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21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

編輯:楊曾文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是實踐人間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應當創造條件創立和擴大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支持社會文化教育,扶貧濟困,助殘救孤,開展其他造福於人群社會的活動,並且建議加強對台灣地區佛教慈善事業經驗的研究和汲取。

關 鍵 詞:人間佛教 社會慈善事業 社會關懷

作者簡介: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等。

關於近代以來太虛法師倡導的人生佛教和此後他的學生印順法師進而提倡人間佛教的歷史和理論問題,近年兩岸四地的教內外學者做了很多研討,發表的論文也很多。筆者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1因此,這裡不擬對這個問題再做論述,想直接從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入手,對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社會關懷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向諸位請教。

一、實踐人間佛教: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

1年前,即1983年12月,趙朴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的《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紀念報告中,曾意味深長地提出: 中國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

對於第一個問題,趙朴初會長明確地回答:我以為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係。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對於第二個問題,提出應當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農禪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流」三大優良傳統。2此後趙朴初會長在1987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所作的《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的報告中不僅重新強調了人間佛教思想,而且作了新的發揮。在這次會議新修訂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上,將「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思想,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到第二條的內容之中。趙朴初會長在1993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所作的《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的報告中又重申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並著重強調今後如何加強佛教自身建設的問題。

2002年9月下旬,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召開了佛協第七次代表會議,新任會長一誠法師在《繼承趙朴初會長遺願,同心協力,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中,號召佛教界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將教育、培養人才、勤修三學、奉獻造福於社會作為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重要內容。在新修改的佛協章程中明確地將「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寫入「總則」。

2003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的慶典,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在《中國佛教協會五十年》的報告中對50年來中國佛教走過的道路作了回顧,對取得的經驗作了系統而深刻的總結,提出中國佛教協會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基本任務是:高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光輝旗幟,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弘揚人間佛教積極進取思想,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引導各民族佛教徒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對於如何弘揚人間佛教進取思想,報告從理論闡釋和實踐兩個方面作了說明:1、在理論上、思想上應結合時代的進步對佛教基本教義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闡釋,把弘揚人間佛教置於重要地位,提高信徒的道德素質和覺悟水平;2、在實踐中,「繼續加強佛教學術文化事業,對於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醫藥等方面的寶貴遺產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要加強收集、整理、發掘和研究,以豐富祖國的文化資源;同時,要發揚大乘菩薩的大願大行,遵循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自利利他,廣種福田,開展社會慈悲事業和公益事業,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本會號召全國佛教徒報國土恩,成就菩薩的願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3

可見,中國佛教協會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回響黨和政府在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方針和總政策,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加明確地強調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和實踐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

在新世紀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思想,佛教應當如何關懷社會人生,為造福社會民眾,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呢?筆者根據以上所引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人的報告和佛協章程的精神,歸納出以下兩點:

(一)以佛法淨化人心:結合現代社會的環境和民眾的思想情況,闡釋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慈悲喜舍等中所蘊含的道德思想,不僅淨化自己,而且通過講經弘法、刊物媒體和多種為民眾喜見樂聞的形式,化導信眾,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設。陶靜(二)以慈濟事業回報社會:通過支援災區民眾、捐助希望工程、開辦或改善各種類型的佛教慈善事業、濟貧扶殘、致力自然環保和保護動物等,為造福社會民生,為建設人間淨土努力奉獻。

這就是上引趙朴初會長講的:「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聖輝常務副會長講的「發揚大乘菩薩的大願大行,遵循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自利利他,廣種福田,開展社會慈悲事業和公益事業,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以下從幾個側面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

二、期待與回報:新世紀佛教的社會關懷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新世紀,在中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形勢下,中國佛教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應當為造福社會、福利人群做些什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考察一下處在新形勢下的社會民眾對佛教這一傳統宗教有什麼期待,然後再回答佛教應當和能夠做些什麼。

