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流弊問題來考慮善蔡禮旭老師我們可以從「是」跟「非」去判斷。古代在孔子時代,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貢,一個叫子路。子貢因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它的國家去做生意。魯國剛好有一個法律規定,就是只要你在其它的國家,發現我們魯國人被賣到其它國家當奴隸,這個時候你可以花錢把我們的同胞贖回來,國家再以同樣的贖金還給你。這個規定好不好?相當之好,帶動人民要愛護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貢剛好就贖了人回來,後來官府要給他錢,因為他太有錢了,他說:不要了。他就沒拿。結果這個訊息傳出去,所有的人民一聽到說:子貢好清高!你看連錢都不收。但是同樣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樣做不恰當。怎麼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樣?夫子就分析給子貢聽,我們現在魯國人,窮人占大部分,有錢人占很極少數。假如你今天贖人不拿錢,那其它很窮的人到了其它國家看到自己的國人,他又想到說人家子貢都不拿錢,那我贖回去拿錢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錢,我可能生活都堪憂。所以他救人的時候就會有顧慮、會有遲疑。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因為遲疑沒有贖人,那一個人的背後可能又是一個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為一個人沒贖回來,那我們就有過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麼做會有流弊問題。這個流弊就是往後會有不好的影響,可能就有人因為這樣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另外子路有一天剛好走在路上,遇到一個人掉進了水裡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義,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裡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差點就滅頂了,所以非常感謝子路,高興得把他的牛就牽給子路,說:這個牛送給你。子路也很歡喜就把牛牽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是優,子路做了好事還牽著牛走,好像比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對的,往後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別人危急都會奮不顧身去救人,因為他們都會體會到善有善報。所以聖人他都會從大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一個點上而已。所以是善還是非善,我們還要考慮到往後的影響性。所以當場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後的害處很多,這種事也不能做;當場做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往後會利益相當多人,這種事要做。這是從流弊問題來考慮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