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17

《四法寶鬘》導讀 第一篇導讀 十一、本論組織

上來已說寧瑪派九乘次第,在修持上跟四宗五見的開合,這部份內容,對理解本論「道上除妄」與「淨妄成覺」兩章相當重要,如果茫無所知,則很可能以為本論僅屬泛泛之談。現在,我們且分析一下本論的組織,以及各章的重點。

全論分為六段。即論首的「皈敬述意」,正分四章,以及論結的「論主回向」。

皈敬述意部份,亦非泛泛,它說—--

「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無際,含容萬法。」

這一句話,便即是大圓滿心髓派的精要。諸佛法身自性即是法性,即是如來藏,即是真如,即是佛性;遍虛空無處不在,其所開展的種種顯現,便即是萬法。萬法於此具真實法性的法界中生起,無不剎那圓滿。因此,這一句「述意」,其實已是真實大圓滿見。

接著說的,是報身佛的境界。

本來佛的色身,包括報身與化身,這裡只談報身,可以說是密乘的意趣,因為寧瑪派將九乘次第,分攝為三身佛所說,而說內密者則為法身佛普賢王如來,說外密者則為報身佛金剛薩埵。至於化身佛釋迦牟尼所說,主要為因乘(顯宗)的法門,這裡只提法報二身,便顯出本論內容以密法為主。

論結的「論主回向」,主要為回向有情能成佛道,回向所據為大圓滿「無上寂靜、無染解脫」的意趣,亦顯出本論的精要。

由本論的一起一結,可見龍青巴尊者造論的嚴謹。

以下分談本論正分的四章。

㈠歸心於法

第一 「歸心於法」,內容分五—--

㈠思維輪迴苦。

㈡思維暇滿人身難得。

㈢思維死決定至。

㈣思維無常。

㈤思維六道有情苦。

由此五項思維,即應知出離,但不為八風所動,如是一心向法。

如上所說,一般均視為大圓滿的「共前行」,共的意義,是無論修習顯密,無論修習大小乘,均應如此思維,然後才能生猛烈出離心,求脫離輪迴,能得解脫。

我們千萬不可以為這樣的修習太淺,西藏密宗十分重視這部份的修習。

當阿提沙尊者臨圓寂時,他的弟子問他:「尊者去世了,我應該怎樣修行?」尊者答道:「修行是壞事,丟開了它。」弟子說:「那麼,說法嗎?」尊者答道:「說法是壞事,丟開了它。」弟子又問:「那麼,一邊修行,一邊說法,怎麼樣?」尊者還是答道:「那亦是壞事,丟開了它。」

弟子最後問道:「然則我做甚麼好呢?」

阿提沙尊者答道:「心丟開現世的五欲。」

丟開現世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即是出離。然而出離實在是一件難事,因此便必須作如上的五種思維,然後才能激勵出離心的生起。

許多學習密法的人,但求高法、深法,然而卻缺乏了出離心,因此他們的修學便也缺乏了基礎,這樣,便很容易將一切修學用來求世間福報、求本尊加持,結果一切所為便反而變成輪迴的因。

是故修密行人,對本章所言,實不應視為老生常談。裡面提到的種種思維,實在是大圓滿的修習基礎,因為它是生出離心的基礎。

㈡修法為道

第二「修法為道」,內容可分列如下—--

㈠皈依具德上師

甲、擇師之道

乙、事師之道

㈡聞思修法

㈢建立悲智菩提心

甲、觀一切有情為自己過去生的父母眷屬

乙、願一切有情能成佛道

丙、回向功德事業

丁、隨喜功德事業

戌、發清淨願

既「歸心於法」,即當修法,修即是實行的意思。不但應當修法,而且應該以修法作為自己的路向——路向便即是「道」。

其實任何人都在「修法為道」,問題只在於他們修的是甚麼法。

世俗的人,重視現世的五欲,五欲便是他們的法。他們的一生,完全將精神放在名利的爭逐,那便是他們以修五欲為道。

可是他們卻不理解,五欲所帶來的其實只有困擾與痛苦,而且即是輪迴的因。因此佛才示有情以正道,即是以脫離輪迴作為自己人生努力的路向。

這就是我們所要談的修法為道。

要這樣做,第一步便是擇師。西藏密宗的傳統是,弟子觀察上師三年,上師亦觀察弟子三年,彼此滿意,然後才建立師徒關係。

既擇得上師,便當知事師之道。藏密尤其強調上師的地位,因為顯宗只有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西藏密則有四皈依,即在於三皈依之上還加上皈依上師。蓋以具德上師一身即已攝集三寶的自性,他的意即是佛、他的語即是法、他的身即是僧。

