的不是別人的業,是自己的業,我恨你,我就一直要置你於死地,沒有的事情一直把你要講成……,到最後不是被你講的人死,是我們自己要先死,因為你的內心一直爛,充滿了恨,充滿了爆炸性,充滿了嫉妒,你還沒傷害到別人,一定先傷到自己,但是我們要發好的心,好的心,慈悲喜舍,令眾生快樂,他對不起我沒有關係,我原諒他,如此別人快樂,我們也有辦法快樂,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忍耐就遠離,沒有辦法忍耐,我們就遠離這種人,你受不了這種人,你就跟他保持一個距離,所以說懺悔業障是有必要的,【亦可謂為懺悔我見,】我見在旁邊寫一個:「一切鬥爭的開始都是我見」,一切煩惱的開始,你看我見,有身見、有邊見,有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這些都是由見來的,見惑八十八品都是這個見,見就是主觀意識作祟,簡單講就是這樣子,主觀意識就是被無明所支配,簡單講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的本性被迷了變無明,無明就有我執和法執,我執和法執就是產生我見和法見,法的執著叫做法見,我見和諸法之見就變成一種我見於主觀意識,簡單講主觀的意識來自於我執,我執來自於無明,所以,無明就是痛苦、煩惱的核心,所以說【我見一空,無始所造惡業,悉皆空矣。

○壬二辯懺相二,一明懺業具

【經】我今悉以清淨三業。】清淨三業。

【記】身口意三為造業具。修懺亦以三業修,如人倒地,還從地起。】就是相同的意思,意思是說人倒地就是人不好的意思,我們人造惡,懺悔還能站起來,轉惡為善,我們人倒在地表示惡,還從地起,再爬起來,【「口業懺」稱揚諸佛功德,發露罪過。】讚嘆諸佛的功德,自己來發露罪過。【「身業懺」盡此壽命,作諸佛事。】這個佛事的意思包括所有利益眾生、自己修行,統統叫做佛事,這個佛事不是念經的意思。【「意業懺」 】意業懺,【緣想諸佛無量功德,】想到諸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化除無量罪過。身作佛事身清淨,口說佛法口清淨,意正思惟意清淨,如是對治,】就是對治悉檀,【如應病服藥也。】應病服藥,你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

○二明所對境

【經】遍放法界極微塵剎,】微塵剎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誠心地求懺悔不要再造了,【恆使淨戒一切功德。

【記】此下明事懺。】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地求懺悔不要再造了,安住於清淨的戒律裡面,一切的功德就具足。底下說懺,事相的懺,【又二,一取相,二作法。】取相,相就是相,【取,求也,相,妙有也,所對之境,傳妙有之相也。普賢菩薩能現多身,故能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妙有相前懺悔。其次修觀行即菩薩,或能觀此境界,】能觀此境界,【我輩名字即菩薩,】就是說我們眾生名字當下就是菩薩,只是名字菩薩而已,【觀行】就是觀照,【達不到此廣大妙有之境,豈即不對法界極微塵剎諸佛菩薩前求懺悔乎?】所以我們一定要求懺悔,【不修廣大之懺,安能懺除廣大惡業?】所以,【要知對一比丘懺悔,或對四人】四個人叫做僧團,僧團要四個人以上。所以四個人【成眾比丘作法懺悔,】作法懺就是舉辦一個儀式,所以取相懺,取相懺就是我拜佛拜到見到光、看到花,或是聞到香味,你點的香不算。取相就是我拜佛求懺悔,佛現花、現光,或是見佛、見菩薩,這叫取相懺。作法懺就是請人現前作法,所以作法懺比較有辦法,如果說取相,很難,要拜到見佛,哪有辦法,【亦即是對十方諸佛菩薩懺悔。何以故?作法身觀,與諸佛菩薩同一法身故。】所以,【「誠心懺悔」者,要懺除惡業,鬚髮至誠心,發不起誠心宜撫心自問,】撫就是捫心,摸摸你的良心自己問,【造惡業是否要墮地獄,如是一問,誠心自油然而生矣,誠心乃從天理良心發出也。「後不復造」即悔其後過也。對諸佛前誠心懺悔,即是取相懺義,感應道交,得佛摩頂,或放異香見光見華,即為取得妙相,懺已不得再造。】懺悔以後不要再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即是作法懺義,僧作羯摩法。】羯磨就是我們所講的會議、裁決,裁決的意思。要經過討論會,【故曰作法,懺罪即持戒,故曰住戒,翻過成德,】本來是罪惡現在變成德,【何得不為。】怎麼能不去做呢?

○辛三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初反顯次順釋以障無盡無間也。

人人皆應懺悔業障,若自以為無業障者,即是愚痴人。因普賢菩薩尚自念所造惡業,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凡夫業重障深,詎】(「詎」)就是豈、難道。難道【可不懺。】悔。難道可以不懺悔?豈可不懺,【又者懺悔有能懺十心,所懺十心。佛法救度眾生,為令眾生知病服藥也。今生縱未造業,而過去之業,已無量無邊,何況今生,難免不造,】難免不造業,【故應誠心懺悔。茲先講所懺十心,次講能懺十心,所懺即所治順生死十心,此心如廁蟲樂廁,不覺不知。】廁所的蟲每天吃大便,每天吃大便。所以我們去鄉下的人才能夠享受到這種氣氛,都市衛生好的人沒有辦法享受,鄉下鋪兩塊木板,那兩塊木板踩下去,重量比較重的人稍微有彈性,彈性。底下的大便有紅的,腹瀉是黃的,便秘是硬的,便秘是硬的……,綜合的色彩。裡面聞起來有阿摩尼亞的味道,阿摩尼亞,打火機點起來會,轟,阿摩尼亞。然後蟑螂爬在廁所上,爬在廁所上。接著你要脫下來的地方,光著屁股,那個阿根廷的戰鬥機(蚊子),這樣嗡、嗡……叮下去,叮下去。那個門又扣不上,所以還要一手抓門,要一手抓門。這個要有感受過才講得出來,要不然講不出來,講不出來。然後弟弟跑來門邊剛好一個洞。夭壽死囝仔,你偷看人家拉大便。偷看人家大便說會長針眼,以前的人不要人家偷看拉大便,說偷看人家大便會長針眼,其實不會這樣,哪有這樣,哪有這樣,不會這樣,哪有這樣說,所以說這種你感受得出來嗎?感受得出來嗎?所以說,以前鄉下的廁所都做在外面,沒在裡面,以前沒有化糞池,所以在裡面會臭,一定要走到外面。所以世間什麼人最勇敢?內急的人最勇敢,因為不怕鬼,不怕鬼,不去不行,所以鄉下有一句俗語,內急不怕鬼,以前沒有膽量的,為了拉大便訓練得很有膽量,很有膽量,他不去不行,不去不行,一去就一瀉千里都不用出力,一瀉千里,所以鄉下的廁所我體會很多,體會很多。我們現在的人福報薄享受不到,享受不到。那個很臭,臭氧薰天,吃下去的是香的,拉出來怎麼會這麼臭,真的實在是……,尤其吃葷食的人更臭,所以說我們如果了解不淨觀,我們如果對女色看不開的人,或者是對這個世間看不開,有貪心的人、貪吃的人,你對食物食慾很好很貪的人,走,我們到鄉下去,坐在廁所旁邊觀照、觀照,坐著坐在那裡觀照一陣子,這樣子很快就大徹大悟,很快就大徹大悟,你不必怕不開悟,你就不會對女眾的身體,覺得有一點迷人,要有,他也有,她也有,統統有,統統一樣,他有的,她也有,沒有說他有的她沒有,統統一樣的,你就不會覺得稀奇,所以要觀照廁所是一個好地方,還有一種,是什麼?火葬場。火葬場還不刺激,還不夠刺激,你要埋下去三個月沒爛光的,挖起來就這樣馬上在那裡看,人死後三個月沒爛光的,爛會流屍水,流屍水從旁邊流出來這樣子,你坐在旁邊看:你畫眉毛、畫睫毛或是畫口紅,你看活著的時候美極了,死後浮腫、爛、脹、壞,所以我們中國人沒有這麼殘忍,你如果要觀照要覺悟,就這樣埋下去三個月、半年,挖起來要爛不爛要死不死的,整個身體都是蟲在啃噬時,所以說用土葬的是愚痴人,不聰明,用土葬的是不聰明,用土葬的會被蟲啃好幾個月,用火化的簡單明了,剩下這個肉體沒有什麼功用。那一天我去看地,有一位在家居士,他是縣政府的人,他問:師父,聽說屍體如果火化後靈魂就不見了,不曉得燒到哪裡去了,變成碎掉了,世間人都亂講,連當到課長已經算很大了,活到五十幾歲,孩子二、三十歲了,對生死半點都不懂,可憐,為了名、為了利,為了生活、為了增產報國,整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的,說起來也是很可憐,所以我就告訴他,我就告訴他,在半路上跟他開示,說:法師,你懂很多,懂很多,當然懂很多才會做法師,傻傻的,懂不多怎麼當法師,是不是?所以要趕緊覺悟,要趕緊覺悟。【一】看第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人我、有我、你起鬥爭的身見,【人我之義粗顯,依身見而起,以有我身故造業,設不計妄身妄我即顯法身真我。真我即大方廣,亦即菩提涅槃。妄計人我,故成鬥爭之本,增長無盡生死,此是所治第一身見心。】身見,所以你如果執著,身見就是你第一個要破除你這個身體不是真的,當然你了解這個身體不是真的,你就了解一切的鬥爭是假的,這是會死會爛的,你畫得很漂亮它也是要死的,你養得胖胖的,它也是要死,你也不能把它養得很瘦,留著讓它痛苦也不行,身安而後道隆,身體健康才有辦法修行,所以藉假要修真,雖然說這個肉體是假的,你也不能虐待它,你如果使它很痛苦,它也沒有辦法修行,你不相信,整天都頭痛看他怎麼修行,整天都牙痛,對不對?所以身體健康比較好修行。【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就表示以我為中心,心中常常說我,我,我,一切鬥爭就開始了,如果無我,你和人鬥爭什麼?就無我,對不對?【心中雖具足煩惱,若不遇外緣,業不能起,內因外緣和合,惡業成矣。外緣即依正二報也。「依報」六塵之境,「正報」惡知識,惡眷屬(生死眷屬,】這個生死的眷屬就是從生到死都陪伴在你的身旁,我們還沒有出嫁以前,就是兄弟姐妹、父母,嫁了以後就是先生和孩子,這就是我們的眷屬,生死的眷屬。【無論強軟,皆惡眷屬),】軟就是對你好,強就是對你不好,對你不好你的日子難過,對你很好用軟的來變成情的執著,【皆為增長我見之緣,】增長我見之緣,所以,【使我見增盛,即第二我見心。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這個很糟糕,滅善心事,把善滅掉,不喜他善,自己沒有善心沒有關係,不喜他善,還不高興別人做善事。舉個例子講,一個居士說:假設他要拿一百萬來布施。師父已經籌錢籌得團團轉了,他說:來,師父布施給你。假設說他看到很不高興,很不高興。呆瓜,一百萬可以做多少事拿去那裡,對不對?布施出去看不見,出家人都說布施有功德,對不對?好吃懶做,就說布施給他有功德,他就嘮嘮叨叨地,人家要施捨他又……。就是不喜歡人家做善事,不喜歡人家做善事。世間就是有這種人,有!【內具煩惱,外遇惡緣,自之善心善事滅矣。】滅就是沒有。【故見人善行,與己不同故,如冰炭不同爐,】冰就是冰爐整個都是冷冰凍的,炭就是熱,冷熱不同,簡單講就是兩個人角度不同,這樣他就不爽,不爽快,不爽,對不對?我們人都是這樣子,【而生嫉妒,】所以要安住自己的立場,這個嫉妒心要怎麼樣才能破?要安住自己的立場,享受自己的生命。所以有一個人來告訴我,說:師父,我很羨慕你,你能夠出家。我跟他講:我比你更羨慕我自己。他說:你怎麼這樣講?對,我很認定、肯定,我是一個出家人,所以我很羨慕我自己,今天能夠清淨的出家修行,對不對?如果對別人我絕對不會嫉妒,就是全台灣省包括只要對佛教有貢獻的法師,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讚嘆,在我的心中沒有門戶、沒有派系之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群山矗立綿延不盡,你那個山,我這個山沒有關係,你、我遙遙相對,佛教都興盛,都很好沒有關係,因此我沒有嫉妒心,我不會去嫉妒,貧、富都無所謂,只要你肯學就好了。所以說這個嫉妒實在是很難修,很難修,很難修,很難修,尤其是我們男眾,我們男眾,我們要檢討,我們男眾業障重,是非多,嫉妒心重,我們要檢討、要檢討。所以女眾,因為最近在蓋道場需要錢,所以我不敢講得太重,不敢講得太重,一講下去錢拿不出來,【不喜他人之善,是為第三嫉妒心。】嫉妒心。【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放縱自己的三業,身口意無所不造,【作惡由三業起,既縱恣三業,故無惡不為。所謂君子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什麼意思呢?君子是有智慧能抉擇是非、善惡,所以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做,君子很清楚,叫做君子有所不為。【小人無所不為也,】無所不為就是縱慾,放縱自己的欲望,什麼壞事都乾盡了,為了一、兩萬元,殺人也沒有關係,愛不著人家,分屍,分屍、綁票,眾生就是這樣子,【是為第四為噁心。五事雖不廣,】事相雖然不是很廣,【噁心遍布:作一小惡,事雖不廣,而心即法界,故業亦遍滿法界。如彼好淫之人,其心決無際限,】整天都起心動念,好淫,他雖然和一個人在一起,【只淫一人,故淫業遍滿法界。】淫心重的人,心就是虛空,虛空就是我們的心,淫心重的人整天都在想那檔事,就是無量無邊的罪。【好殺者,殺一生命,其心決無際限,】恨嘛,恨你,我要讓你死,畫一個心,心就是等於虛空,虛空就是包括一切惡業,所以你【只殺一生,故殺業遍滿法界,是為第五廣大噁心。六噁心相續,晝夜不斷:如貪淫好殺者,隨其所好,噁心相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晝夜不斷,是為相續噁心。】就是繼續。【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隱藏自己的缺點,覆諱過失,【作惡事者,苟發露於人,決不再為。以被噁心所障故,覆藏過失,不欲人知,是為覆罪噁心。】這個大家都會犯,不好的大家都不講,人家的優點都不講,人家的缺點講一大堆,自己的優點都講很多,缺點都不曾講。【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虜扈】就是【不受規諫,】個【性剛強也。抵突即與人抵抗也。】抵突,就是抵抗,不畏惡道,【即或告以汝所作非,將墮地獄,亦復不驚不怖,】他也不怕,你如果說:你這樣做不好,傷天害理。他就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發的願剛好和地藏王菩薩一樣,很厲害、很厲害,我不敢這樣發願,他凶成這個樣子殺人又放火,他就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為不怖惡道心。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無慚無愧,不懼凡聖,【慚則己心不安,愧則羞難對人。不信因果,】不信因果,他就敢亂做,相信因果的人哪敢亂做,對不對?我今天殺人,來世我就要被你所殺,我今天偷拿你的東西,來世我還是要被你偷拿,這樣就苦了,【不畏惡道,不懼凡聖,故無慚無愧。凡即閻王鬼神,天龍八部,有他心通,及賞善罰惡之權,乃至掌國法者是也。聖乃出世四聖,】聲聞、緣覺、菩薩跟佛,四聖六凡,【有威可畏,以無慚無愧,故不畏懼也,是為無懼噁心。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這個最嚴重。撥無因果就是否認因果:哪有什麼因果,我又不曾見到。像法師常說我,你看度了這麼多眾生,你看老是你看……,哪是真的,做善也沒有做好報,他也是吃藥吃得叫苦連天,對不對?今天美國來的,說聽到我的錄音帶,美國的南部Houston,休士頓讀作Houston,不是休斯頓,Houston有很多人在聽錄音帶,如果說因果,在全世界講經說法,世間人不了解就說我還生病,生病是我個人的因果,度眾生,度眾生,將來我們會有好的果報,是不是?要不然我以前所做的惡業就不要報了,也是要報。所以一邊生病一邊講經,沒有關係,惡業也是要報的。再來,【不信墮地獄之語,以為死了即了,只見活人受罪,誰見死人帶枷,始終作一闡提。】作一闡提,斷善根叫做一闡提,斷了善根叫做一闡提,【梵語闡提,此雲信不具,】就是信心不具足,這句話你要注意聽,只要失去信心的人包括對師父,包括對因果,你就會墮落,這句話要聽清楚,闡提就是信心不具足,所以如果在你師父的身旁,不管你親近哪一位法師,你做徒弟的人,一定要對他百分之百的信心,而且把你師父當做是聖賢,這樣你具足信心,而且不要看你師父的缺點,要看你師父的優點。因為我們今天打八關齋三、四百人來自十方,因為你親近全台灣的很多法師,所以我必須這樣告訴你,你如果要親近你的師父,你一定要認為你師父是聖人,永遠不看師父的過失,這樣你信心具足,你才不會斷掉善根,要不然對你師父沒有信心要談什麼?什麼都不要談,要談什麼?所以你如果起一個念頭對師父有惡念、不滿,你就要注意了,你內心裏面就要趕快調整自己,【是為斷善噁心。】再來,【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修行人要有智慧心,智慧心即是了生死之心。故再講能治十心。能治逆】我們現在叫做順生死,逆生死就更解脫生死的意思,逆生死,我們生生世世這樣順著河流流下來,生死的六道輪迴,我們現在逆回去,迴光返照叫做逆,簡單講就是走回源頭,【生死十心。

【能治逆】我們現在叫做順生死,逆生死就是解脫生死的意思,逆生死。我們生生世世這樣順著河流流下來,生死的六道輪迴,我們現在逆回去,迴光返照叫做逆,簡單講就是走向源頭,【生死十心。

一明信因果:以治前第十心。有信因果之心、即可懺不信因果之罪、切實明白、知因果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二自愧克責:以治前第九心。既信因果、迷時即當自責、克者勝也、】自愧自責就是勝,【謂能自責、則善心勝過噁心也。】簡單講要常常起慚愧心,自己責備自己。【三怖畏惡道:】因為經典講三途是很痛苦的,所以,【對治第八不畏惡道之心。】你如果不怕惡道要趕快觀想,你如果墮入三惡道沒有智慧、愚痴就不得了了,百千萬劫不得解脫。【四不覆瑕疵:以治前第七心。】第七就是覆藏自己的過失,所以,【怖畏惡道、故不覆瑕疵。】沒有覆藏自己的缺點,【清淨心如完好白玉、道人造惡業、】修行的人造惡業,【如白玉有瑕疵、】瑕疵就是玉上的黑點,一塊玉很漂亮裡面有黑點,瑕疵【發露罪過、如生瘡者除去膿血、覆藏罪過、如畜膿養癤子、】癤子就是我們所說膿瘡,膿瘡,膿瘡叫做癤子,【自受其苦。】自己受這個痛苦。【五斷相續心:發露罪過、誓不再造、即斷第六】第六就是第六意識,【相續心。六發菩提心:】我一直常常告訴諸位,一定要發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你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很可惜,而且學佛很容易退道心,我們如果發無窮無盡的菩提心,什麼境界來都不會倒,【心靈活而非呆板之物、不造惡必修善、故翻噁心而為善心、發菩提心者、以廣大善心、對治第五廣大噁心也。】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發菩提心須起行、】起什麼?起【以持戒修福功德山、填罪過之河、】修功德山來補罪過之河,【對治第四為噁心。】【八守護正法:對治第三不隨喜心、欲修功補過、須持淨戒。不持戒者、皆是罪人、以不學戒故、不知持戒功德大、犯戒罪過大。能持微細戒、方可護重成、輕重等持、使佛法常住、而為人所尊敬、守護佛之正法、即是守護自己正法。能受持以上八條、即成就作法懺。】作法懺就是有一個儀式,作法就是有一個定位。【九念十方佛:治第二惡知識緣。】第二叫做惡知識,惡知識會害我們,【一方面作法懺、一方面還要取相、以懺宿現二業、念佛屬取相懺也。但十方佛甚多、如何能盡念之。會念者、念一佛即是念十方佛、「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念成感應道交、取得好相、不惟現業消滅、過去之業一併懺除。以十方佛為護符、】保護的符的意思。所以【傾心恭敬、消滅增盛之我心、我心既滅、無我之我、即是真我、自然能與佛合而成一矣。十觀罪性空:以治第一身見。】每一身見就是不空,因為你有所著,你認為這個世間是真的,其實連這個身體都是假的,【觀罪性空、即實相懺。】實相懺,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之相、即實相。故實相無相、罪無所系、】實相本來就是無相,是空性,所以罪無所系,系就捆綁,綁不住你,罪無所系,因為是空性要怎麼綁,說來說去還是以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我們的心如果有般若的如如,迢迢就是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高不下,沒有對立這個叫智。契如如理就是這麼樣子的,所以如如不動的智慧,合如如不動的理,【一如無二如、了無一物故。罪山惑起、惑業無性、不能自立。無性之性、即是實性、實性隨無明之緣、雖隨緣而不變為無明、】不變為無明,【如如還自如如也。若知無明無性、】無明無性就是沒有根,如果你知道無明無性,這個無性不是本性的性,是沒有根,知道你這個無明是沒有根的,虛妄的存在,【本明即顯、】本來的心性就顯現出來,所以,【一切罪過、不能加於本明之上。眾生觀不到、故證不到、以觀不到故、妙明真心似成無明。返妄歸真、始知惑業無性、】所以,【無非翳眼見空華。】翳就是眼睛有毛病,眼睛有病,這個眼睛因為有毛病,所以看上去空中變成有花,其實不是空中有花,是因為你眼睛有毛病,意思就是說:虛妄的東西本來是沒有,是你看錯了,是你妄想顛倒,所以虛空本來就沒有花,是因為你眼睛痛,眼睛痛比喻作無明,因為我們無明,所以我們虛妄生、虛妄死,虛妄有、虛妄過一生,所以都是虛妄的,這是無明卡住,就像我們眼睛痛,眼睛一痛就看到空中有花,其實空中沒有花,所以一切都是錯覺,如果你了解這個世間就是無常,生老病死一切都是錯覺,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修行。如果你知道世間每一種事情都是錯覺,你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在觀照,既然是錯覺你就如如不動,那就本來面目,這樣你就找到自己了,所以講什麼都是多餘的,但是不講也不行。所以【迷法身故認色身之假我為我、認得真我、即無假我、色身假我既空、地獄畜生等身亦空、罪性亦空矣。若不懇切懺悔、何能感應道交。親證實相者、盡未來際、亦不造罪、證不澈底者、不在此例。娑婆世界犯緣過多、】娑婆世界犯緣過多,【故須常修懺悔。普賢菩薩勸大眾虛空界等盡、懺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懺悔亦無有盡。】因此真正想修行的人,修這個懺悔法門一定是最好的。

○庚五釋隨喜功德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記】此牒起隨喜功德而解釋之。

○辛二釋相四、一喜如來善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就是佛,諸佛如來,如就是不動,來就是隨緣,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叫做如來。我們不能如,因為我們會動,我們叫做亂來,如就是你什麼因緣他都不亂,所以不是眾生,眾生都亂、亂來,來就亂。所以【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福聚就是聚一切福,【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舍頭目手足就是說只要他做得到能夠利益眾生的,就是頭、眼睛、手腳,他都能夠施捨,這個沒有那麼簡單,【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很難修的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這個般就是大,大涅槃就是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成佛,所以簡單講大般涅槃就是說四個字「常、樂、我、淨」,大般涅槃就是承認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所以《涅槃經》說:奇哉,奇哉,眾生都有如來的德性,但因為妄想、執著、顛倒所以他就分別,所以佛到究竟說,到究竟要入涅槃,他就說每一個都能成佛,包括一切眾生、畜生、螞蟻等等,但是小乘的二乘人承認有的能成佛有的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就是判有的眾生能成佛,有的眾生不能成佛,所以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大涅槃,【分布舍利。】佛入涅槃以後,把舍利分開讓人供養,【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從初發心認真修智慧、修福,不惜身命,經過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劫,很久很久和無量無邊的世界,施捨他的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到最後圓滿一切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到究竟的彼岸,證入種種菩薩智地,種種菩薩的信住行向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到最後究竟的大涅槃,到最後入涅槃就分布舍利,所有的善根統統隨喜。底下:

【記】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約所喜之人也。從初發心下、約所喜之善也、謂諸佛最初遇三寶之緣而發心、】就像我們今天遇三寶之緣而發心,【為成佛而修福聚也。發菩提心即是智慧心、智慧心即始覺智。】開始有在覺悟的智慧,【始覺者始覺惑業生死本空、】始覺,才開始覺惑業生死本來就是空性,【始覺菩提涅槃本有、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本有要假修顯、故曰「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為一切智、即為成佛也。修福聚即修功德藏也。要修福德、對於身心世界不可愛惜、先修施度、】布施,【以難捨之頭目手足而行布施、況財物乎。又非施一次兩次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經爾許劫、行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不惟施彼羅密行圓滿、其餘諸波羅蜜、一一悉應行圓滿也。施度中亦具足戒、忍、進、禪、慧、諸波羅蜜、為持戒故、有來乞內財外財】內財就是我們的身體,骨、肉、眼睛一切叫做內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就是表示錢財,【即舍之、能舍即能忍也。說舍便舍、即是精進、難捨能舍、而心不動、即是禪定。施戒忍進禪設無智慧、不能成辦、不惟施波羅蜜具足諸波羅蜜、一一波羅蜜皆互攝互融。證入種種菩薩智地下、謂從初發心、至三賢十地、一位一位證入成就諸佛所證之無上菩提、又成就諸佛所證之大般涅槃。涅槃即滅度也、】說滅度一般比較會誤解,要說圓寂。我們現在對名詞都已經錯誤的運用,譬如說涅槃,因為佛要入涅槃,所以諸佛入涅槃到我們現在都把涅槃當作是死亡的事情,和圓寂,圓寂,都認為他往生了,錯誤,這個涅槃是證悟到空性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金剛不壞,如如不動的道理,這個叫做涅槃,所以我們把涅槃當成死亡,這是差距很大很大的錯誤和誤解。涅槃,不生不滅,說是圓寂,圓滿,就是說他達到像月亮一樣光明圓滿,寂就是心非常寂靜,不受一切的動搖,翻譯成中文叫圓寂,圓滿又寂靜,因此對這些名詞都是後代的人依照自己的意思產生的錯覺。說佛要入涅槃,其實佛早就在涅槃了,他也沒有涅槃可得,菩提、涅槃等同空花水月,於幻化做水月道場,所以佛就這樣說菩提、涅槃等同空花,菩提和涅槃本來就沒有,這是對立性的,菩提當下不生不滅,就是涅槃,涅槃當下就是菩提,說佛有死亡,這是愚痴的人才這樣講,所以佛要入涅槃,簡單講是眾生的福報已經盡,佛已經留不住,留不住在這個世間,要不然佛證悟到法身,他哪有可能滅度?不可能,所以滅度是【滅度生死苦而不生不滅、】因為我們有生死,所以感受不出涅槃的法喜,我們因為有生死,所以感受不出涅槃的法喜。一個人如果能夠進入感受到涅槃的法喜,你不用唱歌、跳舞、不用喝酒、打痲將,不用打電動玩具,都不用,無所得,空一切無所有,【分布舍利於人間天上、利益一切眾生、為眾生生善之根。佛未成佛時、生自成佛之善根、佛已成佛、為一切眾生生善之根、我皆隨喜者、非只心隨喜而已、行佛之行、是真隨喜。

○二喜諸趣善

【經】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四生是胎、濕、卵、化,胎生、濕生、卵生、化生。胎生,譬如說我們人就是胎生。濕,濕生,藉著濕氣而生,譬如說臭水溝的水有濕氣而生,濕生。再來,卵生,魚就是卵生。化生,譬如說地獄、鬼,鬼道這個都是化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記】諸趣即六趣、謂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四生即胎卵濕化。】胎生、濕生、卵生、化生。【天趣地獄趣皆化生。】天道、地獄這些都是化生,【人與修羅畜生皆通四生。】這句話有很多人看不懂。我們人和修羅為什麼有四生,這個意思不是這樣,是說我們人當下就有具足四生的條件。譬如說我們人的意識見到父母行不清淨,我們的意識來,那一念叫做化生,那一念叫做化生,父精母血有濕叫做濕生,受精卵在媽媽子宮裡面,那個叫做卵生,最後在子宮裡面增長變成人出來叫做胎生,所以我們人從父母的結合一直到出生,四生皆具足,所以這句話就是這種意思。不是說我們人有卵生、有胎生、有濕生、有化生。我們人豈有突然蹦出來的,不是這個意思。所以經典要有善知識來解答,我們都能了解原來是這種意思,【鬼有化生胎生、】這個有。化生、胎生,【羅剎鬼子母屬胎生。】像我們這樣要生孩子。【六趣四生又各有種種類類。所有功德、乃至極少之一塵、我普賢悉皆隨喜。人天修羅有種種功德者、鬼道容或亦有功德。畜生中馬不欺母、】馬不欺母這個要知道,馬不欺母這個典故要知道,我們如果身為人父,對女兒有野心就比馬還不如,母親如果和兒子有染,這個比畜生還不如。馬,從以前到現在有人測試過,說母馬生子,馬子是它所生就在它的身旁,等到要長大的時候把它所生的馬子分開,分開就是關隔壁,分開,然後再故意把馬子牽來和馬母住一起,這隻馬子就是它的孩子,馬母會用後腳踢它(馬子),就是要它(馬子)離開,它(馬子)離開。也就是說連馬都有倫理的觀念,連馬都有倫理的觀念,就是說兒子不敢去碰母親,母親也不會和兒子做這種不清淨的事情。這個表示清淨,就是畜生還有五倫的觀念,這個比我們有些人還可取,【麒麟不踏生草、】麒麟,從以前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見過,所以這個典故只是講一講而已,簡單講麒麟對初生的東西,麒麟據說以前有修慈悲心,生草就是剛長出來的草,它不忍心去踏它,就表示它的慈悲心連剛長出來的草,它都不敢摧殘它,不敢摧殘這個幼苗,所以你看連麒麟它都有慈悲心,不敢踏剛剛生出來的秧苗。我們人卻那麼殘忍把自己的女兒送入火坑,反正有錢就好了。【鴉有反哺之義、】烏鴉,烏鴉反哺,烏鴉的孩子都會叼東西回來給它媽媽吃,烏鴉會張開嘴巴讓它嘴對嘴吃裡面的東西,反哺。【羊有跪乳之恩、】羊如果要喝母親的奶要跪著,要跪著。我們人也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人比羊更了解人情義理,以醫學來講我們人一歲到五歲,這個叫做可塑性,可塑性。尤其是美國,現在很重視剛出生的孩子,剛出生的孩子身體都沒有洗,簡單擦拭一下,就趕緊給他媽媽抱,那個第一眼母子的心,第一眼,所以他們很重視這種事情,抱這個孩子,那一天我們看這個錄影帶,講得很有道理,他說:我們母親抱孩子都抱錯了,抱錯了,我們抱小孩,如果抱在左邊這樣不對,或者是抱在右邊這樣不對,抱在左邊讓他吃奶這樣抱著,他說這樣母親和孩子的視線斜一邊看這樣不對,抱小孩要這樣子,要抱這樣子,抱正對著臉這樣才對,抱小孩要抱這樣子,這樣就是說,母親和小孩的眼神正面相視,母子就會很有感情,媽媽的愛心灌輸,小孩以後比較不會不孝順,從小就培養,培養,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不一樣,她就抱這樣子,抱這樣子,抱這樣子吃奶,現在也沒吃母奶,現在的孩子哪有吃那個,現在也都是喝牛奶,她違背大自然,叫做違背大自然,大自然就是說女人,講得直接一點就是我們要哺育孩子,要不然生孩子幹什麼,這個常常掛在這裡也沒有作用,這個要有作用,就是人要生小孩餵孩子,生小孩餵孩子,所以女人生產之後馬上會漲奶,馬上就有乳水,有乳水,對不對?現在的人不是這樣,她把它吸出來丟掉,用像賣冰棒的那個把它吸出來丟掉,把它吸出來丟掉,她就是不讓孩子吃奶沒有辦法。如果依照醫學來講這樣不對,所以這方面我也很有研究,我們真正最尊貴的東西就是媽媽的奶水,這是母子連心,我們現在沒有了,沖泡牛奶,她寧願用那個吸乳器,吸一吸丟掉,吸一吸丟掉,漲得整個吸出來餿掉了,你知道嗎?留在裡面留到餿掉,不願讓小孩吃,真的,那個會餿掉,你們知道嗎?這個你們知道,生過小孩的每個都知道,沒吃會餿掉,所以一定要常常吸,要常常吸,所以我們違背自然,現在怎麼樣?好看,好看,常常穿著內衣,好看、好看,她就是她的身材愈好看愈好,這個卻是違背自然,我們笑非洲或者原始民族,這樣餵小孩很難看,事實上那個就是本來面目,那個就是我們人的本來面目,牛在吃奶也是這樣子,羊吃奶也是這樣子,孩子本來就是要吃母親的奶,這個本來就這樣子,因為我們現在文明,文明的定義叫做作繭自縛,文明就是自己一直覺得很行,一直要使自己愈漂亮,愈漂亮的時候她就違背了自然,就用牛奶給他喝,用牛奶,所以現在的小孩每個脾氣都很壞像牛一樣,現在的小孩每個脾氣都很壞,你講他,他不聽,像頭牛似的,很拗,不講道理的,他是喝牛奶的不是吃人奶,對不對?教育才厲害,那一天那個醫學上的錄影帶才厲害,他說我們人從出生教育就錯誤,從出生教育就錯誤。他說你懷孕有小孩就要開始教育,母親就要開始學什麼?學好脾氣,為了孩子不要吃太燙、不要吃太冷、不要吃太辣,所以要開始教育,媽媽的頻率會感應到孩子,所以我覺得很好,這個講得太有道理了,懷孕就要開始教育了,所以你們這些懷孕的人回去要學不生氣,不要生氣,儘量不要生氣。接著我去聽邱醫師,因為那一天去他也講,颱風天或者是季節,夫妻不要睡在一起,要分開,要不然出生的孩子會變颱風臉(師父從上至下從臉上摩過。笑),所以要有節制,要節制,這個真不可思議,這個看起來好像迷信,但是說起來很有道理,你如果看到臉長得歪七扭八的,那個都是……颱風天……。所以說教育,要從這個最徹底的教育,徹底的教育。所以說羊有跪乳之恩,我們人也要了解一下,【亦有功德、可說隨喜。至若地獄眾生、一日一夜、萬生萬死方受苦之不暇、】方受苦之不暇,受苦都來不及了,【有何功德而可喜?普賢大智、知彼地獄中極苦眾生、自性功德未失、即本具大方廣與佛無二、】他與佛無二,【雖無修德、而有性德故。「乃至一塵」、一塵約理、理微細也。】不是實實在在有的東西,【如雲一塵中】如雲就是經典有這樣講,一塵中【剖出大千經卷、】一塵就是說在理體裡面幻化出無量無邊的經典,就是建立一切法的存在,一塵就是表示理,大千經卷表示事,一理通萬事,一個理性、理體,就通達一切一切的事相,【豈非微細至極乎。亦約事言、雖極惡之人、擇其所長不無微小之善、】一點小善,【行人皆當隨喜。】皆當隨喜,【故以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眾生、眾生無有不善、此是佛菩薩之慈悲心。學佛法人亦應學佛、只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即轉煩惱成菩提矣。

○三喜二乘善

【經】十方三世一切聲聞】修四諦而證果位的叫做聲聞。聲聞就是聽到佛的音聲,修四諦法而證果位叫做聲聞,【及辟支佛】翻譯成中文叫做因緣覺簡稱緣覺,我們說緣覺這個是簡稱,要說因緣覺,所以辟支佛要稱為因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而證得辟支佛,聲聞跟辟支佛有什麼不同?聲聞叫做斷惑,辟支佛叫做斷習氣,這個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功夫就差很多了。所以【有學】就是三界內,四果以前都叫做有學,【無學、】就是三界外,三界內如果統統學完了,沒有一件事情他要無學,他都已經通達了,所以叫做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這個隨喜就是沒有半點嫉妒。

【記】所以【聲聞有學約因、即三果四向。】三果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向就是說趨向於什麼,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所以叫做三果四向,因為到四果就是無學位了,四果就是無學位了,也就是三果四向,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前都有一個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無學約果、即阿羅漢、有七因四果。】七因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這樣就有六個了,這裡加一個四果向,這都是成四果羅漢的因,都是四果羅漢的因,所以叫做七因,七個因。四果,所以說四果,七因四果,【辟支佛、正修十二因緣觀時、是有學位、證道是無學位但有一因一果。約大乘法門、應彈偏】弱偏,這個弱就是彈劾、喝斥的意思,偏就是說只修空觀叫做偏,弱偏就是像我們彈,你不應該這樣子,你不應該這樣子,我們人……。以前鄉下有玩一種……,你知道嗎?鄉下玩一種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猜拳,一個耳朵被弱得又紅又腫,以前常常玩這種猜拳,彈得腫起來都不須美容,彈,彈就是喝斥的意思,排斥修空性的小乘人,【斥小、】小就是發心太小的人,【嘆大】讚嘆大乘法,【褒圓。】就是讚嘆、嘆大褒,褒就是褒獎、表揚的意思。【此經是華嚴圓教法門、何以隨喜小乘?乃有二義。一者就權說、】僅說叫做方便說,【雖是聲聞緣覺、勝世間故。二就實說、聲聞辟支佛、將來必定成佛、豈可不隨喜耶?】怎麼可以不隨喜功德?底下:

○四喜菩薩善

【經】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記】此喜菩薩善也。】見到人家如此修行,我們很感動,感動。底下:

○辛三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總結無盡可知。】因此就是說不論你遇到什麼事情、什麼眾生都要隨喜,這個隨喜不要誤解意思,這個隨喜就是要接引眾生,自己本身一定要保持、穩住的歡喜心。譬如說你見到善人,我們當然隨喜讚嘆,你見到惡人你愈責備他,他愈惡,他愈惡。你見到惡人不要讚嘆他,但是要保持安詳,久了就會被我們感化,所以隨喜功德簡單講就是要使每一個眾生轉煩惱成菩提,沒有皈依的人向三寶,這個隨喜才有目的。人家在殺雞,你也在旁邊喊:殺得好!那也是隨喜,就變成有罪了,那個就變成有罪了,所以隨喜要隨喜得對,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無有疲厭。

○庚六釋請轉*輪三、辛一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要請人家講經說法,而沒有這個*輪,為什麼講*輪呢?法為什麼像輪呢?輪子壓下去就可以碾平,這個法就像輪,壓下去可以把煩惱壓平,*輪的意思就是這樣子,*輪就是可以運轉度眾生,輪如果輾過去煩惱就會斷。

【記】「請」者、菩薩悲愍眾生故請法也。「轉」者展轉、自覺覺他展轉不息、如輪常轉。「法」者軌持義。】軌持義,【依一心法軌生物解、】依照我們一心,這個法就是原則,就產生種種的了解,【任持自性不失也。】這個已經解釋過很多遍了。【「輪」有圓滿義。摧碾義、摧滅眾生妄我、圓滿菩提真我也。

○辛二釋相二、一舉所請境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這麼多,極微塵數這麼多三千大千世界,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非常、非常的很微小的一粒塵,當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說不完的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因為過去、現在不計其數的佛已經成正等正覺了,【一切菩薩海會圍繞。】因為佛一定會有菩薩圍繞在旁邊,就好像有師父就有徒弟圍繞在旁邊。

【記】所請之境、謂所請者是諸佛菩薩也。「所有」即心中所有也。「十方三世」者、時處不相離也。】時間就是三世,十方就是處,時處不相離也,【一切時一切處、念念有佛成佛、見佛自易易耳。】就是當然很簡單,見佛自易易耳,就是當然很簡單,你念念有佛就成佛,見佛當然就很簡單了,【何故眾生不得見也?約理說、眾生髮起一念好心、或起一念智慧、或起一念慈悲、即是成佛。】因地上就是佛的種子,【而眾生心又各各互遍、】互相照射來照射過去,互遍就是互相容遍,【故云念念中有剎塵數諸佛成等正覺。約事言、則佛法界與眾生法界、相隔懸遠、眾生背覺合塵故、】不是這樣,眾生是背覺合塵才對,眾生就是背覺合塵,【或緣淺故、不能見佛。觀行即】佛,六即佛裡面的名字即佛,是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就是觀行即【菩薩以上】把佛分成六個階段,當然他也是把菩薩當成六個階段一樣,所以六即佛以上就是觀行即菩薩以上【之菩薩、智慧超勝、故能見也。「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者、佛如心王、】佛就像我們心的王,【菩薩如心所、】都常常相隨著,心王、心所就是常常相隨著,【心所法爾隨逐心王、故佛說法、菩薩圍繞。

○二正明請法

【經】而我悉以身語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妙就是不可思議,法因為通事理,事事無礙,不是一般凡夫能夠體解的,叫做妙。妙、妙、妙,所以說妙計、妙計,妙法。

【記】請法以】身口意【三業勸請。身勸請恭敬禮拜、口勸請稱揚讚嘆、意勸請恭敬至誠。】所以身口意都恭敬,【種種方便、殷勤勸請、】執勤就是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求佛慈悲轉*輪,【轉妙*輪。妙法即心法也。】一切運用之妙都存在我們的心,【心法即正法也。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說的心法。轉正*輪者、說唯心之法、揀非心外取法也。】不同於心外取法,【為佛弟子不知有佛則已、】則已就是算了,【知有佛即應請轉*輪。請轉*輪、即是上求下化、亦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眾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為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眾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眾生得聞佛法故喜、即是下順眾生之心。對於佛法自有所知、願與眾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見他能說法者、請轉*輪、名字即佛以上之佛、皆當請之。是故有智慧人、一切時能修請轉*輪之行。會事歸理、皆請自心中佛說法、度自心中眾生。】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本性顯現出來的,你要說你們在外面也對,你們說在我的心中也對,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法身,所以我們的法身包括十方三世一切,所以你要說度心中的眾生,也對,【若無智慧、佛在面前、當面錯過。自能說法、亦吝不說、】也很慳貪,吝就是不布施叫做吝,【皆成愚痴。】有法的人你還不布施,來世會變愚痴,變愚痴,整天像牛在吃草這樣而已,不修行的人福報很大來世變大象,大象,做大象,搞不好說不定,你又不說法來世出生為什麼,出生在亞馬遜河,亞馬遜河的什麼地方,裡面的原始民族沒有語言的,沒有語言的,從這棵樹盪過去那棵樹,嗚、嗚……泰山,不會說話沒有辦法,不說法給人家聽,在那裡呱呱叫,而我要,我要說法,我喜歡說法,我就得說法,我生生世世就是修說法的行。底下:

○辛三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總結無盡可知。】你看看他轉*輪就來聽,可見對法的重視到什麼程度,不得了,一直勸請一直不疲厭地聽法,現在的人福報大,電燈、冷氣很方便,停車場這麼大,師父一個禮拜要講四、五場,現在的人福報大,福報大,這個算是我的願力。

○庚七釋請佛住世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記】佛無生滅、】如果眾生有根機,【有機則在眾生心中現、】有機就是有這個因緣,有這種眾生的根機,【無機】沒有這種因緣,【則在眾生心中隱。請佛住世、佛即在請者心中現而不入涅槃。此牒名也。】就是說如果請佛住世,佛就在請他住世的人心中,就沒有入涅槃,他就理來講。

○辛二釋相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大涅槃的時候,【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就是說諸佛如果要入大涅槃的時候,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善知識都好,我們拜託他不要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記】佛有六即佛。有欲涅槃者、皆請住世、莫入涅槃。一理即佛。】理即佛意思是說照道理來說我們是佛,照道理來說我們本來就是佛,這是理上來講的,事實上還不是佛,所以,【勸學佛法、令知自心即佛、即是請佛住世、不學無知、】也就是涅槃,不學,無知就是斷第六意識,就沒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執著,不學就是無學位,你不要讀成不學無知,那完了,不學就是說四果羅漢,無知就是沒有第六、第七意識的執著分別,【即是涅槃。二名字即佛。已學佛法、雖知自心是佛、】雖然自己知道我們的心中是佛,【不修觀行、】沒有修觀行,【旋知旋迷、即是涅槃、】這樣叫做涅槃,【勸修觀行、即是請佛住世。三觀行即佛。十信菩薩、雖修觀行。不行六度萬行、未見自性、即是涅槃。】剛才那一句,你要這樣解釋也可以,理即佛,譬如說不學無知,以凡夫來解釋:不學無知就是說迷惑顛倒,當體也是涅槃,也是涅槃,所以如果就文字上來講,不能直接解釋,要用各種角度來說,佛法和中文都一樣,站在這個地方要怎麼解釋,另外一個角度要怎麼解釋都可以,所以未見自性,即是涅槃,不學無知也可以說是涅槃,於理上來講講得通,【勸修六度萬行、使見心性、即是請佛住世。四相似即佛。三賢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賢,【雖修六度萬行、】但是,【相似見性、不修加行、】就是暖、頂、忍、世第一,就是四加行,不修這個,【即是涅槃。】所以,【勸修加行、轉似成真、】轉那個相似的氣氛,變成實實在在的佛性,【即是請佛住世。故三賢位後、有四加行。五分證即佛。】顧名思義就是說:雖然不能見到月亮的全部,但是已經見到了幾分了,雖然月亮沒有完全圓,不過十三、十四已經很圓了,分證就是說一百分有九十,已經是佛了,【登地菩薩、修證未圓、仍在涅槃、】也是涅槃,所以說,【請彼圓修圓證、即是請佛住世。六究竟即佛。不請住世、即示涅槃、】究竟即佛,不請住世,當下即是涅槃。為什麼呢?因為這是究竟即佛,【故須請佛住世。以上六即佛、皆請住世。又者各人智慧現前、即是佛住世。智慧不現前、】愚痴就住世,愚痴,就理上來說,【即是佛涅槃。】就現上來說,【經文所請、究竟即佛也。以有及諸聲聞緣覺、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皆勸請、莫入涅槃句、故知六即佛、皆當勸請也。經劫句、請佛住世之時也。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句、是別明請佛住世之意。

