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2/7/26

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

黃懺華

一總說

東晉時佛教學者對於般若性空各出異義。僧肇在他所撰不真空論中,歸納作心無、即色、本無三義;劉宋建康莊嚴寺曇濟擴充作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識含宗、幻化宗、心無宗、緣會宗為六家七宗,可說把當時關於般若性空的異義網羅殆盡;後來下定林寺僧鏡撰實相六宗論,南齊汝南周顒撰三宗論,都是七宗論的流亞。

原來關於主要的性空典籍的翻譯,可以分作三期:第一期是從支婁迦讖到鳩摩什以前,翻譯有道行、明度、光贊、放光、等經,第二期是鳩摩羅什時代翻譯有大品、小品等經,大智度、中、百、十二門等論,第三期是玄奘時代,翻譯有大般若等經,在第一期性空典籍譯出後,放光即大行華京,光贊卻寢逸涼土(見出三藏集記卷七),而般若性空義的研究,到道安先後才大盛,那個時期,有支孝龍、康僧淵、竺道潛、竺法蘊、於法蘭、支遁、於法開、於道邃、僧光、竺僧敷等,大都以講習般若性空義為業。

般若性空義的研究在這個時期大盛的原因,與當時時代思潮很有關係。緣佛教的教理和此土先秦諸子中老莊的學說較相近似,所以初入此土時就「黃老」並稱。到三國魏正始年中,何晏、夏候玄、王弼等,祖述老莊,專談玄理,清談之風起;漸次而有所謂竹林七賢者出現,借崇尚虛無,遺落世事以自高。像這樣,老莊玄理為魏晉清談所依託,而般若空覌和老莊玄理相似,加以譯語未純,時借用老莊語彙以入佛經,因之更為當時知識分子所樂道,從而般若性空之學隨老莊虛無之說而風行。道安鼻奈耶說:

經流秦地,有自來矣。隨天竺沙門所持來經,遇而便出,於十二部,毗在羅(譯雲方等)部最多。以斯邦人莊老教行,與方等經兼忘相似,故因風易行也。

然而其時性空譯籍還沒有周備,像把般若經典的精神所在加以邏輯的體系的說明的論書如中論、百論等,還沒有翻傳,而且譯過來的諸部般若如道行「頗有格礙」,放光「言少事約」,光贊「辭質勝文」,文義都未能做到暢達易懂,因此,各家對於般若性空義的解釋不免模糊而各有所偏,即如彌天釋道安,為一代般若大師,僧睿稱揚他的學說最得性空的實義,然而又嘅嘆他猶隔一間,所謂「爐冶之功,微恨不盡」,而把原因歸到「中、百二論,文未及此」,「無法可尋」。

二別說六家七宗

曇濟的「六家七宗論」原書不傳,現在只能依據其他傳記著疏所論及或引用的,簡單地綜述如下。

1.本無宗據「名僧傳抄」曇濟傳,述此論關於本無宗的一節說:

如來奐世,以本無弘教,故方等深經皆備明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於元氣陶化,則群像稟形,形雖資化,權化之本,則出於自然。自然自爾,豈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無在元(似是萬字之訛)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夫人之所滯,滯在末(似是未字之訛)有,宅以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蓋此之謂也。」

此文並沒有說出本無宗是何人所立。後來陳小招提寺慧達所撰的「肇論疏」引用此文的數語,說是道安所說。再後吉藏的「中論疏」把本無一家分作兩宗,一種是道安本無,一種是琛法師本無;而他舉示道安的本無義也引了此文的「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等語。那就顯然本無宗是道安所立了。其次「中論疏」說本無,就是僧睿所稱的「性空」,謂「安和上(睿,原是道安的弟子)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旨於性空」;而它的涵義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也就是性空緣起,緣生無性的意思。

2.本無異宗這一宗的宗義已經沒有原始的文獻足征,似乎就是「名僧傳抄」曇濟傳所引和本無正義相違的「虛豁之中,能生萬有」,而「中論疏」所舉示琛法師的本無義,似乎就是他的解釋,其文如下:

「次琛法師雲: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於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

這是說還沒有萬物之前,先有所謂無,從無生有,所以萬物出於無,用無來解釋經論中的非有非無說,所謂非有是有就是無,所謂非無是無也是無,一切只是所謂無。僧肇評破這個學說,說他是中心崇尚所謂無,所以凡所發言都趣向於無,實在經論成立非有非無的本意,只因為一切諸法依因緣而有,不是真實有,所以說非有,又因為諸法依因緣而有,不是一向無,所以說非無,何必妄生穿鑿,說非有是無卻此有,非無是無卻彼無呢?元康「肇論疏」說這個本無異義是竺法汰所立,僧肇所破即此。吉藏「中論疏」像在上面所引,說是琛法師(依「中論疏記」,琛法師就是竺法深,也就是竺道潛)所立,僧肇所破即此;然而慧達「肇論疏」說僧肇所破是道安義及慧遠義,容有未妥。「中論疏」在引睿法師說道安「標玄旨於性空」後,接著說:「詳此意,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義無異也。」這完全合於般若性空,不過語法上有點含糊罷了。

