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1/8/8

楊岐方會思想略述 本峰閩南佛學

方會,俗姓冷,生於公元992年(北宋太宗淳化3年),卒於公元1049年(北宋仁宗皇佑元年),袁州宜舂(今江西省宜春市)人,是北宋禪宗臨濟兩支派之一楊岐派創始人。20歲到筠川(今江西高安)九峰山,投師落髮為僧。後去潭州(今湖南長沙)參石霜楚圓並得法。後被道俗迎居袁州楊岐山傳法,因長期莊楊岐山,世稱「楊岐方會」:其法系稱「楊岐宗」。楊岐派均重要人物,有方會的高足白雲守瑞、保寧仁勇,後有再傳弟子法演及其弟子佛果克勤等。方會和尚的言行,有《袁川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和《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錄》共一卷,還有之楊岐方會禪師後錄》一卷等。在宋代,由於士大夫逃禪的影響所及,一時燈錄語錄大量出現,繞路說法者不乏其人,一時間宗門行者往往被文字浩繁的燈錄語錄所迷惑。有鑒於此,在《潭州雲蓋山和尚語錄》序中說:「師二層法席,凡越一紀,振綱提領,應機接誘,富有言句,不許抄錄。衡陽人守瑞上人,默而記諸,編成一軸」。不難舌出方會對文字禪頗為反對。序中又說:「李唐朝有禪之傑著馬大師,據江西泐潭,出門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機。海出黃漿運得其大用,自余唱導而巳。運出顒,顒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圓,圓出會。當時謂海得其大機,運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獨會師歟。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方會兼具懷海的大機和希運的大用,因此,佛教史學家稱之宗風如龍。作為楊岐派一代宗師的方會,他的思想可以說是龐大的。在語錄中,有許多地方是高深難測,令人費解。下面僅就筆者在閱讀其人語錄後的膚淺認識加以說明。①心即是佛,一切現前在《袁州楊岐山會和尚語錄》裡說:「只個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又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塵才舉,大地全收,」這就是說,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佛。找到了這個心,也就找到了主宰,因為它是十方世界最靈物。那麼,這個心指的是什麼呢?是妄心,當然不是。我們凡夫眾生具備的就是妄心。心是指真心,一個真常不變的心。只有真常不變,才能是主宰,才能是十方世界最靈物。怎樣才能得到真心呢?是去妄歸真,還是當處即真?語錄中又說:「坐斷乾坤,天地黯黑,放過一著,雨順風調。然雖如是,俗氣末除在」。僧問:「欲免心中鬧,應須看古教。如何是古教。」師云:「乾坤月明,碧海波濤」。進云:「忽遇洪波浩渺時如何」?師云:「放過一著,十字縱橫,又作麼生」?僧便喝,撫掌一下。師云:「看者一員戰將。」進云:「打草驚蛇」。師云:「也要大家知。」禪是活脫脫的,沒有一點阻礙。如果你著意修行,就算你坐斷乾坤,仍免不了天地一片黑暗,說明你仍然沒古開悟。如果你放下這一著,放下這個著意的坐斷乾坤這一著,那麼就風調雨順。雖然這樣,但由於你有放下的這個念頭,所以俗氣仍舊末除,這樣看來,若用去妄歸真的辦法是行不通的。那麼欲免除心中灼困惑,應須舌古教又怎麼理解呢?什麼是古教?要知道,天地間的月亮是明亮的,碧海中的水波是澄清的,這就是古教。這就是要你達到山是山,水是水的地步。然末悟時,山也是山,水也是水。達到真理時,則山非山,水非水。從真起俗,真俗不二,則山又是山,水又是水。這天空的明月,碧海的澄波,當然是要泯絕真俗的,達到當處即是。 禪宗就是在於當下體認,一悟永悟。不提倡什麼漸悟,只在亍頓悟,即當下的體驗,當處即真,自己就是佛。然佛有三種,法身、報身、化身、禪宗所悟到的佛,是自性法身佛。悟後起修,事半功倍。禪宗不管何宗何派,都是以悟理為要。什麼是理呢?理就是正確的知見。在修行中,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修行是不會成功的。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覺悟真理。有了對真理的覺悟,便有了智慧,用智慧就能斷除煩惱等惡魔。禪宗之外的宗派注重事修,可以說是因修。而禪寧可以說是果修,因為他始終死死抓住這個東西不放。作為禪宗臨濟的正宗傳人,方會也毫不例外,也沒有越出這一根本的法門。他所說的天地間月亮,碧海中的澄波,就是這個意思。在他看來,山河大地,草木灰塵,無非是法身的體現。乃至持棍棒喝,瞬間眨眼,也都是法身的體觀。所以,你只要認識到只亮,澄波本來就是法身,那麼,你也就認識了真理,已經是個開悟之人了。關於「一即一切,一勿即一」「一塵才舉,大地全收」,這又是事事圓融的無礙境界了。事事圓融,是賢首宗的基本教義,華嚴經所講的境界。方會又是怎樣把它和禪宗聯繫在一起的呢?禪宗講究自心即佛,山河大地皆是法身。一個單獨的個體,是法身的體現。