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庭.社會
宗性法師 主講
講座主題之緣起
一、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再認識
按照慣例呢,一開始要對大家有一個稱呼,今天來參加這箇中國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我特意早到了一會兒,想看看聽眾都是什麼樣的。結果看到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既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既有老的也有少的,因為在這個場合我們是來做文化上的交流,我也不了解各位的具體情況,所以我就想送各位一個什麼稱呼好呢?還是統一一個稱呼就叫朋友好了。各位朋友,今天來這裡也比較有緣,雖然說是講座,但其實象成都人在茶館裡的說法,就是吹吹牛。我來呢,也就是跟大家聊一聊。講座的題目比較大,我只是站在個人的角度、立場,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為什麼講這個題目呢,是因為最近這些年,社會上對我們的文化傳統有一種回歸,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很慚愧,這些年除了讀些經書,我對傳統的經典讀的不多,現在記得的基本上都是十八九歲在寶光寺學習時背誦過的四書五經。當時跟從唐仲蓉先生學佛學,有一次聊天的時候,他突然發現我會背他的講義,就讓我每天到他那裡去,那是九二、九三年的事。後來唐先生就讓我背誦四書五經。最近跟學習傳統文化的朋友交流的比較多,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大學》中講的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下面還有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就琢磨,其實這八目中有一個核心,就是修身。你想啊,要平天下,先要治國,要治國,先要齊家,齊家從哪裡開始呢?修身。身如何修?那麼下面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就可以保證修身達到一定的成就,修成一定的品格。我又想,儒家很重視人生和個人的修養,那麼佛教怎麼樣呢?
二、大眾對佛教的誤解與偏見
近現代以來學術界有個說法,道教、佛教強調出世,儒家強調入世。而過去對出世的印象,就是躲在深山裡,躲在樹林裡,至少也是關在圍牆內,所以很多人認為,既然佛教是出世的,那麼和尚和學佛者的形象就是陪伴青燈古佛,不食人間煙火。因為有這種印象,所以世間很多人對和尚有一些誤解,常常讓人哭笑不得。比如前些年我是戴眼鏡的,去眼鏡店的時候,店裡的小姑娘就問我:「和尚還戴眼鏡啊?」還有,比如我在北京上學時,騎腳踏車上下學,一個老太太看見了就說:「喲,和尚還騎腳踏車啊?」我就說:「那您認為和尚應該幹什麼?」她說:「走路啊,和尚不是都講行腳的嘛。」我說:「那請問老夫人,四十年前您出門時怎麼辦啊?」她說:「走路啊。」「那您今天呢?」「坐車啊。」我說:「怎麼你們能變,我們怎麼就不能變?」她就說:「喲,和尚還能變啊?」我說:「和尚怎麼不能變,孫悟空還七十二變呢。」開始時想不通,為什麼有這麼多誤解,後來想通了,歸根到底,社會上人們對佛教的誤解還是源於對佛教的精神不了解,認為佛教是出世的、封閉的、消極的。
很多人對出家人很感興趣,我出去被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為什麼出家?我說:不是講人都有隱私權嗎?我可不可以不回答?他說:不可以。後來這樣的問題遇到的多了,我就開始琢磨,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因為很多人覺得出家當和尚要麼是因為失戀了,要麼是生意垮了,要麼是仕途不通達啦,總之是遇到挫折打擊了想不開的人才去當和尚。開始我也無可奈何,後來就發明了一個對付的辦法。我就說:「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去過醫院沒有啊?」「當然去過。」「醫院是什麼人去的地方?」「病人唄。」我又說:「生了病不去醫院那人會怎麼著?去磨盤山嘛,火葬場嘛。雖然大家都不願意去醫院,但生病時還必須去,因為它可以救你。我說啊,即使是受打擊了,想不通了,去當和尚了,他沒有去跳樓嘛,沒有去跳府南河嘛。好在有個佛教啊!不然這些人受了打擊了,沒地方存生了,全都自殺去了。你們應該感謝佛教啊,它收容了那麼多失意的人,被打擊的人,社會沒辦法收容的人吶。」他說:「嘿,你這樣一說還蠻有道理哩。」我說:「你仔細琢磨琢磨,更何況出家人中不見得都是你想的受打擊、想不通了才出家的人。比如要問我是為什麼出家的?我經常就一個答案:搞不清楚。為什麼呢?我是稀里糊塗來的。直到今天,我也沒想通。」但也確實不排除有些和尚包括學佛的人是因為受了打擊出家的,不過這也沒什麼奇怪的,這正好說明了佛教的濟世作用啊!
三、 濟世與救世 —— 佛法的真精神
儒家講社會最核心的問題是修身,是解決人生的問題,而佛教連失意的、想不通的人都可以救,還有什麼人救不了呢?從這個意義上講,儒、佛兩家有相通之處。如果離開了對現實人生的幫助,那就成了古董嘛。今天講傳統文化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只講傳統文化好,好在哪裡呢?能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現在好東西太多了,金沙、三星堆、故宮博物館裡都是古董,好不好呢?好。但是再好,也只是擺在玻璃柜子里看一眼,沒有其他用處了。佛法是不能離開現實社會的,因此我在此提出三個概念:佛教、佛學、佛法。敲啊打啊磕頭啊燒香啊這些形式屬於佛教,搞學術研究的是佛學,裡面有辯證法、心理學、哲學,有思辨。解決現實問題、人生問題的,就是佛法。但這三個又是相互關聯的,不是孤立的。我今天就站在佛法的立場上和大家交流。佛法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還有那麼多人在探尋它,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呢?就在於它對現實、生命、社會的關懷,可以解決我們人在現實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個人認為為什麼佛法能長盛不衰的原因,也是我為什麼要站在佛法的立場上來跟大家聊人、家庭、社會的原因。
第一章 人的問題
首先跟大家聊關於人的問題。人不大好聊呢。我事先去查了《說文解字》,什麼叫人?《說文解字》講:「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這個標準好高喔,我們一般對人的理解就是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個鼻子,一個嘴巴,這就是一個人了,「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這個標準遠遠超出了我們平常認識的人的概念。
一、人性的善惡
(一)傳統儒道兩家對人性的看法
關於人性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是最模糊的。我先說一下對人性的幾種傳統理解,再談一下佛教的看法。過去在傳統文化中,有一派意見認為人性是善的,《三字經》一開頭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是惡的,比如說小孩剛生下來吃奶,如果再多抱來一個小孩吃,他馬上就開始蹬腳了,意思就是:「走開,這是我的」。一開始就有「我」的自私念頭,就有嗔恨。有人根據這個就判斷,人性是惡的,因為是沒有人教,與生俱來的嘛。又有一種意見說,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是什麼呢?像水一樣,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樣,你在哪裡挖個溝,它就往哪裡流,你怎麼教育引導,它就往哪個方向發展。
(二)佛教的人性觀
1、佛教人性觀的三個層面
這些是過去傳統的說法,根據我個人的思考,這些說法好像也不對,佛教有另外的看法。佛教是不講非此即彼的,它告訴你人性是多面的,基本可以分成三部分:善、惡、無記。先說一下善惡,佛教講的善惡和世間講的善惡不大一樣。我們小時候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這是善,佛教也認為這是善,但佛教講的善更為深廣的多。一,善不僅要對自己有好處,更對他人有好處,這是從空間的角度說的。二,善不僅對現在、對今生有好處,還要對未來、對來世有好處,這是從時間的角度說的。所以佛教的善惡觀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拓展了善惡的觀念。