○辛三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總結無盡。

○庚八釋常隨佛學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什麼叫做常隨佛學?簡單講就是要常常學佛,要常常跟隨在有佛學的地方,就是緊緊相隨。常隨佛學,佛學常常隨身,就是找到好的眷屬,菩提眷屬,找到好的師父,找到好的同參道友,找到善知識,統統叫做常隨佛學。常常自己看經典、拜懺、早課、晚課這些都是常隨佛學。

【記】此牒名也。】都是常隨佛學,【此下三願、俱屬回向、但若融攝、則十門皆回向也。別言則八、九、十、】稍微不同,【三願屬於回向。故偈頌中、第七願後、即總標回向。三回向中、】哪三種呢?【八即回向菩提。】就是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即回向眾生。十】普皆回向,【即回向法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後面三個都可以叫做回向。第一個我們現在所說的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有佛學你才有智慧,對不對?恆順眾生就是回向給眾生,最後回向給法界。【前二是回向別義、後一是回向普義。八九是別說二利行體。】二利就是自利和利他,【八屬自利、九屬利他。第十門、是別說所回善根、】就是普皆回向,【謂將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三處也。】前面有講過了,【又此第八、同《華嚴經》十回向中等一切佛回向。】就是平等、平等。底下:

○辛二釋相二壬:初學本師二:癸初明所學二:一明因行

【經】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所以,一看就知道這個是根據八十《華嚴》,如果根據六十《華嚴》,它就不是這麼講,它就說如此娑婆世界盧舍那佛,盧舍那如來,它就這樣翻譯,一看就知道,這個是八十《華嚴》翻譯的。【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把皮當做紙,當然這是一種形容,其實皮剝下來怎麼當做紙,對不對?【析骨為筆、】骨頭也不能當筆,是表示說這樣子的苦,【刺血為墨、】這些都是身體上的,眾生都辦不到的,【書寫經典、】可見經典,人家如何重法,【積如須彌。】累積這麼高,經典這麼多,用他的皮、骨、血,這樣造成的經典。為什麼?【為重法故不惜身命。】為了重視法不惜身命。不像我們現在稍微下個大雨就不來聽經。怕什麼?怕淋到雨。以前的人為法喪失生命都沒有關係,我們現在稍微下個大雨而已,對不對?就不來了,修行也是這樣不能勇猛精進,懈怠。底下說,【何況王位、】生命都可以施捨了王位算什麼?【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難行苦行。

【記】明因行者明毗盧遮那佛因行也。說娑婆世界、應說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毗盧遮那佛應說華藏世界、文隱略故。說裟婆隱釋迦、說遮那略華藏、】意思是說娑婆世界是針對釋迦牟尼佛講的,是比較小,譬如說釋迦牟尼佛當教主,這個華藏,簡單講什麼叫做華藏世界?就是由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聚成的世界,叫做華藏世界,如果簡單講就是這樣子,簡單講娑婆世界擺在華藏世界就像恆河的一泣沙那樣,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當教主,如果華藏世界就以毗盧遮那佛為主,所以【真應不二故。】真就是法身,應身不二,【娑婆即華藏、】華藏即娑婆,娑婆即華藏,【亦即最中一世界種中第十三層之一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分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種、世界海,這樣子,再來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說世界種就是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所造成的。在第十三層的一個世界,第十三層就是這一層裡面,這一層裡面十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做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就是在第十三層,【初發心稱信相菩薩。】就是有信心,【信心之相、依《起信論》有三種信心之相。一者信自心本覺、是信佛寶。二者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寶。】你自己的本性你就是佛,【三者信上二和合、即是信僧寶。】簡單說僧就是和合,能夠調伏自己令心永遠安詳、和合、無諍才叫做僧。以事相來講就是出家人,以理體來講就是每一個人都是僧,只要他能夠調伏善惡、是非、男女、一切對立性的東西,讓他調合,令心調合就叫做僧,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僧嘛,僧寶,【寶雖有三、仍是一心無相。還須借雕刻佛像、貝葉經卷、剃染具戒、事相三寶以顯。故信事相三寶。依《瓔珞經》有十種信心之相。「一親近善友」、既信佛法、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所以我早就告訴諸位,我們要聽就要聽有智慧的,不要聽那個愚痴的。【「二供養諸佛」、既信佛法、應供養佛。「三修習善根」、既信三寶、當眾善奉行。「四志求勝法」、】志求勝法,【勝法即涅槃、換言之、即求證自性真如。】即:就更。求證本性的真如,所以自求勝法。【「五心常柔和」、】這個很重要,我們平時【有信心菩薩、心不剛暴、】剛暴傷害到自己,所以【常常柔和。】其實你今天來聽經學這一句就好了,心懷柔和就什麼事情都解決了,解決了。【「六遭苦能忍」、能忍苦惱、而不怨天尤人。】這個不簡單。【「七慈悲深厚」、信真如體同故、慈悲深厚、利益眾生。「八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寶、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覺自他平等。「九愛樂大乘」、大即一心三大。乘者喻也、信而不愛、何能修證。】所以求佛的智慧。【「十求佛智慧」、發菩提心、誓成佛道、或三或十、開合不同、】譬如前面所講的三或者是後面所講的十,【無非】就是說,統統是使我們產生【信心之相也。精進不退者、發菩提心、願成佛道、須向成佛道上行去。有進無退、決定成佛。《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乃至一舉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如造佛像者、一雕一鋸、無非成佛。你我學佛法人、參禪念佛、誦經持咒、皆當精進不退、念念成佛。諸佛因地、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其量之多、積如須彌。」身命為人難捨者、以有志願之鼓勵、】願力所牽,【故亦不難。如為區區名利而走險者、尚能犧牲身命、何況為求廣大菩提、有何難捨?】有什麼困難?【《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釋迦牟尼佛、因地為最勝仙人時、修慈悲觀。但悲無智、無以度生。遂到處求佛法、發願能施以佛法者、即以身命供養。來一天魔、佯】就是詐,詐稱,【謂能說佛法。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方為說法。最勝仙人歡喜不已。回想過去生中、不知無益喪了許多身命。今為佛法而舍、固所願也。】本來就是我所希望的,【遂剝皮析骨刺血。魔固不能說法、見最勝仙人果肯捨身命、便即隱去。】所以願力很驚人。【最勝仙人仰禱十方諸佛。我以誠心求法、惟願大慈、為我說法。即感東方三十二佛土外、淨明王佛、來說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以得佛光照故、皮肉完好如故。得大辯才、千生常行教化眾生、千生後、生淨明王佛土、親近淨明王佛。以重法故、得此感應、此約事說也。再約理言之。修觀行、觀色身、無非父精母血、與業識因緣和合而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作空觀、即將我空觀法、寫於身上。再觀五蘊諸法、但假名而已。作假觀、即將假觀法、寫於身上。再觀空有不二、】觀空跟有不二,【即將中道第一義諦法、寫於身上。是故約理、人人皆可做到、觀行得三昧時、剝皮析骨刺血、事上亦可做到。果能不愛色身、即得法身。不著識心、即得慧命。】所以我們的命有兩種,我們的命有兩種,一種叫做生命,一種叫做慧命,所以眾生只有生命,慧命被隱瞞起來,學佛的人他得到了生命,又得到了真正的慧命,智慧之命,所以他【不惜身命、】智慧之命比較重要,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以重況輕也。難捨之身命既舍、故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無有不能舍者。及餘一切難行苦行、無有不能行者。】【

○二辨果用

【經】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你把筆拿起來,把第二行的第四個字寫「一」,「眾會或處」(第一),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寫「一」,再來,或就寫「二」,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寫「二」,再來寫「三」,【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寫「三」,再來寫「四」,【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寫「四」,再最後寫「五」,【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

【記】八相成道。皆果上之用也。初句舉一成道。末句舉一涅槃、以該八相、「種種神通變化」、皆八相成道義。「種種佛身」者、或現大身、或現小身也。處「種種眾會」即下五類道場、】五類,我剛才跟你標示的一、二、三、四、五,我已經跟你標好了,叫你標那個,就是要看這個五類道場,五種分類,所以要你寫一二三四五,就跟你講好了,【皆果上利生之用。「眷屬」者、菩薩乃至小王皆有眷屬也。「剎利」、四種姓之一、國王種姓也。「婆羅門」、淨行種姓也。處於如是種種眾會。「如是」亦指上五類道場也。「圓滿音」者、佛一音演法、眾生隨類得解、成熟眾生也。

○癸二辨能學

【經】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就是都跟他學。

【記】如上遮那如來一切因行果用、普賢菩薩皆願隨學。】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再來:

○壬二例一切

【經】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我都跟隨佛學。

【記】以毗盧遮那佛為比例、毗盧遮那佛一切因果、我皆隨學。如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若因若果、我亦皆願學也。念念中學十方三世佛因及果、此普賢之所以為普賢也。會觀想者、學一佛即是學一切佛。第一禮敬諸佛、乃至第十普皆回向。隨力隨分、皆隨佛學。每日上殿過堂、聽經學戒、心心念念學佛無間。佛因圓滿、佛果亦圓。

○辛三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結說無盡也。】好了,到這裡了。

○庚九釋恆順眾生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現在要來解釋什麼叫做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自古以來都有很多人誤會,誤以為眾生作惡也是恆順他,這樣就成了助紂為虐,這樣不對,所以他的觀念就錯誤,恆順眾生不是這種意思,恆順眾生就是有一個目的要引他學佛,這是最重要的目的,譬如說他是個惡人,脾氣很不好,他本來就脾氣很不好,他毀謗三寶和毀謗佛教,你跟他對立愈糟糕,毀謗得愈厲害,所以這個恆順眾生有一個最大的隱伏之處,目的就是要度他入佛門,才要這樣辛苦地恆順眾生,所以說這個恆順眾生不是善也順,惡也順,不分青紅皂白搞不清楚狀況,不是這樣子。恆順眾生最重要就是引他入佛門。

【記】此牒名也。「恆順眾生」、即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也。】叫做什麼呢?叫做【順眾生根性而利益之。】眾生的根性有很多種,我們都不要和眾生對立,用慈悲用寬恕先順從他的看法,慢慢、慢慢再來開導他,你如果沒有先順眾生,你說他不會聽,他不會聽。所以,【眾生有五性、】第一叫做【即闡提性、】闡提性就是斷善根的眾生叫做闡提,這是出自《大般涅槃經》。闡提性就是一天到晚都毀謗三寶,毀謗正法,沒有正知正見,當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的苦,受無量劫的苦,而且和佛教沒有因緣,所以叫做闡提性,我們常常講一闡提,一闡提,叫做斷善根的眾生,這是第一種眾生,像這種眾生你愈和他對立,他毀謗得愈厲害,專門在破壞佛教的,斷了善根的眾生。第二叫做【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說他如果遇到善知識他就能夠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他也不一定是聲聞乘,也不一定是菩薩乘,如果遇到惡的因緣,他所發的菩提心喪失了,他就又恢復小乘的,所以這個叫做不定性眾生。他不敢肯定他是小乘,也不敢肯定他是大乘,這個就要看他所遇到的因緣,是小乘還是大乘,這個叫做不定性,【聲聞性、】和【緣覺性、】呢?聲聞是修四諦法,你跟他說大乘法他不適合,他喜歡跑到山上修行,不喜歡人家吵,一天到晚不喜歡就會眾生,一天到晚腳盤起來老是在那裡坐,這樣而已,沒有發心,發心也發不久,聲聞乘。再來緣覺性,是修十二因緣,修十二因緣性的,這是在斷習氣。再來六度萬行的【菩薩性。】這是發菩薩心的人,無論他遭遇到多大的委屈,無論他遭受到多大的逆境,他都安住在清淨心裡,他的心中沒有恨,只有在眾生身上犧牲他自己,這叫做菩薩性,【菩薩亦在九法界中。對九法界眾生、皆要隨順。】所以說今天我們為什麼會跟朋友相處得不好,你整天要泄他的氣,我們如果有跟人家洩氣的習慣,要改,要改,當徒弟的人不要常跟師父洩氣,不要常跟師父洩氣。做師父的人也不要常跟徒弟洩氣,你明知道他在吹牛,你就讓他吹,他也沒有傷害到眾生,對不對?她就說:你不曉得以前我男朋友一直追求我,你知道嗎?你就說:對啊,你長得這麼漂亮,還用說一定會追求你的。對不對?其實不是,是她整天纏著人家纏得……。她就說反話,說反話,你不知道,我男朋友每天都一直打電話來,我被他吵得……。結果是她打電話給人家,把人家吵得半死,其實隨順眾生就是說他如果沒有傷害到眾生,喜歡吹牛那沒有關係,我們都是這樣子,所以皆要隨順,我們了解就好了,內行人聽了笑笑而已。再來這是順一般的眾生,所以師父今天就是在修這個,我不要和眾生對立,我也不要糾正人家的缺點,除非他是我剃度的徒弟,如果在家人,我每一個都對他很好,所以在家人每一個都說師父很慈悲,因為在家人你來聽經聽一聽就要回去了,對不對?出家人不一樣,他要做人天的師範不教不行,在家人,對不對?教你不一定要聽,待會兒一個紅包拿起來,跟他講兩三句話紅包又放回去,我不是很倒霉嗎?所以這種事情對在家人就隨便一點,隨緣、隨緣,出家就不可以,出家要做人天的師表,不對,師父就要講了。所以【順空有不二、】隨順著空性的眾生,因緣法,隨順著有法,有的旁邊寫緣起,空就是緣滅,緣起、緣滅當體即空的東西,就是不二,所以說有非有,空也非空,他說他,他清清楚楚,他說他有,他是無常法,所以空有不二,【自他不二也。】自性和對立性的他其實是不二法,為什麼呢?本性相同,【言空有不二者、如上所云:】一切法自性本空,但是一切法清清楚楚,雖然是緣起法但是不壞假名,不壞假名。如上所云:【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中作空觀觀己身。】這句話的意思是重法,這是一種比喻,我們世間對佛法要恭敬,要恭敬到什麼程度呢?恭敬到我們這個世間如果沒有紙,要剝我們的皮下來當紙,當然我們的皮根本不能當紙,這是一種形容,要恭敬法,法就是真理。析骨為筆,我們的骨頭也不能當筆,我們的骨頭硬綁綁的怎麼當筆?這是表示說寧願犧牲生命,把他裡面的骨頭折下來,也要記載經典的真理。刺血為墨,我們的血,如果沒有滲入一些東西,譬如說加一點點溶劑酒精或是什麼的,血寫起來會馬上凝固,馬上凝固,所以有的人刺血寫血書,刺血,血流下來,刺血寫血書這是很感人的,很了不起,有的刺舌頭,刺舌頭的尖尖,一天刺三、四CC,一天寫一些寫一些,寫一些、寫一些……,這樣子。過去到現在都有人這樣子,要用毛筆寫,一天寫一個字兩個字,寫、寫……閉關當中就一直寫一直寫,刺,有的人用針筒抽血,抽血,抽血出來注入四、五CC,下去攪拌溶劑,要不然血會馬上變血塊,然後用毛筆寫,這是很不簡單的人。這是表示重法。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中做空觀觀己身,這是一切法不可得,【今觀一切眾生性空、性空故相亦空。】相亦空。【次作假觀。】次作假觀,這個假觀就是立一切法,立一切法,假就是不壞事相,讓事相存在叫做假觀,假就是有,有就是假有不是真實的有,因為一切有當體即空,緣起緣滅的東西。今天你們做夫妻,明天搞不好就死了,今天做師徒,明年就沒有了,一切法都是假相的,所以聰明的人他會保持一顆清淨的心,他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他知道世間一切變化,但是我們的心不能隨著變化,我們的心如果隨著變化就會有意識,意識就是生死的狀態,你動到念頭就是生死的動力,簡單講你明明知道這個世間緣生、緣滅,這是假相,你要保持這顆如如不動的心,你就沒有製造生死,製造生死從哪裡來?從意識形態來,意識就是生死的業力,生死的業是一種本性的一種色彩,業力的色彩,本性是空一切法,但是如果由意識轉入業力,一切法都存在,所以你要怎麼樣才能了生死,要保持這顆心永遠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遠離一切假相的執著,這樣就能夠斷掉生老病死的動力,生老病死的根源,他的力量就是從我們的意識形態來的,我們的意識形態,所以這個假觀就是假有的存在,【空非斷滅、】空不是頑空,不是否認的意思,不是否認的意思,空不是斷滅,斷滅就是惡取空,否認一切叫做斷滅,我們現在所說的空必須要建立在有,離開了有不能談空,所以這個空可以說是一種透視,沒有永恆的質物,質礙的物質,沒有永恆的東西,如果透過科學,用這個科學來研究,包括我們的肉體,包括我們的身體,包括天地萬物,沒有一樣不是電子、質子、中子所構成的東西,剎那間它就在變化,所以這個空也就是它不能永恆,所以我們講它空,所以空的意思就是完全透視的意思,不迷惑,不迷惑,空,我們這個心就是空不掉,空不掉所以我們每天都罣礙,罣礙金錢,因為有,罣礙兒女,因為有,罣礙實用庭院果樹栽培圖訣例,因為有,所以他不能作假觀,就是有的當體即是假有,當下就是空性,所以【而有九法界之假相。空有不二、即是中觀。】空性當下不壞假相,假相當下就是空性,即是中觀,所以【順空有不二、即順中道。】其實沒有所謂的中道,中道是方便說,中道是方便說,既然是空有圓融當體就是中道,為什麼要用一個文字的中道呢?因為圓融的空有,你不安排一個名詞,你沒有辦法解釋,什麼叫圓融的空跟圓融的有?所有你一定要加一個中觀,沒有辦法,所以其實這箇中就是不可得,一尚不可得何況有三,空、假、中這三,所以,【觀自他不二、亦順中道也。中道常住、故常隨順。順有即是順生死。】有就是生滅法,假有的東西,所以你如果順有,你就是順生死法,如果【順空】呢?【則不能度眾生。】小乘的隨順空性進入斷見思惑,這樣他就不想度眾生,【又偏順有、即不能自利。】你什麼都執著,你對自己就不能利益,順有就是一種執,執著,如果【偏順空、】阿羅漢他修空觀,他就不想度眾生了,度眾生辛苦,誰願意上台講經說法呢?他不要,對不對?【則不能利他。順自他不二空有不二、是普賢菩薩之隨順。否則不偏凡夫、即落二乘。】意思就是不是凡夫就是二乘人,如果你不偏重於凡夫,那麼就會變成小乘的二乘,所以這個弘法利生很困難,有的人很喜歡講,講一講沒有人聽,沒有人要聽他講,有的人很喜歡講,講一講自己在那裡笑,也沒有人要笑,他會傷心,傷心。所以如果度眾生度到最後,他就像歌仔戲那樣:啊,罷了!就跑到山上躲,沒有辦法。度眾生困難。講笑話笑一笑沒有法可聽,他說那個師父整天都在講笑話,講得呆板一點,說:那個講經很想睡。說得沒水準,說:講這個。說得太有水準,說:我聽不懂。叫我們要如何呢?叫我怎麼過日子?對不對?當法師難,當法師本來就很難了,你不知道他要聽什麼?還好我心理學讀得徹底,讀得徹底,音聲又不錯,書讀得高深,要不然講一講也是剩下一個關門的,剩下一個關門的,所以人家比較不要弘法利生,為什麼全台灣念經的人這麼多呢?念經好賺,像做焰口上台一萬二,一萬二,一萬二,對不對?我們講經沒有,我們講經還要在那邊等,等到……,有沒有人要供養?沒有,沒有我要上去了。所以弘法利生的法師最主要就是難而且不容易,又沒有人要聽。有時候他很發心沒人聽,有時候自己沒有口才、條件不夠,所以這個弘法利生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一開始很熱切,一開始很熱到最後都退失,到最後法師都躲起來。再來:

○辛二釋相二、壬初正明二、一所順眾生

【經】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十方剎海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海,海是一種比喻,無量無邊,海就是很大的意思,【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我們人就是卵生也是有胎生,也有濕生也有化生,《楞嚴經》有講,魚是卵生,這是指單是一個卵生,專有的來談論,人是【胎生、】哺乳類動物,【濕生、】在臭水溝裡面,【化生。】就是業力,業力變化,剎那間變化,人死後變鬼,人死後變地獄的眾生,人死後變天人,這個叫做化生,剎那間一下子就變化,【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生住就是安住,安住於地要不然就在於水,要不然就在於火,要不然就在於風,【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草木【而生住者。】就是住在那個地方,譬如說虛空有虛空的神,草木有草木的神,附著在花朵、樹木的神,這個就是鬼神都住在草木,所以比丘戒裡面,若比丘不得壞鬼神村,若比丘不得壞鬼神村,樹木就是鬼神村,草木、樹是鬼神住的地方,所以比丘不能砍樹,【種種生類、】種種生類,眾生之類,【種種色身、】就是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村營就是人很多的地方,村營,【聚落、】聚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鄉鎮,鄉鎮,人更多的地方,聚落,【城邑、】理大,城邑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城市,【宮殿。】宮殿是專門指皇帝所住的地方,就是比較多,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譬如說蛇就是無足的,蛇就是無足的,【二足、】二足,我們人就是兩足腳的,人就是兩隻腳的,【四足、】畜生都是四隻腳,【多足、】多足,蜈蚣應有很多腳,【有色、】就是有色界、色界,【無色、】就是無色界,【有想、】就是有思想,【無想、】就是無思想,【非有想、】就是不能說它有想,【非無想。】就是不能說它無想,就是介於有想、無想的中間,無法判斷的,所以非有想,也不能講有想也不能講無想,就是都要隨順。

【記】看小字。【所順眾生、除佛法界、九法界眾生皆是所順。順者、順眾生善惡根性而度之也。佛一切契真、故應常隨佛學。】所以孟母三遷,把他遷到殺豬的地方,等到埋死人的地方,靠近墳墓的地方,死人的地方,最後把化遷到讀書的地方,孟母到最後遷到學校的旁邊,學校的旁邊,說:我如果遷到這個地方,學校的旁邊就是讀書。所以聰明的人,每一個都要遷到文殊講堂旁邊,誰不想遷到講堂旁邊,對不對?講堂旁邊化每天只念一句佛,禮拜一拜,罪滅河沙,對不對?念佛一聲就功德無量,再傻的人,也要來講堂旁邊買一棟房子,對不對?住下來,住下來就來聽經,就來聽經。所以說【眾生有善有惡、】眾生有善有惡,善也要跟著學佛,惡也要趕快學佛,【惡固不應學、】固就是本來就是不應該學,惡本來就是不應該學,這個惡,最大的惡從哪裡開始?這個惡有幾個?從爭執開始,所有一切惡都是在爭執裡面,你對不起我,我找你算帳,爭執從哪裡來?從貪嗔痴來,貪嗔痴從哪裡來?從無明,無明簡單講就是無知,無知,所以只要無知,他一切惡就會造,無知,無知的眾生,他不但給自己痛苦,也給眾生痛苦,無知的眾生,所以惡,我們當然不要學,【善亦不可學。】有的人看得傻眼了,善不可學?這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他看到註解就傻眼了,看不懂,說惡不要學這是真的,大家都知道,善不可學?不然要學什麼?它這個善亦不可學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一直執著那個善,叫做究竟,那個只是世間法而已,意思就是你施捨的善,你不應該執著,是叫你不可執著這個善,不要學習執著那個善的東西,而不是說叫你善不可學,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初學者,他看這個會覺得很矛盾,其實學過佛的人大家馬上知道,所以說世間就是生滅法。什麼叫世間?受時間、究竟的支配叫做世間,所以我們世間人,每一個都要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只有修行人能夠超越時間跟空間的支配,擺脫它的束縛,也就是不落善惡的觀念,就可以超越,所以平常要保持那一份無所住心,做善不必人家知道,惡不可以去做,不思善,不思惡,中性的東西就是佛性,【世間善惡、俱違真故、】這個都違背了究竟空,只要你有執著善到最後也是一種惡,這也是惡法,執著善就是惡法,因為這個會落入世間的生滅法裡面,生滅法裡面,但違真就是違背了究竟畢竟空的道理,所以,【只可順而度之。眾生種類、差別甚多。有胎、卵、濕、化四生、各有種種類類。《楞嚴經》云:卵為想生。】卵為想生就是說妄想很多的人都會出生為雞或鳥類。我跟你講如果喜歡買衣服,喜歡逛百貨公司的人,來世都會公雞,公雞很漂亮,公雞很漂亮,咕、咕、雞,咕、咕、雞,因為漂亮,他喜歡化妝,他喜歡化妝、化妝,整天只想化妝而已,整天只想化妝。電視上也教人家那個……。電視上頭髮的髮型要怎麼燙,你看她媽媽看了很生氣,她就趕緊再變化一下,再變化一下,電視上有廣告,你看到吧,所以說我們這個世間今生如果沒有遇到佛法,今生今世你就白來的,僅僅為了這個頭髮她就搞得頭昏眼花了。師父,你看我的頭髮短一點比較好,或是留長一點比較好,或是不要留比較好?我說:不要留比較好,不要留比較不會痲煩,像我們洗頭有多快呢?金美克能這樣,OK,對不對?理光頭哪會比較難看?你看我理光頭會很難看嗎?我覺得很英俊,不是有頭髮比較好看,不是這樣子的,這件黃的穿起來就很莊嚴了,不是這樣子的,反而他們那些三百多個短期出家的,短期出家的每一個都披袈裟反而更漂亮,他們還俗以後穿那個在家衣服,我覺得很難看,你們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感覺。所以卵生就是說妄想很多的人整天都愛漂亮的人,來世變公雞,變公雞,變公雞,要不然變母雞,母鴨,這樣子嘿嘿叫,整天只愛漂亮而已,【胎因情有。】這個都是眾生,感情愈重的人,來世都會變成女人,會再變成女人,我們今生為什麼會變成女人呢?你們這些女眾(女人)注意聽:我們今生變成女人,來世又變成女人都是感情太重,怎麼叫做感情太重呢?對孩子分不開,分不開,對先生分不開,沒有辦法,那個執著,那個執著,都沒有辦法,尤其是談戀愛的男女,整天都在想男朋友,整天都在想男朋友,她就不會想到三寶,佛、法、僧,想到清淨的三寶,她整天都在想她的男朋友,她在觀想阿彌陀佛的力量,還沒這麼大,她在觀想男朋友一下子就跑出來,身上還常帶著他的照片,所以我們情致來世會繼續投胎成女眾,女眾,沒有辦法,所以這個胎因情有感情的執著,那就是繼續變人,尤其是女性。【濕以合感。】濕生,臭水溝裡面或是有水氣的地方,還是海邊,濕以合感就是說只要合他生長的地方,他就會感應在那邊出生,所以說水窪地很奇怪,水窪地如果下雨,奇怪就會有魚,你有沒有覺得,水窪地本來什麼也沒有,下雨、下雨久了就會有東西,有魚,有動物這樣子,合感,【化以離應。】這個要注意聽:化生的,離應就是離開這個色身馬上……,應就是到那個地方去,離開這個色身馬上變化,業力所變化,離應,譬如說離開這個色身變鬼,馬上應鬼的業力,馬上轉成鬼的業力,離應就是這個意思,化以離應,【以上受生差別。或有下依止差別、】受生就是胎、濕、卵、化,底下是依止的差別,【人類依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風【而生住、夜摩以上諸天、依空而住。】如果鬼神是【依卉木】卉就是花朵,木就是樹木,而【住。如花神樹神之類。】所以如果真正的出家人,大慈大悲,一針一草一木都不去動它,【生類乃至威儀、】眾生的分類乃至威儀,【各有種種。有豎生】就像我們站起來,站立的,【橫生者。】像畜生,畜生就是背向著天,畜生就是生生世世所作所為都違背天理,所以它的背就向天,背天,背向天,背天,背天就不好,天叫做光明義,很好,很好,【相貌有好醜、壽命有長短、】昨天我接到一封信,一個小姐寫一封信給我,她說:師父教人家念《大輪金剛陀羅尼》,每天一定要念,還要念《大佛頂首楞嚴王神咒》,能夠延壽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她信怎麼寫的,她說這個世間都已經很痛苦、很痛苦了,都趕緊要求往生了,念那個再增加二十一年,這樣是不是受了很多苦?對,你這麼說也對,不過你要有把握,你要有把握你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對不對?這樣就沒話講,你如果增加二十一年你可以念多少佛?你可以持多少的《大悲咒》?真的,所以她的意思是說既然世間這麼痛苦趁早死了算了。我問你:你要有把握,你真的有那種能耐,有那種能耐,要不然沒有辦法,你要自知時至,像今天電視上報導的,胡官寶判兩個死刑,你知道嗎,那個胡官寶判兩個死刑,雙警命案,還有搶劫銀行七百二十萬。今天他講出他內心的話,他說:他死後要把所有的器官捐贈出來,要回饋這個社會,他一定要死的。字寫很漂亮,那個胡官寶字寫得漂亮,他是一個智慧型的犯案人員,經過三、四年的逃脫,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所以我們人不要做壞事,不要做壞事,不要造惡,所以今天電視訪問他,他也說了話也很自在,像那種也是自知時至,他就是要槍斃,他準備要槍斃也就自知時至,所以說壽命的長短。【種族有貴賤。】貴賤,像我就出生在貴族的地方,我們家在林厝寮有好幾百甲,望族,你如果到林厝寮去問,四湖進去那個林厝寮,問到我伯父林延生,沒有一個不認識的,想當初我們林家在林雲縣,是首屈一指的大富貴人,今天落魄潦倒,可憐。聽說自從我出生以後家破人亡,我這個掃把星很悽慘,所以有的是貴、有的是賤,【名號各殊別、】名號都不一樣,【性情有剛柔、】剛不是很好,柔也不是很好,剛性的修改像師父這樣,我就是一個非常剛性的人,剛性的人就是有責任心,但是容易傷害到眾生,所以我經過讀高中、大學、研究院、佛學院、出家以後,慢慢、慢慢調伏自己,一直到今天我從不傷害眾生,包括傷害我的那個眾生,我也不會傷害他,剛慢慢調得變成柔和,有學佛的人要了生死,對不對?要了生死,不能在個性上老是死執不放,太柔也沒有意見,沒有主見也不好,【知見有邪正。】親近正知正見就是正,親近到邪就邪知邪見,【欲樂有善惡。】有善的欲樂和惡的欲樂,【意(即心)行有定散、威儀有靜動。種種衣服下、受用差別。乃至下開眾生種類、有色即色界、無色即無色界、有想即有觀想、無想即無想天、】所以【菩薩慧眼、將一切眾生照在一心之中。故曰眾生是菩薩心中眾生、故恆順教化。又智慧心遍法界知佛是自心中佛。故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一句很重要,眾生是菩薩心中眾生,這一句你要注意聽:如果悟到這一句就開悟,譬如說,你們注意聽,你們現在注意聽,先把筆放下,師父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譬如說這個人很惡劣很惡劣,他是什麼?他是什麼?他是我們心中的什麼?一個眾生,對不對?你傷害他就是等於傷害什麼?傷害自己。所以說不思善、不思惡,佛菩薩的包容一切沒有對立的東西,惡人,佛一直慈悲、一直感化他,一直感化他,看要感化到何時他才會覺悟,佛有這個耐性,所以傷害惡劣的眾生,也是破壞我們心靈的原態,心靈的願態就是絕對地安詳,你傷害那個……嫉惡如仇,就是傷害到自己,也就是傷害自己的原態,我們內在的原態是徹底的安詳,如果你用二分法,強烈的二分法,善惡,嫉惡如仇,你不是一個修行人,你只能當世間的君子,你不能當出世的聖人,你如果嫉惡如仇,他也怎麼樣?誓(視)死如歸,這個成語會用吧,如果你嫉惡如仇,他就誓(視)死如歸跟你打對台,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種可以解決紛爭,就是忍辱,只有這個辦法,所以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能夠辯論,與其你口才很好,不如你有高深的涵養,可以容得下他,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你很能辯論你很會說話,不如忍辱,你不要解釋那個東西,所以我常常跟這些想要傷害眾生的人,無中生有的傷害、製造這些事端的眾生開示,我常常說:你如果要說別人的壞話,要無中生有地傷害別人,你要記住,不要把眾生當做傻瓜,人家是有智慧的,他會分辨是非、善惡,他不可能隨隨便便讓你洗腦的,沒有那麼簡單的,所以人不可聽片面之辭,不可聽片面之辭。世間上哪一種人最偉大?天大的事情到他的心中統統沒有事情,這就是聖人,天大的事情到他的心中,他什麼事也沒有,因此眾生是菩薩心中的眾生,因此善的,我們好好地鼓勵,惡的,我們要感化,不可以嫉惡如仇,慢慢地感化,所以我如果看到動不動就要打架的,動不動就惡口,我內心裏面覺得很難過,譬如說我們世紀華廈這個地方開會,開會,一般人他沒有學佛,有時候在鬧意見很大聲,我覺得很可惜,大家有因緣共同住在同一棟大樓,開會就慢慢講,有什麼誤會就慢慢講,對不對?不要急,這個世間譬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可以解決,何況只有二、三十戶住在這個地方,而且何況我一個人就買了十三戶,對不對?我一個人就買了十三戶,有什麼事情慢慢講。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這個要恆順眾生,學佛的人他的日子就過得很快樂,碰到什麼爭執他會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有學佛的人他就認為我傷害你就是我得利,錯了!我告訴你:以德服人能夠很長遠,一切給眾生,你忍辱、你慈悲,人家一天到晚都會記得你的恩,你的恩,直到死,人家都會記得你的恩,所以如果你搶劫一切錢,但是你養了一個慈悲的德,是值得的,值得的,今天你一直傷害別人,縱然你拿到一萬元、兩萬元,爭到了這一點點錢,但是你已經失去民心了。我告訴你:治理僧團領導大眾跟治理國家是完全一樣的,要記住師父一句話:國者,得民者昌,亡民者敗,治理一個國家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一定興盛的,得民者昌,失民者敗,失去人民的支持你絕對死的,國家一定衰亡,所以說佛是很偉大的,我們民主的思想在十九世紀的初葉開始發達,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多年前他就講利契約均,我們三民主義現在才叫做均富主義,你知道嗎?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就講民主、講自由,一切法平等,我們三民主義是兩千多年後才講到均富主義,大家都富有,所以說這個均富不是源自於孫中山,兩千多年前佛就講得很清楚了,均富主義,所以佛這個聖人,不是普通的聖人,因此要有大家都平等,要賺錢大家都有,對不對?所以說我有的東西你也有,你就不會嫉妒我,所以我有,你沒有,我有一天會被你害死,我有,你沒有,你會嫉妒我,對不對?是不是?所以要有,大家都有,因此菩薩的心中,沒有那個什麼壞人,也沒有什麼不可救的眾生,慢慢、慢慢地感化,人家說:師父,你出家人,如果被欺負了要怎麼辦?我說:很簡單,如果說有一個人一直來講堂搗蛋,一直要傷害我出家人,很簡單我馬上報警,你有什麼事情到警察局講,對不對?這是有法律的國家,我根本不要跟你辯論什麼東西,誰是誰非到警察局去談,所以我不需要跟眾生辯論,誰傷害僧團很簡單馬上送到不是電信局,警察局,警察局,對不對?你不要跟他講很多,故恆順教化,還要有智慧心遍法界,教化眾生要有智慧,有智慧,所以你有沒有覺得忍辱多福,這句話你要牢記在心中,世界上哪一個人最有福報?忍辱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不是有錢的人叫做有福報,你如果忍辱,就不會跟人家起衝突,你就知足,你什麼都過得很快樂,用最少的物質,你就會過得最快樂的日子,要忍辱多福,世間人是說洋房、大樓、汽車,那個叫做有福,錯誤,那個哪裡有福?每天跟人家打架拿刀動槍的,那個哪裡說有福報,那個一點福報都沒有,那個叫做當錢的奴才,被錢所控制,他不是賺錢他是被錢所賺,錢賺走了他的私心,賺走了他的一切生命,他完全迷茫於名利當中,世界上哪一個人最有福報?忍辱的人最有福報,他雖然沒有金錢,他擁有一顆安詳的內在,一切法忍辱,你這一個念頭轉過來,你就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你不必去賺錢,整天你就擁有財富,忍辱,忍辱從哪裡下手?從無諍,不要諍論,諍是生死法,無諍是涅槃法,你要弄清楚,諍與道相違,只要僧團有鬥爭就不如法,只要這個在家人有諍就不如法,諍與道相違,六祖大師早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了,不要諍,誰是誰非一切因果定論,所以我今天很安慰就是這個僧團我們將近四十個法師都是這麼地安詳、這麼地團結,很難能可貴,所以知佛是自心中佛,所以要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恆順眾生。

○二正明隨順

【經】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承事就是事奉、供奉,事奉的意思,【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諸位,我們如果會看經典,只看到最後那幾個字,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你就會感動得掉眼淚,一切眾生都寬恕,饒益就是寬恕他,你想想看要做菩薩那種修養是到什麼程度,所以一個人心中如果沒有眼,沒有怨恨沒有敵人,你想想看,他一生只懂得一個佛法,只懂得一個寬恕,你看他這個日子有多好過。

【記】此正明菩薩之隨順也。「如是等類」、承上啟下、謂我普賢皆一一隨順而轉。「轉」者、即起觀智也。】觀照的智慧,【隨順眾生而起觀智。】觀照什麼智慧呢?【觀一切眾生性相皆空。而非斷空。】斷空就是斷滅空,就是惡取空又名頑空,不是圓融的空,不是建立在有的空,而是否認的空,【即空即有、自他不二、同一中道。既自他不二、則種種承事供養眾生、即是承事供養自己。】供養眾生即是承事供養自己,對人家好就是對我們自己好,所以如果聰明的人他一定不會去傷害到眾生,他一定令眾生高興快樂,就是愚笨的人一天到晚就是說:我要讓你好看。就像有一家理性廳招牌寫著:給你好看。給你好看,世間人來講就是要揍他、打他,我們何必這樣子,所以說世間人只有紛爭,只有打打殺殺,只有利害關係,什麼叫做感化慈悲,寬恕平等,他才沒有這種心,所以他會過得很痛苦、很痛苦。真正修行的佛教徒,他就不會這樣子,他就不會這樣子,他供養眾生就像供養自己一樣,我要讓你很快樂,你想想看你快樂我也會很快樂。【如敬父母者、《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眾生、皆是父母。】所以說起來都對,因此你們這些男眾生生世世不曉得哪一世當我的父親,我們這些女眾,不曉得哪一世當我的母親,所以今生當兒子的我算孝順來度父親和母親,經典是這樣寫的,對不對?所以這種就是互相為眷屬,所以說六道眾生皆是我們父母,【師長有成就教育之恩。佛法師長為法身父母、尤應尊敬供養。】尤其是對你的師父,這個法身父母要特別地尊重,【阿羅漢乃至如來、超略辟支佛菩薩、皆為出世聖人。為世間大福田、安得不承事供養。「等無有異」者。稱性而觀、】稱性就是合於本性而起的觀照,叫做稱性而觀,稱也可以簡單說依,依著本性而起觀照,本性就是什麼?【不生分別、平等供養也。】這個不簡單,要做到平等,這是有夠難的,【平等不分別、即是平等智。眾生有病、「為作良醫」。有身病則治身病、有心病則治心病。「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有事有理。約事、走險道是失道。約理、走生死道、】就是造業,走生死道,生死道就是造業的道路,造業的道路,【不走菩提道、】我們如果看電影、影片,也有很多啟發,你說香港的片,香港片是東南亞,亞洲是以香港拍的片是最出名的,敢花錢,香港片很敢花錢,所以他在描述黑道的殘忍,還有那個不得已的痛苦,不得已,黑道一直要殺他媽媽,殺他媽媽,一直要殺他太太,最後被他殺死,他不得不報復,他要金盆洗手,黑道的要他死,逼得他不得不報仇,所以有時候我們人如果業重,你想要走好路走不回來,不是他的意思。你要走善人家卻不讓你走,硬糾纏,所以就得殺,你看他們拍這種片子,說真的也是很可憐,那一種路也是很難走,也很痛苦,整天都是心驚膽跳的,動不動人家就要開槍,動不動人家就要殺,對不對?走在香港的路上前後要看清楚,要不然後腳跟就不見了,那種日子要怎麼過,說真的,那也很痛苦,所以說古意(老實)才是本錢,古意(老實)就是我們的本錢,你就裝得老老實實的,人家說我們傻也沒有關係,你看不必心驚膽跳過那種日子,他們這種走黑道就是生死道,他不走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覺悟的道,覺悟的道,【涅槃道、】不走菩提道、不走涅槃道,這就【是失道。「於闇夜中、為作光明。」眾生在無明黑暗中、為彼說法、即是施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貧窮的人就是貧窮,【約事、指示伏藏金銀。】令得金銀財寶,【約理、不知修行者、令學佛法、】所以我們在家、出家,有一個重大的作務,就是要把佛法擴散出去,擴散出去。所以我看有的在家居士,一次來都買我們那個《佛心慧語》送中山大學,兩萬,好像四十套還是多少。我也是很感動,說:怎麼有這麼發心的人!我看一個卻不認識她,一個我們這裡的女眾菩薩,她一次來就拿四十套送給那箇中山大學,已經買了三次或是四次了,像這種人很不簡單,把佛法這樣一直傳播出去,這樣眾生如果聽到佛法,【便得寶藏。今知自心之大方廣、即伏藏也。

○壬二征釋二、癸初令佛喜二。一征二釋

【經】阿以故?】底下注意聽。【征也。向下釋。菩薩若能隨順眾坐、則為隨順供養諸佛。】這句話就是說菩薩如果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這樣你想想看,意思是說我們所到之處,讓眾生歡喜心,有正信,有信仰,這樣佛就歡喜,我們如果能到的地方,就拚命地跟人家洩氣,拚命地使人家不高興,這樣諸佛就不高興,這樣就是說我們佛教徒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正面的,要使眾生歡喜,布施法,布施金錢,幫忙他的困難使他高興,諸佛就替我們高興,【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你看這個文章寫得實在好,【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所以,我說這句話要好好地記住,讀它幾遍。隨順眾生就是隨順諸佛,承事眾生就是承事如來,眾生歡喜就是諸佛歡喜,菩薩的修養不得了。

【記】征意:】「征」就是問,問,問的意思。【謂生佛各別、何以順眾生能令諸佛歡喜?又諸佛固應順、眾生多有造業者、何以亦順?答意:順眾生即是順佛。尊重眾生、即是尊重如來。又不惟佛喜、眾生本來是佛。】意思說今天他雖然做惡,但是我們用隨順來感化他,【眾生歡喜、即是佛歡喜。】慢慢、慢慢就會受到我們感化,【又佛心如大海水。眾生為佛心中眾生、如海水現眾生影、影水同一鹹味、】同一鹹味,【猶生佛同一實相。海水中所現眾生。無名姓骨肉等相、若必計有眾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計執。】遍計所執,【生佛本自不二故。】生就是眾生,佛就是諸佛。眾生和諸佛本來就是沒有兩個體性,沒有兩個體性,就是同一體性的意思。

○癸二增大悲二、一征二釋三、初法

【經】何以故?此征也。向下釋。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所以說存在諸佛的那一顆心也存在於我們的這一顆心,我們眾生第一個要學什麼心,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不忍見眾生苦,所以你如果發現你在傷害眾生打罵眾生,你要趕快起迴光返照,這是諸佛所不允許的,諸佛所不允許的,打罵眾生,凌辱眾生,欺負眾生,欺誑眾生,這是諸佛所不能原諒的。我們第一個學佛要學大悲心,大就是絕對,悲就是拔苦,一定要學習先拔眾生的痛苦,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你沒有先發大悲心救拔眾生,怎麼能夠產生菩提心呢?【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就是才會成佛。

【記】此一科恆順眾生、增長大悲也。上雲順眾生即是順佛、得佛歡喜。此科征意、謂生佛懸殊、何以順眾生即是順佛?答意:佛以大悲為體、常悲眾生、】常悲,悲就是憐憫,常常憐憫眾生,【故順眾生。即同佛悲心、得佛歡喜。諸佛如來之果、所以成者、以大悲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由是觀之、更顯佛與眾生自他不二也明矣。菩薩自未成佛、因生悲心悲自。他末成佛、】悲就是憐憫,憐憫自己,憐憫對方都未成佛,【應生悲心悲他。】悲心悲他,這個悲當作憐憫的意思,生出悲心來憐憫他,他就是眾生,【既是眾生、必定有苦。】所以說真的我們今天所有的苦,也就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今天的痛苦,也就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的煩惱具足了貪,有錢要更有錢,明明那種錢不該得的他也要得,他也要得,雖然有錢卻每天活在痛苦、緊張的生活里,非分之財,【縱無分段苦、亦有變易苦。】六道輪迴一段一段的生死,也有變易的苦,【自他皆如是、故自悲悲他。】要自己憐憫而且要憐憫眾生,【然有悲無智、】你雖然慈悲同情他,但是我們沒有智慧,沒有來聽佛法,所以這樣【無以救眾生。】你想要救眾生,你一定要有大智慧,【故曰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即覺心、自覺覺他也。菩薩與眾生早已打成一片。故能自悲悲他、自覺覺他。佛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時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佛分上、一成一切成。然在眾生分上、還是生佛隔絕、】隔絕就是沒有緣分,【此義若能常常思維、即可漸漸打成一片。

