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俗諦與真諦
陳昌祈
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摘要:
本文從俗諦及真諦的立場來討論因果問題。俗諦的因果則分別從物質及生命兩方面來探討。物質方面,在二十世紀由於「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及「蝴蝶效應」等的影響,發展出「具不確定性的因果論」。而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則比物質層面複雜,它面臨無法重複實驗,甚至無法觀察的困難。這裡我們做了一項嘗試,經由模仿自然科學而推論得到:「生命層面是有因果律,但類似於物質層面而具有不確定性」。
至於因果的真諦可用《金剛經》句型:「所謂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來說明。《楞嚴經》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又說:「是故當知:五陰等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些都是在說明因果的真諦具不落兩邊的性質。
此外我們也嘗試從科學的本質來展示世間也有類似於真諦不落兩邊的性質。最後則一探禪宗有名的公案「野狐禪」,百丈和尚「不昧因果」的回答到底在表達什麼?
一、討論因果的立場
佛法對義理的探討有真諦與俗諦的區分,真諦為依循菩提心的義理,俗諦則是指隨順眾生心的說法。《楞嚴經》裡佛云:「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第一義也就是真諦,佛陀告訴我們一般世間的因果論都是隨順眾生心而非隨順菩提心的。本文將分別從俗諦及真諦的立場來討論因果,一探因果的真象!
現在從俗諦的立場開始,在討論俗諦的因果時我們又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討論,一個是物質層面──這正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另一則是生命層面──相對於物質的觀察者本身。要清楚地探討俗諦的因果問題,先要釐清到底要探討物質層面的因果呢?還是生命層面的因果?一般人所謂的「相信因果」或「不相信因果」,大多指的是屬於生命層面所關切的因果問題,也就是「現世」的果到底怎麼樣來的?乃至到底有沒有前世與來世等問題。一個不相信生命層面因果的人,不見得對物質層面的因果也不相信。一個人如果連物質層面的因果都不相信的話,那麼面對物質世界將茫然失措,連日常生活都會發生困難哩!
二、物質層面的因果問題
一般而言,人們是相信物質層面的因果的,到了十七世紀末更是肯定。當時牛頓萬有引力及運動定律成功地描述了行星的軌道運動,正確地預測了哈雷彗星出現的時間,以至有不少科學家樂觀地認為:「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現況,我們就可以完全地掌握宇宙的過去與未來」。
「只要弄清楚宇宙的『現況』,我們就可以掌握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這是十七世紀末「機械式宇宙觀」過分樂觀的想法,這種「決定性的因果論」到了二十世紀有重大的修正。這可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無限精確地弄清楚「現況」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這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P‧△X>=h )所展示的「真象」,我們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兩個具互補性質的量。另外「機率性的因果論」也被引進了,這是「量子力學」的特色。比如說有一個放射性原子在我們面前,即使我們對它的現況完全掌握,仍然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衰變,能預測的只是它在什麼時候衰變的機率有多少,這裡只有機率性的預測,沒有決定性的答案。
「測不準原理」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大,尤其在「混沌學」(CHAOS )出現之後更顯示出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測不準原理」(△P‧△X>=h)告訴我們兩個互補量的測量誤差之乘積一定會大於等於卜朗克常數( h,一個非常小的量)。舉個例子來說,物體的位置X與其動量P就是一組具互補性質的量,物體位置的誤差△X乘以動量的誤差△P 要大於等於卜朗克常數;如果你動量測得很準,動量誤差△P接近於零,則位置誤差△X就會趨近於無限大,也就是位置測得非常不準。因此「同時」無限精確的弄清楚所有變數的「現況」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的。由於卜朗克常數是非常小的量,以至於誤差似乎還可忍受,然而自從「混沌學」中的「蝴蝶效應」被發現後,情況就不這麼單純了。
