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2/4/19

關於風景區內的佛教活動場所如何辦好的大會書面發言

大會主持人、各位長老、各位領導、各位法師,大家好:

今天由我來就寺院與風景區如何協調關係談談想法,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約略談一下個人的體會和建議,供大會參考。

一 佛教自身功能定位問題。

我們知道,佛教自從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經過二千年與中華文明的衝突、交流、融合,早已經不再是印度本來佛教的樣子,無論從佛教徒清規戒律的雙軌制的日常生活方式,還是從大乘佛法悲心普渡的入世參與,無論從禪的直指人心直面煩惱,還是從各宗派教理的體系完備教理森羅,印度佛教早已經讓位並被中華文明所改造,成為中國佛教所獨有的佛教精神品質——禪。

禪,吸納了道家的隱士思想,接受了儒家的承擔精神,而又葆有佛家的放下的洞見力,既可以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而起身為天下蒼生謀,又可以在和平建設時期化導人心為淑世做努力。因此,禪不是遁世者迴避社會責任的託辭,也不是失意者遠離紛爭的避風港。

禪,直指人心,直面生命本來。人心,從來沒有古今,快樂古今一也,煩惱今古同也。生命更是具體而鮮活的過去現在未來的遞變流轉,因此禪才有巨大的現實的淨化人心,解決生命煩惱的意義。

這樣的禪,不是香菸繚繞,不是香客雲集,不是人群湊集,更多的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才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向深居」的淡雅和清靜。

唯其如此,才會給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清涼的內心家園,讓來者心安,過者心靜,居者心平。

反觀目今各地寺院對待自身的佛教屬性和自我定位,令人汗顏。一切為經濟讓路,一切為經濟服務,一切為香火和朝拜人群服務,不是佛教的興旺,更不是社會進步文明的標誌,恰恰是對於禪的否定,對於佛教的褻瀆。

試想:一個農民經過春種夏育,經過多少努力才有豐收,這麼簡單的自然法則人人盡知。我們卻不去面對,而情願把自己的虔誠叩拜在大殿的泥菩薩身上,不付出努力卻要保佑自己各種願望得到滿足,世間何來如此不懂事理的「神靈」呢?

所以,恢復禪的活潑潑的機用,給人心提供清涼劑,給躁動的社會提供解壓靈,這個是佛教本有的教化教育功能,我們不能改變。

二 寺院在風景名勝區中的尷尬境遇。

眾所周知的一句話「天下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即闡述了歷史事實,也告訴我們不能忘本。千百年來,除了被皇家圈封起來的少數幾個山頭之外,名山大川,幾乎都有佛教的寺院,都有出家修行的僧侶或者道人,普通信徒香客朝山進香,滿足基本的佛教修行生活,隨緣的為寺院填點香油錢,作些力所能及的供養,已經成為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心靈上說,寺院起到了教化下層民眾的作用,從普通百姓的層面說,朝山進香,所費不多,心甘情願。

這個格局的打破,始自旅遊風景名勝區的建立,從保護文物,從完善旅遊設施,從管理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設立風景名勝區,收取遊客的門票,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風景區成立並運營起來,不承認佛教和佛教僧侶曾經開山建寺的歷史事實,忽略現實中存在的佛教徒的樸素的宗教感情,收取佛教徒的進山門票,不管有些信徒一而再再而三來寺院做義工做服務乃至來修行體驗短暫出家生活的事實,這些都是不和諧因素的潛在力量,必須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再從寺院本身說,由於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來,很多曾經為寺院的山林、寺院已經在文物旅遊部門下管理,有些已經被開發為風景旅遊區,寺院和僧侶重新回到原本屬於自己的地方是一場充滿淚水和辛苦的歷程,乃至不得不做出扭曲人格僧格的選擇。這不但是佛教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寺院和僧侶,在社會和平發展時期,是教化的機構,可以化導人心,勸人為善,補充教育的不足之處;在災亂時期,是救濟的機構,可以拯救災民於黎火,做政府的有力的後備。這些都是寺院和僧侶的所長。一個最好的領導,是發揮下屬的所長而不是用其所短。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定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反觀現實,卻是相反,太多的不盡人意。寺院和僧侶為了重歸寺院,不得不把自己綁上一切為了經濟利益的戰車。風景名勝區也好,地方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也好,具體的一些管理者也好,衡量一個寺院和僧侶的標準,不再是「學識修養深厚,品德人格服眾」的專門宗教教職人員,而是能夠帶來多少經濟利益,帶來多少人氣,帶來多少香火。這樣的結局必然導致宗教教職人員的素質低下,對於佛教教義的歪曲和割裂,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所以才有傳統佛教名山大川寺院和僧人讓人不爽的強買強燒強拜事件。