○二喻

【經】底下說一個比喻:【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沙磧這個磧是一種無法儲水的沙,無法儲水,類似那一種硬的小石子那樣,就是等於沙粒,沙粒,那一種水如果澆下去,它馬上透過去不能吸收。

【記】「曠野」。即曠大野外、無人煙處。喻生死曠野、無依無賴。「沙磧」者。草木不生、百穀不長之地。喻人在生死道中、不長善根、沙磧雖不生百穀苗稼、】苗稼就是秧苗,【而有大樹王之根、】藏在下面,【伏藏於內。根若得水、便可生長。喻生死道、雖不生善根。人人本具之大方廣、伏藏於八識生滅中。若澆以法流之水、】法流之水,用這個法水,【便生菩提之樹。諸佛大悲心、即法流水也。開示眾生本具之大方廣、】每一個眾生都有具足,【即菩提樹根、亦即佛之知見。】亦即佛之知見,【以得佛大悲水故、樹及枝葉華果俱長矣。枝喻慧、葉喻定、華喻菩薩行因、果喻菩提妙果。】所以有水才能活,有水枝葉華果才能活,所以要大悲心。

○三合四、初正合法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大悲的意思是無所不寬恕,所以再惡、再重的罪都寬恕,這個叫做大悲,我們說大悲觀世音菩薩,【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記】「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此總合也。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為眾生、悟成樹王。樹根即眾生者。不觀眾生之相、而觀眾生之性。】所以眾生的本性跟佛一樣,【眾生之性即佛性、故眾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為華果」者、】華果就是最究竟的果報,【謂從眾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饒益」也可以說是寬恕,也可以說利益一切,【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眾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法喻親切,【但要見著眾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禪要望樹根參。】就是要從根本,【習觀】就是觀照,【要望樹根觀。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我們有一天念頭斷了沒有了,就像死人一樣,【不望】就是如果不對著,【樹根參禪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煉。】不望就是如果不針對根本去修行,樹根修行,樹根我們就說要斷掉無明,就是我們要發大悲心、菩提心,這個就是樹根,【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於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附:饒益ráo yì:1、指富裕。《史記•貨殖列傳》:「七十子之徒, 賜最為饒益。」 宋•何薳《春渚紀聞•歙山斗星研》:「色正天碧,細羅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狀,輔星在焉。因目之為斗星研。汪自是家道饒益。」 2、指贏利。 清•曾國藩 《新寧劉君墓碑銘》:「當君初賈異縣,頗求饒益,以娛親心。」 3、使人受利。 南朝•宋 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誄》:「廣演慈悲,饒益眾生。」《敦煌變文匯錄•譬喻經變文》:「恨你在生之日,慳貪疾垢,日夜只是算人,無一念饒益之心,只是萬般損害。」 許地山 《綴網勞蛛•換巢鸞鳳》:「你為饒益眾生,捨得將自己作踐。」饒 ráo〈形〉1. (形聲。從食,堯聲。本義:飽)2. 富裕,豐足。饒,多也。——《小爾雅》3. 饒,益也。漢時謠曰:「今年尚可後年饒。今蘇俗買物請益謂之討饒頭。——《廣雅》原大則饒,原小則鮮。——《史記•貨殖列傳序》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為饒益。——《史記•貨殖列傳》饒裕(富足;富裕);饒益(富裕);饒美(豐美);饒富(富饒,豐足);饒益(富裕,使人受益);饒余(富足有餘);饒足(生活富裕);饒野(富饒的田野)4. 余;剩。饒,余也。——《玉篇》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諸葛亮《自表後主》饒道(囉嗦,愛說多餘的話);饒奢(過分長大);饒言(饒舌)5. 安逸。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饒也。——《淮南子》6. 肥沃。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漢• 賈誼《過秦論上》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孫子》饒沃;饒廣(肥沃廣闊)7. 眾多;多如:饒多(很多,非常多);饒爽(十分豪爽);饒盈(賺錢甚多);饒乏(多少);饒財(多財)8. 通「擾」。亂。疏遠微賤者無所告訴,則下饒。——《管子•版法解》〈動〉1. 寬恕;寬容。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唐• 杜甫《立秋後題》如:饒了他吧;饒讓 (寬恕;讓);饒閒(放鬆;使空閒);饒赦(饒恕赦免);饒情(留情面);饒假(寬恕;寬容);饒借(容讓);饒免(寬免)2. 額外增添。五貫便依你五貫,只饒我們一瓢吃。——《水滸傳》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史記》我唱的是《三國志》,先饒十大曲。——石君寶《紫雲庭》饒受(自賺;白拿);饒利(賺錢);饒培(滋益培養);饒頭(額外增添之物)3. 厚賜;多給。又況委法受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謂不能饒之以財也。——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4. 讓。如:饒先(讓先);饒減(讓價)5. 拉入。如:有兩人就夠了,不要把他也饒在裡頭。<連>1. 任憑;儘管。饒這麼嚴,他們還偷空兒鬧個亂子來。——《紅樓夢》如:這孩子,饒怎麼說他就是不聽。2. 不僅。他饒罵了人,還說是故典。——《紅樓夢》

○二重征釋

【經】再來,底下:【何以故?】何以故?為什麼呢?【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記】征意:何以利益眾生自己成佛?】自己成佛?【釋意:自他本自不二。】自己跟對方沒兩樣,【故利他即是利自。以上有三層征釋、故曰重。一者何以順眾生能令佛喜。二者生佛各別、何以順眾生即是順佛。三者何以利他即是自利、皆隨征隨釋矣。】隨征隨釋這個「征」就是問,釋就是答。隨問隨答。

○三反結成

【經】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句話我們聽到之後,我們就感恩眾生,不論是對我們好,感恩,不論對我們不好,我們才能夠覺悟,我們也感恩,好也感恩眾生,不好也感恩眾生。意思是說因為有眾生故,所以諸佛才能夠得成菩提果,眾生跟你示現忤逆,惡與善統統有,所以你才能夠成佛,才能夠修忍辱覺悟,因此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菩提屬於眾生就是說:因為有眾生你才有辦法成道,如果沒有眾生,忤逆你磨練你,這樣你不能成就,不能成就,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像提婆達多一直要佛陀死,提婆達多已經五百世當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了,所以他以前發願,只要你成佛我就要跟你搗蛋,跟你搗蛋,讓你一直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使你成就無上的菩提,他寧願下地獄,結果在《法華經》說:造業的跑到地獄去,跑到地獄去的時候,就像坐在三禪天那樣,坐在三禪天,就是說他不痛苦,他只是要示現而已,所以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的,大菩薩示現的。他一直要置佛陀於死地,一直要置佛陀於死地,所以這是不簡單的人,因此佛陀第一個要度的就是他,因此我們今天就可以悟到一個道理,對我們好的我們感恩,對我們不好的我們感恩。為什麼?也許他是菩薩示現的。用感恩心來修行很容易成就。

【記】成佛之本因是眾生。故云。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我們每天在念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國王恩、父母恩、父母跟師長同一個地位,朋友恩、眾生恩。國王、父母(師長)、朋友、眾生,四重恩。為什麼叫眾生呢?如果沒有眾生你哪有辦法,對不對?譬如說師父很多人讚嘆,其實這個根本就不是一個師父所能為,你哪有辦法,你沒有這些水電的,你有辦法嗎?你沒有這些做大理石的,你有辦法嗎?沒有電風扇、電器、沒有冷氣,你有辦法嗎?你多行?這個都是眾生所共同成就的,還得在家護法,拿錢出來蓋這間講堂,所以我從來不曾想我有多行,我都是排在最後面的,日本人說這樣叫做姨太太,中國人說這種最沒有用,(師父伸出小指)我去日本常比這一隻被恥笑,說不能這樣比,說比這樣叫姨太太,不知道,不知道。台灣比這一隻都說是最差的,對不對?最差的,最爛的,所以我常說你們這些是菩薩,你們這些都是示現的,示現的,所以到目前為止,師父還沒有福報剃度女眾,就是這樣子,我業障重,業障重。我看過女眾的在家人,都是很有修行,很不簡單,這些女眾很行。

○四結示令知

【經】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所以如果要成就圓滿大悲,第一個步驟就是平等,聽經聞法,我常常講「聽經聞法」,你如果撿兩句來用就嚇死人了,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就是到處參,到處去參、去參……,到那一間寺廟去參,至那一間寺廟去參,參那個善知識,其實經典都跟你講得清清楚楚了,你還參,參什麼?你走來走去,會比師父講得更清楚嗎?有嗎?只是坐車到那邊累得半死,吃一個便當再回來,你參什麼?沒有!他們煮得不難吃,亂參。其實法,師父已經跟你講完了,這個法就這樣子,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其實我們懂得運用,看經典一句話,就能會入你的自盡,會心一笑,就是這麼簡單嘛!那有困難,【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所以簡單講大悲心隨順眾生,就是說從今天以後,不要跟眾生敵對,不要樹立敵人,簡單講就是這樣子,能插手的我們插手,不能插手的我們不要,不要靠近。

【記】人人皆可為善財童子。對於普賢菩薩所說之語、要承當起來。平等心即見自他不二】不要嫉惡如仇,【之智慧心故。因此之故利益眾生、自即成佛。一成一切成。】絕對不會手已經成佛,腳還沒有成佛,腳還當眾生,【決無手已成佛、足仍為眾生之事。】意思是說手跟足是同一個身體,手如果成佛足就成佛。【以大悲心隨順眾生之性、此非習慣性、即所謂因緣所生法中之中道實性也。】這非習慣性,大悲心就是我們的本體,【「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者。】這樣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現在眾生即未來佛。故隨順眾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辛三總結

【經】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結說眾生無盡、故隨順亦無盡也。】說做菩薩要隨順眾生,隨順到什麼程度呢?隨順到虛空界盡,虛空界不能盡,眾生界盡,所有的眾生都盡,眾生的業盡,眾生的煩惱盡,這個是不可能的。意思是說:所以隨順眾生就是沒有窮盡,我以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能有間斷,不能有疲憊,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還不能有疲倦的感覺,這才是厲害得嚇人,所以說要當菩薩。我們常常說:師父,我受菩薩戒,我受菩薩戒。受個菩薩戒怎麼樣?拿一千元出來,我以為她要供養師父,就站在那邊,我說:怎麼了?師父,請你拿一百元給我坐計程車,再找我一百元。我說:這樣一百元給你坐計程車,如果沒有就不必這樣布施,對不對?一千元帶著坐計程車就有了,她一千元還得找,我們施捨我們對待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心的發展,都要符合大悲心,要符合隨順,隨順眾生如果要用現代的語言,叫做非常的尊重眾生的意願,讓他有自由意志的選擇,你要怎麼樣?隨順眾生就是這樣子,尊重眾生。隨順眾生簡單再換句話說:就是說重視對方的自尊心,不要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又換一句話說:不要樹立敵人叫做隨順眾生,隨順眾生,再好的朋友,他如果做什麼事情你就順從他,你明明知道走這條路行不通,我們不是他,我們不要阻止他,讓他自己碰壁,他就會自己回來找我們,有時候師父在勸告的時候,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勸告對方的眾生,他也是執迷不悟,所以我就告訴他等到有一天,你才能體會師父講的話,他如果沒有經過大風大浪,很大的痛苦的衝擊,師父說歸說,所以教化有分兩種,一種叫做直接的教育,一種叫, 做間接的教育。直接教育就是說,這個人根器很利,我直接告訴你,你能夠接受,叫做直接的教育,一種叫做間接教育,間接教育就是說:我跟你講你現在體會不出來,譬如說我跟小沙彌講,這個世間很苦,很苦,我們要修行,小沙彌說:我也不覺得。你跟他說這個世間很苦,弟弟、妹妹這個世間很苦,我也不覺得,對這個小沙彌實在沒有辦法,怎麼不覺得?我家有冷氣,出門有轎車,我家住樓房也不曾淹過大水,我爸爸、媽媽我早上出門,都拿五十元給我喝豆漿,讀書都讀第一句,所以他不覺得苦,所以這個道理有時候一下子沒有辦法體會。間接教育,有一種人要經過間接教育,所以你跟他說:你的家庭已經圓滿,你不要賭博,不要喝酒,不要玩女人,不要再造業了,他不相信,他繼續造……,有一天覺悟了,但是,已經浪費他很多很多的生命,這個叫間接的教育。

○庚十釋普皆回向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記】這是第十,《普賢行願品》的第十大願,「普皆回向」,這個回向對大家並不陌生,念完經大家都知道要回向,但是真正知道回向的意義的人,有限。回向是什麼意思呢?回向含有多重意思,這個回向要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有很多種,回向的意思就是說:你念佛的功德,誦經的功德要做什麼?有一個目標,就是向一個目標,譬如說世間人賺錢,賺一賺要做什麼?要去美國玩。我們念佛有功德就像我們在賺錢一樣,當然功德是無形的,這是藉著錢來做比喻,我們念佛有功德,這個功德要做什麼呢?這人叫做回向,要去極樂世界,生生世世不用輪迴,回向意思就是說擴大自己的胸量,使它趣於法界平等,回向就是說擴大自己的胸量,擴大自己的胸量,把我們自己的功德普遍一切法界的眾生,這個叫做回向,回向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要是有大家都有,今天我念佛有功德,要有每一個眾生都有功德,回向就是不自私,回向就是不自私,沒有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占有,要占有。回向就是什麼呢?回向就是一中施捨,施捨,施捨內心的煩惱,而施捨功德遍一切法界,回向。回向是什麼呢?把因來回向給果,回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小的功德,擴大成大的功德,把小的功德,擴大成很大的功德,這是回向的意義。在經典,在《佛遺教經》佛有開示,說:我們人如果做一項功德,來普皆回向給一切眾生,就像持火炬,譬如說我們拿一根火把在走,這根火把點燃了第二根火把,引第二根火把讓它燃燒,我們這一支火把不但不會滅,而且第二根火把又繼續亮,照射的力量又更大,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造任何的功德,不要占為己有,我們把胸量放大出去,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看這個肚量有多大,因此今天如果無知的眾生,她在念《藥師經》,如果在念《彌陀經》,都只會回向說:我這個孫子今年要聯考,藥師佛你要保平安,讓他身體健康,讓他考試順利,接著就是讓我老公如何如何地好,講一講就這樣子。都只消災他們一家人,回向給他們一家人而已,這個就是不懂得回向的功德,就事相來講我們有一個範圍,但是就本性來講,你把它推廣出去,我們的功德不但不會減少,而且還會增加,所以回向簡單講就是擴大這個功德趣於法界的真如,這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如果說回向用一句最簡單直截了當的語言來形容,就是擴大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心胸,回向就是這種意思,一直放大自己的胸量,一直放大,如果聰明的人他就不會這樣子,譬如說我拿金光明沙來撒,來撒,我去撒我的祖先,撒祖先,要撒下去的時候我就不會說:願以此功德回向給什麼人,因為我的祖先,林氏,我的祖先,我姓林,林氏歷代祖先,因為掃墓的時候,說到我的祖先也是很誇張,去都找不到,也不知道是哪一個墳墓,我說:爸爸,爸爸,你的爸爸在哪裡?他說:我也不知道,父子都在找祖父的墳墓,找來找去,找來找去,結果我爸爸說:可能埋得太久了,就去挖,叫我大哥:錦木,你去那裡挖,大哥就拿了一枝鉛筆,我們就站在旁邊,我手無縛雞之力挖不動,看墳場到處都是墳墓,林厝寮的墳場也很誇張,到處亂葬就像沒有政府,濫墾濫葬,他埋下去在底下的算倒霉,上面再埋,再埋,去都找不到,連我爸爸都找不到他爸爸,哪找得到?我又不知道我祖父埋在哪裡?就在那裡一直找、找……,結果用挖的挖下去,哇!挖到別人的祖先,我說:真糟糕,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找不到祖先,沒有祖先,所以我那個時候沒有學佛,教他們要用火葬的,用火葬的,火化把他放在寺廟裡面,對不對?把他放在寺廟裡面,或是把他放在納骨塔裡面,這樣才對,不知道,去,找不到,找不到卻找到誰的墓?是伯公的墓,說:沒有祖先,隨便!有就好了,有就好了,就找到伯公,結果一看,被牛踩得一個洞一個洞,老鼠跑進去把骨頭都咬出來,把手指頭的骨頭都咬出來,都已經沒有墓碑了,就亂弄,所以用認定的,認定這一門。真可憐!說起我的祖先也是糊塗仙,我爸爸去找,找不到,我們就去……,我們現在要掃墓,也不知道要掃哪一個,說:掃墓要掃哪一個,有,只有我祖母的,埋在另外一個地方這樣而已,我爸爸十二歲的時候,我祖父死的時候我爸爸十二歲,十二歲,我們出世也不知道死了多久,去掃墓也是很誇張,就去找、找……。我那個時候知道有金光明沙就拿去撒,拿去撒的時候,我說:沒有關係一門埋掉就好了,我們法力不可思議,雙腳一盤坐起來就召魂,我說把祖先的名字都寫給我,坐在墳場馬上召魂,咒一念,冷風颼颼的,我們久了習慣了也不會怕,痳痺了,說:有來喔,有來喔,冷風颼颼的,召過來,召過來,召過來的時候解冤業,對不對?金光明沙就撒下去,撒下去的時候我就做功德,持咒、念佛就加持灌頂,到最後我就說:願以此功德,回向林氏歷代祖先,(你如果姓冷就是冷死,)歷代祖先,最後又:以及法界一切眾生,一定加這一句話,以及法界一切眾生,一回來,晚上睡覺就夢見祖先的棺材紅色的,紅通通的,從地底浮上來,浮上來,用一件好像往生被這樣蓋著,很漂亮的棺材這樣浮上來,浮上來,表示超度,超度,所以說不用看到骨頭,知道名字就好了,別召錯就好了,不要把名字報錯就好了,所以我常說:有修行的人沒有差別,沒有差別,有沒有骨頭統統超度,統統超度,所以說我們做功德不可以自私,肚量要大,要大。再來,底下,回向大概就是這種意思,【此牒名也。普皆回向、回向真如、】真如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如就是把胸量擴大到絕對的境界叫做真如,猶如虛空,【回向菩提、】就是說我們今天所修行的要做什麼?修菩提行,覺悟,【回向眾生。】回向眾生,【此三皆普遍一切處、】真如、菩提、眾生遍一切處,所以,【是所回向之處普。】普就是平等的意思,平等,平等地回向叫做普皆回向,【又者以前九門】九門就是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什麼請轉*輪、請佛住世,前面總共九門,【所有遍法界之善根、而為回向、是能回之善普、】這裡的善普這個普,就是遍一切處,使這個善能夠達到一切處,所以我說,回向就是擴大自己的胸量,使它趣於絕對的平等,【故曰普皆回向也。】這樣大家對回向就比較認識,比較了解,要不然每天都在回向,不知道意思。

○辛二釋相二、壬初明所回善根

【經】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因為從第一到第十,最後這個叫做普皆回向,第九是恆順眾生。

【記】從初禮敬】就是第一,【乃至第九恆順眾生所有功德、】隨順所有功德就是恆順眾生。【盡以回向法界眾生。而自分功德不惟不減、且更擴大矣。

○壬二正明回向二、一願離苦成善

【經】好,看中間的黑字:【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記】願一切眾生離二死苦、】二死就是三界的分段生死,跟三界外的變易生死,這個大家都知道,【成究竟善。】究竟善就是【「盡法界虛空界眾生」者、即盡真如實際心及虛空中所有眾生也。】太多了,眾生太多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眾生欲行惡法、皆悉不成者、有二義:】就是意義:【一者菩薩說法教化、自然不敢作惡。】就像我們講堂這樣,講因果法,講戒律,講佛法,正法,使他有正知正見,了解因果、戒律對修行,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惡?分得很清楚,他自然就不敢造惡,【二者有不可思議菩薩暗中加被、令惡業不成、】使你不會造惡,【善業成就。反上可知、以諸惡不作故。】你不作惡漸漸你就會趨向善,【「關閉諸惡趣門。」】惡趣就是三途,你如果沒有造惡,當然你就不會下三途,【眾善奉行故。「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開」者開導、「示」者指示、開示眾生心中人人本有之涅槃路也。縱一時不得涅槃、亦不失人天正路。

○二發心代苦

【經】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我皆代受,這句話說是一種慈悲心,實在是沒有辦法代,沒有辦法代,只是能夠盡力而為。舉個例子講:譬如說我一個徒弟,譬如說徒弟,徒弟人很痛苦要開刀,他很痛苦,他的業報是這樣子,我當然不能代替他痛苦,沒錯,但是師父如果經濟上沒有困難,這樣此時他不必擔心到錢,而且如果開刀,他馬上能解決痛苦,我雖然不能代替他痛苦,但是我有這種能力儘量幫他,所以這個代苦,可以說盡力而為這樣而已,要不然你要怎麼代苦?我脖子痛,你有辦法嗎?對不對?所以這個代苦不要誤會成把它變成我,把它變成你,這樣我吃飯就變成你能飽了,你吃飯就變成我以飽了,那就是錯誤的思想,所以事實上是不能代,但是只能講盡力而為,是代替他。譬如說,現在假設說:譬如說有一個讀台大的,讀台大的:師父,我很想出家,很想出家,但是我現在要負責我祖父的墳墓,大家都要出錢,出多少?五萬元,沒有關係,來!你受過高等教育要出家,令人感動,沒有關係,這個師父辦得到,對不對?這樣他業報現前他要還債務,我有這個能力,但是有一種情形不能代替,譬如說他發生車禍腦死,這樣沒有辦法,躺在那個地方你沒有辦法,你只能整天持咒、拜佛、誦經,做善事回向給他這樣子而已,你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代替,所以說我皆代受就是菩薩的願,慈悲到極點,有痛苦都給他(代替),【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記】普賢菩薩謂若有眾生因造惡業、我願代受其苦果、而令解脫、以至究竟成佛。此心人所難發。因無廣大心、無成佛意、故不能代苦。若欲成佛、必能度眾生而代其苦。代苦有七種義:一者「悲心好樂故」、】好樂,就是說他的悲心希望眾生,悲心好樂就是說代替他痛苦,代替人痛苦淒斷故鄉情讓他快樂,【世人往往有以情愛代苦者。】情愛,譬如說男女或是父子的關係,譬如說他的女朋友發生什麼變故,軍個男的就整天去幫助她,代她的苦,或是說父親發生什麼事情,孩子不眠不休來幫忙他,這是情愛,就是說建立在男女、父子、眷屬上的一種情愛,執著上的代替痛苦,但是他的立足點是在執著,就是代替,菩薩不一樣,【菩薩以同體大悲代眾生苦。】代眾生苦,他的慈悲是平等的,【悲勝愛】就是說悲,慈悲喜舍這個悲是勝過愛,因為愛是一種著的東西,只有自己的先生,或是只有自己的太太,只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母親要幫忙而已,其他的眾生有困難他都不要,所以,【已可概見、】大概可以看得出來,【況同體乎?二者「作增上緣故」、菩薩修諸苦行、破除身見、】破除這個身見就是沒有我,無我,破除身見就是用無我的心,用無我的心,【為眾生所羨慕作增上緣。如如來雪山六年苦行之類是也。】六年苦行就是這樣子,令眾生羨慕。【三者「留惑潤生】潤生就是繼續轉世,留惑就是故意留一點迷惑,然後繼續去投胎,要不然他就進入方便有餘土,跟實報莊嚴土了。在我們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脫出去的時候,如果功夫不到,還不能像佛千變萬化,譬如說他一下子如果沒有留惑潤生,留迷惑、無明來滋潤生死,就像樹根得水會繼續活,樹根如果得到水,它就能夠繼續活,菩薩慈悲故意留迷惑,其實他能斷而不斷。譬如說一個大人拿了一條繩子,繩子他隨順剪一下就斷了,它偏不要剪它,不把它剪斷,要做什麼?這條繩子留起來可以綁東西,菩薩就是這樣子,他能斷但是他不要斷,能斷他不要斷故意留惑,故意變成迷糊,為什麼?他還要繼續來人間來與眾生打成一片,還要度他,還要度眾生,這個叫做留惑潤生,潤生就是滋潤生死,繼續來六道輪迴,和眾生生老病死,因為他上根利智一聞千悟,但眾生沒有辦法這樣,所以我們在座諸位一定有很多菩薩再來示現的,故意留惑來普度眾生,【代苦」、能了生死、為度眾生不了生死是也。】能了生死度眾生不了生死,不了生死上面要加兩個字,叫故意不了生死,故意的,他有這個能力但是他故意不要,故意再留在這個人間,繼續再度眾生。【四者「殺惡眾生代苦」、如眾生欲作大惡、菩薩殺之。自墮免彼墮故。】用大悲心殺他。【五者「處惡趣代苦」、如如來往劫大旱時、】大旱就是說沒有水的時候,沒有收成的時候,五穀都沒有豐收,都沒有東西可吃,【變為摩竭陀大魚、】摩竭陀大魚,【以肉施眾生等事是也。】就是佛慈悲。知道,知道,所以變成魚,因為沒有東西吃會死,所以變成魚給人吃。【六者以「稱真之願代苦」、】稱真就是合於真如之願,合於真如就是說符合這個本性,為什麼呢?從初發心修行到真如,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以稱真之願、潛至稱真之苦、】以稱真之願就是說,他一定要追求到真如,永恆的本性,以稱真之願就是說要符合本體的這個,是需要相當功夫的,潛至,潛就是希望,希望,就是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稱真就是悟道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悟道成佛,需要經過很多苦,所以他們菩薩,【即為代苦。】意思是說需要他幫忙儘管開口,所以說菩薩有求必應。【七者「自他無異故代苦」。以法身同故、彼苦即我苦。然與菩薩有緣者、得菩薩代苦。又者、有可轉之業可代。其有不可轉之業、受苦不知悔改者、不能感應道交故、非菩薩不代也。】所以說你如果能夠好好地求懺悔,菩薩也會憐憫我們,所以我剛才說過不是每一樣都能夠代替的,不是每一樣都能夠代替的,因此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還是要靠自己,還是要靠自己。

○辛三總結

【經】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總結無盡如上。

○戊四結益令知

【經】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這個很重要,隨順趣入就是順著十大願,然後怎麼樣?放在心中,趣入就是要真正的實行,實在去做,你如果沒有實在去做,這個叫不趣入,口頭上講一講而已,隨順普賢的十大願,趣入實在去履行,履行不是旅行,實踐的意思,【則能成熟一切眾生。】所以我們文殊講堂根本清規三十條清規背後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每天都要誦,我們這裡每天都要誦,所以說,我們講堂能夠平靜、平靜,跟這一張清規有很大的關係,每天都誦一次,如果他要鬧,他自己就會起慚愧心,【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你對這種道理應該要知道,所以說,你如果能夠成就一切眾生,你就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你就是順佛,如此你就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所以善男子對這個十大願,應如是知,應如是知。再來,應如是知,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所講的。

【記】此結十大行願利益、令善財及眾生知也。以行填願、故願得具足圓滿。未修菩薩依法修行、即可隨順趣入。未證入時、先隨順而後趣向證入。成熟約證入說。成佛善根、人人本具。理具還須事造、方得成熟、成熟即解脫也。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成就也。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華成就也。有如是利益、是故普賢菩薩呼善財曰、善男子。汝應如是知也。以善財代表無知眾生耳。

長行三科中。一正示普因已竟。

○丁二顯經勝德二、戊初校量聞經德

【經】再來,中間的黑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無法說無法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現在我解釋一下:滿十方就是遍滿法界,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就是不是用我們的數目可以形容的,也不是用語言任何一種數目,累積的數目,數目是從0、1、2、3、4、5、6,一直累積,我們說天文數字算是很大了,天文數字,佛所說的這個不是天文數字,這是連天文數字都不可說不可說,連說你都沒有辦法說,連形容都沒有辦法,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我解釋一下,佛剎就是說,我形容一下,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星球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軍個叫做佛剎微塵數,極微塵就是說很微細,每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佛剎就是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或是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物質現象粉碎成顆粒微塵,別說什麼,你只要路邊隨便抓一把沙起來,就不得了了,手中抓一把沙起來,你就無法算了,別說一個地球,嚇死人了,磨成粉末狀,每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怎麼能夠想像呢?所以才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來供養,【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把筆拿起來,「爾所」就是那麼多,哪個那麼多呢?畫一個箭號彎過來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所以這一句話應該要這樣讀,要怎麼讀呢?布施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樣所有眾生,這一句話這麼讀,但是用爾所就是那麼多,剛剛講的那麼多,那麼多,所有眾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這樣看布施多少,【供養爾所】供養那麼多,【一切世界諸佛菩薩。】那麼多,【經爾所】就是經過那麼多,我們無法講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就是十大願王,所以我們早課就念十大願王,【一經於耳、】不管你有沒有做,只要你聽到此十大願王,【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優波尼沙陀,把筆拿起來,叫做極微、極微得不能分,極微、極微,微細到不能分也不及一分,我說:諸位,你們的功德有多大,所以再沒有頭腦的人也都要聽經聞法,我才再三地勸告諸位不要老是在家裡不出來,說孩子吵或是說沒空,儘量想辦法出來聽經聞法,這才是很聰明的人,很聰明的人,你想想看光是聽到十大願王,你前面用七寶布施無量世界,布施無量的眾生和經過無量劫,這樣的功德不大,什麼呢?每天誦一次十大願王,功德就比那個千百億萬倍,不可說不可說的大,因此聞法功德之大,大到不可思議,後面講得更偉大,只聽到這十大願,你只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十大願王,你想想看,這個有多大的功德。

【記】 「經」即法也。顯經勝德、即是顯法勝德。法即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初兩行文所施之物也。人天最勝之樂、即五欲之樂。以爾所塵數七寶及五欲之樂、而施爾所塵數眾生。又以爾所「上妙七寶、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如上所說功德為能校量、以校聞經功德。「若復」下所校量也。以聞經功德分為百分之一分、乃至分為一優波尼沙陀分、而布施功德不及聞經功德之一分。文雖如是、義在教人以法為師耳。

○戊二顯餘眾行德二、己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

【經】再來:【或復有人】若是有人怎麼樣?【以深信心、】就是非常的恭敬心,【於此大願】就是十大願,【受持讀誦】讀誦就是我們每一天讀一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等等一直讀,讀到普皆回向,【乃至書寫】用筆寫,【一四句偈、】就是寫四句,【速能除滅五無間業。】五無間業,你想想看,因此,我們在印《普賢行願品》的,這個經典,如果印這部經只是出錢就好,別說你寫,別說你寫只是出錢就好,就嚇死人。我常說到我死時留下錢做什麼,拚命地印經典,拚命地送。師父,要不要錢?不要,不要。這個也不是我的錢,也是你們出的沒有差別,所以說我們今生能做的儘量去做,儘量去做。今天光是講堂印過的經典超過二千萬元,已經超過二千萬元,光是送出去的經典,算好幾百萬的了,都沒有收錢的,這個都是你們的功德,不是我,我負責宣布,負責收錢,負責拿給人家這樣而已,收來,拿給人家這樣而已。底下,說此十大願只寫四句偈,這樣就能除滅五無間罪,你今天出錢來印這部經典,如果有一個看到,這本書才幾十元而已,幾元而已,一、二十元而已,你如果印一百本花個上萬元,這樣你就度了多少眾生,但是印經典要印有用的,有用到的,我看有的印經典印得很多,太多了,我們講堂都是師父講過的,所以不會浪費,這樣就能除滅五無間罪,【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清除。】所以好的我都會告訴你,現在印經典你不必自己寫,你用印的就好,出錢,等一下再去交,等一下就會收一些,都收不夠,每次都收不夠,每次都不夠,都是由我墊出來,【一切魔軍、】魔軍就是你在修行他會障礙你,【夜叉、】夜叉,母夜叉,長得很醜的那種叫做夜叉,【羅剎、】羅剎,羅剎翻譯成中文叫做速極,就是速度很快的鬼,翻譯成中文叫做可畏,什麼叫做可畏?其暴可畏,他很兇惡,羅剎他很兇惡讓你會害怕,羅剎。【若鳩槃荼、】《楞嚴咒》有一個鳩槃荼,這個念鳩槃荼tú,不是念鳩槃茶cá,這個念tú,鳩槃荼,鳩槃荼翻譯成中文叫做甕形鬼,就是甕形的鬼,甕形,因為它的形狀像甕,翻譯成中文也叫做厭魅鬼,厭魅鬼就是晚上專門掐人的,你如果晚上睡覺有人在掐你,掐得你不能說話,那個就是厭魅鬼,專門掐人的,你知道嗎?專門掐人的,知道,知道,知道,起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用,再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就鬆開了,很多人都這樣子念佛無效,後來念《大悲咒》才變得比較有效,要不然就: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像我大姐被鳩槃荼鬼掐,因為派出所前面有一棵樹,樹都有住鬼,有樹的地方就是鬼神村,你如果沒有跟他供養,或是沒有誦經回向,樹有時候住的是壞鬼,壞鬼晚上會跟你搗蛋,我大姐被他掐,掐得……,這個都會來找我,告訴我姐夫,我姐夫說:沒那回事,然後我大姐就請我去,去看一看,看一看,我說:這種當然是有,不過我們跟他無冤無仇,掐一掐他就走了。她說她會怕,她會怕,結果她就戴這個叫做什麼?咒輪,咒輪,結果咒輪他掐不到,擺在胸前掐不到,結果掐肚子,掐肚子,肚子不能戴咒輪,晚上睡覺貼一塊,肚子沒有貼就掐她的肚子,以後要睡就貼一大堆,貼一塊大的貼在這裡,我有貼你不要掐我,我有貼,掐她,掐一掐,結果我姐夫不相信,說:來,我睡睡看,他就看守派出所,就睡,睡……,結果我姐夫都沒事,我大姐問:你有沒有?他說:沒有。他說:我怎麼會沒有?我姐夫凶起來很兇。她說:你那張臉鬼見了都怕,鬼也不敢靠近,嚇死了,你比鬼還凶,他都會罵,用罵的,他念那個三字大明咒(髒話),腳一蹬再加上一句(髒話),這樣他就跑了,他都不必念咒,你知道嗎?他(姐夫)比他還厲害,所以你那張臉凶得鬼見了都怕,所以怎麼會來掐你,有的人臉凶得比鬼還凶,所以說這個就是鳩槃荼鬼,【若毗舍闍、】若毗舍闍就是我們所說的噉精氣鬼,專門吃人家精氣的鬼,噉精氣鬼,食人五穀的鬼,【若部多等、】這也是一種鬼,我這個還沒有查,(以名鬼類之一種。《慧苑音義•下》曰:「部多宮。部多,此雲自生。謂此類從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名部多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皆悉遠離,諸惡鬼神都會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所以說誦十大願不得了的。