這裡要重點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自利與利他的關係問題,我們很多學佛的人也搞不懂,到底是先度人呢還是先度己呢?很困惑。有兩派意見,一派說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再去幫助別人,另一派說要先去幫助別人最後再來幫助自己。爭來爭去,第一派的人就說,打個比方,你自己都不會游泳,現在有人掉到府南河裡去了,那你能把他救上來嗎?你跳下去不也要淹死嘛。你一聽有道理,趕快每天到猛追灣游泳館學游泳去。諸位不要忘了,現在已經有一個人掉到河裡去了,等你到猛追灣學會游泳的時候,這個人已經衝到太平洋去了,他不等你的。其實我們要明白,利己與利他是同時的,沒有先後。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出門走到馬路上看到一塊石頭,心想這石頭擋道了,萬一盲人看不到摔一跤怎麼辦,就把它撿起來丟到一邊去。這是個利他的行為吧?旁邊有個人看到了,就說:「這個人了不起啊,心多細啊。」如果你下次有困難,那個看見的人見了你,就說好人吶,我一定要幫助他!利己和利他不就同時完成了嘛,那有什麼先後啊。所以在佛教看來,自他、過去未來都是相關聯的,不是孤立的。
除了善惡之外,還有無記,就是說不出它善或是惡,比如說廣場上打太極拳的,他的拳頭既可以用來打人也可以用來幫人,但他在練拳的時候,不會想那麼多,不會傷害人也不會幫助人。這就是無記,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沒有太多的價值趨向,不善也不惡。佛教講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但是在凡夫階段,在你我做人的階段,一定是惡的大於善的。你自己在內心檢討嘛,每天是想壞事的時候多還是想好事的時候多?這個不用向我報告,我不是審判官,自己可以審判的。別人都審判不了你,到最後都是自己審判自己。所以佛教講人性是多元的,惡的思維、語言、行為大於善的。西方也講人有多重人格,為什麼?因為人性是多元的嘛。大家都看過舞台上的變臉吧,但從來沒看過自己變臉喔。我就提倡諸位觀察一下自己是怎麼變臉的,可以找人在旁邊吧自己臉上的表情拍成照片,擺出來,你再去看的時候會說:誰呀?這還是我嗎?很多時候情緒不是由你自己做主的,你內心善惡的種子跑出來了。,你內心的習氣折射出來了。儒家講克己復禮,克服什麼?就是內心惡的東西,要把它裝起來,只是裝起來還不行,西方有個神話,講有個潘多拉盒子,魔鬼裝在裡面,一打開這個世界就亂了。盒子怎麼可能裝住魔鬼?這只是個比方,要把我們內心骯髒的不好的裝起來,不要讓它出來搗亂危害我們自己危害他人。我後來一想這個還不高明,為什麼?因為裝起來也靠不住呀,萬一盒子破損了,魔鬼還是要跑出來的呀。佛教還要高明一點,不是關起來,唯識宗講轉識成智,轉染成靜,要把它轉化掉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不徹底的話它還是要跑出來搗亂的喔,隔兩天來騷擾你一下,讓你一天到晚隨著它轉。所以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把人性中惡的習性先管制起來,最後要把它淨化掉。修行的第一步是管,是最艱難的,所以我總是講,修行的路就是一個人在那裡打仗,一個人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人內心中善惡不停地較量,你越要管制它越要反彈,所以佛教告訴你先要用相對穩定的東西管它,然後就要把它淨化掉。所以後面那句話叫「自淨其意」。它還補了一句喲,不能只看前面兩句喲。
2、修善斷惡、轉染成淨 —— 達成人性完善的途徑
佛教講的,人性中有善有惡有無記,後面兩個都是要改的。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是在無記中度過的,消磨了很多時間,但要修行就要轉變無記的狀態,把它轉化成善的狀態。過去有個禪師對徒弟講,靜坐不動不算什麼,要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功夫。在靜中有十分功夫,在動中才有一分功夫。你說那個人脾氣好,為什麼?因為沒人惹他!真有人對著你罵對著你臉上吐口水,吐了又乾乾了又吐,你都不生氣,那是真功夫,我都做不到。在動中有十分功夫,睡覺時只有一分功夫。睡覺時有十分功夫,做夢時只有一分。做夢時有十分功夫,死時只有一分功夫。做夢和死是兩回事,修行為什麼如此艱難?就是你內心裝的惡的染污的東西太多了,它隨時都要干擾你一下,讓你身心不得安寧。大家要意識到,人性是多元的,多元的人性造成現實生活中人的多樣性,造成現實中修行的艱難性。為什麼?就是前面講的,惡的勢力大於善的勢力,處在無記中的時間又占了大半部分。現在有些人講,人性一定要解放。我一聽,壞了,要把魔鬼放出來了。他沒認識到人性的複雜性,他認為人性全部都是可以解放的,從佛法的角度講是不可以的。
所以現在第一時間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人性的問題,現在啊有很多人都提倡個性的解放,他們認為人性這個東西全都可以開發,全都可以解放。我一聽,「完了,要把魔鬼放出來了」。你看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就是「心魔」出來得太多,把我們都干擾亂掉了。現在還要「解放」它,「張揚」它,那還得了!尤其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更應該明白從佛法的立場來講,人性的絕對自由是不可以的。不是所有的人性都可以解放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具有複雜性和多元性。人的內心世界裡起落的複雜性造就了人性的多元性,而多元的人性就造成我們生活當中的多樣性。就造成我們生活當中修行的艱難。為什麼?因為在我們普通人的心裡惡的勢力總是大與善的勢力,無計的勢力占去了一大半的時間,而一天到晚用來修行的善的東西卻太少了。你怎麼把它扭轉過來?扭轉不過來呀!這是第一要跟大家分享的。
二、自由與權利
(一)放縱 —— 對自由與權利的曲解和濫用
第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人的自由和權利。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不是在追求自由嘛。也就是追求自己的權利嘛。為什麼?順著頭一個來的。人嘛,「因為是人,所以要自由」。不需要約束。不過按照佛法的立場上講,不可以!自由一定是相對的。你看我們今天的這個自由,哪裡叫自由啊?今天人們定義的自由,是「我想幹嘛就幹嘛」,你看今天的人是不是很「氣派」。最近的手機上流行一條簡訊,我也收到過。是怎麼說的呢?它又分三種,第一種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當然,這個好像還不會讓你覺得不可思議,那就升級吧,第二條:「走別人的路,讓別人打的去吧」。,你們收到過嗎?這兩條分別是06年和07年的,不過現在又翻版了,你看看08版的:「走別人的路,讓他無路可走」!!!哎喲!我的天哪,這還得了!呃,各位,別看這只是簡訊哈,它反映了當代人的思想狀態。我為什麼對這三句話記憶深刻呢?因為我看今天這個世界上的人呀,好像都可以跟這三句話對號入座。如果說這個世間已經演變成「走別人的路,讓別人沒路可走」的時候,諸位,你看我們還有辦法活下去嗎?我看沒法活了。為什麼呢?因為既然你「走別人的路,讓別人沒路可走」,別人也同樣「讓你沒路可走」,那你說到頭來這個世界的結果會怎麼樣?當然是「大家都沒路可走」了嘛。而今天的人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狀態?因為我們今天的思想狀態,老是受西方的影響,強調自己的個性,這樣一來,心性就象脫韁的野馬,沒人管得了了。我剛才說了,今天的人,概括起來說就一句話——想幹嘛就幹嘛。「你敢管我?人權喔!」,「管我就侵犯人權了」!
其實中國的詞典里有「人權」這個詞,但是,不是西方的那個概念。諸位還要明白,西方人儘管講自由,儘管講開放,它到了教堂裡面,也還要「阿門,上帝保佑」的,就是說它還有最後一根「上帝」的繩子拉著它。可是我們今天講自由,講個性張揚,自由到最後,張揚到最後,連那根繩子都沒得了,這樣,做什麼事都肆無忌憚。人哪!最怕就是沒有恐懼感。如果一個人到什麼時候都沒有恐懼感的時候,那麼這個人那,恐怕比金庸小說里的東方不敗還要可怕,我看真要跟邪教的教主差不多了。關鍵令人痛心的是,今天我們的社會好像有點這個影子了。所以我第一跟大家講關於人性的認識,緊跟著就跟大家講自由和權利,為什麼呢?怕這種「絕對自由病」傳染啊!