作為佛教的普通信眾來說,佛教是他們虔誠信仰的宗教,真誠希望佛教能夠根據他們原有的素質學識水平教導他們深淺相宜的佛法,在不脫離日常生活中從事修行,以不斷啟迪智慧,消除來自內心和外界的種種身心苦惱,明確自己最後要達到的解脫目標。他們也希望寺院組織一些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增加與教友、社會各方面的人們接觸的機會,擺脫現代城市樓群生活帶來的閉塞和鬱悶,促使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冷漠感得以溫潤起來。同時,他們也希望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得到來自寺院、信眾團體的關懷和援助。

至於社會上沒有皈依佛教的廣大民眾,他們雖然對佛教不太熟悉,然而一般都認同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民族宗教之一,對佛教都抱有好感,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佛道二教都信仰,進寺院或進道觀都磕頭燒香。他們希望看到佛教寺院秩序嚴整,環境清雅,進入每個寺院好像進入人間淨土;在各地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佛教團體能夠及時伸出救援之手;在社會各界紛紛向希望工程捐款,資助貧困地區辦學時,佛教團體也能伸出援手;也希望得到介紹佛教教義、道德的通俗讀物;希望佛教界利用自己的場所和資金開辦慈善社會事業。對於處在名勝、山林地區的寺院,他們讚賞這些寺院僧眾為保護古蹟名勝和開發山林、保護自然風景區做出的貢獻。

對於從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來說,他們對佛教的期望值可以說是很大的。他們希望佛教隨應時代進步,徹底擺脫晚清以來佛教界嚴重脫離現實生活而沉溺於「死人的佛教」、「鬼的佛教」的衰敗之風,繼承和發揚貼近人生和關懷人生的人間佛法,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在現實社會中弘法,在現實社會中利生,為造福社會,服務民眾做出貢獻。他們也希望中國佛教能夠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傳媒和管理方法,乃至吸收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某些做法,加強對寺院、教團、佛教院校和寺院經濟的管理,辦好社會慈善救濟事業,使佛教在社會上更具有適應能力、活動能力。至於對佛教熟悉並且從事佛教研究的絕大多數學者,更是對佛教愛護有加,他們在進行自己的專題研究之外,也特别致力於人間佛教的研究,希望中國佛教在弘揚人間佛教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獲得新的飛躍。

從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角度來說,在改革開放以來對宗教的認識更加深入和符合實際情況,制定的宗教政策更加寬鬆和富有適應性。在這裡,讓我們重溫部分領導同志的講話。2002年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致詞中,對佛教界提出四點希望:一、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服務兩個文明建設,其中提到:「政府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發揮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發展和穩定服務,鼓勵宗教界多做善行善舉。在國家的引導和管理下,宗教組織可以從事一些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號召繼承和發揚人間佛教思想;二、加強自身建設,促進中國佛教健康發展;三、堅持「四個維護」4,堅決同利用宗教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做鬥爭;四、加強海外聯誼和對外友好交往,為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做貢獻5。2003年在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的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致詞,提出四點希望:一、希望佛教進一步凝聚力量,圍繞國家大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二、希望佛教界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三、希望佛教界繼續堅持愛國愛教傳統,反對分裂活動,促進祖國統一;四、希望佛教協會繼續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愛國宗教團體的作用。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在致詞中對中國佛教協會五十年歷程取得的經驗進行總結,其中談到:

這些年來,中國佛教協會和廣大佛教界朋友繼承已故趙朴初會長的遺願,努力實踐「人間佛教」思想,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崇尚和諧,穩定社會,舉辦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捐款賑災,扶危濟困,使中國佛教不斷邁出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新步伐。6

我想從以上所引述的內容,可以大致了解社會上的佛教信眾、廣大的普通民眾和學者,以及黨和政府對佛教的殷切期望。

那麼,在這新世紀,中國佛教如何回報社會的期待,應當和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呢?這裡僅提出以下幾點,並特別就佛教界舉辦社會福利事業提出自己看法:

(一)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加強信仰、道風、教制、人才和組織的建設,提高中國佛教的整體素質,進一步煥發活力,能夠迅速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在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法中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做出貢獻,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貢獻。