【記】底下看小字:【顯餘眾行德有十種:】十種:【、一、書寫。】就是寫,【二、供養。三、轉施。】少一個字叫做輾轉施,印經典就是輾轉施,印經典我們如果不看送給別人,轉施,我們如果不看送給別人,叫做輾轉布施,施捨。【四、聽聞。五、披讀。】披讀就是讀誦,讀。【六、受持。】就是實踐。【七、開示。】就是說法。【八、諷誦。】就是誦。【九、思維。】想。想普賢菩薩的偉大,十大願王的偉大。【十、修習。】修習就是實踐同時解行並進,修習就是不但了解同時去做,修習,【法即十大行願。行即書寫乃至修習十行也。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信自、即理三寶為因也。】理性的三寶就是說:佛寶,我們本性就是佛。法寶就是我們本性就具足一切智慧的法。僧寶,我們本性的僧寶就是我們調伏自己令和合無貪嗔痴,這個本性的佛法僧,【信他、即事三寶】信有阿彌陀佛,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心外的佛,信法寶有經典,信僧寶有出家人,事相的三寶跟理體三寶不一樣,【為緣也。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秉受於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余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此教就是普賢行願品十大願,十大願。【有等】把筆拿起來,有等就是有一些眾生,有一些眾生,有一些眾生【不學教之人。】不學教,【但執佛法無多字、】這就是最多的,【何用學教?】最多的就是什麼?學禪的人叫人家不要執著文字,還有一點最糟糕的是什麼?是一貫道,一貫道說真經不在文字,真經不在文字,意思是說你只要看經典,他就說你執著。真經不在文字,這是很悲哀、很悲哀,你說我看經典執著,你不看經典叫做不執著,你也是執著於不看經典,這樣你聽得懂嗎?執著於不看經典這個叫做正法,對不對?大智慧證悟實相的人有看沒有看怎麼樣?當體即空的東西,管他看還是沒看,對不對?有就方便看,沒有就是本性,所以,他一定要不要看叫做不執著,錯誤,他執著於不看也是執著,他用二分法強烈的對立觀念,認為學禪的人、學道的人,不用學經教,真經不在紙上,悲哀。所以我常常說一貫道他不是很可怕也不是很可畏,他是一種很悲哀很可憐的人,是很悲哀也很可憐、很可憐。為什麼?他一直執著一直認為他的觀念才是正確的,其實大徹大悟的人有經典沒有經典他哪裡有障礙,他都沒有障礙,教來就講教,宗就講宗,有經教他就說經教,沒有經教馬上就說心地法門,他圓融無礙,為什麼一定要沒有經典才叫做修行呢?有經典叫做執著呢?你沒有經典也是一種執著,對不對?他就從來沒有想過這個東西,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悲哀,所以說,我們人的福報不同、因緣不同,有的人一下子就跑到正法的道場來,有的人搞了二、三十年也是信一貫道的。你講他不對,他毀謗你,他傷害你,他傷害你。他不願意改變自己,又積極地弘揚,很積極,他還覺得很幸運,很lucky,他認為他是很幸運,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死在自己的幸運的觀念裡面。人家跟他說:你要聽經聞法。他不聽。不然參加演講。他不參加,他就是說他最好。死執一方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救他,不是我們不慈悲,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他自己封死在自己的理念裡面,你說正法講什麼?出家人,他不親近,錄音帶,他不聽,他聽到人家在講一貫道,他馬上關掉,他也不聽聽看人家在講什麼,反正他永遠不接近,也永遠怎麼樣?不想去了解,他認為不必要了解,他認為他現在是得到最美滿的一刻,最超越的一刻,他認為他很幸運,他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很可憐,他認為全世界的人都很可憐,只要沒有聽到一貫道,都是很可憐,沒有被點,沒有被點。所以這種無知的眾生無知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悲哀到極點就是這樣子。所以說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行持即得就是說真經不在文字,你一直修行就好了,【此乃權實不俱。】權就是立一切法,實就是空一切法,壞一切法或者是立一切法,同時具足,權實二字,權實二法,【故偏於惡取空邊。】惡取就是說他執取一種,執著的空,否認的空,【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了智慧,你就有方便的智慧去解,如果你沒有智慧呢?這個方便就被束縛了,【有方便慧解、】你有方便法就有智慧跟他解答,【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他一直堅持應該要這樣才對,【或往劫已學。】或是過去劫已經有學了,【不假學、】不用學,不假學,不必借重著學,便能怎麼樣?【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這一句的意思就是這樣,不假學就是說他已經往昔無量劫以來已經很有學了,所以他不用學,而所行與大願都符合無過失,無過失,無任何的過失。底下:【賢首大師有十門料揀】料揀就是中藥店抓藥的,料揀就是分別的意思,選擇的意思,像在抓藥,要抓什麼藥?要揀擇什麼藥?好的藥抓幾兩叫做料揀,【聞教利益。】賢首大師有十門料揀聞教利益。【一、「舍教師心、巧偽誑惑」:】舍教師心,巧偽誑惑,背舍佛之教化,以自己的心迷了妄想的心,當做自己的教師,這個叫做舍教,舍佛陀的教化,師當做動詞,專門尊重自己的決定,妄想的決定,師心就是以妄想為自己的老師,所以說,【背舍佛教、以自心為師、自誑】就是欺騙自己,【誑他、自惑惑他。】自己迷還令眾生迷。【二、「背教質直、】這個質就是本性,第二個直就是剛強,違背了佛的教化,而且他的本質剛強難化,本性不是我們那個本性,是性質、個性,直就是剛強,你怎麼教他,他就是要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簡單講就是不聽師父教化的徒弟,不聽教化的徒弟,你跟他講:你這樣修沒有用的。他認為精進就有用,錯誤的苦修是一點幫忙都沒有,師父再三地勸告他,他不聽,所以說【苦修無益」:】修苦行,結果修那個沒有用的苦行,吃苦沒有目的叫做苦修無益,吃苦又沒有目的,達不到成道的目的,叫做苦修無益,【雖無誑惑、】雖然沒有猖誑的迷惑,【本色直爽。】他的本性就是這樣子,【以背教故、盲修瞎煉。】再來,【三、「習教不解、以求名利」:學】習到佛的【教】化【不】了【解】經典,【教義宗趣、】都不了解,怎麼樣呢?【故】就是所以,【傍】就是靠。傍【佛】就是靠著佛【以求名利。】美其名(曰):我出家當法師,我出家當法師,我受菩薩戒,我受五戒,我懂得因果的人,你跟我的會,我一定不會倒你的,我一定不會倒你的。結果惡性倒閉,倒會有兩種:一種是真的沒有辦法,一種是惡性倒閉,故意倒閉的,沒有能力,倒,情有可原,沒有辦法,他被括走了沒有辦法。他惡性倒閉,你看,傍就是靠,靠著佛以求名利,尤其是發心不正的出家人,發心不正的假出家,所以那一天國防部為了十月的慶典,十月的慶典,為了要播放錄影帶給國外的僑胞,要讓他們了解今日的宗教,佛教的情形,他們特別來訪問慧律法師,就是我本人,來訪問。他問:請問法師,什麼是假的出家人?假的出家人,他的定義是什麼?我說:問到我這個妥當了,這個如果問到別人,不曉得要怎麼回答。我說:這個很簡單,第一、發心不正,不算真正的出家人,譬如說他是外道,我要破壞佛教,沒有辦法,我要先現出家相,我要先現出家相!出家以後結果不弘法不修行,不普度眾生,結果整天都在毀謗出家人,穿出家衣服講的不是正法,貪名奪利,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就算他去受三壇大戒,受出來有燃三點或是十二點,那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為他發心不是正確的,他外表看起來是出家人,所講的是邪法,整天就求名求利,貪求供養,他也不想拿出來印經,或是利益眾生,他不辦利益眾生的事情,他所作所為都是違背因果,你說他怎麼算是出家人?再來,就是自己剃度的,沒有受過三壇大戒的,這個從初發心來論斷,他不是真的出家人,現在從外型來論斷,他沒有中國佛教會受戒的證書,或者他沒有三壇大戒受戒的證書,他沒有經過受戒的儀式,自己剃度自己買一件衣服來穿,假扮出家人是最簡單的,這一套一、二千元而已,不是很簡單,理個光頭才幾元?理個頭一百元而已,又幫你洗三次頭。又問:這樣會不會痛?幫你洗得很乾淨,對不對?算一算全身穿的一千一百元就能夠假裝出家人了,實在很簡單,對不對?所以說那個也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此傍佛以求名利,藉著佛來求名利,我們如果是講堂的法師,我們內心要注意,出家的功德無量,所負的因果也很大、很大,你只要吃不修行也不度眾生,自私自利,整天都在名利裡面打轉、攀緣,你痲煩大了。【四、「逐文讀誦、直心無益」:】逐文,跟著文章,跟著文章念,直心無益,迷迷糊糊,迷迷糊糊。【讀而不解其義、】雖然這樣讀不了解它的意思,也不聽人家講經,【故不得益、】什麼意思他都不知道,問:師父,《楞嚴咒》說有那種橫摔直撞的。我說:你讀得對不對?(咒文)橫摔直撞,聽眾生在講會昏倒的,聽說那個咒很靈驗,我們如果橫摔直撞很靈驗,他不懂。【而得種福、然不可不求解。】所以,他有結經典的緣,所以稍微有福,但是我們應該要了解佛經,因此聽經要列為最重要的一個課程,聽經聞法,不論你懂得你還是要來聽,增加印象。【前四全不可依。】不能依照那樣來修,【次五從淺至深、】次五就是後面,五、六、七、八、九,前四,一、二、三、四,前面四個不可依靠,次五就是說接下來的,五、六、七、八、九這五種,從淺至深,【隨根悟入皆革凡】革就是改,改掉凡夫的心,【成聖】成為聖人,【之方便。】法。【第十一門,】那個不是第十一門,是第十這一門,【方為究竟。】這才是究竟。你不要讀成第十一門,那個是錯誤的。【五、「讀而分解、】讀但是了解一些,了解,【多讀少修」:隨力隨分、少修非完全不修。故不致落過、有少許功德。六、「博文約義、】博文就是看得很多,約義,約就是簡單化,把它的道理簡單化,【取義專修」:】取這個最簡單的義理專修,【博覽三藏十二部經典、而收義甚約。】收義就是集中這個道理很少、很少。為什麼?【知惟一心法、】說來說去都是心的問題而已,所以,【取意而專修之。】就是納歸一心。【七、「得意唯修、】得到這個意而尊,唯修,不必再藉著語言,【不復尋言」:得意即修、不復討論文字。古時宗門大匠、必有得意之善根、不須聞教。如六祖大師不識字、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不必藉著文字,【以上六七二門皆判入頓教之機。】頓就是不經時間的長短,立刻覺悟叫做頓。【八、「得旨稱性、依教修行」:旨即義也。】意思是說得到了佛陀的精髓而合乎這個本性,依照本性所起的教而修行,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所有一切法都是本性,旨就是說它的道理,【義是教中之義。全法即性、】所有一切法,就是會歸到空性的本性,【不同棄教。】不同於頓教的教育語言跟文字,教就是語言跟文字,棄教就是放棄語言、文字,這個不必,所有文字、語言不壞實相,所以說不同棄教,不同於頓教的放棄,這些文字、語言【學教即修行、即行解不二也。】行跟解不二。【九、「持教觀理、不滯不著」:】持佛的教化,秘密地觀照這個道理,也不滯,不會被影響,滯就是停,也不著,不執著,【理即真空理。持教不礙觀理、】教和理是無礙,所以,【觀理不礙持教。】有的人說只有聽經聞法。師父,你都只重視講經,怎麼不教人家修行?他把聽經聞法當做不是在修行,這是很悲哀的,所以那一天有一個女人,老女人寫信給我,說我只是講經弘法,這樣叫做誤導眾生,她說像外面都在打佛七,打佛七一直打一直打。我說:那個才叫做誤導眾生,你只有念佛你怎麼知道是什麼?什麼叫理一念?什麼叫事一念,什麼叫放下?什麼叫做真正的精進?精進佛七是什麼?精就是純,沒有妄想,進就是不退,你沒有妄想而精進不退,叫做精進佛七,你搞清楚。不是一天到晚碎碎念,念佛,念得自己也搞不清楚念什麼東西,可憐、悲哀,還寫信來罵我,老女人,寫信來罵我,說我誤導眾生,可憐,悲哀到極點,她的觀念就是念佛叫做修行,講經不叫做修行,所以說持教觀理,不滯不著,一念覺馬上就得本心,沒有教理你要怎麼修行呢?對不對?你沒有眼睛要怎麼走路呢?像瞎子要走往哪裡?【十、「理教俱融、合為一觀」:】道理和佛的教化統統圓融,合為一觀就是沒有所謂的理,也沒有所謂的教,意思是說教即是理,理即是教,道理就是教,教當下就是理,沒有分開來。【此門方為究竟、即教即理。三藏經教、是標月之指、】指就是手指,說月亮在那裡,標月就是我這隻手指月亮在那裡,是要你看月亮,不是要你看這隻手,我說月亮在那裡,你在這隻手上找:在哪裡,在哪裡?這裡沒有月亮,真是傻死了,我叫你看月亮,真理在那個地方,佛法用文字要叫你悟,悟到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你只在教義、教理裡面執著,對不對?所以說月亮在那邊,我的目的是叫你看月亮,不是叫你看手指頭,講經說法的目的是叫你悟,不是叫你在文字裡面打轉,你弄清楚,所以說標月之指就是說標示這個月亮的位置這個指頭,【不可執指為月。】不可以說這個就是月亮,我如果說月亮在那個地方,你說月亮就是在這個指頭,完了。不可執指為月。【此語為執教者說、】這句話就是執著教來說,【若定要教外得旨、則聞經證果者、皆誑語耶?】這個怎麼說,如果教外還有一個什麼?還有另外一個宗旨,則聞經證果皆誑語,為什麼?聞經證果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教外如果還有法的話,意思是說教當體就是法,有的人聽經聞法馬上證果,這個不是誑語的,事實就是這樣子的,意思是說教外還有道理的話,聞經證果就變成騙人的,意思是說不可能,教本身就是理,當下就可以證果,不必要教外還有一個道理,教的以外沒有道理。底下:【依前四門而行、是自害害他。依次五門修行、從淺至深、隨根性悟入。革除凡夫之心、轉為聖人之心。末後一門、方為究竟。如是修之、即等同普賢菩薩。學佛法人之病甚多。或棄教師心、】放棄佛的教化,師心就是按照自己的妄心,當做老師叫做師心。只有尊重你的妄心的話,【而以法門誑入。】來欺騙眾生,【或背教苦修、不得實益。】實在不能得到利益。【或習教不解、】習教不解,只有常常教自己去看,卻不了解,不了解。我有一個徒弟出去,徒弟出去,我叫他不要出去,他卻出去,出去,他說:在這裡沒有時間看書,出去外面自己修行,自己修行現在卻整天閒著,整天閒著。我問:你整天可以看書。他說:看不懂。想要用功卻看不懂,徒弟就是這樣子,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厲害,他出去繞一繞,繞一繞,他不知道他很可憐,不知道,人真的很奇怪,師父一直慈悲地勸告他,說:你不要出去。跟他說你要親近師父,我雖然不是佛或者是菩薩,至少我經典看得懂,我懂得的告訴你,你在這裡五年、十年,你把師父肚子裡的東西先學會,這樣百勸不聽,不要就是不要,對不對?硬要出去,現在去繞一繞說要回來了,對不起,我這裡不是hotel,我這裡不是旅館,說回來就回來,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不行,不能讓你這樣子。所以我常常說:我們這些出家的徒弟,如果你要跨出去文殊講堂,你要想七天七夜,想妥當了再出去,你考慮清楚,要考慮清楚你才出去。所以我常說人為什麼這麼悲哀,我在佛門已經十七年的經驗了,為什麼這麼慈悲的師父教導你,告訴你不要輕舉妄動還不聽,那有什麼辦法呢?他以為外面的世界有多好,結果外面掛單三百元,肚子一痛不夠打一針,也不知道跟誰拿錢,結果出家以後還要回家拿錢,要不然沒錢,連坐車也沒錢,外面掛單三百元,三百元。因此我們要了解,學佛人的毛病很多,他就按照自己的妄想心,以法門誑人,所以背教苦修,自己要修不得實益,不得實益。我常常跟徒弟說:你們今天聽師父講課的,一句話是十七年的經驗,是看完《大藏經》的人,他內在的經驗談,你可以用很短的時間聽經聞教,你就可以得到很實在的利益,你又為什麼要東奔西跑,很奇怪,或習教不解,【依傍佛法、而求名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只徒捏著鼻子哄眼睛、】捏著鼻子哄眼睛就是,鼻子捏著哄哄眼睛,騙騙你的眼睛而已,【生死如何能了。有深信心者、決不自騙騙人、而得進步。既得進步、自能除障。五無間業者:】什麼叫做地獄的五無間業呢?【「一、受生無間」犯五逆罪舍此報身、不間隔時分、即受地獄果報。】即受地獄果報,不間隔時分,所以我們人你注意看,在世作惡多端的人死得很痛苦,死得很痛苦。要死時牛頭馬面這樣拖,這樣摔這樣搞,當然有一種是前世的業,臨命終不好死有兩種:一種是前世的業,像玄奘大師他痛苦而死,玄奘大師痛苦而死,但是那是無量劫的報應,一剎那之間就沒有了,玄奘大師一斷氣之後,面相完全非常、非常地安詳,跟一般的死法不一樣,一般要死時一直摔,摔到要死的時候臉變黑,口吐白沬痛苦,大師是因為當國王就魚肉人民,所以他無量劫的惡業,因為他做大法師翻譯經典功德無量,所以他剎那間的果報,地獄之報去除,地獄的果報去除了,不然他要下地獄,這是一種。所以一種是聖人的痛苦的臨命終的果報,一種是凡夫痛苦的臨命終的果報,戒賢大師也是很痛苦,戒賢論師,玄奘大師的師父也是很痛苦,腰部都長蛆,長蛆,他痛苦得一直要自殺,菩薩示現叫他不要自殺,所以說我們地獄的果報,是說凡夫沒有修行的人,造五逆罪的人不是大修行的,大修行人,有時候臨命終會受果報,像迦留陀夷,迦留陀夷他今生會死得那麼慘是為什麼?就是好色,就是好色。迦留陀夷從來不破戒的,迦留陀夷就是因為他很喜歡女眾,他如果看到很喜歡的女眾,他都常跟在女眾後面,就是因為他這種不好的習氣,迦留陀夷怎麼死的呢?我現在講給你聽,這個說起來是很有趣的一個因緣果報,不要說很有趣,迦留陀夷很好色,不過他絕對不會破戒,他雖然在女眾的旁邊,但是他不會去碰到她,但是他很喜歡看女眾,他無始劫以來,有一次佛勸告他,說:你要遠離女眾,遠離女眾。結果他不要,勸告他,他不聽,常常看女眾,常常接近她,最後他的果報很不好死。有一次他出去,走、走……,走到半路撞到一個女眾,這個女眾剛好去搞外遇,你知道嗎?並不是迦留陀夷,那個女眾去討客兄(找情夫),去討客兄,這個客兄剛好跑、跑……,跑到哪裡?跑到迦留陀夷的面前,這個女眾剛好也跑到迦留陀夷的面前,人家要打這個客兄,因為要打這個客兄的時候,看不清楚到底是誰,到底是誰,這個女眾,以前是迦留陀夷所追求的,現在偷討客兄,意思這樣你聽懂嗎?迦留陀夷很欣賞這個女眾,這個女眾去討客兄,這個客兄跟這個女眾剛好跑到迦留陀夷面前,結果人家拿木棍要打他,拿鋤頭要揍他,結果那個男的躲到外面去沒有被抓到,沒有抓到的時候,這個女眾站在迦留陀夷的旁邊,因為他喜歡看女眾,結果他(抓外遇者)說:你偷到哪一個?偷到哪一個?她就指迦留陀夷,迦留陀夷硬被打死,活活被打死,他的果報就是離不開女眾,死得很悽慘,死得很悽慘!其實不是偷到他,如果說偷到他被打死,那就沒辦法,偷到的是他,其實並不是,這個女眾無法推卸責任,就說:是他(迦留陀夷)。就這樣活活地被打死。經典就是這樣寫的。看得頭昏眼花的,最毒婦人心,連出家人她都這樣害他,這樣害他,她如果不要說是他(迦留陀夷)。他就不會被打死,說真的是他。她想:我已經沒有人可推卸了,得隨便說一個,就說是他。實在有夠倒霉的,我看到那個經典看得很生氣,我說都已經證到了阿羅漢果了,也不會飛,飛,那個時候飛不起來,業報現前飛不起來,都喪失了。神通抵不過業力,你們這些我在跟你們講,你們要稍微注意聽,聽懂嗎?不要靠近,我跟你講不要靠近,那個不是好東西,你要注意!要不然會被打死。人家討客兄你也被打死,這下就糟糕了。所以說這個果報就是一種警惕,一種警惕,警惕!所以為什麼我們這裡堅持不要男女眾共修,這裡純粹是住男眾的,這人我們有很大的原因,很深的原因。再來,所以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說受生無間。再來,再來:【「二、受命無間」】受命無間就是【地獄化生身受苦、死一身又化一身受苦。】地獄化生身受苦,死一身又化一身受苦,就是說一個身體死,另外再變一個身體,就是不斷。【「三、身遍無間」身稱地獄之量、】稱就是和。地獄有多大身體就有多大,【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各不相礙。】各不相礙不是神通,受苦都有你的份不能取代的,一個人去地獄也是這樣,就算一百萬去地獄也是這樣,業力使之然也,業力不可思議,你說神通不可思議,業力也是更不可思議,業。【「四、受苦無間」忽焉銅床鐵柱、忽焉鑊湯爐炭、無時間斷。】鑊湯就是下油鍋,爐炭就是下去烤,像烤番薯一樣,像烤番薯。以前我們小時候人家烤番薯,用一個甕裡面吊鐵線勾著番薯,都烤竹山的紅番薯,他都喊:紅紅的番薯好吃,好吃,好吃。像爐炭那樣烤,小時候都常常如此,常常如此。從前小時候常常喜歡吃什麼,喜歡吃豬血糕,豬血糕,因為不懂,喜歡吃豬血糕,豬血,滴鮮血,豬血跟米一起炊,炊一炊沾花生粉、香菜,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以前拿銅罐去換麥芽糖,咚、咚……麥芽糖,銅罐、破銅爛鐵拿來換,紙張。我學得像不像(師父笑),這是真的,拿來換。咚、咚……麥芽糖。拿到的時候不堪等待就咬下去,拉出來很長一條(師父學用手從嘴巴向外拉得很長),沒有辦法。【「五、受報無間」受地獄果報。當受一中劫(即廿增滅劫。)有此五無間業、聞此普賢十大行願功德、速能除滅。】你看,你造五無間罪的業速能除滅,【有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能消除。惡鬼遠離、則得善鬼之守護。修行之事、同是一事、而功德不等。總要有深信心。稍有虛假、即不得益、莫謂佛法不靈。

○巳二偏舉一行廣顯眾德二、庚初舉一行

【經】是故若人誦此願者。】寫也好,誦也好。

【記】此讚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功德之大。以功德大故、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偈、即有無量功德。偏舉一行者。偏舉誦之一行也。背本能誦即兼受持也。

○庚二廣顯眾德三、辛初通明五果五、一增上果

【經】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雲翳就是烏雲遮蔽,月亮離開烏雲的遮蔽,這樣月亮就看得很清楚,【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記】增上果者。謂誦此行願為因、果上遇一切善惡境、皆使此行願功德增上。此果有二:一惡法不能障此行願故。行願得增曰增上。】行願得增叫做增上。【二善法能與行願之力曰增上。又誦普賢行願功德、即善法加增、是與力之增上果也。行於世間、無有障礙者。若誦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在世間修行、不為惑業苦三障所障、】但是這個要實在地去做,【是不障之增上果也。】底下更不得了,底下更不得了!

○二等流果

【經】【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不得了,誦十大願王就能像普賢菩薩具足三十二相。

【記】等即同類也。謂因果相等。因誦普賢行願品、故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之相。即普賢因、得普賢果也。】【

○三異熟果

【經】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這個就是談到異熟果。

【記】異熟果者。】異熟果就是我們八識田中經過一段時間會成熟,叫做異熟果。【從因感果、異時成熟、異處成熟、異性成熟也。】異時成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異處就是另外一個地方,異性就是會變化,因跟果不一樣。底下,前生就是前世,【如前生誦行願之善因。今生受報曰時異。他處誦行願之善因、此處受報曰處異。】就是地方不同,【誦行願是善性、所得果是無記性、】果報無記性,果報不能論善惡,因是善惡,果為無記,因論善因、惡因,果就是受的果報無記,你說現在人是善是惡呢?人已經受果報了,不能論是善是惡,我們前世是受到善果,沒有錯現在是果報,你現在做人,殺人那是惡,救人那是善,所以在因地上來講他有善惡,在果報來講我已經還了,所以我今生今世做人,我已經在還這個業了,這個不能論善惡,所以說所得果是無記性。【曰性異。勝族即貴族也。依佛法說。以生佛家、常為佛子、勝他種族曰勝族。

○四士用果

【經】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這是士用果。

【記】士即是人。用者力用。如農人耕種工作、所得糧食果報也。約修行說。人以修行功用、所得果報、曰士用果。】士就是修行人,修行人所得到的作用,叫做士用果,【破壞惡趣、遠離惡友、制伏外道、皆誦普賢行願品之力用所得果報。

○五離系果

【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這個叫做離系果。離第果顧名思義就是離開束縛。

【記】離系果者、煩惱能系縛法身慧命。】所以,離系,離開束縛叫做離系果,【今能脫離煩惱、即離系縛也。亦誦普賢行願品之善果。】底下這一段我讀一下,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下次再來做解釋。這一段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你注意看,誦普賢行願品十大願有什麼多了不起的地方。

○辛二別明淨土果二、壬初顯法功能

【經】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諸根就是六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威勢,你當什麼大官,【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因為這是根據以前的富人、大臣所乘坐的,現在是賓士轎車,所以,【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人要死什麼都沒有了,【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唯此願王就是十大願王,【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看這個十大願的力量有多大。「又復是人臨命終時、」就是說我們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就是六根,「悉皆散壞,」人死後身體會爛會壞,剎那間六根都沒有作用,「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你那些好朋友、父母、太太、先生都得分離,所以我常常說,我們眾生愚痴就是這樣子,今天我們沒有聽到佛法沒話講,今天我們為什麼這麼愚痴,愚痴到父母死了在旁邊一直哭,人死後,才在旁邊一直哭一直傷心,活著的時候,怎麼不走修行這條路,怎麼不會想到有一天我也要躺在那個地方。今天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紛爭、鬥爭、相罵,名、利、一切的執著,為什麼我們都不會觀照死的那一天那一剎那之間,我們要往哪裡去,我們迷迷茫茫,所以我們如果有學佛的人,就知道諸根悉皆散壞,眷屬都要離開,再怎麼愛的人都要離開,「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你當國王躺在那個地方,你照樣爬不起來,國王歸國王,那個時候國王、皇帝包括總統都用不著,所以說我們人死要留德,德要怎麼留呢?我們人剛好相反,你如果在世一直施捨,百年後人家對我們,你的德就存在,就是說施捨培養德,貪著就損德,你今生今世只為了我們好,一直只為我們自己一個人好,如此到我們百年後,這口氣要斷的時候,別人對我們就不一樣了,所以說一切威勢都會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就是你的左右手叫做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象馬車乘就是說佛當時在說法,是以最富有的人來做解釋,因為那個時候印度有象有馬的人算最富有,出去騎象騎馬的人,坐車,車就是馬車或者是象車(騎象),這個算是很富有的人,如果現在的人坐象出來,會被笑死,那頭象怎麼會跑得比人(坐車)快,對不對?倒是力量比較大,是因為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沒有車子所以他就這麼說,佛當時在世如果有車子,他一定說:宮城內外,賓士、jaguar、好馬七四七,一切無復相隨,佛一定會這樣講。象馬車乘就是說,他很富有不是象要不然就是馬,那個時候沒有賓士車,一定會說勞斯萊斯。那一天我看閉路電視增加見聞的時候,我才知道勞斯萊斯一輛多少錢,日本人買的,一輛定價五千萬日幣,以前我不會讀,讀作五千萬丹,他們元的簡寫讀成丹,五千萬除以五剛好一千萬,一千萬元台幣,勞斯萊斯,會煩死的那一種叫做勞斯萊斯,我看到裡面的說明,我覺得眾生可憐,就是悲哀到極點,節目拍攝的是一個有錢人沒有結婚,去買一件和服多貴,你知道嗎?和服,你們聽過嗎?後面一顆饅頭那一種叫做和服,那一顆不是饅頭是什麼?裡面包那一包不曉得做什麼,怎麼那麼痲煩包那一包,來就好了常背一包背在後面,一件和服多少呢?一千五百萬的日幣,除以五剛好三百萬台幣,那一件衣服剛好三百萬,一件和服剛好三百萬,結果影片裡的那個有錢人,總共有十億,和服,十億,台幣現在算台幣,十億剛好可以開一間百貨公司,那個人五十多歲了實在很醜,醜得到現在還嫁不出去,她是暴發戶,她在東京蓋十棟樓房出租,蓋十棟樓房出租就收房租,因為很醜嫁不出去卻很有錢,這部片子叫做《大富豪》。她多可憐,多可憐,有錢人,整天就是不曉得要做什麼?勞斯萊斯,買和服,整天,實在很悲哀,然後記者去訪問她,她說:我忘記戴我的戒指。手一伸去拉開抽屜拿戒指戴上,記者問她:這隻多少?這隻多少?只是一顆藍藍的這樣而已,鑲起來這樣子,只是這樣一顆,好像足足要三千多萬日幣。我說:戴那個也不怕手被剁掉。所以說我們眾生今生今世如果沒有聽到佛法就慘了,就慘了,他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一件和服幾百萬也買,對不對?勞斯萊斯,煩死的那一種也買,出去就聲望很高。「珍寶伏藏、」結果拿出來整箱都是鑽石,「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就是都帶不走。聰明的人一定把財產布施光光,聰明的人留下的就是一個清高、慈悲跟德。我再重複跟你講一遍,沒有一樣財產是慧律法師的名字,統統財團法人的,所以說我們早就了解。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死了什麼也帶不走。「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只有這個十大願王不相舍離,所以,「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在任何一個時間,「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切時間,因為你有願,你讀誦這十大願王,你一直要求生極樂世界,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跟諸位講一句很貼切的話,這四行哪一句最重要呢,你看倒數第二行,「唯此願王不相舍離」,這個願王就是十大願同時你發願要求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兩三地勸告徒弟,你如果要念佛內心一定要兼具我一定要往生,一句佛號念到死,莫換題目,如此說來你到臨命終就真的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不相舍離。但是我看這個很難,為什麼很難呢?還是我很相信的學生,還是徒弟,他才離開善知識沒多久,對淨土法門沒有深信沒有也解,一下子就退轉了。

【記】謂誦普賢十大願王功德、得生淨土之果。不同偈頌、屬淨土願。十大行願是最大行願、故曰願王。人當舍壽之際、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引導其前。】只有這個願王不會離開你而已,一切的時間都引導我們向前,【臨命終時、引至極樂世界。約華藏世界言之、極樂世界、不唯在一華藏世界中、亦即在一世界種中。學《華嚴經》人、】意思是說極樂世界就是在華藏世界之一,華藏世界的大,就更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大,無量無邊的大,也就是說華藏世界有多大,我告訴諸位,兩百一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個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分之一,其中一個而已,意思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不唯在一華藏世界中,亦即在一世界種中,世界種。學《華嚴經》人,有的人【有不善游】就是不了解,【華藏莊嚴世界海者、不願生極樂世界、願生華藏世界。豈不知】就是你並不知道【極樂世界、仍在華藏世界正中之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中第十三層耶。】我現在講,你們把筆放下注意聽我說。我現在講什麼你要注意聽,我現在要開始做比喻,你要注意聽,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地球繞著太陽轉,地球如果以喜馬拉雅山為主,以前是說日月繞須彌山轉,其實,也有公轉,也有自轉,現在我們以太陽為主,以太陽為主,太陽有九大行星圍繞,說太陽不動其實不對,以每秒鐘二十七公里在移動,只是它的移動是帶著九大行星在移動,它的移動不像地球這樣繞著太陽這樣轉,是太陽為中心像碟形的,九個行星整片這樣移動,這樣你知道吧,像整個盤子在移動,太陽在中心地球一直轉一直轉,月亮也一直轉整個這樣繞,太陽畫一個中心點,在一個宇宙的中心點,整個九大行星繞著太陽,整個九大行星都在移動,都在移動,簡單講太陽講恆星是方便講,就九大行星來講太陽它是恆星,但是就宇宙的某一個中心點來講太陽也是行星,知道吧。好,這個觀念先建立以後,以這個太陽係為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一千個太陽系叫做小千世界,一後面三個零乘以一千倍,就是十的六次方個太陽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乘以一千,就是一千乘以一千就是中千世界,再加起來,一千乘以一千乘以一千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簡單講就是十的九次方個太陽系的星球,這樣知道吧,一後面九個零,九大行星加太陽是十個行星,九大行星這樣子,以太陽來講加下來,有的人是發現到十一個行星,就以十個行星來講,以十個行星來講,就是說太陽系的一千倍叫做小千世界,再乘以一千倍叫做中千世界,再乘以一千倍就是大千世界,這樣就是說一後面九個零乘以十個星球,就是總共有十的十次方個星球,做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方便講,方便講,因為佛當時在世講這個世間,和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宇宙觀不太一樣,但是因為以現在的觀念就比較好了解,也就是說十的十次方個星球這麼多的星球,叫做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你注意聽,十的十次方個星球當做華藏世界底下的一個範圍,十的十次方個星球,所有的星球粉碎成顆粒微塵,像麥粉那樣,就是把它磨成粉末狀,算說一後面十個零所有的星球把它磨成麥粉,一粒麥粉當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的最下面一層,華藏世界最下面的這層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星球的顆粒微塵三千大千世界,你們到底聽懂沒有?聽懂。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有沒有聽懂,我一直講一直講一直接下去,這樣只是一粒而已,第 一層世界,第一層。然後再上來,兩個,兩個,兩個就是二乘以十的十次方個星球,就是這麼多顆,兩個三千大千世界,二乘以十的十次方個星球,這麼多的星球,把這麼多的星球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三千大千世界構成華藏世界的第二層,你知道嗎?然後再來三個就是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第四層就是四個三千大千世界,到第十三層就是十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華藏世界剛好一二三,最高是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最底下是一個,所以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剛好二百一十,上底是二十,下底就是一,梯形就是上底加下底,二十加一,乘以高,高就是二十,乘以高除以二,除以二,對不對?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是不是這樣子?梯形也不會,這個這麼簡單,國小幾年級就會算了你不會算,所以一二三,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加七加八加九加十,一直加,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心算得到二百一十,二百一十華藏世界這樣有多大,華藏世界就是二百一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十的十次方個星球,二百一十個三千大千世界乘以十的十次方個星球,粉碎成顆粒微塵,如是等顆粒微塵的數目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個華藏世界,十個華藏世界構成一個世界海,那個沒有辦法算的,根本就不是叫做天文數字,根本沒有辦法算,不像一貫道所講的一個天堂一個地獄,或者隨隨便便講講,如果講到華嚴的世界,你聽了都會昏倒,這個你要怎麼樣用電腦來打,我問你,你要怎麼樣用電腦來打,你不要說多少,單單我們旁邊這個公園你用一根鏟子把它鏟起來,就 樣抓一把就好,嚇死了,看有多少?我為了這個觀念翻過多少書,我去問一些老法師,老法師說:不知道它在講什麼?我去問法師,法師說:我也看不懂它在說什麼?乾脆我自己……我勤學、好學,就開始一直翻,翻資料,到現在才有辦法講出這個觀念,看多久的時間,不然不曉得在講什麼?第幾層,第幾層,懵懵懂懂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問老法師,老法師說: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看它看不懂,他不知道,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一代不行,下一代一定要了解的,所以你只是聽師父這樣簡單地說明這個華藏世界,我就要花四個月的時間去找資料,去找資料,為什麼叫你們要聽經聞法,不要請假就是這樣子,現在再講你們就輕鬆了,再下去就很看活了(輕鬆),輕鬆,說了你就知道意思了,以後看華藏世界就知道了。第十三層就是十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顆粒微塵,每一個顆粒微塵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並排在第十三層。再來,再來,如此一來看起來就輕鬆了,所以說願生華藏世界,不願生極樂世界,願生華藏世界,豈不知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乃是在華藏世界正中間,華藏世界正中間的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第十三層,世界種,世界種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擴大,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種、世界海,然後華藏世界這樣子,一直推論一直推論這樣子。這就說到世界種的第十三層,第十三層,【娑婆在十三層。此層有十三主剎。】就是十一個主剎,十三個圓圈圈,每一個圓圈圈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粉末狀,那麼多的數目,【即有十三佛剎塵數伴剎。】這樣你就知道十三個佛剎塵數伴剎,伴剎就是互相圍繞叫做伴剎,【極樂去娑婆只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的沙,十萬億的沙,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樣十萬億而已,如果要十萬億,我們公園旁邊鏟起來,就超過十萬億了,真的,旁邊鏟起來超過十萬億的沙,一粒一粒這樣算,所以你說佛的那一種智慧,那一種胸量,那一種最究竟的覺悟,你看佛的境界大到什麼程度,我們現在光是一個地球發射這個人造衛星,發射,阿姆斯壯說:我的一小步就是人類的一大步。只是去月球而已。兩千五百多年,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已經講這個天文數目,遠到你無法去測量,我們人類的科學怎麼有辦法跟佛的智慧相比?根本沒有辦法比。底下,所以極樂世界離開娑婆世界只是十萬億佛土而已,【娑婆一個主剎、】娑婆世界一個主剎,【有一剎塵數伴剎。】娑婆世界有一剎塵數伴剎,一個娑婆世界就是十的十次方個星球,【十萬億又豈在剎塵數外耶?】所以十萬億說起來也是很近。【所以要生極樂世界者有四義:】有四種道理:【一者、極樂世界即在華藏內故。】這樣就看得懂了,極樂世界就是二十層華藏世界裡面。【二者、為令修行眾生專心一處故。漫說一華藏、】漫說就是廣說,廣說一個華藏世界,【即一城猶有】東南西北這樣分,【東西等分。三者、西方阿彌陀佛、與此土】娑婆世界【眾生有緣故。四者彌陀即本師故。】本師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本性相同。【又者生極樂世界有四句料揀。】有四句我們應該了解的,料揀就分辨清楚。你要分清楚四句,【所謂: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就是講方便,【如觀音菩薩之方便生、而不言何處去生。】去則實不去,因為法界本來就是我們的本性,生則決定生就事相來講有生,就事相來講我們人死後往生極樂世界如此確實有生。去則實不去,其實沒有去,為什麼?法界等同一體哪裡有來去?法界等同一體哪裡有來去?根本就沒有去。所以如觀音菩薩之方便生,而不言何處去生。【二、「去則決定去、】說要去,真的去極樂世界,【生則實不生。」】哪有什麼極樂世界生不生的,一切法本來就無生,【如普賢菩薩之方便引、普賢願為一切佛法王子故、】王子就是繼承佛陀的志向叫做佛法的王子,【亦回向極樂。】回向極樂。【三、「生亦決定生、去亦決定去。」】往生亦決定往生,去亦決定去,這個是說著相念佛的人,【如著相念佛之愚夫愚婦、執著去生極樂、】執著去往生極樂世界,【與執著生娑婆、】當然他要執著往生極樂,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差不多都可以說是愚夫愚婦的修行,因為都認為這是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是很好的,所以這樣也是非常好,寧願像愚夫愚婦那樣,像阿公阿婆那樣什麼都不懂,人家跟他講的時候,他就多少聽些經懂一些,聽久了多少也會跟人家開示,什麼叫做正知正見?有些老人家聽一些聽一些,聽到後來聽他跟人家開示,還真準,還會真厲害,雖然說六、七十歲多少聽一些,也不會搞錯真厲害,真厲害。我曾聽師媽跟人家開示,還開示得很對,真厲害,不簡單。聽久了也會開智慧,我真怕她跟人家說錯了,還真會講,還說得正知正見,真不簡單,不簡單,不簡單!所以說多聽經聞法就知道。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開悟,雖然我們執著有一個極樂世界,但是寧願如此,寧願執著有一個極樂世界,不願執一切法都是空,所以說「寧著有如須彌山,莫著空如芥子許。」寧可著有,寧可你執著有如須彌山,執有就是有因有緣有果,有因緣果報,就是說執著有的人,他還知道因果他會怕因果,怕因果,他會怕,他會怕因果,他要做之前,要傷害人家之前,他會怕,有一天我會受報應;如果著空的人,譬如說無因無果,我就隨便亂做,無因無果,統統沒有,一切法皆空,他就誤解了,誤解空的意思,空是建立在有的因果連鎖,空是超越這個因果,不是離開因果。你要注意聽:空是當體就有而超越這個有,而不能離開這個有才講超越,這樣空跟有就變成沒有關係了,空是不能離開有而講空,空是建立在所有的無常因果法裡面才講空,如果離開,脫離這個有,就不能談空,不能談空,叫做斷滅。所以佛再三地勸告我們,寧可著有如須彌山沒有關係,你什麼都執著有那還有救,莫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我們所說的芝痲那麼小顆,你如果著空就否認因果,就變成斷見,斷滅見,就完蛋了,所以說對空的道理,如果還沒有徹底,我們執著一個因果,我們總是不敢亂做,總是不敢做得太離譜。你執著極樂世界,和執著娑婆世界當然差很多,當然差很多,【其優劣何啻天壤。】何止天壤之別,極樂世界當然比較好。【四、「生亦決不生、去亦決不去。」】這就是就無生來講,這兩句是就無生來講,無生就是理,就我們的理體來講,就我們的理體來講,【此有二類:一者不信佛法之人;】他就跟你說:往生極樂世界誰看見了?誰看見了?其實問這一句話的人就是沒有信心,其實以我今天來看很多,被師父助念過的算百人以上了,算百人。上一次我去助念一個十七歲的,十七歲的就是白血球過多,白血球過多。白血球過多,他自己知道沒有辦法,空上十七歲的孩子後來才碰到師父,碰到師父!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都在阮外科來來去去,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建立這個講堂,我曾經去看過他,我教他念佛,念佛,拿錄音帶給他聽,給他聽,這個孩子很有善根很認真地聽,後來我跟他說怎麼樣怎麼樣,要有心理準備。空上孩子很有善根,讀高中,自己知道沒有希望了,就休學沒讀了,已經病得很嚴重,結果經過一年以後,我見到他媽媽。他媽媽跟我說:很感謝師父,很感謝,我兒子要往生的時候,他跟我講:我今晚上十一點有人要來接引我。說:長得怎麼樣?他說跟我們畫的一樣,就是西方三聖,跟畫的一模一樣。我就叫他觀想,拿西方三聖給他看,那個時候還沒有畫這個,那個時候有小張的,不張的,不是很大張,那個時候拿給他看,我叫他這個來在跟他接引。他就說晚上十一點,剛好十一點,剛好是子時,剛好是子時,清淨。他媽媽再三地感謝,感謝師父慈悲跟他開示,你看他學佛才多久,所以這種生則決定生,是決定往生,就是說你有沒有堅持到底,所以我們常常有誤會,常常有誤會,我信佛信愈久愈會往生,不一定,有的愈信愈退步,愈接近師父,然後他就看師父的缺點,他不看優點,然後就產生距離產生毀謗,產生輕視三寶,愈糟糕,愈糟糕!所以說,今天他如果能夠深信不疑,誰講的都一樣,依法不依人,這個保證百分之百。所以到最後他多厲害,白血球過多很厲害,整個口腔都潰爛,爛掉,都爛掉,都爛掉!不能喝茶用棉花,用棉花,用棉花這樣沾這樣沾,爛,膿爛。所以說,生亦決定生,去亦決不去。去亦決不去,這是指無生來講的,如果就事相來講確確實實是有,因此你如果沒信心,我常常說我們不會比廣欽老和尚更行,不會比澫益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更行),他們每一個都叫我們念佛,我們人很奇怪,他自己喜歡這樣撞這樣撞,就喜歡去碰到好談神通的,好談神通的。人家對他說,他就跟去了。那個怎麼樣,他在夢中見到佛,或是空中見到佛,或者佛如何來跟他說法。我說:那是自尋死路,那是自尋死路。我們人要堅持……以祖師大德所說的,堅持淨土至死不渝,我說這個百分之一百萬往生。我現在跟你說一句話,非常良心的,今天你聽到佛法,你中要聽我的話,你堅持早課、晚課,你簡單做一下,如果很忙要不就騎著機車:阿彌陀佛……,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路念過來,你從家裡來聽經一路念過來,今天你聽我的勸告,要堅持到底,直到你死如果沒有往生,我願下拔舌地獄,真的,這樣算的發的願夠毒了,也很敢對你負這個因果,你堅持到底,正知正見,你到死都不要改變你的方針,保證隨便也有中品的,不然也有下品,要不然隨便抓也有一品,不會那麼倒霉抓沒半品,他就怕……沒信心,沒信心,念到一半就去持咒,念到一半就去禪坐,多少念一些,那邊跑,那間道場跑,這裡也跑,跑來跑去跑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直到要死的時候發現咒語用不上,什麼金剛上師用不上,或者其他的禪師用不上,才發現到,我沒有聽慧律法師的話,錯了,來不及了!青面獠牙已經站在旁邊等了,來不及了,你平常沒有念佛願力不會配合,佛來你也不去,不配合,每天在打電報,這樣臨命終就沒問題,所以不是時間的長久,決定,三個月就往生。【二者已悟無生忍之人、】已經覺悟到無生法忍的人,【法身遍滿法界故。生即無生、去即無去。】當然這是法界。【普賢菩薩勸善財及眾生、誦《普賢行願品》、求生極樂、方便引人離苦得樂耳。若就至極而論。】就是究竟而論,【法界之樂、是極樂也。一塵一毛亦法界。】一塵就是一個顆粒微塵,一根毛,一根毫端也是法界,【況一極樂世界、非法界乎?願舍我法二執不違聖教量者、其善思之乎?

○壬二別明勝果二、初亦異熟果

【經】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還是佛跟你授記,看印經典功德這麼大,你看誦十大願王功德多大。「到已、」到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呢?「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記】別明勝果、】說明這個殊勝的果報,【即修普賢行願勝因之勝果報也。報有現報、即現世果報。有生報、即來世果報。有後報、即久遠果報。此生報也、】生報。當來之世,生報,【又名異熟果、】異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成熟,今天你認真念佛,念佛在你的八識田中,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已經告訴過諸位很多次了,我說:你們如果回去,自己一個人修行就不要,你用什麼?你放錄音帶,你放錄音帶。你要聽師父的勸告,因為你自己一個人念佛會累,放錄音帶,整天都放,有空就放錄音帶,念佛,一直念佛,這個念佛就是培養那個習慣性,臨命終一剎那就到極樂世界了,整天都念,整天整夜,被人說是瘋子也甘願,沒有關係瘋子就瘋子,瘋子結果能夠到極樂世界,你沒瘋才沒去極樂世界,對不對?所以說如果能夠往生,瘋子也沒關係,看你要怎麼說都沒關係,【如前已釋。到極樂世界、不但見阿彌陀佛、並見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諸大菩薩。梵語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普賢菩薩行遍法界曰普。】就是說他普度眾生的十大願是遍法界,【位鄰極聖曰賢。】他的位接近極聖,就是佛,接近佛這個叫做賢,【觀自在菩薩證耳門圓通、解六結、越三空、】這個就要在《楞嚴經》講了,解六結就是動、靜、根、覺、空、滅,是動、靜、根就是六根,覺,覺悟的覺,空、滅,滅掉的滅,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就是破除我空、法空、空空叫做三空,【獲二殊勝。】上啟佛陀之諸法,下化眾生的慈悲,得到兩種殊勝,這個在《楞嚴經》有講,這個地方要講沒有那麼多時間。【梵語彌勒此雲慈氏。】慈氏,非常地慈,仁慈。【內中有疑難處、所言疑難者、普賢菩薩引導眾生求生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上首弟子、到極樂世界固應見也。若此土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何亦得見?以菩薩已證法身、體普遍故、相用亦遍。】他的相作用也遍法界,【法身大士、】把筆拿起來,法身大士就是證悟本性的稱呼,證悟到平等性智的稱呼,叫做法身大士,簡單講就是明心見性,見什麼?見無相法,無相叫做法身,所以法身就是【無處不現身、】為什麼?因為他法界無身,無身,應眾生心為身,【故無處不得見。有大福報故。色相端正威嚴。性具修顯功德、悉皆得見。「其人」即誦《普賢行願品》之人。因誦《普賢行願品》功德、】剎那間【報終】就是臨命終,【彈指之頃、】一剎那,【即於西方蓮花化生。自見從蓮花化生已、即蒙佛授記、】蒙佛授記,佛就跟我們摩頂,我們現在給誰摩頂呢?給誰摩頂呢?給剃髮女郎摩頂,去就幫你理頭髮,有一陣子我的手扭到了,手扭到了不能彎,不然我的頭髮都自己理,自己理,後面都看不到,會留幾根下來像在拜天公,看不到。師父,你後面沒理乾淨。沒有辦法都理不乾淨,所以我現在理髮都自己理,那個時候扭到手沒有辦法,去拜託人家理,我理髮一定儘量選男眾,如果沒有男眾都選五十幾歲的,五十幾歲的。我沒有給小姐理髮的,絕對沒有給小姐理,都選最醜的,最醜的那種,很醜的,五十多歲當祖母的,當祖母的。那是不得已的,那個時候沒有收這些徒弟。再來,蒙佛授記就是摩頂授記,【當來於某世界成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上品上生生因、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至誠懇切的心,這個至誠懇切的心非常不簡單,至誠懇切的心就是理智、感情,達到了非常的平衡點,這個說我對佛非常地恭敬,但是同時具足無生,我們如果對佛恭敬,恭敬得念到佛就哭,那是感性,那個太感性了,太過感性了,至誠懇切的心,至誠心,所以至誠懇切的心就是感性跟理性達到非常balance,就是平衡點,他對佛非常地恭敬,而且他通達到自己也有佛性,一切法無生,自佛、他佛統統平等,你如果簡單就事相來講就是對佛恭恭敬敬,對經典恭恭敬敬,至誠懇切,每天都跪在佛陀面前拜佛、念佛、用功,求生極樂世界,佛你要來接引我,不然我要磕破頭,佛你要來接引我,不然我要磕破頭這樣子。像平因法師,平因法師,他是讀師大附中的,那個時候我是讀建國中學,兩個人晚上在圖書館都碰到面,所以平因師算是在高中大家在圖書館認識的,平因師讀書很厲害,他考上交通大學,他考上交通大學的時候,我就度他,我就度他,度他的時候他就信佛,他很偉大,這個孩子他就……平因師,他在大學就持八關齋戒了,就等於放棄課業,所以課業都隨便讀,讀交通大學他就隨便讀了,他是出家命就是出家命,很厲害,他一聽到佛法知道世間的學問都是糟糠,發個願他要出家,他親近懺公,我先剃度,我說:我先去,我先剃度,我先剃度你跟在後面,所以他差不多慢我四、五年,他慢我四、五年,學佛的時間比我慢,他在拜佛……,一開始他的個性很剛強,非常剛強,他以前的個性不是這樣子,所以他最近來那個一百八十度,不一樣,現在很謙虛人又很好,那個時候初學佛跟我一樣年輕氣盛,他很狂、我慢、驕傲,會讀書的孩子差不多都是這樣,會讀書,這個不是在讚嘆,差不多都是這樣,驕傲、狂妄、自負都是這樣,他考上交通大學是第一志願考進去的,他的分數能上台灣大學,不簡單的,他很厲害。他在懺公那裡拜佛,他拜佛拜下去都一定有聲音,(師父拿醒木擊桌面發出「咚、咚」聲)這樣子,懺公就跟他開示,那個時候就:見章,他叫做楊見章。他現在不在,我泄他底沒有關係。見章,要用功心地要下功夫。意思是說不必磕得這麼用力,平因如果來你注意看,那裡黑黑的那個就是拜佛的,他一天六百拜,很不簡單,我看得很感動,那個時候我跟他都在蓮因寺,看他在修行看得很敬佩,他耍狠招的硬拼,硬拼要求往生。那個時候心地法門不夠,拜得讓懺公很不高興。有蒲團他偏不拜,他一定要磕得很大聲,有一次拜得使懺公很生氣,他拜,拜得很大聲,懺公走過去,說:見章,來,這裡是水泥地比較大聲。比較硬,因為裡面是木板,裡面是木板。大殿鋪木板磕下去比較不會痛,你知道嗎?磕下去很大聲但是不會很痛,拜得師父很生氣,叫他不要這樣拜。見章,來,後面比較硬,後面是水泥地(師父笑)。意思是說修行不要耍狠招,只是一直要拼,一直要拼,拼要有方法,你知道嗎?要慢慢的,要柔和。所以後來才發現人家高僧大德說一句話:修行是點滴功夫,慢慢地煎,慢慢地熬、慢慢地來這樣、這樣,真的,所以懺公如果在拜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果睡眠不足的話,拜下去會睡著的,都不知道要爬起來,睡著了,拜到最後,怎麼都沒有爬起來,睡著了。慢、很慢,他就慢慢來,慢慢來,就是這樣子。所以高僧大德的話我們要聽,我們現在的人發至誠心都是很感性,聽到佛法,生死重要,我一定要拼生死,我一定要向前走,要用功,他就這樣拼這樣拼,拼到最後沒力氣,沒力氣。一個比丘尼,她聽到師父的佛法一下子就跑去出家,一下子就跑去出家,就說要閉關修行就跑到山上,跑到山上,她很感恩師父,後來有一天下山沒力氣了,修得臉色發白。我說:你怎麼修的?她說:我聽到師父的錄音帶以後發心出家,耍狠招一下子就剃度,就剃度,剃度,剃度以後就躲到山上去說不管生死都要拼,拜佛念佛,一直拼一直拼,她不知道修行是長久的事情,生病都不吃藥,就這樣一直拜,一直拜,她說要拜到死,結果死不了,死不了,結果搞得全身都是病,搞得婦女病都出來,赤白帶,赤白帶,赤白帶一直出來,月經不順,經期不調開始一直痛苦,跟人家說又不好意思,不說又很痛苦,要拼,都快死了,如果不拼,是這樣哀哀叫。這個就是錯誤的修行,身體都不管它。她的意思是說死也要念佛,沒錯,但是你現在是人,你要生活,這個就像我以前的觀念,以前的觀念。持午,就算會死我也要持午,持午,結果吐了很久,吐五年吐不死,也是沒有辦法,要吃,不然要怎麼辦?我們人在修行,久了就會改變觀念,所以要聽兩種人的話,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第二要聽有經驗人的話,師父如果跟你講的那個就是十幾、二十年累積的經驗,你要聽師父的好言相勸,你才不會步上錯誤的後塵,這樣你知道嗎?就是要聽,那個善知識兩三的跟你勸告,修行不是耍狠招硬要搞死自己,結果死不了在那裡,佛也念不出來很痛苦,不要這樣子。再來,所以說至誠心我們要善用之。【二者深心。】深心就是堅固不壞,永遠不改變,這個不是那麼簡單,深心如果用現在的比喻就是鋼釘釘入牆壁你拔不出來,那個叫做深心,用這種比喻印象最深,鋼釘釘入牆壁,再用榔頭釘進去,釘進去任你怎麼拔都拔不出來,深心就是到死你不要想改變我的觀念,我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死,看你有沒有我的辦法,對不對?我常說單單發這個心就往生了,你只要發一個深心就往生,要不然《淨土聖賢錄》,他是怎麼往生的?他是怎麼往生的?你去看《淨土聖賢錄》,千千萬萬個人往生,那不就編一套騙我們的,對不對?釋迦牟尼佛不就大妄語,對不對?所以說要深心堅固不壞。【三者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把你所修行回向極樂世界,回向極樂世界。底下:【至誠心即直心、直心正念真如、】真即是不假,悟到空性叫做真,如就是不動,【即念法身佛、此一念即念遍十方三世佛矣。此即智慧心培慧、深心樂集諸善行、】樂集諸善行,歡喜的只要是善他就去做,就是大、小善事都做,【即培福也。】有一間道場我們來培福,這樣就很好了,講堂的事情就是我們的事情。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講堂是我們出家人、在家人,把它當做自己家,一個是十方的道場,沒有一樣是屬於我的,大家都可以來,所以回家的感覺真好,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常常回來,常常回來。【回向發願心、即大悲心。以大悲心化度眾生、即福即慧。具三心者、必生上品。復有三種眾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叫你要戒殺、持戒。【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一切法。遍十方雙是平等一切法就是大乘的別名,所以方等就是大乘的別名。【三者修行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的意思就是隨時注意、恭敬的意思。六念就是說內心念佛,這個念佛跟我們那個念佛不一樣,就是思惟佛的恩德、慈悲,修六念就是說心中有佛,常常念佛的願力、慈悲心,佛的智慧,念法是心中具足真理。念僧呢?就是出家人的外相清淨福田僧。念天呢?天就是光明,行十善的人。念戒:戒是佛之正念應該要持。念施呢?所有一切成就必從布施開始。所以六念法,這個念就是心中存有的意思,而不是跟我們那個念佛的念,不相同,含意不同。所以,【亦得往生上品。上品中生者、能解大乘義理、深信因果。】就能夠了解大乘法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法。所以我常常跟諸位在家人、出家人都是這麼講:誰造因誰就必須負果,誰都取代不了誰,造的惡因都是自己的惡果,誰也同情不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一個人,他一出生就嚴重的殘障,譬如說:他頭歪一邊流口水,這樣甩、甩,衛生紙,他賣衛生紙,你說他可憐,你看他這樣真的很可憐,但是你說那個沒有因嗎?對不對?那個沒有因嗎?他這個報應不在別人身上,就是在他身上,他一出生就這樣子,對不對?這種難道沒有因果?對不對?都有因果,所以這種事情,你眼睛所見的是很值得同情,事實上這個沒有那種沒有因而有果報的,一定有因果的連鎖。【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也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不毀謗大乘法,【發菩提心、求願往生。其次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戒回向、生中上品。不能盡形壽持戒,而能持清淨戒一日夜者、生中中品。其或不能持戒、而能孝親仁物者。】就是慈悲動物,慈悲一切眾生,【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功德、求願往生、得生中下品。】就是世間的善人孝順父母,(禮愛)兄弟姐妹,尊師重道,你只要靠這個善因緣就往生了。【其有不能持戒修行、多造惡業、臨命終時生大慚悔、遇善知識、教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生下上品。次有毀犯所受之戒、命欲終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提拔、求生極樂世界、生下中品。又次有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或有恐怖、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求生之心切故、十念亦可往生下下品。】你看我們有做得這麼壞嗎?五逆十惡罪,嚇死人了,我們哪有做得那麼壞,對不對?所以講真的要不要往生生,在於我們的決定心而已,你今生統統沒有改變,堅持淨土法門至死絕對往生。【此人類往生之品位。乃至畜生之中、若鸚鵡八哥、】他們都會學我們講話,【但能念佛、亦能往生。念佛法門攝及畜生。其圓融普及、非其他法門所能及。】他現在講一個故事:【福建鼓山放生園。有一放生鵝、】有一放生鵝,【見念佛堂中人繞佛、彼亦於門外隨人東西繞之、口中喃喃亦念。】阿彌陀佛,它可能念一字:嘎、嘎……,佛、佛……如此,阿彌陀佛它都念一字。【一日鵝無病而死、】你看看僅僅每天在那裡繞,無病而死,你想想看,嚇死人了,我們要修到無病而死也不簡單,【置首於門限。】就是放在門邊,【時當酷暑、置之數日不臭、無一蠅集、】平常死的時候就會發臭,【人皆奇之、】人覺得奇怪,哪有什麼好奇怪的?它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變一隻鵝來接引它,用人接引它不去,阿彌陀佛人看是阿彌陀佛,對不對?跟我們人一樣,如果鵝看了就是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我來帶你,我來接引你,嘎、嘎……就跟去了,鵝也能往生,佛慈悲度鵝,對不對?【施主塔而葬之。】用塔來埋葬它。【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以誦《普賢行願品》為助行。正助合行、決定得生極樂世界。】連一隻鵝它都能往生極樂世界,怎麼說我們不能往生呢?真的實在是……如此說來我們就信心百倍。