(二)自由、自律與人性的辯證關係
我認為我們所有的自由和權利必須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有些東西是我們可以彰顯的,但那是指善的習性,而惡的習性嘛,是一定要把它去除掉的。要是把惡的那一面「開發」得太多,那你說我們這個世界還承受得了嗎?承受不了嘛!所以我們今天所謂自由,那是放縱自己,不是真正在談自由。而真正的自由,一定會尊重人性的規律的。什麼是人性的規律呢?儒家有句話,「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什麼意思呢?大意說的是我們「人」應該克制自己的欲望,開發自己至善的本性,摒棄邪惡的習性,永遠保持真誠,謙遜的美德。這,就符合人性的規律。然而你看我們今天的這些人,已經擴張得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約束他,這就成問題了。這就是個性太張揚了,西方有什麼都跟著學。有個奇怪的現象,我們中國人的特徵,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但是你看滿大街的人,明明是黃皮膚,他卻要搞黃頭髮,這三十年我們不說別的,就看這個頭髮就能看出點變化來。八十年代初,你看什麼髮型最時髦?波浪滾滾啊!九十年代什麼髮型時髦呢?把頭髮纏成「辣椒」聳起來。二十一世紀呢?黃黑顛倒!他們說這樣就能張揚個性,你說我鼻子小了,我就去墊一塊,你說我眼睛小了,我就去拉一塊。在座諸位有搞美容的吧?我這麼一講肯定討厭我了。
這種個性的張揚有點離譜,我們不是說不能張揚,而是一定要有所選擇,而且一定要有度!要合乎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要合乎我們這個人性的規律。比如你看我們今天有些人幹壞事的時候,眼睛都不眨一下,為什麼?因為「我喜歡」,因為「我張揚」啊,這就是心性從小失去了約束造成的。我跟大家講個故事:我以前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個夏天很熱。快去學習報到了,頭一天晚上,我父親就叫我做準備工作,交代了應該準備哪些東西去學校,去到學校後這個應該怎麼做,那個又應該怎麼做。但我太困了,又熱,於是沒穿汗衫(好比夏天的睡衣)就睡覺了,可我尊敬的爹發現自己還沒有交代完,他又跑來了,看見我居然沒穿汗衫就睡覺了,「這還得了」!於是在我臉上「嘭嘭」——練了一套伏虎拳。那個時候不理解啊,心裡直惱:我怎會生在這個家庭里啊!我告訴你們啊,八十年代我們穿的那個學生服,我在家裡的時候,第一顆紐扣從不敢敞開,只要有客人在家裡,連短袖都不能穿的。你們接受得了嗎?因為我接受得了,所以我當和尚了。後來我父親不理解我出家。我說「你以前管我的方法就是把我朝走和尚的這條路上管的」。後來我想通了,這就是傳統的親職教育。今天看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但是,正是這種「不近人情」的教育,才培養了我們的羞恥心吶。我告訴你們,人吶,要有羞恥之心吶!你看今天的人,你在大街上去瞧瞧,好多大概連羞恥兩個字咋個寫都不知道,「反正我自由就行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就在這兒,對傳統的無視,對人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他們認為,人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是可以敞開的,都是可以張揚的。但我告訴你們,事實上,不可以!因為追求自由應在認識人性的基礎之上,對人性善良的一面,可以而且應該認真有效的開發,但是,對人性里惡的一面,魔鬼的一面,洪水猛獸的一面,則統統都應打個包,送到文殊院來我替你保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看到的都將是善良的一面,至少不會看到齷齪的那一面,不會看到讓你揪心的噁心的社會現象,那麼這個世界才真正清靜了,這樣的張揚與束縛才符合人性的基本規律。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可能會想:都要張揚自己的個性,怎麼這個和尚卻老是唱反調呢?我告訴諸位,我從小到大就五音不全,明明是G調我卻老是要唱成D調,所以連老師都說唱反調是我的專利。
言歸正傳,我們所說的自由,我個人認為,是要有限度的自由,這是因為人性的多元化,即善惡、無計、所決定的。
三、人性的多元與人的內心世界
第三要跟大家探討一下人性的多元性,我們一起來看看人的內心世界。跟你們說哈,認識其它東西很容易,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卻很難,你們認不認識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你可能回答說:知道,不就是心肝脾肺腎嘛,樣樣俱全,還有點臭烘烘的呢!我告訴你,這個不是內心世界,這是你的生理器官,是有形的。而我們剛才講人性,講善惡的這些東西,都不是有形的。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那是一種潛在的能量,是無形的。這裡所說的內心世界,也是無形的,就是心理活動的意思。
(一)人的心理活動和八識
佛教里有個唯識宗,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描述非常透徹。這個宗派有一本書叫《瑜伽師地論》,裡面對心裡活動有很多描述,但是太多了,今天就不一一介紹了,好在作者世親菩薩把它概括在《百法明門論》裡,把我們的內心世界分成了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就是認識的主體,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什麼是眼識呢?不是你那個眼眶眶,也不是眼睛珠子哈,更不是你的生物學上的視覺神經,它肯定不是物質的。跟我們今天生物學上講的不一樣,生物學上講,我們的認識從哪個地方開始的呢?從大腦,就是「腦顱腔」裡面的「腦豆花」,生物學上講的視覺神經中樞。佛法上卻不這麼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死了之後「腦豆花」還在啊,那為什麼你叫他他不答應呢?所以說除了這些物質的東西,佛法上講,還有一種認識的功能,你必須要用這種認識的功能配合認識的載體才能認知這個世界。好了,現在回答什麼是眼識:眼識就是視覺功能。耳識呢?聽覺功能。以此類推,鼻識就是嗅覺功能,舌識就是味覺功能,身識就是觸覺功能。比如我接觸這個金屬杯——喔!是涼的,是硬的,這就是感覺。什麼是意識?意識就是綜合思維功能,就象使用電腦一樣,你在電腦桌面打開任務視窗,你看到的現象是:這個過程是在桌面完成的。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在電腦的硬體里有一個中央處理器叫 「CPU」。我們知道,如果電腦離開了CPU,那麼什麼桌面什麼選單都是打不開的。這八識就象電腦的CPU的處理功能,離開了這些認識功能,那麼「認識」根本無從談起。
除了中央處理器,電腦里還有硬碟,這就相當於阿賴耶識。就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所以有人問我,什麼是阿賴耶識啊?我就回答他:「阿賴耶識是籮筐,什麼都往裡面裝」。我們所有好的壞的認識,全部都在裡面,所以啊,諸位,從現在起不能老是想壞的東西了喲,你老是想,它就會保存進去的喲。舉個例,今天很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飄過來刷羊肉的香味,這個時候,清口水有點不聽話,老是想流出來,但是,摸摸口袋——哎喲!這個月還沒發工資,只能忍一下,等發了工資再說。這樣過了幾天,再經過「羊肉攤」,又想吃,但是,我告訴你哈,第二次想吃的那個思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在第一次思維的基礎之上就開始了,就是說它不在象第一次那樣是新思維。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其實是當你第一次看到「羊肉攤」的時候,它就已經有了一個信息,並且把這個信息保存到你的硬碟——阿賴耶識裡面去了。所以第二次看得「羊肉攤」而心生想吃之意,其實是生物學上講的「條件反射」而已。但是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個硬碟保存信息,那麼條件反射還能成立嗎?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末那識。所謂末那識,就是自私的念頭。我們前面的信息裝進阿賴耶識,經過末那識這個自私的念頭後再放進去,什麼東西都變成髒東西了,所以說,那個末那識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就像戴眼鏡一樣,管你什麼眼鏡,它都是有色玻璃做成的,而這個玻璃上的顏色,就好比是末那識了,只是它一定是自私的念頭,,自私的思維而已。