現在不妨拿我所在的聖泉寺做個例證。這個小寺院始建明朝,疊經亂壞,文革後僅存茅屋三間。06年春,村里投資,成立聖泉山旅遊風景區,並投入運營。寺無僧不靈,先後有數撥僧人或自尋,或受景區之邀,來聖泉寺常住,但都無法長久停留,因為景區和村里把寺院做為自己的產業來經營,僧人,只是來此裝點門面的招牌而已。這是導致之前僧人離開的根本原因。

07年6月12日,我受所在地懷柔區民宗辦的邀請,來聖泉寺組建僧團,並於當年12月14日舉行了頒發宗教活動場所準證的大型慶典活動,08年4月28日又舉行了佛教文化苑開光大型活動。在座諸位有些領導,長老法師也都親臨過。按說,我們有了政府職能部門頒發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準證,從政策上是有保障的,應該比之前的僧人好過一些,但是實際情形遠非如此。

首先,產權所屬不清。由此引發的問題是,景區和景區員工乃至村民把寺院做為自己的財產來對待,僧團在他們眼裡只是領受嗟來之食的客人,僧團僧人無權也無法對寺院進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和使用。造成的惡果是:僧團僧人無法發揮積極性作用,常住僧人無有歸屬感,僧人流動性大,即使使用,也是心懷猶疑,無法把自己當作主人公。短短一年,已經發生兩次(2008年2月20日僧團不得已撤出聖泉寺,2008年4月10日為了籌備聖泉寺佛教文化苑開光慶典景區重新請回僧團,2008年4月28日舉行佛教文化苑開光典禮,所有捐獻收入由景區掌管,僧人無權過問。2008年6月初景區再次要求僧團完全撤出,僧團無力抗爭,住處被景區人員貼了封條,景區對僧團也無合理的安置補償措施。僧團投入文化苑新造的佛像以及大量佛教用品都是賒欠而來,僧團面臨信用以及債務危機之中。後據知情者告知,景區為了吸引投資,答應將聖泉寺交給投資方帶來的僧人。)僧團被景區強行趕出寺院的事件,景區這樣的做為給僧團和僧人造成很深的心理傷害和經濟損失。

其次,佛教信徒不願參與寺院舉辦的各種活動,正常宗教生活因為進山門票事宜和景區管理等瑣事,人為增大難度,導致信徒們對僧團很多誤會誤解,以為僧人在銷售門票,查驗門票的儘管全部為景區工作人員,但是信徒們卻把所有「向錢看」的罪名安在僧人身上,口耳相傳,造成極壞影響。

再次,由於寺院很小,完全處在景區管轄範圍內,真正屬於僧團使用的獨立空間沒有,導致僧團半月內部正常戒律生活無法得到實施,外來僧人即使符合常住留宿共修條件,但是目睹現狀,只好離開。即使常住僧人克服種種困難,仍然無法滿足自身正常的修行要求。此舉必然導致僧人的厭倦心理,而景區員工純粹經營性質的日常做為,純粹公司化管理的做法,也讓僧人無所措手足,有忍耐心的尚且感覺吃力而前景黯淡,無耐心的就瑣事與具體工作人員發生口角,不辭而別,因此,做為僧團寺院事實上的負責人,其實不是宗教活動場所準證頒授給的僧人,而是景區領導。讓完全不懂佛法佛教的景區(含具體人員)領導有著完整教義有著獨特思維生活體系的僧團,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

再有,由於聖泉寺景區新建,各種配套設施不具備,寺院規模小,基本取暖洗浴過堂吃飯的條件都不完備。景區為了發展,力求香火鼎盛,不顧及僧人早晚禪修打坐不受干擾的傳統習俗,推出二十四小時登山的促銷措施,此舉無疑徹底將僧人的修行生活作息完全打亂,僧人出家修行,欲得安靜的基本宗教訴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必然無法真正留住有道心有能力的僧人。我個人儘管做了多少努力,但是由於現實條件如此,儘管是多年跟從我的佛學院學生還是多年跟從依止我修行的僧人,最後,無奈的選擇離開聖泉寺,而去選擇有條件的能夠滿足僧人最基本宗教生活條件的寺院常住。