○二亦士用果

【經】得授記已、】來到極樂世界得授記成佛,授記就是成佛的註冊,等於我們現在的註冊,等於我們現在先註冊起來,在後面pray,授記就是準備成佛,【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於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經過很長遠、很長久的時間,於十方經過很久、很久,而且很大、很大不可說的世界,以智慧力隨順眾生心而為利益,隨順這是行菩薩道,隨順眾生。

【記】士用果名、已如前釋。凡菩薩得佛授記。還願經不可說長】長就是久,很長久,【大之劫、於十方世界、行菩薩道。利益眾生、要須智慧、方能應機設化。眾生為所隨、智慧是能隨。故云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或有人云:生西方不好行菩薩道,】不好行菩薩道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太快樂,有人這麼問:西方極樂世界太快樂不好行菩薩道,【在娑婆世界則易行。此語亦有道理。在娑婆世界若行布施、以娑婆世界眾生皆貪、故能成就施波離密。娑婆世界眾生皆犯戒、故在此土持戒則功德大。娑婆世界眾生皆剛強、故在此土行忍辱、則能成就忍波羅蜜。】在極樂世界沒有人會跟你漏氣,也沒人會傷害你,都是在幫助你的,所以變成沒有逆境,【六度萬行皆好行之、】但是,【然生極樂世界、縱不蒙佛授記、為一凡夫、亦具報得神通、】他的果報也有神通,【勝過娑婆羅漢。】你看看,【如經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清旦就是清晨,【各以衣襟、】裓就是衣巾,【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經行就是繞佛,【如是能至十方世界上求下化、又焉得不好行菩薩道乎?】到極樂世界更厲害,神通自在,看要怎麼行菩薩道更加厲害。

○辛三究竟成佛果

【經】不久當坐菩提道場、】菩提道場就是菩提樹下成道,【降伏魔軍、】這個不是念jiàng,這個念xiáng,就是降伏,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就是成佛,【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髮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記】誦《普賢行願品》速得成佛。但說久、不可執著定長、說不久、不可執著定短。說不久是攝受語。】攝受語,攝受就是說無須多久你就能夠成道,就比較有信心,攝受,不然他會退道心,【說久】很久很久,沒有那麼輕易,【是折伏語。】就是你不要那麼我慢,認為成佛這麼簡單,行菩薩道這麼簡單,這個就是折伏語,【普賢菩薩行願廣大。願久行菩薩行。若有眾生應見佛時】應見佛時,【未嘗不現佛身、然皆幻化、無眾生相、不妨度幻化眾生。無佛相、不妨成幻化佛。「轉妙*輪」、即宏法利生、隨眾生根器而利益之。未來劫海無窮盡、而廣行利益眾生亦無窮盡。

○丁三結勸受持三、一結前勝德

【經】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如果有聽到,【若信】只要你有相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就是散播出去,散播出去,【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就是說你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認真來跟人家解釋,講經給人聽,所有的功德除了佛知道,其餘的沒有人知道。所以你如果要造大功德,要做法師,要做法師,做法師要具備很多條件,很多條件,不要講到最後剩下關門的、看守的這樣子,這個要宿世有修因緣,所以不要常常結惡緣,要結善緣,用慈悲心感化。

【記】結持經勝德、勸受持也。前已偏舉諷誦一行、通明五果、今略舉眾行。即書寫、】你寫也好,其實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印、印經典,所以那些要出錢印經典的人,也是要有福報因緣的人,聰明的人才可以,現在有的人不是這樣,印了一大堆隨便亂丟,這樣也不好,要用得著再說,【供養、轉施、】輾轉布施,【聽聞、披讀、】就是讀,【受持、】如法依行,【演說、】就是講經,【諷誦、】就是這樣讀,背誦,【思惟、】就是這樣想,【修習。】就是實踐、實踐。【十中舉四略六。】就是舉四個就省去了六個,四加六就是十,【曰受持、讀誦、廣為演說。如此種種功德、隨有其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也。眾生不知、三乘知不究竟、故曰余無知者。

○二正明勸持

【經】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不要懷疑,【應當諦受。】諦受就是誠心地接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能夠寫、能夠讀、能夠誦、也能持、也能為人解答。

【記】此勸善財及在會大眾。聞此願王、勿生疑心、誠心而受。聞之於耳、領納於心、受持讀誦。為化他故、又復書寫廣為人說。

○三重舉勝德

【經】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記】謂讀誦演說普賢行願品之人、仗普賢願王之力、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報、集聚一身、是自利也。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利他至究竟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有事有理。約事。如常說、距此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名阿彌陀佛。約理。】就理性來講,不是道理,這個理就是理性,【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無量光即如如智。】如如智就是如如不動的智慧,【無量壽即如如理。】合於道理,合於理性。道理需要智慧觀照,所有的智慧觀照要依照正理,【理智不二、依正一如、】因為無相,法身無相,【豈僅寂光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涅槃的四德就是常、樂、我、淨,【中一樂德而已哉。】樂德,常樂我淨裡面的一個樂而已,【理智依正皆如如不動。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與無情都會完成這個佛道,【常寂光即是法身。寂光土中具涅槃四德。】涅槃四德。【舉一具四。凡夫有四倒:】四倒就是顛倒無常。【無常計常、】這個世間明明是無常的,他把它當成永恆的,這樣他就不想精進了,世間的眾生知道這個世間是無常法,他就不會執著這種東西,他就是不知道,當做不會死,所以如果別人死,他就認為我還沒有,我還早,我還早。我勸告諸位,要趁早準備糧食,饑荒時才不會餓到。趁早準備糧食就是要趁早修行,趁早修行不要感性,像師父剛才講的這樣莽撞,一下就跑去剃度,一下就跑去出家,也沒找道場也沒找師父。說真的你如果只現一個出家相,沒有善知識在旁邊,沒有道場,這樣我勸你在家修。我們現在有一個錯誤的見解,就是到死我都要現出家相,出家一日一夜有多大多大的功德, 有的不是這樣,出家以後吃的是施主的,修行卻不夠來抵,吃,吃施主的,修行不夠抵償,你不曾聽過這句話嗎?你這樣要怎麼辦?你苦惱無量。苦惱無量,對不對?我們何須如此,那麼衝動做什麼?那麼感性!師父鼓勵人出家是真的,但是你要看情形,不是隨隨便便就剃度,找不到師父,到那邊住得很煩惱,跟那個也吵架,跟那個也吵架,你一個人恨全寺,全寺恨你一個人,對不對?我跟你講:剃度不是剃心,出家人不是每一個都是聖人,對不對?碰到狀況了也會大聲的。我告訴你,大家都不是聖人,哪有可能剃度就是聖人,這樣的話,什麼叫做修行?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也一樣是這樣子,哪有說剃度就是聖人的,要慢慢修,所以我們人很輕浮,輕浮,他要走這條路,他沒有很審慎的考慮,他猛然地下注,不騙你,穩輸的。要小心!你如果找不到好師父、好道場,不如在家慢慢地想辦法。無常計常,【不樂計樂、】這個世間明明沒有快樂,他就計快樂。我前世一定是出家人,我從小至今就不愛享受,不愛享受。我唯一的嗜好就是對電影有興趣而已,如果是風塵俗事,什麼酒吧、歌廳,什麼大飯店的,什麼稀奇古怪的娛樂場所,我從來不曾去過那種地方,說真的也沒錢,沒錢。因為以前窮得連鬼都退避三舍,怎麼會去那種地方,對不對?去喝豆漿還要女朋友付錢,可憐。我都說:我來付,我來付。他說:不行。我說:好,由你付。我是說假的,她真的去付錢,所以如果去喝豆漿都由她付錢,她付錢。她都叫我:林老師、林老師!所以這個世間來說是沒有快樂,我一定是修行人再來的,因為很早我就感覺到了,很早我就感覺到了,這個世間哪有什麼是快樂的?我都搞不清,我們人喜歡湊熱鬧,鹽水,鹽水鎮放煙火咻咻叫,那一晚不知道足足點了幾百萬的煙火,結果怎麼樣?有兩、三個人眼睛被射出來,眼睛被射出來,失明的有四、五個,接著還有受傷的。我們人很奇怪他就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這樣叫快樂,咻、咻、咻……這樣看,我們不會看,錄影帶比較清楚,還不會被射中,錄影帶也不會,也不必戴安全帽,不必戴安全帽。日本人來拍攝,來拍攝,日本人來拍攝問這個問題,日本的電視台來拍攝做問答題。問題說:這個鹽水鎮……。他打中文字幕我看到:鹽水鎮放煙火需要準備什麼東西?要準備什麼東西?就開始:1…….日本人:……不知道(日語)。底下、底下,猜、猜、猜到一個,都猜錯,沒有人猜對,沒有人猜對。再猜第二遍也沒有人猜對。因為他們不曾見過人家放煙火,需要帶什麼?結果要準備安全帽(師父笑)。日本電視台在播台灣的這個,結果是要戴安全帽。你看,看到要戴安全帽。那個日本的小姐來拍攝的時候躲在……他們釘一個籠子,人就像猴子似的關在裡面,炮射得這樣哀哀叫,這樣哀哀叫,為了要拍攝哀哀叫,一射剛好射到籠子裡,鐵絲有也射進去一直叫,她在裡面沒有戴安全帽。所以我說不樂計樂,所以我如果看到電視上或是眾生他一切的行為,就覺得很可笑很愚痴,不曉得怎麼要搞這些,要不然也不知道要怎麼辦,要不然也不知道要怎麼辦。說的也是沒聽到佛法也不知道。再來,【非我計我、】把這個假的色身,會死的、會生老病死的,每天細胞都在變化的,當做是真正的自己,【不淨計淨。】不清淨當做清淨。【聲聞雖翻凡夫四倒:】但是聲聞對本性不了解,【而常計無常、】現在再把筆拿起來。凡夫是四倒是無常常、不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但是聲聞是小乘,小乘,他對本性不知道,本性有常、樂、我、淨,所以說他常計無常,因為他還有法執,本性的【樂】他【計非樂、】本性的【我】真我,他就【計非我、】本性的【淨】他【計非淨之四倒。】但是聲聞小乘已經了解,了解這個世間是無常、苦空無我,但是他現在的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不了解,究竟寂滅,究竟寂滅不了解。【大乘菩薩始翻聲聞四倒。成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常樂我淨是涅槃【之四德。】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就具足永恆,具足永遠的快樂,具足一個真我、具足一個真正的淨,真正的淨。我學佛第一個讓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你知道嗎?因為我這個人也算早熟,高三就有女朋友,算早熟,人個子矮小,不過……,不過我學佛以後,我有一個很大的感觸,今天還好我有學佛,要不然這個世間上宇宙內,看哪一個有辦法看開感情這一關,我學佛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句話,第一個念頭,因為我徹底了解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不然,我們怎麼有辦法突破這個感情,那個實在是很痛苦,你明明知道這是陷阱,但是你很快樂地跳下去,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宿世也是有一點善根,我跟你講,世間最難斷的不是金錢,我們人都可以不要名也可以不要利,可以簡單生活,但是,我們這個世間要說看開感情,要了解涅槃的常樂我淨,他根本不知道,那個感情,我現在對感情的描述就是怎麼樣,你知道嗎?它是盲目的,它沒有理性的,也沒有道理可談。你為什麼愛她?不知道。見面就吵架,不見面很辛苦,感情沒有頭緒、沒有原則、也沒有所謂的法律、沒有階級。感情是什麼?要說盲目也對,要說很理性也對,因為她是你所愛的,你認為對方是好你才會愛她,你要是說愛她,為什麼兩個人見面又常吵架?也是很盲目。盲目也對,要說很理性也對,因為那是自己的選擇,縱然錯誤也必須要直下承擔,像禪宗。要不然碰到了,你要怎麼辦?碰到了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所以我如果接到信或者是年輕人來向師父請教:師父,感情這事很難。我說:對,對,對,確實很難,確實,確確實實。以前我們教授常這樣說:確確實實。這個真的很難,所以我今天悟到了,覺悟到這個世間無常,苦空無我,這樣我們就慢慢地了解了,就了解了,就沒有問題,要不然臨命終你什麼都看不破,母女之情、夫妻之情沒有辦法,尤其男女的執著,很難、很難。【故云生西方極樂世界。】【約理即得涅槃四德之樂德。縱不得涅槃四德、而能究竟出離生死、見佛聞法、悟無生已、不久必得圓滿涅槃四德也。】所以你再怎麼講就是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至死斷了最後一口氣就是都不能改變,不能改變。

○丙二偈頌二、丁初標舉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前面叫做長行文,長行文叫做直述,直接的敘述。直接去描寫,描寫一件事情的存在。印度為了使人們好記,所以他就一句、一句、一句,要使你產生印象,有的是重頌,有的是孤起頌,重頌就是前面的長行文和後面的偈頌意思相同,因為前面的長行文所說的道理很好,為了使後代的人或者是研究經典的人比較好讀,比較好讀,比較好讀他就比較好記,所以他就做偈頌,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這個叫做重頌。前面長行文跟後面的偈頌有關係叫做重頌。如果說,如果說前面的長行文跟後面的偈頌不一樣,叫做孤起頌,單獨起來不跟前面有任何關係的偈頌,這個叫做孤起頌,單獨而起來的。所以說:「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賢菩薩這位大菩薩為了要重新宣說普賢十大願,所以他就「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記】標舉說偈儀也。】說偈,【「重宣」即重頌也。重頌有四義:一為後來之人得聞故。】就是聽了比較好念,就是七字、七字,七字配合得很好,有時候五字、五字、五字。【二雖聞未解、】雖然聽了但不了解,【說偈令悟故。】使他比較好悟,比較容易記,比較好悟。【三長行文略、以偈廣之、】就是說這個偈頌是把長行文把它濃縮,長行文略,就是把長行文把它濃縮,道理是一樣的,以偈廣之,【令了解故。】就是說長行文所說的道理和偈頌所說的道理皆相通,但是長行文有時欠缺的,偈頌就補上,意思一樣,但是偈頌包含的範圍就比較廣,為了增進了解。【四為結句易受持故。】就是說用一句一句的比較好念,比較好念。【觀十方之機、即是加被有緣眾生令增智慧也。】在這個地方要更加一層地解釋,就是這個偈頌跟我們中國的詩、詞、賦完全不一樣,中國的詩、詞、賦是非常嚴謹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國的詩或是詞或是賦排列是非常的嚴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後面就押ang韻,發ang的聲音出來,所以說偈頌不沒有這樣,偈頌就沒有這樣。因此我們中國的七言絕句都做得非常、非常地好,這個沒有相當的功力沒有辦法,沒有相當的功力沒有辦法。譬如說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單單這四句的音都排得很整齊,意思就是非常的恰到好處,所以中國人還是比較厲害,說來說去還是中國人比較厲害,但是中國人可憐沒有出現佛,佛跑到印度出世,不然我們中國人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中國出了一個孔子,西方出了一個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西方的孔子就不亞里斯多德,中國最偉大的就是孔子,孔子。偈頌和中國的詩詞賦不一樣,這個我已經解釋了。所以偈頌只要意思能通達就好了,不然你看下面都沒有押韻,因為那是印度文翻譯過來的,巴利文翻譯過來的。

○丁二正頌三:戊初頌正示普因二:己初別頌前十門八:庚一頌禮敬諸佛

【經】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所以它的句尾沒有押韻,沒有押韻。就是說意思知道就順好念也就可以,也就可以,所以跟中國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但是他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

【記】初二句,頌所禮敬之諸佛。豎窮橫遍也。】「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人師子,人師子就是為人的師表,簡單講就是佛,佛就是人師子,人中的師子,就是獅子吼,叫做獅子吼。這個不簡單,除了佛以外沒有那麼簡單。【「所有」乃心中所有亦即法界所有。】盡法界遍虛空界,【心即法界故。心包太虛,大而無外,】因為虛空是不經過任何比較,所以沒有所謂的外,你說築一個城牆,因為你有界限,你有界限,所以你就有裡面、外面,像我們講堂有做門,這裡就是講堂裡面,那裡就是講堂外面,那是因為我們人把範圍築起來,所以劃分內外,我們一個人修行,如果一直放大、放大、放大,放大到無際限、無界限,就像太虛空那樣大而無外,有多大?沒有外面,沒有外面就沒有裡面,為什麼?你說外面在那裡?虛空,虛空,外面在哪裡?中間在哪裡?左邊在哪裡?右邊在哪裡?沒有辦法定位,所以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定位,把那個坐標軸的zero,就是我執的啟發點除掉,任何的三度空間、時間的架構,完全停止,所謂的安住於如實相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人一切的煩惱就是定位在自己的感性,定位在自己的理性,但是因為感性跟理性沒有辦法達到畢竟空的智性,智慧的智,意思是說感性跟理性,要保持一個最高超的平衡點,就是必須藉重著智性,因為智慧才能破一切相,才能圓融一切空有的思想,所以說理性跟感性,因為是眾生自己定位的,因此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說沒有紛爭這是不可能的,娑婆世界你怎麼說沒有紛爭,你的感性的定位不一樣,你的理性的定位不一樣,所以說個人執持,因此在此娑婆世界父母親、兄弟姐妹、夫妻,如果說沒有紛爭的,那就不叫做家庭。家則不淨,在《大寶積經》講:家則鬥爭。有家,有一個範圍你就會鬥爭,出家則無諍,在家則鬥爭,家則不淨也,家則污垢也,家則鬥爭也,一切不淨名為在家。《大寶積經》就講得很清楚了,因此我們說:我們要心包太虛,大而無外,所以三度空間我們如果把它破除,就是無我,無我。我們一個人心如果無我,當然無內也無外,無內、無外就沒有生和滅,也沒有來和去。為什麼?你從台北到台中,從台中到高雄,你還是離不開什麼?離不開台灣,你說從台北來到高雄,確實有來,還是在台灣,台灣還是在地球,地球還是在虛空,放大你的胸量,哪裡有什麼來跟去,來去是事相上來講的,當體即是空性,因此說大而無外,【三世十方佛,皆在心中。】皆在一心中。心無相,心充滿智慧,智慧之相,無相。【第三句】「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能禮相也。我乃普賢】菩薩清淨本性的【真我,揀非眾生爭人我之虛妄我。真我大公無私】這個「真我」是大公無私,【愈用愈廣大,】在座諸位,這句是路要愈走愈寬廣的意思,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做人,做人的基本就是路一定要愈走愈寬廣,愈多朋友結愈多善緣,我們一個人如果常常不寬恕眾生,殘害眾生,攻擊、毀謗眾生,如此我們的路會愈走愈狹窄,我們如果大公無私,我們的路就會愈走愈寬廣,所謂大公無私簡單講就是無我,沒有我,無我就是真我,這才是真正的我,我們這個身體整天生病,為了這個身體鬥爭,為了這個身體煩煩惱惱的,煩煩惱惱的。我看新聞報導的時候,中間就插播廣告片,廣告片,你看廣告片,單單廣告女眾洗臉的東西就好,單單女眾洗臉的東西就好,他都找最漂亮的來打廣告,他就不會去找……。我們台北有一個痲臉的,我們台北有一個痲臉的,他一顆一顆好幾十年都沒消掉,整個臉一顆一顆的,整個臉。月球表面是凹進去的,我們台北那個痲臉的是凸出來,一顆一顆,一顆一顆的好像樹林似的,他就不去請那種來廣告,對不對?單單這個廣告,很奇怪,人都抓住眾生的弱點,廣告百分之九十都是女眾,都是女眾。你注意看:洗面皂、洗面霜,還要白天的還要晚上 的,還要……很多很多,她就不會去貼檸檬,貼檸檬。所以說,我們為了這個假體苦惱無量,苦惱無量,所以我們如果在心中放得下,當下你就能夠轉變一切煩惱的境界,【真妄皆在一心公私之轉變,】一切當下一心能夠轉變,你如果大公無私馬上就轉變,【心無私,即清淨意。】因為身口意統統清淨,【以率身口亦皆清淨矣。】就是說你的意識如果清淨,意識如果清淨,身跟口就清淨。【第四句能所周遍。「一切遍禮盡無餘」者,】所有的十方佛統統禮敬,當然這個有分成好幾句。底下,【即一身遍禮多佛也。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身禮一佛,即成一身禮多佛。】也就是你如果拜阿彌陀佛就代表一切佛,阿彌陀佛,他的法身和諸佛都平等。【第五句能遍因。普賢行是智慧行,行遍法界,故能禮法界所有之佛以威神力即神通。】因此我們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能禮的我,所禮的佛,自性當下即是空性,所以說無能無所這就是法界。【後三句別顯禮相。謂多身禮多佛,即自如理智,所起之威神力。】即自如理智,所起威神力,自如就是本性非常的清淨心,自由自在,以如如理,合如如智,如如智造如如理,所以叫做即自如理智,來自於如如理,如如智,所起之威神力,【故一身能現多身。多身各各能禮多佛,】這個叫做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身能多身,多身禮多佛,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事事無礙,圓融無礙,【又即如理智起如量智故。】如理智起如量智,你智慧通達本性的理性,你動一個念頭起多大量就有多大,心如果想虛空就如虛空這麼大,心如果想娑婆就如娑婆這麼大,所以說如理智,如量智,【能現剎塵身,】剎塵就表示數目很多,無量無邊叫做剎塵,剎塵。剎塵這個塵就是把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剎塵身,所以剎塵身就是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塵就是無量無邊的數目,簡單講塵剎也對,剎塵也對,塵剎的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剎塵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有很多,你把它擺在前面也對,擺在後面也對,就像我們所說的熊貓也對,貓熊也對,貓的熊也對,熊的貓也對,看你要擺前面擺後面,都沒有關係,至於我的名字你可不要擺錯了,我叫慧律,你不要把我擺成律慧。【一一又禮剎塵佛。】一一又禮剎塵佛,每一個又禮剎塵佛,所以我剛才說塵剎,剎塵都可以解釋的,【故有四料揀。】四種情形叫做四料揀,【曰一身禮一佛,】普賢菩薩證得法身,所以就事相來講一身禮一佛,【多身禮一佛。】因為普賢菩薩有無量無邊的神通顯現出來禮一佛,因為同一法身,【一身禮多佛,】為什麼?因為他證得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禮佛,【多身禮多佛。】事事無礙法界,你要多少他都有辦法,本體不離事相,事相不離本體。【由第一句隨觀智而成後三句妙境。

○庚二頌稱讚如來

【經】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我先解釋這些大字的。「於一塵中塵數佛,」微細,微細到像一粒沙,一塵中塵數佛,就是有無量無邊的佛,為什麼?同共一法身,法身沒有三度空間,所以這一塵的空,跟無量無邊的空都是平等的,高雄的虛空跟你跑到地球外看的虛空也都是一樣,用這種比喻是因為藉著,地球的事相顯現出空的存在,因為對立的存在,你現在要進入絕對,離這個分別的空性,我的手指(指)這個空,你去台北指這個空,這個空跟這個空性也都一樣,所以說一塵中為什麼有塵數佛,因為佛法平等,在空性裡面它沒有三度空間,譬如說如果有三度空間,就是說零,X軸、Y軸跟Z軸,如果有移動,迦固定的零是定點,所有的三度空間叫做動點,但是你如果把零移到這個地方來,這個零變成動點,另外一個變成定點,對不對?但是假設零都沒有,零都沒有,破除我執、法執,無相法,連零都沒有,當下化做無相,只有存在智慧,他沒有任何的對立,或坐標軸這種東西,那麼,你要哪裡定位呢?沒有辦法,所以你哪一點都相同,為什麼?他沒有定位,對不對?沒有定位哪一點都一樣,哪一點都沒有坐標軸,但是要在哪一點思想上,因為我們三度空間的觀念,已經非常強烈的建立了,所以你說哪一點都一樣,變成奇怪這一點跟這一點,怎麼會一樣呢?其實這是不了解空性,因為空性連點都沒有,連點都沒有,根本沒有所謂的挪動,但是因為我們長遠劫以來,因為都生存在事相的世界裡面,我們生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樣樣都離不開事相,所以他就發現空間這個大,空間那個小,但是你藉著空性、這個虛空來比喻緣起自性本空,又錯誤,因為緣起性空,它是事相當體即空,無生法的存在,但是你如果證得本體的空性,它含有智慧,無量的般若智慧又不一樣,所以虛空不可以比喻為本性,不可以比喻為本性,虛空是因為我們的般若智慧被迷了,經過生相無明產生見相二分,然後化為種種的宇宙的世間出來,那個是叫做無明,虛空是無明的產物,不是智慧的產物,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不了解沒有關係,慢慢、慢慢地了解,慢慢地,不能了解也沒有關係,你認真念佛就好了,你只要記得一粒沙裡面就能裝很多佛,這種觀念叫做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塵叫做小,塵數佛叫做大,小能容大,小能容大,當然就是不可思議的神通力,不可思議的本體力量。你如果讀過物理、化學,就比較好講了,這個數目用轉軸的問題來證悟到空性的東西就很好講,如果說你沒有數目的……,或是教育程度不夠就比較困難,比較難講,不好講。底下,「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記】初四句所贊,次四句能贊。初句「塵數佛」者。即無盡佛也。】再來,「各處菩薩眾會中」,為什麼說各處菩薩眾會中呢?因為每一尊佛旁邊就一定有菩薩,每一尊佛旁邊就有菩薩,「無盡法界塵亦然」,無量無邊的法界塵亦然,塵就是很多很多的,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這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譬如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一尊釋迦牟尼佛來出世,他在印度講經說法,不只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而已,他方世界也有一尊佛示現成佛,旁邊也有菩薩圍繞,也有他的聲聞弟子,他照樣一直度眾生,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會入空性實無眾生可度,因為本來無一物,因此無盡法界塵亦然,這句話如果要講一句最明顯的,就是說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演同樣一部電影,都演一部同樣的電影,哪一部電影?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演同樣的電影,都同一個主角叫做釋迦牟尼佛,都一樣八相成道,成道以後度眾生,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叫做「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相信諸佛充滿著法界,如果要把以前成佛的數目和現在的眾生比起來,佛比較多,佛比較多,眾生比較少,如果要把以前成佛,佛比較多,眾生比較少,因為成佛的已經不計其數,成佛的用一個比喻來講,經過這麼久,當然還有這麼多眾生,如果要比較起來,佛如果要算起來,如果要就事相來講,佛比眾生還多,說:佛比眾生還多,怎麼沒見到半尊?這個不是我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心骯髒看不到佛,簡單講就是深山裡面的金礦被開採出的,眾生叫做被埋藏起來,諸佛就是被開採出來,所以成佛的眾生,無量無邊都是佛,無量無邊就是說不盡,就是說不盡。底下,再來就是「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一切音聲就是你是哪一國用什麼語言,剛強難化的用柔軟的,懦弱的用慈悲語,鼓勵的話,一切音聲就是包括音質、一切好聽的音聲,音聲,很好的聲音,海潮音、慈悲音、不女音,佛說話絕對不會像女人,佛說話絕對不會像女人聲,男聲就是男聲,女人如果講話像男聲叫做破格,男人如果講話像女聲,那個叫做下賤,這個人的命一生一世會很慘,男人的聲音就是男人的聲音,女人的聲音就是女人的聲音,佛叫做大丈夫的音聲,非常的優美。底下,「普出無盡妙言辭」,他能夠說出無量無邊,妙言就是不可思議,說道理非常有道理,說比喻也說得很好,佛如果說到比喻就說得很好,我說這個世間最會講話的人就是佛,就是佛,佛很會比喻,所做的比喻非常恰到好處,非常的恰到好處,所以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未來一切劫都讚嘆佛的功德,所以我們平常如果回到家裡多讚嘆三寶,讚嘆佛,多讚嘆僧團,說哪一個法師如何慈悲、僧團如何偉大,使父母親起信心,我們功德無量,所以說多讚嘆佛的偉大,多讚嘆三寶,能夠使佛法一直興盛起來。【次句無盡塵,一一塵中亦有無盡佛。「深信」即能贊因也。有深信之智,始信塵塵之中皆有塵數佛「充滿」,而為所贊。各各佛前,以無盡音聲稱讚之。無盡聲者,三世間所有聲也。如象聲,馬聲,車聲,風聲,雨聲,說法聲。皆以智,轉為稱讚如來之聲。一一聲又出無盡妙言辭。贊佛功德盡未來劫,贊猶不盡,故曰功德海。又善修觀行者,贊一佛即贊多佛也。

○庚三頌廣修供養

【經】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以諸最勝妙華鬘」,妙華鬘就是說……。鬘就是把花貫串起來,你如果到泰國看就知道了,花都用一條繩子貫串起來,妙華鬘,一串花叫做鬘。最殊勝的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伎樂,不是我們世間盪人心智的歌聲,伎樂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梵唄,那個念梵唄bài,就是莊嚴的唱腔,莊嚴的唱腔。譬如說我們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唱起來非常地莊嚴,伎樂有一種贊佛、供佛的音樂,簡單講就是能夠升華我們內在的心胸,都是清淨的音聲叫做伎樂。塗香,種種的香,塗香就是抹在身體的,及傘蓋,這個傘蓋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法性、理性這個叫做大白傘蓋,大白傘蓋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清清淨淨的,這個叫做大白傘蓋,傘就是覆蓋,蓋著佛,意思是說,願佛來保佑眾生的意思,所以,我們如果看佛的頭頂都有傘蓋,都有傘蓋,祥雲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所以我們供佛的,拜託能常常換,不要買幾顆橘子,就擺到發霉、爛掉,還不換下來,要每天拜、每天拜、每天拜,拜到……你如果到火葬場的旁邊看,有時候拜死人的這一攤拜完,又拿到另外一攤拜,同樣那些水果,因為沒有人換,因為殯儀館也沒人換,沒人換就一直拜,拜到芋頭糕已經發霉了,已經發霉了還繼續拜,那一個吃完再給另一個吃,實在很悲哀,那個是以賺錢為目的,也是缺乏管理,當然,也不是每一個火葬場都這樣子,那是我曾經看過,那個不知道足足拜過幾次了。這個花拜完又換那一個,那個花拜完又換那一個,所以沒人處理,我們供佛不要這樣子,我們供佛要拜完就收。在這裡我又跟他要解釋一下,請問師父:拜的水果幾點才可以收下來?幾點才可以拜?我怎麼搞不懂?照理說譬如……,因為他聽人家說拜水果,供品的東西,要點一枝香之後才能收起來,才能收起來。我說:沒有這樣子,如果依佛教來講午供,以午供來講唱個爐香贊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再來就結齋禪悅為食,那個才十五分鐘而已,拜完水果就可以請下來了,接著有人問:我白天沒有時間,要晚上才有時間,我晚上如果擺水果,聽說佛祖過午不食,拜水果這樣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說:放心,現在有冰櫃,你把它擺著,佛祖就知道拿到冰櫃裡面。他說:這樣子,這樣沒有關係,沒有關係,要不然怎麼辦?你晚上才有時間而已,第天中午你才供水果,沒時間,沒時間,你晚上供,佛祖過午不食,放到明天沒有關係。說:師父,還好你說了不然我很難過,也不知道幾點拜,幾點收。我說:你任何時候拜都沒有關係,過午不食也不會拿去吃,也是擺著而已,對不對?如果怕壞掉人家會擺在冰櫃里,我們人間的人都知道要擺冰櫃,佛那麼有智慧,他會不知道擺冰櫃嗎?說:如此很有道理,所以他現在幾點拜都不擔心,他本來不自在,為了拜水果的事很煩惱,很煩惱。還有人間,請問師父:過午不食到底幾點為限,過午不食以十二點十五為界,十二點十五為界限,你如果持十二點也沒有關係。再來,師父,我吃早齋到幾點才能吃葷食。我說:這個沒有根據,這個沒有根據,這個沒有意義,沒有意義。你既然要吃早齋,不如初一、十五吃整天的,那個沒有意義。吃早齋,那個是完全不懂的人在吃的,佛教沒有吃早齋的。她說:我早上吃素食。早上吃素食叫做素食,齋叫做過午不食,齋叫做過午不食。早上吃素不能說早上吃早齋,那個是不懂的人才會亂講,吃你吃齋、吃齋,吃一吃都不知道,對不對?你說吃早齋幾點才可以吃葷?我覺得這個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因此我們修行是從心地下手,不是在事相上說幾點可吃葷,幾點不能吃葷。我認為你如果早上吃素就隨緣,九點、十點或是十一點,我認為這個沒有意義,這是我個人認為,這個沒有任何經典的根據,吃早齋哪有什麼經典根據,你根據什麼經典?完全沒有經典根據,是中國人自己訂的。佛教也講六齋日、十齋日,怎麼不曾聽過早齋,你聽說過吃早齋幾點幾點,你看過書上有寫嗎?也都是六齋日,要不然就寫十齋日,就是說今天你要吃素食就整天,整天。像我大姐就是這樣子,今天吃素她就吃一整天,那一天如果拜拜就開緣,八月十五拜拜就開緣,沒有辦法那一天雞肉太好吃了,她就開緣,所以持六齋也是持她自己的,也都不知道。再來,這是題外話。底下,「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香、香末、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因此我們如果要……。師父,佛祖面前要供什麼?很簡單,很簡單,你看香、燈、燭、花,香、燈、燭、花、水等等供品,一般我們所寫的這些,密宗就比較多他要十大供養,要珍寶要七寶,我們顯教的不必如此,顯教的比較簡單。一一皆如妙高聚,妙高叫做須彌山,如須彌山那麼高,一一皆如妙高聚,因為須彌山翻譯成中文叫做妙高山,「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我發一個很廣大的、徹底地了解十大願王,「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都以普賢願力行菩薩道,「普遍供養諸如來」,所以這個供養非常重要,尤其是學密宗的,學密宗叫做富貴法。為什麼密宗叫做富貴法呢?密宗的法器比較貴,修密宗灌一個頂一定要供養,一定要供養。像我讀大學的時候,身上沒錢去修密宗,修密宗的時候實在很窮,很窮,一個月一千元而已,沒錢,修密宗去上師那裡灌頂、去開頂,開頂,因為我沒錢,不曉得包一百元或是兩百元,好像兩百元,包兩百元,然後就開頂開完頂,我開頂開得很好,成績最好,用吉祥草插得最深,最深。你有修沒有修,咒語有沒有念他馬上就知道,修這個頗瓦法、紅觀音法,頗瓦法、紅觀音法,嘿!嘎!嘿!嘎!紅觀音法,嗡阿吽啥,嗡嘛呢唄咪吽,修百字明咒,百字明咒,還修馬頭明王咒,那個是降魔護法。我這個人有一個好處,我這個人做事情,只要讓我學哪一樣,我絕對要學到懂才要停,持咒一定持超過十萬八千遍,所以開頂開得最好,沒錢包兩百元。有一個師姐她專門收錢的,師姐專門來收錢的,收錢,收錢,我拿那一包紅包給她,她打開一看,兩百元,她來我耳朵旁邊說:你包最少。這樣子。我說:我沒錢沒有辦法,我真的很窮沒錢,我剩下一百元要坐慢車回台中逢甲大學,坐慢車沒有錢,真的沒錢,窮得實在很可憐,三餐都……。密宗他很重視供養上師,非常地重視供養上師。你進入密宗的道場不可先拜佛,要拜上師,要先去拜上師,上師就代表三寶,所以你如果拜八十八佛,他們頭一個念南無金剛上師,什麼金剛上師。如果修顯教一進去就先拜佛,如果修密宗一進去先拜金剛上師,密宗我灌過好幾個頂,也開過好幾個頂,後來沒有辦法密宗不容易,還是回歸來念佛,老實念佛。這是說供養。

【記】底下。看下面小字的,讀一下就知道,【最勝花鬘,勝過一切也。最妙華鬘,妙有華鬘也。華鬘分說,最勝妙之華,最勝妙之鬘。合說。以最勝妙華,貫穿成鬘,供養如來。佛固不用人供,但行菩薩道要成佛,必須供佛。表法,華者心華,】因地心,果地覺,【唯心所現。又智慧華也。鬘者鬘網,】把這個花連線起來,【智慧重重也。「香」表戒定慧香。「傘蓋」表法性理體,為大白傘蓋也。】大白傘蓋,人家常常在說:【以傘蓋供佛,願佛蔭覆眾生之意。前二偈皆三句供具,末一句正供養。第三一偈表勝解深信。長行】長行文就是前面所講的,【先信後解,此偈頌先解後信。眾生對於佛法,或先解後信,或先信後解,各有其義。先解後信,揀非迷信,先信後解。即是從信起解,解以成信。】簡單講就是完全為了培養信心,你如果了解,你就漸漸對佛教、佛深具信心,假使有研究經典、時間比較短的人,但是他一下子就深信佛法,他就是解比人家更清楚,等於解比人家更清楚,因為你所有的解都自這個信,你如果宿世的善根,聽到就深信不已,你就等於了解佛法一樣。我對淨土法門絕對不懷疑,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都能,深信不疑。【如《華嚴經》中賢首品,即先信而後解,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有深信勝解,即信得澈底。】信得很徹底。【三世佛者。過去佛久已涅槃,現在佛現座道場,未來佛九法界眾生皆是。乃至一跳蚤亦具佛性,皆未來佛,一一佛前,皆以普賢行願,普遍供養。普賢行願,彌遍法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時無處不修供養。