綜合上面所講的,在唯識佛法裡,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構成了我們整個心理活動的主體,不過,單有這八個主體,是無法展開認識活動的,它還有五十一的心所來幫助它。
五十一心所,分成六位。第一是遍行心所,什麼叫遍行心所呢?它描述了我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開始的。比如說,我看到這個杯子,首先是從哪兒開始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直接看得到這個杯子?能不能直接認識它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我們只能間接的認識到它,今天的生物學也是這樣講的:這個杯子的影子通過眼球(眼球是個透鏡),然後在眼球後面的視網膜上留下影像的過程。遍行心所講的就是這樣認識的過程:首先是認識的境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佛法上把它叫「作意」,然後我們的認識功能就通過認識的載體接觸認識的境,比如剛才提到的那個杯子,就是我們的眼識通過眼眶裡的眼珠而形成的眼光,最終落在杯子上。佛法上講識與根接觸到境的過程叫「觸」。既然眼睛接觸了杯子,就會立刻升起覺知反應感受,這就是「受」,通過「受」採集來的簡單信息再做綜合判斷,這就是「想」,在了知是杯子之後再去進一步做對杯子的取捨的判斷,這種行為趣向的思考,就是「思」。好了,我們再整理一下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構成了我們整個認識的過程。之所以在這裡跟大家講這幾個心所,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意識到「認識」的複雜性,從而了解「人性」的複雜性,比如某人看到有個和尚戴眼鏡,或者是看到人家坐車打的,就盲目地作些草率的判斷,甚至還升起謗佛的念頭,這就不應該了。我們現在了解了遍行心所,知道認識的最後一個過程是「思」,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審決事物的時候謹慎的對待這個「思」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夠謹慎而「思」,對於「人性」的判斷就會簡單多了。當然,我這個「簡單」是建立在能夠「謹慎而思」的基礎之上的哈!它不是象大家想像的由單一的某個器官對事物的單一的認識。
第二是別境心所,有五個,因為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沒多大關係,在這裡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紹了,有興趣的愛好者可以看看《大乘百法明門論》,裡面有詳盡的解釋。
第三是善心所,有十一個,分別是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這些心所,是讓我們升起信心,升起正念,抵制誘惑,刻苦學習的良善心所,是值得提倡的,這也是前面講的需要也應該認真有效的開發的。
而我們的人性為什麼不能什麼都開發,什麼都張揚,什麼都解放出來的原因,就在於下面要說的這幾十個壞的,不良性的心所。
第四是六個根本煩惱心所,第五是二十個隨煩惱心所。其中隨煩惱心所大多由根本煩惱衍生而成。第六是說不清好壞善我的不定心所,又叫無計心所。
(二)認清內心世界的本質與轉識成智
學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貪、嗔、痴、慢、疑、不正見這六個根本煩惱。其中貪是對欲望的不滿足,嗔是對不順心的過激的發洩,說到貪,諸位,我們自己摸心自問一下,我們就沒有欲望嗎?說到嗔,我們不妨再問問,我們自己的內心真的很平靜嗎?前幾天,又看得一則新聞,說在美國某學校發生了槍擊事件,造成幾個學生無辜喪命。像這樣的事件,在西方國家來說簡直是不稀奇的,為什麼?因為他們張揚個性啊!甚至首先是不提倡謙遜,提倡強硬,你看很多廣告都在表現強硬才能夠彰顯個性,甚至認為謙遜是懦弱的表現。各位,這就是讓人痛心的地方啊,優良的傳統變成了缺點,而暴力反而變成了彰顯個性的優點,現在不是流行一個詞語嗎:暴力美學!雖然這個暴力美學說的好像是拍電影的美學,但是諸位,想想看,電影作為傳播的媒介,對當今一代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在座的諸位,是有巨大的影響力的,道理很簡單,近墨者黑嘛!天天都接觸這些信息,還不保存在你的硬碟——阿賴耶識里嗎?諸位你們看,這暴力都上升到美學了。哎喲!這如何得了呃!這個世界還有救嗎?如果照這麼發展,我看沒救了。如果真的要拯救目前這種心性的狀態,應該要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做什麼呢?努力斷掉上面所說的這些邪惡的心所啊!而不是像有些人提倡的那樣,開放人性,張揚個性。
跟大家講這些心所的目的,是要大家認識到:其實我們人的內心世界裡,惡的,不良性的心性遠遠多與良性的心性。明白之後,我們才能夠有效的發掘自己的良善的品性,抵制,束縛自己邪惡的,不良善的習性。了解了內心世界,了解了人性的構成,才能夠全面的,正確的認識人的自由和權利。在中正平和的心態下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今天的目的,在於讓大家了解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目的也達到,就不在這裡囉嗦其它心所了,有興趣的朋友下來後可以看看百法明門論。這裡就算告了一個段落,我們繼續往下說。
第二章 家 庭
第二個話題——家庭。這個話題我是門外漢,因為我是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的,和尚嘛。但是我覺得呢,我看到這麼多的家庭,好像我也看透了一點點東西,也可以給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談一談什麼是家。我來之前也查了一下那個《說文解字》,它上面的釋義只有兩個字,家者「居也」。居,住的地方。這個解釋的意味太深長了。諸位啊,今天我聽說有個怪現象,好多人不想回家!是吧?為什麼我知道這個情況?因為我在人大常委會,下屬有個民宗僑外委,那個專委會聯繫有旅遊局。有一次旅遊局報告工作,就給我們報告,我們今年三星級酒店又增加了多少,旅店又增加了多少。我當時就問那個旅遊局的,我說:「請問局長,他們都不在家裡睡覺嗎?」。他說:「我沒有調查過」。我說:「怎麼一下子搞那麼多旅館又沒見幾個外地人嘛,一聽全說的成都話。這些人怎麼都喜歡在旅館睡覺,不回家去睡覺呢?」家者居也。你別小看這個「居也」啊,我理解了半天。我覺得這個家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要有個居住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方啊,有她的依靠和嚮往。這個太重要啦!今天不是有很多家庭在鬧「政變」嘛,經常有人給我訴苦:「哎呀,師傅,你看嘛他又不回來」。我今天想透了,他為什麼不回來,你有沒有想過?說明你那個家庭沒有吸引力啦,外面的吸引力更大呢!那邊的力量大他當然不回來啦!你自己要有本事嘛。所以什麼是家?我個人認為啊,這當涉及到這個家的時候,那麼就一定由前面那個人來組成的。那麼一旦有人就涉及到過去我們講的,有老,有小,有平輩的。為什麼叫「居也」?就是你走到哪個地方,你心裏面始終幹嘛啊,對那個地方有牽掛、有依靠。你走得再遠,你都會回到那個地方去。因為那個地方讓你安全,讓你感受到溫暖。這是我認為的家,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看今天好像離這個標準有點遠。這就是我要給大家報告的第一個問題。
一、家庭與倫理
什麼問題呢?家庭與倫理,也可以叫感情與倫理。為什麼?因為我剛才講到了家庭的組成,上就有長,下就有幼,平輩之間有兄弟、有姊妹、有妯娌、有夫妻。那麼這些人不是機械地在一起的,他一定是有感情的。但是我們今天的家庭很脆弱,正在經受考驗。
(一)婚姻自由引發的家庭危機和社會問題
我上次跟他們聊,我看到過一組數據,象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離婚率達到了47%。什麼概念?為什麼會這樣?就跟我前面報告的第一個問題有關。今天的人要追求自由,因此,把這個家庭的組成也認為是自由的,我想跟誰好就跟誰好。婚姻不就是一張紙嘛,今天可以領了,明天可以廢了。我後來又看了《參考訊息》上一篇報導,說青少年犯罪,百分之五十多都是屬於單親家庭!所以,我們把這兩個聯繫起來。你想,婚姻自由嘛,要離就離,要結就結,有什麼大不了的,還要那麼大驚小怪的,可是中國古人不是這個樣子的。但今天人好像沒離過婚的人倒反而不正常,你要是個離過幾次婚的人別人才覺得你真有本事!為什麼情況會發展到這個地步?就是我剛才講的,追求自由的結果。婚姻也可以自由,我怎麼想都沒有想通過!按照儒家講, 按照傳統文化講,兩個人在一起組建一個家庭,不是滿足個人的欲望啊,有社會責任吶!你想一想,你們兩個人倒是自由,今天說拜拜就拜拜。三天離了五次婚,看看誰是冠軍!可是最後帶來的是社會問題啊!百分之五十多的犯罪孩子都是單親家庭的,你就把這些東西推給社會了?這就是婚姻自由的結果。