一切事物也都是法身的體現,而真理卻只有一個,即「一即一切」。而一切事物所具備的真理,在一十事物上都已具備,即「一『切即一」。正是具備了這樣一個前提,所以一切法無不是道,也就有了:「平常心是道」這樣的祖訓了。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在這種沒有差別對待的殊勝境界中,就孕育出了「一塵才舉,大地全收」的心法了。凡夫因為有差別,所以只能是大地,是大地一塵就是一塵,而不能一塵包大地了。如果去除凡夫的這種差別,則「一塵才舉」就「大地全收」丁。禪師所以要這樣說,就是要學人用平等心看待萬物。具備了平等心,也就具備了法身。②對擬議妄想的否定禪宗,是要人們去親自悟證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假如你沒有悟道,對禪境是橫說橫不對,豎說豎不對、一旦你開悟了,則觸處皆是。對擬議的否定,是對未悟的而言的。語錄中說。上堂,云:「百丈把火開田說大義,是何言歟?楊岐兩日種禾,亦有個奇特語。」乃云:「達磨大師,無當門齒」。上堂:「楊岐一要,千聖同妙,布施大眾。」拍禪坐一下,云:「果然;失照」。上堂:「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上堂:「楊岐一語,呵佛叱祖,明眼現前,不得錯舉」。上堂:「楊岐一句,急著眼覷,長連床上,拈匙把筋」。下座。 ;上堂,僧問:「急水江頭須下鉤,如何鉤得巨龜歸」?師云:「撒手長空外,世人總不知」。進云:「知底事作麼生」?師云:「雲生嶺上」。進云:「作家宗師,天然擾在」。師云:「念言語漢」。「師乃云:「不見一法,是大過患。」拈起柱杖,云:「穿卻釋迦老子鼻孔,作麼生道得脫身一句。向水不洗水處道將一句來」。良久云:「向道莫行山下路,果聞猿叫斷腸聲。」這上堂的許多汗示,都是叫人去當下意會,不可以眼見,耳聞,鼻嗅。百丈大師燒草作田,與僧人作開示,說示禪宗大義。然而他說的是什麼呢?我楊岐兩日種禾,亦有個奇特語。什麼奇特語:「達磨大師,無當門齒。」意謂達磨大師傳承下來的宗旨,沒有門齒(沒有門齒,自不能說話,是不著言語的)。又說,我這個訣竅要門,與千聖同妙,然要布施給你們,就必然要失照(失真)。還是自己去參悟吧!我是我的,雖與千聖同妙,然而給你們,就要失照了。所以,要徹底的大悟,在我這裡是得不到什麼東西的。要靠你們自己左意會。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也還是這個意思。雖然我的一句話,呵佛罵祖,然而在明眼人跟前就不能這樣了。明眼人已經明白,不用去呵佛罵祖。只有對迷眼人才有用,除去他們對外境的攀緣執著。如果你確定要來領悟我這句話,那麼你急忙用眼來看,我正在床上,拈匙把筋吃飯呢。這就是平淡而奇恃的禪。假如你還要在語言文字裡鑽問:「急水江頭須下鉤,如何鉤得巨龜歸」。那就只有說:」撒手長空外,時人總不知」了。知道什麼呢?雲生嶺上,山嶺之外,那不是長空嗎?如果又計執這是天然猶在的作家宗師,那又是念語漢了。但是不計執不等於不見一法,所以又說:「不見一法,是大過患。」穿起釋迦老子的鼻孔,也道不出一句,問水不洗水處就能道將一句。因為水本是水,還用水洗水嗎?那不是頭—亡安頭嗎?明白了水不洗水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也是佛,何須佛來度我?這個道理正如:「向道莫行山下路,果聞猿叫斷腸聲」。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佛教諸宗日趨衰落,中國佛教從此一蹶不振,開始由頂峰往下滑落。在這樣關係到佛教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振興三寶,復興佛教的重任就落到禪師們的肩上。由於禪宗提倡頓悟,不立文字,且又深居山林,使得禪宗能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求得一席之地並得以發展。到宋一統天下,最興盛的就要數臨濟宗了。而使臨濟興旺不衰,這其中就有方會的一份汗水和功勞。他採取的靈活接引學人的手段以及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更是使臨濟宗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他發揚和繼承了臨濟正宗思想,不執著於繁瑣的教義,不拘泥於沉冗的儀式,把學人從經與的故紙堆中解救出來,摒棄了繁冗複雜的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可以說,方會是禪宗史上繼六祖慧能之後又一大彈學巨匠,他繼承和發揚了臨濟正統思想,兼得黃柏希運百丈懷海之長,義得馬祖道一的大機大用,力挽狂瀾,為抵制當時禪風日下的傾向,為臨濟宗的傳播和發展都作出了貢獻。臨濟宗還遠傳日本,至今在日本還有巨大的影響,奉楊岐山普通禪寺為祖庭並為修復該寺出資獻力。由於本人學識淺陋,以上所述難免有不妥之處,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還望諸大德長老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