以上是從懷柔區聖泉寺的實際情況做的簡要事實例證,相信各兄弟寺院,處在風景名勝區的法師們也一定有各自不得已的而又有口難言的苦衷。

三 政府職能部門對佛教的定位。

「佛教搭台,旅遊唱戲,搞活經濟」,曾經是一些地方的不明文的做法。如果說此前已經這樣做了,現在及時調整,回歸和諧社會和諧人心的主流上來也就差強人意了。問題是,如果在目前的整個社會主流和諧倡導下,仍然片面強調經濟利益,片面追求人氣效應,就必然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爆發出來。

佛教可以為經濟大潮中的人群提供心靈淨化服務,但是佛教決不能成為捆綁在經濟戰車上的一個車輪!

為世道獻良心,為社會獻和諧,為人心獻清涼。這是佛法的根本命脈,也是中國佛教二千年的主旋律。這個基本不能變,也不可以變。這個應該成為政府宗教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督促宗教從業人員提高認識水平,幫助宗教教職人員融入到和諧的主旋律中來。

因此相關的宗教管理從業人員應當多與宗教教職人員交流,要勇於放下姿態,多聽聽多看看,然後才好做出更有成效的管理,而不是一味強調加強管理,但是卻管理得是非矛盾層出。

基於聖泉寺的實際情況,個人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與會領導和各位長老法師參考。

其一,要引導而不是包辦。宗教局做為政府區縣一級的最直接跟教職人員打交道最多的職能部門,對於寺院教堂等活動場所,尤其是剛剛開放的場所,要積極引導教職人員儘快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督促完善骨幹教職人員的自我修養水平,協調與住地景區以及周邊信眾的關係,而不是包辦代替宗教教職人員的所有工作,甚至硬性規定指派工作指標。

其二,要允許經驗不足引發的各種矛盾事件的發生。一個僧團的入住,一個新的道場開闢,一個新的事件產生,都會有各種事情出現,應該留給寺院空間,讓寺院,讓寺院負責人,讓寺院的常住僧人,直接去跟景區溝通,直接跟景區負責人溝通,去跟村民溝通。佛教不與人爭利,佛法關注人心的淨化,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佛教幾千年與人為善的傳統,都讓人心悅誠服的接納她的教化,處理矛盾的過程就是共同提高的過程,解決問題的經歷就是學習的機會。管理部門不必過分擔心矛盾激化的事情,相反應當放手鼓勵寺院和景區共同解決矛盾才好。

其三,要鼓勵而不是恐嚇。宗教教職人員,尤其是骨幹管理人員,對於當地信教民眾,乃至對於有影響力的高級教職人員,他們的影響力更是超越國界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宗教的國際性民眾性長遠性複雜性,都決定了宗教問題的複雜性,在對待高級宗教教職人員的態度上,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想法。某個個體信教徒眾的問題處理不好尚且會引發大的事件,而對於宗教上層人士的態度就更應該耐心細緻,而不是用強用粗。

四 問題和建議。

本次會議的主題就是處於風景名勝區的寺院如何與景區相處的問題,因此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第一,明晰產權。不管寺院歷史現狀如何,只要是頒發宗教活動場所許可證的寺院,無論規模大小,無論建築好壞,由政府出面,落實宗教教產產權問題,明確產權歸寺院所有,辦理產權登記手續。核定產權主體人,使僧人真正敢於當家作主。相關的經費問題,地方政府有條件的由政府財政支付,財力不足的可以政府協調,寺院從銀行貸款,從景區,村民,村委會或者企業手中,將寺院贖回,寺院在完善過程中募集善款還清銀行借貸。杜絕景區隨意驅逐寺院僧人的事件發生。

第二,加強學習。宗教部門管理領導,寺院主要負責人,乃至寺院所在地的景區負責人,要一起學習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學習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發揮佛教的淑世功能,引導佛教徒從注重個人解脫的習俗中走入到和諧社會的主流文化中來。個人宗教認識的提高,對於處理具體工作問題,解決具體事件必然是一個很好的帶動。

第三,定位準確。佛教,以寺院為標誌的佛教,以僧人為樣本的佛教徒,他們不是神靈,不是遠離社會的異化人群。他們是人類精神與心靈事業的生力軍,他們的被邊緣化,必然導致大眾的心靈乾渴;他們的商業化,必然導致人心的急功近利和躁狂。

以上是我淺陋的個人之見,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明奘

2008年6月19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