(二)婚姻自由與倫理責任
實際上我覺得婚姻自由一定不是象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家庭的問題,它一定不僅僅是說由這麼兩個人碰在一起啦就是一個家庭了,那是不完整的。兩個人走到一起,一定還肩負著社會責任。所以我老講啊,今天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婚姻失去了監督。你看今天有什麼「3.15」,什麼都可以監督,好像我看沒有哪個去監督別人的感情的。監督不了,過去有監督,靠什麼監督?道德的力量!由道德的力量來監督每個人的感情。所以今天我們由於追求自由,強調自由,就不願意接受道德和社會的監督。總覺得這個感情的問題是私人的問題,就完啦,所以他就可以自由地亂來啦。
前些年我講過我曾經歷過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我在人大開會,坐在我旁邊的那個人中途上廁所去了,他放在桌子上的電話響起來,它老是響。我本來想拿起來幫他接一下,告訴對方這個人不在,讓他等會兒再打過來。我剛一拿起來他就回來啦,他馬上把電話一拿對我說:「大師,你不要看。」我本來就沒想要看,我就問他:「為什麼不能看?」他說那裡面有秘密!我一想啊「人還有秘密啊?」。我就對他說:「秘密不外乎兩樣,第一啊,見不得人的錢;第二個,見不得人的情。」他聽後吃驚地說:「師父,你怎麼比我還懂啊!」我說:「不是我懂啊,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就這兩個問題處理不好才出問題的嘛。」所以今天的人啊,他老是強調要有隱私,這樣他就可以經營他自己的那一畝二分田,誰也拿他沒辦法。所以上午有一幫人來問我問題,我就給他們講,感情這個東西啊,如果兩個人的結合,你老是用占有的心態,這個家庭一定是失敗的;只要是一方想占有另一方,一定是失敗的。為什麼?有一天他(她)會視覺疲勞啦。
(三)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和家庭觀
我們今天人不是講感情,要談戀愛嘛。我們佛教講,菩薩行有六度。對吧?我原來也給他們講過愛情六度。但是今天不能教你們啦,沒時間。我原來講過,兩個人談戀愛啊,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冷,反正也講了六個度了。今天不能敞開來說,我只是告訴你是什麼——今天兩個人談戀愛啊全是你扯火!為什麼呢?因為有一段時間有個小伙子他失戀了,神魂顛倒的跑到我這兒來,哎呀哎呀地對著我訴苦:「師父啊,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啦!」「跳河嘛!」我說。他說他還捨不得呢,沒活夠呢,我說:「那不就結了嘛,你就是為那麼一個人活著嗎?」 他說:「那倒也不是,但是師父啊,我太喜歡她啦!」我問他喜歡對方什麼?長得好看?頭髮長得好?眼睛鼓?鼻子大?頭髮長得好看,十天不洗飛柔,還是一樣的臭!耳朵長得好,要出耳屎嘛;鼻子長得大,還是要打噴嚏嘛;嘴巴長得好看,櫻桃小口,可是不漱口,不吃口香糖,還是臭的。我說:「你喜歡她哪一樣?」他一想,是啊,是這個道理啊!馬上激動地說:「呃,師父,難怪你出家了。看透了!」我說這個不是看透啊!諸位你們都可以思考一下。
中國人過去講戀愛絕對不是講這個。不管那個《詩經》裡面講什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窈窕」兩個字就大有學問。它怎麼沒說相貌好看,君子好逑嘛。那「窈窕」兩個字什麼意思?弄懂了沒有。後來還講什麼麗質天成,你看今天那些人有氣質嗎?除了穿得像個暴發戶一樣,耳朵上吊兩個大圈圈,嘴皮本來就很好看,她偏要去塗一層紅的灰面。本來這個黃皮膚,她要去抹一層,晚上一洗,哎喲,那個難看啦!要是哪天破產了,沒有錢買化妝品了,再看一看,哎喲,真是像夜叉!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以前靠化妝品弄起來的。諸位,你們檢討一下,你現在不是都有家庭了嘛,你喜歡他(她)哪一樣?喜歡腳,喜歡手,喜歡個子高,個子矮?那就是個感覺嘛,是不是?所以過去人談戀愛啊,不是今天那些人以貌取人。今天那個引導都出了問題。要靚的,要帥的!完啦!如果全都要靚的,全都要帥的,剩下的都沒人要啦?不是這樣子!所以我個人覺得,真正兩個人在一起,佛教講,那是緣分!這個才重要!不是長得好看不好看重要。那麼這個緣分靠什麼?靠得是彼此心靈的契合!這個氣質的高貴。靠這些東西嘛。這樣的東西才靠得住。所以為什麼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千年才又一個呢?沒有第二個呢。
因為今天的人追求的都是另外一套,要胖的,要瘦的,所以有些人好痛苦了。兩個人談戀愛了,搞一段時間說拜拜了,為什麼呢,你太胖了!晚上一回去馬上減肥,結果過了兩天又談了一個,別人說拜拜,為什麼呢?你又太瘦了!這日子有法過啊!我想如果感情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說是不是破碎的,是不是脆弱的?因為人的相貌總有一天會變的嘛,你別看你今天是春光滿面,總有一天是人老珠黃吶,你又看不順眼了,又要該踢掉了,只是比踢足球踢得慢一點而已。所以啊,我剛才講,這個家庭裡面靠什麼來維繫?我剛才將,靠感情來維繫。但是這個感情是什麼樣子的感情?佛教講緣分的組合。那麼我說的,就是每個人彼此的心心相映,心靈的溝通,氣質的欣賞,彼此欣賞。所以我把剛才所講的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占有的愛情都是脆弱的,審美的愛情一定是永恆的!你信嗎?彼此之間就應當用審美的觀點來看,嗯,這個人還不錯嘛,嗯,這個人蠻有優點的。這樣子才靠得住,這才叫感情。這個樣子才會不像今天那樣子建立在一個虛無飄渺的相貌上。為什麼?因為這樣子才符合過去的倫理意義。
我們今天的人呢,太忽視這一點了。因為受外面那個西方的影響,一切要自由。結婚要自由,談戀愛要自由。是自由嘛,我也提倡自由。但是這個自由的前提是什麼?自由的前提,我希望全社會的人將來談戀愛不要建立在這個相貌上面,不要建立在頭髮上面。有時間再給你們講講愛情六度,那麼你出去別亂講,你別講今天那個和尚在民族大學教我們怎麼談戀愛,那就完了。我不是教你,我是希望大家有個正確的態度來認識。因為過去我們有很多出家的師父不願意講這個,覺得和尚講這個好丟臉喔!有個什麼毛病在作怪呢?他總希望天下人都當和尚。不可能嘛!對吧,你不可能全部都剃光頭來當和尚吧。他既然是在家居士學佛,那你起碼讓他組織一個家庭,真正的佛化家庭,能夠幸福快樂,不要扯斤過孽嘛,是不是?我想這個也是符合菩薩道的精神嘛。如果感情只是建立在那個相貌上,那就是染污的心、占有的心。如果真是兩個人心心相映,互相關愛,互相勉勵,那就應該叫同道啊,就是淨化了的嘛!有什麼不可以,但就怕諸位做不到啊!所以這是關於「家庭」的問題我要給大家聊的。
二、眷屬與親情
眷屬——我為什麼會想到這麼一點?我過去小的時候在老家,我們那裡有個順口溜:「土地是枷鎖,兒女是冤家」。很形象是吧?那麼這樣子講兒女妻子全部成了冤家,等於我們這家人搞到一起全是敵人組合起來的一個部隊。我看這個好像不符合,但是為什麼會有人這樣總結呢?那是因為我們這個家庭關係不好處。你看今天父母辛辛苦苦把小孩子供大啦,買了房子啦,結果過了兩天,對不起,請你老人家還是去養老院。現在搞成這個樣子了,挺痲煩的。那麼站在佛教的立場怎麼辦?我剛才講了,不僅夫妻是緣分,要珍惜,不要輕易說拜拜。包括子女,父母這都是緣,沒有緣不能走到一起,也不能當你的父母,也不能當你的子女。
(一)由家庭成員到菩提眷屬
按照佛教講,他(她)來投胎就是跟你有緣才來的。佛教講這個投胎啊,就說比如你父母,兩個人碰在一起的時候,一個精細胞一個卵細胞一結合,那麼這個時候,投胎的就來啦。如果她這個時候喜歡那個父親,那她一定投的是女的;如果他這個時候喜歡這個母親,他一定投身是男的,所以人一開始就帶著這些東西來的。為什麼?按佛教講,人死了以後七天是中陰身,他(她)就要去找父母緣嘛。這個不是我編的呢,不是我說你有緣就有緣,那是佛說的你有緣啦。所以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是緣分走在一起,要珍惜啊。所以,我跟你們改了一個詞,不是冤家,聽到沒有!回去不要叫小冤家吃飯啦,老冤家來啦。不要冤家啊!而要改稱眷屬!你看那個成佛的,當菩薩的,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好多眷屬呢!是吧?你想嘛,如果你是一個人,什麼都不要,我要修行,我都不管你們了,我要成佛的。能不能成佛喔?即使能成佛,你也是號那南無光桿司令佛。你一個人玩嘛,有什麼味道,沒意思嘛。你看那個極樂世界多熱鬧喔!是吧?什麼**菩薩多少,還有什麼白鶴鸚鵡猞猁那些都是化身,都可以講經說法。哎呀,這個世間要多結緣啊。從哪兒開始,從你那個家庭開始,把他們當成眷屬——菩提眷屬!我再給你加兩個字,定語,菩提眷屬。所以你得把你那些小祖宗,小冤家都當成佛,未來佛啊!