「蝴蝶效應」源自電腦氣象模擬,模擬時發現:氣象的起始條件做了些微的調整,末了狀態卻發生遠比想像中還要巨大的改變。用誇張一點的比擬可以說:「墾丁公園的一隻蝴蝶振翅,可能引發若干日後菲律賓的一場狂風暴雨」,因此稱之為「蝴蝶效應」(注一)。起始條件的些微變化可以導致末了狀態的巨大差異,這使得「測不準原理」的影響變成了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視。我們是基於對「現在」的了解來推測「過去」與「未來」,「測不準原理」卻告訴我們對「現在」的精確掌握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對「現在」我們既然無法完全掌握,而「現在」的些微差異又可能導致「未來」巨大的差異,因此對「未來」與「過去」的推測就具有了不確定性。以上是就物質層面來討論因果問題,現代的科學家已體察到「因果律具不確定性」,在量子力學裡即使我們對「現在」完全掌握,對未來仍然只有機率性的預測,況且「現在」是不可能完全地掌握,因此對「未來」與「過去」的預測就具有不確定性了。不過「因果律具不確定性」,並不表示沒有因果律,如果沒有因果律那一切的科學研究都是罔然,因為不能重複、不能預測的研究還有什麼意義呢?
注一、「蝴蝶效應」導因於非線性項,非線性項因為沒有精確的可分析解而常被科學家忽略,但有了電腦後可以利用數值分析的方法求得近似解,如此一來就發現起始條件的些微變化會導致截然不同的運算結果。
三、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
面臨無法重複實驗,甚至無法觀察(前世、來世)的困難,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穫?……
與物質層面相較,探討生命層次的因果問題就顯得困難多了!其中最大的困難在於無法重複實驗,並且牽涉到就連一次觀察都有問題的「前世」與「來世」(禪定功深者例外)。現在我們就以可觀察的「現世」為基礎,來探討生命層次的因果問題。在「現世」的生命歷程里,我們最關心的因果問題是:一分努力是否有一分收穫?如果努力跟收穫無關,那大家根本無需努力;如果努力就必然有預期的收穫,那又為什麼有許許多多的例外?事實上同樣的努力不見得會培養出相同的實力,而相同的實力也不見得有相同的成就,因此人們不得不把這些「現世」的差異歸因於「稟賦」與「命運」。「稟賦」與「命運」解釋了現世的差異,然而決定「稟賦」與「命運」的原因則眾說紛紜:有天命之說、有上帝意旨、有三世因果說,在釋迦佛時代更有自然外道無因論師之說。
天命與上帝意旨,就其旨趣來說是認為稟賦與命運是有緣由的,只是把這緣由歸因於一個「不可知」的天或上帝,當然這個天或上帝往往被信仰者各自賦予了種種的色彩。自然外道無因論師則乾脆把這個「不可知的因」否定掉,說什麼:「誰開河海堆山嶽,離消荊棘畫獸禽,一切無有能生者,是故我說為自然。」他們認為「眾生雖有苦樂,無有因緣,所謂自然而然。」這種態度可能也是現代某些自命受「科學」洗禮的人,對生命層面因果的取向。
三世因果說則提出「三世關聯」來說明稟賦與命運的緣由,並藉此教化人心激勵向善,佛陀在勸化世人時也曾敷演此說。不過三世因果的真象應該極其複雜,不但因因果果互相糾纏,無法斷然劃分,其幾微處「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比之物質世界的「蝴蝶效應」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同的行為可能因當事人心靈狀態迥異而有截然不同的遭遇,甚至也可能相同的行為、相同的心靈狀態,但因過去的背景或外緣的差異而演出不同的故事。這麼複雜的現象卻常常為達通俗的目的而被簡化得失真,使得較有見解的人無法信服。
天或上帝「不可知」,前世與來世又「看不到」,那我們就應該接受無因論師的說法嗎?這裡我們嘗試透過科學家常用的對稱類比的推理,來探討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
四、一種嘗試─推廣物質層面的因果觀到生命層面
類似於物質世界,生命層面也有「具不確定性的因果律」。生命層面因果的不確定性是源自──「我相」不可取,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現代自認開明之士,常狃於自然科學可重複觀測之經驗,因此對生命層面的因果論很難認同。然而,人生而稟賦不同、命運各異是個不爭的事實,如果生命層面的因果律真的不存在,那一切公平、公義的基礎又在那裡?
