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1/12/3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六講

7月26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第六講。

在講授正文之前,親佛法師例行帶領大家念誦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之後他講道,「如來真實義」是什麼呢?就是讓眾生皆成佛。但是我們能否成佛,關鍵在於「行」,但更重要的是「明理」。現在皈依的信眾很多,但是明理的卻很少。修行人多如牛毛,成就者鳳毛麟角。佛門修行重點在於兩門,即「解門」和「行門」,它們猶如人之兩足、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在學佛過程中應「解、行」並重,只有「解」而無「行」,如人數食終不能飽。假如只是明了佛的教理教義,而不按其所說如理修持,終不能成就。同時假若只去修行,而不明理,那只能是盲修瞎練。正如永嘉禪師講:「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親佛法師又開示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是爾時彌勒菩薩很慈悲,看到末法時期眾生的習氣毛病,代我們眾生請佛開示,所以此經亦名《彌勒所問經》。正如經中所描述的,雖然我們都在修行但不能成就,第一個原因就是「看他人過失,舉他人過錯」。而佛見眾生皆是佛,菩薩見眾生皆是菩薩,因為他們的心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我們修行不能成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有二十二種過,今天我們會詳細講述。無法成就的第三個原因是眾生皆愛饋鬧。現在很多居士是哪裡熱鬧就往哪兒湊,而清淨的環境卻不接近。寺院叫做「阿蘭若處」,即寂靜之處,修行人應該要守住寂寞。無法成就的第四個原因是「耽著睡眠」,因為耽著睡眠會阻礙我們在修行路上精進。正如佛所教誨,前夜後夜我們都應在辦道,只在中夜四個小時的時間內睡眠休息。第五個原因是「多營眾務」。營即經營。眾務,即與了生脫死沒有關係的事情。無法制心一處就無法有所成就。好於饋鬧、多營眾務、耽著世樂、多說世語、名聞利養等,這些都是末法時期眾生的過錯。假若能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般,將這些過錯截斷改正,念佛決定有所成就。

現謹呈正文如下: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舍。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一段佛給我們說出十一種是嚴重的障道法。前面說過在末法時代,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如果有這十一種法裡面的一、二種,你的修學就不能成就,何況是具足這十一種,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把這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正過來,我們所求才能夠滿願。此地舉的例子是求開智慧。「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這一句就是求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希望自己能開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把煩惱化做菩提,這是智慧的力量。想開智慧,彌勒菩薩替我們啟請,那些法應舍、那些法應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們放下的這些法,我們有沒有放下。佛教我們修學的那些法,我們有沒有修學。

這十一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利養,「不捨利養」。第二個是「不修少欲」。名聞、利養,佛在此地屢次的宣示,由此可知這是病根,決定不能夠沾染的。

如果「不捨利養,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說「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啊!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啊!有一點智慧,想能夠不退轉,也沒這個道理。

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凡夫的習氣是喜歡憒鬧,守不住寂寞。寺院稱為「阿蘭若處」,即寂靜之處。而現在的很多寺院,也開始以營利為目的,不以弘法為目的,這是末法時期佛教的悲哀。

如果不捨棄憒鬧,讓慧力得以增長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

「世話」,即世間的話,是非人我的話。

「實義」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這一個煩惱習氣,我們總得要把它改過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少睡眠。睡眠是昏沉、是不覺悟。

繫念思惟。不捨眾務。

「繫念思惟」,心裏面牽掛、憂慮的事情太多了。

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的這一些事情,都叫「眾務」。

好諸戲論。

戲論」的範圍也非常之廣。第十、

於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你不能夠修習。

於諸眾生。不生慈念。

你對待眾生沒有慈悲心。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這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即: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沒開智慧,想開智慧。

應舍諸法。當須舍離。

佛在前面講,你應該舍的那些,你應當必須要舍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教你那些要修的都要認真去修行。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佛法因緣生,離不開因緣。

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智慧是本性本來具足的,這是因。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經常聽經聞法、時常親近三寶,這是緣。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

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

佛教我們要舍利養;利養過失到底有那些?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觀察」就是明白了,對於利養的過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薩就能舍,才喜歡「少欲」,喜歡過一個清苦的生活。

什麼時候你在生活當中不生煩惱了,決定生智慧,這智慧就開了。所以他這個不生熱惱的反面就是生智慧,這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的。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慾故。

利養生貪慾,利養增長貪心。只要貪煩惱增長,那個痴、慢、疑什麼煩惱都起來了。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嗔恚故。

貪著利養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別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嗔恨,這個大煩惱就生起來了,當然正念沒有了。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就剛才說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這個地方計較,愚痴啊!你看這前面三句,貪、嗔、痴啊!你要不捨利養,你的貪、嗔、痴三毒煩惱會天天增長。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這貪、嗔、痴底下就是慢,傲慢啊!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

為了貪圖利養,於親友、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個心常常牽掛著他們。

為什麼呢?