依照藏密傳統,有上師應具十德與弟子應具十德,已於正文中注出,可予參考。漢土流行的馬鳴論師《事師五十頌》,亦可參考。

然後是聞法、思法、修法。

本章關於聞思修法,僅予略提,在下章中提到,其實即與聞思修法有關,讀者不可忽視。除擇師事師之外,本章所強調的「修法為道」,重點其實在建立悲智菩提心。

小乘跟大乘的主要分別,可以說,即在於有無建立菩提心。小乘唯重自修自證,所以不須菩提心的建立,大乘自度度他,因此菩提心便成為基礎。

所謂菩提心,即是「覺心」。自己固求覺悟,亦圖令人覺悟,這就必須基於悲心。是故便有將一切有情視為自己過去生中的父母或眷屬,願有情能成佛道、回向、隨喜、發清淨願等等修習,都是為了悲心的建立。

然而覺心除了悲心的成份外,還須要建立智心,這才能稱為「悲智雙運」。

這種智心,即是「般若」(Prajna),亦即了知一切法本無自性。關於這點,我們在談四宗宗義時已經談過。

在這方面,尤須重視「三輪體空」。所謂「三輪」,即施者、受者、與所施之物或法。若行布施,即應將自己、對方及布施之物皆體會其空性,三者皆非實有,由是說既無施者,亦無受者,復無所施之物。能這樣做,便可說為「悲智雙運」——即於生起悲心,欲行布施的同時,即已能體會三輪的空性。在這裡,須注意的是悲心智心同時生起,而不是先有悲心,然後才生起般若智。因若有先後,則便不能稱為「雙運」了。

第一、二章所說,其所攝內容,主要是三種。一出離心;二清淨見;三菩提心。其中第二種說得較略,因為清淨見即是知諸法的空性,屬於聞思修法的範圍。

後來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及《菩提道次第略論》,建立上中下三士道,其所建立亦不出本論所說範圍之外。

宗喀巴大士先建立三士道的共同基礎,即㈠須親近善知識(承事上師);㈡思維人身難得。

其所謂三士道。「下士道」指脫離惡趣,能生人天的法門;「中士道」指解脫輪迴,能斷煩惱,證菩提的法門;「上士道」指修菩薩行,發菩提心,證大菩提的法門。

這三士道,亦各有其基礎。

修下士道的基礎是——于思維人身難得的基礎上,生起怖畏輪迴之心,欲求遠離惡趣,因此便能止惡修善,命終得生人天。

修中士道的基礎是——於止惡修善的基礎上,對三界六道生厭離心,因此出離塵俗,精進於斷煩惱的修習,由是得證小乘果。

修上士道的基礎是——於斷煩惱修習的基礎上,想到六道有情的痛苦,因此發悲智菩提心,不但求自己解脫,同時亦求能令六道有情解脫。由是入菩薩道,證菩薩果以至佛果。

宗喀巴大士的如上建立,顯然是對本論所述加以發揮,同時能整理出一個「道次第」出來。由是可知寧瑪派的教授,跟格魯派教授彼此之間的淵源與開合。

㈢道上除妄

第三「道上除妄」,為本論的重點。達賴喇嘛特別邀請寧瑪派法王敦珠寧波車為本章作解釋,足見其對本章的重視。

本章依九乘次第,將清除妄念分共法、不共法、無上法三類。

共法,指顯密二乘共同的修習,即包括全部九乘次第的修行在內。不共法指密乘的修習,即包括外密三乘與內密三乘。無上法則專指內密三乘的修習。

這樣的分類,每類並非孤立,依然成一次第,即無上法以共法、不共法為基礎;不共法以共法為基礎;而共法則以前兩章所述的出離心、清淨見為基礎,大乘共法則當然還應該加上菩提心的基礎。

本論略於小乘,側重大乘,因此一開頭談到共法時,便先說菩提心。

敦珠寧波車於釋文中強調,菩提心有兩種層次,即悲心——世俗菩提心;智心——勝義菩提心。

由是本論即論及兩種菩提心的修習。

㈠以四無量心為基礎修習世俗菩提心。

㈡修三十七助道品,完成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及修道。進而修十六空及六波羅蜜多,由是修勝義菩提心。

清除妄念之法,於世俗菩提心的修習時,以對治法對治貪嗔痴三毒;於勝義菩提心的修習時,則應修習「緣起」,體會「緣生性空」之旨,由是離涅槃輪迴兩邊、離取捨兩邊,而入中觀見。此即中觀應成派的見地。如是兩種修習,即能除修菩提心的迷亂與妄見。

敦珠寧波車於注釋本節時,特別提出:「顯宗見地與密乘大圓滿見,證悟空性均無二致。」這是相當持平之論。因為見雖不同,而果則無二,是故證悟空性即為成佛之因。依照寧瑪派的觀點,顯密的分別,僅在於密乘別有一套「不共修習」,能令行者由修習而逐步證悟空性,顯乘則缺少此綿密的次第。