由於生命層面的因果關係不易觀察、不能重複實驗,因此,相信這層面的因果律常常是基於信仰的關係;但我們要注意,不相信生命層次的因果存在也是一種信仰,因為我們也無法證明它的不存在。如果我們沒有禪定通力,無法親身驗證三世因果之有無,又不願草率地否定或肯定三世因果之有無。這裡我們提供了一項嘗試,透過模仿科學家常用的對稱類比推理,將物質層面的因果論推廣到生命的領域。
物理學界一個有名的類比推廣的例子,那就是「物質波」存在的推理。我們都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或更基本的一些粒子所構成,物質既然是粒子所構成,為什麼又會是波呢?在 1924 年,當時還沒有任何實驗證明物質具有波動性,德布羅衣(de Broglie)就做了以下的推論:
(1)自然是頗具對稱性的。
(2)可觀察的宇宙是由「輻射」與「物質」所構成。
(3)輻射具波動與粒子的二象性;因此物質可能也具有波動與粒子的二象性。
由於這推論的引導,人們設計了不少實驗,結果證實了物質具有波動性,電子顯微鏡就是依此波動性設計成功的。仿此,對多數無法親身驗證三世因果的我們似乎也可以做出以下的推論:
(1)世間是頗具對稱性的。
(2)世間是由觀察者──「人」與被觀察者──「物」所構成。
(3)物的層次有具不確定性的因果律;因此生命層面可能也有具不確定性的因果律。
以上推論為一嘗試,希望借著科學上關於對稱、類比的諸多經驗與信念,以及科學對因果之認識,幫助我們預測一下生命層面的因果問題。當然,後來的親身驗證則有待大家深入禪定了!生命層面因果的不確定性那裡來?個人的想法是源於我們對「我」、對「現在」認定上有困難。對「我」和「現在」既無法完全掌握,又如何精確地推測「過去」與「未來」呢?當吾人以識心去分別「現在」的種種時,「現在」已受干擾改變;當我們要明確地抓取「我」時,我相似乎又變化不居──這是心靈上的「測不準原理」,而導致生命層面因果的不確定性。
五、真諦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因果問題,不論是生命層面的或物質層面的,其研究的對象都要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序列上展開,然後再討論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因此,如果連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討論的前題既不存在,又那來的因果與自然性(非因果)的爭論呢?因果與自然性都是要在「過去、現在、未來」存在的前題下討論才有意義的。
《楞嚴經》說:「世間(五陰、六入……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又說:「是故當知:五陰等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一切現象、一切因果問題所要討論的對象乃至討論因果的人,在「性真常中」了無所得。既然連討論的對象都不可得了,又那來什麼因緣或自然性(非因果)的戲論呢!舉例來說,我們在夢中山珍海味地飽餐一頓,吃東西是因,覺得飽是果,夢中因果關係了了分明,夢醒時卻空無一物,吃與飽都不可得,又那來的因果與自然性?當然,正在夢中之時吃與飽就是那麼地真實,以至於因果與自然性的爭論也那麼地真實。《楞嚴經》所要表達的是夢醒後的體認,因此說「五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因果與自然性都是戲論。
(研討會後曾有朋友問到:夢中吃飽,醒後仍餓,夢中的因果到底是有是無?似乎有點迷糊了。其實會迷糊倒是一種進步,因為這是我們從醒來的角度看夢中問題所得到的感受。如果一直沉迷於夢中,還不會有這種迷糊的感受哩!因為有醒來的經驗,我們對夢中的因果會有別於長夢未醒者的感受;如果菩提心現,三界夢醒,再來看世間因果,當然更有別於迷中輩人。古德云:「創鏡花法會,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大概就是這類的體會吧!)