○庚四懺除業障

【經】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昔所造諸惡業,」我以往所造的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從身體、語言、心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記】惡業極多,】我們的惡業很多又很重,【束廣為略,不出十惡業。無始即】就是沒有一個開始,【無頭,】有時候人家會曲解為沒有頭,因為基督教是說有始,天主教,有始,回教也有一個開始,譬如說基督教說七千多年前,上帝耶和華創造人類天地萬物,人家依照他的形象,肋骨拿起來吹一個風,他就會呼吸,會呼吸,是吧。土捏一捏叫做亞當,肋骨拿起來說叫做夏娃,當然這是他們說的,佛,他就不是這麼說,我們人是由無明的業而來,你不能說出時間性來,講出一個時間性,就落入了比較推論法,簡單講就是犯了一個logical,logical就是邏輯,犯了一個邏輯的嚴重的錯誤,就是第一因問題,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或是回教,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第一因,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第一因,沒有辦法,你說七千年前的上帝,那麼七萬年前是什麼?不要說七萬年前,七億年前是什麼?七億年,不要說七億年,七百億年前是什麼?你說從上帝開始,上帝的以前是什麼?所以這一直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有一個答案,所以佛講無始,無始的旁邊寫三個字:「方便說」。根本就不生不滅的,哪裡無始……。始是對終講的,終是對始講的,因為無明才講無始,因為沒有智慧,卡到意識的觀念,意識,因為從推論的意識狀態裡面去衍生出來,所以它是一種累積的數目,既然這個累積的數目就是有一個開始,這個開始就是一個假設,假設,正因為人類的思想、智慧有限,他有一個limit就是極限指數,先有一個limit,因為人類的智慧有限,所以,不假設,他沒有辦法來解釋宇宙天地萬物,因此,在人類的有限的思想界限之下,他必須有一個假設,所以必須講出一個什麼?開始,有始。佛教講無始,無始是因為破除外道的有始,講無始就是要破除外道的有始,但是方便說而已,釋迦牟尼佛講無始,那是因為無明的關係,法執不破所以有無始,法執主破一切法畢竟空,你講無始也是個觀念,連這個觀念都不可以有,因為無始它是對無終講的,無始無終它也是一種形容,有所形容,也是離開本性上的東西,所以無始無終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強以形容本性的無始無終,因為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有用文字,但是無始無終是破外道,外道,破除外道的執著才說無始,其實無始也是錯誤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沒有一樣東西,你又定位在哪裡,沒有可定位的地方,你講什麼無始呢?所以無始叫做方便說,為了破外道方便說,所以無始叫做無頭,無頭就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有二義:一者一一眾生,過去還有過去。過去還有過去,】從前,從前,再過去的一個從前,再過去還有一個從前,這個沒有辦法,【無頭可尋,故曰無始。由無始貪嗔痴惑,使身語意生諸惡業。而此惑業又依無始不貪不嗔不痴之真如,不覺妄有。】不覺妄有就是你無法去查覺它,因為太微細了,譬如說你晚上要睡眠,晚上要睡眠,躺下去的時候就怎麼樣?不知不覺而睡著了。在座諸位,你晚上要睡著以前,你知道你要睡覺的舉手,你晚上幾點幾分睡著,你告訴我,什, 麼時候開始睡覺。你如果說:師父,我知道,我九點半正睡著,那個就是還沒有睡著,因為你知道九點半,知道九點半你就是還沒有睡著,睡著就是不知不覺睡著了,睡著了,人家叫你去看守田園,已經睡三、四個小時,爬起來,說:我差點睡著了。都已經睡三個多鐘頭了,差點睡著了。所以說不貪、不嗔、不疾之真如,不覺妄有,這個就是眾生相,眾生就是這四個字,你根本就沒有去查覺,這個虛妄的有,虛妄的有,學佛的人他就是偉大,所以學佛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如果貧病交迫,他也甘之如飴,為什麼?因為他內心充滿著大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容忍、慈悲,他僅僅內在的智慧就不得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了一句非常偉大的話:入我門中絕不貧窮,出我門外不見得富有。這一句太棒了,太棒了!佛說:入我門中絕不貧窮。釋迦牟尼佛真是講得太好了,我看了這一句真的是拍拍自己的胸部,這個算胸部,胸前,幸好,幸好今生學到佛,聽到佛法,這個佛不得了,實在太偉大了。「入我門中絕不貧窮」,所以每天都真的法喜、歡喜,歡歡喜喜地過日子,你說外面的那一些快樂,怎麼跟這個比較呢?有一次我去中原大學上課,中原大學旁邊有跳土風舞的,我那個時候去是現出家相,我那一天去講唯識學,同學就說這個土風舞社的,土風舞社的這樣跳這樣跳,這樣跳,沙漠情歌,在那邊跳那個,就這樣在那邊跳,我都這樣看、看、看。師父,你有什麼感想?我說:看他能跳多久。跳到最後死翹翹,老是跳最後死翹翹,他也是一樣要死的。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聰明,一眼就貫穿世間,透視,簡單講學佛的人一點都不迷糊,清清楚楚,高雄的國語就是這樣子,清清楚楚。因此不覺妄有就是最大的病根。底下那一句,【既稱妄有,】既然稱為妄有,【實無頭緒,】它本來就是假的沒有一個開始,【故曰無始。此言無始妄本空。】虛妄本來就是空的,簡單講無始破除有始,因為虛妄有而假設存在,所以【信妄本空,】相信虛妄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這個真實的本性,是確確實實有的,知真本有,【即是廣大勝解深信之心。】你如果聽到這一句,你就不會和世間人計較了,你既然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諸位,你就會歸到本性來,至今,我都常常勸告這些來參訪的,大老遠坐瀏覽車來的信徒:今天你們跋山涉水,包括有的從新加坡來,有的從馬來西亞來的,我都誠心誠意地:你們從國外來。一個從阿根廷來,坐三十幾個小時的飛機,轉機來見師父。你們從大老遠來,話說要參訪善知識,我說:善知識在哪裡?就在你的心中,今天你要把師父說的話放在心中細嚼慢咽讓它消化,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你今天來參訪師父才有用,今天不是來文殊講堂,我煮一餐很豐盛請你們,很豐盛請你們,請師父開示一下,開示,請歸講習氣照樣存在,師父講一講,講得不錯,回去忘記了,你無法把師父講的道理會歸到人鐵心中密密地觀照,今天你來這一趟白費的,所以我們今天參訪道場,簡單講就是湊熱鬧,湊熱鬧的。為什麼?他就來,來,來,比較看哪一間道場煮得較好吃,這樣子而已,你說參訪,參訪,要徹底地解決你內心的問題,才說是參訪善知識,今天來師父跟你講的你也當作 馬耳東風,風馬牛不相及,所講的你不能拾起來嚼爛把它消化,這樣你來參訪有用嗎?所以我現在常說拜山,要去一起去,去到那個地方,為什麼?不能密密觀照,毫不受益,毫不受益,因此我都勸告來參訪的人,一定要把師父的話,把它咬碎吞下去消化,變成自己的營養,所謂營養就是智慧,這才是行的人,這才是真正在參訪道場,要不然我在這裡講你在那裡講,我在這裡講她也在那裡講,對不對?沒有辦法,你跟她講一講叫她放下,等一下她就說:師父,我有事情跟你講,一講起就哭,我先生欺負我,如何打我,放不下,所以現在的參訪變成是湊熱鬧,湊熱鬧,也不能說沒有用,因為種善根,所以說無始妄本空,信妄本空,所以知真本有,要知道本性本來就有的,即是廣大勝解心。【佛之所以為佛者,空本空之妄故。】第一個空當做動詞,除掉,除掉那個自性本空的虛妄,叫做空本空之妄,第一個字這個空當做動詞用,空掉本來就空的虛妄之相,【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迷本有之真故。】本有就是沒有增加東西,它本來就有的東西,你也不須增加,本來就有的東西。【又者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似說無明有始。】所以才假設,似說就是不得已、勉強,【執此而言,諸佛已成佛,還有一念不覺時,如是即為謗佛。眾生無始,本來是佛,蓋約理接流之談也。】就是說這樣比較好講,約理接流就是這樣接下來比較好講,【有其理而無其事。為接引眾生故作是說。】為了接引眾生所以一定要這樣說,【實因修行人初斷人我執】執著一個假我,【繼斷法我執,】就是執著一切法的存在性,法我執簡單講就是一切元素的存在性,元素,譬如說斷我執,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斷法執就是連地水火風都是空,連那些元素都是空,基本的東西也是空,【進而斷種子習氣。】種子的習氣,種子的習氣的意思就是先天性的東西,我們先天性就是這種東西,一個人的習氣都是由先天性來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很懶惰,懶惰得蒼蠅停在臉上他也懶得去趕它,他也懶得去趕它,有的人很勤快,勤快得有潔癖,潔癖,盤子、水桶、毛巾,整天都在洗廚房,整天都在洗廚房。拿錢給他不敢接,拿錢給他不敢接,因為錢有細菌,開門的時候蓋上手帕才開門,潔癖,所以種子習氣都是依照我們宿世累積,所造來的行為總合習氣,【斷至最後一分生相無明,】什麼叫做生相無明?生相無明這是根據《大乘起信論》所講的,生相無明的意思就是最初一念,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動一個念頭不覺無明,動一個念頭叫做生相無明,有動就變成見分跟相分,就分開來,【即說是最初起的一個頭。又者現前一念,即是無始。猶如翳眼見空華,】翳,眼睛有毛病,眼睛有毛病,眼睛有毛病長眼屎蓋住了,蓋住了他看成空中有花,【又如夢中所見境,皆是無始。】都是沒有一個開始,【雖無始而念念中有也。】念念中有也,【貪嗔痴若本有實有者,】所以我們人沒有辦法破,意思是說:貪嗔痴本來就是虛妄的,我們人才有辦法破,貪嗔痴如果是實有的,你就沒有它的辦法,所以說因為是虛妄的,所以你只要觀照,你就知道本來就是不存在,就是因為貪嗔痴是虛妄的,所以本性才是真的,因此要去除貪嗔痴才有辦法,貪嗔痴,如果是我們本性本有的東西,你去除不掉,【即無人能破,亦即無人能成佛。克其本體,】就是說若論本體,克就是針對本體來討論,【諸佛於成佛證到時,即證到本來是佛。真本有者,】真本有就是因為無念,無凡夫之念,這個無念不是像死人那種無念頭,也不是坐著都不想那種無念,這種無念意思很深,無念就是放得下人生宇宙的一切執著,但是存在的是清淨的一顆菩提心,清淨的菩提心這個叫做無念,無念就是無世俗人生、宇宙的一切妄想叫做無念,而不是說連那個活動的妙有統統沒有,所以這個無念,很容易被人家誤解,簡單講,在智慧當中不要夾雜著傲慢,在你的思想當中不要夾雜執著,這個就是無念,但是你存在的就是有那個活用力的妙有,簡單講無念就是去渣,去掉思想的渣,這個渣就是無用的錯覺跟執著,去掉了這個渣,存在的就是清淨念,但是加一個清淨念也是一個觀念,所以講無念就是清淨念,講這個無念就是等於撥雲,你就知道要見日,雲在動月就動,就感覺到,所以無念就是等於存在的一顆清淨心,【以無念故,不貪嗔痴。妄本空者,】虛妄本來就空,因為你無明你不知道貪嗔痴本來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就隨著習氣,所以人習慣於自我的批判,常常無意當中傷害中國人,譬如說講話習慣於講那個尖酸刻薄的話,無意當中他就要揶揄人家,不跟人家洩氣幾句他不快活,他很痛苦,揶揄、揶揄。我們人很奇怪,所以我們人的習氣很難斷,很難斷,他如果不說幾句顯示他的存在,好像不能顯示他的偉大,所以我們偉大,是每一個人都偉大,不是傷害中國人叫做偉大,把別人壓得很低,把自己抬得很高,有一天反過來,人家把你壓得很低,別人會站得很高,所以我們如果無相,把中國人抬得很高,我自己覺得很平凡,那是很偉大,要偉大 ,大家都很偉大,因為我們不了解、不認識這個意識狀態,也沒有觀照我們這顆錯誤的心,因此我們不知道虛妄的貪嗔痴可以當下就是空掉它,空掉它,所以妄本空者,【以有念故,有貪嗔痴。學佛法人,歇下妄念,】歇即是菩提,歇即是菩提,歇下妄念,簡單講就是放下就是佛。學佛有什麼秘訣?沒有,放下,我們現在的眾生就都不是如此,譬如說四十幾歲的來請教師父,師父,要如何修行?放下。我跟她說:放下。她就說:我也知道要放下,不過……她就開始藉著一大堆理由來表示她的立場是非常正確的,不過我的兒子,我的先生怎麼樣,我經濟怎麼樣……我叫她放下當體即空,因為放下本身不需要透過語言的描述,放下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功夫,它不是透過任何的語言,叫你放下,放下是境界,是悟道的功夫,放下就是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又會藉著很多理由來搪塞聖賢對我們的規勸,我的立場是怎麼樣,我如果像師父這樣出家的話,我的孩子要怎麼辦?我說:那不叫放下。她說:那叫什麼?那叫放棄,你要弄清楚,拋下你的兒女、丈夫來出家,那個叫做放棄,你要歇即是菩提,真正的放下就是不管你有什麼家庭沒有家庭,他是不管任何的時間、空間,我就是要修行,這才是真正放下,既然你會藉著一些理由來說你有家庭種種的,你就放不下,你就放不下。【即是正念。大家聽法要善聽。】要善聽,要好好地能夠運用這個心的功夫。【上次倓老法師講心造諸如來,即是心造諸佛。又云:及種種五蘊。即心造九法界眾生。】都是唯心所造。【並云:若說是真心造固然好。若說是妄心造則更好。】更好。【若不善聽,必落儱侗之病。】儱侗就是迷迷糊糊搞不清楚。為什麼說真心造固然好,就是說你如果悟到真心的話,那就最好,若說是妄心造則更好,為什麼?菩提不離煩惱,悟道妄心當下就是菩提,所以若說妄心造則更好,當下就是,這句話意思是這樣。若不善聽,必落儱侗,就是迷迷糊糊,儱侗就是沒有一定的界限、原則。【《華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句話非常重要,也是講經說法,也是講經的人常常再三講的道理,因地不真就是你發心如果不正,你所得到的果報一定彎曲的。今天你為什麼要來學佛?今天你為什麼要來學佛?問你自己,我今天不是來學佛的,我是來看師父的,看師父身體好不好,臉有沒有白一點;問他幾公斤。這樣因地不真。今天來聽經聞法做什麼?我要了生死,正確,這個因地正確。今天你為什麼來聽經聞法?我學師父講笑話。你學佛是為了學說笑話,所以說因要正確,或是我混在佛教徒裡面,這樣我要騙錢比較好騙,那完了,那完蛋了。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妄心修行,欲成菩提,猶如蒸沙欲作佳饌,】煮沙不能當飯。佳饌就是好的飯菜,蒸沙怎麼做出好菜來呢?【縱經塵劫,終成熱沙,非飯本故。】你如果要煮飯一定要用米,【是故欲以妄心成佛,無有是處。然則妄心究竟能造如來否耶?須知真妄原無二心。】真心和妄心本來就無二心,【以妄心修行,妄即變為真。以真心造業,真即變為妄。修行即修心也。】但是你們每天都在聽,每天都在聽可是沒有什麼作用,習氣一來也是這樣子,要凶也是很兇,說起話來也是常常跟人家洩氣,一樣的,沒什麼差別,他也沒什麼差別,都沒什麼差別,所以說我們人的習氣實在應該下一番功夫,所以我常常講真正下功夫的都是在心裡,因此我曾跟徒弟講過,真正大修行人坐在沙發也是在定,站著他也是在定,沒有一樣是他放不下的,他的肚量實在大,大得像虛空,沒有一件事情會去礙到他的,礙到他的,礙到他。大修行人就是坐著也定,為什麼?他心中沒有半樣東西,你叫他想什麼?是不是?能度的佛,所度的眾生,本來就沒有,所以佛說:成佛尚不可得,何況修行菩薩,成佛尚不可得,連佛,諸佛,諸佛為什麼無?他就是修無,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所以大修行人就是不是在那裡一直搞一直拼,一直磕,磕破了頭,不是這樣子,大修行人就是他的行住坐臥,在他身旁所發生的任何事情,統統安詳自在、不增不減。你一定會說一句:師父,這樣很難。難才是佛,簡單,哪有那麼簡單,對不對?不然人家買水果拜佛不拜你,奇怪,是不是?人家要跟佛頂禮不跟你頂禮,他偉大他辦得到,其實你要做也辦得到,要做也辦得到,因為心即是佛,【心本無念,如大地本不貪而能行施。萬物土中生故。雖行施而無念。】而無念。【對貪說布施。又如大地被人挖幾下。或打幾下,亦無嗔。又如水之無念,湛寂澄清,】湛寂澄清,【印現萬物。人有念時,如水有波。】起心動念,【然起正念修行,對治妄念,亦是起念。所謂正念者,唯念無面目之本來面目,】正念者,唯念無面目的本來面目,無面目,我們這個叫做面目,有形相叫做面目,念無面目的本來面目,無相、無形充滿著智慧,那種無形的東西,無相、無住、無念,這個就是無面目的本來面目,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東西,你的身體不過是業力、業識卡住了,業力、業識卡住了,是因為這一念意識還支持著,所以一念不生等同死人,有一天你斷氣跟死人一樣,一念不生等同死人,且把今日當死屍看,你把今天當做是屍體看,百不見,百不聞,百不聽,什麼也沒有你的辦法,百不見,百不聞,百不聽,這個叫做禪宗裡面:心如銅牆鐵壁,必能入道。銅牆鐵壁,他也不感性也不過分的理性,也不過分執著,銅牆鐵壁你就拼不過他了,什麼都不動,你要怎麼樣?心如銅牆鐵壁,始有修道分。這樣對修道才稍微有訊息,不是幾句話起波濤洶湧,動不動就報復,或是傷害別人,或是到處抱怨不滿,大修行沒有這樣子,但是我看學佛的人,沒有幾個這樣子,學佛的人,沒有幾個有辦法像這樣子,因此會抓不到本來的面目。我告訴諸位:放大肚皮做人,容天下難容之事,把你的肚皮放得很大,容天下間很難容忍的事情,這樣你才會找到本來的面目,如果要在過敏,在意識的分別執著當中,我看你多能修行,煩就煩死你了,你要搞清楚這是娑婆世界,不是極樂世界,如果斤斤計較你計較不完的,人生真的太短促了,對不對?失去一個男朋友算什麼?我失去十個都不講第二句話,對不對?你嫁一個丈夫算什麼?瑪麗蓮•夢露嫁幾個。比較,比較就能夠解脫了,解脫了。因此說入我門中絕不貧窮,內心充滿了智慧,每天都在過年,每天都在快樂,何須一定要農曆大年初一才過年,每天都過年,每天都快樂,像師父整天關在五樓看書,我都快快樂樂,我也不必去跳舞、唱歌,也不必身上要有多少錢,統統不必,就坐在那裡每天都解脫,對不對?【其餘一切皆不分別,即成無分別智。貪嗔痴為造惡業之親因緣。身語意為造業之具,是增上緣。舊惡已改,新善從生,是為真懺悔也。】要懺悔。附:儱侗lǒng tǒng:同「籠統」 (1).未成器。《廣韻•上董》:「儱侗,未成器也。」(2).直貌。《五燈會元•烏巨行禪師法嗣•薦福休禪師》:「瓠子曲彎彎,冬瓜直儱侗。」(3).渾然無分別;模糊而不具體。《朱子全書》卷三七:「然這天理本是儱侗一直下來,聖人就其中立箇界限,分成段子。」 清•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南山詩》但儱侗摹寫山景,用數十「或」字,極力刻畫,而以之移寫他山,亦可通用。」 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祼》:「求神獻屍,非一時事,未可儱侗言之也。【漢典網】

○庚五頌隨喜功德

【經】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有學就是還有得學,無學位就是學完畢了,聲聞的有學就是三果羅漢以前初果、二果、三果叫做有學,無學就是四果羅漢,緣覺,緣覺是已經證羅漢果了,但是習氣斷盡了叫做無學,習氣沒有斷盡叫做有學,不一樣。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大家皆隨喜。

【記】當隨喜功德,不可隨喜罪過。四聖六凡若因若果,所有功德,皆應隨喜。如地獄眾生,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絕無修生功德。而有本具佛性功德,故應隨喜也。地獄如是,況九界乎。有學是二乘因,無學是二乘果。初三句是能有功德之人,末一句是所有之功德。而普賢隨喜之也。

○庚六頌請轉*輪

【經】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輪。

【記】「十方所有世間燈,」【世間燈乃佛之代名詞。佛出現於世,】能夠照到黑暗,佛的智慧能夠照黑暗,【如大明燈,照破眾生無明黑闇。】所以要請佛住世。【初二句是所請之佛。初句通已成之佛,二句是始成之佛。我普賢普遍十方一切處。悉皆勸請,轉妙*輪,即是請佛說法。佛法喻車輪,轉之則摧碎一切煩惱,】摧碎一切煩惱,【運載一切眾生,出生死此岸,】我們這個地方叫做生死此岸,涅槃叫做清淨的彼岸,【至涅槃彼岸也。妙法者,心法也。】所說的法不能違背心法,一切心法必須要以第一義諦中道為實相印印證才是正法,才是正法。【心能造四聖,又能造六凡。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曰妙。

○庚七頌請佛住世

【經】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有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等等,「諸佛若欲示涅槃」,諸佛如果要入涅槃, 「我」我就「至誠而勸請」,至誠而勸請,如此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希望你能夠住世,「利樂一切諸眾生」,這個有時候很不可思議。有一次老和尚——廣化老和尚,他病得很嚴重,病得很嚴重的時候,大家都很難過、很難過。有一次他快要往生了,他就跟我說:慧律,我也差不多了。意思要我準備就對了,要我準備就對了,我就敲鐘、敲鐘:鏘、鏘……,所有雷音寺的法師就集合、集合起來,有的法師去看受不了,老和尚很慈悲、很慈悲,我也可以說不曾看過那麼慈悲的法師,老和尚那種慈悲那種肚量,我們這個世間人……,我常常稱呼廣化老和尚,他非聖即賢,不是聖人就是賢人,他那種慈悲跟那種持戒都是值得我們很讚嘆的,他病苦病得這樣,他也就是這樣子坐,坐,他說:差不多了。一直坐在那裡,他就說:念佛。有一個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哭,哭泣,哭得太大聲,老和尚很生氣,本來要走了爬起來很生氣,眼睛瞪得很大,說:哭什麼平常我怎麼教你的。就停止哭泣,罵他:哭什麼!平常我怎麼教你的!就是說世間本來就是無常的,一定要回去的,要回去的。我不會這樣子,我如果要死的時候,我徒弟如果在哭,我就說:你到外面去,不要太大聲,不要讓我聽到。搞不好他很氣我,出去:我師父要死了,我師父要死了(師父學人很高興手舞足蹈的樣子)。出了這種不孝徒弟沒有辦法。我師父要死了,真好,講堂由我來接了(師父笑)。真悽慘、悽慘,出去還會手舞足蹈:我師父要死了。當然這個不太可能。就念,念……。我們就跟他做梁皇,開始跟他助念、做梁皇,那種情形照理講會往生的,又活過來。我悉至誠而勸請,我們一直拜佛,說老和尚的命不能……,他不能走他還要栽培這些比丘,他還要栽培,他座下的弟子都還沒有成就,還須老和尚的慈悲,他只要住世示現給我們看就好了,他不必講話也可以度眾生,大家都一直求一直求,他到現在還沒走(師父笑),我不是喜歡他死,是說到現在還……,所以誠心地求就是有很不可思議的感應,很奇怪,他那個時候,我們專程為老和尚拜梁皇,他很嚴重,非常地嚴重,躺在那裡打算要回去了,那一晚我真的嚇到了,你知道嗎?真的嚇到了,那個時候我跟老和尚說,我慈悲嘛,我跟老和尚說:老和尚,老和尚,你如果真的命該絕的時候,就是要回去的時候,你放下,全力以赴地念佛。我說:以師父今天的功德力,那是不得了的,你全部放下,對不對?你全部放下,能夠住世是最好,不能住世放下,沒有辦法。他說:好,好!讚嘆我的看法。所以說,我們在共修當中要佛教興盛,就是要回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就是這樣子,希望哪一個長年住世,能夠普度眾生,他是善知識。有的人說:師父,你還沒有說以前,我已經切二十年的壽命給你了。我說:這樣要怎麼辦?他切二十年,他切二十年,他切二十年加起來好幾千年,笑死人了,切二十年的壽命給我。我說:我不必這麼長壽,你自己照顧好就好了。

【記】請六即佛住世如長行已明。六即佛約事通十界。約理皆自心之佛。若心外取法,非善學佛法者。第三句請住世之時,第四句請住世之意。

○庚八合頌後三,一辛初合頌三門三,壬一總標回向

【經】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記】合頌後三門,皆是回向故。常隨佛學,即回向菩提。恆順眾生,即回向眾生。普皆回向,即回向真如實際。】回向菩提,恆順眾生;回向眾生,普皆回向;回向真如實際。三種回向。真如實際就是法界,我們的本性,【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所以無貪才是大福之人,【故將所有功德善根回向三處。雖雲三處,一而三,三而一也。禮讚供養之福,及請佛住世,請轉*輪,隨喜懺悔之善根,回向眾生,純是利他。回向佛道,通二利,】自利和利他叫做二利,【願自他皆成佛也。經文未說回向真如實際者,因眾生及佛,皆不離真如實際故。】當下即是,【又者回向眾生,回向佛道,屬隨相回向。】隨相就是隨著事相,【有眾生之相佛道之相而回向故。回向真如,】到最後也是要無相,所以無相的修行法才是根本的修行法,【屬離相回向。觀經文是隨相回向,以無隨相不顯離相故。】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個隨相,就無法顯示離相,就是說沒有事相,就無法顯示本體的意思,如果沒有這個隨相回向,就無法顯出離相回向的東西,【真如實際,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你看整日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整日無眾生可度,所以說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你看佛那種胸量那種解脫,既然有眾生可度就不是佛了,【故隨相不離離相。雖無生佛之相,】生佛就是,生就是眾生,佛就是諸佛之相,【不妨成幻化佛,】成幻化佛,這是這個世間是幻化的世間,但是也是做幻化的佛事,【度幻化眾生,故離相不離隨相。

○壬二別顯三門三,癸先頌常隨佛學

【經】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隨著一切如來來學修行什麼?修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之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記】初合頌,合已又開,故曰別顯三門。一常隨佛學,即回向菩提,】常隨佛學就是不要離開講堂,不要離開道場,不要離開善知識,不要離開同參道友,這個叫做常隨佛學,常常看佛法,常常聽以聞法,自己看書叫做常隨佛學,回向菩提,【願自他俱成佛故,】不要說只要我好就好,我都沒有這種想法,我常常跟徒弟說:佛教興盛比較重要,你如果在僧團裡面,你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見,團體必須要以整個僧團的利害關係為整體性,一個出家人如果沒有這種觀念,完蛋了,完蛋了,對不對?所以,平常就要跟徒弟灌輸這種觀念,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就是要成就這個僧團,我就是這種念頭,所以說哪一個徒弟你敢在這裡動亂的,馬上給你剷除絕不寬待,做得再怎麼壞的眾生,我都可以寬恕他,唯獨在僧團裡面搗蛋的,絕對不寬恕,一下子馬上就除掉,所以說為什麼?佛教僧團你絕對不可以這麼做,而且他在這裡面如果一直造業,他下三途,一定下三途的,僧團裡面就是寧可犧牲自己的意見,犧牲小我就是要完成整個佛教團體的大我,所以每一個人就是一定要犧牲自己,一樣的道理,包括做師父的就是要犧牲完成徒弟的道業,也是一樣的,我說犧牲就是菩薩的代名詞,對不對?要不然你當什麼法師。【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即稱法性遍法界之行,故曰圓滿行。佛因地曾供養諸佛,故供佛即是學佛。】供養佛即是學佛,【廣說則禮敬乃至普皆回向,】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皆是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這都是在學佛,我常說《普賢行願品》裡面「十大願王」你不必做太多,你做一項就好,你做一項就好,做什麼?做禮敬諸佛,你做這一項就好,尊重每一位眾生,不得了了。再來,不然你做一項稱讚如來,稱讚一切眾生,你今生這張嘴巴都不造業,又在稱讚一切眾生,你想想看,不得了,普賢的十大願王,隨便拿一項出來實踐,你就不得了,不要說十項都做到,不得了,皆是學佛,【佛行普賢行而成佛故。意樂圓滿,亦通自他。通自,即普賢自心中好樂圓滿。通他,則圓滿三世諸佛心中之好樂。佛好樂利益眾生,故如說修行,攝客群生,代眾生苦,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皆是利益眾生。亦即是隨佛心好樂而行之,】隨佛,佛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行普賢菩薩之行,所以隨著佛的心好,喜歡這樣子,好樂就是喜歡這樣子做,【而供養之。一切意樂圓滿句,屬法供養。精進勇猛學佛,則成佛甚速也。

○癸二頌恆順眾生

【經】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曾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整句你從頭到尾看下來,佛教沒有一句話是攻擊眾生的,佛教沒有一句話傷害到眾生的,佛教所有的每一句話都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想想看,所以如果研究這部《普賢行願品》的人,胸量放不大的人那真的是障業,胸量放不大的人,你看菩薩這種胸量,你再怎麼樣生怎麼樣死,他就是一直要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菩薩戒裡面說惡事向自己,好事予他人,惡事向自己,好的事情都是別人,苦自揚己德,隱善揚惡這樣不好,自揚己德,自己讚嘆自己的德行,陷善揚惡這樣不好,把人家不好的事情一直宣揚,一直講,一直講,缺德,把人家好的事情都隻字不提,這個叫做隱善揚惡,這樣不好,我們眾生基本上的陰德,要隱惡揚善,才能夠導化眾生於正道。

【記】恆順眾生,純是利他。順眾生即是順佛。】所以說眾生歡喜,則諸佛歡喜,就是這個意思,【佛心唯願利眾生故。「所有」自心所有之廣大剎,清淨剎,微妙剎,一一剎皆有眾會。「眾會」即學佛法之佛弟子。「圍繞如來者」。伴必隨主故。一一剎皆有佛,一一佛皆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化度眾生,故當隨佛而隨順眾生。眾生所以為眾生者,憂患不離故。造業受苦,常在憂患之中,普賢化之,使離憂患,便得安樂。涅槃安樂,是究竟安樂。少離憂患,則得少法利。深離憂患,故得深法利。】你如果離開煩惱,你就可以得到一些法的自在,法的利益,你如果常常地徹底的離開煩惱,憂患煩惱,你就真的得到法的利益,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得利不得利,那就不是我的評論了。今天你能夠把佛法密密的觀照,放下一切是非、善惡,對立的東西,你什麼統統放得下,金錢被倒了,放得下,男女朋友感情挫折,放得下,母女之間爭執,放得下,你不得了,你這是真正在學佛,你這是真正在學佛,你看得開,是你要與不要而已,你擁有他,你又能怎麼樣?你今天擁有那麼多錢,你又能怎麼樣?【煩惱有粗細,煩惱是粗相,細即無明習氣。「盡無餘」者,粗細煩惱,滅之盡淨也。】滅盡無遺。我們今天跟明天一定要把這本講完。如果一天講十頁,這樣兩天講不完,如果說講到剩下五頁,還要再講一堂課又痲煩,如果說今天不稍微趕一點,這樣兩天又講不完,所以這個很不好測,因此我們就不把每一個小字逐字這樣讀,把重要的解釋一下就可以了。

○癸三廣頌前回向二,子初別發十大願十,一受持願

【經】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我為菩提修行時」,我的菩提實在是不斷的,你有菩提心才能夠成佛,有菩提心的人才有人繼續成佛,未來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菩薩戒,我們說受五戒說是盡形壽,受菩薩戒說是盡未來際,所以菩薩戒你舍戒也沒用,菩薩戒舍戒也沒用,不成舍戒,菩薩戒舍不成舍戒,因為他的戒體是盡未來,盡未來,你說我受五戒、受八關齋戒、受比丘、比丘尼戒,我覺得我沒有那種能力受持,我舍戒,這樣你的戒體就沒了,菩薩戒不能讓你如此,你如果發一個心受菩薩戒,因為你已經發過菩提心了,與本性會合,一發那就是不可收拾,沒完沒了的,你就是舍戒也沒有用,所以說還俗的人,他一樣有菩薩戒的戒體,你說我出家還俗,他一樣有菩薩戒的戒體。今天你作惡多端,你菩薩戒的戒體還是在,菩薩戒要怎麼樣才失戒體呢?菩薩戒有兩種重要的情形才失戒體:第一退失菩提心,沒有一點慈悲心,心地殘忍退失菩提心,沒有覺悟心。第二要十條重戒全部都破,那就很嚴重了,十條重戒每一條都破,要不然菩薩戒舍戒沒有用,舍戒也沒有用。菩薩戒舍戒,戒體也是在,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多發菩提心,所以說我為菩提修行時,我為了菩提道在修行的時候,「一切趣中成宿命」,因為你如果有佛法,發菩提心的人一切在六道輪迴,成宿命就是因為他有宿命通,他不會忘記他在學佛,他會記得他是學佛的人,前生是學佛的人,所以,他時時刻刻都能夠自利利他,我們是一個學佛的人要自利,就是自我覺悟,利他,普利一切眾生。「常得出家修淨戒」,能夠常常出家,來持清淨的戒行,「無垢」當然你如果持戒清淨,你當然沒有什麼犯戒,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在家叫做護法,護法,出家叫做弘法,出家叫做內護,在家叫做外護,出家為什麼叫內護呢?因為出家人領導在家人,所有在家人,他的受戒、皈依、八關齋戒,都必須從三寶僧伽而得,所以出家叫做內護,他就是以真理以法的布施為主,在家叫做外護,外護就是要出錢、出力、出心,來幫忙來完成三寶一切普度眾生的事業,這個算家業,所以出家是內護,在家是外護,所以說出家他如果修清淨戒律,他會引起眾生的信心,所以他如果無垢,「無破」無破就是沒有破戒,「無穿漏」,穿漏就是,譬如說這個碗,底下如果打一個洞水會漏下來,意思是說我們一個人,煩惱如果重持戒就不算清淨,我們現在的人對戒律有很大的誤會,認為持戒就是威儀很好,穿個袈裟或者是持個缽,他認為這樣叫持戒,戒的定義你要記住,在《毗尼作持》裡面、在律藏裡面都講的很清楚,別解脫經難得聞,波羅提木叉叫做別解脫經,解脫叫做戒,你要注意聽,能令你心地解脫叫做戒,而不是持那個戒相威儀,那個是乍現威儀心懷煩惱,那個不叫做持戒,持戒的人內心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對立的煩惱。什麼是戒?大慈大悲叫做戒,什麼叫做戒?隨喜功德叫做戒,什麼叫做戒?無限的忍辱叫做戒,什麼叫做真正持戒?內心充滿著歡喜沒有一點煩惱,這個叫做持戒清淨,不是動不動就自己說,我自己持戒清淨,穿袈裟走路很威儀,那個叫做威儀,持戒的功用是要使我們解脫,所以無穿漏就是真正持戒能夠開大智慧,就是般若實相的智慧,戒律如果沒有配合實相,戒律變成人天的善,譬如說五戒,譬如說五戒,殺、盜、淫、妄、酒,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是人乘,你持五戒為來世得人身,比丘的四大根本重戒也是一樣,殺盜淫妄的四條戒律,那有什麼差別,他沒能剃度,他有剃度,剃度的根本大戒是四條,在家人根本大戒也是四條,這樣差別在哪裡?為什麼五戒叫做人天的善,比丘戒叫做解脫,這個就是在家煩惱多,出家煩惱少比較有般若的智慧,所以戒沒有配合實相名有漏善,因此在《大智度論》裡面他把這個戒不是列歸為究竟法,所有的戒一定要跟無相法,無相,跟無相配合,般若的思想配合,才是真正的持戒清淨,解脫無漏的智慧才有辦法產生,因此無漏戒必須真正了解戒律的般若思想的人,才能夠達到解脫,不是外表。底下,「天龍夜叉鳩槃茶」,天龍八部,「乃至人與非人等」,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都以種種的音聲來說法。有一次我們在南普陀,不知道誰去買了一些毒蛇,青竹絲、雨傘節、龜殼花,去叫誰呢?請廣化老和尚幫它們辦皈依,那才奇怪,把蛇放掉,老和尚好像在對小孩子說法,這樣對它們講經說法,蛇要爬走,廣化老和尚拿一根拐杖,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還沒講完。很奇怪它就靜靜地在那裡,他在說法,它想爬走,他就拿一根拐杖擋住它,蛇就靜靜地在那裡,真是不可思議。我們說一切眾生都有靈性,的確如此,蛇沒有離開,是老和尚的道力夠,或者它是瞌睡,蛇不會跑,它就一直在那裡,說法,跟它說十二因緣法,老和尚很慈悲撐著一根拐杖,人不太舒服,說法,說法,辦皈依的時候對蛇說法,雖然我們不懂蛇的語言,不過我們盡我們的力量,盡我們的力量。我們眾生一直以為,我們眾生一直以為只有我們人才有語言而已,人是世界上智慧最高的動物,這是我們人的定義,但是事實上在海中的鯨魚、鯨魚,你們知道吧,鯨魚,經過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鯨魚在這邊可以傳達好幾百公里以外的訊號,經過長期性的測量,它所發出來的頻率,音聲的長短有一千多種,有一千多種,我們所發出來的音聲,你說日本是(日語),那才五十音而已,我們的b、p、m、f、d、t、n、l、g、k、h、j、q、x、zh、ch、sh、r……,久沒讀忘記了,h和f都念成一樣,我們總共才多少?二十六音而已,對不對?二十七、三十幾、忘記了,三十幾音而已,你想想看,所以海洋生物學家說:我們殺鯨魚是很殘忍的事情,鯨魚是一夫一妻制,你殺死一頭母鯨,殺死一頭母鯨,這隻公的鯨魚就永遠一直守在它的屍體的旁邊,如果要說愛情的執著,鯨魚比我們人還執著,真的,鯨魚它死的時候,母鯨如果死的時候,雄鯨會背在它的背後,游泳游到海邊把它推上岸,推上岸。我們的海洋生物學家他研究出:其實我們人用這個語言,實在是不如鯨魚,因為鯨魚它能夠發出一千多種音聲的頻率的不同,所以鯨魚只是不會說話而已,不會說話而已,它的音聲那個符號超過我們人類好幾千倍,它能夠調整那個頻率高低音能夠一千個階層,一千乘以九百九十九,九百九十九,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七……,一千個階層,我們人三十七音,英文字母,二十六個字母就不得了了,就可以拼一本大字典了,你看看看鯨魚的那種超能力,其實人很多根本就不如螞蟻,螞蟻在颱風來的時候,它就懂得爬上樹木,它就開始有作用。要下雨的時候,蜻蜓……下雨的時候,蜻蜓它就會飛得很低,人的第六感,有時候是不如動物的,譬如說以前人在騎馬,騎馬騎到一半的時候,他這匹馬不過去,就是不過那座橋,這綿主人一直打它,這匹馬就是不過去,他就覺得很奇怪,馬為什麼不過這座橋?過一會兒那座橋,啪……斷裂,馬就是不過去。我們人不要一直認為世界上只有人是最高超靈性的動物,這是很錯誤、狂妄的名詞,只是眾生的業報,變成束縛在這樣的色身,其實它們很多的第六感,我們沒有辦法,你說一個人打坐,坐下來。師父,他三天不吃飯。三天不吃飯,你比什麼?那個蛇一冬眠,一百二十天不吃東西,蛇在蛇洞裡面一百二十天都不用吃東西,它的定力比你還深,它不用吃,你三天不吃算什麼,你的定力能和蛇比嗎?所以我們不要一直認為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是我們沒有辦法比得上這些動物的,所以我們人等到有這個因緣就應該跟眾生說法,應該跟眾生結善緣,結善緣,儘量,儘量結善緣,因此用一切語言、音聲,所以說佛,他也會示現在一切眾生道里,跟它打交道,也許,我們只是看不出來而已,這是師父舉出來的一個科學的一個海洋的根據。因此殺鯨魚、一些有靈性的動物是很殘忍的。那一天 我在看報導:在吃猴子的腦,猴子的腦,猴子的腦,他怎麼吃,你知道嗎?他把猴子套起來,猴子蹲在下面套起來,用個鋸子把它的頭鋸、鋸……,快斷了拿一把榔頭敲下去,活生生地把猴子的腦髓挖出來,我就跑到後面吐,吐得受不了,我們人你想想看那種殘忍,活生生地猴子把它的腦袋敲開,挖腦髓出來吃,世界上最仁慈的也是人,最殘忍的也是人,最殘忍的也是人,真殘忍,所以世間沒有冤枉的,世間沒有冤枉的,你看那個人病得這樣,那個人半身不遂,那個人貧病交迫,那個人家破人亡,沒有冤枉的,你聽懂嗎?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你看他殺害動物那種殘忍,為了吃一些東西一定要它死,你想想看,人什麼?所以我們要推廣素食,推廣素食。那種殘忍,殘忍到極點,極點,多麼殘忍,龍蝦、龍蝦,香港造的業也是不得了,一大隻龍蝦大鍋水煮開來都沸騰了,整個都沸騰了,一百多度都沸騰了,整隻活的龍蝦丟進去,整隻一直跳、跳……停住了,沒有辦法,如果做畜生就沒有辦法,雞,我們如果要抓起來,殺,它就跑、跑……就在那裡咕咕雞、咕咕雞,你如果要把它抓起來殺,我不要,我不要……,它就一直跑,你沒聽清楚:我不要,我不要……老母雞都是這樣叫的:我怕死、我怕死,沒有辦法。現在說的是題外話。

【記】此廣頌第十普皆回向。長行中略說,此偈頌中廣說也。回向與發願,別中有同,同中有異。同則發願即是回向,回向即是發願。別則回向有所回功德善根。發願但發大願,誓修善行也。約同,此偈即屬重頌。重頌回向故。約別,此偈即屬孤起頌。別發十大願故。此皆華嚴經初歡喜地菩薩所發之願,惟次第不同耳。今受持願,即華嚴經中初地菩薩第二願。受持者,受即攝受,持即執持,攝持佛法,以便利生故。「我為菩提修行時」攝菩提也。菩提不斷故。有人繼續成佛,未來眾生亦離苦。「一切趣中成宿命」持佛法也,發菩提心故。在一切趣中受生。成宿命者。以宿通命,不忘佛法。前生學佛法,今生仍學佛法。以作二利之資。「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護佛法也。設在人道受生,願生生世世出家,護持佛法。出家屬內護,護法力大故。在家居士屬外護。若無出家內護,在家即或欲護而無所護。出家修淨戒,為護法之要點也。即隨順真如而持戒也。真如實際本無慳貪。隨順真如實際而行施。本無毀犯,隨順真如實際而持淨戒。乃至本無愚痴,隨順真如實際而修智慧。「無垢無破無穿漏」約修淨戒言。破輕戒如垢,猶可以淨。破重戒如破石,不可複合。無穿漏者,持戒如浮海人護持浮囊,不可有微塵之損傷。海喻生死苦海。唯持淨戒浮囊,能渡至涅槃彼岸。又破戒則失一切位而墮惡道。不但失比丘比丘尼位,失菩薩位,乃至人身之位亦失。佛法依戒護持。無戒則一切佛法不得立。大家對於戒法,皆要認真保持,毋令毀犯。天龍夜叉鳩槃茶下四句偈。正是受持佛法。因為普賢菩薩遇天龍,即說天龍語。乃至遇一切眾生,即說一切眾生語。即受持諸佛*輪,為眾生說也。經云:願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語。西方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無情說法,亦普賢願所成也。

○二修行二利願

【經】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我們下個禮拜就是要說《勸發菩提心文》,《勸發菩提心文》,這個禮拜開始要準備了,資料不曉得查好了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所謂清淨波羅蜜,我們說六度波羅蜜,或是十度波羅蜜,簡單講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達到最後的圓滿,這個叫做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要恆不忘失菩提心就是不要一剎那之間忘記了菩提心,要永遠記得,記得菩提心有什麼好處?譬如說我們受了人家的委屈,我們就想:我是一個學佛的人,我不可以失去慈悲心,我如果在迷迷糊糊的時候,我就想我是一個發過菩提心的人,我是要了生死的人,我要覺悟,所以這個菩提心是一切之前導,菩提心如火炬導人光明,菩提心是一切願中之王,你所發的願都必須具足菩提心的存在,你如果忘失菩提心,你什麼都不要談,出家忘失菩提心就忘記他的本分是什麼,菩提心是諸佛所共有的一個偉大的情操,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慈悲喜舍心,徹底地了解無所得心,菩提心也是自利利他之心,「滅除障垢無有餘」,菩提心發起,滅除一切障垢,我們凡夫的障垢就很多了,我們的障垢隨時二十四小時都障垢。聖人活一天,抵得過凡夫活一生的價值。聖人活一天,他今天從早到晚都是清淨心,而且這口氣斷,以清淨心往生清淨心。凡夫,就算你活到一百歲都沒有作用。為什麼?你從早到晚都是欲望,都是困擾,都是什麼?都是貪嗔痴,所以我們凡夫要滅除障垢,可以說非常困難,因為習慣性太大,所以你隨時可以聽到這些男眾或是女眾,他們都說:師父,知道歸知道,就是沒有辦法。它就是要生氣有什麼辦法,我知道歸知道,我明明知道不要嫉妒,不要說人家的壞話,不過兩、三個女人坐在一起,說來說去就說到別人的缺點了,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修行人,為什麼我制這些法師受戒規:沒有事情你就不要跟這些在家人談論。為什麼?坐著沒有話題,講到後來一定講人家是非,要不然你講什麼?講話題一定講人講事,事是由人來的,你不講人哪裡有東西可以談,對不對?所以說我們講話講到最後,一定是講別人的是非,一定是講別人的是非,因此閒著沒事的時候,儘量講一些佛法。我們要滅除障垢很難、很難,不討論人家的是非也更難,不說是非難,不說是非難。他不表達幾個意見,他怕別人不能了解他,不能襯托自己的價值觀出來,所以他一定要批判,批判是人性的弱點,也是每一個人自己認為的長處,他的生命觀裡面就是批判,批判,所以我們眾生的心有一種自我叛逆性很高,很高,所以有一點世間的聰明,小小的成就,他就少室岩前幾過香不可一世,叱吒風雲,等到你學佛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滿無知的,很可憐,對自己以前的行為很可恥,所以要滅除障垢無有餘,必須要有清淨的佛法來洗滌,我們今生包括師父在內,我今生如果沒有碰到佛法,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過日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調整這個心情,情緒,不知道要怎麼調整,一個是金錢、感情、名,對不對?沒有辦法。我以前很喜歡掌權,你不知道我的個性,我這個人很喜歡出風頭,頭腦又不錯,我讀國小的時候,讀國小的時候,因為老師還沒教,Do Re Mi Fa So我看得懂,你們誰會唱蘇武牧羊,我馬上就舉手:老師,我會。不上台,上台去唱,你真的會?會。我唱到一半不會唱,我很光榮,因為我會唱幾句比他們厲害,沒有辦法從小就很會吹噓,就是這種個性沒有辦法,這個算是癌症吃藥都好不了,好不了,頭腦好的孩子比較會讀書,都是第一名,第一名,都名列前茅,六千人考試榜首,榜首,就是六千人考第一,那是不可一世,對不對?就很狂妄,狂妄。到現在回想以前那種愚痴,自己覺得好笑,覺得好笑,悲哀。諸佛菩薩坐在中間都沒說半句話,你講那麼多幹什麼?你看後面這一尊都沒講話,大家都跟他跪拜,你說了一整天也沒人拜你,你看他也不說話整天靜靜地,你看,後面這一尊,他整天坐在這裡都沒講話,你來,看見他不要跟他拜,看他多偉大,我們卻是說了整天,也沒人要來拜我們,對不對?因此眾生的愚痴確實很嚴重,我們要好好改過,要冷靜改過,「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妙行,簡單講就是方便法,妙行就是方便修行,方便度眾生,「於諸惑業及魔境」,一切的迷惑,世間的迷惑很多、很多,五蘊、十使讓人不能解脫,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十使就是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五蘊、十使都是我們的魔境,但是魔由心生,無所住魔也不存在,用正知正見的智慧寶劍安上就沒有什麼,「世間道中得解脫」,世間講實在話當下就是出世間,當下就是出世間。底下這句詩句實在太好了。「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個太棒了,這幾個字把佛教的心法,一針見血,世間的惑業、魔境,種種的困擾,大修行人猶如蓮花不著水,蓮花在污泥裡面出來,如此清清淨淨開出來的蓮花,如果是清淨的水,開出來的花還沒那麼漂亮,要在污泥里,這樣開出來的蓮花才會漂亮,所以說清淨水,清淨的水,栽培不出美麗的清香的蓮花,只有污泥,污泥表示世間的混濁,紅塵裡面當下解脫,才是真正的偉大,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個偈太美了,就像太陽這樣子照射人間,但是他不住,不執著在虛空裡面,不住空,他不會停留在虛空裡,他繼續運轉造福眾生,蓮花不著水就是自利,自利,自利,他就是持戒,自己堅持道業,不論在多少逆境裡,他都堅固自己的立場,他不會貪著五欲六塵,亦如日月不住空,日就是白天照的,夜就是晚上照的,他日跟夜都是在利益眾生,但是他不會,住就是執著於虛空,他一樣的運轉不停,這一句「亦如日月不住空」,簡單講就是束縛不了他,無所住的意思,無所住的意思,就是解脫的意思,所以不像凡夫都執著於「有」裡面,聲聞、緣覺都住於空裡面,眾生都住於有,住什麼有?這輛車子,我的,我的太太,我的兒子,我的轎車,都是我,什麼都是我的,我這個手錶,我的金錢這樣子,死後沒有一樣是我們的,沒有一樣是我們的,連床,人家都不讓我們睡,死後那間房間,有時候還沒人敢進去,怕你晚上會回來拉他的腳,所以我們人活著的時候,就這樣不得了,不得了,像我以前,因為沒有學佛喜歡看選美,很漂亮、很漂亮,選美,身材是怎麼樣子,穿泳裝、晚禮服,就很有感受,那時候沒有學佛不懂,然後就宣布世界小姐,他都從第五名開始宣布,第五名、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到最後一名,最後一名,The first is Mexican,墨西哥小姐就出來,就這樣哭,這樣哭,太感動了,哭,哭,這樣哭,感動,太感動了,她就在那裡哭,不是我在哭是她在哭,得到美金多少?美金多少?得到什麼?結果那位世界小姐一結婚懷孕,經過十年脂粉難施,那一閃電式的美景就是這樣過去,所以佛法很厲害,佛法的無常一灌輸就什麼都清楚了,無常,什麼都沒有,所以,今生今世如果沒有學佛的人,他就不知道要怎麼做,他執著剎那之間的成就感,對名、對利這樣子,名、利,所以說真的很悲哀,今天我去跟黃會長剪彩,剪彩,剪彩,要戴手套,戴手套,戴著,戴著,剪,有的是國大代表、什麼主委,請了很多人,請了很多人,都是大官,當很大的官,當大官的他沒有佛教思想,也許他們只有一點點,當很大的官沒有時間修行,也不覺悟人生,眼睛一閉這些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沒有佛法真理的存在,所以他不知道要依靠什麼,所以他必須要有依靠,依靠錢,依靠丈夫都是依靠,依靠名來過日子,所以我們人是很脆弱的,因為他藉著依靠在過日子,有一天他的依靠如果失去,他會絕望,他會痛苦,他會發瘋,他會發瘋!為什麼?他的生命就是用依靠的,所以他會進入絕望、自殺,警察三個月內自殺九個,police,P、O、L、I、C、E,policeman,警察,竟然三個月自殺九個警察,我十月七日要到警察學校,跟三百位警察講話,不是警察學校是警官學校,也不知道,它是小港,所以說這也難免,聽起來是很難得,現在政府,警察機關,一直說要加強警察的教育,強警察的教育,你看加強到現在一個月自殺三個,一個月自殺三個,問起來都是為了女朋友離開她,都離開他,他受不了,受不了,他就是用依靠的,女朋友太漂亮,沒有她,他會死,整天就一直……沒見到她,警察壓力又很大,壓力又很大,因為女朋友會抱怨,今天跟我出去散步,今天為了執行公務,九月八日又要遊行又要抗議了,又不能陪她看電影了,整天這樣,她就受不了,最後等警察有時間的時候,換女朋友沒有時間,受不了就吵架,吵架,警察是人民的保姆,一方面要遊行,一方面人民的事情又多,然後又沒學佛不能控制情緒,接著女朋友又不理他,你看他就……,要死又很方便,槍就在身邊,槍就在身邊,三個月自殺九個警察,沒學佛沒辦法,所以我這次去就要救三百個警察了,我這次去第一句話就要問警察:來,我們現在用假設的,好,你的女朋友很漂亮,假設你女朋友很漂亮,後來你要怎麼辦?接下來我很無聊的時候去跟她講講話,再講下去要怎麼辦?講一講就準備結婚。然後呢?結婚以後就生子。生幾個?兩個。兩個再來三個,三個差不多要結紮了,結紮,然後呢?也是這樣子教育小孩,接著呢?接著、接著……年紀大了,年紀大了接著退休,領一筆退休金,接著牽扯一隻貓到公園散步,不是牽貓是牽狗,沒有人牽貓散步,牽狗到公園散步,接著呢?接著、接著……現在你冷靜、你冷靜,她一離開你就要自殺,這樣值得嗎?難道一定要這樣嗎?但是話是師父在講的不是他的心境,沒有辦法這種感情的東西,沒有道理沒有章程,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沒有辦法,「心」,你拿不出東西,不是說今天我失戀很痛苦,我幫你開刀把失戀的細胞剪掉,你不再失戀了,本來他還是很痛苦,那個沒有辦法,那種無形的力量你要如何去剪,你要怎麼去開刀。師父,我很痛苦,很痛苦,或是說我失戀了。我說:失戀是怎樣?有的小姐來:師父,我失戀很痛苦。我說:我又不能代替,要不然怎麼辦?要做什麼?不然要怎麼辦?你說,因此你說一個警察,他讀了這麼多書,竟然為了一個女朋友自殺,九個,三個月,three month kill himself,自殺九個,國家一直想說我要盡職,我要好好地教育,你要如何教育,你沒有徹底地解脫的思想,你要如何教育,根本沒有辦法,然後國家也不了解宗教法,對不對?政府官員他不了解宗教法,他一直制止宗教不準帶進學校,宗教不準帶進學校。當然政府有政府的立場,佛教要進去,基督教也要進去,一貫道說我也要進去,天主教、回教:我也要進去。就會亂,亂。因為全世界的人不只是接受佛教,全世界有五十億的人口,佛教的人口占十三億,十三億,十幾億,十三億是加上中國,如果中國大陸沒有加進去的話,是八億,八億多的佛教徒,世界上最大的,最大的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教徒有二十億(萬)多,二十億(萬),回教徒也是很大,很大的,勢力龐大,所以宗教一直不準帶進學校,救不了,救不了。所以在座諸位,你們何等的幸運、何等的幸福,能夠聽到這個徹底的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今天哪一念你會看不開?所以稍微的委屈,你也該很高興,我已經聽到佛法,已經很不簡單了。再來:

【記】修行二利願。即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第四願。初句「勤修清淨波羅蜜」屬行體,亦是方便,亦是妙行。十波羅蜜皆真如行體。隨順真如布施持戒,乃至圓滿智波羅蜜,故云清淨波羅蜜。真如本自清淨故。次句「恆不忘失菩提心」菩薩修諸功德,若忘失菩提心,即是魔業。何以故?不回向菩提,即落人天富貴,而成出世魔業。我等修行,亦復如是。皆當稱性清淨,回向佛果菩提。三句「滅除障垢無有餘」此修行之業用。布施對治貪障之垢。乃至智慧對治愚痴障垢,皆修行之用也。四句「一切妙行皆成就」此句總說也。妙行即是方便。「於諸惑業及魔境」此下四句行相,初二句法說,次二句喻說。謂於諸惑業解脫,於諸魔境解脫。破惑轉業,成出世間解脫。解脫魔境,屬世間解脫。魔境即世間道。五陰十使,魔人。不得解脫故。世間解脫。解脫粗惑則得二乘之果。出世間解脫。三乘人細惑解脫則成佛果。「猶如蓮華不著水」。喻世間解脫。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污泥,即不住有也。「亦如日月不住空」。喻出世間解脫。如日月遊行世間,而不住空,即不住空也。住空等同聲聞,住有等同凡夫。故菩薩不住空有。

○三成熟眾生願

【經】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悉除一切惡道苦」,為什麼?因跟果都對,惡因不使它生,惡果就不長,所以能夠治惡道的苦,「等與一切群生樂」,菩薩對眾生都冤親平等,使眾生快樂,「如是經於剎塵劫」,無量劫,剎劫就是無量劫,剎塵劫就是無量劫,無量劫,「十方利益恆無盡」,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十方世界都得救,「我常隨順諸眾生」,我一直隨順眾生,如果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要尊重眾生的自尊心,多講讚嘆、鼓勵的話,儘量不要講傷人家心的話,因為你如果傷到他的心,你要再度他,就沒有辦法,你要度他就沒有辦法,所以我們隨順是一時的忍辱,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引他入佛門,引他入佛門這才是隨順的,最真誠的用意在這個地方,並不是我隨順眾生,他作惡多端我還隨順他,不是這個意思,隨順是暫時的忍辱,將來就是要引導他學佛,這是最重要的,所以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就是一切的時間,「恆修普賢廣大行」,都修十大願王。師父常說十大願王,你如果隨便做一條就不得了了,恆順眾生,你光是做這個恆順眾生就不得了了,恆順眾生就是怎麼樣?永遠沒有敵人,你恆順眾生就永遠沒有敵人。來,我就順著你,順著你,該說的,該警告的,用善意的,所以這個恆順眾生也不能都不說,但是講就是要很好,很方便,讓他能夠歡喜心接受,譬如說廚房,假設說廚房功德很大,譬如說廚房這個人做得比較不惜福,我們就說:菩薩,法會你來講堂幫忙很好,佛也知道,不過,如果能夠把剩下的菜處理好,水果處理好,惜福就功德無量,我們這樣說她就會很高興,對不對?她就會很高興,所以這個恆順眾生簡單講就是你在講任何一個角度先讚嘆他,慢慢地引導改變他,不要單刀直入地傷害對方。再來,「圓滿無上大菩提。」大菩提就是佛道,這樣才有辦法圓滿無上大菩提。

【記】成熟眾生願,即華嚴經初地菩薩第五願。菩薩於眾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成熟解脫。「悉除一切惡道苦」。因果皆除也。令眾生除苦因,而後得除苦果。菩薩悲能拔苦故。「等與一切群生樂」。即慈能與樂也。菩薩對於眾生,冤親平等,各隨所樂而與其樂。好樂人天者,與以人天樂。好樂聲聞者,與以聲聞樂。至極言之。與人天小乘之樂,非佛菩薩之本懷,實願眾生由漸而入涅槃究竟之樂。接引眾生隨其所樂,暫與人天小乘之樂,待其發成佛願已,即令得涅槃之樂矣。故於十方世界常拔眾生之苦。常與眾生之樂。盡未來劫,以普賢行利益眾生,攝客群生,令圓滿菩提而後已。未來還有未來,寧有已乎哉。

○四不離願

【經】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所有與我同行者」,就是與普賢菩薩修同樣行的,所有與我同行者,修十大願,依照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去修,同修當然就是同修道友,我們都走同樣的路線的。「於一切處同集會」,大家都來這裡集會,同在一處,簡單講就是物以類聚,於一切處同集會,簡單講就是物以類聚,因此我才告訴你們要遠離惡友多結善友,佛教徒儘量多結善緣,多結善緣,身口意業皆同等,諸佛菩薩都有神通力,就是身業都平等,為什麼?都是一乘法,「一切行願同修學」,諸佛菩薩之行都是智慧,所以諸佛菩薩的願都是福德的願,所以修圓滿行的人,六度萬行都是圓滿,不像眾生,今天心情好多念一些佛,明天心情不好不念佛了,不是這樣子,證悟到圓滿果的人,他一切行願統統學,統統學,因為法身是無相,法身是無相,「所有益我善知識」,所有可以幫助我的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能夠顯示普賢十大願是怎麼修行的,是怎麼修行的,「常願與我同集會」,能常常與我會合,大家一起修行,互相勉勵,「於我常生歡喜心」,對我能產生歡喜心。

【記】不離願,即十地品初地菩薩第八願。又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不離願者,不離善友願也。菩薩發願,不離諸佛菩薩。願不離善友,即是願不離諸佛菩薩。初四句自分行,次四句勝進行。「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初地之願,即普賢菩薩之願。普賢是通名,初地是別名。德不孤,必有鄰,修道必須道伴,以助道業成就。「身口意業皆同等。」諸佛菩薩皆有神足通,是身業同等。皆平等一願,是意業同等。皆說一乘法,是口業同等。】諸位,看最小字:【「一切行願同修學」。諸佛菩薩之行,皆智慧行。諸佛菩薩之願,皆福德願。修圓教觀行即培慧故。】培養智慧,【行六度萬行即培福故。】培養福德,【今天念佛不妨就念佛說。諸位念法身佛,】法身就是無相與虛空平等,【或念報身佛,】報身就是福跟智慧,福慧兩足尊,福跟慧的結晶就是報身佛,【或念化身佛,】感化身的佛,【因無他心通,不得而知。】所以不知道,【若念的法身佛,即是修真空絕相觀,】真空絕相就是壞一切相,沒有一切相,無相,【亦即是參深妙禪。以法身無相,無相之相,即是實相故,又即是如如智契如如理故。】如如不動的智慧全如如不動的道理,不變的道理就是證悟到理智一如,【設若念報化二身之佛,即是修理事無礙觀。念妙有之佛,以妙有觀念佛,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離真空,【以真空觀念佛,真空即是妙有,】什麼叫做真空觀念佛?就是放下一切單提佛號,如日當空名真空觀念佛,真空觀念佛就是一切法不可得,只有一佛號能了脫生死,單提一句佛號,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就是這樣子,真空觀念佛,真空即是妙有,【即事即理故。又者法報化三身,一一周遍法界,即是周遍含容觀,】周遍的含容,包括一切,【一切萬物皆在法界內故。不惟佛一身能周遍含容。即佛之一毛孔,亦周遍含容。】為什麼?小能容大,為什麼小能容大?因為透過理無生,無生是平等,沒有坐標,沒有方位,空性都是一樣的,所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小能容大,大就是小,【如是念佛,即是智慧行,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即是成佛之願。「所有益我善知識」下四句。即勝進行,】互相勉勵,【謂益我】就是幫助我【之善知識,能令我勝進也。願於我普賢,常常生歡喜心。使我不離,故得互相親近。俗云:朋柴火焰高,】「朋柴」這個「朋」當作「群」,群柴,群就是把木柴聚集起來的話,火會燒得很高、火焰會很烈,這個朋,朋友很多就是群,這個朋就是群,群柴,把很多的木柴集合起來,火勢就很驚人,意思是說我們如果同參道友集合在一起力量就大,你勉勵我,我勉勵你,互相鼓勵,互相鼓勵,【修道亦復如是。應與道友常在一處。】如果能夠就不離善知識,不能離開善知識,你出家找不到好道場,找不到好善知識,說實在話還不一定能夠比得上在家,在家如果能夠親近一個善知識,又有一個好道場,那麼出家不出家又是放在其次,譬如說我出家又沒有師父,善知識在旁邊指導,自己怎麼修都不會,又沒有道場整天在流浪,這樣就煩惱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剃度就對了,一直仗著剃一個頭叫做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此的話那些理髮店理光頭的,那些被抓去關的,每一個也都功德無量,你看被抓去受訓的哪一個不是理光頭,並不是這樣,我們都一直認為現出家相,現出家相沒有錯,出家一日一夜功德無量,那是指什麼?那是指有修行,你弄清楚,不是只有現這個出家相,那是內心裏面清淨心、清淨身、比丘相,你要弄清楚,所以現在的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現出家相,出家以後不曉得去哪裡,跑去那一間被趕出來,跑去這一間也被趕出來,沒地方住也不知道住在哪裡,糟糕了,有的不是被趕出來的,有的是合不來,合不來是作風不同,我要用功他不用功,他叫我念經我偏不念,對不對?我偏不念,找不到像我這麼好的師父了,找不到。在我這裡念經(趕經懺)馬上開除,不能去外面趕經懺,不能應付眾生、信徒,都不必,你整天只要用功就好了,經典,經教有師父教,道場這麼大,每一間都有冷氣,你在煩惱什麼?吃住,沒錢你講,哪一個沒錢你講,你講,你要兩萬元,我馬上給你兩萬元,真的,你跟我說一個理由,兩萬花在哪裡就好了,對不對?所以有法有食可安住,以前的高僧大德有開示,有法有食可安住,在這個道場吃得飽,基本上的三餐,有法、有法可聽,如此你就可以跟他出家了,有法有食可安住,有法無食,無食就是吃得很不好,有法無食勉強住,還可以,辛苦一點,辛苦一點,有法可聽吃差一點,無食是說吃得差一點而已,有食無法當遠離,只是吃得很好養得胖胖的,沒法可聽,又不是在養母豬,如果要像世間人一樣,整天來這裡吃三餐吃得胖胖的,沒有法可聽又不修行,你出家幹什麼?你出家幹什麼?一點路用(用處)都沒有,一點路用(用處)都沒有,對不對?不是這樣子,你每天吃的是施主的,修行不夠抵償,你要知道吃都是吃十方的,吃的是施主的,修行不夠抵償,以前人所說的每一句都對,每一句都對,所以在座諸位,這些女眾或是這些男眾要出家,道場要選擇正確,要不然會終生後悔,會後悔,很可憐,很可憐,不然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不對?我這裡也常常有女眾,女眾她很喜歡精進,她師父不讓她精進,她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常常有那種女眾,我沒有收女眾,很對不起,不然怎麼辦?沒有辦法。最近有人打電話來:師父,你難道不想辦一個女眾的道場,我都幾十歲了,你還不辦個女眾道場。我說:男眾都搞不好了,還辦女眾道場,對不對?辦女眾道場我看管得了嗎?怎麼看管?從何看管起?沒有辦法。【亦是以友輔仁之義也。

○五供養願

【經】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希望將來能夠見到諸如來,佛,諸佛,及諸佛子大眾圍繞,圍繞在佛身邊,「於彼皆興廣大供」在那個地方都興供養,供養,「盡未來劫無疲厭」,盡於未來劫不疲倦,不疲倦這個不簡單,我們要行菩薩道行到不疲倦,這很難,僅僅打個八關齋戒,累了坐在柱子旁就這樣子,她很厲害,她的口水如果要流下來就,我看到她這樣很不好意思,很不好意思,我實在想對她說:在大殿不要靠著牆睡覺,又不好意思對她說:她是女眾。萬一我叫她起來,去告我非禮女信徒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只好任她睡。我看她這樣睡就像祭拜神明所殺的豬公咬著橘子,咬著橘子,拿一顆塞進去咬著,女眾這樣子不能看,實在很難看,看她化妝起來還不錯,睡那種姿勢。底下,「願持諸佛微妙法」,希望能夠,持就是奉,尊奉,我們所說的信受奉行,能夠信受奉行諸佛的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能夠顯示一切菩提之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就是常常修,常常修習。

【記】供養諸佛願,即初地菩薩第一願,願供勝田故。佛住世,佛為第一福田。佛不住世,僧為第一福田。初二句福田大。普賢菩薩發願,願親見活佛及諸菩薩,而供養之。第三句總,即供具大,大具多意。第四句修供養心大。五六二句正行大。供養諸佛是助行故。第七句清淨二字是因大。究竟普賢道五字,是功德大。第八句顯供之時大也。

○六利益願

【經】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記】利益願即初地菩薩第九願。又名三業不空願。以三業利益眾生,無空過也。初偈中,初三句不空因。第四一句不空果。第二偈利益時處。「我於一切諸有中,】這個諸有就是我們所說的三界九有的意思,諸有簡單講就是三界的意思。【所修福智恆無盡。」謂我普賢菩薩於三界九有之中,以所修福智利益眾生。】「所修福智恆無盡」,【菩薩教化眾生,即得福德。不被眾生所轉,即是智慧。】所以【菩薩自得福智,云何而言利益眾生。蓋以福智從利益眾生得。故云菩薩得福智,即利益眾生也。】所以說所修福智恆無盡,因為有利益眾生才有福,【「定慧方便及解脫」,】方便就是一切事相現前,當下用智慧去觀照,令心無所著,藉著理如如不動會歸無生,所以當下定即解脫,所以叫做定慧方便及解脫,所以說眾生有無量無邊,但是無眾生相,所以終日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無能度所度之相,就是無所著。【方便照事權智,慧照理實智,皆不離定。解脫者,終日度眾生,而無能度所度之相也。「獲諸無盡功德藏」。】這樣就開發這個法身,所以就開發這個法身,就能夠得到無盡功德藏,因為我們來【教化眾生,令暫見佛身,即得福藏。令暫聞佛法,即得智藏。令生淨信,則能斷惑。令眾生見佛聞法,】所以說獲諸無盡功德藏。【喻如藥王樹。眾生眼根見藥王樹,則眼根清淨。乃至意根思維藥王樹,則意根清淨。又喻如摩尼珠,能令所求皆遂。「一塵中有塵數剎,】一塵就是一粒沙的裡面有塵數剎,塵數剎,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就是小能容大,【一一剎有難思佛。」】當然是難思佛,因為法身都是平等的,一一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佛當然是無量無邊,重重疊疊又沒有重疊相,當然是無量無邊。【文中說處該時,謂遍一切時處。見佛聞法,為利益眾生故。「一一佛處眾會中,】每一尊佛在敷演佛法的時候,【我見恆演菩提行。」】我看他永遠就是在應機說教,現身說法稱讚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亦稱讚,所以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意思是說佛對眾生現身說法,有因緣他就現身,沒因緣他則隱埋,他就沒度眾生,普賢菩薩就稱讚無盡行願,所以常恆說菩提行,諸佛菩薩都是說法。【佛在大會圍繞中,普賢菩薩亦在其中,正是上求,故云我見。雲我見是影響眾生,令其亦願見佛聞法意。恆演菩提行,正是下化。佛有機則現身說法。無機則隱。普賢菩薩稱其無盡行願,故常恆說法也。

○七轉*輪願

【經】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這些字每一個都很簡單,這個都看得懂,我們來看解釋。

【記】轉*輪願,即初地菩薩第三願。又名攝法上首願。攝取一切佛法轉授眾生,即攝法義。上首亦為影響眾生也。】弟子叫做上首,他的弟子也會影響。【「普盡十方諸剎海」,】這個就是【轉*輪】轉到一切【處。「一一毛端三世海」。轉*輪時。時不離處,處不離時。故亦可雲「一一毛端諸剎海」。「佛海及與國土海」,即毛端中】一根毛能夠現出【所有依正。】事事無礙。【「我遍修行經劫海」。經劫海轉*輪也。雲「修行」者,圓融說之。轉*輪即是修行,理亦得通。中四句,明能轉圓滿音。「語清淨」者,】語清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顯如來語言無障礙故。又者語言非語言,說即無說,】無說即說,【妙有音聲,即真空故。】所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叫做【一音具眾音,故能隨眾生意樂令得解。】佛在說法的時候,美國人聽了是美語,中國人聽了是中國話,印度人聽了是印度話,所以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我們如果有親近也會聽得懂,客家人聽了是客家話,他就變成客家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日本人雕刻佛像就像日本人,泰國人雕刻佛像就像泰國人,中國人畫佛像跟雕刻佛像就像中國人,中國人喜歡什麼?喜歡圓滿,喜歡圓滿,所以中國的佛臉都是圓的,像月亮一樣,像月亮一樣,你看美國人雕刻的美國佛,就像他們鼻子就雕刻得很高,就是美國佛,你注意看,美國人雕刻或是畫佛像就畫美國佛,這個叫做萬法唯心造,萬法唯心造,所以說佛無相以眾生為相,你說狗來聽經坐在那裡,佛也是在對狗說法,他會變狗的音聲,所以佛神通無礙,每一個眾生他都對他有辦法,每一個眾生,像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如果日語就沒有辦法了,日語就沒有辦法了,用英文來講多少講一些可以,講深一點的沒有辦法,有的人說:師父,你怎麼不用客家話講?客家話要怎麼講?客家話,對不對?不就得去住客家莊,現在電視有客語新聞,客語新聞的電視報導,吱吱喳喳的也是聽不懂,也是聽不懂,如果講慢一點聽得懂,講快一點也是沒有辦法,這個是沒有辦法,所以我們人語言的障礙確實困難,確實困難,真的很困難,不能像佛那樣無障無礙,【一音即圓音,如來一音演法,眾生隨類得解。「一一流佛辯才海」。普賢菩薩一一音中,流出佛之無盡辯才。約佛言亦得,謂一佛能流出諸彿無盡辯才,此是普賢行願。故宜作普賢解。「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三世謂轉*輪時。過去佛,過去轉*輪。現在佛,現在轉*輪。未來佛,未來轉*輪。又者,佛不被三際轉,故過去未來佛說法通三世。現在佛亦然。皆於三世中說無盡之語言也。「恆轉理趣妙*輪」。正轉*輪也。趣者趣味,】就是合他的意思,【又趣向也。法性理體有無窮趣味故。】所以我們說法喜充滿,法喜充滿,我們以前沒有聽過佛法,錢那麼多整天打扮得美美的,人家對我們好,我們也不懂得感恩,整天只會使性子而已,我們沒有聽到佛法,就是這樣子,每天都這樣,就是錢很多日子也很難過,為什麼?他處罰自己,他非把自弄到生氣不可,我們人多奇怪,多奇怪,我們人多奇怪,我現在講女眾,女眾她先生喝酒回來,喝酒回來,喝酒回來他不是喝得很晚,喝得有酒味但是沒有醉,回來太太不高興不講話,她先生就一直跟她道歉,跟她道歉一直跟她道歉,她就一直不理他,明天不起來做早餐,不起來做豆漿、饅頭統統不要,煮稀飯也不要,他一直跟她道歉,一直跟她道歉,跟她道歉就是不理他,男人的忍耐度有限,道歉,男人的忍耐度有限,經過一個禮拜還不跟他講話,她先生就生氣了,不理你,對不對?你算老幾,對不對?我是一家之主,偶爾三不五時喝個酒而已,你氣成這個樣子,我跟你道歉了七天,你就不能原諒我,對不對?很奇怪,她就是很不爽,你問她是什麼原因,不知道,隔兩天你問她:你有沒有生氣?沒有。就是不講話,女眾很奇怪她用不講話,你說她不生氣卻又不講話,你問她怎麼了?她又說沒有,讓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她一定要弄得男眾生氣,啪,賞她五百,對不對?要不然就換男人生氣不理她,然後她就怎麼樣?她說:老公。她一看人家生氣就開始怕了,眼睛沒睜亮一點,她就開始怕了,她說:老公,開玩笑的。女眾很奇怪,她一定要搞到人家生氣,抓起來揍她才會清醒。偶爾喝個酒是難免的,我們人就是矛盾、矛盾,她明明知道她先生沒有大過失,沒有,她很清楚,控制不了自己,她就是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生氣,一定要搞得家庭的氣氛不一樣,不一樣,人真是奇怪,我如果看到這樣子,我就說:又在不順了。不曉得哪裡又在不順了,不曉得哪裡不合她意,沒有辦法,所以人沒有辦法活在理性的智慧中,沒有辦法活在情緒里,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一個女人真可愛,她先生跟一個女眾講公事,他太太走過去跟他打招呼,她先生沒空,沒空,沒空跟她打個招呼,這樣而已,回來就不得了了,哭、一直哭,說她先生不愛她不理她了,精神病沒有辦法,跟你說這種事情就是……內心的矛盾,她一定要過這種痛苦的日子,所以我才說眾生是制……人家說我們人生活是製造垃圾,製造垃圾,我們人是製造痛苦,是製造痛苦,我們人是製造痛苦的愚痴的動物,這麼單純的事情她就是要看得很複雜,沒有辦法,所以我們人沒有理性,也沒有什麼智慧,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很痛苦,每天都要過這種生活,日子、日子,【又者說法性理體法,令眾生趣向法性理體。故云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能攝方便也。三世諸佛所說無盡語言,所轉之妙*輪,我普賢以有甚深智故,普皆能入。能入即能轉。】能入即能轉。講到這個剛才沒講完,剛才沒講完。 一個女眾來告訴我,說她沒學佛以前夫妻很圓滿,學佛以後她走道場,結果她先生在外面有女人,有女人,然後她說:師父,這樣沒有感應也沒有保佑,奇怪,我很認真地求,就是沒有辦法回心轉意。我說:你怎麼修?我問你,你注意回答,自從你學佛以後,你覺得佛法很好,對不對?對!你真正地找到生命,對不對?以,確實如此。你漸漸持咒、念經,對不對?對,正確。你跑道場,對不對?對!你以前在家都煮三餐,現在差不多煮兩餐或是一餐,有時候都到外面吃,對不對?她說:對。再來,我說:問一個不禮貌的,你不要生氣,我說:你先生如果邀你,你拒絕,對不對?說:對。你說這樣不清淨。學佛,她就是學偏了,她認為每個人的想法都跟她一樣,她先生沒有學佛,對不對?我說:今天你學佛學到這樣,你怪你先生是不對的,要怪你,他是凡夫,你能不應付他嗎?你不簡單應付一下,逃得過去嗎?他不是聖人,對不對?所以這種事情不要埋怨,你學佛自己學偏了,所以說學佛的人就是一樣這樣生活,聽經聞法把家裡照顧好,對先生要非常地好,也一樣的生活得正常一樣,而且對她的先生要特別地好,你不能一眼珠子就把他束縛起來,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就好了,你一下子把他束縛起來,你想想看,他外面哪有可能沒有女人。因此要以深智慧徹底地,徹徹底底地了解佛法,不能一下子就……,扭轉力太大東西就斷掉了,扭轉力太大,你精進,使出的精進力太大,你們兩個人不是出家,夫妻是在家,你們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我當然讚嘆你精進,你是在家人,在家人就要按部就班來,慢慢、慢慢地感化,慢慢、慢慢地來,對不對?這才是佛法,我說:你所行非法,你那個不是佛法,釋迦牟尼佛有這樣叫你一聽到佛法知道這個是生命,拋夫棄子,捨棄了先生,什麼家庭都不顧,學佛的人常常說一句話:我先生我不要,我叫他到外面找女人,那個都沒有關係,我都看得開。這個真正要歸咎你,你常常說這一句,你先生以後真的會變成這樣子,有時候你就真的後悔來不及,對不對?你常常說這個沒有關係,這個沒有關係,婚姻就破裂,婚姻就破裂。要是沒關係,如果你要讓你先生在外面……,很簡單,我如果是女人,我學佛會先把錢抓緊再說,要不然被他跑了該怎麼辦,我如果吃穿靠他該怎麼辦,對不對?我如果至少有五千萬、一億,先把它抓緊,你在外面有女人沒有關係,你沒錢,沒有關係,錢在我這裡,對不對?我也是很聰明,我如果是女人,也不會讓我先生裝傻,不可能的事情,我也是很聰明,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要圓融,世法、出世法你要兼顧,我們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不是出家人,所以有的學佛學到家庭破裂,婚姻痛苦,佛哪有這樣教你的,佛哪有這樣教你修行法的,對不對?講到最後說念觀世音菩薩沒有感應,觀世音菩薩沒有幫你看管先生,你不跟先生配合還說,觀世音菩薩不幫你看管先生,對不對?你有照顧家庭嗎?話不是這麼講的,老說念佛沒感應,師父,我《大悲咒》一天念多少,愈念她先生愈不見人影,她就是整天念《大悲咒》,也沒知道她先生在幹什麼,對不對?我不能這樣子我念珠拿著,我如果是女人,我在念《大悲咒》的時候,我注意看我先生跑到哪裡去了,不在我視線裡面他就該死,把他看好,家庭也要照顧好,念到他外面生了好幾個,你也不知道,到最後帶回來取名字,沒有辦法太多了。所以佛法,今天當然是對在家人講的,佛法是圓滿法,它不是二分法,世法、出世法本來無二法,你學佛怎麼可以學到這麼偏,偏得這麼極端,不可以。底下:

○八淨土願

【經】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我能夠深入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這個就是化長時間為短時間,突破了時間跟空間的束縛,就沒有所謂時間的長跟短,能夠化一劫於一念剎那之間,為什麼?這一念就是盡法界,但是你說盡法界,是因為對成點……,對點線面而講的,說由點線面擴張到法界,因為我們人長時間生存在意識觀念裡面,講到法界他就覺得很大,有這個觀念就是沒有覺悟到法界的東西,法界當下就是一切法,空性的東西,與一切法合,一切法當體即空,法界,你如果想像法界很大很大,那是凡夫的知見,法界不大就在你的心中,所以我們人長時間生存在意識的推論的觀念裡面,因此講到法界他就覺得很大,講到針的話他就覺得很小,就是因為習慣於這種運用的思考方式,意識的強烈的一種錯覺,所以講法界就很大講針就很小,其實都是心在作用而已,時間也是這樣,盡一切劫當下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見到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記】來,看小字的:【淨土願,即初地菩薩第七願。言淨土者,淨其不淨。】第一個當動詞用,淨其不淨,除掉那一些不清淨就是淨土,【安住佛法及眾生故。有宏法之所,即是化度眾生之所也。偈中淨土之意不顯影在第二偈中。文中多分約時,時融通故。時不離處,即時以顯淨佛國土。一念能入三世一切劫者,念劫圓融也。】念就是短時間,劫就是長時間,在佛菩薩來講,沒有所謂的長短時間,【入即是攝。入一切劫,即是攝一切劫,攝歸於一念。時圓融,即是清淨時。土圓融,即是清淨土。清淨即空義,】我們如果要修清淨,所以,我一直兩三地勸告諸位菩薩,要修空觀,空一切法才能立一切法,修行人對空性的道理不懂的話,看你多會修行,看你要搞多久才有辦法成道,【妙有即真空故。因為大家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於淨土義須明了。淨土有三類,一常寂光淨土。二實報淨土。三方便淨土。亦名變化淨土。實報土開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就是佛自受用,他受用就是利益眾生的意思,實報莊嚴土是諸佛菩薩在利益那些初地菩薩以上到十地菩薩以前,【則有四土常者不生不滅,不受生滅,故寂而不動。光者能照為義。常寂光土,非土言土,就性義言也。】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光明,什麼都沒有,【土即是法性理體,為智身所依,故曰土。其實理智一如,身土不二,皆非對眼根之色相。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三根就是上、中、下的根器,普被,【被等覺菩薩】加被等覺菩薩,【上根之機,求生淨土,即常寂光淨土。等覺菩薩豈未證寂光土,以是分證未圓故。欲圓滿證得,故須念佛求生淨土,證究竟之常寂光土。參禪雖大徹大悟,與佛所證理同,而事相差懸遠。故歷代大徹大悟祖師,尚且念佛求生西方,】這一段你要注意看,歷代大徹大悟的祖師尚且念佛求生淨土,如果學淨土法門的人中途又被禪宗轉走,或是被密宗轉走是悲哀的人,是很悲哀的人,【再證常寂光淨土。或曰:常寂光土,無處不遍。何妨就在娑婆世界證常寂光土,豈必定生西方耶? 此義,前已講過,乃普賢菩薩方便引。引眾生髮願,生西方,以便得證常寂光土。寂光固遍娑婆,】因為盡虛空遍法界,【解知也。目擊穢惡以為淨土,一時難轉。況即相見性。】何況當這個相,就見到我們的本性,【解時即知,不解復迷,】了解的時候就知道,知道幾天不也解又迷了,【不能於念念中解,】每一念當中悟到,【裟婆即寂光,故普賢菩薩方便,引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入常寂光淨土。易啟深信故。華藏世界即實報土。亦人人本具而在迷。八識未轉成智故現有漏報土。八識田中有染污種子故受染污果報。苟能轉八識成大圓鏡智,而成無漏。(無漏即無惑業) 佛能徹底翻轉有漏,而成無漏自受用報土。】自受用就是他得到最大的利益,【地上菩薩,亦分得佛自受用報土。】亦分得佛自受用報土,【以佛對菩薩,名他受用報土。】佛對菩薩名他受用,他是利益眾生叫做他受用,【即佛轉七識為平等性智,】我們的第七識,叫做我法二執分別意識,我執和法執分別的意識,現在轉第七識為平等沒有分別,一個人要做到沒有分別不是那麼簡單,沒有分別不是不知不覺的不分別,是平等不高不下,【為彼所現,若權小及修道凡夫但得淨變化土,即佛轉五識為成所作智故。或對凡夫現染變化土亦然。吾人念佛,求生西方,即證寂光。或見報土。縱不得報土,亦可得淨變化土。】清淨所變化的,【第二偈,「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二句。舉正報以攝依報也。末二句佛境界即身土不二,】三身四土都圓融,【轉識成智等境。令一切眾生得生淨土,皆佛如幻力解脫力及威力也。有淨土願者,常人佛力,為佛攝受。

○九承事願

【經】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於一毛端極微中」,一根毛端,一根毛,「出現三世莊嚴剎」,三世一切莊嚴的清淨,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都能夠進去裡面莊嚴、清淨,「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就是佛,所有未來照世間之燈就是佛,「成道轉法悟群有」,群有就是眾生,「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我都會不那個地方親近他。

【記】承事願,即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第六願。所言承事者。謂願入佛剎,承事諸佛故。初一偈承事處,處即國土。初二句妙有攝入重重。毛端極微,三世剎土,皆妙有故,即事事無礙真實義相。真實即真空,妙有不礙真空也。剎土無大相,毛端無小相,故三世莊嚴剎,皆在毛端中現。二句謂剎體相異,差別之相也。「十方塵剎諸毛端」句。言無量相。第一真實義相,及無量之相也。「我皆深入而嚴淨」句。四祖雲準梵本,謂菩薩入嚴淨剎土故。策二偈雲所承事之佛,舉未來以該過現。以未來該者。普賢願行,皆盡未來際故。末二句正承事時。謂於佛示現八相成道時,一一皆親近承事。究竟佛事示涅槃者。謂作佛事已畢。而示現涅槃。非涅槃,故云示現。此二句有無盡義。佛於正報一一毛孔中,依報一一剎塵中,示現八相成佛,故曰無盡。

○十成正覺願

【經】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循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速疾」就是很快,「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很快神通力就能周遍,簡單講就是自在的意思,那一句就是自在,普門遍入大乘力,大乘的力量很大,簡單講就是正等正覺的力量,正等正覺的力量,具足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這個就是修空觀,智行普修功德力,修十地,簡單講就是修空觀得到很大的力量,「威神普覆大慈力」,這是救度眾生,慈悲才有辦法救度眾生,「循淨莊嚴勝福力」,當然你去掉不淨莊嚴清淨的地方,以福德力就能莊嚴一切,所以叫做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這句話是指般若,你要教化眾生,你要有無所著的智慧,無依就是無住的意思,沒有依靠,剛才我們不是講過了,你如果依靠金錢,有一天你會對金錢痛苦,你如果依靠先生,有一天你會對先生失望,你一天都追求名才能過日子,有一天你會因為名而痛苦,你如果無著無依,智慧的力量就會跑出來,「定慧方便威神力」,修定跟修慧,「普能積集菩提力」集合一切覺悟的力量,「清淨一切善業力」,行十善一切善業,「摧滅一切煩惱力」,這個就是破魔、破煩惱,「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記】成正覺願亦初地菩薩第十願。謂願與眾生同成佛道,同作佛事也。十二句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力。後三,結因成果。業用即成佛業用,業即用。九力中有七種業。文字應多回互。如初一句,「速疾周遍神通力」,宜云神通力速疾遍周,即自在業也。「普門遍入大乘力」,宜云大乘力遍入普門,即示正覺業也。普門即法界門。此指成佛門言。一相具足八相,謂依解大乘之力,能普門示成正覺故。「智行普修功德力」,下三句即說實諦業,此句內德充滿,顯具說法功德。「威神普覆大慈力」句,亦顯具足說法功德,以有慈悲威神力故,令物悟實諦也。「遍淨莊嚴勝福力」,淨其不淨,嚴其不嚴。以勝福力,遍淨莊嚴依正二報,即說法所得之效果。「無著無依智慧力」。即證教化業。以己所證,教化眾生。能證之智無著,所證之理無依。法性理體為一切法所依,而不依一切法故。「定慧方便威神力」,即種種說法業也。如來一音說法,令眾生隨類各解。即定即慧之方便也。「普能積集菩提力」,即令佛種不斷業。謂願眾生皆能積集菩提,則佛種不斷。「清淨一切善業力」,即*輪復住業,謂已證到究竟。復隱實施權,以三乘法,住世利生。末後三句,結因成果。由摧滅煩惱,降伏諸魔,圓滿普賢行願,故得成佛之果。若三句各作一業,連上即成十業。即摧滅煩惱業,降伏魔冤業,普賢勝因業。上來廣頌前回向二科文,子初別發大願竟。

○子二總結大願二,先總結十願

【經】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普能嚴淨諸剎海」,能夠圓滿,來圓滿的嚴淨諸剎海,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以海表示無量無邊的意思,「善能分別」就是有智慧,「諸法海」,善能分別,你有分別的力量,了解什麼是第一義諦、中道、空假中的思想,「能甚深入智慧海」,能入真正的智慧,有智慧就能夠深入智慧的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些文字都簡單,「親近供養諸佛海」,這個海表示很大的意思,這個海不是那個大海的海,這個海表示以海的面積是來說明很大、很廣的意思,「修行無倦經劫海」,無倦就是不疲倦、很精進的意思,「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以普賢行悟到菩提,所以要悟到菩提要修十大願。

【記】總結十願,然不次第。初句結第八淨土願。二句結第三成熟眾生願。三句結第七轉*輪願。四句結第一受持願。五句結第二修行二利願。六句結第六利益願。七句結第五供養,第九承事二願。八句結第四不離善友願。末後一偈結第十成正覺願。圓滿因成圓滿果故。】【

○後結歸二聖二,一偏同普賢

【經】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一切如來都有長者,他最了不起的弟子叫做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希望他的智慧跟願行都跟他一樣,「願身口意恆清淨」,都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記】結歸二聖者,結歸文殊普賢也。】文殊跟普賢,【今先偏同普賢,回向願與普賢菩薩同也。普賢發願,願同普賢者,普賢名通故。願同諸佛之普賢者,普賢為諸佛成佛本因故。】底下這一段是【《法華》重智,以文殊為長子,普賢為少男。】少男就是第二個,比較次等的重要叫做少男,【《華嚴》重行,】《華嚴經》是注重修行,注重修行,【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少男。】比較次重要的,【如來子多,必有一長子。以長子為主故。法界有一真法界,有緣起法界。】一真法界叫做絕對真空法界,緣起就是藉著一些緣不壞事相,就是相用法界,就是在這個相跟用討論,叫做緣起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就本體來論,緣起法界就相用來論,【普賢表緣起法界,然亦不離一真法界。】為什麼?體相用一如,【依一真法界而緣起故。約法界義,則長表無始義,】長表示無始,【先萬物而生故。子表無終義,成佛不捨因行故。又者即人即法,故曰表緣起法界,發願回向善根。偈中三願,字有區別。一現說法之普賢,願智行同諸佛之普賢。二諸佛之長子普賢,願身口意三業剎土常恆清淨。故贊彼曰:「如是智慧號普賢」。末句,現說法普賢又願與彼皆同等。】希望跟普賢菩薩統統一樣,統統一樣。再五分鐘,把這一段講完。

○二雙同二聖

【經】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滿這個事業就是願和智,「未來際劫恆無倦」,就是不疲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文殊跟普賢,「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記】理性就是文殊師利和普賢菩薩,】二聖表法,別說文殊,表由解發願。普賢表依解起行。合說則文殊表智,普賢表理,理智一如。未有理外之智,】道理之外沒有什麼另外有智慧,【亦無智外之理。】簡單講有智慧的人就懂道理,既然懂道理就一定有智慧,【皆一體故。又雙表理智一相,行願相扶。故云,具足文殊智者,必有普賢行。具普賢行者,必有文殊智。謂我普賢為遍淨普賢大行文殊大願故。為圓滿文殊普賢事業故,盡未來劫修行,而不厭倦。】就是不疲倦,【修行行門無量,故獲得功德無量。安住普賢行中,又安住文殊智中,故能了達一切智慧。文殊智勇猛,普賢行亦勇猛。故我回向諸善根,回向到文殊普賢分上。隨順文殊普賢,而修學也。】而修學也。《普賢行願品》今天是最後一天一定會講完,明天我們要研究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壬三結歸回向

【經】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記】合頌三門回向,分三科。前二科已竟。今當第三結歸回向。顯十大願之後。三門同是一回向。謂上來三回向願,為三世諸佛之所稱嘆,彌顯願之殊勝。故我普賢以所有善根回向,為得諸佛圓滿果之普賢圓滿殊勝行也。