(二)真慈悲與假親情
所以有時候我老給你們開玩笑講,那老太婆跑到我那兒,師父啊,你救救我。我說怎麼了?她說我那個死老頭不準我學佛啊!我說老頭都死了他還能管著你啊!那不是說廢話嘛。我說你這個心態就不好,你有這個心態他跟你就是對立的,他當然就要反對你。你對他好一點嘛,哎呀,老頭子,你好啊,你像佛一樣啊,哎呀,你真是對啊。你每天跟他粉他三道,他不支持你學佛才怪呢。為什麼我給你講這個?我們今天這個世間上很多人有個毛病,他容易跟外面的人相處,害怕把外面的人得罪了,他不怕得罪自己家裡人。你說是不是?別人外面有個什麼他都是小心翼翼地應付,他最容易忽視家人的存在。什麼毛病在作怪?因為總覺得自己人嘛,沒關係的啦。要不得,時間一長啊,後牆要拉豁啊!他就開始想了,你看他三天都不看我一眼啦,十天都不給我講一句話啦,問題就出來啦。所以我覺得不僅僅是對外面的人要好,對自己家裡面的人啦,也要像對菩薩對待眾生一樣,要用慈悲心來呵護他。我想你有這樣子的心態的家庭,不是佛化家庭勝似佛化家庭,標準的佛化家庭嘛。是不是?所以你每天不要以為我家裡有個佛堂,供的觀世音菩薩,早上燒香,晚上換水,每天初一十五還吃素,我這個叫佛化家庭了。可是你一天到晚家裡面你見到我瞪眼睛,他見到你吐口水,完了!這哪裡是佛化家庭嘛,整個一個戰場,伊拉克打以色列。這顯然是心態沒擺正!所以你要把你的家庭所有的成員,從老到小,都應該看作是你的菩提眷屬,我們大家在一起是有緣的。有了這樣子的關係,彼此融洽,才能感受天倫之樂吶!彼此才能夠融洽,有親情吶!你連你自己家裡面的人的感情都建立不起來,你說對外面的人是真心的,我跟你講,這樣子的人啊,兩個字,我批給你兩個字——「騙子」!你連家裡面的人跟你最有血緣關係的人,你對他都不親,對他都不愛,對他都不尊重,對他都不呵護的人,他對朋友說是真心的,你信嗎?我是要相信的——等到我變了鬼的時候才相信!所以,我覺得,按照佛教的立場,這個家庭成員,因為有些人講的嘛,說學佛是不是這個家庭裡面的人都不管啦?學佛是不是什麼都不要啦?都跟他們劃清界限啦?真是的,你又不是搞階級鬥爭。學佛,佛在哪個地方,有沒有聽說看到菩薩來了怕的?菩薩都是讓人生歡喜心的嘛,讓人一看到就有安全、有依靠的嘛。對不對?你學佛了,問你是不是菩薩,你說我是菩薩。是菩薩你就按菩薩那樣來辦,讓家裡面的人看到你都有依靠有安全。所以,我跟你們講啊,人家問你是不是菩薩,你說是菩薩,我說你也是菩薩,號南無飲食菩薩。真正的菩薩哪能是這個樣子,板著一副面孔,你有沒有看到哪個菩薩一副苦瓜臉的?沒有嘛,菩薩的臉是春光明媚的。是吧?以上這個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關於家庭的第二方面的內容。
三、團聚與節日
(一)節日的倫理意義
對於「團聚與節日」,這個我要特別提出來談一下。為什麼呢?我問你們喔,現在又要放中秋節,又要放端午節,又要放春節,又要放清明節,你們都上哪兒去?中秋節你們哪兒去啦?端午節去哪兒啦?春節去哪兒啦?今天一放假呀,我們那個旅遊局啊,旅遊公司,天天號召趕快來這兒玩啊,這兒有打折啊,這兒又便宜了,就號召大家玩去了。我是強烈反對!我上次提的,放假不等於過節,過節不等於放假!為什麼我提這個?我跟你講,星期六、星期天就是放假嘛,那是為了更好的工作,休息一下充充電。但是這個過節就不是等於放假了,為什麼?比如說春節,你看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拚死拚命到了最後那一天晚上,幹嘛?要吃團圓飯!你們琢磨過沒有?為什麼要吃團圓飯?在哪兒吃不一樣嗎?你吃什麼東西嘛,吃的還不是那些東西。為什麼要強調團圓啊?因為團員才能體現家庭的完整性。即使回去不了,在外面也要發點感慨,每逢佳節倍思親吶!你以為他寫這個詩幹嘛?那是寫給家裡人看的——我儘管沒回來,我還是想著你們的,我的心跟你們在一起的,還是團圓了的。中國人為什麼強調這個團圓?過節啊,團聚啊,所以我講,過節放假不是放假,那有倫理意義。讓大家團聚在一起,傳承這個家庭的完整,同時親情的交流和溝通啊,特別是今天最需要的。
(二)節日與團聚 —— 聯結友情、家庭親情的紐帶
你看古代的社會,不要說你這一家三口要團聚,整個大家族,不分家的。幾代人都住在一起,誰要分家,誰要分家我跟你急!電視裡不是演的嗎?你別看他是老古董,這個老頭子怎麼這麼牛啊!那是一種精神!就強調了要維繫這個家庭的完整,不能支離破碎。所以,古代覺得要離婚是恥辱的事情,它有很多種說法來約束你,實際上保護好下一代啊,這裡面的意義太深刻啦!我們過節連千遠萬遠都要跑回來。我講團聚啊,團聚在一起幹嘛?交流、溝通,感情建立啊。你看今天的人,不回來了。在美國打個電話,:喔,過節啦,吃好點,耍好點,行啦,我電話費貴不說啦。聲音也聽到啦,將來還有可視電話,人影子也看得到。你們在座的有年齡大的當父母的,如果每逢春節,你的兒子跑到大西洋西岸給你打個電話,你也聽了,你也高興了,高興背後總帶有幾分淒涼啊。所以也只能自己安慰一下,沒事,打個電話回來就好。背後還是會講,能回來還是儘量回來嘛。是不是?為什麼?今天儘管這個電話把彼此的距離拉近了,這一條線,甚至不要線啦,但是彼此的感情疏遠啦。你信嗎?幾年不見他心裡想什麼你可不知道啊。所以中國人為什麼過去要團聚,不是要來吃那麼一餐飯。不是老講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今天的人,你有個朋友從北京來看你,你高興嗎?早上給你打個電話「我要來啊」,一會兒就看到了——喔,來啦!來了就去吃飯——走,「皇城老媽」!解決問題了。可是過去啊,從北京要到成都來看你,三個月之前寫信,我要來看你。接到這封信,我的朋友要來啦,天天都望著那一方,什麼時候到啊?什麼時候到啊?念了三個月。那一天突然在你面前出現,哎呀,是不是高興啊。那三個月在路上就是培養感情啊!天天想啊!所以過去這個過節為什麼都要回來,那天都盼你啊!感情的流露啊!但是我們今天人不理解,哎呀,沒事,回不去,實在不行打個電話回去就行啦,沒那麼簡單。所以這個節日是家庭的維繫啊!我是主張節日還是要團聚。但是,大吃大喝也不行喔,重在感情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還有回來團聚的時候儘量不說那些不開心的事,本來吃一頓飯挺開心的,挺有營養的,結果一說那些不開心的,不吃啦!生氣啦!是吧?本來吃得挺開心的。所以我老給你們講一天在外面受的氣,不高興的事,儘量別拿回去,你自己不開心就算了嘛,你還拿回去感染一家人,真是的,感染病!生氣有病毒啊!要傳染人的!本來幾個人有說有笑的,突然有個人不高興,你遇到過這樣子沒有,想笑笑到一半,臉上停了好尷尬喔!是不是?沒有那個必要嘛!所以為什麼中國過去以家庭為單位,強調節日,強調家人要團聚,這是我的看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章 社 會
第三個大問題――社會,關於這個社會的問題,今天有個專門的學問叫「社會學」研究得很寬廣,我今天不跟諸位報告什麼社會學,我只講一些社會現象。
我覺得這個社會中有兩種現象是很值得琢磨的:一個是名利,一個是是非。這兩個問題攪得天下不寧,你說是不是?天下要是把這兩個事情把拉開了,這個社會簡直就是極樂世界,你琢磨一下看是不是。當然名利的問題我不太講,為什麼?你要是說名吧,我沒做過大官;你要是說利嗎,我沒賺過大錢,所以講不清楚,我主要想講講關於這個是和非的問題。
一、佛教的名利觀
當然講這個問題之前,對於名利,我還是要講一下佛法關於名利這個問題的總的看法。我問過很多人學佛的人:「為什麼學佛?」 大多數回答說看破了,看透了。我就問:「你把什麼看破了?」他們就說名也是假的,利也是假的。我後來問他「你說名是假的,你當過官沒有?當過處長沒有?」你連科長都沒有當過還談什麼名放下了,那是虛的。當官好過癮的吶!那個筆拿來簽個字,管用吶,走到那個地方都通行!利也是假的,那麼我問你,你是老闆嗎?你有多少資產?可回答說自己都下崗了,每個月才領六百塊錢。這個話聽起來讓人覺得就像新疆那個什麼東西——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你不但要當官,有機會還要當大官;你不但要做生意,你還要越做越大。有人會說:「哎喲,師父你這個跟佛教不相符!」我說:「怎麼不符啊?」佛教讓你當官,要當好官;讓你做生意賺錢,要賺乾淨的錢。所以說,絕對不是說讓你不乾,是要你乾,而且要好好乾。但是諸位這個「好好乾」可不容易喔,我都怕做不到,為什麼?諸位你試試看嗎,你們一天到晚罵那些個貪官,這個貪官太壞了。我告訴你,要你去做官,你還可能更貪。你相信不?到了那個位置你就不一定把持得住了,我給你講,要把得住才是真功夫。