(甲)外三乘

不共法統括密乘之內外六乘而言。

外三乘密法都有能所,因其修持所依據的理論,依次為小乘毘婆沙宗、經部宗及大乘唯識宗,依中觀見,三宗皆有「實事」的建立,以此為「不了義」。有實事,即有能所。

所以外三乘的除妄,仍須用對治法,一如世俗菩提心的修習。然而所謂能所,係指能除妄之智,與為智所除之妄,是故於對治時,智妄兩途有顯然分別,不能如實入於中道。由是敦珠寧波車指出,外三乘都須用「交替修法」。交替的目的,即在於儘量泯滅能所。

提出「交替」,是很重要的指示。是故修外乘者,當著意於此。其修習要領,具見宗喀巴大士著的《密咒道次第廣論》及克主傑大師著的《密宗道次第論》(原名《密續部總建立廣釋》,譯者已另行譯出)。本論不贅。

(乙)無上法

內密修習的道上除妄,即「無上法」,是本論的重點,故論之特詳。

首先,本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總綱—--「是故所舍,即反成為修道之方便。」

我們要舍貪嗔痴三毒,即就貪嗔痴三毒而修,如是不著意於舍離迷妄,迷妄便自然轉成覺性。這即是所謂「反修」。

顯乘的人,對密乘的反修很不理解,只有禪宗的人對此方能會心,這即是見地不同之故。顯乘的人對密乘的雙身法尤其痛心疾首,或詆毀其淵源來自印度教的「性力派」,更從日本移植「左道密」一詞來加以指斥,即是由於不明白反修之理。

其實《華嚴經》中,即記載有菩薩化身為妓女,以度脫貪慾特重的有情。這便等於菩薩教導反修。如果說根本無反修這一回事,則這位婆須蜜多女菩薩,又焉能藉聲音、目瞬(晴神)、抱持、接吻、親近(交合)等而令天人、人、非人等得度。

本論說明反修之理,實基於大圓滿見,即「於壇城中一切自然顯現者,均為佛性展露,亦為行者自心所造。」這便是如來藏的思想,亦即由無二智證得的法性界,此點已見前說。

然而反修卻亦須基礎,否則便徒然修毒而非修智。所以於提出這總綱之後,本論即由生起次第說起。讀者須對此實際修持的「道次第」加以重視。

第一、生起次第修行道上的除妄,是將行者的身轉為本尊、語轉為咒音、意轉為本覺。

第二、圓滿次第修行道上的除妄,是藉脈氣點的修習,入光明界,且能駕御心氣。

第三、大圓滿次第修行道上的除妄,為令行者得入本來具足之法界。

凡此三點,具見於本論及敦珠寧波車的釋文。筆者附加的注文,雖為狗尾續貂之舉,但對初學亦應有參考價值。三點之中,又特詳大圓滿,則因生起、圓滿二次第,雖每次第均有證量(即修行道上的收穫),但若以大圓滿的層次視之,則二者亦可看成是大圓滿修習的前行。筆者已詳註龍青巴尊者的《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一書,即詳述此前行二次第的修習法。讀者有緣可以參考。

筆者於注本論時,用中觀應成派的理論來解釋大圓滿見,並非有意將兩種見地混淆,只是用基礎理論來解釋,則較易理解而已。

然本論提到大圓滿的具體修習,分正見、正定、正行三者,實為修習大圓滿的三個次第,敦珠寧波車對此已有詳釋,讀者可自行體會。此實為心髓派的無上口訣,不可忽略。

㈣淨妄成覺

第四「淨妄成覺」,是對如何清淨妄心,使成本覺的指示。本章釋文,為親尊寧波車所釋。淨妄成覺,分加行與正行兩部份。

由外密修至內密的圓滿次第,屬於加行(即前行)。這階段的修習,即轉五毒成五智。大圓滿的修習,屬於正行(若自究竟而言,則且卻、妥噶等仍屬加行)。此即為「自廣大佛性中清除污染」。

以上二者,在本論及釋文中已經詳說。

關於大圓滿正行的修習,各部均有口訣,龍青巴尊者之《大圓滿虛幻休息妙車疏》,以如夢釋不生、如幻釋不滅;如眼華釋不來、如陽焰釋不去;如水月釋無斷、如谷響釋無常;如乾達婆城釋不異、如變化釋不一。雖仍以中觀見釋大圓滿見,然此中已實有口訣。此為心髓部之名著,對大圓滿有興趣的讀者,實應細讀,則可與本論互為補充。

此外妙吉祥友尊者(Manjusrimitra)著有《心部口訣教授》一書,近年已有英譯,名為《Primordial Experience》,可與龍青巴尊者此論比較,即可知心部與心髓部的區別。至於界部的口訣,則未見譯出。

本論讀者,若能對「四宗」、「五見」,以及「九乘次第」加以認識,則對寧瑪派的密法當已可初步全面了解。倘用根、道、果的觀點來理解本論,第一、二章可視為根;第三章可視為道;第四章則可視為果。然而此根道果三者,均須與宗、見、次第配合。

尤其是要了解「淨妄成覺」,更非對根道二者能徹底了解不可,否則「即身成佛」即屬空談,一如禪宗行人之流為「口頭禪」。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