如果用《金剛經》的句型來探討因果則是:「所謂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所謂因果」──指的是隨順凡夫心所認定出來的因果或自然性,亦即夢中「飽因食有」的因果認定,或「飽與食無關」的自然性(非因果)之認定。「即非因果」──則是回到菩提心,體察到這些認定對菩提心而言了不可得,猶如夢醒發現飽因食有或非因食有的認定了無實義,所以說「即非因果」或「即非自然性」,這是出世的真諦。「是名因果」──是入世的真諦,已發菩提心的人進入世間,雖不住於俗諦的「因果與自然性」,但也不壞住世方便,體察到就俗諦而言因果之不無,故不落兩邊的說「是名因果」。猶如雖在夢中,能夠體察是夢,因而了知醒時雖不有、夢中亦不無,不落有無兩邊是也!
六、方便看真諦
二十世紀「具不確定性的因果論」,似乎也不落兩邊,說沒有因果不對,說「決定性因果」也有問題。此外,立基於一些「基本假設」的科學理論,會隨著新的實驗發現而更新,這樣的理論所展現的因果是有耶?無耶?
有沒有什麼方便讓未發菩提心的人也可以體會一下不落有無兩邊的因果呢?二十世紀「具不確定性的因果論」似乎也展現了這方面的性質,說有機械式的「決定性因果」不對,說沒有因果也有問題,有無都不取,趣向中道義。
我們再從科學理論的本質,來討論因果不落兩邊的特質。科學理論原是立基於一些「基本假設」的人類心智創造物,為了配合新的實驗發現,科學理論是可以修正甚至拋棄的。科學理論可修正甚至拋棄,正是科學歷久彌新、日新又新的主因,也是科學「實事求是」精神之所在。科學理論是人類「創造」來解釋自然現象的,人類根據一些既有事實、經驗,構想出若干「基本假設」,然後根據「基本假設」,推導完成整個理論體系。「相對論」是個典型的例子,愛因斯坦就是從兩個「基本假設」出發,推導出相對論的理論體系。「基本假設」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無法證明的認定」,並非恆常不變的真理,因此科學家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而只以逼近真理自期許,這不是謙虛,而是事實,同時也是科學精神之所在。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樣是可修正、拋棄之特質的理論,它所展現的因果關係到底是有?還是沒有?說一定有並不安心(沒有人能保證以後不會修改),說沒有嘛又很實用,這是不是也有不落兩邊的味道在?自然科學如此,人文、社會科學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些人類創造來解釋現象的理論,其所展現的因果關係都具有不可執取、但又不是沒有的特色。
我們再舉個實例來說明科學因果不落兩邊的特質,以下是個大家熟知的命題:「因為萬有引力的關係,行星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動,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會往下掉落。」萬有引力為因,橢圓軌道、物體下落為果,到底這樣的因果關係是有呢?還是沒有?說沒有這種因果關係,大家又言之鑿鑿,考試也這樣考這樣答;說一定是這樣的因果關係,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可以解釋橢圓軌道、物體下落等現象,並不一定要用萬有引力才能解釋啊!實際上,解釋同一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並非唯一,這樣的理論所展現的因果是有耶?是無耶?
七、結論
《楞嚴經》云:「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又說:「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除滅諸生死因。」可見執於因緣、非因緣是無法出離生死的,只有體會真諦,離於兩邊,才能除滅諸生死因。最後我們以禪宗有名的「野狐禪」公案為結語:
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
所謂落因果、不落因果,都是在有為法的幻相上打滾,非第一義,不離生死因。大修行人深悟第一義,已離生死因,故百丈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