有些人認為那錢是假的,不要用。嗨,要是真的有錢你用一下,舒服吶!你今天去那個賓館,看那個門口寫的:「衣冠不整恕不接待」,你進去跟人家講價錢講了半天,八折吧、七折九吧?人家討厭死你了,走的時候人家心想,下次不要來了,窮死了還來我們這消費。可是要是去個有錢的,進去就不講價,拿最好的來,吃完了,算帳,多少,九千九,拿去一萬不用找了,他高興死了,好啊下回再來哈。這就是錢的力量,你知道吧,但是你有的時候就把持不住了。你多去上幾次,嗨,這個錢還讓我挺有面子的來,你就開始發暈了,你就開始迷失方向了。
佛教講的是什麼?有不拒絕,沒有不刻意,而且在有的時候能夠把持得住。保持正念——做到這一點不容易的吶,所以這才是佛教的名利關,而不是佛教說看破啦,不要啦,都仍給你們去做吧,不是的。所以我一般聽到人家說哪個哪個傢伙好貪啊,我就一句「阿彌托佛」,同情而已,不恨他。為什麼?因為說不定他比我還好一點,說不定我去搞他那個可能還更貪呢,還更壞呢!為什麼?剛剛講的嗎,人內心好多「魔鬼」啊,他們隨時都在踮著腳,伸著腦袋,在等機會啊呢!是不是?哎呀,那可怕死了。所以,那個大菩薩的境界,不是不要,是多多益善,但是他能把持得住。
所以這個問題我就少說一點。主要來講關於是和非的社會現象。
二、認識是和非
(一)佛家的是非觀
實際上天底下啊,我們最不能正確面對的就是是和非的這個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被你對我錯、他好你壞等這樣的是非觀念所纏繞。我給你講,按照佛家的觀點來說,這個天下沒有壞人,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好人,沒有絕對的好人。你信嗎?人是變化的。你說那個人真是壞,壞的不得了。那個監獄裡的人還互相幫助來,監獄裡關的是什麼人?我們今天講都是壞人。嗨!他們還都互相幫助,生病了還幫他去看醫生吶,他這個時候好像還有點善心。他絕對的壞嗎?不是。你說好人絕對的好嗎?他有時候也有私心的來。你看今天我們有些人,他當好人當的煩惱的很呢。為什麼?還是有私心、自我的觀念還沒有突破,所以他還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所以按照佛家的話講,沒有徹底的壞人。為什麼?他可以變好人。沒有徹底的好人,為什麼?他有可能變成壞人。所以我們見到壞人別罵他,聽到沒有?這是我們容易犯的毛病:見到壞人就咬牙切齒地,哎呀,這傢伙壞,壞死了,怎麼還不死呢。不能有這樣子的心那,這是憎恨心,不可以。
(二)認清是非的根源 —— 我執
為什麼你會有這樣子的心呢?因為你覺得他是壞人。按佛教來講,沒有絕對的好和壞。但是有人就和我說了,哎呀,你這個和尚不行,你怎麼連好壞都不分呢!不是這樣的,不是連好壞都不分,如果他這個時候真正犯了錯誤,你把他看成對立的絕對的壞,第一,從主觀上你不會去接近他,對吧;第二,你會跟他對立,你能幫助他嗎?幫助不了嗎。佛教講要度一切眾生,沒說要只度好人,不度壞人。否則,這個學佛的心量到哪兒去了?所以你越是那個,就是普通人所認為的壞人,他越缺乏溫暖和關懷,他越會走向極端。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是有點良知,有點慈悲心的人,你就更應該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感化他。這樣他就能轉化過來。你想啊,一個從來沒有得到過溫暖的人,你給他一絲絲的溫暖,他都會對你感恩戴德啊!壞人你把他推向對立面,你不可能讓他改過,你這樣就讓他永遠的成為一個壞人了啊!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好人和壞人的劃分?就是因為有我們今天的是非標準:對的、錯的。有些東西啊,我們光看現象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們今天說,這個社會的是非現象,這個江湖上的是非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為什麼會存在?就因為我們每個人按佛教剛才給你講的那個《百法明門論》裡告訴你的,都有一個「我慢」之心。什麼叫慢?爭強好勝!有爭強好勝是非就來了,總要贏嗎,我比你行嗎,我的是對的嗎。對吧?這樣是非就開始了。
還有我們中國人哪,有些傳統的思維習慣也是不好的,需要改的。我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好面子。特別好喔,以前你看那個請客的(特別是成都人):我請你嘛,到我家去吃飯嘛;沒空!好,我下回再請你嗎。說了十回也沒去成,哎!喊的都是假的。為什麼?因為好面子。好像天底下好多人都有這個觀念,為什麼?總覺得自己要有個尊嚴,要活的有臉面。諸位我問你,你那個面子值多少錢?什麼是面子?甚至我們今天講,還不僅要活的有面子,死的也要有面子。我的天哪,你看看那個死的有面子的,有沒有?是有面子啊,因為死了都化了妝的。你看嗎,那些火化場裡,我送過很多人開追悼會。生的時候沒有化妝,死了還要塗一下,我說哎呀天哪那也叫面子啊!有幾個死的有面子的?沒有嗎。你看你死後就把你送到那個冰凍箱裡去了,你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尊嚴?你泡到那個水裡還都是一樣的,最後那個工人把你撈起來,提前兩天給你抹一抹,化一化。到了那個時候都是平等了,你還哪有面子來!這個都成問題,那麼這些面子也好,什麼尊嚴也好,都從那兒來?都是從爭強好勝來。但是諸位啊,不是說人不要尊嚴,真正的尊嚴是什麼?是人要自尊自重,你是人就要做合乎人的事,這個才叫尊嚴。你不要一天到晚,做人那乾的全是鬼的事,那就沒有尊嚴。所以我們佛法裡面講,這個人那,是非曲直就源於我們爭強好勝,爭強好勝的根源在那裡?就是我執,以自我為中心,你就開始狹隘。一狹隘就跟其他人對立,一對立判斷他是對的,他是錯的,我要對,我絕對不能錯,我怎麼能錯那,錯了我都要把他說成是對的。好像這樣心裡才舒服,這個現象是不好的。
三、是非與歷史
(一)由歷史劇而知是非的不實與虛幻
第三是非與歷史,為什麼我講這個?我講完了你才知道什麼是非啊,都是假藏貨。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霸王別姬》。看過這個戲嗎?熟悉這個故事嗎?你看那個楚霸王跟那個虞姬,被逼到那裡走投無路了,兩個人生離死別,情投意合啊。最後虞姬幹嘛呀?抹脖子了,自殺了。楚霸王到那兒去了?投江自盡了。兩個人都死了,我試問諸位,那個歷史書上寫的,津津樂道的,兩個人生離死別、情投意合的,多麼的不得了啊!兩個人都死了,那麼我問你?他們兩個人的事情誰知道的啊?他兩個人不是都死了嗎?誰知道的?那是歷史啊,編的!是不是編的你想嗎——兩個人都死了嗎,就是兩個當事人都死了,結果我們還寫的活靈活現的,還唱了幾千多年了。今天還在唱,讓好多人都羨慕,你看生死不相棄啊,典範啊。當然從倫理意義上我們確實應當提倡,但是從歷史角度上講,那個是站不住腳的。老實說,還有那個電視裡面演的,一個人得罪了別人了,是吧,於是另外一個人就雇個殺手殺他。結果那個人殺手去行刺的時候看對方挺正派,覺得要是把他殺了呢,天下又少了一個好人,可是要是不殺他呢,自己又收了別人的錢了。左琢磨右琢磨,算了(做了個抹脖子自殺的動作),我自己死了算了,兩頭都不是人。諸位我問你們,他既然都自殺了,他在那兒來回的徘徊,矛盾的心理,誰知道的呢?所以諸位啊,那個什麼是非歷史,好多東西是靠不住的。
(二)由30年來社會不同年齡階層觀念的流變而知是非如過往雲煙
我們最近不是老是講這個嗎,不是要總結過去的三十年嗎?我們今天不是看中國哲學史,中國歷史,中國通史嗎?我問諸位,中國哲學史裡面,從先秦諸子開始、經唐宋理學到明清考據就寫完了。嗨!好像我們全中國就那麼幾個人活動了幾千年似的一樣,其他社會上的人都在活動,這些人的東西都到那兒去了?誰記住了?所以我老是給他們講中國的歷史主要是精英的歷史,中國的思想史、哲學史完全就是一部精英史。你我這些老百姓誰管你喔,你想什麼,留得下來嗎?你以為將來還有哪個人會研究你們兩個人今天,因為爭了一批蒜苗兩個人打了一架?這是一個歷史事件?有沒有人來研究?沒有的啦!所以我給他們開玩笑講,我說,過去三十年你們要好好總結,青年人怎麼在變化,老年人怎麼在變化,小孩子怎麼在變化。你們琢磨一下,這裡面有佛法啊!
