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11/19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妙法蓮華經》裡記載了一個「化城喻」的公案,說一個聰慧的導師帶著一群人,為了到達寶所要走五百由旬遠的險道,走到一半的時候,很多人都怕難懈退,不想繼續走下去;導師以神通力,變現化城,讓眾人歇息、解憂,才能不改初心,努力以赴,終至目的地。可見真正的涅槃彼岸,實在不容易達到。

據《法華文句》所載,修行有四種難:(一)、值佛難──遇佛出世,是很困難的。(二)、說法難──講經說法,實在談何容易?(三)、聞法難──能聽聞佛法,也是很難得的因緣。(四)、信受難──聞法後,能信受並依教奉行者,更是絕不容易。這四種難都有連帶的關係,其中最關鍵的是「信受難」。在《涅般經》裡,還有兩種難:(一)、生世為人難;(二)值佛出世難。我們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我們生而為人,又能聽聞佛法,是多麼難得的機會。我們得人身有多難?

《雜阿含經》之「盲龜喻」

在《雜阿含經》卷第十五、雜因誦第三中,有一個「盲龜喻」的公案,是這樣說的:

在某一時候,佛陀住在獼猴池側重閣講堂。那時,世尊對比丘們說:「譬如大地全都變成海洋時,有一隻長生不死的瞎眼烏龜,每過一百年才從殼裡伸出牠的頭。大海中有一根漂浮的木頭,只有一個洞孔。這根木頭在海浪中,隨風四處飄流,沒有固定之處。當瞎眼烏龜過一百年從殼裡伸出頭時,能夠碰上這根浮木的洞孔嗎?」

阿難回答道:「世尊!不能。為什麼呢?這隻瞎眼烏龜,如果在大海的東邊,浮木則有可能隨風漂至大海的西面、南面、北面,也有可能環繞四周,所以不太可能相遇。」

佛陀告訴阿難:「瞎眼烏龜與浮木,即使是向不同方向漂流,也還有機會相遇。世上愚昧無知的凡夫俗子,如果飄流在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五趣之中,要想再恢復人身,比那瞎眼烏龜遇浮木還要難。為什麼這樣說?那些愚昧的凡夫俗子不遵行正義、不實踐道法,不行善、不行真實,互相殘殺,肉弱強食,造下無邊罪惡。因此,比丘們如果對四聖諦不理解,就應該精進修行,生起增上心,不被惑業所染。」佛陀說完這段話後,比丘們聽聞佛陀說的教法,歡喜信受奉行。

由此可見,得人身之可貴。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又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既然今天我們知道佛法的好處妙用,就要好好珍惜,就應該好好念佛。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之「醫子喻」

另外,在《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中,有一個「醫子喻」,又稱「良醫救子喻」的公案:從前有一位聰明又有智慧的良醫,通達醫理,深明藥性,善治各種疾病,時常到各地為人治病。他膝下有眾多子女。一天,這位良醫有事遠行他國,家中的孩子們竟誤飲了毒藥,毒性大發,心神散亂,在地上痛苦打滾不已。不久,醫生歸來,驚訝地發現兒女誤飲毒藥。孩子們不論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見父親都歡喜迎接,哀求父親救他們的性命。醫生看見孩子們如此痛苦憂惱,趕緊配製解藥,找來各種色、香味、具美的上等藥草,調配和合,想讓孩子們服用並且說:「這是上等的良藥,色、香、味俱全,你們趕緊服食,毒害的苦惱很快就能解除了。」其中較為清醒的孩子,看到這種色、香、味具美的良藥,立即服食,於是毒性盡除而痊癒。但也有神智不清的孩子,雖也認得父親,祈求治療,但是中毒太深,失去分辨的能力,認為這樣的良藥不好喝,而遲遲不肯服藥。 醫生心想:「這些孩子太可憐了!毒氣攻心,神智顛倒,雖見我歡喜而求治療,但見好藥卻不肯服用,我只好用權巧的方法,讓他們把藥喝下去。」於是,醫生對他們說:「孩子們!我現已年老體衰,離死期不遠,這些良藥就留在家裡,需要時,你們可以自己取來服用,不用擔心,這些藥一定會把你們的病治好。」說完,醫生再度啟程遠出門。離去之後,心中仍是放不下,於是派人通知兒女們假稱自己已死。聽到父親客死他鄉的噩耗,孩子們都非常悲傷愁苦,遺憾地想:「如果父親還活著,一定會因愛護憐憫而想辦法救我們,現在他拋下我們,遠喪他國,我們都成了孤兒,從此無依無靠了。」由於這樣的哀慟,使他們憶起慈父的種種。於是,迷失的心清醒了,拿起父親生前留下的良藥服用,惡病實時痊癒。當醫生得知所有的孩子病都好了,就回家與子女歡喜團聚。 故事中的醫生比喻佛陀,他的孩子們猶如眾生。原來,偉大的佛陀一直都在我們身旁,但因我們總是歡喜見佛,卻不喜歡服用他的法藥,所以佛陀於臨涅槃前,囑咐所有的眾生:「這是良藥,你們要喝啊!」可是,我們愚頑的眾生,佛還未涅槃之前,都不肯服用;佛涅槃以後,才明白這是最好的藥,才肯喝下去。佛陀示現滅度之相,就是為了教導我們自依止、法依止。所以,我們要珍惜佛陀所說的法,如此身心中的煩惱、痛苦,才能獲得解除,這是佛陀最希望見到的。