3.即色宗曇濟關於即色宗的說明不傳。依僧肇即色義是說,色無自性即色是空,其文如下: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據元康的「肇論疏」,這是僧肇破支道林的即色義。但依吉藏「中論疏」,即色義中有二說,一關內即色義,二支道林的即色游玄義,而僧肇所破是關內即色義。其文如下:

「一者關內即色義,明即色是空者,此明色無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此義為肇公所呵。肇公雲:此乃悟色而不自色,未領色非色也。」

這說關內即色義所闡明的即色是空,乃是色法都依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所以說「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然而還沒有領會因緣所生,無實體性,本來是空。

不偏在無自性一邊,進而說色本是空的,便是支道林的即色游玄義,「中論疏」舉示道林的學說如下:

「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論』,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論。此猶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與安師本性空故無異也。」

「即色游玄論」不傳,據「世說新語」文學篇劉孝標註及「中論疏記」所引,大意是說「夫色之性,色不自色,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就是說色從因緣而有,不是自有;不是自有,所以當體即空。其次,支道林關於即色義的撰述,除「游玄論」外還有「釋即色本無義」本無就是性空,所以「中論疏」說他和道安義無異,這和慧達、元康的「肇論疏」說僧肇所破的即色義就是支道林所說,卻是相反。

4.識含宗吉藏「中論疏」說識含義是於法蘭的弟子於法開所立,其文如下:

「第五於法開,立識含義: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今之所見群有,皆於夢中所見;其於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

這是說三界群有都是在大夢中所見,而倒惑的心識是大夢的主體;假如惑識消滅,覺悟惑識上所見的三界本空,然後覌一切諸法,則無所從生而無所不生了。唯於法開著重於前一段的說法,因之稱識含宗。「高僧傳」說法開每和支道林爭即色空義,當道林講「小品般若」,法開曾經指示他的弟子法威去攻難他。

5.幻化宗吉藏「中論疏」說幻化義是壹法師(依「中論疏」所引「山門玄義」,他就是竺法汰的弟子道壹)所立,其文如下:

「第六壹法師雲:世諦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經雲:從本已來,未始有也。」

又「中論疏記」說:

「玄義雲:第一釋道壹著神二諦論雲: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為世諦;心神猶真不空,是第一義。若神復空,教何所施,誰修道隔凡成聖,故知神不空。」

這是說世間諸法都如幻如化,自始非真實有,而心神卻不空,這個是空色不空心,和下面的心無義剛剛相反。

6.心無宗元康「肇論疏」引「世說新語」假譎篇,說心無義是支愍度所立;又引「高僧傳」竺法汰傳,說道恆常執心無義,吉藏「中論疏」說溫法師(依慧達「肇論疏」及「中論疏記」,就是竺法深的弟子竺法蘊)用心無義。因此執心無義之見於記載的,有以上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論」中首破心無義雲:

「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

吉藏「中論疏」引申其評破義曰:

「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釋意雲:經中說諸法空者,欲令心體虛妄不執,故言無耳;不空外物,即萬物之境不空。肇師評雲:此得在於神靜,而失在於物虛。破意雲:乃知心空,而猶存物有,此計有得有失也。」

這是說經中所說諸法空,並不是說所有外界的萬物和內界的心一切都空。外物實在有,不曾無,只是在物上不起計執之心,所以說它空,說它無。也就是說只要內里止歇心的執著系縛,令不想外色,外色的覌想就不生,並不是外色化為烏有(意見「肇論疏」「中論疏」)。這個是空心不空色。僧肇評破這個心無義的得失說:得在心能夠不在物上起執著系縛,所以心神寧靜;而失在沒有通達外界的萬物原也都是緣生性空。

7.緣會宗吉藏「中論疏」說緣會義是於法蘭的弟子於道邃所立,其文如下:

「第七於道邃,明緣會故有,名為世諦;緣散即無,稱第一義諦。」

又「中論疏記」說:

「第七於道邃,著緣會二諦論雲:緣會故有,是俗;推拆無,是真。譬如土木合為舍,舍無前體,有名無實。」

這是說一切諸法由因緣會合而有,猶如房屋,由土木會合而成,但有假名,都無實體。

三總結

在曇濟以前,姚秦僧睿已經有六家偏而不即之說,而以道安的本無義為在六家之外的性空宗,那就成為七宗。僧睿雖然沒有說出六家的名稱,然而曇濟的六家七宗說,大概就是本僧睿說而立的。吉藏「中論疏」在徵引六家七宗及其他關於般若性空的論述之後,雖然說「若封執上來有所得,皆須破之;若心無所寄無所得,適緣取悟,皆得用之」;然而仍然祖述六家偏而不即之說,只以道安的本無義及支道林的即色義等為和經論的立義相符,也就是說只有這幾家的學說是般若性空的正義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