我給你們提供一個參考,我思考的。我說青年人的變化,最大的參考和坐標是什麼?是流行歌曲的排行榜,它就是這三十年青年人的心路歷程的變化。你看開始的時候是八十年代初,我們這些人「捆紅領巾」(指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神聖的不得了,要寫三回申請,還要審查一下你們家裡是不是地主啊,所以那一刻,捆個紅領巾簡直是歡欣鼓舞。為什麼?因為寫了三回申請,還膽戰心驚擔心通不過,你說高興不高興?今天有那個小朋友他捆紅領巾有那麼高興過。所以我們那個時候我們寫的第一篇作文是《當我捆紅領巾的第一天》,覺得這是自己生命重生的開始啊!我們那個時候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今天給你報告,那個時候還真的以為自己要接班了,真的是啊!當初你聽八十年代的那些校園歌曲,哎喲,並且你看那些老照片,八十年初的人,那個臉上的笑容啊,純潔,無暇,歡快,對吧?可是這個過了五年,不行了,八六、八七、八八又開始了,西方的自由思想來了,這個時候就要「燃一把火」 了(指歌曲《冬天裡的一把火》)。唱到這個要思念啊,朋友要來了,就開始由原來的那種歡快轉入有點婉約纏綿了(指歌曲《思念》),對不對?這一轉九十年代就開始要「瀟灑走一回」(指歌曲《瀟灑走一回》),為什麼?已經不瀟灑了,瀟灑不起來了,就開始嚮往瀟灑走一回了。沉重的開始,是不是?於是唱歌的表現就開始有點沉重了。這一轉到了新世紀,就開始老鼠吃大米了(指歌曲《老鼠愛大米》),這還算好的,到最後都三節棍、三節棍了(指歌曲《雙節棍》)。什麼哼哈、呼哈的就沒得唱了,就開始說了。是吧?表達不了了,就是內心的那種迷茫沒有方向了,是不是?這就是三十年青年人的變化,就是這麼變過來的呀。所以你看現在的流行歌壇唱啊唱啊,唱不出什麼新東西了。為什麼?他內心的那種感受找不出什麼東西來表達了。老年人的變化。這有老年人,怎麼變的?三十年來的保健品變化,就是老年人的心路歷程。開始那個八十年代初,哎喲,我這有虎骨鹿茸,現在又開始興這樣那樣的膠囊了。小孩的心裡變化,我給你們是這樣總結的,從木頭玩具到塑膠玩具,從塑膠玩具到打遊戲機,從打遊戲機到電腦。是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是這樣變化過來的。
但是你說過兩百年以後寫思想史,誰顧得你這些人想什麼啊,早就忘光光了,所以諸位啊,不要一天到晚,不要你對我錯他是我非,一室之牆成一室之門的。所以我講是非與歷史如同過眼雲煙,一瞬間就過去掉了。你永遠都是對的,他永遠是錯的?沒有的事啊!
四、放下是非
既然以上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既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既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被遺忘掉,那麼你們幹嘛還死抱著一個是非不放呢?你跟是非作伴嗎?你為什麼不把他放下去?讓他成為過去呢?老成天惦記著它?昨天我們兩個人小摩擦,今天見了面,嗨,昨天對不起哈,對不起,對不起…就過掉了嗎!你老是對別人昨天跟你頂了兩句而耿耿於懷,今天見了面,一個走這邊,一個走另一面,你這一輩子,生生世世都要做反面嗎?沒有必要嘛!所以我給你們講,佛教里有一句話:不要欠來生帳。今生,所有結的不好的,所有的惡緣,所有的逆緣,全部在活著的時候還掉。無債一身輕,好去見阿彌陀佛啊!
老是背著一個包袱,經常想著那個傢伙是壞的,那個傢伙曾經害過我,他曾經整過我,他曾經怎麼個我。我的天啊!到死的時候你都在想。這個時候哪個給你來助念,他也無力回天。不要別人助念,自己說走就走。關鍵還有個問題,人家來助念的時候,你那個念頭還要轉的過來。人家在那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托佛…」,你說別念了,那個傢伙還欠我錢呢。你想的是這個,你們兩個心不相應嗎。所以哪有放不下的東西?到最後你都得放下,還不如早點放下,還痛快一點,不要一天到晚讓是非煩惱好壞壓在你的心上,變成一塊石頭沉甸甸的,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在那裡哎喲哎喲的叫胸悶。當然胸悶了,一天到晚都放不下,還不胸悶!所以我覺得,我們在這個世上生活,不可能不面對是非,彼此之間肯定會因為有意見的不統一而起爭執,甚至是有爭吵。但是今天過了,明天就要把他放下,彼此還是笑臉相對。這就是我用佛家的一句話要告訴你的:千萬別欠來生帳。欠來生帳很痲煩呢,將來來生如果你是個有智慧的人,你還沒有迷失本性,你還有辦法自己去還,就像那個安世高一樣,對吧?他知道欠誰的,他能走過去對他的債主說:「你把我殺了吧,這是我欠你的。」恐怕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吧?既然辦不到,那為什麼我們不現在把他辦掉呢?是吧?所以我覺得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剛才我講了名利的問題,下面是個是非的問題,我們應當用什麼態度來對待它。這些都是社會的現象。當然這個社會還有很多的現象需要我們用智慧去觀照清楚,這就不是我今天這個講座能跟諸位報告的了的。
結 論
那麼我們前面講了人、講了家庭、講了社會,我給你們做個總結。怎麼總結呢?人與人之間哪,過去有一首詩叫《遊子吟》,內容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讀了這首詩你就會想起誰呢?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當你想母親的時候,也有可能母親在想你。為什麼?有血緣關係,你那個身上有個DNA和母親身上那個DNA是一樣的,這兩個是有磁場咧,有感應;即使不是血緣關係,真心的朋友,你在這想他,他也會在那想你的。所以,我覺得人與人之間,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你只要用真心相待,彼此之見一定會有感應的。注意「感應」兩個字怎麼寫?下面都是「心」字。說到家庭,我們過去老是處理不好家庭成員的關係,就是因為你太容易把他遺忘掉了,你容易忽視他的存在,因為你覺得天天都見了面的嗎,用不著那麼關心。這恰恰錯了,越是在你身邊,你越是要用慈悲心來呵護他,這樣你這個家庭才能真正的融洽。注意!我用了這兩個字:慈悲!慈悲兩個字怎麼寫?下面還是「心」。
最後談及社會,我覺得儒家的社會解決問題有兩個原則:忠和恕。剛才我講的放下是非,不要計較,屬於那個範疇啊?顯然是屬於恕的範疇!也就是做人要包容,心量要大,這個佛教也是提倡的。還有忠,就是你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不貳。過去叫忠,今天叫什麼?叫責任。一個人只要盡責任,守誠信,就叫忠。所以你看「忠、恕」這兩個字下面也是什麼東西?是「心」啊!
所以最後我總結一句話:只要你是真心待人,一定會心心相印,一定會有感應;只要你是用慈悲心來呵護,你的家庭一定會是融洽的;你只要是以忠恕之心對待社會所有人都認為不平的現象,你一定會擁有快樂和幸福。但是,感應也好,要用心;慈悲也好,要用心;忠恕也好,要用心。概括起來一句話,只要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只要你在這個世界上作人做事,你是一個用過「心」的人,你的人生就一定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