今天,我們眾生也是不知法藥的好處而不肯服用。很多人雖然知道念佛法門是一個殊勝的法門,但是卻不肯老實行持。這就好像佛陀給我們一個了生脫死的藥,可是我們卻總是懷疑:這個藥是否真能治療我的病?是否真的有效呢?即使吃也不是全吃,總是吃一半留一半,在那裡觀察、猶疑;又或者吃了一半便想得全效,所以疾病總是難以治癒;到臨命終的時候,服藥的機會都失去了,才知道後悔莫及。

諸苦為緣.貪慾為本

眾生為什麼不願意服藥呢?我反覆地查看經文,看到了在我們每月讀誦的《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把眾生不肯服藥的原因,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因為眾生貪、瞋、痴三毒熾盛的緣故。「貪」是什麼呢?就是不知足、就是貪心,比如說,貪國土、貪人民、貪財物;想占有、想控制,這些都是貪。好像你得到一百,不覺得多;若給別人七十,就覺得很多了。所以經上說:「諸苦為緣,貪慾為本。」一切苦惱的原因,它的源頭是什麼呢?就是以「貪慾」為本。「貪慾」和「無明」一樣,是我們煩惱的根源,更是輪迴三界六道的主要原因。

貪慾、貪生、貪取、貪愛、慳貪,都是我們眾生常犯的毛病。所以我們今天來講一講這個「貪」;貪,大部份來說,都是與「財」有關:無財固然是苦;有財也是苦;因為擁有錢財之後,就怕失去了它,怎能不苦呢?一般人的人生,就是為了錢財而活。記得我看過一本書,它說人生就是為幾張紙;什麼紙呢?一是出生證明、二是證書文憑;還有我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錢財,亦是紙;到了死亡之後,要出一份死亡證,仍然是紙。我們的一生,就是為了這幾張紙而忙碌、而奮鬥、而爭先恐後。如果我們能不為這幾張紙奔波,把一切都放下,把所有的煩惱都擱在一邊,而去求道、求法,將來便一定會得到長生不死的寶藏;這個寶藏,快樂無量、清淨無染。