(二)在大力加強佛教文化建設,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佛教內部的佛教教育、學術研究的同時,應當創造條件支持和資助社會上高等院校、研究所開設的佛學講座、佛學課程和培養佛學研究生,擴大社會上理解、同情和支持佛教的人群。

中國自古以來,佛教界的領袖和高僧重視在儒者、士大夫之中結交朋友,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在今天,兩岸四地有不少普通的大專院校開設佛教講座、佛教歷史或哲學課,也有不少年輕學者在攻讀佛學研究生學位,在大學的哲學系、歷史系、宗教系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中湧現出數量相當可觀的著名佛教學者,他們撰寫的佛教歷史教理的著作在社會上和校園中十分流行。

近年上海的龍華寺出資資助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攻讀佛學課程的研究生;上海真如寺資助出版《真如叢書》,由方丈妙靈法師擔任主編,從2002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者文集四冊。妙靈法師在 「總序」中說:

發展佛教文化是一項長久的事業,需要巨大的恆心、願心。真如寺一年資助四本書出版,數量雖不算多,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來,經過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亦可成洋洋大觀矣。滴水歸海而不失,佛教的發展正是由點滴事情做起。只要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四眾弟子重視文化事業,專家、學者能夠共襄盛事,佛教文化焉有不流傳耶。

浙江省寧波寶慶講寺資助出版《寶慶講寺叢書》,由方丈朗宇法師任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在2003年出版學者文集四本,今後還要繼續。朗宇法師在「總序」中提到佛學研究對當代佛教的意義,說:

現代中國佛教界,應該認真地認識學者們的新觀點,吸收其中的有用之處,通過轉化與變通,仍然能夠落實到佛法的信仰與實踐,佛教才具有更大的潛力。

可見,這兩位法師是出自關心中國當代佛教的發展,推進佛教文化建設的良好願望才決定資助學者出版佛教學術著作的。他們的做法,已經受到學術界的普遍讚揚。是啊!他們不是也正在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嗎?

(三)實踐大乘佛教的菩薩之道,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開展救災扶貧的社會公益慈善活動。

中國佛教協會和各地佛教協會、寺院,在新中國成立後做了大量的這種工作。現僅據中國佛教協會的報告舉部分事例。

1993年10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上,周紹良副會長代表佛協第五屆理事會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1989年雲南臨滄、耿馬地區發生了六級以上地震,佛協帶頭髮起並得到上海、蘇州等地佛教界的回響,共捐款20多萬元;1991年夏,南方幾個省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佛協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和各名山大寺發出《緊急通知》,呼籲全國佛教徒發揚「人溺己溺」、「救苦救難」的慈悲精神,救濟災區人民,海內外佛教界慷慨解囊,匯交災區的救災款累計約500多萬元。7

2002年9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全國代表會議上,刀述仁副會長代表佛協第六屆理事會作的工作報告中提到,佛教界在救災扶貧等社會慈善事業中做了大量工作,僅在1998年全國佛教界向希望工程、鰥寡孤殘等慈善事業捐款即達4000餘萬元,當年中央政府向中國佛教協會授予「抗洪搶險救災模範先進單位」。

此外,這些年來各地佛教界在支持「希望工程」資助辦學、植樹造林、修橋鋪路、施診濟藥等社會公益福利事業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四)設立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展經常性的社會福利和救濟事業。在這方面,近年中國佛教界已經做出顯著成績。筆者所知不多,僅舉幾例。

廈門南普陀寺是福建名寺之一,1927年太虛法師曾住持此寺,創辦了閩南佛學院,愛國僧人弘一法師(李叔同)曾來此講學。「文革」後,在妙湛法師主持下重修並擴建寺院,在1994年創辦了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了「慈善處」、「佛經流通處」、「義診院」等機構,到1995年底,為社會慈善事業方面捐款73萬多元,為文化教育事業捐款16萬多元,廈門市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基金會為特殊教育先進單位。1995年12月19日妙湛法師圓寂,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囑咐。現任住持聖輝法師,繼續經辦社會慈善事業,熱忱地致力於服務民眾,造福於社會的事業,在關懷優秀教師,資助失學兒童,救濟特困戶、殘疾人、孤兒和孤寡老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並且向各界贈圖書近百萬冊,創辦了《慈善》會刊、會報,擁有海內外會員15980人,慈善捐款共700多萬元。