○辛二頌願生淨土

【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坐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曾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個很重要,我們臨命終如果有障礙,就不能順利地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臨命終有種種障礙,就我所知道的,譬如殺生的障礙,殺生的障礙,臨命終病苦的折磨,毀謗三寶的障礙,還有平常不做善事的障礙。譬如上次有一位法師住在獅頭山,人家請他助念他都不肯,他都不肯。有一次他往生,身邊也沒有半個人跟他助念。今天我們付出多少因,將來就會有多少的果報,我們在念說:希望我們臨命終沒有障礙,這在一般的共修,差不多都是如此念,一般的共修差不多都是如此念,欲很少人知道他的障礙從何而來,最大的障礙就是內心這個執,念大家都很會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但是我們那種習慣性的執著非常地可怕,可怕到什麼程度呢?可怕到他認為他對,這已經是一種很執著、錯誤的事情,他也是一直解釋說,他是立場是正確的,我們無知並不可怕,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無知,他會改過自新,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肯定自己的看法,就完蛋了,這種就是學佛愈久的人愈有這個毛病,那個叫做半吊子,半吊子。出家人也有這樣,出家人學佛不是很久,三年、五年,他認為他有辦法當法師了,叫他來親近善知識,不要。叫他讀佛學院也不要。他懂的懂到一個水準,到一個水準,然後他講經就講故事弘法,習慣性了,然後他有名了,然後叫他低聲下氣來跟別的法師學習,他低不下這個頭,你叫他講深一點的道理,他沒有辦法,這個就是很糟糕的,出家如此就是很糟糕,上,上不上去,下,下不來,在家也是如此,在家人來親近三寶懂了一些,他很喜歡開示給別人聽,但是開示給人聽,他不知道我們講話,最重要的力量是德行,不是只是靠這張嘴巴,或是你研究幾部經典,這樣跟別人講,人家就會心服口服,不是這樣子,因此我們人臨命終的障礙,最大的就是內心的執,內心的執最大的可怕就是無知,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到那種錯誤跟執著,他一直很肯定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就死在自己的見地裡面,見地裡面。在《大智度論》裡面談到,就是執著戒律,也變成落入外道的見取見,見取見。戒律在《大智度論》裡面談:戒律如果不配合實相法,就是無相無不相法,空、無相、無願法的,實相的道理變成人天的善事,變成人天善。你說你持比丘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在家人也是五戒,也是一樣,所以這個戒律跟在家人的五大根本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差不多都包括在內了,當然它含有一百個威儀,種種衣缽的問題,最大的根本精神都是一樣,在家人你持五戒好好地持,就等於比丘、比丘尼,持那兩百五十條戒或者三百四十八條戒一樣的,只是它微細開展出來的,還有包括毀謗、威儀種種,因為出家人要度眾生,根本大戒的精神都一樣,五戒說人天因,為什麼說比丘戒是出世因呢?為什麼比丘戒?因為全斷淫慾,接著比丘還有一個持戒的無相,無相戒,就是持戒持到最後破相,所以還是要會合實相法,也是要會合實相的東西,所以只有實相法才是真正脫離三界的根本精神,因此實相就是無我、就是無所執著,雖然空一切法,空一切法,但是當下就是立一切法,因此我們看很多人在念佛,盡除一切諸障礙。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念佛,到臨命終沒有幾個自在的?他們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現在的人念佛有一個嚴重的錯誤,他碰到事情就什麼都念阿彌陀佛,他認為這個就對,這個就對,這個功夫只做對一半而已,人家說平常聽經聞法就是功夫,平常聽經聞法、行住坐臥就是功夫,這個功夫在哪裡下,你知不知道?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是最大、最大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是因為這一句話而成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念佛的人卻是很少在放下的功夫,很少人在放下的功夫,放下就是寬恕、容忍、慈悲、愛心、寬恕,很少人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他只知道要念佛、打佛七、精進、參道場、親近善知識,但是善知識所說的,他不能會歸到真正的功夫,因此他到臨命終的時候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起來。為什麼?他平常就一直很執著這種東西,很執著這種東西。底下,「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將來我們才會在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安樂剎」,安樂剎就是極樂世界,「我既往坐彼國已」,我既然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前成就此大願」,能夠成就十大願,十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所以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去享受的,就是要成就一切願,也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明天要講的《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所作的這本就非常重要了,發菩提心一發,等同盡虛空遍法界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佛,皆因為發菩提心而成佛,學佛的人包括持五戒持菩薩戒,或是持比丘、比丘戒,沙彌戒:一切必須以發菩提心為主,發菩提心如同國王,國王,五戒如同重城,微細戒如同護城河,從前就有這樣的比喻,菩提心如同國王,一國之主,重戒如同四周的大城、城牆,微細的戒,微細的戒律如同外面的護城河,所以我們一般只談到重戒,重戒。比丘尼有八重戒,比丘有四重戒,一般只談到重戒,但是在菩薩道裡面來講,是以菩提心為最重要,菩提心為最重要,我們如果發菩提心,我們忍受一切的委屈,我們就想:我已經發菩提心要自利利他了,要自覺覺他了,這種小事我怎麼跟你計較,如果發起菩提心就永遠不退轉。底下,「彼佛眾曾鹹清淨」,來到極樂世界大家都很清淨,「我時於勝蓮花生」,於殊勝的蓮花花苞中化生,「親睹如來無量光」,親自見到阿彌陀佛,「現前授我菩提記」授記成佛,菩提記就是將來成佛,授我菩提記,菩提就是成佛,「蒙彼如來授記已」,接受阿彌陀佛的授記後,「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就是億,千億、百千億的意思,意思就是化身無數百千億,俱胝翻譯成中文叫做千億,「智力廣大遍十方」,智慧的力量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也是要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簡單講一句,學佛的人就不能有自私,自私就不能往生。 【記】合頌後三門有二科文,初合頌三門一科已竟。】已竟就是說完了,【今當第二科頌願生淨土。願生淨土有四義,已於長行中講之。】現在是說偈頌。【一者,此土眾生與阿彌陀佛有緣故。】所以大家見面都是念阿彌陀佛,所以一輛車子的後面,我們如果騎機車的前後,譬如我們上班或開車,開計程車或是我們家裡有車子,趕快拿「南無阿彌陀佛」的貼紙去貼,車子開在後面的人如果看到前面那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一句這樣你也有功德,算你這輛車子開出去都在做功德,都在做功德,所以現在很多人的車子都有貼「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機車也有很多人貼,很多人貼,不過最近……,今天電視報導的,僅僅一個禮拜抓到學生沒有執照的已經六千五百多人,學生沒有執照的都是讀高中,高一、高二的,僅僅上個月學生撞死的,撞死的就有好幾百人,上個月學生騎機車撞死的,查起來都沒有駕照,都沒有駕照。我們這裡上班的小姐不知道有沒有駕照,問問看,沒有執照要趕快去考,現在抓得很緊,抓得很緊。我們這裡的法師不知道不沒有駕照,如果沒有駕照就不要騎,不要騎。我覺得怪怪的,怪怪的。我也想買輛機車來騎,不過戴個安全帽騎出去,這個是不是我的師父,這樣很不好意思,機車是不好意思,我本來想買腳踏車,我讀大學的時候,騎了四年的腳踏車,我騎腳踏車的技術很好,可以載一百八十五公分的陳中興,都是我騎他坐,我一百五十八公分都騎,他一百八十五公分都坐後面,好像小猴子載高個子似的,就像你看的那種表演。這些都是題外話。【二者,令眾生心有決定,俾致心一處故。】令我們的心安住於一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那麼多,怎麼單念阿彌陀佛?他就是要令我們集中,阿彌陀佛的願力大,有很多人有很奇怪的觀念,他說念地藏王菩薩也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對。師父,念藥師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對,對。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對。他就問:師父,為什麼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人很奇怪,經典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了,阿彌陀佛已經發四十八大願了,願力已經很清楚了,這個已經講得這麼清楚,譬如說我這裡開個游泳池,你如果游泳要來我這裡才有,他那裡開個golf高爾夫球場,要打golf的人你要去那個地方,才能打高爾夫球,阿彌陀佛,他已經發願發得很清楚了,說臨命終要來接引我們,我們人很奇怪,很奇怪,一定要念其他的諸佛菩薩,才來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要間接呢?你為什麼不直接?我們念哪一尊佛念什麼菩薩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沒有錯,但是問題要念到一心不亂,因為其他的諸佛菩薩沒有這個願,沒有這個願,臨命終阿彌陀佛十念往生接引,你看,有嗎?你看哪一部經典,有哪一尊佛十念要來接引你,沒有。我們人很奇怪,單刀直入的淨土法門,他就是念其他的諸佛菩薩,這樣來湊,真是奇怪,為什麼要這樣子亂湊呢?很奇怪,為什麼你不直接念極樂世界的佛,我就覺得很奇怪,所以很多人都來請教師父,我說:你們……我如果是佛,教到你們這些也是很累,這是直截了當的淨土法門的阿彌陀佛念到底,為什麼要牽扯一大堆,奇怪,弄不清楚眾生相是什麼?所以我們令眾生的時候,決定一處這樣子不要散亂。【三者,西方不離華藏故。】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簡單講就是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構成,我上次跟你們講過,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世界種、世界海,華藏世界,所以這個華藏世界是無量無邊的世界,世界種構成的叫做華藏世界。【四者,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故。】八十華嚴翻譯的,叫做毗盧遮那佛,六十華嚴翻譯的叫做盧舍那佛,所以自古以來毗盧遮那佛跟盧舍那佛其實是講同一佛,就是法身佛,但是後來的人因為沒有什麼根據,也沒有辦法要形容法身、報身跟應身,因此就把八十華嚴的毗盧遮那佛當做法身,六十華嚴的盧舍那佛當做是圓滿報身,其實盧舍那跟毗盧遮那其實是同一佛,因為翻譯的《華嚴經》的,八十華嚴跟六十華嚴不同,其實是同一個。因此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又者因為眾生於娑婆穢惡已見慣,於娑婆淨土已迷失故。執著難轉,】這一句的確如此,你如果把眼睛放大出去看看,真的很奇怪,到處都是強烈的執著,他家裡有上億的財產,來結個緣吧,不行,錢拿不出來,他寧願省下來給子孫,寧願省下來給子孫,對他自己有好處的,施捨有功德的,他今天所做有無量的功德,他不要,他一定要省下來,所以有一種人懂得運用金錢,有一種人是金錢在運用他,所以金錢是好的僕人,但是卻是壞的主人,這一句話聽得懂嗎?金錢是好的僕人,但是卻是壞的主人,好的僕人就是說金錢,我們如果在運用很好運用,但是金錢如果主宰著你,你就被它所驅使,壞的主人,好的僕人,【是以普賢菩薩為引導眾生轉著,】轉執著,【而發求生淨土之願。】這一生如果沒有往生淨土,每一個都執著沒有辦法,【現值彌陀聖誕佛七之中,今講此科文,大家要注意。「願我臨欲命終時」,普賢菩薩已無我見。無我之我,即是大公無私之我,乃表大眾之意。張某認得此大我,即張某之公我。李某認得此大我,即是李某之公我。識、】我們所說的神識,【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我們的熱氣,【三法和合成命,缺一即雲死。世間人皆講求衛生,】衛生就是如何保持這個生命,叫做衛生,【學佛法則是衛死。】保護怎麼樣不死,我們如果成佛就不死,所以儒家是說:未知生,焉知死,講求這個不討論生死的東西,只有佛教徹徹底底來了解生死的問題,所以說生死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我們明天這個《勸發菩提心文》,頭一篇是致功能性靜遠的書信,省庵大師就勸告他,這個在家居士很喜歡做善事,明天講了你就知道,很喜歡做善事造橋、鋪路,省庵大師卻勸告他,說:你只知道行善卻不知道生死的大問題在哪裡。整天只知道行善、布施,這是其次,最急的,燃眉之急就是生死的問題,就是我們生死的問題,所以說我們不生就不死,如果不死當然就沒有生,當然就沒有生。所以電視上常說:你要做好你個人的衛生。其實他們哪懂得衛生,如何保持不死,所以佛法做好你個人的衛死,這個如果廣告出去人家會嚇到,佛教怎麼這麼講,對不對?要怎麼不死?要怎麼不死?對不對?【死得好即生得好,】我們死到極樂世界去,那不得了了,如果到極樂世界就解脫了,【乃成真衛生。】你到極樂世界出生,生死就解決了,【念佛求生淨土,有障礙則不得生。如惑障業障報障,】業障、報障都現前,【皆障礙也。】業障、報障、惑障,我解釋一下:惑障是指內心裏面的一種宿世的執著加上後天的培養,一種錯誤的思想,這個叫做惑障,譬如說我們這一生,照理我們要淡泊名、利、色,這三關,但是名利色三關賺得凡夫團團轉,我們生活在錯誤的知見,以為誤導、誤導,容易受到誘惑,所以我們克制不了內心裏面的憤怒、這個貪嗔痴,所以一直到死亡,這執著仍放不下,所以我們人死,這時候眼睛會睜開閉不起來。業障,業障的意思就是現前、現前,現世報,業障現前,業障現前,業障跟報障,報障就是苦的意思,報障大部分都是指什麼?指病苦、殘障、車禍、橫死。業障大部分是指現世報,譬如說她要來學佛聽經,但是家裡一些事情還沒處理,或是老公不造贊成,所以業障表示現世,報障表示不幸的打擊,譬如說出車禍斷了一隻腿,或是死亡,報障,果報現前,報障就是定業不可轉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定業不可轉,這個都會障礙,【凡死於非命,】死於非命就是不該死而死的,【或八苦交煎,】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皆恐怖萬狀,即是報障。】果報現前,【縱無報障,而有業障,亦不能生淨土。業即惡業,或未完事業。致命終時心有掛礙,故曰業障。或有惑障,】惑障簡單講就是無明,因為無明不了解事理,【不明事理,正念不現前,故皆不生淨土。】因此我們的八正道裡面要正知見,要正思惟,正思惟,就是我們平常所安排的思想,一定要正確而且一定要善良,依照佛所說的思惟。你如果看過《阿含經》,《阿含經》:釋迦牟尼佛教小乘的阿羅漢或是示成阿羅漢的,他一定告訴你觀照無常,透徹地觀照無常,然後會歸無常進入空性,兩大觀照,修小乘一定是修這個法,無常,你透視的觀照無常,今天你如果透視地觀照無常,你絕對不敢去造業,無常一到業報就現前了,道業未成,業造了一大堆,你那嘴巴絕對清清淨淨,不敢亂講話,別人的是是非非,你也絕對不敢去插手,為什麼?你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你就沒有迷惑,他整天所安排在他內心裏面的,只有佛陀的正思惟、正知見,好話、正法他要聽,其他的他絕對不聽。為什麼?會讓他失去正念的,他為什麼要聽這個?他為什麼要聽這個?眾生的習慣沒有辦法,三三兩兩圍在一直就講人家的是非,這個沒有辦法,無量億劫以來就是這種很不好、很不好的習慣性,很不好的習慣性,所以我們一般的正念提不起來,都是被錯誤是非捲走了,捲走了。大修行人什麼事到他面前,什麼事都沒事,你要叫他起心動念難如登天,所以,師父以前就有跟徒弟講過了,我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就像擺脫大氣層的太空艙一樣,一動就不能停止,明心見性的人從本性起妙有就不能停止,你要叫他產生凡夫的貪嗔痴,他絕對不可能。凡夫如果叫他寂靜,靜靜地不要有妄想也很困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你要叫他有妄想也很困難,簡單講聖人要變成凡夫是不可能的,凡夫一下子要變聖人也很難,簡單講都是念頭的問題,所以正念不現前這很糟糕,很糟糕,就所謂沒有正思惟。今天我們如果是聰明人,一天同樣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我們是圍在一直聊蠕,我們又沒看到別人對不對?與我們的生死沒有關係,是在那裡講是是非非比較重要,或是,今天我來聽經聞法比較重要,或是我坐著好好地來思惟極樂世界的莊嚴,善知識、佛怎樣開示比較重要,我們提這個正思惟,這個講歸講,師父在這裡勸告歸勸告,圍一大堆還是圍一大堆,那個沒有辦法,那個沒有辦法的,尤其是我們男眾,我們男眾,我們男眾比較會說人家是非,我們男眾要改,我們男眾,你知道我的意思就好了,我們男眾要改,我如果講這個,女眾就想笑,所以說我們正念不現前,大部分都是被外境不必要,可以說不必要。我看到佛法裡面講一句話很了不起,他說:其實我們的煩惱根本是我們製造出來的,哪有什麼人給你煩惱不煩惱。事實上就是如此,你會去殺人放火,也都是你內心裏面的煩惱,對不對?你去傷害別人,也是你內心的煩惱,其實我們沒有辦法處理我們內在裡面的世界,哪裡有辦法處理外在的世界,釋迦牟尼佛說:擺平你內在的世界,一切萬物就與之合,天地萬物就與你相合,擺平你內在的世界,但是我們沒有處理內在的世界,我們哪裡有辦法去處理外在紛紜的世界,根本就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世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個鬥爭沒有辦法停止。底下,【如五陰身亦報障所攝。貪生怕死,不求生西方,即色陰障。領納苦樂受,】因為過這種日子已經過慣了,好像廁所的蟲,它整天吃大便,你把它撈起來,你把它撈起來,撈起來,說:我把你撈起來放到清淨的水,幫你換個環境給你。廁所的蟲,它會跟你說:不要這樣做,我會餓死。它會餓死。為什麼?沒有大便可吃,眾生就是這個樣子,在娑婆世界已經污染慣了,一下子你請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認為這樣離開娑婆世界,這樣他要依靠什麼?他不知道那個地方更清淨,比這個娑婆世界千百萬倍清淨,不知道,所以他領納苦受和樂受已經習慣了,【即受陰障。】受陰,【顛倒思維,即想陰障。】整天都用妄想心,【如是遷流不停,即行陰障。了別妄境,即識陰障,皆障往生。或有軟冤家號泣呼叫,】那個念號háo,號泣,軟冤家就是我們的太太,她用軟的來,你就沒有辦法,她又不是拿刀子殺你,【令心放不下。】軟冤家還有一種是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這種感情的執著確實很困難,很難、很難放得下,這個軟冤家,對你很好的人,很好的人,【或強冤家,令心嗔恨。或有命債債主,】要來索命,【或索命之無常。如是一切障礙,皆由我見執著生起,亦即惑障。故欲除障礙,先除我見執著。無我見則一切障礙皆空矣。】無我見,但是要談無我見談何容易,所以第一個師父只要求眾生伏惑,伏惑令煩惱不起來,如此臨命終往生就有希望,你不能伏惑你就沒有辦法,最基本上就是伏惑,伏惑就是與天地萬物不計較,吃虧就是占便宜,【此障當在平日除,】平日就是平常,平常密密地觀照。師父早就跟你們教過了,密密觀照得到安詳,外面多少紛紛擾擾的暴風雨,對我們內心安詳的世界都毫無障礙,【勿待命終之時。】不要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要來處理我們內心的執著,【不過臨命終時,是生死關頭,更要加功進步。此約凡夫說,平時漸漸除,命終時而頓除也。至若聲聞,雖除煩惱障,尚有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法執,【菩薩雖除所知無明,還有習氣者有之。凡夫有障,即礙見阿彌陀佛。不得見佛接引。除障即得見佛,】去除障礙即得見佛,【往生安樂剎土。「現前成就此大願」者,當下成就願生淨土之願也。】我如果到阿彌陀佛淨土的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盡虛空遍法界,你就可以去進行,【「一切圓滿盡無餘」者,成就大願故。未斷之惑已斷,未證之真已證,未得之神通已得,圓滿無餘也。前有一比丘尼,臨命終時,我問他有何願?】我問她有何願?這是慈舟大師做的。【彼云:願轉男身,願得智慧。我說:你何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不求男身,自然轉成男身。以極樂無女人故。不求智慧,自然有智慧,常見佛聞法故。彼首肯而終。】點頭,就往生了。有一位菩薩差不多四十多歲,四十多歲,我說:菩薩,你念佛做什麼?她說:我來世要像慧律法師這樣。我說:像我這樣腹瀉、頭痛?我說:你怎麼發這種願?她說:我也要像這樣度眾生。我說:你錯了,這條路你走錯了、發的願也錯了,像我,有什麼好處,你看,我有什麼好處,你說說看我有什麼優點?她說:你口才好,書讀得高,智慧高。我說:接下來呢?你知不知道,我的螺絲釘沒有一根鎖得緊的。我說:要像我,是不知道的人才說要像我,如果是我,打死我來生不敢再來了,你發願發錯了,你應該說我來世要像佛,像阿彌陀佛那樣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才對,怎麼要像我這樣,像我是很不得已,我前生業障不知道怎樣,牽到這裡來的也不知道,業障也是很重,對不對?前世沒舍掉,今生才在這裡六道輪迴。那個都是沒有了解淨土法門,所以她不了解事理,她認為法師就是很偉大,那是錯誤的,大大的錯誤,不要說來世要來出家,要修行要像師父這樣,這樣完全錯誤,完全錯誤,今生就決定求生極樂世界了,不要再等來世。【「利樂一切眾生界」,見佛悟無生法忍,還入娑婆,而能利樂眾生故。「彼佛眾會鹹清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下諸菩薩,皆是清淨海眾,謂與清淨菩薩為伴侶也。「我時於勝蓮華生」,時者命終時,即往生時也。屈伸臂頃】屈伸臂頃就是手這樣伸出去【即到蓮池,】屈伸臂頃表示極短的時間的意思,屈伸臂頃:手伸出去就到極樂世界的蓮花池裡,【化生勝蓮華中。「親睹如來無量光」, 】親自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上雲面見彌陀,此雲親睹如來。重言之者,前乃見佛接引,此是已生西方,親覲彌陀也。】見到阿彌陀佛,【見佛即蒙佛授記,當來於某劫中某世界成佛。正法乃至像末,各若干年,此是別記。】此是莂(造字:艹+別)記,就是授記的意思,【如《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我們如果散亂心,【入於塔廟中,】塔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地方,【一稱南無佛,】只要他稱念一句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定會成佛的,一定會成佛的,所以我們如果暑假、寒假帶孩子都儘量帶去什麼地方,帶去有佛的地方,但是重要的是不要吵到別人,不要吵到別人,【是為普通授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蒙佛授記,即增威力,化無數身。俱胝即億也。「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行遍法界方得成佛故。此約生報化土解釋。】往生極樂世界,那麼報化土來解釋。往生實報莊嚴土,或是凡聖同居土的解釋,【若約生常寂光淨土者,當另有解釋。】就是法身,法身佛住的地方,常寂光淨土,其實法身佛根本無所住,常寂光淨土簡單講就是沒有這個淨土,一片光明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叫做常寂光淨土,但是不得不用一個常寂光淨土來假設,這個常寂光淨土,它是絕對的東西,它是絕對的東西,簡單講所有的包括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是常寂光淨土,包括一切淨土,所以這個常寂光淨土不是有一個土叫做常寂光淨土,意思是說包容盡虛空遍法界無相證得本來的面目這樣子,把這個我擴大到跟虛空一樣大,叫做常寂光淨土,充滿著什麼?充滿著智慧跟光明,【「我時於勝蓮華生」者,我即真我,即是理智一如之涅槃真我。此我自無始劫來,在六道輪迴不減,在四聖不增,即妙不可思議之心。】不增不減就是八不中道的思想,【我時者,謂我轉識成智時,】轉識成智,識就是分別,識是執著,識是污染,智是清淨,智是放下,智是理性,【或雲打破八識時。八識去後來先作主翁。】去後就是最慢去,我們人要死的時候,第八意識最慢去,來先就是來投胎,第八意識先來,叫做去後來先作主翁,這個是唯識學裡面講的,去是最慢,來是最快作主翁,【破八識時,即轉成大圓鏡時。】大圓鏡智,【「面見彼佛」,即見自性佛也。彼者彼岸,明自心即登彼岸見自性佛。】我們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住常寂光土,】剛才就跟你們講過了,常寂光淨土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自己清淨的法身,【法性身住法性土,何以雲往?】為什麼說往呢?【背覺合塵是往外故。】背覺,違背了覺性,合污染的外在這個,就是往外。如果【背塵合覺即往內故。】就是往內迴光返照,背塵就是遠離污染的五欲六塵,合就是合覺性,就是往內迴光返照,【生即顯也。顯即生也。願生極樂世界,即願見自】己本【性。願見佛,即願見自】性清淨【心。自性恆沙淨德圓滿,即能利樂眾生。「彼佛」即心王。心王清淨,心所亦清淨。心所即心中所起之念。心所有善有惡,今以善心所合清淨心王。】所以我們在百法就講過了,有「心王」、有「心所」,所以「心所」有善有惡。善,譬如說慚、愧,慚愧、精進、不放逸等等這個善心所,不貪、不嗔、不痴,三善根善,惡就是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等,【「親睹如來」者,轉識成智,即見自心故。】清淨心,【而無能睹所睹,】因為法性是絕待,我們的本性是絕對的東西,【以能睹是即識之智,】我們的意識已經轉變成智慧,【所睹乃即智之理也。】如如智照如如理的意思,通達有智慧的人,他就是明理的人,明理的人,簡單講就是他是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所以明理的人,他的面貌愈修會愈廣,愈修面貌會愈好看,眉毛會愈修愈好看,愈修愈明亮,如果修法修錯了會皺在一起,五官分不清楚,修行修到最後像著魔似的,講起話來就憤怒,修到整個臉變黑,變黑有兩種,一種是生病那個沒話講,有的人沒生病修到臉變黑,眉頭深鎖、煩惱,煩惱,有的眾生從很遠來,來要做什麼?來只是要看慧律法師長像如何,如此而已,我說:你怎麼了?他說他是聽錄音帶而來的:我看到師父我就很爽快,很爽快。我說:如果沒有看到的時候要怎麼辦?說:對啊,我就是要來看看,這是我畢生的願望。意思是說看到很高興,意思是說看到師父……其實我們內心就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了,你何須大老遠跑來看我,你如果依法修行,當下你就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了,你不必來,你如果了解你本來的面目,你何須走這麼遠來,對不對?當然他是要來參,聽師父開示。我跟他說要來參要聽開示,要會歸本性,這個才是真正在參,真正在聽開示,如果不能會歸我們的本性,這個不是在參,開示也沒有用,【「現前授我菩提記」者,自己承當,必定作佛,】直下承擔,【授自心記也。】直下承擔,直下承擔,這個是《六祖壇經》裡面,菩提自性,本自具足,菩提自性,本不缺少,所以我們繼《勸發菩提心文》後,要講一年的禪宗的思想,本性的東西,要用一年的時間,《勸發菩提心文》講完,《金剛經》、《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六祖壇經》,最後講《永嘉禪宗證道歌》,一年的時間全部講禪,為什麼?因為禪是叫你放下,師父不是跟你們講過念佛不是每天都念佛就可以,一定要先懂得放下,這個禪就是最厲害的,一下子就斷掉這個煩惱了,一年裡面禪的思想聽了以後,你如果還會跟別人計較,那就不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你師父以前的個性就是很兇很執著,學禪以後發現這個是錯誤、錯誤,你看我現在會跟誰計較,現在里里外外每一個都說師父很好,大慈大悲,為什麼?我也不管他們,他們不管我算很好了,我也不管他們,我常跟徒弟說:你跟我住在一起,隨我出家算你倒霉,算你倒霉,我又不是什麼高僧大德,不過我這個環境能夠讓你學佛,聽經聞法,五年後就各走各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五年,如果還要住這個講堂,算是我的福氣,我的福氣,我常常自己這樣想:我何德何能收到四十個男眾徒弟,沒有辦法,對不對?你們算很委屈,跟我住在一起算委屈了,算委屈了,因此我都不敢奢望,這些徒弟能跟我住多久,所以說我們人最大的快樂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要求得很少,要求得很少,要求得很少。為什麼?如此我們才會快樂,所以我現在覺得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我們對禪的思想了解,對淨土的思想了解,不論《法華》、《涅槃》、《楞嚴》、《華嚴》,師父都看過,《中觀》、《唯識》,我這個人很奇怪,八宗統統都修,統統都修,不敢講都通,統統修,所以說第一個學習放得下,所以我百分之百臨命終絕對往生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疑問,為什麼?你要我哪一樣放不下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你什麼放不下,你說,你說給我聽聽看,什麼叫放不下?對不對?什麼叫放不下?有時候沒吃我也是這樣過日子,像我在雷音寺的時候,如果有人煮就吃,沒人煮,吃泡麵我也是這樣過,這個沒有什麼,也沒有什麼欲望,到今天何況已經經過七、八年佛法的薰習,我今天不是一直讚嘆師父自己,不是這樣子,我的意思是跟諸位講,今天你生死一定要了,你要什麼都放得下,這個是最大的,今天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問題,接著出家人第一個要學的就是不能鬥爭,不管別的法師怎麼樣,至於我今天的立場:全國的高僧大德我都讚嘆你,我不毀謗人家的,每一個我都讚嘆你,弘法利生也好,修行也好,每一個我都讚嘆你,只要你不要邪知邪見就好,把佛法說正確,每一個出家人我都讚嘆你,我的胸量絕對不曾嫉妒,哪一個法師比我們行,或是他的事業做比我們大,這個法師愈行我愈高興,愈高興,真的,如果說誰傷害到我們佛教,我們就感慨,很感慨這個人很愚痴,因此我們如果有內在的功夫,我們如果直下承擔,明心見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學佛,你如果沒有在這個地方,生死的關卡就是執,破除這個執,你很難,非常地難,在家人要注意什麼?在家人要怎麼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除了精進以外最大的,耳朵要使它無所著,無所著,我們在家是非非常的多,聽了會難過,我們現在要學什麼?學銅牆鐵壁,你說什麼都沒有差別這樣子,在家人要先學這種功夫,至於出家人要先學無諍,不能斗亂僧團,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就是不可以斗亂僧團,這樣你要往生才有機會,斗亂僧團,免談,免談。底下,【「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者,自承當授記,即是得體。理雖頓悟事須漸除故。】慢慢、慢慢除掉習氣,【「化身無數」利樂眾生者,法身無相,無所不相故,】法身無相就是壞一切法,無所不相就是立一切法,不壞一切相叫做無所不相,【隨類化身,人非人身,無身不化,此約生常寂光土言也。此土不離報化。】報身跟化身,【寂光理也,】常寂光淨土是理性土,根本沒有,理也就是沒有。我們一般人都把常寂光淨土當成一個土,那是不對的,常寂光淨土就是一片光明充滿智慧什麼都沒有,它的範圍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意思,報身佛就是修無量的福報,跟智慧所結合而成的一個清淨的身,他的色身比我們地球大,無量百千萬億俱胝由旬,在《十六觀經》已經講得很清楚,報身、化身是為了度化眾生方便,【報化事也,理不礙事故。

○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經】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要怎麼樣虛空才會盡,哪有可能眾生盡,業的煩惱盡,要如何一切無盡,「我願究竟恆無盡」,我願究竟恆無盡,我們這種願恆無盡。

【記】「乃至」超略之詞。前無文而超略者,因無盡義多故。如華嚴三十四,法界涅槃界等十無盡,略說此五。故曰「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皆反顯無盡義。以皆無盡故,我之大願亦無有盡。】【

○戊二頌顯經勝德二,己一頌校量聞經益二,一能校

【經】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記】此顯普賢十大行願品功德殊勝。校量聞經益,有二科。】這是在比較,【今當能校一科十方世界有無邊剎土,以若是眾寶莊嚴供佛,又以最勝安樂施諸天人,即上供下施也。】上供是對佛,下施是對人天,經過多久呢?【「經一切剎塵劫」者,不惟供具多無盡,供時亦無盡也。】這樣的功德怎麼樣?

○二所校

【經】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若人於此勝願王」,如果有人聽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一經於耳能生信」,只要聽到能夠產生信心,行普賢十大願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求勝菩提心渴仰」,求殊勝的菩提心像口渴需要茶水一樣,「獲勝功德過於彼」,如此你所得到的功德比布施剛才講的佛跟諸天,經過一切剎塵劫的功德更大。為什麼?因為願王是本性的功德,前面那個叫做福德,不同。功德能夠了生死,福德只是人天如此而已,所以開頭我就跟諸位講,持戒,如果不懂得會合實相的道理,持戒就變成人天的善事而已,只是人天的善人而已,因此《大智度論》就非常的重要,實相的道理,實相的道理就非常的重要,將來我們會開《大智度論》,如果開《大智度論》就大了,一百卷,等大小經典都講得差不多了,我已經上了年紀了,有講也好沒有講也好,一天來講一些講一些像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這樣,李炳南老居士一開始他就講了很多經典,很多經典,李炳南老居士他大部分都不準錄音,一般的人都偷偷的跟都是錄音,喜歡聽都是講課,我是公開錄音的,所以講過一陣子,他們基礎性的東西都有,來講《大智度論》,就有相當的根器,講到最後,李老師一個禮拜都一節課,一節課,年紀大了,年紀大,一節《華嚴經》,私下都教他的一些學生而已,把他的生命都貢獻在他的學生,我還年輕我要講到像李老師七十歲,才開始一個禮拜講一節課,老師活到九十多歲,活到九十多歲快一百歲,那個不簡單,我才三十七足歲,要講到什麼時候,至少要再講三十年,三十年,要講到死還很久,最主要身體要照顧好,照顧好,所以說《大智度論》、《楞嚴經》,《楞嚴經》也是一定要講的,一定會講。這是跟諸位講,一開始我們的講堂成立,因為沒有法師,所以我一定要撐下去,一定要撐下去,所以我現在一個禮拜六節課,四天的課加上比丘尼戒,加上比丘戒剛好六節課,所以一天到晚都要準備功課,一天到晚都要準備、準備,準備這樣子,沒有辦法要查資料。【記】底下小字的:【上來眾寶之供固大。設若有人,聞此願王,】十大願王,【能生信心,渴仰心,用求菩提。所獲功德,勝過以眾寶經剎塵劫供養如來,並施天人之功德。依此經所言,此單約布施一行。校量聞經功德,則我等今日講說聽聞此經功德,豈非無量無邊。然有揀別處,聞經有獲大功德者,有獲小功德者,甚至無有功德,且招罪愆者。以有等眾生聞經,不惟不信,而又疑惑輕慢生謗者,】還生, 毀謗,【故無功德而有罪過。是故聞經須具三慧。具聞慧者,聞經則身心踴躍歡喜,忘卻身心世界。以能解其所不解,故生歡喜也。已具聞慧,則應起思慧。】思惟,師父剛才講過了要有正知見,正知見、正思惟,思惟,我們想事情儘量以法,以佛說的正思惟來思惟,【學而不思則罔,】你學一學不去思惟就會罔然,【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三隅者,舉一聞慧以推思修,或舉一施以推萬行,能推即是具有思慧。具思慧復應起理事二行,以解而不行,】假如你了解不去實行,【仍易打失故。】也是會消失的,就是你解跟行要並重,【理事二行即真俗二諦行也。若具足三慧當來必得成佛。渴仰者,心有一分渴仰,即得一分功德。有十分渴仰,即得十分功德。大家聞而能解,務必要修二行,以求菩提。

○己二通頌顯眾行益二,先通頌五果五,一增上果

【經】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遠離惡知識這個很重要,你如果親近惡的知識,如果講經講錯了,或是邪知邪見就痲煩了,就痲煩了,因為他錯,所有的人都跟著錯,我們如果遠離一切惡知識,才能離開一切諸惡道,遠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最勝願。

【記】眾行即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此科謂對於行願品誦之一行所得之果,以顯一行如是獲益,九行皆然。先通頌五果,今當第一增上果,即誦普賢行願品為因。所得之果,又能增上行願。增上有二,初二句惡法不障,行願即增上,乃反動力之增上。惡法不能障,而使善法得增長。後二句善法能助普賢行願力增上。惡知識即毀謗佛法之人。遠離有二義,一者善惡相違,猶冰炭不同爐。又者誦普賢行願品智慧深故。知如幻如化,在塵不染,即是遠離惡知識。反假惡知識為善法增上緣。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中除己一人,其餘二人,皆善可法,皆惡可戒,或一善一惡,則一法一戒,故皆我師也。惡知識皆惡行之因緣。離惡因緣,必離惡果。「速見如來無量光」者。誦普賢行願品人,功行深淺不等。故有生化土者,見化身彌陀。有生報土者,見報身彌陀。有證寂光土者,見法身。即是見自他不二之法性佛。末句具普賢願即圓滿因當得圓滿果矣。

○二等流果

【經】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記】這是【等流果者,】等流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等,同一流類也。最勝壽命是法身。】法身慧命。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有法身才是殊勝的壽命,法身就不死,【誦普賢行願品,得證清淨妙法身。法身無始無終。即或不得法身,如西方人天凡夫,亦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人天亦是無量壽,【又以修普賢行願,不虛度時,故名善得勝壽命。善來人中生者,謂此人不空來人中一遭也。不久成就普賢菩薩行,皆等流果也。】意思是說你如果誦《普賢行願品》,能夠得到很長的法身慧命,到人天當中也很好,不必多久就能成就。

○三離系果

【經】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所以我們早課都誦十大願王,以前我們沒有聽過佛法的人不知道造了多少業,不知道,不計其數,所造極惡五無間罪,對父母不恭敬、對師長,有的人殺父母或是殺人放火,這個很糟糕。誦此普賢大願王,剎那之間就能滅罪。

【記】系者系縛苦集二諦,系縛眾生於生死海中。誦普賢行願品,則離苦集二諦系縛,曰離系果。往昔由無智慧,故造五逆之因,而感五無間之果。又者出家比丘戒有五篇。隨犯一篇中一條,亦墮無間,而名同義別。誦此普賢行願品,即速能消滅五無間罪惡。】【

○四異熟果

【經】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你如果誦《普賢行願品》,你所出生的地方,族姓種類,族姓就是高官顯赫,意思是說你將來會得到很好的果報,你出生的地方都是望族,然後你的面貌會莊嚴,所以我們這些法師,或是在家菩薩,相貌好的人,前世都有誦十大願王,你看有的人長得很莊嚴,很莊嚴,有的人長得不是……很難看,不是……很難看。

【記】異熟之義,長行已講。即時異,處異,性異。過去誦普賢行願品,現生得果報,曰時異。前生誦普賢行願處,與今生得果處不同,曰處異。前誦普賢行願品是善性,今得果報屬無記性,曰性異。如佛生望族,是族姓圓滿。生王種,是種類圓滿。佛下生成佛,即是生於望族王種。佛身有紫摩金色,即容色圓滿。有世二相,八十種好,即相好圓滿。佛為一切智慧人,即智慧圓滿。皆得力於普賢行願也。

○五士用果

【經】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外道,其實都是我們的問題而已,都是我們的問題而已,佛法是心法,心如果降伏了,魔,外道都沒有用,堪為三界所應供。

【記】士約人,用約作用。好作用故得好果報。如種田者,得收穫果報。修行者,得降魔乃至成佛果報。誦普賢行願品菩薩,是降魔之人。一切魔王外道所不能摧。果上堪受三界之供養也。】【

○後頌究竟果

【經】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速詣菩提大樹王」,就是很快就能成佛了,意思是說誦 《普賢行願品》的人,他很快就能成佛了,菩提大樹王,就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一坐發願如不成佛誓不起座,誓不起座,不起座,降伏魔軍、八相成道,「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輪」,能夠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含識就是含有神識,當然就是眾生,含識就是眾生。今天我們不要說成佛,出家弘法已經很難了,已經很難了,出家弘法為什麼很難呢?你如果外道跟佛道,要一道劃清楚,外道就會毀謗我,毀謗,像今天有人帶遊覽車來,莊居士說:在家居士來都講聽到電台那個罵師父矮冬瓜,罵我矮冬瓜,可能打破了他的飯碗,或是怎麼了,在此我要講清楚:師父,我這個人絕對沒有嫉妒,無論哪一個講經我都讚嘆,唯獨把正法說成邪法,邪法說成正法,這個饒他不得,饒他不得,法說非說,非法說法,這個會誤到眾生的慧命,絕對不可以饒他,我不攻擊你今天去喝酒、打痲將、吃狗肉,這個我不管你,你自己的生死我不管你,對不對?今天你上台弘法了,你完蛋了,你上台弘法又錄音出去,千百萬的眾生,都死在你的一句話里,所以他們現在很氣我,很氣我。其實他不了解我,其實我是很慈悲的人,我很怕他墮三途,很怕他墮惡道,因為他破佛知見這不得了,雖然他在講故事,或是講一些因果,其實他不懂得因果叫做什麼,你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你就是違背因果,我們如法講嘛,不能偏離經典,你離經叛道,哪裡是弘法呢?對不對?離經叛道哪裡是佛法呢?你不講的時候,鄉下那些五、六十歲的,你注意聽,在聽他講經的,差不多都是五、六十歲的,如果真正有讀過書或是對佛法有薰習的沒人聽,如果你說他怎麼不對,就換他在電台毀謗你,所以法師難做,我們真的發一個大慈悲心要救他,看他能不能從側面冷靜自我檢討,自我檢討,但是他不會,他不會,他不會如此,他不會想:法師是慈悲的,我們稍微冷靜一下,我們不要講得太離譜,對不對?沒有辦法,反正我命中注定要被批判,這個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命中注定,我從小到現在算命都說:你會很紅,也會被批判。沒有辦法,說我會很紅也會被批判。沒有辦法!這個都是無中生有的,傷害跟毀謗,這個沒有辦法你逃不掉的,你太行了就會讓別人感到礙眼,我說:我要使他不行都沒辦法,我也是很平凡的講經,錄音帶就一直要流通這麼多,這個也不是我的意思,這個如果要怪,要怪流通處,就一直流通出去,對不對?不是我出名是流通處,要稱讚也要稱讚流通處,佛教會興盛,也是因為有流通處才會興盛,不然哪有辦法,不然你多會興,你一個法師多行,對不對?講給兩、三百人聽,聽完沒有錄音不沒了,還是流通處的功德。

【記】此一頌別頌究竟果。究竟果即成佛果也。「速詣」者,謂誦普賢行願品人,成佛極速也。「坐已」者如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一坐,發願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故能降伏魔軍,示成正覺,八相成道。文舉三相,該攝八相。「含識」即含有知識一切眾生也。有知識故有分別,為之說法則可轉識成智。「普利」者,任何種類眾生,能聞佛法,無不得利益也。

○戊三頌結勸受持三,一結前諸行

【經】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我講經說法看到這句很歡喜、很歡喜,因為我在講普賢願,「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我現在講普賢願,你看有功德,我在講。「果報唯佛能證知」,我們如果讀誦的人、受持的人、演講的人,只有佛能夠知道我們的功德有多大,表示就是唯佛能知,不可思議。「決定獲勝菩提道」。【記】結前諸行,即結書寫等十行。】讀也好,記憶也發了,讀誦也好,自利利他,只有佛和佛能夠知道他的功德。【披讀者於文義難記則披其義,便記憶故。諷誦者,讀文熟已,背本能誦故。受持者,領受於心,執持不忘也。上三屬自利,演說行屬利他。十行隨行一行所得果報,唯佛能知。不惟三乘人不能知,乃至等覺菩薩,亦不能究竟知。惟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之。證明此人決定獲勝菩提之果。獲勝菩提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大智慧果。】【

○二重顯勝益

【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你看看如果有人誦普賢願,我說少分就是一點點,一念所修的功德,就能夠使一切圓滿,意思是說用最輕鬆一點點的力量,就能夠圓滿一切的願,意思是說普賢十大願這個功德大到你無法形容,少分的善根說普賢願,「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只要他用一點點的時間、一點點的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都圓滿,「成就眾生清淨願」。

【記】重顯者,前乃結諸行勝益,此則重顯讀誦一行勝益。謂誦普賢行願品功德,無窮無盡。我今說其少分。一念所修功德善根能令一切功德善法悉皆圓滿。能令一切眾生出世清淨願,悉皆成熟。

○三結成回向

【經】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有的是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光佛剎就是極樂世界。

【記】前之回向,合而又分,分而又合。今又結成回向者,前乃普賢回向,此是個人之回向。誰誦此行願品,即屬誰之回向。「我此普賢」,普賢二字指過去普賢,即一切諸佛之因也。「我」字即是現今之普賢,】我此普賢殊勝行願,以前的普賢也好,現在的普賢也好,【先覺覺後覺,後覺學先覺故。「無邊勝福皆回向」者。】你照著普賢十大願去做,當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願是什麼呢?希望在沉溺,沉溺不只是三途,就是執著的眾生都是沉溺,沉溺就是只要執不破的眾生未出三界統統就是沉溺,不是三途叫做沉溺。【行是因,福是果,行大故福大。菩薩所作福德,皆不貪著。以此回向,願沉溺生死之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安樂之剎。】我們現在也是沉溺的眾生,「速住無量光佛剎」,希望他能夠趕快往生極樂世界。

○乙二結說贊善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歡喜,很歡喜,【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這句話就是電影、電視上說的:善哉!善哉!這個都是從經典來的,不過很可憐,他們的善哉!善哉!他就說:徒弟,你去那個藏經閣,幫我請一本經典出來,藏經閣,電視上所演的都讀錯了,讀錯了,藏經閣,披袈裟,披袈裟才可怕,他們披袈裟都是披這個,我告訴你,電視上的,演電視的,你知道吧,你注意看,所有的武俠片都披這樣子,披這樣子,我很想寫信告訴導演,你要演出家人披認也披個正確,都披這樣披在這裡,披「鍋耳洞」的旁邊,腋窩叫做「鍋耳洞」,腋窩的旁邊,都披這樣子,我很想告訴導演,你也真是的,要演出家人也該問一下師父,連一件袈裟都不會穿,對不對?真糟糕,最主要是他不會披這樣子,披這樣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就是不放逸的意思,披這樣就是不能讓你的手放下,你如果手放下去會掉下來,披這樣就是叫你要操手,中國袈裟有一個用意就是手要常常這樣子,常常握住,你的手不能放,一放你就散掉了,所以這個叫做不入逸,知道嗎?不放逸,就是不能讓你放逸,放掉就像演歌仔戲那樣,所以說電視、電影,為什麼他不請教這些內行的人,不請教這些內行的人。

【記】結說贊善者。結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此行願品已。善財童子及一切菩薩聞之,踴躍歡喜。結集者,義取如來贊曰,善哉善哉。義取者非實事故。

○甲三流通分二,乙一指所說法

【經】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那個時候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記】流通分,約別行《普賢行願品》。此下屬此一品流通,】當然這是講到【約四十《華嚴】•【不思議品》,文殊菩薩有本會有末會。末會當屬「流通分」。】最後流通就是說法說到最後,【約全部《華嚴經》,亦以末會為八十卷之流通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即指所說法。菩薩說法,雲佛說法者。】統統在這個地方作證,【佛攬三世間為一身故,菩薩說即是佛說。又者,有佛在場作證,菩薩說,即佛說故。局約此品,是不可思議境界,通約全部華嚴,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乙二時眾受持二,丙初列能持眾三,丁一菩薩眾四,初第一類

【經】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上首就是大弟子,【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都在聽《華嚴經》,簡單講《華嚴經》不是最初佛成道,三、七二十一日講的,意思是說佛的一生一世裡面,也很多地方都有講到《華嚴經》,這裡有六千個比丘,不只是佛成道才講《華嚴經》,往後的還有幾次講到《華嚴經》。

【記】即逝多林會末會,大智舍利弗將所攝受,回小向大六千比丘,付與文殊,故為文殊菩薩所成熟者。

○二第二類

【經】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

【記】即彌勒菩薩領導現在賢劫一切菩薩眾,以上二類多在此第九會之末會。

○三第三類

【經】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就是等補處佛,【住灌頂位諸大菩薩。

【記】此多是等覺菩薩,義通常隨眾。常隨佛故,遍該九會。

○四第四類

【經】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你要讀好,有的說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說會滑,我們會讀做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的意思,大菩薩,菩薩摩訶薩。

【記】即第九會遠來新眾,及九會舊眾。

○丁二聲聞眾

【經】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也是大的意思,對佛的大弟子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目犍連尊者,【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記】舍利弗為主,所度六千比丘為伴。伴已入菩薩眾中,主仍在聲聞眾中者,因大智舍利弗發菩薩心,度聲聞眾生。已度六千比丘,回小向大。自仍在聲聞眾中,度其他聲聞眾生故。

○丁三雜類眾

【經】並諸人天,一切世主,】世主就是國王,主宰的意思,當然也有土地神,統統是主宰,只要是主宰的,【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記】此雜類諸神眾如常釋。

○丙二總結受持

【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信受奉行。經典到最後都是信受奉行,信受奉行。

【記】前來四類菩薩,及聲聞雜類等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聞」即聞慧,故有皆大歡喜之相。「信受」即思慧,「奉行」即修慧,皆願在會大眾,亦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方不負佛恩,亦不負己靈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親聞記終

這部《普賢行願品》,我們要好好地讀誦、好好地看,才不會辜負了佛的好意,好意,這部《普賢行願品》,我們簡單……因為文字不是很難,但是道理很好。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