一切無常.五家所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這個世界,人情淡薄如紙,可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可是,我們許多人,還未認清生命的真正意義,不知當急之事,不知求證菩提;要知道,菩提才是我們生命的根本,所以不要在一些不當急之事,如五欲之樂上尋求滿足。我們前一段時間已經講過五欲:色、聲、香、味、觸;一般人,每天都在五欲之中沈迷;對此痛苦的世間,從沒有出離之想,只是天天在不值得追求的、虛幻的事物上,忙忙碌碌。無論尊卑貧富、男女老幼都一様,都在錢財上、財產上操勞;有財產的,唯恐失去,沒有財產的,希望擁有、賺取;有與無同樣都是煩惱。人們就是這樣苦心焦慮、瞻前顧後地、完全被這種欲心所驅使,終日勞碌奔波,沒有一刻的安寧。大家都知道,沒有錢而求錢,當然是很痛苦,但是有了錢,也是痛苦的根源;比如說,有了田地,就會生出有田地的痛苦;有田地,就有耕種的痛苦;有房子,就有房子的煩惱;有了牛馬、車夫,也是一樣;有傭人,就有傭人的苦惱;有金錢,就有金錢的苦惱;有衣食,就有衣食的苦惱;有器具,就有器具的苦惱,所以每天都牽腸掛肚,操心不已。我們要知道,其實世間一切的財富,都是五家所共有:官府、盜賊、火災、水災、不肖子等五家所分散;這五家都會令我們的財產衰失盪盡,因為不能獨用、不能恆久,所以無需強求。因此,《大智度論》卷十一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

人一旦有了錢財之後,每一天都會提心弔膽,就像喝了毒酒一樣,牽腸掛肚、七上八落;每一天都會坐立不安,煩惱、苦惱交錯;每一天都緊張憂愁,擔心自己的財物會被人偷去、搶走,內心永遠無法得到安靜。殊不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是相愛的妻子、兒女、財產,一物都不能帶走。生前所貪的、所愛的,都是白費心機,至死方知道完全是沒有價值。所以我們不要為了財產,終日營營役役,勞勞碌碌;如此的苦惱,完全是不值得。現在我們明白了一切苦惱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貪求;如果能把貪求放下;沒有了貪求,我們的苦惱就會減少很多。上面所說的是有財之苦。

接著佛陀還說了無財之苦。如果一個人沒有錢,由於生活的不繼,就會感到很苦惱,就會整天想著如何去求財;正如沒有田地的人,就想要田地;沒有房子的人,想要房子;沒有牛馬、車夫的人,想要牛馬、車夫;沒有奴婢、傭人的人,想要奴婢、傭人;種種的錢財、物質,都千方百計地想要擁有;有了一項,還想要第二項;得到這個,還想得到其他的,希望每一樣都能夠擁有。可是,經過千辛萬苦得到了、擁有了之後,卻不能把它永久保存,很快又散失掉了。當失去的時候,煩惱又開始了;由於欲望的驅使,又再重新反覆地去追求,可是往往卻不能隨心所欲,結果弄到坐立不安,身心疲憊,不時感到愁苦非常;每一天為了求財而心力交瘁,即使本來是長命的,也會導致短命夭壽;到折壽短命的時候,一下子便死去了。可惜的是,一生當中,還來不及行善、還來不及守道德,就已經離開人世。所以說,三塗六道都在等待著我們;想一想,那是多麼的不值得。

以上所說的,都是在《無量壽經》中,佛陀為眾生所開示的。大家認真想一想,現實人生,不就正是如此嗎?佛陀把宇宙的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人心的種種欲望與貪求,都解釋得非常的徹底。因此,我們今天明白了貪求之害,就要把這個貪心棄掉;貪心袪除了之後,我們的身心才會輕鬆自在。

要舍才能夠得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很多財富,應該怎麼辦呢?除了用於基本生活所需之外,我們要多行善業、廣作布施;唯有布施的功德,才能種下來生富有的福田,我們經常就「捨得、捨得」,要舍才能夠得;我們越是布施,將來所得就會越多,因為布施是富貴的因。相反地,慳貪就是貧窮乃至三塗的因。因此,為了種因積福、離苦得樂,我們不但要供佛、供法、供僧,還要皈依三寶、廣作布施,更要精進念佛;唯有念佛,才是真正了生脫死的法門,也是袪除貪慾的妙方。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就能夠把我們所有的妄想、貪慾,乃至種種煩惱覆蓋、降伏;透過佛號,慢慢就會把我們的念頭淨化,所謂「念佛一聲,能滅八十憶劫生死重罪」,一句佛號已經包含了三藏十二部、已經具足了戒、定、慧;所謂「憶佛念佛,將來必定成佛」,如果,我們都想將來成佛的話,就要放下貪慾、放下瞋恚、放下愚痴,一心念佛;精進不懈,將來一定會有所成就。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