上海玉佛寺以前方丈之名設立了「真禪法師慈善基金會」,廣泛開展社會慈善事業,開展諸如捐助希望工程、資助學費、提供助學金;援助貧困戶醫療、防疫站;扶貧、助殘;向老年基金會、慈善機構捐款,乃至資助健身活動、博物館購置樂器等。僅在2001年開支達71萬元,2002年至2003年達226.8萬元。此外還開展援助貧困地區修復寺院,贈送圖書等活動。

無錫祥符禪寺本著人間佛教的「濟世利民、慈悲喜舍"的宗旨,自進入本世紀至2003年的短短4年間,在捐資助學、濟困扶貧、助醫、救災等慈善事業方面做出很大貢獻,累計各種捐助款項達1000餘萬元。在這當中,他們回響國家建設西部及實施希望工程計畫的號召,對西藏、青海、新疆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作助學之用,在2000年捐資60萬元在青海省建造喜饒嘉措教學樓一幢,2001年捐助30萬元建設青海省禰化縣道幃鄉古雷中學教學樓工程。2003年,祥符禪寺出資60萬元幫助西藏拉薩堆龍德慶縣建無錫靈山希望國小一所。同時,祥符禪寺對內地發展教育事業、援助貧困學生等方面也予以資助,從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間,祥符禪寺共出資198.5萬餘元用於助學,幫助眾多貧困學生重返課堂。此外,祥符禪寺還出資協助政府安排下崗工人再就業,積極向社會各慈善機構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捐款、贊助再就業基金、捐助重症患者醫藥費、扶貧幫困的兄弟民族等。祥符禪寺在實踐人間佛法,積極開展佛教慈善事業方面的出色表現,贏得了佛教界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河北省佛教協會開設了「佛教慈善功德會」,開展救濟孤兒,向貧苦的學生提供助學費及其他功德事業8。此外,山西佛教協會開設的山西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總會多年來也致力於扶貧濟困和其他社會慈善捐助活動。

我們從列舉的這幾個慈善基金會的活動可以看出,他們的活動在當代社會是十分有意義的。從總體上說,佛教慈善事業是中國的社會救濟事業的組成部分,為發展社會文化教育、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而受到政府和社會廣大民眾的讚揚,自然也為中國佛教帶來好的聲譽。

(五)研究和吸取台灣地區佛教界經營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的經驗。關於佛教開展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和設立慈善基金會,在海峽彼岸的台灣佛教界,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汲取。陶靜 台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迅速興起的大型教團,如星雲法師創辦的佛光山、聖嚴法師創辦的法鼓山、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等,在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慈濟事業中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星雲法師對於人間佛教的理財觀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說:

人間佛教應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只要是合於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因為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9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說:「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星雲法師對財富的見解不僅符合大乘佛教對「資生業」的觀點,也可以說還具有時代的意義。既然人間佛教要關懷現實人生,致力在人間建設淨土,就離不開人間財富。在家佛教徒自然可以從事任何工商業活動,通過合法經營,發展業務來不斷增加利潤收入,將其中一部分收入資助佛教界經營的福利事業。至於寺院、教團,是否也可以這樣做呢?筆者認為,無論從「自養」的角度還是從利益人群、福利社會的角度,似乎也可以提供剩餘資金委託在家信眾經辦非以贏利為目的各類企業,把所得收入的一部分用來投入社會慈善福利和公益事業。

筆者在「交大資工鳳凰城信息站」看到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王順民副教授寫的《人間佛教的遠見與願景——佛教與社會福利的對話》的論文,根據大量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對台灣佛教界經營的慈善公益活動做了詳細的考察和評估。他提到台灣佛教福利服務的實施範疇、模式有如下幾種:

1.宣化事業:宣化事業是指為宣布教義、發揚教旨以達到社會教化目的所經營的事業,計有:(A)出版社(著書宣化);(B)圖書館;(C)演講集會(佛學講座、淨化社會公益講座);(D)電視、電台媒體弘法。

2.宗教性事業:係指有關宗教性質的相關活動,計有:(A)菩薩生日慶典;(B)傳戒受戒;(C)法會;(D)共修會、禪修、佛七;(E)朝山、拜山、造塔、拜懺;(F)動物放生。

3.學藝事業:為培育人才、宣揚教理與研究教義所舉辦的事業,計有:(A)各級學校;(B)佛學院所;(C)冬夏令佛學營。

4.濟眾事業:為濟助老人、孤兒、殘疾與急難者等所舉辦的事業,計有:(A)冬令救濟、急難救助;(B)養老院;(C)孤兒院;(D)施棺;(E) 墓園。

5.衛生事業:為救濟病患防止惡疫蔓延,特舉辦下列事業:(A)醫院;(B)診所;(C)義診。

6.土木事業:為興盛公共事業,援助公益,特舉辦下列事業:(A)道路、堤防的建設;(B)橋樑的設定。

7.社區事業:係指為配合社區發展,而專門興辦的事業,計有:(A)長壽俱樂部;(B)託兒所、幼稚園;(C)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公共設施;(D)社區活動;(E)獎助學金;(F)發展觀光事業;(G)技藝教育。

8.公益事業:係指為配合變遷社會需要,而提供的各項福利服務,計有:(A)環保;(B)反毒、拒菸;(C)器官捐贈、骨髓移植;(D)淨化選舉。

包括當代幾個頗具盛名的佛教團體在內,所從事的宗教福利事業就廣度而言,差異性並不大。亦即呈現出相當程度的重迭性,比如大都是集中在急難救助、濟貧、醫療、教化、出版、公益活動與舉辦共修活動等方面。至於台灣地區佛教團體所從事的公益慈善活動,如果依其實際支出金額的大小來分,那麼,它們依序分別是急難救濟、冬令救濟、捐助地方建設、獎助學金、義診與醫療補助、慰問探訪、興建青少年與老人福利機構以及動物放生。

從中可以看到台灣佛教界經營的社會慈善事業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闊,我們今後開展佛教慈善活動是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可以說,一切民眾希望得到社會關懷和救助的地方,也應該是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發揮作用的場所。

迄今為止,大陸佛教學者對台灣及香港、澳門佛教界的經濟情況和經營佛教慈善事業考察研究的還不多。筆者非常希望看到學者特別寄希望於年輕學者對此進行專門細緻的調查和研究。其中:1、在台灣、香港和澳門佛教寺院、教團的經費來源中,信眾的施捨占據總收入多少比例,是如何分配使用的;2、佛教的「寺院經濟」包括哪些項目,如何經營,大體上提取多少比例用於社會慈善事業;3、佛教慈善公益事業在全社會的慈善事業中占據多大的比例;4、佛教慈善公益事業包括哪些內容,通過怎樣的組織機構去實施;5、在佛教慈善公益事業中,對援助社會的文化教育事業,從事自然環保、動物保護等,是如何進行的;6、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是如何組成的,資金來源如何,如何運營等等。

筆者認為,對這些問題進行考察與研究,對於我們今後改進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1〕楊曾文:《太虛的人生佛教論》,載《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版;《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載傅偉勛編《從傳統到現代》,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版;《21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載《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弘誓佛學院,2003年。

〔2〕趙朴初:《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載《法音》1983年,第6期。

〔3〕聖輝:《中國佛教協會五十年》,載《法音》2003年,第10期。

〔4〕四個維護是: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5〕《法音》2002年,第10期。

〔6〕《法音》2003年,第10期。

〔7〕《法音》1993年,第12期。

〔8〕見「南普陀」、「上海玉佛寺」及「河北佛教慈善功德會」等網站。

〔9〕星雲法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一),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普門學報》2001年,第5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