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你心裡充滿了貪、嗔、痴,你把這個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

這個「愛」是貪愛、貪戀,沒有辦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癮啊!痲煩大了。心是「諂曲」的,歪歪曲曲,這心不正直。

當觀利養。舍四聖種。無慚愧故。

佛當年在世教導出家弟子,要知足常樂、要修少欲,這是說在物質生活,我們儘量的簡單。物質生活裡面,那最重要的飲食、臥具、衣服,這個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們這三樣東西,用什麼樣心態來求呢?隨所得。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

目的在那裡?治貪,對治貪念。這是三個。第四條,喜歡修、喜歡斷,就是此地講的,那些應該修的、那些應該斷的,他們對佛的教誨非常歡喜,依教奉行。這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怠,這個四法叫四聖種。貪著利養的人,這四樣都忘得乾乾淨淨的,沒有慚愧心。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這利養之害。利養是一切諸佛都不許可的,一切諸佛都不會贊成的。換句話說,貪著利養就是違背一切諸佛的教誨。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啊!這裡面的毛病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

這是利養的大害。「勝」是殊勝;最殊勝的福田,他輕慢了、輕視了。

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福田。

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

三善根沒有了嘛。三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痴。他是貪、嗔、痴天天增長,所以善根斷掉了。善根斷了之後,所生出來的是眾惡,無量無邊的惡行,造作惡業。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捨利養,一定是多所貪著。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

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顏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心裏面就憂慮,就生煩惱了,得失心太重了。

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乾乾掙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

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他都退轉了。

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他論」是外道啊!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遇到,為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眾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這是爭名奪利。為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產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捨,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啊!

當觀利養。互相嗔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這是彼此的鬥爭,鬥爭最初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安樂」是學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輕安、自在,身心沒有憂惱啊!這是正常的享受。這種享受他沒有了,他為了生活,「營諸世業」,「營」是經營;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啊!所造的都是世間營利的事業。諸位要細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明白了。「計度思惟」,「計」是天天在計畫、衡量——怎樣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淨。輕安、自在、安樂他沒有了,這種享受他得不到啊!

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這是講修學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不能得禪定、他不能得解脫。「禪定、解脫」在此地是廣義的,並不專門指參禪的。我們念佛人,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說你不能得定。「解脫」是對煩惱說的,你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裡面沒有煩惱。貪著利養的人充滿了貪、嗔、痴、慢,所以這個享受跟凡夫沒有兩樣。「三摩缽底」也是梵語,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實際上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三摩缽底的意思。你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下面佛說了個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學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

當觀利養。舍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這一條是從果報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因為你造作這一些業障,將來必定墮三惡道。換一句話說,因為不捨利養,你眼前所貪得的非常有限,縱然你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幾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歲,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獄罪報的時間多長,我們在前面看過啊!前面看過造作這個惡業,佛說墮地獄,以人間的年數來算要一千八百萬年啊!真正是得不償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肯幹這一些惡事?至此,你才曉得利養之害,如果不是佛這樣給我們分析,我們怎麼會曉得。貪圖不得啊!太可怕了!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與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一個人。世尊當年在世上,這個人是專門跟釋迦牟尼佛作對,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不捨利養,最後是墮阿鼻地獄。「烏陀洛迦」是惡鬼名,他所作惡所受的果報,跟提婆達多是同類的。如果我們不捨利養,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達多、烏陀洛迦是同於法住,你們同一類的,將來也是墮阿鼻地獄的。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像佛前面所講的,一樁一樁的過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夠舍利養。自然就能夠喜歡少欲,不生煩惱啊!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

這以下是別說。佛給我們說了十四句,十四種利益,這是第一種。「少欲菩薩」,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生活簡單清苦的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簡單愈好啊!現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過失悉皆不生,他沒有過失啊!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過失。才知道所有一切過失從那裡生的?從貪慾生的。他把貪、嗔、痴斷掉了。

堪為諸佛。清淨法器。

這個意思是說,他是一切諸佛教誨的對象,他能夠接受佛法,諸佛菩薩都喜歡教他。為什麼呢?他能接受。他心清淨,清淨心能夠接受大法。

而不系屬。在家出家。

於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淨,都不染著啊!

住於真實。最勝意樂。

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這真自在、快樂。

不為卑下。亦不驚怖。

你的心神永遠是安穩的,沒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災變,你遇到也不驚不怖。

離諸惡道。墮落畏故。

一般人怕墮惡道,少欲知足的人決定不墮惡道。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輪迴,他也不墮三惡道。凡是墮三惡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貪、嗔、痴、慢太重了。沒有貪、嗔、痴的人怎麼會墮三惡道啊!

無能映蔽。舍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沒有人能夠障礙他;「映蔽」是障礙他的意思。

眾魔境界。得解脫故。

在魔境裡頭他不能障礙你,你在魔境裡面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你的心行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得佛護念。這個「稱讚」就是護念的意思。

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諸天善人對你愛護羨慕。

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雖然得禪定,但不染著禪定、不貪愛禪味,這才能生智慧。

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這一條很重要。他的心真誠;「質直」就是真誠,沒有諂曲。與大眾相處,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也能夠恭敬、謹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

他並不隨便,他很恭敬、很謹慎。為什麼呢?知道五欲、六塵的過失,所以他不貪著啊!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

他能夠依著佛的教誨去做,能住聖種。前面講的四聖種——衣、食、臥具,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佛教他斷的,他很喜歡去斷,佛教他修的,他也很樂意去修,這就是住聖種。

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這是跟他同伴的,與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歡他、非常讚嘆他。佛在這裡總共說了十四種遠離利養的利益。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舍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佛把利養的過失,為我們說了二十二種。遠離利養過失的利益,佛又給我們說了十四種。這才告訴彌勒菩薩說;實在講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對於利養的過失和舍離利養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意樂、意願——喜歡啊!

對於貪著利養,遠離利養的過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歡少欲,喜歡簡單的生活;因為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少煩惱啊!「為斷貪愛而發起故」,這個「發起」是菩薩殊勝志樂,他一定發起這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